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約束數據

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約束數據

發布時間:2020-12-13 17:01:25

㈠ 材料一:能源資源要素成本長期被低估,而資源環境對我國經濟增長的約束在強化。我國能源價格長期在低位運

(1)①價值決定價格。我國能源資源價格長期在低位運行,價格低於價值,是能源資源價格改革的決定因素。②供求關系影響價格。資源環境對我國經濟增長的約束,形成資源供不應求,是能源資源價格改革的重要因素。
(2)①堅持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聯系的普遍性原理認為:聯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個普通聯系的有機整體,其中沒有一個事物孤立存在的。暫停天然氣漲價,有利於緩解通貨膨脹預期、穩定農產品價格上漲、穩定人民生活水平。②堅持用發展觀點看問題。發展的普遍性原理認為: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認識是變化發展的。國內的通貨膨脹壓力,決定國家用靈活變化的態度調整能源價格,以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③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認為: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對天然氣價格的調整,應該適應經濟形勢的變化。
(3)職能:①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職能。進行經濟調節,社會管理,啟動新一輪「菜籃子」工程,保障食品的供給。加強市場監管,嚴打囤積商品,哄抬物價行為,規范市場秩序,保障食品供給。②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發放生活補貼,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原因:①由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人民民主專政。人民是國家的主人。②由我國政府的宗旨和原則決定: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③由我國政府的指導思想決定:依法行政,基本要求是高效便民;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④由我國政府的類型決定:服務型政府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提高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㈡ 區域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是什麼

城市和它所在區域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密切關系。
1、區域是城市發展的基礎
隨著現代經濟、社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城市和區域共同構成了統一、開放的巨系統,城市與區域發展的整體水平越高,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就越強。在全球競爭時代,區域的角色與作用正在發揮著巨大的變化,一個重要的趨勢是區域一體化。
2、城市是區域發展中的核心
(1) 城市不能脫離開區域而孤立發展,城市是引領區域發展的核心;
(2) 城市對其所在區域發揮著輻射和吸收作用。
1、城市的基本經濟部類與非基本經濟部類
基本經濟部類是促進城市發展的動力,並且基本經濟部類的發展對從屬經濟部類的發展產生促進作用,從而形成一個循環和累積的反復過程。
2、城市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空間載體
通過城市這一重要的節點,資源、技術、勞動力、資本快速聚集並相互作用,從而使城市在自身經濟實力不斷得到提升的同時,帶動區域、國家、甚至是超國家尺度的空間經濟發展。

二、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1、城市是社會生活與矛盾的集合體
城市社會問題的不斷出現、解決和城市規劃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近現代城市規劃理論與實踐也總是在不斷地尋求解決城市社會問題的過程中取得發展。
2、健康的社會環境是促進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力
健康的社會環境作為城市發展理性的選擇,它旨在促進更加寬廣的公平環境、誠信環境和管理環境,不僅能使資源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和利用,而且能使城市的各項社會資源的效益最大化,推動城市文明的繼續和發展。

四、與資源環境的關系

1、資源環境是城市發展的支撐與約束條件
2、健康的城市發展方式有利於資源環境集約利用

㈢ 自然資源與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什麼

自然資源是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經濟發展要適度利用自然資源,保護自然資源。做到在利用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㈣ 談談當前經濟發展中要特別注重資源和環境問題

一、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當前,世界經濟復甦依然艱難曲折,需求動力減弱和成本推動共同作用,我國經濟運行下行壓力加大。一是國際經濟形勢依然錯綜復雜充滿變數。世界經濟低速增長的態勢仍將延續,主要經濟體總需求仍然疲弱,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明顯抬頭,各國都加強了對本國市場的保護,全球貿易面臨下行的巨大風險。二是國內經濟企穩回升的基礎還不牢固。2012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速比去年回落3.9個百分點,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均值低於歷史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我國製造業整體上增速減緩。雖然近期一些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有所回升,但經濟企穩的基礎還不夠穩固,必須做長期應對困難的准備。三是三大需求動力減弱。繼續提高投資率已經沒有空間,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進口和出口的增速都有所回落。四是企業生產經營仍比較困難。企業效益持續下滑,生產經營困難加劇。企業綜合生產成本持續上升,傳統競爭優勢減弱,而企業轉型和創新發展又面臨技術、人才和機制等因素的制約。 二、結構調整任務十分艱巨 近幾年我國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在當前經濟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暴露出更多的問題,經濟結構調整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一是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在工業領域,我國以傳統產業為主,新興產業並未發展起來,低水平重復建設和低價競爭比較嚴重,產能過剩問題突出,我國產能利用率低於國際通常水平約10個百分點。二是產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目前我國產業技術水平整體偏低,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尚不健全,缺少自主知識產權和名牌產品,新興產業帶動作用還不強。三是三次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一產業基礎不穩,第二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第三產業發展不快的問題仍然突出。特別是服務業發展長期滯後,結構不合理,生產性服務業水平不高,生活性服務業有效供給不足,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服務業國際競爭力不強。 三、農業基礎地位不夠牢固 一是現代農業建設任務艱巨。現代農業建設的資源環境約束將長期存在並日益增強,農業生產經營將進入一個明顯的成本上升時期,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緊缺日益成為突出矛盾,農業副業化、農民兼業化、農村老齡化、村莊空心化將日益明顯,農業的自然風險明顯加大。二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的任務更加艱巨。農產品供求關系一直處於緊平衡狀態,有些重要農產品自給率不斷下降,隨著人口總量增長、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農產品的工業及能源用途拓展,全社會對農產品數量、質量、品種的需求將進一步提升,農產品需求將呈長期增長趨勢,基本保障農產品總量平衡、結構平衡和質量安全的壓力越來越大。三是農民增收的基礎很不牢固。農民家庭經營的生產成本在不斷上升,農民創業和擴大生產面臨資金、技術、人才短缺的困難,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就業仍面臨較多障礙。四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滯後。投入的農村基礎設施存在著建設等級低、缺乏有效管理養護機制等問題。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和保障的水平與城鎮仍存在較大差距。 四、財政收支矛盾比較突出 一是財政收入增速放緩。隨著經濟增長速度放緩,2012年以來財政收入增幅明顯回落。根據財政部數據,2012年全國公共財政收入比上年增長12.8%,增幅較2011年的248%低12個百分點。二是政府剛性支出增加。2012年全國公共財政支出比上年增長15.1%。盡管財政收入增幅回落較大,但民生等重點支出仍然得到切實保障。在經歷了前幾年高速增長以後,我國財政收入增速未來幾年可能將有所放緩。但財政支出特別是民生領域支出增長的剛性較強,未來對結構調整、生態環保、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還要加大,因此今後幾年財政收支矛盾可能將比較突出。此外,我國部分地方政府債務較重。一些地方特別是市縣政府性債務較重,償債壓力較大,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五、民生領域面臨很多挑戰 教育領域存在一些熱點和難點問題。如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現象、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應試教育」傾向、隨遷子女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高考改革等問題,對這些問題社會高度關注,群眾反映十分強烈。就業形勢更趨復雜。隨著經濟中速增長成為常態,就業總量壓力將繼續加大,結構性矛盾將更加突出,就業任務更加繁重。部分地區、企業用工需求與勞動力供給存在結構性失衡,企業「招工難」與勞動者「就業難」並存。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農業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失業人員再就業,以及就業困難群體實現就業難度依然很大。收入分配領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主要是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規范,隱性收入、非法收入問題比較突出,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呈現居民收入佔比下降趨勢,宏觀收入分配格局有待優化。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城鄉社會保障發展還不平衡,廣大農村地區社會保障發展嚴重滯後,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蓋面比較窄;城鄉間、不同群體間社會保障待遇差距仍然較大,矛盾比較突出;人口老齡化加快,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大部分空賬運行,社會保障長期資金平衡和基金保值增值壓力加大;醫葯衛生事業面臨新的問題,總體發展水平與人民群眾健康需求及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不適應的矛盾仍比較突出。衛生發展總體上仍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醫療資源尤其是優質資源仍嚴重短缺,城鄉和區域衛生發展不平衡,公共衛生、基層和農村醫療衛生薄弱,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亟待解決。 六、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 一是市場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發展的動力與活力仍不足;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和環保收費機制尚未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制體系和執行體系尚不完善。二是非公經濟發展的環境有待改善。一些地方對非公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發展重視程度不夠,民營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十分突出,企業稅費負擔依然偏重,「玻璃門」、「彈簧門」等阻礙著非公經濟准入政策的落實。三是財稅體制改革需要加快。政府間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還不夠清晰,預算完整性和透明度有待提高,稅制結構不盡合理,民生和公共服務方面支出偏低。 七、政府改革和建設需要加強 我國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經過近年來的改革完善,取得了重要進展。但與當前不斷發展變化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適應的方面和需要改進的地方。一是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政府在部分領域存在「缺位」和「越位」的行為,特別是公共產品和服務提供不足、社會管理比較薄弱。公共資源和社會資源向各級政府過度集中。二是政府效率需要提高。各級政府部門職能交叉、權責脫節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精簡機構、提高效能的任務還很艱巨。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事業單位改革推進緩慢,改革步伐相對滯後。三是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由於監督制約機制尚不完善,導致消極或腐敗現象,濫用權力、權錢交易、官商勾結等腐敗現象屢見不鮮,在一些領導幹部中發生的以權謀私、貪污賄賂等腐敗案件影響惡劣。此外,在依法行政、政府管理方式創新、行政效能、行政成本控制、政風建設等方面,也存在許多不足。

㈤ 如何理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環境與經濟的發展問題如何協調成為了我國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通過對這幾年的環境現狀與經濟發展的情況進行描述,從而發現兩者之 間是不可或缺的關系,還有就是對一些環境破壞的案例進行分析.最後得出結論:兩者都要發展,而且盡量能夠保持平衡,這樣才能相互促進.
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必須保護環境。環境問題涉及到發展的各個方面,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問題。

㈥ 我國人口、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發展方面的資料

要協調好人口 資源 環境 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中國必須建立可持續發展與兩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

人口、資源和環境這三方面,是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系統工程。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等各個方面,但就中國的國情而言,人口問題具有突出的重要意義。中國人口數量眾多、增長量大,給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可以說,中國的社會經濟能否可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口問題的解決,包括人口數量問題、人口素質問題和人口結構問題。

1.人口與可持續發展
對於「可持續發展」的討論總是和兩個根本性的問題糾纏在一起:一個是環境問題,另一個就是人口問題。從環境問題本身來看,它的產生似乎同人口增長沒有什麼直接的和必然的聯系。但是,自從80年代以來,世界人口和經濟幾乎以同樣的速度增長,加上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給我們這個地球增加了越來越大的壓力,這同樣是擺在人類眼前的事實。發達國家作為世界環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們的環境問題主要是生產、生活垃圾和廢物的處理不當造成的,人口增長在其中的影響微乎其微。與發達國家截然相反,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則是以快於經濟增長的速度在增加,這使本來已經相當脆弱的生存環境受到更加嚴重的破壞。在這些國家中,人口問題和環境問題好似一對苦難的孿生兄弟,而這兩者的關系實際上又相當復雜。
可持續發展」為人類社會確定了新的發展目標模式。實現這一目標模式的方法和途徑有很多,但是,為了確保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壞,人類的選擇又顯得十分有限。促進經濟發展既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內涵,同時又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但有必要明確一點,為了實現經濟的增長,人類目前所採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於人類和地球的長遠發展目標的。意識到這一點的意義在於,人類已經開始努力改進以往的不利做法,並力圖去尋求新的發展途徑。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需要克服種種阻力,人口問題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為此,發展中國家已經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還要妥善地處理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系,這使今後的種種努力顯得更為艱巨,也更具有深遠的意義。

2.中國人口與可持續發展
(一)人口與土地與糧食
中國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決了佔世界22%人口的吃飯問題,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時它也說明了中國人口對土地和糧食的壓力。中國陸地總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國家之一。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下,可被農林牧副漁業和城鄉建設利用的土地佔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則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難度很高,成本極大。1952年,中國耕地面積為16.2億畝,人均耕地面積為2.8畝。當時世界人均耕地面積是5.5 畝。雖然與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卻是中國50多年的最高水平。1997年,中國的耕地面積約為14.3億畝,人均只有1.15畝,比1952年下降了一倍多。1952-1997年間,耕地面積減少了近2億畝,人口卻增長了6億5千萬,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劇。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積的減少,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還將進一步下降。預計15年後,人均耕地面積將下降到1畝以下。由於人均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加上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使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目前,中國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約為1.5億,到本世紀末,很可能突破2億。人口與土地之間的關系不僅表現在人均耕地面積的減少,而且表現在對土地環境的污染破壞和人均糧食產量的徘徊不前。由於人口增長對農產品的需求壓力,迫使農民高強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嚴重。目前,提高糧食產量的主要辦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葯,這使土地的結構遭到破壞、肥力下降、板結貧脊。耕地資源數量的減少和質量的下降,已經成為中國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的一個不利因素。中國的糧食生產在過去的50多年裡有驚人的提高。1949年,中國糧食產量為 2264億斤,人均產量416斤;1997年總產量增長到9883億斤,人均產量約為800斤。在這期間,糧食總產量增長了3倍,但是由於同期人口總數從 5.4億增長到12.36億,使人均產量增長不到1倍。目前,農業生產是困擾中國政府的一大問題。政府年年強調糧食播種面積,但我們仍然感到糧食供給處於緊張狀態。中國的糧食畝產現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進一步提高的潛力已遠不如過去,因此,為支持中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提高人均糧食佔有量,就必須降低人口的增長速度。

3 人口與森林和草原
盡管中國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和保護森林資源,但是由於歷史條件和自然條件的限制,目前,中國的生態環境仍比較脆弱,森林資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中國的人口增長對木材產生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對木材製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對薪柴的需求。這種需求驅使人們對森林的大量坎伐。據統計,在全國140個森林局中,已有61個局處於過度採伐狀態,25個局的森林資源已經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目前,中國的用材、薪柴、紙漿和其他林業經濟產品的供應都很緊張。與此同時崐,由於人口增長對糧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劇了開荒毀林的過程。隨著牧區人口的快速增長,中國的草原出現了超載放牧和過度開墾的現象,其後果是草原的沙漠化。中國的沙漠專家警告:如果不採取措施,到本世紀末,將有8萬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由於森林和草原的破壞,使水土流失嚴重。中國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達50多億噸,涉及11個省區,主要在黃土高原和南方的丘陵地區。黃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37公斤以上,為世界第一。長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達到了1公斤以上,為世界第四。長江上游多為紅色土壤,土層最薄的地區只有4厘米,土層下則是堅硬的岩石。森林的開采、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流失與人口增長有直接的關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長,減少牧業和林業人口,實現人口的產業結構轉變,是緩解森林和草原生態環境危機的一項根本性的措施。

4、人口與礦產和能源
中國是世界上能源儲藏比較豐富的國家之一。各種礦產資源種類比較齊全。有不少礦產資源儲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於中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佔有量並不高。由於人口迅速增長,高耗能工業廣泛建立及能源價格長期偏低,使中國的能源供給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各種預測表明,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能源供需矛盾將進一步激化,能源利用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也將進一步加劇。近年來,中國農民濫采礦藏的問題十分嚴重,這無疑是農村剩餘勞動力對自然環境的直接沖擊。為保證礦產能源的長期和有效供給,提高開采效率和減少開采利用過程中的環境污染,是中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得以實現的基本條件之一。
5、人口與水資源
中國陸地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雖然水資源的總量不少,但利用難度較大。原因在於:一是時間分布不均勻,水資源東南多、西北少;二是時間分配不盡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際變化大。人口的增長對水資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人口的增長使水資源短缺現象更為突出。1949年以來,中國人口增加了一倍多,相當於人均水資源減少了一倍多;與此同時,生活、生產用水量急速增長,逐步出現了大片的缺水現象。以北京市為例,1962年前,北京市的水資源是供過於求,此後,隨著人口的增加,生產的發展,使用水量急劇上升, 1970年基本上處於供需平衡狀態,此後,水資源危機開始出現,目前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北京市生產和生活的一個重要問題。
(2、人口的增長間接地使水資源總量下降。主要表現在:一是人口增長對耕地的需求導致「圍湖造田」,破壞了地表水;二是人口增長導致對地下水的超量開采,減少了地下水的總儲量。由於超采地下水,一些城市發生了地面下沉,一些沿海城市還出現了海水侵入,影響了地下水的質量。
(3、 人口經濟活動導致了水體的嚴重污染。目前,中國每年的廢水排放量約為350-400億噸,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業廢水平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或間接地排入水體。地下水的情況也與此類似,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別是北方城市地下水的硬度逐年上升。

6.總結
就中國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國已經制定了各自的發展戰略,並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總體上的協調。但是,要使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協調共進,必須改變就人口論人口、就資源論資源、就環境論環境、就經濟論經濟的單一傾向。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必須考慮到人口增長的長期需要和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必須有利於人口控制和環境保護;同時,人口控制和環境保護的本身也應該以保護和促進長期發展為主要目標。這就要求中國政府建立起將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等多因素綜合治理的總體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而在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人口和計劃生育是關鍵問題。

㈦ (22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日益突出,環境保護面臨嚴峻的挑戰。節能減排需要政府政策


(1)第一產業和居民生活用能源消費情況比較穩定;第二產業能源消費所佔的比例一直呈快速下降的趨勢;能源消費的產業結構由第二產業占據主導地位變為第二、三產業共同占據主導地位,甚至第三產業略高於第二產業;居民生活用能源消費佔比一直處於增長狀態,但2009年到2012年間增速放緩。
(2)(10分)企業:(6分)
①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落實節能減排的目標任務。統籌處理好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長利益的關系。
②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品結構優化升級,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③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居民:轉變生活方式,樹立正確消費觀。踐行適度消費、理性消費、綠色消費,勤儉節約,艱苦奮斗。(4分)
(3)①政府是國家行政機關,擔負著改善城市空氣質量的職責((2分)②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社會公共服務)(2分)③履行經濟調節、社會管理的職能(組織經濟建設)(2分)④履行組織文化建設的職能(2分)。

㈧ 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

試論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的關系

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之間是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的動態關系,四者的協調發展包括「有限協調發展」和「完全協調發展」兩個層次,其實質是弱化、消除其間的消極關系和消極影響,同時充分利用和促進其間的積極關系,實現四者之間的良性循環。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協調發展戰略」應以不影響長遠的持續發展為前提,把經濟發展置於中心位置,強調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要同時解決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

一:人口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1.人口對經濟的雙重影響:人口與經濟發展有密切關系,人口問題的實質一是吃飯問題,二是就業問題,所以,一定的人口規模和人口增長率對經濟增長有最低的要求,由此如果人口迅速增長,會對經濟產生壓力:消費壓力(PE1)和就業壓力(PE2)。但另一方面,人口本身就是一種資源,科技的創新、技術的進步、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資源。人口資源推動著經濟的發展,所以人口對經濟發展又有積極的作用(PE3)。

2.經濟發展對人口的影響(EP)是積極的:隨著經濟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度提高,人均收入增加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有助於降低人口增長率,接近或達到自然更替水平,這就是「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理論」。經濟的發展還有助於推動科技進步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從而提高人口素質。

二:資源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1.資源對經濟的影響:資源是經濟文明必要的生產要素和投入因子,自然資源豐富是經濟發展的優勢,是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RE),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前提。資源影響經濟發展格局,資源開發還可以創造就業機會並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2.經濟對資源的影響:經濟發展及科學技術的進步可以通過增加資源勘探和保護投資、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發現替代資源、進口國外資源等直接或間接地擴大資源可利用量,加強經濟發展的資源基礎(ER1)。但對於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如濫采、濫用、過度利用等)會使資源基礎受到削弱,使資源成為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ER2)

三: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1.生態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環境破壞如資源的過度開采和自然環境的大量破壞直接限制了經濟發展。環境污染使人們身體健康受到損害,降低了勞動者的生產能力和生產能力。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削弱了人類利用的自然資源的生產力;反之,保護環境能提高資源和勞動的生產率,促進增長和發展。因此,環境問題對於經濟發展是一個限制因素(HE)。

2.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反作用:經濟增長和發展可以使收入水平提高,國家的財力增強,為環境的改善和治理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提高人類保護環境的能力,從而促進了環境質量的改善;另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環境質量的要求也更高了,環保意識和自覺性增強了,這無疑促進了環境的保護。

四:人口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

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不是孤立的,它們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互為因果的。首先,人口膨脹和自然資源之間的矛盾促使人類不斷加大開發利用資源,而對資源的過度開發又會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惡化,而生態環境的惡化和資源的匱乏反過來又制約經濟發展和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從系統論的角度分析,由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組成的這樣的一個大系統的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長期的。但系統的失衡必須控制在系統的生態自凈能力以內,這樣才能保持整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否則,將對經濟和社會構成較大危害。 在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下的可持續發展系統中,人口、資源是制約系統平衡的終極因素。因此必須合理控制人口,有效利用資源,協調好它們的關系。

五:中國國情分析與政策

人口過剩、資源危機和環境污染是當代世界的三大社會問題。人口劇增、資源緊缺、環境惡化,也是制約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三大障礙。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無論是在宏觀上,還是在微觀上,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都與人口的狀況和問題緊密相關。中國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困境主要是指中國的發展尚未走出「人口增長;資源緊缺;環境惡化」的惡性循環困境,中國人口的未來面臨著生存和發展的雙重壓力。

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經濟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協調好人與自然關系的條件下,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珍惜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從依賴自然資源,稀缺資源轉向偏重社會資源和智力資源,才能夠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理順人口,資源與環境在經濟系統中的相互關系,把握其重點與實質,是實現國民經濟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參考文獻:《當代財經》

《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乾重大關系1995年9月28日》

《經濟增長理論導論》作者:庫茲涅茨

論文《可持續發展》作者:王軍

網路文庫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學科的意義》

㈨ 世界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變化

自18世紀中葉英國首先開始工業革命以來,技術進步與工業化彼此助推,徹底改變了世界經濟的基本格局,資源和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化的直接結果是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並表現在一國或一地的人均家用電器、小汽車擁有量、基礎設施、人均居住面積提高或改善等方面。本節以經濟增長與能源、金屬礦產、水泥消費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關系分析為基礎,分析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變化的一般規律,為滿足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資源與環境的需求奠定基礎。

一、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

18世紀60年代蒸汽機的發明與使用,標志著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工業化社會。在工業革命以來的200多年裡,社會財富的積累超過幾千年農業社會積累的總和。大機器的廣泛運用使人們能夠便利地大規模開發利用能源和礦產資源,並將之轉化為社會財富。在人類社會財富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出現了人口膨脹、資源耗竭和環境污染等問題,並成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關系主要表現為能源消費總量持續增加、能源結構不斷優化、能源強度逐步下降等。

——能源消費總量持續增加。從發展趨勢看,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與能源生產和消費密切相關。發達國家能夠實現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大規模開發和利用能源資源。產品越豐富,社會越富裕,能源的生產和消費量也越大。工業革命以來,全世界的能源消費總量持續增長。石油消費總量是個典型的例子。石油規模化採掘始於1857年美國得克薩斯。根據BP世界能源統計2009年公布的數據,到2008年底,全球共消費石油約1560億噸,其中前40年只消費了約2億噸,20世紀上半葉50年消費了不到100億噸,最近50多年則消費了1460億噸(表1和圖1)。

表1 1998~2008年全球能源消費一覽表單位:百萬噸油當量

圖1 1983~2008年全球能源消費變化趨勢圖

(據BP世界能源統計2009)

——伴隨產業結構升級,能源結構逐步優化。隨著技術進步和社會文明進程的加快,在產業結構升級的同時,能源結構逐步優化:農業社會能源以薪柴為主;工業革命以來,能源構成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歐洲國家工業化最早要用木材煉鐵,隨著原料中廢鋼比重的增加,現在煉鋼採用電爐了;火車最初是用煤的,現在的高速火車已經用電了。從總體上看,工業革命以來,能源構成經歷了從薪柴—煤炭→煤炭—石油→油氣—煤炭為主的演變過程。隨著全球環境保護運動的興起,可再生能源發展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特別是近年來防止溫室氣體排放引起全球氣候變暖成為環境外交的國際熱點,可再生能源得到快速發展,在能源中的比例逐步提高。據有關研究,未來能源結構變化大致如圖2所示。

圖2 世界一次能源構成及其發展預測(1940~2100年)

(據W.E.Schollnbeger和J.R.Frisch.未來的資源危機.1982)

——隨著工業化的完成,世界各國單位GDP能耗逐步下降。在英、美等國工業化時並沒有出現全球性能源短缺。換句話說,早期工業化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沒有明顯的資源環境約束,是一種沒有或者很少約束條件下的自然發展。日本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正好趕上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年提出了資源約束下的經濟增長,通過科技創新和結構調整降低單位GDP能耗,完成了工業化的歷史任務(圖3)。由於實現工業化的支撐技術不同,人均能耗及其峰值也不同。實證研究表明,早期工業化國家人均能源消費量較大時增長才趨緩,後發展國家人均能源消費峰值明顯低於前者。例如,發達國家人均GDP在1萬美元前,能源消費增長較快:1萬美元時韓國人均能耗4.07噸標准煤(1997年),日本4.25噸標准煤(1980年),美國8噸標准煤(1960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馮飛研究員根據有關研究資料,畫出了各國能源強度變化的概念模型(圖4)。

圖3 英、美、日及發展中國家單位GDP能耗曲線

(馮飛.電力技術經濟.2007年第3期)

圖4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強度的變化曲線

(馮飛.電力技術經濟.2007年第3期)

二、經濟增長與主要金屬礦產消費

與能源消費的規律大致相同,隨著全球經濟規模的擴大,金屬礦產消費總量持續增加,並表現為礦產消費與人均收入呈正相關關系。

——金屬礦產消費量持續增長。全球主要礦產品消費總量不斷增長,表現為在一些國家工業化時增長速度較快,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源消費快速增長,1973年到2000年前呈波動式上升。發達國家礦產品需求下降,部分是因為完成了城市化,部分是因為高耗材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鉛卻是個例外,主要與其毒性較大、日益被其他材料替代有關(圖5)。

圖5 全球礦產品消費增長趨勢

(王安建,王高尚等.全球礦產資源戰略研究2001年度報告.中國地質科學院全球礦產資源戰略研究中心.2001)

——人均鋼鐵消費強度隨人均收入增加而變化。從人均鋼鐵消費量的變化可以發現,先行工業化國家在工業化早期(人均GDP為3000~15000美元),人均消耗增加很快,後期(人均GDP超過15000美元)人均主要資源消耗出現增長放緩甚至絕對量下降的情形。簡單地說,一國或一地人均礦產資源消費強度經歷「(低)較快上升—(高)平穩—(較低)緩慢下降」三個階段(圖6)。

圖6 1968年世界各國鋼鐵消費量和人均GDP關系

(馬建明.對礦產資源(礦產品)需求預測的思考.2006)

——人均鋼材消費量與人均GDP關系密切。從總體上看,人均GDP與人均鋼材消費呈正相關關系。從人均鋼材消費量與人均GDP關系圖(圖7)上可見:其一,不同收入水平的國家和地區大致集中在兩個區域:圖的左下角主要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主要特徵是人均GDP和人均鋼材消費量均較低。發達國家和地區出現在圖的右中部,其特徵是人均GDP和人均鋼材消費均較高。其二,韓國和中國台灣例外,人均20000美元(PPP)時人均鋼材消費約800千克。究其原因,因為重化工業是韓國與中國台灣的主導產業,出口導向是其發展戰略,且出口產品的鋼材強度較高。雖然日、意、奧、德等國人均GDP與其他發達國家類似,但人均鋼材消費較高,因為這幾個國家機電產品出口量也較大。

圖7 人均鋼材消費量與人均GDP的關系

(陸曉明.礦產需求與經濟發展關系研究.我國礦產需求預測、資源保障分析及可持續發展對策建議.2006)

三、經濟增長與水泥消費

水泥是城市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必需的物資,原料來自非金屬礦的石灰石,以及工業和生活的部分廢物。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非金屬礦產品廣泛應用於建築、冶金、化工、輕工、石油、地質、機械、農業、醫葯、首飾和環境保護等領域,成為不可替代的材料,受到世界多數國家的日益重視和人們的青睞。

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水泥消費量呈現一定的規律。以美國為例。從1900年起,美國水泥產量和表觀消費量呈緩慢上升趨勢。據美國經濟部國貿局資料,到2008年,美國水泥產量8100萬噸,表觀消費量9252萬噸。從1955年起,美國水泥凈進口持續增長,到2008年累計凈進口量達1152萬噸。1906年到2008年,美國水泥累計產量為50.28億噸,累計表觀消費量54.40億噸(圖8)。

圖8 1900年以來美國水泥產量和表觀消費量的變化

四、城市化進程中的土地用途變化

不可再生、不可移動的土地是城市發展最基本的條件。城市化的實質之一是對土地等自然資源利用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化、集約化程度從低級向高級的發展過程。

各國工業化時土地用途變化情況不同。英國工業革命伴隨著以圈地運動為標志的農業革命。早期的圈地運動把耕地變成牧羊場,後期則伴隨耕地數量的增加。1793~1815年,由於對法戰爭貿易中斷,墾荒達到高峰。到1830年,曾經稱為荒地的土地在英國基本不復存在。

美國耕地面積也有一個變化過程。南北戰爭及其以後,美國相繼頒布了《宅地法》、《荒蕪土地法》等法案,大批移民向西拓植,來自國內外的移民不斷增加。從1862年到1926年,聯邦政府共頒發了139萬公頃土地所有權證,面積約為2.3億英畝。美國農業耕地面積從1870年的4.07億英畝增加到1914年的9.1億英畝(圖9)

主要工業國家近現代工業史。。據世界銀行數據統計,2005年美國的耕地面積減少到0.43億英畝,仍為世界上耕地面積最多的國家。

圖9 美國農用地隨著國民生產總值的變化情況

(道格拉斯·諾斯(North,D.).美國的工業化,載於波斯坦、哈巴庫克(Postan,M.M.,Habakkuk,H.J.):劍橋歐洲經濟史(第六卷).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日本工業化時耕地面積變化表現為數量先不斷減少而後減少變慢的特點(圖10)。在1960、1970和1980年的耕地減少量分別為5000公頃、36000公頃和53000公頃,1980年後每年的減少約13000公頃,反映工業化完成與建設佔地減少的一致性。日本經歷了一個耕地開發、保護和控制的過程,耕地減少與國土面積小、人均耕地少密切相關。1959年日本農林水產省頒布《日本農用地轉用標准》,目的在於確保優良農地,維持農業生產力,適當限制農地轉用。

圖10 1960年以來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和可耕地面積的變化

(南亮進.日本的經濟發展.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2.108)

根據美國學者萊斯特·布朗的研究,在日本、韓國和我國台灣省的工業化過程中,損失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可耕地,這一點尤其需要引起我國決策者的特別重視。

五、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

研究表明,人均收入與污染物排放之間呈倒U型關系(庫茲涅茨曲線)。如果經濟增長最終能帶來環境質量改善,就不必減緩經濟增長來保護環境。正因為如此,環境學家和經濟學家不斷對庫茲涅茨曲線揭示的規律進行驗證。下面引用其中的一些研究結果。

作為1992年世界發展報告背景研究(IBRD,1992)的一部分,一些專家估計了10個環境指標與人均收入之間的關系。這些指標是:缺乏干凈水、缺乏城市衛生設施、城區懸浮顆粒物水平、二氧化硫濃度、1961年到1986年森林面積的變化和年採伐率、河水中溶解氧和大腸桿菌、人均市政廢物、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研究結果表明,部分指標確實與庫茲涅茨曲線吻合,包括:缺乏干凈水和城市衛生設施的狀況隨收入升高而逐步改善,但收入的升高帶來水質的惡化,引起全球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明顯地隨收入而升高;市政廢物的產生和排放也是如此。以一個國家的人均排放量表示的二氧化硫(SO2)、氧化氮(NOX)以及懸浮顆粒物(SPM),它們與人均收入水平的關系符合倒U形曲線揭示的規律。

還有一些專家利用該報告中世界經濟增長和人口增長的資料,評估森林採伐和SO2排放之間的關系,並對1990年到2025年的全球變化趨勢進行預測。對SO2的研究表明,拐點出現在人均GDP3000美元。全球SO2排放總量將從1990年的3.83億噸增加到2025年的11.81億噸;人均SO2排放量從1990年的73千克增加到2025年的142千克。森林覆蓋從1990年的4040萬平方千米,降到2016年的最低值3720萬平方千米,2025年又增加到3760萬平方千米。因為森林砍伐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損失,在生物演化尺度上,這一過程是不可逆的

羅傑·珀曼著,侯元兆等譯.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

六、世界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關系的啟示

1.沒有一個國家能依賴本土資源實現工業化

由於自然資源地理分布的不均勻性,沒有一個國家能依賴本土資源實現工業化。一般地,一些國家某些礦產相對豐富,而另一些國家則相當貧乏;一個國家內的差異也可以表現得淋漓盡致。如盛產石油的科威特,除油氣資源外,其他礦產的經濟利用價值不大。只有幅員遼闊的國家才有可能資源總量豐富、礦產種類齊全,如美國、俄羅斯、中國、印度、澳大利亞、加拿大和巴西等。即使這些資源大國,也可能存在結構不理想,甚至結構性短缺問題。

以石油為例。世界石油資源豐富,但分布極不均勻。據2000年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評估,在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世界石油最終可采儲量約3567.45億噸,主要分布於中東,可採石油資源1356.78億噸,佔全球石油總資源的38%;其次是前蘇聯和北美地區,分別為617.27和590.29億噸,佔17.3%和16.5%;歐洲地區最少,僅141.33億噸,不足全球最終可採石油資源的4%。迄今,全球尚有1280億噸左右的石油資源有待發現。

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2009年6月發布的全球能源統計報告,如果扣除加拿大油砂儲量不計,截至2008年底,全球已探明石油儲量為12580億桶,主要分布在中東,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7541億桶,佔全球總剩餘可采儲量的59.9%;其他幾個地區的剩餘探明可采儲量,均不足全球總剩餘可采儲量的10%(表2)。

表2 全球石油剩餘探明儲量單位:10億桶

又如固體礦產資源。全球礦產資源的分布非常不均勻。有關研究表明,金屬礦產資源總儲量的46%集中在礦產地僅佔0.25%的極少數大礦中,且集中在少數國家。具體說,大約25種礦產主要集中在3~5個國家。例如,煤炭儲量的76.2%集中在美國、德國、俄羅斯、南非、澳大利亞、中國和印度。鐵礦90%的儲量分布在俄羅斯、美國、巴西、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南非、瑞典、法國、委內瑞拉和利比亞,前5國的儲量佔80%。錳礦資源儲量的94%集中分布在南非、俄羅斯、墨西哥、加彭、澳大利亞、巴西和印度等國,其中南非和俄羅斯共占儲量的88%;南非、哈薩克、辛巴威、芬蘭、印度、巴西、土耳其和菲律賓8國佔有世界鉻鐵礦儲量的96%,而前4國則佔91.6%。

世界上大多數鐵、錳、鉻等礦產資源集中分布在少數大型或特大型礦床中。如超大型鐵礦有俄羅斯的庫爾斯克,探明儲量426億噸,其中富礦儲量為261億噸;富礦石探明及預測儲量約820億噸,600m深度以淺的資源量估計有2900億噸。烏克蘭的克里沃羅格鐵礦盆地,保有儲量201億噸;巴西米納斯—吉斯拉「鐵四邊形」地區,有100個鐵礦床,儲量220億噸;巴西卡拉賈斯鐵礦區,富鐵礦石探明儲量達177億噸。澳大利亞哈默斯利鐵礦區,赤鐵礦、赤鐵礦-針鐵礦礦石品位高,含鐵54%~62%,褐鐵礦礦石含鐵50%~54%,儲量共計320億噸,品位54%~64%的有249億噸,可露天開采。10億噸以上的超大型錳礦有加彭莫安達含錳層,南非卡拉哈里馬馬特旺型礦石,墨西哥莫蘭哥含錳層和加拿大拉皮德—克里克鐵-錳層。在加彭,莫安達含錳層已探明儲量2.2億噸,平均品位50%;卡拉哈里錳礦田馬馬特旺型礦石儲量約132.04億噸,其中可采儲量4.74億噸,平均品位約39%,如加上卡塞爾斯型礦床的3.4億噸可采儲量,平均品位48%,卡拉哈里錳礦田合計擁有136.13億噸估計儲量,其中可采儲量8.13億噸。

資源產地的持續勘探、開發才能保證全球資源的穩定供應;生產地和消費地的錯位並不影響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加工等礦業發展;特別是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將資源供應完全寄託在國外市場,既不現實也不可能。所謂不現實是因為資源供應存在不安全因素,所謂不可能是因為沒有一個國家能滿足中國這么大的市場需求。摸清家底、立足國內應成為我國保障礦產品供應安全的指導方針和立足點。

2.資源強度呈現倒U型或反S型特徵

實證研究表明,資源強度(單位GDP的金屬消費量)一般呈倒U型曲線特徵,人均金屬消費量與人均GDP之間呈「S」型曲線的增長關系(圖11)。在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後,一國或一地在工業化過程中進入一個能源資源消費的「爬坡」階段。

圖11 礦產資源單位GDP消耗的倒U型模式和人均消費的S型模式

人均金屬消費量與人均GDP之間呈「S」型曲線的增長關系。具體原因主要有:第一,隨著經濟增長,經濟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的變化使資源消耗彈性先增後降。在一國經濟進入工業化快速增長之前,以農業和輕紡工業為主的「溫飽型」產業往往是經濟增長的主導行業,資源消耗強度較低。進入工業化後,資源消費開始持續增長,並在重化工業主導的工業化中後期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此後,隨著重化工業增速放慢,比重減小,服務業增長速度加快,單位產出的資源消耗強度持續回落,並保持較長時間的穩定狀態。第二,經濟持續增長背景下,不可再生資源價格具有長期的上漲趨勢,需求增長和生產成本提高是主要原因。價格上漲將刺激各種資源替代技術的快速發展,如塑料等新材料對鋼鐵的替代,也將對傳統資源的消費強度產生直接影響。第三,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無論是人均鋼鐵生產和消費量的增加,還是人均住房面積的擴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實物;即使進入信息化社會,如果沒有實物投入,也無法建設高樓大廈和各種基礎設施。

不同金屬礦產「S」型曲線波長不同,與其性能和工業化中經濟結構的演變有關;曲線的起點和形狀也因各國的經濟結構、資源稟賦、資源政策等不同而異。以美國為例,近百年來美國礦產品及相關產品生產消費呈明顯的變化規律。從鐵礦石和鋼的生產、消費看,美國鐵礦石產量1952年達到1.2億噸的歷史最高水平,1954年鐵礦石消費量達到1.45億噸,此後保持在7100萬~5600萬噸之間。1900~1949年期間多數年份鐵礦石視消費量大於產量,鐵礦石凈進口量不超過500萬噸(只有8年凈出口,數量不超過200萬噸)。1954~1990年鐵礦石表觀消費量大於產量,差值1200~7000萬噸,1991~2007年縮小到1580萬~400萬噸。1900~2007年鐵礦石累計產量70.45億噸,累計表觀消費量82.53億噸。鋼產量1973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1.37億噸,表觀消費量2006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1.2億噸。據美國商務部數據、布魯塞爾報紙對2008年世界粗鋼產量及排名報道,2008年美國鋼產量為9150萬噸。1914~1958年鋼為凈出口,1959~2008年為凈進口。

3.工業化與技術革命相互促進

工業革命以來,機器生產體系逐漸形成。工業化帶動了一系列的技術發明(圖12),每一項技術發明的出現需要一個過程,從技術發明到生產實踐又需要一個過程。當生產發展到一定新的階段,又對技術發明提出新的要求,如此不斷循環,逐漸推進。換句話說,工業革命和技術進步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圖12 英國城市化進程與重要技術發展的關系

在這一過程中,新技術研發和擴散遵循「新技術產業革新點——新技術產業鏈——新技術產業體系」的「從點到線再到面」式的擴散路徑:技術發明首先是在產業體系的一、兩個關鍵點取得突破,然後沿著產業的上下遊方向擴散形成新技術產業鏈,再進一步,向關聯產業擴散形成新技術產業體系(網),由此帶動城市化逐漸、緩慢前行。

4.循環再生成為原料的重要來源

無論是礦產、能源還是其他生產資料,消費「零增長」至今並未出現。以美國最為典型。美國已進入後工業時代,但仍然是世界上礦產品的最大生產國,許多礦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是世界最大的礦產品消費國,人均消費20多噸,是我國的5倍;也是最大的礦產品貿易國,許多礦產品進出口居世界第一;非燃料礦物的來料加工產值約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5%。

後工業化國家依靠知識和技術創新來發展經濟,礦產資源消費增長速率遠低於GDP的增長,單位GDP的資源消耗強度大幅度下降;非金屬礦產資源消費量,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明顯增加;廢舊物資的大量產生和積累,為其回收和再生利用創造了條件,並逐漸成為原料供應的重要補充。鋼、鋁、銅等大宗廢舊金屬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占資源投入的比重不斷提高,非金屬和各類新型合金的消費量劇增,新型材料和替代品不斷出現,應用領域不斷拓展,並支撐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德國、日本等依賴再生資源發展「靜脈產業」就是例證。

與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約束數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