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發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0-12-13 15:05:51

Ⅰ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回「社會主義經濟,是在答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我國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Ⅱ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發展的三個階段是什麼

第一個階段就是1978年到1984年,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階段。第二個階段就是從1984年到1988年,確立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階段。第三個階段大致從1989年到1992年,正式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Ⅲ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要點有哪些

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由單一的公有制形式向多元化發展。

2、公有制的形式突破了單一全民所有制的框架,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集體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上升。

3、非公有制經濟隨著市場化改革的加快不斷發展,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4、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的實現形式越來越多樣化。

5、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同發展的混合型所有制結構。

6、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混合型分配製度。

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的結合存在兩種不同的含義:一是反映了公有制經濟的按勞分配製度與非公有制經濟的分配製度的同時並存;二是表明現階段的按勞分配要藉助按要素分配的形式得以實現。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發展擴展閱讀:

我國轉型期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

一、從市場化程度看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

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在傳統的高度集中計劃經濟體制下逐步得到發育的,表現為計劃調節作用的減弱和市場機製作用的逐漸加強,它的確立需要經歷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

1、所謂市場化是指在經濟運行中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生產要素組織的基礎性調節作用持續增長,依賴程度不斷增強,市場體制逐步發展成熟的演變過程。

2、市場化的表現及標准:

(1)微觀經濟行為的主體的獨立性增強。

(2)經濟決策分散化。

(3)所有制結構多元化。

(4)產品價格和要素價格市場化。

(5)經濟行為規范化、法制化、秩序化。

二、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對策(市場化進程的對策)

總體上看,中國經濟市場化是持續提高的,但目前的體制狀況,距離改革的目標模式還有不小的差距,還需要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

1、總體市場化而言,加速中國經濟市場化進程的關鍵是制度的改革,首先是企業產權制度的改革:一是所有制結構改革;二是提高公有經濟的質量。

2、把生產要素市場(即勞動力、資金、土地)的發育作為加快市場化進程的重點內容。

3、繼續推進企業的市場化。對大型企業實行股份制,將企業資產進行重組,減少政府對企業的不適當干預。

Ⅳ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優勢和特點是什麼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具有豐富的內涵.一是突破了過去公認的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是代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經濟制度本質屬性的觀念,認為它們都是經濟手段.二是計劃和市場作為調節經濟的兩種手段,它們對經濟活動的調節各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在社會化大生產和存在著復雜經濟關系的條件下,市場經濟對促進經濟發展具有更強的適應性、更顯著的優勢和較高的效率.但兩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計劃經濟不能有效解決效率和激勵問題,市場經濟的自發性、盲目性會引發惡性競爭、短期行為、道德缺失等.三是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屬性,但是,它與社會主義相結合而形成的經濟體制則必須體現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特徵.把發展市場經濟與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有機結合起來,既可以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場經濟對發展生產力的作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由這一結合而形成的市場經濟體制,一方面它必然體現社會主義的制度特徵,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作為社會主義的制度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標準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公有制企業與其他企業在市場經濟中平等競爭、共同發展,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二是在分配製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運用包括市場在內的各種調節手段,既鼓勵先進,促進效率,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防止兩極分化,注重社會公平,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三是在宏觀調控上,以實現最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社會主義國家能夠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使社會主義的優勢與市場經濟的優勢都能夠得到充分發揮.

Ⅳ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與形成,是以鄧、江志為核心的黨的兩代中央領導集體艱辛探索的智慧結晶

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隨著改革開放實踐的不斷深入而逐漸清晰起來的。改革開放初期,我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徹底轉變傳統計劃經濟體制那種統得過多過死,經濟缺乏活力,我國經濟面臨崩潰邊緣的嚴峻局面,所以,我們的改革開放政策首先在「放」字上做文章,逐步走上了一條市場取向的改革之路。黨的十二大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十二屆三中全會指出商品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十三屆四中全會後,提出建立適應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目標,等等。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新發展

1、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科學。堅持馬克思主義,就必須在發展中堅持,在堅持中發展。我們一定要適應實踐的發展,以實踐來檢驗一切,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律,從經濟體制方面科學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極大地豐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3、 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實踐,給中華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為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注入強大活力

Ⅵ 簡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內涵

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具有豐富的內涵,概括如下:
第一,突破了過去專公認的計劃經濟和屬市場經濟是代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經濟制度本質屬性的觀念,認為它們都是經濟手段。這一新的認識,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前提。
第二,計劃與市場作為調節經濟的兩種手段,它們對經濟活動的調節各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在社會化大生產和存在著復雜經濟關系的條件下,市場經濟對促進經濟發展具有更強的適應性、更顯著的優勢和較高的效率。但兩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計劃經濟不能有效解決效率和激勵問題,市場經濟的自發性、盲目性會引發惡性競爭、短期行為、道德缺失等。
第三,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屬性,但是,它與社會主義相結合而形成的經濟體制則必須體現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特徵。把發展市場經濟與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有機結合起來,既可以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場經濟對發展生產力的作用。

Ⅶ 為什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第一個階段就是1978年到1984年,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階段。第二個階內段就是從1984年到1988年,容確立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階段。第三個階段大致從1989年到1992年,正式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Ⅷ 怎麼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一階段,1979年,鄧小平提出,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肯定是不正確的,市場經濟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有了萌芽,社會主義應當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才能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發展。
二階段,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關於建規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的方針。
階段三,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階段四,1985年,黨的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於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計劃和市場的作用范圍都是覆蓋全社會的」,新的運行機制總體上來說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
階段五,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中明確指出「計劃將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經濟;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階段六,黨的十四大明確白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使我們黨在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上實現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階段七,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階段八,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做出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根據時間發展的要求,對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任務。
階段九,2007年,黨的十七大根據在新的歷史時期要實現的經濟發展目標,提出了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要取得重大進展的要求,從制度上更好的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

Ⅸ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標志著中國的經濟改革進入了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階段。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階段。中國改革之初,首先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東歐,決心仿照其市場化改革。但由於傳統體制的影響根深蒂固,所以人們十分謹慎地對待市場問題。1979年3月,陳雲提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模式。這一思想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幾乎被引入這一時期的所有重要文獻。但兩者的結合被解釋為板塊狀的。(2)「有計劃商品經濟」階段。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理論,標志著我國對於社會主義市場問題認識的一個重大突破。《決定》指出:「改革計劃體制,首先要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明確認識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必須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我國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3)「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階段。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報告在有計劃商品經濟理論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問題進行了新的概括和說明。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4)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1992年春天,鄧小平在南方講話中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問題做了精闢的論述。他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個精闢論斷,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於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使我們在社會主義與市場的兼容問題上的認識有了重大的突破。同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標志著中國的經濟改革進入了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階段。

閱讀全文

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