❶ 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
試論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的關系
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之間是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的動態關系,四者的協調發展包括「有限協調發展」和「完全協調發展」兩個層次,其實質是弱化、消除其間的消極關系和消極影響,同時充分利用和促進其間的積極關系,實現四者之間的良性循環。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協調發展戰略」應以不影響長遠的持續發展為前提,把經濟發展置於中心位置,強調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要同時解決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
一:人口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1.人口對經濟的雙重影響:人口與經濟發展有密切關系,人口問題的實質一是吃飯問題,二是就業問題,所以,一定的人口規模和人口增長率對經濟增長有最低的要求,由此如果人口迅速增長,會對經濟產生壓力:消費壓力(PE1)和就業壓力(PE2)。但另一方面,人口本身就是一種資源,科技的創新、技術的進步、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資源。人口資源推動著經濟的發展,所以人口對經濟發展又有積極的作用(PE3)。
2.經濟發展對人口的影響(EP)是積極的:隨著經濟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度提高,人均收入增加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有助於降低人口增長率,接近或達到自然更替水平,這就是「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理論」。經濟的發展還有助於推動科技進步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從而提高人口素質。
二:資源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1.資源對經濟的影響:資源是經濟文明必要的生產要素和投入因子,自然資源豐富是經濟發展的優勢,是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RE),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前提。資源影響經濟發展格局,資源開發還可以創造就業機會並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2.經濟對資源的影響:經濟發展及科學技術的進步可以通過增加資源勘探和保護投資、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發現替代資源、進口國外資源等直接或間接地擴大資源可利用量,加強經濟發展的資源基礎(ER1)。但對於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如濫采、濫用、過度利用等)會使資源基礎受到削弱,使資源成為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ER2)
三: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1.生態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環境破壞如資源的過度開采和自然環境的大量破壞直接限制了經濟發展。環境污染使人們身體健康受到損害,降低了勞動者的生產能力和生產能力。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削弱了人類利用的自然資源的生產力;反之,保護環境能提高資源和勞動的生產率,促進增長和發展。因此,環境問題對於經濟發展是一個限制因素(HE)。
2.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反作用:經濟增長和發展可以使收入水平提高,國家的財力增強,為環境的改善和治理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提高人類保護環境的能力,從而促進了環境質量的改善;另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環境質量的要求也更高了,環保意識和自覺性增強了,這無疑促進了環境的保護。
四:人口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
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不是孤立的,它們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互為因果的。首先,人口膨脹和自然資源之間的矛盾促使人類不斷加大開發利用資源,而對資源的過度開發又會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惡化,而生態環境的惡化和資源的匱乏反過來又制約經濟發展和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從系統論的角度分析,由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組成的這樣的一個大系統的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長期的。但系統的失衡必須控制在系統的生態自凈能力以內,這樣才能保持整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否則,將對經濟和社會構成較大危害。 在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下的可持續發展系統中,人口、資源是制約系統平衡的終極因素。因此必須合理控制人口,有效利用資源,協調好它們的關系。
五:中國國情分析與政策
人口過剩、資源危機和環境污染是當代世界的三大社會問題。人口劇增、資源緊缺、環境惡化,也是制約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三大障礙。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無論是在宏觀上,還是在微觀上,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都與人口的狀況和問題緊密相關。中國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困境主要是指中國的發展尚未走出「人口增長;資源緊缺;環境惡化」的惡性循環困境,中國人口的未來面臨著生存和發展的雙重壓力。
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經濟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協調好人與自然關系的條件下,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珍惜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從依賴自然資源,稀缺資源轉向偏重社會資源和智力資源,才能夠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理順人口,資源與環境在經濟系統中的相互關系,把握其重點與實質,是實現國民經濟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參考文獻:《當代財經》
《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乾重大關系1995年9月28日》
《經濟增長理論導論》作者:庫茲涅茨
論文《可持續發展》作者:王軍
網路文庫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學科的意義》
❷ 中國的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什麼關系
關於這個話題,首先需要明白的是,這兩者間的因果關系不是單向的。不僅人口增長會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經濟發展,也會對人口增長造成影響。一般來說,人口增長率和經濟發展水平之間是個倒U型曲線:開始時,經濟發展將會促進人口的增長,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人口增長率將隨之下降。所以當你在現實中觀察到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某種聯系時,你首先需要考慮的是,誰是因,誰是果?
關於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其中關鍵在於對技術進步的處理。如果不存在技術進步,那無限增長的人口和有限資源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這也是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基礎。但一旦假設存在技術進步,尤其是一旦假設存在內生技術進步,人口對經濟增長就很有可能具有促進作用。除此之外,人口的增加還可能會帶來某種規模效應,從而促進經濟增長。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理論模型大體就沿著這幾個思路展開,你看到假設,大致就能猜到結果。
大致來說,人口過快增長會帶來資源消耗的快速增加、儲蓄率的降低、投資的減少和政府提供基本公共品難度的增加。但它同時也會帶來勞動投入的增加、技術進步速度加快和潛在的規模效應。顯然,其凈影響取決於具體的人口增長速度、取決於各種外部因素尤其是政府政策應對,理論分析無法告訴我們答案。
理論不能解決爭論。但這個方面的實證也很麻煩:因而兩者之間因果關系的復雜性,實證模型就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到內生性問題。07年RES上有兩個港中文教授發的一篇paper,用少數民族人口比率做工具變數來控制內生性,得到的結果認為人口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具有負面影響:出生率下降千分之一,經濟增長率提高0.9%。這個工具變數同樣可能與被解釋變數相關,因為少數民族人口佔比高的地區往往地處偏僻,不過他們考慮到了這種可能性,也在回歸中控制了相關因素。因而這個結果可信度應該是比較高的。不過他們的被解釋變數是五年的經濟增長率,所以捕捉到的可能依然只是人口增長在短期內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在長期,過去幾十年人口的低增長即將給我們帶來人口老齡化和撫養率的降低,而人口年齡結構未來對中國經濟將帶來負面影響這基本上是共識了。
另:提個可能有意思的問題。計劃生育政策的放鬆會對當前中國的人口增長率帶來很大影響嗎?我覺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幾十年的經濟增長和較高的女性就業率/受教育水平可能已經改變了無計劃生育政策情況下的出生率,並且那些因為某些傳統因素堅持要生的人群,即使計劃生育存在,他們也會超生吧?95年的Economic Inquiry上有篇文章「Can Government Enforcement Permanently Alter Fertility? The Case of China」,就認為政府政策並不能在長期內真正影響到生育率。不過這篇文章我下不下來,不知道它是怎麼論證的。
望採納,雲掌財經
作者:馮晗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❸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與人口增長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是負相關關系,.經濟發展水平高,社會保障制度完善,人們的生育觀念就會改變,人口增長緩慢(如美國和歐洲)
經濟發展水平低.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受養兒防老等傳統觀念影響,人口增長速度快
❹ 人口增長與經濟的關系
人口增長是經濟增長的基礎,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一定人口之上的,而經濟的增長又往往會幫助人口增長。
從總體看,經濟發達區的人口自然增長速度較慢而機械增長速度較快,不過相對而言,如果針對某一國家或某一區域而言,人口自然增長的影響大於機械增長的影響,即隨著范圍的擴大,人口遷移對人口數量的影響逐漸減弱。
一般情況下,經濟發達水平與人口增長速度呈負相關,即經濟水平越高,人口增長速度越緩慢。
經濟發展快的好處:
有利於在短期內提高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實力,加快經濟發展,擴大經濟規模;
對於社會發展的各方面,經濟的快速發展可以積累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相關事業的開展;
有利於積累國民財富,在總體上提高國民的收入水平;
在快速發展,可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縮小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
❺ 經濟增長與人口的關系是什麼
人口過度增長對經濟發展的阻礙作用以及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的成果 。人口適度增長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以及發達國家人口緩慢增長阻礙經濟發展給我們的啟示 。
❻ 中國的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什麼關系
中國的人口問題會影響經濟發展
人口問題從本質上講是發展問題,我們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專遇到的許多問題,諸如吃飯屬問題、就業問題、教育問題、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等,都與人口基數大、增長快有著直接的關系。沒有對人口增長的合理控制,沒有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要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是很困難的。在人口、資源與環境中,人口與計劃生育是中國社會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我們要從可持續發展戰略高度認識人口問題的重要性。
傳統的經濟發展理論將經濟發展等同於經濟增長,片面追求增長速度和提高產量,而忽視了成本和效益。這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造成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直到80年代,世界各國才逐步形成共識,將可持續發展作為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資源、環境、社會和經濟發展等各個方面,但就中國的國情而言,人口問題具有突出的重要性。中國人口基數大、增長量大,給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可以說,中國的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口問題的解決,包括人口數量的控制、人口素質的提高和人口結構的優化。
❼ 中國當前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關系
經濟來發展水平高的國家人自口自然增長率是低 具體例子:德國,瑞士等一些發達國家
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是高 具體例子:印度,非洲等一些發展中國家出生率越高,消費力需求越大,需求刺激生產,就業率增加,收入增加,購買力增強,消費力加大,購買力加強,購買力再刺激生產,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經濟發展了,人民富裕了,經濟繁榮了,社會和諧了。出生率下降,說明經濟負擔重,職業婦女增加,教育水平提高。在經濟不堪負荷的情形下,出生率自然下降。自然增長率越高,說明社會安定,生活無憂,經濟繁榮。自然增長率低,說明有戰亂,有瘟疫,有天災,經濟上出現蕭條
❽ 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人口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問題。自上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的國策以來,取得了積極有效的成果,主要表現在於為國民經濟長久穩定的發展解除了後顧之憂。進入二十一世紀,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迅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也帶來了一些嚴重的問題。比如,由於工業的迅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我們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一、 人口過度增長對經濟發展的阻礙作用以及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的成果
由於人們對人口與經濟關系之間的研究還很不充分,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模式以及人文背景又無法一概而論。因此對人口增長如何影響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及作用幅度與方向上還沒有達成共識。
但是,在人口過度增長對經濟發展的阻礙方面,全球基本上已經形成共識,這里可以用正反兩個方面來論證。我國自1978年以來,由於成功地實行了計劃生育的國策,已經卓有成效地將人口數量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並有力的控制了人口增長的速度。從以下兩圖可以看出,我國人口增長速度增不斷降低,人口總量的增長也趨於平緩。
同一時期我國整體經濟總量在存量和增量上的變化則是不斷向上發展,這應該說計劃生育政策在其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有專家測算了區位條件、基礎設施、資本投入、人口增長,得出結論:人口增長率每降低1個千分點,人均GDP增長率可提高0.36~0.59個百分點,並進而推論:「人口自然增長率只要降低幾個千分點就會明顯促進人均GDP增長」。
盡管該數據模型建立及有關結論數據有待商榷,一些學者也質疑該量化結論和推論的准確性。但從定性的角度分析,我們根據該研究報告中可以得出結論,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有效地控制人口的過度增長,從而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經濟有效的作用。
由於全球人口自1984年以來的過度增長(自八十年代中葉以來,世界人口已經增長了132%),已經在糧食生產,耕地面積,淡水,海洋捕撈,肉類產品,自然保護區,森林,生物多樣性,氣候,能源,廢棄物,就業,收入,住房,教育,城市16個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例如:1960~1998年間,巴基斯坦,奈及利亞,衣索比亞,伊朗這四個世界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人均耕地面積減少了40%~50%。
由於世界人口的過度膨脹,自然保護區開始受到威脅,大面積森林退化,大量的海洋漁業資源枯竭。在全球15個主要海洋漁業區中,就有11個漁場捕撈量下降。大多忽視人口增長和忽視計劃生育的非洲國家,開始被大量需要就業和受教育的問題所困擾。而在人口增長最慢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收入增長最快,包括:南朝鮮,台灣,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
所以說,如果世界各國不能同時開始重視人口過度增長並把經濟轉向環境可持續發展,控制人口過度增長的軌道,經濟的衰退將是難以避免的。
二、人口適度增長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以及發達國家人口緩慢增長阻礙經濟發展給我們的啟示
在我國及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控制人口增長才能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但是否只要人口增長為零甚至負增長就會對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就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呢?類似觀點可在各類研究報告上發現「在本世紀中葉,中國的人口將控制在16億以內,並順利實現零增長,然後開始緩慢下降…… 這將為中國全面建設小康提供良好的人口環境」。
通過對美國,歐洲及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發展軌跡,人口與經濟相互影響的關系來看,保持適度人口增長才會利於一個國家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
「人類發展的歷史,說到底,是人類同自然環境關系的歷史」,「人口和環境作為自然界中一對既互相對立,又相互協調,共同發展的矛盾統一體,貫穿於社會發展的每一階段,伴隨著社會發展的始終」。
這里的適度人口是指經濟適度人口,即:從人口變動與經濟發展、資源供給、生態環境承載力相互之間的制約關系出發,尋求通過最佳方式達到經濟協調發展最優目標的適度人口。
我們暫時可得出這么一個結論,世界各國由於各自經濟發展水平,人口素質狀況以及勞動生產率等指標的不同,適度人口規模以及適度人口增長水平都將會不同。但是如果人口增長規模偏離了適度增長速度,不論是高是低,都將不利於經濟發展。
❾ 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什麼關系
中國的人口問題會影響經濟發展
人口問題從本質上講是發展問題,我們在社會經濟發展中遇到的許多問題,諸如吃飯問題、就業問題、教育問題、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等,都與人口基數大、增長快有著直接的關系。沒有對人口增長的合理控制,沒有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要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是很困難的。在人口、資源與環境中,人口與計劃生育是中國社會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我們要從可持續發展戰略高度認識人口問題的重要性。
傳統的經濟發展理論將經濟發展等同於經濟增長,片面追求增長速度和提高產量,而忽視了成本和效益。這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造成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直到80年代,世界各國才逐步形成共識,將可持續發展作為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資源、環境、社會和經濟發展等各個方面,但就中國的國情而言,人口問題具有突出的重要性。中國人口基數大、增長量大,給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可以說,中國的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口問題的解決,包括人口數量的控制、人口素質的提高和人口結構的優化。
❿ 地理題:世界人口增長速度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有什麼關系
人口增長包括兩種主要方式:
1、人口自然增長:即由於人口出生率、專死亡率、自然增屬長率影響下,造成的人口數量變化。一般情況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由於生產效率高,對勞動力的數量要求較低,對勞動力素質要求則非常高,另外加上經濟發達地區的人口受教育年限較長而造成婦女生育率低,社會保障能力高則人均壽命長,因此經濟發達區一般具有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低的特點,人口數量增長速度較慢,甚至還會現出負增長的現象。
2、人口機械增長:即由於人口遷移造成的人口數量變化。一般情況下,現在世界上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由經濟落後區遷向經濟發達區,經濟發達地區主要是人口遷入區,所以從機械增長的角度看,經濟發達區的機械增長率較高。
從總體看,經濟發達區的人口自然增長速度較慢而機械增長速度較快,不過相對而言,如果針對某一國家或某一區域而言,人口自然增長的影響大於機械增長的影響,即隨著范圍的擴大,人口遷移對人口數量的影響逐漸減弱。所以,我的結論是:一般情況下,經濟發達水平與人口增長速度呈負相關,即經濟水平越高,人口增長速度越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