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
國際能源機構日說,全球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去年創新高,為實現全球氣溫升幅不超過兩攝氏度的目標蒙上陰影。
這一機構呼籲各國迅速行動,為實現控溫目標出力。
國際能源機構聲明說,全球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9年經歷金融危機引發的「攀升低谷」後,2010年升至306億噸,高出2008年排放量紀錄5%。
「依據最新估算,全球2010年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量為歷史最高。」
這家機構預計,電力行業當前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已經達到2020年預設排放量的80%。換句話說,計入在建發電站投入運營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電力行業2020年的排放量可能超出既定目標。
按聲明的說法,全球去年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0%來自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中的發達國家。相比之下,這些國家2009年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量僅佔全球總量的25%。
國際能源機構首席經濟學家法提赫·比羅爾直言,如果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以現有勢頭攀升,去年墨西哥坎昆氣候變化大會設定的兩攝氏度控溫目標恐難實現。
「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升高、基礎設施投資加大進而『預支』預期排放目標等狀況顯示,我們希望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兩攝氏度的目標嚴重受挫。」
為實現這一控溫目標,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應限制在大約450ppm,即每百萬大氣分子中不多於450個二氧化碳分子。國際能源機構說,為實現控制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目標,全球2020年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得超過320億噸。這意味著,全球今後10年的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增量必須少於2009年至2010年間的增量。
比羅爾說,全球去年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量創新高敲響警鍾,各國應迅速行動,為在有限時間內實現控溫目標盡力。
「在2020年前採取行動的空間不斷遭到擠壓,」比羅爾說,「除非迅速作決斷,否則實現坎昆會議目標將變得極度艱難。」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去年12月在墨西哥坎昆舉行。經過13天談判,大會達成兩項成果,內容涉及為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提供資金、技術幫助以及《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
問題在於,與會各國雖然就兩攝氏度的控溫目標達成共識,但並未就具體行動細節達成一致,無法步調一致協調行動。
正如國際能源機構所言,如何在保持並不斷改善民眾生活質量的同時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正成為全球各國面臨的一大挑戰。
② GDP碳排放的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還會增加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就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回行動答記者問答時表示,隨著經濟增長,中國的能源消耗總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還會有所增加。解振華說,中國公布的目標是一個自主行動,不具有國際約束力。
二氧化碳峰值問題,實際上峰值和我們現在所談的碳強度是有直接關系的,如果我們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植樹造林的力度,強度下降的幅度會越來越大,它的峰值會隨之出現,根據中國現在的發展情況我們還是從眼前做起,加大我們節能、提高能效和增加森林碳匯的力度,大幅度的降低我們碳排放強度,二氧化碳排放會隨之出現峰值,我們現在也在做進一步的論證,我們希望中國的峰值會早一點出現。注意到了,我們今天發布的國務院的決定,要想實現2005-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的目標,中國將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因為確實有很多困難,在這方面我們還要繼續努力,當務之急是把降低碳強度這項工作做好。
③ 經濟發展過程中有哪幾個碳排放高峰
經濟發展從長期來看,一般需要依次跨越三大高峰,即能源消費強度或碳排放強度的倒U型曲線高峰、人均能源消費或者碳排放的倒U型曲線高峰以及能源消費總量或者碳排放總量的倒U型曲線高峰。
在技術不斷進步即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持續降低的前提下,當技術進步的速度能夠抵消經濟增長所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長速度時,根據IPAT方程,此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增長實現零增長,並向持續下降方向轉變。也就是跨越了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倒U型曲線高峰。
當技術進步速度能夠進一步抵消人口和經濟增長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長速度時,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實現零增長,並向穩定下降方向轉變即跨越了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倒U型曲線。
由於技術的進步是一個隨時間的演變過程,這就決定了上述三個倒U型曲線高峰通常先後出現的基本特徵。在一般情形下,人口增長速度低於經濟增長速度。當人口保持低速增長和零增長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高峰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高峰將會接近或重合。
————《發展低碳經濟需跨越能源消費或碳排放的三大高峰》(陳劭鋒,劉揚,蘇利陽)
如果要實現經濟發展與碳排放的分離或者最終跨越二氧化碳排放的倒U型曲線,對於一個國家或地區而言,必須依次跨越三大高峰即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的倒U型曲線高峰、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倒U型曲線高峰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倒U型曲線高峰。
因此,以往的碳排放實證研究中選取的不同指標實質上對應著不同發展階段的倒U型曲線,而低碳經濟努力的方向是需要跨越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倒U型曲線高峰。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判斷是基於碳排放強度持續降低或者技術不斷進步的嚴格假定。在正常狀況下,能源消費或碳排放強度總體發展變化趨勢至少如此。
由於受到經濟波動、經濟結構調整、管理水平、技術和經濟效率極限等因素的影響,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的變化率可能在個別年份或者短期內發生波動,並非一定保持持續下降態勢。但是只要在比較長的時期內,能源消耗強度在總體趨勢上呈現比較明顯的連續下降趨勢也是符合上述假定的。
④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斷增加。目前,碳排放已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問題。 材料一:直到1
(1)變化:英國煤炭產量在1830年之後加速增長。原因:英國木材等傳統能源專供應緊張屬;工業革命的 發展加大了能源的需求;鐵路等現代運輸條件的改善降低了運煤成本,是的煤在工業中的大規模 使用成為可能。 (2)美國碳排放總量和人均排放量均較多;或俄羅斯碳排放總量較少,人均排放量較多;或法國碳排 放總量較少,人均排放量較多;或印度碳排放總量較少,人均排放量接近。(四選其一) (3)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使大氣吸收地面長波輻射能力增強,增加了大氣逆輻射,導致氣溫上升(或 溫室效應增強,或大氣保溫作用增強)。 |
⑤ 據估計在中國,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多少噸
據估計在中國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5噸
⑥ 哪些行業與二氧化碳排放量有關
所有的行業都和二氧化碳排放有關。如果按排放量來看的話,最直接相關的行業有:
電力(火力發電)
鋼鐵
煤炭
石油和天然氣的開采和加工
水泥
玻璃
交通運輸(車輛的發動機是排放CO2的大戶)
⑦ 世界氣候大會,二氧化碳的排放,發達發展中國家該怎麼
2009年12月19日閉幕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最終達成《哥本哈根協議》。該文件堅持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的規定即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分別應當承擔的義務和採取的行動,表達了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共識。
《哥本哈根協議》堅持長期減排目標,通過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支持,增加減排的透明度,確保將全球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內。但是該文件並未對日後發達國家排放二氧化碳形成強制性的法律約束,此外對於給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援助也沒有列出具體舉措,因此遭到強烈的批評。
讓190多個國家就一個全球問題達成共識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大多數發達國家希望在2012年後形成一個新的一致性的法律框架,而不僅僅是現有《京都議定書》(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延續。而另一方面,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擔心新的一致性協議會減少對發達國家的法律約束力,因而希望對《京都議定書》進行修訂,增加發達國家在2020年前應完成的第二承諾期的規定。
南北國家之間的分歧,源於它們之間巨大的經濟差距。對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它們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才剛剛起步。正如巴西總統盧拉所言,「一日三餐對發達國家的人來說似乎平淡無奇,但是對於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亞洲許多國家的人來說卻是遙不可及」。因此,讓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履行相同的義務、承擔相同的責任是不可能的。
這一點可以從發展中國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極低看出來。以中國為例,依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2005年中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3.8噸,是經濟合作組織平均水平的35%,並且不到美國碳排放量的20%。就人均累積二氧化碳排放而言,我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統計的數據顯示,1950年至2002年之間,中國人均累積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92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碳排放情況基本同中國一樣。因此,讓發展中國家犧牲經濟發展為代價來控制碳排放量,去為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犯下的二氧化碳排放過量的歷史錯誤來買單,這是極端荒謬的。哥本哈根大會上,人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角逐上,但似乎沒有一個國家記得把二氧化碳排放問題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來考慮。
現如今,許多西方國家的製造企業將其生產部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這是一個雙贏的舉措,既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增加就業、發展經濟,同時也使發達國家降低了生產成本,並在全球利益鏈條中居於有利的上游端。這是積極的一面。但不幸的是,發達國家轉移生產的同時把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轉嫁到發展中國家。這在中國等以出口經濟為主的發展中國家表現的尤為明顯。如果考慮到國際貿易中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發展中國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會更低。相應地,如果發達國家生產同等數量的商品,盡管他們能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卻會大大增加。
從這個角度考慮,減排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是一個事關「發展權」的問題,如果不考慮全球經濟不平衡的現實,減排問題很難得到解決。這正是哥本哈根大會沒有涉及到的內容。
要徹底實現抑制全球變暖的目標,各國需要達成恰當的法律框架,為未來的國際化合作鋪平道路。所有的國家都應該為以後的氣候談判留有一些彈性措施。但是,正如《京都議定書》和《哥本哈根協議》所規定的那樣,發達國家必須自願採取嚴厲措施抑制氣候變化,並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轉讓。
如果沒有誠意,再多的雄心壯志也只是一紙空文。現有的《京都議定書》是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文件,明確規定了大多數發達國家2012年前第一承諾期的減排目標。然而,最近的調查發現,發達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多了。與此相反,雖然中國不在《京都議定書》的約束范圍之內,但根據國際能源署的報告,1990年到2005年之間,中國的碳排放強度下降了約55.6%,即每創造一美元(2000年美元匯率水平)產值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由5.47公斤降至2.43公斤。這表明,減排的關鍵不在於法律約束,而在於各國是否下定決心採取嚴厲措施與全球氣候變化斗爭到底。
正如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哥本哈根全體會議上所言,「在氣候變化帶來的危險不可逆轉」之前,「我們已經沒有時間可以浪費了。」 同氣候變化做斗爭,需要所有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的參與,以勇氣與決心面對人類共同的威脅。現在需要的是行動,而不是空談,因為,全世界人民都在關注此事。
⑧ 中國政府對二氧化碳的排放有什麼具體的政策和措施.
中國重視擴大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結構。2000年4月29日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為防治大氣污染,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制定了法律依據。
發布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的目標。2018年全國人大發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2018修訂)。
(8)經濟發展與二氧化碳排放量擴展閱讀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的財政投入。國家實行以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為核心的大氣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
國家採取有利於大氣污染防治以及有關的綜合利用活動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鼓勵和支持大氣污染防治的科學技術研究,推廣先進適用的大氣污染防治技術;鼓勵和支持開發、利用清潔能源。
國務院標准化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環境保護等有關部門,制定燃煤、燃油、石油焦、生物質燃料、煙花爆竹、塗料等含揮發性有機物的產品以及鍋爐的產品質量標准,明確環保要求。不符合環保要求的,不得製造、銷售或者進口。
⑨ (28分)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斷增加。目前,碳排放已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問題。 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