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經濟人物影響力排名
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2012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終身成就獎
▪ 郭鶴年
年度人物
▪ 梁穩根專 ▪ 馬雲 ▪ 楊元慶 ▪ 寧高屬寧 ▪ 王健林
▪ 張維功 ▪ 胡問鳴 ▪ 宋志平 ▪ 郁亮 ▪ 關錫友
創新獎
▪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任務團隊
新銳獎
▪ 雷軍
提名獎
▪ 魯偉鼎 ▪ 周海江
2013的還沒有出來
『貳』 中國經濟的影響力多大
方輿論在盛贊中國對世界經濟做出的貢獻時,舉的兩個例子是,因為中國經濟增長強勁,帶動了世界原材料及能源市場價格的不斷上漲。價格上揚為原料及能源出口國帶去了福音,但同時因為中國出口大量的廉價產品,又遏制了其它國家因原料及能源價格上漲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英國《經濟學家》雜志便說,從2000 年以來,世界石油市場的價格翻了三倍,其增長幅度可以與20 世紀70 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時媲美。然而,這次石油價格的飛漲卻沒像往常那樣引起通貨膨脹的高漲及經濟衰退。它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緣故。
《經濟學家》在誇獎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做出的貢獻,我們卻應該看到中國經濟面臨的巨大風險,其中隱藏的危機。
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很高,也就是講進出口貿易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很大。按匯率計算,2005 年第一季度的對外依存度達48%,是1990 年以來的最高值。對外依存度高,說明中國經濟的開放程度高,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中國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原材料與能源。2003 年,中國從國外進口的原油、鐵礦石、氧化鋁等產品分別占消耗總量的35%、36%和47%,鎳和天然橡膠更高達55%上。據專家估算,到2020 年,中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將達到60%。
在世界原料與能源市場的價格節節攀升的情況下,我們目前的經濟增長模式將面臨巨大危機。我們的出口市場是一個競爭力很強的市場,我們缺少定價能力,所以出口產品的價格很難隨著原材料與能源價格的上漲而提高。而我們進口原料與能源都需要外匯,我們缺少報價能力,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出口產品來維持平衡。在美國政府鼓勵美元貶值,以減輕它的債務時,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出口更多的產品來換回的是有限的購買力,購買原料尤其是能源的能力卻無法相應地增加。如果我們仍然不改變「粗放」型的發展模式,我們將面臨生產越多、實際收入越少的困境。從這一角度來看,中央政府提出建立節約型社會的號召不僅是一種口號,它實際關繫到中國經濟發展未來的可持續性,是個生死攸關的問題。
此外,中國經濟也不能滿足於當「世界工廠」。如果我們不培養自己的設計、創造能力,未來的經濟增長也會大打折扣。當然,改革開放這些年來,中國的工業製造能力有了長足進步,工業製成品的出口比例不斷增長。但與此同時,中國從國外進口的工業製成品也在不斷增長,主要是因為我們需要從國外引進先進設備、加快工業技術設備的更新換代。這種情況表明,中國工業總體實力仍不夠強大,先進技術裝備仍依賴進口。當我們的製造實力越來越接近工業化國家時,它們的企業會把中國企業越來越當作對手,對中國企業轉讓技術會越來越困難,條件會越來越苛刻。美歐在與中國的商業談判中不斷強調保護知識產權的問題恰恰表明了它們的這種擔心。與此同時,美日歐的貿易保護主義正在抬頭,未來可能會以各種借口限制中國向它們的出口。
雖然面臨的形勢很嚴峻,但中國經濟仍有一些固有的優勢。比如,中國的市場潛力正在日益顯露出來,中國已經可以利用消費者主導的優勢,利用自己擁有的市場來提一些條件。外國企業要想佔領中國市場必須付出一定的轉讓技術代價。而隨著能源、原材料價格的不斷上漲,中國必須加大技術改造,提高能源及原料的利用率,提倡原料的多次使用與循環利用。中國的市場大,如果大批改用新技術,就可能降低使用成本。如果形勢逼迫我們在技術上更上一層樓,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將會有更加堅實的基礎。
當然,中國還面臨許多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社會兩極分化嚴重,銀行與金融體系還不那麼健全,環境可能面臨危機,等等。但正如法國《回聲報》副主編伊茲拉萊維奇所說,中國現在的情況有點像19 世紀的美國,大眾消費形成,城市化進程加快,社會問題激增。美國在工業化進程中經歷過那麼多危機,中國也難免面臨風險,但是中國發展的大趨勢不會改變。
『叄』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誰對中國的經濟影響力最大
中國經濟總量達到82萬億元,而你列舉的這四個城市經濟量最大的也不過是上海的3萬億元,只佔了中國經濟總量的3.67%,因此僅僅一個3-4萬億元是無法影響全國的,或者說這幾個特大城市中誰也無法單獨影響82萬億元的中國經濟,但如果排名前十位的大城市聯合起來,那將對全國經濟具有重大意義。所以,中國經濟是由無數個城市和農村構成的,經濟基數太大了,相對之下個別城市的經濟影響力都是有限的,實在不好說誰的影響力最大。
『肆』 中國經濟的國際影響力開始獲得公認了嗎
據報道,日前相關部門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整體形象好感度穩中有升,隨著中國經濟的國際影響力獲得公認,正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
中國企業給當地帶來了資金、技術和就業機會。在海外受訪者眼中,中國企業的進入與發展給當地帶來了新的資金技術,並增加了就業機會。與2015年相比,認為中國企業影響當地企業和品牌發展的人群比例明顯減少。
希望中國的影響力可以持續提升!
『伍』 2020中國經濟(行業)十大影響力企業是哪十大
這個中國影響企業的老師的話,這個首先就是中國的淘寶還只是中國的拼多多,還只是中國的商場,還只是中國的一些其他的啊,總共的話最大的品牌的話目前就是阿里巴巴呀,拼多多還有就是騰訊呀。
『陸』 2019中國經濟十大影響力企業家有孫鵬嗎
2019年中國經濟十大影響力題企業家。應該是沒有順鵬這個企業家的。
『柒』 求中國經濟界知名人士介紹
張五常(Steven N.S. Cheung)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張五常教授1935年生於香港,1959年到洛杉磯加州大學經濟系跟從現代產權經濟學創始人阿爾奇安學習,1963年―1967年攻讀博士學位,1967年到芝加哥大學跟從科斯做博士後研究,1969年為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教授,1982年起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教授。張五常教授的理論主張往往在學術界引起廣泛爭議。主要著作有《佃農理論》(英文1969)、《社會成本的神話》(英文1978)、《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英文1982)、《賣橘者言》(1984)等等。一方面,張五常教授在理論上下過苦功,「由淺入深、由深轉復雜,再由復雜轉深、再轉淺,來來回回好幾次」,已把價格理論咀嚼透爛。另一方面,張五常注重案例研究,大量時間用於現實問題的實踐調查,多年礪煉,使他的學術素養和對現實問題的把握渾然一體。 錢穎一(Yingyi Qian)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錢穎一教授在《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發表4篇論文,僅僅2006年,錢教授就有3篇學術文章發表,說明錢教授始終站在學術研究的前沿。錢穎一教授在清華大學數學專業本科畢業(1981年),先後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碩士(1982年)、耶魯大學運籌和管理科學碩士(1984年)、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1990年)。現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第一副院長, 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曾任教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和馬里蘭大學。主要研究和教學領域:組織和制度經濟學、轉軌經濟學、中國的改革和發展。對於中國未來所面臨的經濟改革中出現的重多機遇與挑戰,錢教授反對單一漸近式說法, 堅持漸進與激進並行的觀點。 郎咸平(HP Lang, Larry)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郎咸平在國內的知名度極高,堪稱 林毅夫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林毅夫教授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後第一位從西方學成歸國的經濟學博士,是中國大陸第一位運用規范的現代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也是國際經濟學界公認的研究中國問題的權威學者之一。林教授是197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奧多?W?舒爾茨教授的關門弟子。是改革開放以後第一位在權威的經濟學雜志《美國經濟評論》和《政治經濟學雜志》發表論文的中國大陸經濟學家,也是到目前為止在國外經濟學期刊中發表論文最多的一位。他一直主張市場取向的改革,認為只有實行市場經濟,理順市場價格體系,形成比較充分的市場競爭環境和信息指標體系,才能為國有企業改革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鄒恆甫(Zou Heng fu)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鄒恆甫教授說過喜歡做兩件事:一是教書,和學生在一起;第二就是很痛快地讀書,主要是歷史和哲學。1992年,鄒恆甫博士一手創辦了武漢大學高級經濟研究中心,開辦了國際數理金融和數理經濟系兩個班,開始了中國經濟學教育改革試驗。這兩個班採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學與國際慣例接軌。中心向全球一流大學經濟系輸出很多中國經濟學博士生,鄒教授的行動贏得了經濟學同行之間的佩服和尊重。鄒恆甫對於教育所做的貢獻,首先不愧於他作為一個學者的本職。他創辦了我國第一本經濟學英文期刊《經濟學與金融年刊》,該刊成為國際經濟學主流刊物之一。 吳敬璉(Wu Jing Lian)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吳敬璉教授給人感覺是一位公正、睿智、博學、為民請命的有良心的經濟學家。他的主要歡迎人群平均分布在男女老少之中。讓人「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他是一個睿智和良知兼備的中國學者,他也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先天下之憂而憂』的高貴品格。但也有人把近幾年中國股市的不景氣部分歸罪於他。由於歷史等多種原因,吳敬璉教授並沒有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但是他仍然是當代中國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對中國經濟學的理論發展和經濟與社會政策制定作出了多方面的貢獻。他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適時轉變到整體改革戰略,規劃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路徑,論證發展民營經濟、實現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必要性。 張維迎(Zhang Wei Ying)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張維迎教授可能是挨罵最多的經濟學家,什麼「資本家的乏走狗」,什麼「屁股決定腦袋」,一時間學術爭論和人身攻擊的界限被徹底地模糊了,但是那些罵張維迎教授的人,至少有90%沒有完整地讀過張維迎的一篇文章。從1984年至今的20多年裡,張教授張從事產權和企業理論的研究是一貫的,長期的。張教授還應該算作是將「博弈論」(Game Theory)引入中國的開山之人,做了大量有關博弈論「傳道授業」的工作。 李稻葵(Li, David D)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除了經濟學業內人士, 知道李稻葵教授的人很少。「一個經濟學者在公眾空間,要以一種理性的形象出現,要用理性的話語討論問題,這是一個嚴肅經濟學者的風范。」李教授發表評論的同時也定義了自己。李教授198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管理信息系統專業,獲學士學位,1992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經濟學)學位。先後擔任安娜堡密西根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國家研究員、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副教授。現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陳志武(Chen Zhi Wu)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陳志武教授是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終身教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特聘教授,耶魯大學金融學博士,華爾街對沖基金公司的首席投資經理,金融學和金融資產定價領域最具有創造力和最活躍的學者之一,獲得過美國默頓.米勒(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研究獎、芝加哥期權交易所研究獎等多項重大獎勵。陳教授是金融經濟學、財務學理論、證券定價、新興資本市場方面的專家。最近幾年,陳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國轉型過程中的市場發展和制度機制建立的問題。「什麼制度機制對市場經濟的發展是必要的」?「金融創新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這些都是陳博士研究關注的問題。 田國強(Tian Guo Qiang)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田國強教授無論是在國際經濟學界還是在中國經濟學界均名聲遠揚。然而,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後早期赴美留學的孜孜學子,田國強的求學道路異常坎坷。田教授1980年畢業於原華中理工大學數學系,1982年獲得該校數學碩士學位, 1987年獲得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獲得全美斯隆博士論文獎。他提出了一個在「非規范性」的經濟環境中,即有限經濟自由和不完全市場體系環境下的企業產權理論。該理論認為,只有經濟制度環境得到適當的改變,社會才能有效地變換產權的所有制安排形式。田教授為德州A&M大學經濟系終身教授、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清華大學特聘教授。
華人著名經濟學家很多人都不是國內前三的高校畢業的,看來大陸高考選擇的並不是最
有學術天賦和學術野心的。另外天國強曾說,相對與日本學生,中國學生更加
IMPATIENT。沒有學術毅力是做學問的大忌。
『捌』 中國經濟的影響力有多大
2017年,中國經濟增速回升至6.9%,繼續位居世界前列。據世界銀行估測,2017年世界經濟增速為3%左右,按此增速計算,2017年中國經濟佔世界經濟的比重提高到了15.3%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4%左右。
中國進口貿易是世界經濟再平衡的重要力量
近年來,中國進口需求迅速擴大,為國際貿易繁榮做出越來越大的貢獻,有效促進了世界經濟再平衡。根據世界銀行統計,2011—2016年,中國進口貨物和服務總額佔全球進口市場的份額由8.4%提高到了9.7%,提高1.3個百分點,而同期美國、歐元區和日本三大發達經濟體的進口份額下降了0.4個百分點。
2017年,中國進口繼續穩健增長,對世界貿易增長的貢獻進一步提高。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2017年1—10月份,中國進口(按美元計)增速分別比美國、德國、日本和全球高10.4、8.1、7.6和6.5個百分點,前三季度中國進口增長對全球進口增長貢獻率達17%,進口佔全球份額提高到10.2%。
中國還是世界重要的大宗商品進口國,2017年中國進口原油、鐵礦砂、大豆等商品量刷新紀錄,分別達4.2億噸、10.75億噸、9554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5%、10.1%、13.9%,進口均價分別上漲29.6%、28.6%、5%,對穩定大宗商品價格,拉動原材料出口國經濟復甦起到了重要作用。
實際上,中國改革開放為世界提供了新的重要機遇。
中國經濟在世界的影響日益擴大!
『玖』 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就,主要經濟社會總量指標佔世界的比重持續提高,主要經濟社會人均指標的位次不斷前移,國際地位顯著提升,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一)經濟增長率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
2013-2016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率為7.2%,明顯高於世界同期2.5%的平均水平,也高於發展中經濟體4.0%的平均水平。
(二)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及拉動居全球首位。
根據世界銀行測算,2013-2016年,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平均為31.6%,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2016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4.7%,拉動世界經濟增長0.8個百分點,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
(三)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位,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逐年提升。
自2010年我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來,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位,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逐年上升。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計算,2016年,我國GDP為11.2萬億美元,佔世界總量的14.9%,比2012年提高3.4個百分點。
在經濟體量上中國與歐美差距明顯,若從市場價格角度考察全球國內生產總值佔比,中國的佔比從2000年的4%躍升至2016年的15%。亞洲(包括日本)的佔比為31%,而美國和歐盟的佔比之和為47%。
其次,在進口量上同樣存在較大差距,2015年中國在全球進口中的佔比僅為12%,而亞洲的佔比為36%。美國和歐盟(不包括歐盟內部貿易)的佔比之和仍達31%。
世界最終需求的很大部分仍來自歐美等高收入經濟體,而2015年中國消費(以市場價格計)大約是美國和歐盟總消費的三分之一。
最後,中國在全球經貿制度的設計中還相對較弱。事實上,相較於中國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佔比,中國在全球經貿規則制訂中的影響力要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