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海對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發展有哪些帶動作用
上海國金融心從資金上來說招商引資從科技上來說:推動研發事業從對外角度:促進貿易發展從而拉動區域發展
② 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優勢條件是什麼
這個有交通優勢,鐵路公路海運河運發達;氣候優勢,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區位優勢,背靠長江中下游平原;地理優勢,基本平原;還有政策優勢,最後工業歷史悠久,…
③ 上海對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發展有哪些帶動作用
帶動作用:
江三角洲區域的企業可通過上海金融市場籌集發展資金;
上海是國際區域性貿易中心,長江三角洲區域的城市可以以上海為橋梁,積極開展對外貿易。
長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區域面積 21.07 萬平方公里。
長三角城市群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在中國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平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是長江經濟帶的引領發展區,是中國城鎮化基礎最好的地區之一。長三角城市群經濟腹地廣闊,擁有現代化江海港口群和機場群,高速公路網比較健全,公鐵交通干線密度全國領先,立體綜合交通網路基本形成。
④ 長江三角洲的經濟
2009年,長三角兩省一市國內生產總值(GDP)達72494.10億元,占同期中國經濟總量的21.29%。其中,第一產業產值為3538.76億元,佔全國的比重為10.05%,第二產業產值為36476.64億元,佔全國的比重為23.14%,第三產業產值為32478.7億元,佔全國的比重為22.00%。從三次產業結構來看,長三角2009年三次產業結構為4.88∶50.32∶44.80,與2008年相比,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了2.49個百分點,而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比重則分別下降了0.17個和2.32個百分點。 銀行業
2009年,上海、浙江和江蘇兩省一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總額為138582.58億元,比2008年增加30494.8億元,增長28.21%,存款總額佔全國比重為17.67%,比2008年低4.92個百分點;貸款發放量增長平穩,兩省一市金融機構各項貸款總額為104204.7億元,比2008年增加24219.21億元,增長30.28%,貸款總額佔全國比重為18.79%。
證券業
2009年末,上海地區集合理財產品共有9個,首發規模超過150億元,涵蓋股票、債券、貨幣、FOF、混合型等多種形式。江蘇省境內上市公司由上年末的117家增加到128家。2009年末浙江省證券經營機構數位居全國第三。全年證券市場交易規模含肆增長72.8%,交易總額居全國第三,證券營業部平均利潤水平居全國第二。期貨公司綜合實力和盈利能力繼續保持領先,期貨經營機構代理交易金額居全國第一,增長87.6%。期貨公司規范運作水平持續提升,實現規模增長和強化風險管理雙重目標。總體來看,長三角地區證券市場表現良好,在金融業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保險業
2009年,長三角地區保險業平穩發展。如圖所示,兩省一市2009年保費收入總額2218.23億元,比上年增長14.83%,佔全國比重為19.92%,略高於2008年。上海,江蘇和浙江保費收入均有所上漲,其中,江蘇省保險機構實現保費收入907.7億元,依然為長三角之首,占據長三角保費收入41%的份額。上海市和浙江省分別實現保費收入665.03億元、645.5億元。從增幅來看,江蘇省增長較快,同比增長17.06%。 截至2010年,長三角兩省一市已建成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共15個,國家級保稅區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8個。除此之外,長三角還擁有4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各地還擁有眾多不同類型的省市級開發區,其中,上海建成寶山工業園區等市級工業開發區26個,江蘇則有省級開發區116個,浙江有省級開發區100個。
2009年,與中西部地區相比,長三角地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受經濟危機的影響較大,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均出現了負增長。2009年長三角1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123.69億元,佔全國54個國家級開發區總量的28.90%,同比下降了0.72個百分點,其中弊羨蘇州工業園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最多,達到1120.09億元,南通經租老拍濟技術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最快,為31.27%。
⑤ 簡述河流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
長江三角洲是由長江及錢塘江的泥沙淤積形成的濱海平原,長江對長江三角洲的作用是:提內供便利的水陸運輸,容有利於其對外聯系,提供農工業和生活用水等.
故答案為:提供便利的水陸運輸,有利於其對外聯系,提供農工業和生活用水等.
⑥ 長江對長江三角洲的發展有何影響
最直接的有利影響就是為長江三角洲提供的水利資源!首先,長江水系能為沿岸內城市提供生活容和工業用水,加快沿岸城市發展進程;其次,長江寬闊的江面以及良好的河道為水運提供了條件,使得沿岸城市的貨運更為便捷;最後,長江水系能為沿岸城市農業、養殖業提供便利,進一步加快城市發展。望採納,謝謝。
⑦ 長江三角洲經濟
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
本文利用搜集到的長三角各城市統計部門大量豐富的統計數據,對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地位和發展狀況,紹興與長三角各城市改革開放特別是近二十年來經濟發展的主要方面進行了比較深入詳細的對比分析,從統計角度簡述紹興經濟總量和增速在長三角地區位置變化情況,剖析紹興在經濟發展某些方面落後於部分城市的原因,並由此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找出差距,揚長避短,為黨政領導和有關部門進一步分析紹興「工業立市、開放興市、文化強市、合力建市」的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長江三角洲屬於中國東部沿海地區,自然地理基礎為長江入海口處的沖積平原,土壤肥沃,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工商輻輳之所」,對外埠際貿易發達,在近、現代中國經濟發展史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人們廣為傳頌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無寧不成市、無紹不成衙」的詩詞民諺,就生動地記載了長三角經濟繁榮、人才輩出的歷史豐碑。 長三角地區歷來是中國經濟的重心,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地區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經濟、社會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發展,作為一個強大的經濟區域在全國崛起,成為全國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這一地區以全國1%的土地和6%的人口,創造出全國15%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近1/4的工業產值和財政收入,1/4以上的外貿出口,30%以上的外資利用額。
紹興作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主要城市之一,經濟與社會同樣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八五」、「九五」期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達到26.2%和14.2%,分別比全國平均速度快14.2和6.1個百分點。但是,將紹興置身於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大格局看,目前的經濟總量卻只能處於中等水平,面臨著前有標兵,後有追兵,不進則退,小進也退的嚴竣形勢。如何認清自身不足,揚長避短、保持優勢、准確定位、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提高紹興區域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大力提升紹興經濟、社會在長江三角洲區域的地位,確保長江三角洲第二層次城市領頭羊,努力躋身第一層次城市,是當務之急和今後定位發展的方向。
長三角區域有十六個城市,分別為上海、江蘇省的南京、無錫、蘇州、常州、鎮江、南通、揚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紹興、湖州、舟山、台州(2003年新加入)。從各城市經濟綜合實力看,到2002年,GDP超過1000億元的有6個城市,分別為:上海(5408億元)、蘇州(2080億元)、杭州(1782億元)、無錫(1602億元)、寧波(1500億元)、南京(1298億元);GDP在700—1000億元的城市有5個城市,分別為:紹興(928億元)、南通(887億元)、台州(858億元)、常州(761億元)、嘉興(706億元),其餘5個城市GDP均在700億元以下。本文依此將十六城市分為三個層次,紹興暫居第二層次第一位。 一、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分析
⑧ 上海的發展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
長三角地區最大的特點是出口通暢,腹地開闊,口「惠」腹「實」。長三角地專區地理位置屬優越,其核心上海位於長江口,是長江流域的出海門戶,又是江海、水陸、空運的重要樞紐。長江中游以武漢為中心的經濟區域,上游以重慶為中心的經濟區域,縱貫數省,區域之間有干支流通航里程為7.9萬公里的黃金水道貫通,不但把中國的東、中、西三大地帶連接起來,而且還把京滬、京廣、京九等南北鐵路干線連接起來,便於東西推進、南北聯動,使經濟發展的空間極為廣闊。長三角地區已初步形成公路、水運、鐵路、航空、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共同發展的綜合運輸體系。長三角以上海為龍頭,蘇、錫、常、通、杭、嘉、湖、甬等15個城市分排兩旁,組成了「口、腹、心」要素綜合、實力強大的經濟圈,它能夠更好地服務於長三角、服務於長江流域、服務於全國。
上海處於核心地位,經濟拉動以及國際金融城市的位置對長三角作用無疑至為關鍵。
⑨ 長江三角洲地區主要經濟特點是什麼經濟為主
1.在長江三角洲地區,集中了近半數全國經濟百強縣,聚集著近100個年工業產值手此超過100億元的產業園區,包括萬向集團、金山石化、揚子乙烯、大眾汽車、上海貝爾、東方通信等在內的數千家巨人型。 2.「長三帶薯悔角」一體化是入世後中國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縮影。大量外企的存在,使得「長三角蠢正」地區的經濟國際化程度大幅度提升,整個「長三角」正在成為「世界工廠」,「中國製造」的產品源源不斷地從這里走向世界。 3.長江三角洲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最大地區,該地區工業基礎雄厚、商品經濟發達,水陸交通方便,是全國最大的外貿出口基地。
⑩ 上海在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什麼作用
以復上海為龍頭的江蘇、浙制江經濟帶。這里是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板塊。長江三角洲快速積聚的國際資本和民間資本,不僅規模越來越大,而且以其特有的活力強有力地推動著這一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
「超級巨人」上海,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已超1.6萬億元,位列中國第一;一批「小巨人」城市其國內生產總值都成飛速增長。經濟總量基本都過千億人民幣。為「長三角」都市圈帶來豐富性和層次感的縣域經濟,極具競爭力。2005年11月揭曉的中國百強縣市競爭力排名中,有七個「長三角」的縣市(區)進入前十位。縣域經濟的崛起,使「長三角」城市連片化、都市化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