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政治題:作為文化傳媒業,應該A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並重 B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文化產品應該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A
2. 為什麼發展文化產業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之所以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從根本上說,是由上層建築要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狀況的規律決定的,是由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決定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性質和變革;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即上層建築必須積極為經濟基礎服務,促進其形成、鞏固和發展。上層建築要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狀況的規律,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文化屬於上層建築中的意識形態范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堅持正確的思想輿論導向,堅持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努力創作出更多的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反之,如果違背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渲染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和封建迷信,鼓吹錯誤甚至是反動的思想觀念,製造低級庸俗的精神垃圾,勢必干擾和破壞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可見,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是我們黨在新時期對上層建築要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狀況規律的創造性運用,是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保證。
把社會效益放在發展文化產業的首位,並不意味著可以忽視對經濟效益的合理追求。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既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條件,也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產業有了較快發展,涌現出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集團。但從總體上看,我國文化產業規模還較小,經濟效益也不十分理想。目前,我國文化和相關產業創造的增加值只佔國內生產總值的約3%,而發達國家普遍達到10%左右。借鑒發達國家發展文化產業的成功經驗,加快發展我國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我國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努力實現理想的經濟效益,是實現科學發展、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內容,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客觀需要。因此,我們必須處理好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
3. 生產者如何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
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既對立 又統一。
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
精神文明建設中如何處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關系是個極為重要的問題。《決議》指出:「文化產品具有 不同於物質產品的特殊屬性,對人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有重要影響。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力 求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
處理好兩者的關系,關鍵的是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所說社會效益,是指文化產品有利於建設有中國特 色社會主義,有利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有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對此,鄧小平指出:「思想文 化教育衛生部門,都要以社會效益為一切活動的唯一準則,它們所屬企業也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准則。」(《 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45頁)1986年《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指出:「我國文 化事業的社會主義性質,要求必須把社會效益作為最高標准。」1993年《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強調:「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正確處理精神產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
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原則,是由文化產品的特殊屬性所決定的。文化產品屬於精神和知識產品,它 並不是象物質產品那樣為了交換而生產,創造的目的不完全是為了交換,也不能象物質產品那樣准確地計算出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並能夠實現等價交換,其使用價值是通過物質的形式來實現並與消費者的主觀因素無關。 而文化產品其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無法精確計算,也無法實現普遍的真正的等價交換,其使用價值的實現形式是 精神和知識,這就必然受消費者的主觀因素影響和制約。這說明文化產品的社會效益來源於文化產品的精神和 知識。文化產品這種特殊屬性要求人們切不能把經濟效益放在首位,而要時刻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原則 。
堅持這個原則,要求人們處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關系時,要後者服從前者。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既對立 又統一。好的文藝作品,越受群眾歡迎,經濟效益就好,社會效益也大,這樣兩者就達到了有機的統一。但近 些年由於精神文明建設相對滯後,人們思想文化素質滑坡,使兩者關系呈現對立狀態。有些水平高雅、格調上 乘的作品,社會效益很高,但觀眾和讀者並不多,其經濟效益顯然很低。有些作品思想性很差,審美價值低, 其社會效益很不好,反而有害,但經濟效益卻很好。在這種情況下,決不能犧牲社會效益去追求經濟效益,而 要堅持社會效益為主,讓經濟效益服從社會效益。
在兩者關系中除了堅持這種服從外,還要尋求兩者的結合點,把兩者統一起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 下,文藝產品必然具有商品的屬性,它就要進入市場,就要講經濟效益。基於此,有人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無法統一,這是不對的。因為我們的市場經濟前面已有「社會主義」四個字,社會主義的 性質要求講社會效益,市場經濟機制要求講經濟效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求兩者的統一,又是兩者統一的 基礎。我們的任務,就是在精神文明建設實踐中實現兩者的最佳結合。對社會效益好,但經濟效益差的,要大 力扶持;對經濟效益好,但社會效益差的,必須堅持取締。這就要求人們生產和創作既有較好社會效益,又有 可觀的經濟效益,達到兩者有機統一的好作品,使文化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前哨陣地。
4. 運用對立統一的觀點分析 文化發展要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品的意識形態屬性和商品屬性所決定的,是文化產業實現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品既有教育人民、引導社會的意識形態屬性,也有通過市場交換獲取經濟利益、實現再生產的商品屬性。在兩種屬性中,意識形態屬性是文化產品的特殊性,商品屬性是文化產品的普遍性。意識形態特殊性,是指文化產品與一般的商品不同,不僅僅具有與一般物質產品一樣的使用價值和使用功能,而且承載著一定的思想和精神內涵,作用於人們的思想和心靈,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准則。物質產品有使用周期,精神產品沒有使用周期。好的文化產品,即使作為物質形態的產品已經消失,但其所承載的思想觀念等精神價值會永遠留存下去,影響幾代甚至幾十代人。因此,要充分認識文化產品的意識形態特殊性,決不能把文化產品等同於一般的物質產品。
文化產品的商品屬性,主要是指大多數文化產品與其他商品一樣也要進入市場,經過市場交換才能為更多的人所購買和消費。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都必須和市場緊密結合,發生等價交換行為,都要以盈利為目的,才能實現其經濟價值,保證文化企業的生產和擴大再生產。這是文化產品的普遍性。
文化產品具有的這兩種屬性,要求我們在發展文化產業過程中,正確處理好兩種效益的關系。
第一,要認識到文化產品的這兩種效益從根本上是一致的,可以實現有機統一。這是因為,一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品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終體現都在受眾多少上。購買的人越多,受教育的面就越大,經濟效益越好,社會效益也就越廣泛。所以,兩者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二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兼容的。在講求文化產品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可以講求經濟效益,兩者不是相互排斥的。三是文化產品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經濟效益是社會效益的實現途徑,社會效益是經濟效益的最終保障。文化產品的社會效益就是在實現經濟效益過程中得到體現的,如果無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也是空的。另一方面,經濟效益必須靠社會效益來保障。如果文化產品不講社會效益,違背了法律法規和社會道德底線,不符合人民群眾健康有益的文化需求,在某些方面管理疏漏的情況下,暫時可能會得利於一時,但最終將被逐出市場,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經濟效益也無從談起。因此,要全面認識和把握文化產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不能因為文化產品具有商品的一般屬性,就忽視其意識形態屬性,不講社會效益;也不能因為文化產品具有意識形態的特殊屬性,就排斥其商品的一般屬性,不講經濟效益,而是要把兩者統一起來。
第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品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時也會發生沖突,要求我們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發生沖突的主要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是一些人對文化產品的「兩個效益」的內涵和相互關系認識不全面,認為文化產品進入市場就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以追求經濟效益為第一要務,或者認為文化產品任何時候都必須講社會效益而不能講經濟效益。二是一些人由於私心作怪,拜金主義至上,在管理不到位的情況下,千方百計鑽空子,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不顧社會效益。三是由於體制機制原因,一些人把獲獎作為主要目的,根本不去考慮文化產品的經濟效益,最終導致文化產品既無社會效益也無經濟效益。因此,必須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使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者充分認識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品既要講經濟效益,也要講社會效益。特別是要充分認識到,任何文化產品只是形式的差別、載體的不同,而承載的精神即文化的靈魂是完全一致的,這是文化產品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產品的終極價值,任何時候都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當經濟效益同社會效益發生沖突時,經濟效益必須服從社會效益。
第三,要鼓勵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者在講求社會效益的前提下,努力追求經濟效益,實現兩個效益的有機統一。市場經濟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一切生產經營活動必須講求經濟效益。沒有經濟效益,文化企業就無法實現生產和擴大再生產。要鼓勵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者在自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時,努力創新體制機制,把面向群眾、面向基層、面向農村與面向市場統一起來,認真做好市場調研,准確把握群眾需要,在佔領市場的過程中更好地服務群眾,在服務群眾的過程中更多地贏得市場,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
5. 為什麼發展文化產業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為什麼發展文化產業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品的意識形態屬性和商品屬性所決定的,是文化產業實現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品既有教育人民、引導社會的意識形態屬性,也有通過市場交換獲取經濟利益、實現再生產的商品屬性。在兩種屬性中,意識形態屬性是文化產品的特殊性,商品屬性是文化產品的普遍性。意識形態特殊性,是指文化產品與一般的商品不同,不僅僅具有與一般物質產品一樣的使用價值和使用功能,而且承載著一定的思想和精神內涵,作用於人們的思想和心靈,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准則。物質產品有使用周期,精神產品沒有使用周期。好的文化產品,即使作為物質形態的產品已經消失,但其所承載的思想觀念等精神價值會永遠留存下去,影響幾代甚至幾十代人。因此,要充分認識文化產品的意識形態特殊性,決不能把文化產品等同於一般的物質產品。
文化產品的商品屬性,主要是指大多數文化產品與其他商品一樣也要進入市場,經過市場交換才能為更多的人所購買和消費。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都必須和市場緊密結合,發生等價交換行為,都要以盈利為目的,才能實現其經濟價值,保證文化企業的生產和擴大再生產。這是文化產品的普遍性。
文化產品具有的這兩種屬性,要求我們在發展文化產業過程中,正確處理好兩種效益的關系。
第一,要認識到文化產品的這兩種效益從根本上是一致的,可以實現有機統一。
第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品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時也會發生沖突,要求我們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第三,要鼓勵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者在講求社會效益的前提下,努力追求經濟效益,實現兩個效益的有機統一。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
6. 振興文化產業,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振興
答案D
科學、健康的文化產業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落後的文化產業阻礙社會的發展,所以①的說法不準確。②③④從不同的角度說明重視社會效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