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滕州經濟發展

滕州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0-12-13 23:41:20

『壹』 滕州市和薛城區誰的經濟發展

當然滕州市了

『貳』 棗庄市的台兒庄區和滕州區哪一個經濟發展的好一些

在山東棗庄市都是山東,現在的經濟發達很好,因為它屬於沿海城市,對外的一些貿易很多。

『叄』 滕州的三國五邑是指哪五邑

滕州古為「三國五邑」之地,境內有滕、薛、小邾三國,三國境內有五座名城即五邑。

1.滕國,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前1046年立國,前414年被越王朱勾所滅。其中在戰國時,滕國君滕文公曾禮聘孟子於「上公館」問政。
2.薛國是古代黃河下游的一個歷史悠久的小國。據《通志·氏族》稱:"顓帝少子陽封於此,故以為姓,夏朝時期,陽的第十二世孫奚仲亦封於薛。」《左傳》載「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故後人稱奚仲為中國造車鼻祖。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任姓後裔畛,復於薛國,爵為侯」。周顯王46年,為齊國所滅。任姓薛國自薛畛開始,相傳31世。齊滅薛以後,齊威王少子田嬰封於薛,謚靖郭君。田嬰去世後,田文繼封薛地,盂嘗君居薛後,對薛國城池擴建加固並發展商賈,重農桑,減賦稅,使薛國經濟繁榮,國力強盛。
薛國被秦滅亡後,設薛郡,漢至魏晉設薛縣,隋廢薛為滕縣屬地。

3.小邾國是春秋時期名顯一時的諸侯國,史書上記載,周公旦攝政時期,為了削弱諸侯國的勢力採取分而治之的辦法,借邾國夷父顏有功於周室,封其次子友地,故名小邾國。小邾國歷經西周時代、春秋戰國、秦朝,凡600餘年,傳20餘世,後為楚所滅(一說為魯所滅)。至漢朝初年,高祖劉邦置蕃縣,小邾國析為滕、薛、蕃三縣。

4.「五邑」是昌慮、靈邱、歡城、戚城(一說郁郎)和湖陵。

『肆』 滕州經濟發展怎麼樣

行當好 你有空可以去看看 歡迎

『伍』 全國各省市綜合實力排名

截止年2月全國各省市綜合實力排名:

1、江蘇省,GDP排名第二,高校數量167所,江蘇省排名第一位,不管是從經濟上還是教育上都沒有太大異議,並且江蘇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沿海省份,長江出海口,省內各市發展相對均衡,綜合實力排名第一。

2、廣東省,GDP排名第一,高校數量151所,廣東的很的GDP長期排名第一位,尤其是珠三角區域十分發達,未來珠三角可能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大灣區,廣東省的高校數量也很多,但是因為省內發展不均衡,還有很多落後的地方,所以綜合實力排名第二。

3、山東省,GDP排名第三,高校數量145所,山東是儒家文化發源地,高校數量也很多。地理位置上和遼寧省公共拱衛京畿,作為工業大省,山東的經濟雖然集中在傳統領域,轉型比較慢,但是山東是全國省內城市發展最均衡的省份,綜合實力仍然排在第三位

4、浙江省,GDP排名第四,高校數量107所,浙江省地域面積不大,但是浙江省是一個富藏於民的省份,杭州、溫州、寧波等城市發展非常迅速。在我國浙江是經濟最活躍的省份之一,人均可支配收入長期位居第一位。綜合排名第四。

5、台灣省,GDP排名第五,高校數量162所(數據不一定完全准確),台灣省在以前稱之為亞洲四小龍,雖然目前經濟增長乏力,但是台灣的各項實力不容小噓,尤其高校、醫療等建設水平,還是十分有實力的,綜合排名第五。

6、河南省,GDP排名第六,高校數量134所,河南是中原文化的發祥地,作為人口大省,很多人對河南存在不好的印象,其實河南絕對屬於一個好地方,是中國中部最重要的省份之一,也是一個糧食大省,高校數量也名列前茅。作為中部大宗商品的集散地,河南工業實力很發達,綜合實力第六。

7、湖北省,GDP排名第八,高校數量129所,湖北位居洞庭湖以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稱號,而且武漢有九省通衢的稱號,而且湖北也是我國重要的科教省份,工業發達,近今年也在尋求轉型大力發展高科技企業,綜合實力排名第七。

『陸』 山東屬於南方還是北方

山東屬於北方,位於秦嶺-淮河線以北。

中國的南方和北方從秦嶺-淮河線開始劃分。秦嶺-淮河線是中國(特別是東部)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線,此線的南面和北面,無論是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地理風貌或是人民的生活習俗,都有明顯的不同。

(6)滕州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山東省位於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北緯34°22.9′—38°24.01′、東經114°47.5′—122°42.3′之間。境域包括半島和內陸兩部分,山東半島突出於渤海、黃海之中,同遼東半島遙相對峙;內陸部分自北而南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4省接壤。山東東西長721.03千米,南北長437.28千米,全省陸域面積15.58萬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山東省境內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窪平坦,東部緩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為骨架、平原盆地交錯環列其間的地形大勢。泰山雄踞中部,主峰海拔1532.7米, 為山東省最高點。黃河三角洲一般海拔2—10米,為山東省陸地最低處。

山東省「山水林田湖」自然稟賦得天獨厚,山地面積22726.80平方千米,佔全省面積14.59%,水面面積6988.92平方千米,佔全省面積4.49%,林地面積24894.46平方千米,佔全省面積15.98%。種植土地面積83845.42平方千米,佔全省面積53.82%;湖泊面積1348.55平方千米,佔全省面積0.87%。

境內地貌復雜,大體可分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盆地、山前平原、黃河沖積扇、黃河平原、黃河三角洲等9個基本地貌類型。平原面積佔全省面積的65.56%,主要分布在魯西北地區和魯西南局部地區。台地面積佔全省面積4.46%,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丘陵面積佔全省面積15.39%,主要分布在東部、魯西南局部地區。山地面積佔全省面積14.59%,主要分布在魯中地區和魯西南局部地區。

境內主要山脈,集中分布在魯中南山區和膠東丘陵區。屬魯中南山區者,主要由片麻岩、花崗片麻岩組成;屬膠東丘陵區者,由花崗岩組成。絕對高度在700米以上、面積1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泰山、蒙山、嶗山、魯山、沂山、徂徠山、昆嵛山、九頂山、大澤山等。

氣候

山東的氣候屬暖溫帶季風氣候類型。降水集中,雨熱同季,春秋短暫,冬夏較長。年平均氣溫11℃—14℃,山東省氣溫地區差異東西大於南北。全年無霜期由東北沿海向西南遞增,魯北和膠東一般為180天,魯西南地區可達220天。

山東省光照資源充足,光照時數年均2290—2890小時,熱量條件可滿足農作物一年兩作的需要。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950毫米之間,由東南向西北遞減。降水季節分布很不均衡,全年降水量有60%—70%集中於夏季,易形成澇災,冬、春及晚秋易發生旱象,對農業生產影響最大。

水文

山東省分屬於黃、淮、海三大流域,境內主要河流除黃河橫貫東西、大運河縱穿南北外,其餘中小河流密布山東省,主要湖泊有南四湖、東平湖、白雲湖、青沙湖、麻大湖等。

山東省水資源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76.5毫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為222.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152.6億立方米,扣除重復計算多年平均淡水資源總量為305.8億立方米。另外,黃河多年平均入境水量為385.8億立方米,90年代因乾旱入境水量減少為222 億立方米。

『柒』 山東省滕州市馬鈴薯產業化經營發展狀況

發揮比較優勢 發展特色經濟

加快內蒙古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

□ 張廣收

面向二十一世紀,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堅持和發展鄧小平同志「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高瞻遠矚,審時度勢,作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決策,為加快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在實施西部大開發中,調整產業結構是一項重要的內容,發揮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避免結構雷同,又是國家對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要求。因此,西部各省區必須從各自資源特點和自身優勢出發,准確定位,把握關鍵,突出發展有市場前景的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促進西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全面分析和認識內蒙古的各種自然資源以及區域特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等情況認為,內蒙古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必須走發展特色經濟的路子。

一、內蒙古產業結構的現狀

新中國成立5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內蒙古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到2001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54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6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2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60億元,三次產業比重為23.4:40.4:36.2,產業結構逐步向合理化方向發展。

農牧業基礎地位進一步加強,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已具備了生產糧食280億斤、飼養牲畜7000多萬頭(只)的能力,每年可提供商品糧100億斤、商品肉100萬噸、羊毛6萬噸、羊絨4000噸、羊皮1900萬張、牛皮110萬張和鮮奶109萬噸,成為國家重要的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和商品糧基地。工業重型化結構得到改善,以農畜產品加工業為主的輕工業進一步加快發展,生產能力不斷擴大,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達到97億元,成為自治區第一支柱產業,涌現出了鄂爾多斯、伊利、仕奇、鹿王、興發等一批骨幹企業和名牌產品。能源、原材料等重工業穩步發展,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達到210億元,原煤產量、發電量、鋼產量分別達到8163萬噸、465億度和459萬噸。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第三產業發展迅速。

內蒙古經濟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在農牧業、能源工業、農畜產品加工業、稀土工業、生物高技術產業、草原文化旅遊等行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並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農牧業:內蒙古橫跨「三北」,東西長2400多公里,南北寬1700多公里,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的1/8,居第二位。其中,草原、人均耕地和森林面積居全國首位。豐富的土地資源,各異的自然條件,以及多樣的動植物分布,為發展特色農牧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呼盟的奶牛和大豆,興安盟的水稻,通遼、赤峰的玉米,錫盟的牛羊肉,烏盟的馬鈴薯,巴盟的小麥,伊盟、阿盟的絨山羊等等,特色明顯,優勢突出。目前,這些特色農牧業均在地區農牧業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烏盟的馬鈴薯,年種植面積達到500萬畝,產量達到400萬噸,實現增加值10億元,佔全盟農業增加值的28%,同時還帶動了加工、保鮮、貯運等發展,目前有1.2萬個馬鈴薯儲存大戶,有3.5萬人、5萬輛車從事馬鈴薯運輸,大中型馬鈴薯加工企業共10戶,年加工馬鈴薯100萬噸。全盟馬鈴薯種植、加工、銷售實現增加值15億元,佔全盟國內生產總值的16.4%,已成為全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另外,內蒙古有13億畝草原,2.8億畝森林,環境容量大,污染相對小,綠色產品是一大特色。2000年,全區已有65家企業開發綠色食品,登記注冊綠色食品176種,佔全國綠色食品總數的10%以上,未來開發潛力很大。內蒙古從東到西還分布有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沙區總面積11.2億畝,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3.3%,結合生態治理,發展沙產業也具有廣闊的前景。

農畜產品加工業:農畜產品是內蒙古的特色和優勢,馬鈴薯、羊毛、羊絨產量居全國第一位,羊肉、牛奶產量居全國第二位,牛肉產量居全國第十位。依託農畜產品資源發展起來的農畜產品加工業,已成為內蒙古第一支柱產業,其產值佔全區輕工業產值的80%以上,佔全部工業產值的32%。特別是在馬鈴薯、羊肉、牛奶、羊絨等農畜產品加工行業優勢明顯,並具備了相當實力。2000年,全區羊絨產量近4000噸,已形成年梳絨1.5萬噸、生產羊絨衫1200萬件的生產能力,年實現銷售收入超過30億元、利稅4.5億元,並擁有鄂爾多斯、鹿王等馳名品牌,羊絨產量、加工規模、工藝技術、出口創匯等方面均居全國首位;牛奶產量近80萬噸,已形成年加工鮮奶近80萬噸的生產能力,全區乳品加工企業109戶,生產十大類近300個品種,乳製品產量達到6.6萬噸,年實現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利稅超過3億元,伊利集團年實現銷售收入超過12億元、利稅超過2億元;馬鈴薯產量700萬噸,大中型加工企業12戶,年加工馬鈴薯150萬噸;羊肉產量32萬噸,草原興發集團已形成年加工100萬只羊的生產能力。

能源工業:內蒙古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比較豐富,煤炭探明儲量居全國第二位,其中,儲量在100億噸以上、適宜露天開採的特大型煤田有五處,現已形成年產原煤1億噸的生產能力。同時,內蒙古靠近水源,發電成本低,輸電線路短,具有煤轉電的良好條件,目前電力裝機容量達到960萬千瓦,年發電量達到465億度,向區外轉電186億度,是我國外輸電量最多的地區。鄂爾多斯盆地天然氣田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幾個為數不多的陸上特大型氣田,天然氣蘊藏量10.7萬億立方米,其中內蒙古境內蘊藏量4萬多億立方米。目前,內蒙古境內的蘇里格、烏審和大牛地三個氣田已在內蒙古境內探明儲量7200多億立方米,並建成了年產天然氣25億立方米的生產能力。經過「九五」以來的快速發展,能源工業已成為內蒙古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增加值已佔全區全部工業增加值的18%。

另外,受電價的影響,近年來高載能工業已開始向能源基地轉移。內蒙古有豐富、廉價的能源資源,為發展高載能工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自治區政府還批准在烏海及周邊烏斯太、棋盤井地區建立高載能工業園區,並實行了優惠電價,大大促進了高載能工業的發展。全區電解鋁、電石、燒鹼、鐵合金、工業硅等高載能工業產品快速增長,高載能工業正逐步成為全區工業經濟新的增長點。

稀土工業:稀土是內蒙古具有相對壟斷的優勢產業,稀土資源總量居世界之首,工業儲量佔全國的85%、佔世界的50%左右;稀土科研、技術力量雄厚,包頭稀土研究院是全國最大的稀土研究院;包頭稀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我國惟一以「稀土」冠名的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內蒙古包鋼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全國第一家稀土上市企業。經過近40多年的開發建設,內蒙古稀土工業已具備了相當規模的生產能力,在國內外稀土市場佔有重要地位。全區稀土生產企業100多戶,其中稀土骨幹企業近20戶,年生產稀土精礦能力已達到10萬噸,年處理稀土精礦達到能力12萬噸,能夠生產80多個品種、220多個規格的稀土產品。單一稀土分離能力達到6.3萬噸(按處理氯化稀土計),稀土合金生產能力達到3萬噸,稀土金屬生產能力達到1.2萬噸,磁性材料生產能力達到160噸,打火石生產能力達到400噸,鎳氫電池合金粉生產能力達到1500噸,稀土拋光粉生產能力達到3200噸,基色熒光粉生產能力達到10噸。稀土精礦產量佔全國的60%、佔世界的40%,已成為世界重要的稀土原料基地。同時,還發展了稀土永磁電機、磁選機、電表阻尼器、稀土多元復合肥、稀土抗旱保水劑等大量技術含量較高的稀土應用產品,一批高技術、高附加值稀土項目和應用項目正在籌建之中。目前,全區稀土行業形成固定資產近15億元,從業人員1.2萬餘人,年產值超過15億元,利稅達到2.5億元。

生物高技術產業:生物產業的發展一靠技術,二靠資源。內蒙古雖不具有人才和技術優勢,但具有豐富的生物基因資源。一是有多種野生植物資源,現已投入開發的有山杏、沙棘、蓯蓉、苦豆子等;二是有多種中蒙醫葯資源,像甘草、麻黃等;三是有多種動物臟器資源,如羊胎盤等。這些資源具有良好的保健和葯用性能,開發利用價值很高。

草原文化旅遊:內蒙古是個絢麗多姿、極富傳奇色彩的地方,草原、古跡、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觀」構成了獨特的旅遊勝景,別具北國風采,塞外情韻,是旅遊的理想之地。內蒙古地跨「三北」,毗鄰八省,面向京津唐,還具有發展旅遊業優越的地理位置。隨著交通條件、旅遊環境的不斷改善,旅遊景點的增多,近年來,內蒙古旅遊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旅遊人數超過了9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51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3%,旅遊業正逐步成為全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內蒙古發展特色經濟的思路和重點

根據內蒙古實際和現有經濟發展基礎,未來特色經濟的發展要以資源轉換為基礎,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依託優勢資源、優勢企業和名牌產品,把內蒙古建成為我國重要的農畜產品和綠色產業開發區、能源和原材料產業開發區、稀土科研、生產和出口開發區,通過「三區」建設,實現資源轉換、結構優化、產業升級、技術創新。

(一)農畜產品和綠色產業

以名牌產品和豐富的農牧業資源為依託,繼續加強農田草牧場基本建設,積極調整農牧業生產結構,以加快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為切入點,大力發展以綠色品牌為主的農畜產品及其加工業,重點開發羊絨、牛奶、羊肉、牛肉、皮革、馬鈴薯、玉米、小麥等主導產品產業化系列,鞏固和擴大羊絨、牛奶、羊肉深加工產品在全國的領先優勢。同時,要加強生態建設,大力發展沙產業,營造綠色環境。

特色農業:要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根據各地氣候、土壤等不同特點,積極調整種植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農產品。按照合理布局、各有側重、相對集中、形成規模的原則,建設區域性生產基地,形成區域性的名優特產品。重點建設具有內蒙古比較優勢和特色的優質專用小麥、玉米、水稻、大豆、馬鈴薯等農產品基地和綠色產品基地。

畜牧業:要充分發揮天然草原的優勢,按照增草、增畜,改良草場、改良畜種,提高質量、提高效益的「雙增雙改雙提」的指導方針,穩步發展草原畜牧業,大力發展農區畜牧業,努力提高畜牧業集約化現代化水平,到「十五」末期,牛肉產量達到32萬噸,羊肉產量達到45萬噸,牛奶產量達到148萬噸,繼續保持全國的領先地位,力爭使畜牧業占農業比重提高到40%以上。

沙產業: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防線,是內蒙古在西部大開發中,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加強生態建設,要把防治和開發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恢復生態植被的基礎上,適度進行產業化開發,發展沙產業,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近期重點進行沙棘、沙柳、山杏、麻黃、甘草、蓯蓉、有毒灌草、風積沙、荒漠藻類等的產業化開發,發展沙棘葯品、化妝品和保健品、沙柳掛面箱板紙、杏仁飲料、風積沙微晶材料、麻黃素、蓯蓉酒、蓯蓉養生液等產品,力爭使沙產業成為內蒙古新的經濟增長點。

農畜產品加工業:以資源為依託,培育和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突出發展綠色食品和羊絨加工業。要充分發揮內蒙古獨特的綠色食品原料資源優勢,以名牌產品和優勢企業為龍頭,運用現代加工、保鮮、包裝技術,大力發展市場容量較大的牛奶、羊肉、牛肉、馬鈴薯、玉米、優質小麥等加工產品,使內蒙古成為全國重要的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基地。羊絨加工業要立足存量資產的優化重組,以壓縮、調整、創新、提高為核心,淘汰落後、過剩的生產能力,採用先進、適用技術與裝備改造現有企業,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增加花色品種。繼續培育和發展壯大鄂爾多斯、鹿王羊絨集團等龍頭企業,加快精梳羊絨面料、襯衣面料、高支精紡羊絨內衣等精、深加工產品的開發和生產,提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使內蒙古成為全國主要羊絨生產加工出口基地。

(二)能源和原材料產業

要立足煤炭資源優勢,加快轉換步伐,大力發展煤轉電、煤轉油和潔凈煤生產。實施煤電轉換,加快「西電東送」,重點建設托克托、達拉特、元寶山等8大電源項目。同時,加快建設向區外送電的通道,完善自治區內電網網架,完成達拉特—永勝域、豐鎮—張家坊等電力外送主通道工程和區內220千伏及110千伏主網架工程。力爭到「十五」期末,電力裝機容量達到1300萬千瓦,發電量達到700億千瓦時,向區外送電量達到370億千瓦時。加快煤炭液化技術產業化步伐,積極配合神華集團盡早建成年產250萬噸煤轉油項目。積極發展潔凈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開發利用天然氣,建設鄂爾多斯氣田烏審旗至呼和浩特天然氣輸氣管道和呼和浩特、包頭、東勝等城市配氣工程,以及天然氣化工基地;推廣利用潔凈煤,大力開發風能、光能和地熱資源。

依託豐富、廉價的電力資源,發展高載能工業,實現煤電冶、煤電化聯營,促進煤炭、電力行業發展,重點建設烏海及周邊地區高載能工業園區。加快發展具有內蒙古特色的新材料,著力開發生產納米材料合金粉、納米碳酸鈣、稀土改性MC尼龍等新材料產品,形成新的產業規模。採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快傳統原材料工業的升級、改造,努力提高技術和裝備水平,把內蒙古建成國家重要的原材料生產基地。

(三)稀土產業

稀土產業的發展要突出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發揮內蒙古輕、中稀土的優勢,揚長避短,根據市場需求,一是適度集中並優化和穩定發展稀土上游產品,加強、鞏固、提高稀土原料生產基地建設。二是在優化的基礎上突出發展稀土中游產品,提高現有產品的質量和檔次,使全區稀土氧化物、混合稀土金屬、單一稀土金屬等中游產品的生產能夠滿足國內外市場不同層次的需要,成為世界稀土中游產品的集散地。三是有選擇的發展稀土下游產品和應用產品,繼續抓好稀土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發展稀土鋼、稀土鋁以及金屬材料和稀土抗旱保水劑、稀土飼料添加劑、稀土微肥等產品,加大開發稀土在高科技領域中的應用力度,發展稀土貯氫合金、稀土拋光粉、釹鐵硼永磁材料、鎳氫動力電池、稀土永磁電機等高科技應用產品。四是要充分發揮稀土科研人才的優勢,建立以包頭稀土研究院為主的骨幹技術創新體系,加強稀土技術產品的研究開發,力爭在稀土科學技術、新材料和新產品研製開發方面接近國際領先水平。到「十五」末期,把內蒙古建設成為全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稀土原材料及儲氫材料、鎳氫動力電池等稀土應用產品的科研、生產和出口基地。

另外,生物高技術產業、草原文化旅遊業等是內蒙古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朝陽產業,也具有很好的發展優勢。

生物高技術產業:要立足豐富的中蒙葯材資源和動物臟器資源,研製開發具有內蒙古特色的蒙葯、現代生化葯品和微生物工程產品。以蒙葯二次開發為重點,應用現代先進適用技術,加快成方蒙葯現代產品開發,建設蒙葯開發生產基地,創造民族品牌。利用微生物和酶工程技術,開發生產新型工業微生物粉劑、酶制劑、功能食品及添加劑、微生物飼料、微生物農葯和微生物肥料等產品。繼續加強羊胎盤素、免抑肽制劑、金雙歧制劑、雙歧轉基因抗癌新葯等生物葯品的生產。

草原文化旅遊業:要充分利用內蒙古獨特的自然旅遊資源和文化旅遊資源,圍繞草原景觀、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三大主題,開發草原旅遊、歷史文化旅遊、民族風情旅遊、邊境旅遊、沙漠旅遊、冰雪旅遊六大旅遊產品,重點建設呼倫貝爾草原生態旅遊區、錫林郭勒草原民俗旅遊區、鄂爾多斯成陵民族風情旅遊區等八個特色旅遊開發區,到「十五」期末,力爭使旅遊總收入達到77億元,佔全區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4.5%,把旅遊業發展成為內蒙古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促進內蒙古特色經濟發展應採取的措施

(一)加大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創造特色經濟發展環境

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重要保障。內蒙古水利、交通、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相對落後,生態環境惡劣,應繼續加大這方面的投入,為特色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一是繼續爭取中央財政性資金更多地投入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二是積極爭取國家在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項目中多安排政策性銀行貸款、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優惠貸款;三是積極爭取商業銀行加大對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的信貸投入;四是自治區本級財政也應加大投入比例。

(二)制定產業導向政策,引導地區經濟協調發展

在實施西部大開發中,為了防止一哄而起,造成新一輪重復建設,有關部門應適時制定產業發展導向政策。根據各盟市資源特點、自身優勢和發展基礎,制定各行業區域布局規劃,提出各地的發展重點,並從項目審批、資金安排等方面加以引導,使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規劃的重點區域進行流動,促進地區間經濟協調發展。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特色經濟形成規模

發展特色經濟,盡快形成規模優勢,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離不了投資、金融、稅收、利用外資、對外貿易、吸引人才等政策方面的支持。在投資政策上,應加大對特色產業項目投資的傾斜力度,通過設立特色產業專項發展基金或銀行貸款貼息,支持和引導特色產業的發展。在金融政策上,應加大對特色產業的信貸投入,對於投資大、建設周期長的特色產業項目,適當延長貸款期限。在稅收政策上,對特色產業應給予減稅或免稅優惠。在利用外資政策上,應鼓勵外商投資於特色產業,並進一步拓寬利用外資方式。在對外貿易政策上,應進一步擴大特色產業生產企業對外貿易經營自主權,並在出口退稅、出口配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吸引人才政策上,應制定有利於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引導專業人才的合理流動。

『捌』 滕州經濟到底怎麼樣

滕州市位於山東省南部,北依齊魯孔孟聖地曲阜鄒城,南鄰蘇淮平原、棗庄新城,東連沂蒙山,西接微山湖,地處江蘇省、山東省、河南省、安徽省四省交界處的淮海經濟區中心位置,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稱,作為南北交通要地和樞紐,非常出名。2007年底,城區面積達74.9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42.03平方公里,全市公安戶籍總人口164.7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9.13萬人,城市規模甚至超過了某些地級市。

滕州水資源充裕,是我國北方盛名的富水區,總量為6.55億立方米。地下礦產資源豐富,煤蘊藏量近60億噸,被煤炭部和國家計委列為全國重點煤炭開發基地,素有「魯南煤田」之稱。西部濱湖區水產資源豐富,東部山區丘陵的葯材品種齊全,有野生葯材150餘種。滕州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稱,是魯南地區著名的商品集散地。交通發達,境內104國道、京福高速公路、京滬高速鐵路縱貫南北,沿湖有通往京杭大運河的滕州、崗頭、向陽等港口,年吞葉量300餘萬噸,開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經濟蓬勃發展,市場繁榮興旺。滕州素有「魯南糧倉」之稱,農作物有323個品種,動物有145個品種。被國家和山東省列為商品糧基地、優質蔬菜基地,是全國最大的蔬菜集散地和「青山羊基地」,是中國農業部命名的「中國馬鈴薯之鄉」。工業擁有煤炭、電力、機械、化工、建材、輕工、紡織等37個門類,是「中國建築之鄉」,是魯班的故里。商業網眾多,已建成批發市場和綜合市場170餘處,其中副食品批發市場已發展成為山東省十大批發市場之一,年市場成為交額達70億元以上。已成為魯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魯南經濟中心。
良好的投資環境和不斷進步的科學技術,正期待著海內外朋友洽談經貿、招商投資、優越的旅遊條件和淳樸厚實的民幾正吸引著海內外旅客旅遊觀光。

滕州市古稱「善國」,所以是「和氣之都」。作為優秀農業生產基地,生產多種多樣的農作物,有「中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無公害農業生產示範基地」、「中國馬鈴薯之鄉」的稱號。添加新圖片
【經濟概況】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404.0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7.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8.94億元,增長7.6%;第二產業增加值249.77億元,增長18.9%;第三產業增加值115.35億元,增長17.9%;三次產業比例為9.6:61.8:28.6。人均GDP達到26019元(按現價匯率折算為3614美元),比上年增長16.9%。
民營經濟蓬勃發展。非公有(民營)戶數4.61萬戶,增長15.5%;從業人員21.47萬人,增長21.8%;注冊資金69.26億元,增長43.3%;納稅額19.04億元,增長42.1%,占稅收總額的58.7%,上升7.4個百分點。
經濟開發區建設步伐加快,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投資環境不斷優化,承載能力不斷增強。2007年,共引進項目44個,累計達到219個,總投資159.4億元,建成投產156個;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32.6億元,工業增加值42.3億元,利稅6.7億元,財政收入3.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8%、79%、76%、77%。
滕州市位於中國山東省南部的淮海經濟區中央位置,地處山東省、江蘇省交界處,面積有1485平方公里,人口有165萬,是山東省人口最多的縣級市。2007年,該市的GDP為404.06億美元,境內財政收入實現200億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50億美元,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05億美元。縣域基本經濟競爭力進入全國百強縣第23位,為山東經濟10個經濟強縣之一。

滕州是全國有名的能源基地、建材之鄉,境內探明礦產資源30餘種,其中煤炭地質儲量49億噸,年生產能力3000萬噸,是全國重點煤炭開發基地,石灰石儲量28億噸,花崗岩13億噸,水泥年產量600萬噸。河沙資源豐富,全是黃沙,粒度均勻,雜質少,表面積大,強度高,是很好的建築材料。此外,鋁釩土、石英石、花崗岩、白雲石、黑色膽石、螢石等也有一定的儲量。

滕州水資源豐富,地下水綜合補給量3.21億立方米,總儲量6.5億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量2.55億立方米,是我國北方的富水區。滕州境內河流屬淮河流域、京杭大運河水系,大都發源於市東、北部的山丘地帶,由東北流向西南,注入微山湖。全市共有大小河道近100條,有的自成體系,單獨出境。其中流域面積在20平方公里的有22條,100平方公里以上的6條,多為老年性季節河道。主要河道有城河、郭河、界河、北沙河、薛河、小蘇河、小魏河、小龍河等。境內泉水眾多,據明代縣志記有18泉,清代記有32泉,著名的有荊泉、羊庄泉群、魏庄泉群、馬庄古泉。荊泉為市區居民和工農業生產的主要源泉。馬庄古泉位於濱湖鎮馬庄村東北,豐水期日涌水量4838立方米,屬優質礦泉水,水中含有人體需要的多種微量元素。

農業生產條件優越,平疇沃野,林茂糧豐,被國家確定為商品糧基地、優質蔬菜基地、「中國馬鈴薯之鄉」、「全國出口肉雞標准化示範區」、「全國十大糧食生產先進縣(市)」。農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農業區域布局得到優化,糧油、蔬菜、林果、畜牧四大產業優勢突出,形成了中西部優質糧油、北部精細蔬菜、東部名優林果三大優勢產業帶。糧食生產水平高,精種、高產聞名全國,素有「魯南糧倉」之稱,2005年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50.5萬畝,糧食平均畝產515.8公斤,總產達77.6萬噸;以蔬菜為重點的經濟作物面積不斷擴大,2005年,蔬菜播種面積90萬畝,其中春秋兩季馬鈴薯60萬畝,是全國最大的馬鈴薯二季作產區,30萬畝蔬菜標准化生產示範基地通過農業部驗收;畜牧標准化、規模化養殖水平不斷提高,共建成標准化養殖大棚308棟,年出欄肉雞3500萬只、肉兔200萬只,肉雞生產被列入全省(農業)十大產業集群;林果業發展成效明顯,林木覆蓋率達到22.6 %。農業產業化加快推進,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654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8家,農產品加工增值率達到40%以上。國家級畜牧龍頭加工企業盈泰集團,年加工肉雞肉兔能力8000萬只,2005年實現銷售收入28億元、利稅1.6億元、出口創匯4802萬美元。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迅速,總量達到總數達到3343家,帶動農戶16萬戶。積極推進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全年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5萬人。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實施了馬河水庫除險加固、河庫聯網、河道治理、水源地保護、小流域綜合治理等工程建設;投資4000萬元的「世行三期」項目和投資1.6億元的南四湖湖東堤治理工程開工建設。全市有效灌溉面積達到66175公頃,佔耕地面積的89.6%,其中節水灌溉面積41062公頃。 答案補充 滕州是個好地方哦,這里有滕州的貼吧http://tieba..com/f?ct=&tn=&rn=&pn=&lm=&kw=%EB%F8%D6%DD&rs2=0&myselectvalue=1&word=%EB%F8%D6%DD&tb=on 更詳細的資料請參見這里http://ke..com/view/10085.html?wtp=tt

『玖』 山東滕州與河南商丘那邊經濟發展好

滕州雖然是百強縣,商丘畢竟是地級市,從各方面來說肯定是商丘要好

『拾』 滕州那麼一個小縣城,沒有任何經濟支柱,怎麼人和車那麼多顯得那麼繁華

優勢

1
、文化

滕州歷史悠久,
有七千多年的人類繁衍史、
兩千多年的建置史,
曾為三國五邑之地,
兩千多
年來一直是徐、兗二州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才輩出。滕人勤勞、智慧、能吃苦,
歷來有經商之傳統,
滕雖距曲阜僅百里之遙,
但是滕文化並不像魯文化那麼保守內斂,
更似
齊文化的開放、
吳越文化的逐利。
此可謂滕州文化上的核心競爭力(滕州政治、
文化雖在最
近四五十年有所衰落,但是這並不能掩蓋幾千年的輝煌)


2
、經濟

滕地土質肥沃、
雨水豐沛,
此為滕地農業發達、
人類繁衍生息七千年之根本;
滕地資源豐富,
境內有大量煤炭、
石灰石等礦藏,
此為滕地現代成為魯南工業重鎮的重要條件;
滕州豐富的
水資源又可保證人口急劇膨脹條件下不致鬧水荒;滕州勞動力資源豐富,號稱

中國第一大


,雖頻遭割地之痛,但仍以
158
萬人口雄踞山東縣域之冠,此可為滕州在工業化階段提
供大量的廉價勞動力,
另外,
龐大的人口也意味著巨大的內部市場;
滕州有良好的工業基礎,
此條件為發展相關產業提供大量的技術型人才;
滕人歷來有經商之傳統,
滕地歷來是魯南地
區的商品集散地,
此條件可最大程度保證滕州經濟充滿活力,
因為在各類經濟成分中,
唯有
私營經濟成分最活躍。以上諸條件,可以成為滕州的經濟核心競爭力。

3
、區位

滕州歷來為山東南部門戶,
有九省通衢之美譽,
為北京通往南部富庶省份的必經之地。
交通
發達,陸路上,京滬鐵路、京福高速、
104
國道縱貫南北,建設中的京滬高鐵亦經過滕州;
水路,京杭運河從滕穿過,高速可直達日照、青島、連雲港等外貿港口;空路,
2
小時直達
濟南、徐州機場。此可為區位核心競爭力(本條比較牽強)


(二)劣勢

1
、滕州已經不是中國第一大縣,正逐漸失去山東南部門戶的地位

最近三四十年,滕州縣域不斷縮小,已不再是延續幾千年的徐、兗間政治、文化中心。滕州
的經濟已被周邊的鄒城、省內的其他縣(市)超過,雖滕州最近幾年經濟有所起色,但這種
局面基本沒有改觀。
滕州魯南地區商品集散地的功能近幾年有所降低。
滕州的煤炭資源正在
遭到透支,滕州的萬畝良田數年後將會變成水鄉澤國,江北水鄉將會名副其實。
我大滕帝國必將雄霸於天下

閱讀全文

與滕州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