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歷史上最早論述教育與經濟發展關系的人是
孔子
孔子在《論語 子路》中記載: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在次回答了庶富教的關系,首先是「庶」,要有較多的勞動力;再而是「富」,要使人民群眾有豐足的物質生活;最後是「教」,要使人民受到政治理論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紀。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先論述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的教育家,認為先要抓好經濟建設以建立物質基礎,隨之而來的就應當抓教育建設,國家才能走上富強安康之路。
B. 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是什麼
第二章
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教育原理
[內容摘要]
本章探討了教育和社會發展之間存在的必然聯系,
dlj
[學習目標]
在理解教育與生產力以及政治經濟制度的關系基礎上深刻理解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關系;正確認識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正確認識教育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
dlj
第一節 教育與生產力的關系
一,生產力的發展決定著教育事業發展
1.生產力的發展決定著教育事業的發展規律和速度.
2.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教育結構,從而教育目的.
3.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影響著教育內容的選擇和專業設置.
4.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影響著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
dlj
第一節 教育與生產力的關系
二,教育的發展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直接的現實的生產力,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能把作為潛在的生產力的科學知識轉化為被勞動者掌握的現實的生產力,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重要手段.
3.教育還可以生產新的科學知識,新的生產力,是發展科學的一個重要手段.
dlj
第二節 教育與政治經濟的關系
一,社會的政治經濟決定著教育
1.政治經濟決定教育的性質
2.政治經濟決定的領導權和受教育權
3.政治經濟決定教育目的
4.政治經濟決定教育的結構類型和管理體制
dlj
第二節 教育與政治經濟的關系
二,教育對政治經濟和積極作用
1.教育能為政治經濟培養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進政治民主
3.通過宣傳統治階級的思想意識,製造一定的社會輿論來為社會服務
dlj
第二節 教育與政治經濟的關系
三,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一)教育自身的歷史繼承性
(二)教育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
(三)教育與其他意識形態的相互影響
dlj
第三節 教育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育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
二,教育是兩個文明建設的前提
三,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依靠教育
dlj
思考與實踐
試述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進行一次社會調查,了解當地經濟發展與教育的關系.
dlj
C. 經濟、人才、科技和教育的關系
首先,科技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源泉
一.科技進步,決定世界經濟的形成
二.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
三.科技進步可以大幅度提高各生產要素的生產率
四.科技進步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五.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
同時,經濟增長為科技進步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
再者,科技進步能緩解經濟波動
最後,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的互動
經濟發展最基本的因素是人,而人的素質提高要依靠教育,科技進步的發展推動經濟的發展,而科技進步從根本上依靠人才,而人才的培養必然是依靠教育!四者相互統一,相互推動各自的發展!
當前,中國三大產業所需最多的是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培養指的是是整個教育人才培養鏈條中處於體能型與智能型之間的亞人才培養,基礎教育只是培養出了有普通知識的體能型人才。因此,對人口完成基礎教育之後要花開兩枝,連接技能型人才和智能型人才培養。另一方面,教育資源要調整一部分用於嬰幼兒早期智力開發,為未來的人才與培養開發積累豐富的資源。
四者關系中,最關鍵的是教育與經濟的關系。教育是經濟的發動機,是經濟發展與轉型的動力和支點。高等教育是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體系的一個子系統,它必然與社會經濟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也不斷地發展變化。現代經濟社會中經濟對高等教育的影響越來越主動,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大;高等教育也日益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高等教育與經濟必然要求相互適應,這種適應是雙向的非均衡的互動關系。
一、高等教育促進經濟的增長與發展
(一)高等教育為經濟發展提供著重要的智力資源。美國國民生產總值中的高科技含量已高達80%,日本為75%。在我國一些較為發達的地區如經濟特區,科技含量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可以佔到60%左右,但在一些落後的省份,自然型的農業經濟和粗放型的工業經濟還占很大的比重,高科技含量還不到15%。樂觀地估計,全國經濟發展中高科技貢獻的平均水平大概在30%左右。很明顯,我國要在21世紀追趕世界先進水平,除了大力開發人力資源,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沒有第二條路可走。當今世界知識經濟的興起已經向人類昭示了一個重要信息,即在未來社會的生產中,勞動者的知識與技術水平將取代資本和自然資源而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建立在知識基礎上的高科技將為人類尋找到可持續發展的新資源、新天地。
高科技的發展有賴於高水平人才的創新活動,而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則需要高等教育的精心培養。大學階段的教育,類似製造一件產品的成型階段,培養出來的人將直接進人社會的生產活動過程。個體在基礎教育階段所形成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要在高等教育階段進一步發展為專門的應用能力,包括發展為實際工作中的創新能力。因此高等教育是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的關鍵一環。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高級專門人才的數量和質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高科技領域的發展水平,從而決定其可待續發展的能力。
(二)高等教育為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知識基礎和先進的科技成果。對於社會的發展來說,知識、技術、產品是現實的力量。工具、工藝、方法與管理的水平直接決定著生產的效率。高等教育不僅通過培養人才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它還通過科研活動直接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各種知識、技術和產品等支持,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
高等學校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發展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既要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各類人才支持,又要提供知識貢獻。由於高等學校具有多學科並存以及注重系統知識傳授的特點,所以它在總結、整理人類已有知識成果以及開展基礎研究方面往往佔有一定的優勢,一所高水平的大學往往就是人類知識的一座寶庫。另一方面,在現代社會,隨著各國政府和社會各界對高等學校社會服務職能的強調,高等學校越來越重視科技成果的開發、轉化和推廣工作,其對於社會發展的直接作用越來越大,許多高等學校已經成為社會的知識創新與傳播以及科技發明與推廣的中心。
(三)高等教育為經濟發展注入重要的精神動力。經濟發展需要勞動者知識與能力水平的提高,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持,更需要人類成員間的相互理解、寬容和合作,需要人們擺脫那種根深蒂固的極端利己主義的價值取向,需要一種科學高尚的精神境界或精神力量。
要提高人類自身的文明水準,提升人類的精神追求,除了寄希望於社會制度的變革和加強法治以外,最實際、最根本的措施還在於教育。由於擔負著傳承和發展文化、促進人類個體和社會進步的神聖使命,高等學校雖然不完全是社會的一方凈土,但總體上還是具有一種清新脫俗的氣質。相對於社會公共環境和多數社會機構來說,高等學校可以為學習者提供一個更加富有理性和人文色彩的文化環境,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各種專業知識、鍛煉專業能力,而且有很好的條件去學習人文與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從而促使他們感悟人生、孕育理想、涵養心靈,提高精神境界或人文素養。因此,社會總是希望高等教育在防止道德滑坡、重建人類精神家園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為社會的現代化進行價值導航。
二、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果從根本上制約教育的發展
(一)經濟增長為教育協調發展提供物質基礎。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過人力投資的基本形式——教育投資所形成的,按計劃培養和訓練勞動能力的活動。從這個角度看,教育的投資和經營可以看作是一個產業的一種投入產出過程。從負擔的主體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為社會成本和個人成本兩部分。高等教育的擴展需要增加相關的投入。教育協調發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證長期和持續的教育投入,但這必須以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為前提。
(二)經濟增長對教育發展具有制約和導向作用。經濟發展的水平決定著教育的規模、內容、組織形式、教學方式和教育手段,還決定著勞動力的素質和教育培養人才的素質。從根本上說,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最終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經濟發展水平既決定著教育投資的需要量,也決定著教育投資的供給量。這必然要求各級各類教育的規模與發展速度與經濟建設的規模和發展速度相適應,在數量上相協調。
三、現代市場經濟及經濟全球化下我國高等教育的出路
我國高等教育受我國經濟的影響,長期以來形成了一套高度集中的教育體制,政府是惟一的辦學單位和教育資源分配者,大學成了政府的附屬品。改革開放以來,這種教育體制逐漸被打破,開始積極探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新的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改革過程中,我們既不能割裂高等教育與社會其他系統的聯系,盲目誇大高等教育的獨立性,也不能照搬經濟學的模式、經驗來管理教育,用經濟領域的價值標准來評估教育。
(一)高等教育發展必須堅持積極適應與積極批判的態度。大學是社會體系的一個子系統,其與政治、經濟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不斷對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高等教育應當根據市場信息設置學校和專業,根據市場趨勢確立科研方向,根據市場需求確定教育規模、層次和質量;應當以積極的態度適應現代經濟所提出的要求。但是高等教育不是社會經濟的「溫度計」,不可能一味地適應,而對社會的每個冷熱現象都予以反映;它也不是社會經濟的「風向標」,不可能一味地迎合,而完全反映市場經濟風向。在高等教育改革過程中,高等教育應當堅持獨立批判的態度,批判經濟領域里的消極因素,抵禦這些消極因素對高等教育的沖擊, 堅持高等教育的自身價值體系和評判標准, 批判市場經濟給高等教育帶來的消極影響, 為高等教育「堅持人文立場,發揚學術精神」創造環境。
(二)必須樹立高等教育現代教育觀念。現代教育觀念是以人為本的觀念、教育終身化的觀念、教育國際化的觀念。要樹立現代教育觀念,主要表現在人才觀上,即培養什麼樣的人。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與人相處、學會發展。在培養目標上要以培養能力為主,而不是以傳授知識為主。要培養這些能力,首先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他們主動地、相對自由地發展。其次要樹立培養個性的觀念,要培養學生果斷的精神、執著的精神和開拓精神。第三要樹立終身教育的觀念,終身學習的觀念。第四要建立國際化的教育目標,培養學生具有國際意識、全球觀念。同時要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注重培養學生國際理解、國際競爭和國際合作的意識。要調整結構,創建現代教育體制。要根據經濟全球化的需要,優化專業結構,拓寬專業口徑,構建有競爭力的國際化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以及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
(三)要加快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自1999年開始我國高校連續幾年本科生、研究生大量擴招,自主招生許可權的擴大,以及高考年齡的放寬,這是我國高等教育向大眾化發展的可喜表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前提應是多樣化,辦學層次與類型的多樣化,模式的多樣化、培養目標與規格的多樣化、課程與教學內容的多樣化以及大眾化高等教育質量標準的多樣化,以適應各類層次的辦學需要。積極發展多樣化的高中和大學後續教育,統籌各級各類資源,充分發揮普通高等學校、成人高等學校、廣播電視大學和自學考試的作用,積極推進社區教育,形成終身學習的公共資源平台。我國高校應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設備、信息等資源,通過提高教學質量、採取對外合作辦學等方式,積極搶占國際教育市場,提高外國留學生佔在校生總數的比例,爭取逐步達到10%~15%。
(四)必須正確認識高等教育的經濟功能。高等教育的經濟功能體現為它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但我們需要明確高等教育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是因為它給經濟發展提供了高科技的生產力,為經濟發展帶了巨大的潛力,而不是依靠自身的消費能力來拉動經濟增長。制約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經費不足,而造成經費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育資源的利用率不高,因此引入市場機制,用市場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勢在必行。國家扶持高等教育的發展,既要注重提高和完善高等教育的經濟功能,同時也要保證高等教育的其他功能正常發揮,既重視高等教育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同時也要重視它帶來的巨大社會效益。
D. 我國應如何處理好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拜託各位了 3Q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科教興國 教育和經濟是相輔相成的,先進強大的科學技術以回及人才是發展經濟最答大動力。 經濟逐年得到發展,教育水平也會隨之提高。總體來說,政府應該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才能得到更好的回報
E. 經濟發展與高等教育的關系
教育與經濟的相來互作用規律告訴源我們:在現代生產條件下,特別是在知識經濟時代,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十分密切,經濟是教育發展的基礎和物質保證,教育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智力基礎。在這種背景下,促進和維護教育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協調性至關重要。從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看,保證教育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相互協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 http://www.e.cn/20031030/3093559_1.shtml
F.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教育與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其相互關系
科技:
1.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整體科技發展水平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
2.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國家確定的科技體制改革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
3.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取得成果。人類基因測序、納米碳管和納米新材料、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微機電系統研究、南海大洋鑽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4.高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方面有所突破。
5.工農業科技獲得進展。農業科技方面,僅"九五"期間共培育出600多個新品種,單產增產10%左右。推廣水稻旱育稀植和節水技術、ABT植物調節劑和小麥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蓋栽培等重大技術,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糧食增產目標的實現。
教育:
自1978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政府加大了對發展教育事業的重視。國家制定了多種法律,從不同角度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權利,其中特別強調少數民族、兒童、婦女和殘疾人接受教育的權利。經過三十年的偉大實踐年,中國的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1、中國實行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辦學的體制。
2、在教育經費方面,實行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體制。自1978年以來,教育經費逐年增加。
3、1978年以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我國的對外教育交流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派出留學工作健康發展,來華留學人員逐年增加,對外學術交流廣泛開展。通過教育對外交流廣泛地吸取了國外的有益經驗,促進了我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增進了我國與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
4、政府一直努力把實現教育機會均等作為自覺追求的目標之一,其成效也舉世矚目。
經濟:
第一:創造經濟增長速度的世界之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
第二:創造貿易增長速度的世界之最。
第三:創造外匯儲備增長速度的世界之最。
第四:創造生產增長速度的世界之最。
第五:創造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之最。
相互關系:
第一:教育優先;科技經濟互動;教育與經濟發展結合。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從根本上說取決於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養。科技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
第二:加速科技進步。首先要提高全社會的科技意識,加大對科技事業的投入,為科技進步提供強大的動力。
第三:科技需經濟投入;經濟依靠科技;市場引導推動科技。教育要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教育的發展,要放眼世界,著眼未來。
G. 教育與經濟關系有哪些聯系
教育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一直是教育得以如此重視的最根本原因,但是,教育並非總是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相反,有時可能會阻礙經濟的發展。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經濟不發達地區。據某些學者的調查結果來看,在我國一些貧困縣,尤其是國家級貧困縣,政府抱著「發展教育促進經濟」的思想,將大部分財政支出應用於教育事業,大興土木創建學校,引進師資舉辦教育,學生素質也因此提高不少,但是,培養出來的學生,尤其是考出去的大學畢業生,幾乎沒有回自己家鄉的,而是留在了相對發達的地區,對本地經濟的建設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對於這種情況,一些學者也已經發現,並提出了「教育發展,經濟先行」的思路,唯有經濟發展了,才能留住學生,留住人才。另外,有些貧困地區,為本地生源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如進入條件較好的事業單位,給與其較好的發展空間等等,都是相對有效的解決方法。
H. 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是什麼
(一)生產力制約著教育的發展
1、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教育事業發展水版平、規模權和速度
2、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和人才規格的變化
3、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二)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教育的經濟功能
1、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基本途徑
2、教育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創造和發展新的科學技術的重要基地
(8)我國經濟發展與教育關系擴展閱讀
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一)教育再生產勞動力。
(1)教育使潛在的生產力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
(2)教育可以提高勞動力的質量和素質。
(3)教育可以改變勞動力的形態。
(4) 教育可以使勞動力得到全面的發展,從而擺脫現代分工為每個人贊成的片面性。
(二)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三)教育生產新的科學知識。教育不僅通過培養勞動者實現科學技術的再生產,而且也可以通過科學技術的創新直接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科技成果
I. 經濟,科技,教育三者之間的關系
經濟與科技、教育三者之間存在辯證統一關系
一 、以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發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科學技術革命帶動和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經濟的騰飛, 這
是近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之一。
二、以教育保證科技進步
科學技術的發展離不開教育。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歷史表明, 科學技術革命不會、也不能憑空產生, 這種產生和轉移的基礎則在於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們知道, 高技術具有高智力、高投資、
高競爭、高風險、高效益、廣滲透性等特點, 高技術產品都是知識、技術密集物化的結晶。這就需要培養和造就一支宏大的科學技術隊伍, 迅速提高勞動者的整體文化素質。現代科學技術的研究; 發明和創造, 以及它在生產過程中的轉化和地位變化, 必須以系統的知識教育為基礎。在當代科學技術的研究中, 必須掌握別人已經創造出來的知識財富, 接受科學思維方法與科學研究方法的嚴格訓練和教育, 才能獲得新的發現、新的創造。
三、以經濟發展帶動科技、教育事業的發展
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成就不僅表現在這些經濟數字上, 更為重要的是深層的、結構性和基礎性的變化, 這些變化反映了中國現代化不可逆轉的趨勢, 並將不斷為之注入新的活力。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荃礎性建設有所加強。曰年中, 科學技術在基礎和應用兩個方面都取得了進展。特別是構成現代教育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成人教育在這10 年中興起且呈良好發展勢頭。
四、科技、教育、經濟三位一體, 互相促進, 共同發展
要使經濟發展快一些, 必須依靠科學技術。我們要切實貫徹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 採取有力措施, 推進科技進步。首先, 要大力加強科學研究, 以提高新產品的開發能力, 保持並發展競爭優勢。教育作為一種上層建築, 必然要求為經濟基礎服務, 為經濟建設服務。由於現代化經濟和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 由於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緊迫需要, 要求我們的教育要面向社會、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把立足點放在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為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服務上。為此, 必須在教育方針、教育方法、辦學方式等各個方面進行深入地配套改革。當前, 要著重解決學用脫節的矛盾, 要按照對於人才的社會需求、市場需求有的放矢地培養各類人才。這樣, 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對於我國經濟建設的巨大推動作用就會越來越明顯地顯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