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一政治經濟學題目:為什麼會出現經濟全球化試用所學知識結合實例分析經濟全球化對社會正反兩方面的影響
生產全球化是
生產社會化的體現
參照你的馬克思基本原理部分。從矛盾論展開也行。
『貳』 舉例說明經濟全球化對我們社會生活的影響
歷經40年改革開放,中國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
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助推全球化發展,不僅改變了自己的面貌與命運,也通過改變自身而深刻地影響和造福了世界。
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積極參與做大全球經濟貿易「蛋糕」,切實推動貿易便利化,支持完善全球自由貿易體系。
堅持與全球貿易夥伴互利發展,相互成就,不僅成為「世界工廠」,更是全球最具潛力的巨大市場和全球創新合作的重要參與方,為全球經濟的穩定和健康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目前,中國已是全球最大商品貿易出口國、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和第三大對外投資國,是世界上12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
中國所倡導的「一帶一路」倡議、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價值理念對矯正既有全球化的不足,構築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新型全球化發揮著引領作用。
(2)結合實例分析經濟全球化正反影響擴展閱讀:
推進經濟全球化的措施:
1、堅定推動公平發展。
在當前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有必要進一步地提高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地位。盡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份額改革使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得以提高,但是與這些國家的經濟總量和人口規模相比,當前的份額還略顯不足。
發展中國家要進一步地提升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就不能對發達國家的金融和經濟政策亦步亦趨,需要進一步攜手共進,建立多種全球多邊機制,努力尋求自身發展。發達國家也應接受發展中國家的進一步發展,採納合理的建議和方案,在全球經濟事務中與發展中國家積極合作。
2、延續和深化全球合作。
堅持開放政策,鞏固並擴大以自貿區為主體的全球化合作。在維護WTO「非歧視性原則」「公平貿易原則」和「透明度原則」的基礎上,採用多種機制,推進不同國家、經濟體之間的自由貿易區建設,形成大規模、多層次、有深度的全面合作,比如中印自貿區和中日韓自貿區等。
3、為經濟全球化提供智力保障。
在發揮國家和政府功能的同時,充分發揮企業、社會組織和智庫等多元化平台的作用,豐富溝通交流途徑,實現多軌交流、立體發聲,廣泛聽取建議,甄選出優秀的方案,保證經濟全球化進程穩步推進。
4、重視引導民眾意識。
在社會活動與多元新媒體平台中增加對經濟全球化與民生相關問題的討論,使全世界各國人民認識到全球化的價值與意義,讓更多的人匯聚到共建全球化的事業中來。
『叄』 經濟全球化現實生活中的例子
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等等
『肆』 那些事例(實例越多越好)說明了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股市,商業,等)
目前,新的經濟只是在部分工業化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初露端倪,在全球范圍還屬於萌芽狀態。不過這種經濟的發展肯定對於世界政治和經濟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日本經濟審議會1999年向日本政府提出對未來十年日本新經濟計劃的建議時說:「當前,世界文明正在發生變化,這一變化不是一般的『進步』與「高度化」,而是要創造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的變化。……一直支撐戰後增長的現代工業社會的規范已跟不上人類文明的巨大潮流。……在今後存在多種智慧的社會中,必須通過不斷創造出新的智慧來搞活經濟與文化。為此,就必須能夠更加容易地吸收世界的信息和知識,還要有更加容易向世界傳遞信息的環境。同時,還必須擁有能夠培養富於個性和創造性的組織和人才的計劃和社會氣氛」。
如果把上面所說的世界經濟的變化加以概括,似乎可以說,未來經濟有兩大趨勢:一個是經濟知識化,表現為知識和信息成為經濟發展最活躍、最重要的因素;另一個是經濟全球化,表現為商品、勞務、資本、技術和人才在全球流動的加速。這兩大趨勢相互聯系、互相影響。也可以說,新的經濟將是以知識與技術創新為基礎,以全球為市場的時代。它將促使各國的增長模式、產業構成、經濟體制、社會結構、教育制度、文化取向等產生深刻的變化,也將對各國的對內、對外政策提出新課題。
三、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及其兩重性經濟全球化的發端似可溯源到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布雷頓森林體制的創建。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關貿總協定三大機構的建立與發展,給全球金融、貿易與投資活動以極大的推動。美元與黃金掛鉤使美元成為國際流通與儲備的手段,首先便利了美國企業向全球的拓展。不過,冷戰時期兩個世界市場的劃分又使經濟全球化受到一定限制。冷戰結束後,經濟全球化得到進一步發展。主要有兩股力量推動:一股力量是信息技術革命和高新技術成長的大大促進了商品、勞務、資本、人才、技術的全球交流。另一股力量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和轉軌國家加入市場經濟行列,給世界大市場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然而,也要看到由於存在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特別是超級大國在經濟全球化中推行損人利己的貿易與金融政策,1997年爆發的東亞金融危機迅速演變為全球金融動盪和南北兩極分化,充分顯示了經濟全球化的兩重性。
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為:第一,由跨國公司帶頭推行的生產國際化走向生產要素配置的全球化。
戰後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居於統治地位。美國的大企業抓住歐、亞的戰後重建機遇開展了海外擴張。汽車、石油、化工等行業的大公司帶頭進行跨國生產以戰領世界市場。歐、日的經濟得到恢復後,他們的大公司也紛紛進行海外投資。跨國公司成為生產國際化的主導力量。當時的生產國際化主要的發達國家之間進行,因為那裡政局較穩定、市場引對廣闊、基礎設施較完善、投資軟環境較健全。七十年代,生產國際化擴展到發展中世界。到了九十年代,跨國公司又把生產國際化發展為生產要素配置的全球化。這一特點表現在三方面:一個方面是跨國公司展開大規模的企業重組與兼並,著眼於全球市場、資源、技術、人才的利用,重點是控制高新技術產業和高附加值服務業的海外市場。以1997年美國波音公司兼並麥道壟斷美航空工業開始,跨國公司重組與合並的狂潮席捲了電子、電信、航空、金融等行業。1997年美國企業兼並的協議金額是1991年的7倍。1998年德國賓士與美國克萊斯勒公司合並成世界最大的汽車集團;1999年日本的銀行三巨頭——第一勸業銀行、富士銀行的日本興業銀行組建全球規模最大的金融集團。這些表明跨國公司在全球的重組正方興未艾。第二個方面是跨國公司的海外投資由發達國家逐步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這一方面是因為發達達國家的市場相對飽和,另一方面是因為發展中國家投資環境的日益改善,為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提供獲得豐厚利潤的機會。第三個方面是發展中國家的一批大企業開始走出國門,進行海外生產與銷售。在世紀末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全球500家大企業中,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公司初露頭角,反映了發展中國家正在為成為生產全球化新星。
第二,發達國家帶動的流通國際化走向貿易自由化與區域集團化。
戰後發達國家的生產國際化推動了流通的國際化。國際市場的放大和流通國際化反過來又成為促進發達達國家經濟增長的越來越重要的因素。據統計,全球貿易增長速度高於全球經濟增長速度,1950年——1994年的四十五年間,全球GDP增長率為年均4%,全球貿易年均增長率則為6%。這說明全球生產的商品和勞務越來越依靠國際市場交換來得到價值實現。1970年美國經濟對國際市場的儲存存度為11%,1997年升為25%。其中高新技術產品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更高。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1970年為25.9%,1993年達到37.3%。就是說美國的高新技術產品有三分之一以上要依靠海外銷售。其他發達國家也是大體如此。
發達國家經濟對國際市場依存度的加大產生了兩個趨勢:一個趨勢是謀求相互削減關稅,促進貿易自由化。從1947年關貿總協定成立以來,經過四個回合的談判,發達國家關稅的平均稅率已由約40%降到降到低於5%,發展中國家的平均稅率降到12%。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後,發達國家正在發起新一輪的多邊貿易談判,為他們的高新技術產品和高附加值服務業向全球自由拓展服務。但是在貿易自由化問題上,發達國家搞雙重標准。他們通過各種措施,主要是非關稅壘和單邊主義措施來限制外來商品進口,還以某些政治借口實施歧視或制裁,受害者主要是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因此,貿易自由化同貿易保護主義是發達國家貿易政策的孿生兄弟。另一趨勢是經濟貿易區域集團化。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西歐中小國家為對付蘇美,也為了適應貿易自由化趨,由煤鋼聯營起步,建立了歐洲共同體。歐共體實行關稅同盟,在成員國之間稿自由貿易,給各成員國開辟了廣闊的區域市場。同時為了縮小成員國的經濟不平衡,實行共同農業政策、區域政策和結構政策,授助經濟較落後的國家和地區以促進共同發展。到了九十年代,美國、歐盟和日本一方面繼續高唱貿易自由化;另一方面苦心營造以自己為中心,囊括本地區南北國家共同組成的區域經濟集團。貿易自由化和區域集團化看似『相互矛盾,其實相輔相成。貿易自由化不可能消除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和雙重標准行為,區域集團化也不可能扭轉便利球貿易走向自由化的趨勢。
第三、全球金融市場聯網和各國貨幣國際化形成金融市場一體化。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分離便利了國際籌資,也加大了全球金融風險。
國際金融是國際經濟活動的神經中樞。戰後國際金融以美元的金本位制為基準,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當時國際匯率的穩定對促進戰後國際貿易與投資活動起過積極作用。
但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後,國際金融活動農漸從為貿易和投資服務分離出來成為獨活動。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有:1973年美元與黃金脫鉤,形成國際貨幣浮動匯率制:發達國家社會財富的多年積累,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出現數以萬億計的巨額資金;經濟全球化促使各國貨幣在不同程度上可兌抽象;信息革命把各國金融市場聯成網路。於是,國際金融活動的主要任務不再是為便利國際交易與投資進行資金融通,而是為巨額國際游資尋找增值的途徑。據分析,每天在全球外匯市場上的交易最高達1.5萬億美元,只有2%是為正常的貿易與投資服務。
金融市場的全球一體化和巨額國際金融資本的存在為籌措國際資金提供了方便,但更便利了國際金融投機。金融安全成為國家經濟安全、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安全的首要課題。
金融動盪是促使各國經濟不平衡發展的重要原因。匯率戰是發達國家之間進行經濟較量的重要手段。日本就曾從泯率戰中成為金融大國,又從泡沫經濟破滅中陷入長期蕭條。
從全球范圍看,國際金融動盪和國際金融投機的最大受害者是發展中國家。原因很簡單,一是發展中國家金融機構和機制不完善;二是金融實力薄弱而且往往是外國的債務奴隸。一旦國際金融市場風雲突變,發達國家就將惡果盡量轉嫁給發展中國家。在1997—1998年的全球金融動盪中,東亞、拉美、非洲都受到沉重打擊。世界銀行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說,「在發展中世界,世界至少有36個國家1998年人均產出將出現負增長……1998年—1999年發展中國家的總產出將是八十年代初債務危機以來最低的」。
第四,世界經濟增長中心走向多元化。
戰後初期,世界經濟的兩大增長中心分別是美國和蘇聯。他們兩家的表現和經濟政策決定了世界經濟變化的走向。到了九十年代蘇聯不復存在。俄羅斯在經濟轉軌中因採取「休克療法」,陷入了深得的經濟災難,短期內難望對世界經濟有多大影響。然而俄羅斯的資源、人才、科技潛能依然存在,本世紀仍會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中心。美國雖仍在世界經濟中雄踞首位,但它主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局面已由美、歐、日本足鼎立所取代,美國的相對分額雖然可能有短期的上下波動,但下隆已成趨勢。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所佔有份額卻呈上升之勢。上世紀末,中國是世界第七大經濟,巴西是第八大經濟。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經濟集團如東盟、南方共同市場的地位也在上升。本世紀還將有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印尼、奈及利亞、南非、墨西哥、阿極廷等等成為世界或地區經濟的明星。南南合作與南北合作將會有新的發展。經濟增長中心的多元化將給世界經濟發展提供更大的動力和更廣闊的成長空間。同時,也可能會引起新的經濟矛盾和經濟變數。
綜上所述,到上世紀末,經濟知識化和經濟全球化已匯合成為一股不可逆轉的潮流。它之成為不可逆轉,是戰後科技發展、經濟發展和政治發展三股力量共同推動的結果。首先,戰後的科技發展,已不間一般的科技進步,不但有量的發展,還有質的突破。科學研究在繼續深化和分化的同時,出現學科的交叉與綜合,使人類對微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認識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以往的技術創新基本局限珩加強或替代人的體力勞動,現在的技術創新則開闊了提高或替代人的腦力勞動的途徑。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進度大大加快。高科技的發展要求超國界的合作,高新技術產業要求有超越國界的廣闊市場。其次,從經濟領域來看,推動市場經濟向全球擴展的,不僅有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和政府,更重要的是,佔世界人口將近四分之三的發展中國家正在擺脫農業業經濟,成為市場經濟的新生力量。社會主義國家和轉軌國家也放棄了計劃經濟,發展市場經濟。再從政治層面來看,二次世界大戰後,雖然發生過多次局部戰爭,但沒有釀成新的世界戰爭。冷戰結束後,盡管國際政治形勢時緊時松,天下並不太平,但總體趨趟向緩和,多數國家把振興經濟放在第一位。這一切為市場經濟相對順利地向全球擴展提供了條件。
歷史表明,經濟全球化具有促進各國經濟相互依存,又加深各國經濟競爭的兩重性。由於經濟的相互依存加大,發達國家同發達國家之間,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之間有可能彼此長補短,在平等互利基礎上加強協調與合作,實現共同發展。西歐國家的戰後發展為此提供了實例。德法曾經是百年世仇,戰後卻由勢不兩立的仇敵變為協調與合作夥伴共同推動西歐各國的聯合,並且同前殖民地一種相對平等互助關系。這樣歐洲國家在戰後通過和平發展而不是軍事擴張實現了經濟振興,歐盟的經濟實力到上世紀未已同美國相當,其國際政治地位也將隨之得到提高。
然而市場經濟是競爭的經濟,經濟全球化還有加劇各國經濟競爭的一面。這就有可能導致各國經發展失衡,不但可能引起經濟和政治動盪,還有可能導致戰爭。北約發動南聯盟的侵略戰爭,也可看作是國際經濟發展失衡和霸權主義野心膨脹的結果。 weson11 2008-12-12 16:08:06 一定是不樂觀的。 nnnvvvcc 2010-01-06 12:28:59 本文分析了現代信息技術對城市發展如城市規劃、城市產業結構、城市空間布局結構、城市職能、城市交通、城市建築、城市管理、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正面影響,同時也分析了現代信息技術對城市發展所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
技術的重大進步往往會給城市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蒸汽機的發明,導致了最初的產業革命和城市化發展;汽車的普及,則引起了城市郊區化。以計算機及其網路技術和現代通信技術等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是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主導領域。現代信息技術正以其它技術從未有過的速度向前發展,並以其它任何一種技術從未有過的深度和廣度介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20世紀,尤其是二次大戰以來的大事記,無論多麼簡略,都不會忽視信息技術的巨大進步和它所產生的廣泛經濟、社會影響。"①那麼,現代信息技術對城市的發展有何影響呢
一、現代信息技術對城市發展的正面影響
當今世界正在向信息時代邁進,信息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血液"、"潤滑劑";現代信息技術廣泛地滲透到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信息產業正逐步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業。在這股席捲全球的信息化浪潮的沖擊下,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城市的傳統形態與功能等城市發展的諸多方面也無一例外地受到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強大影響,城市正面臨著新的發展契機。
1 提高了城市規劃的效率與科學性。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根疽讕藎
『伍』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積極消極的實例,對社會造成什麼影響
中國文化的影響
『陸』 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實例
造成財富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知識差距。由於我國現在自主創新不夠,擁有的知識產權還較少,技術對外依存度達50%。知識包括專利和專有技術,也包括標准、品牌等,這些東西的價值是實物所難以比擬的。例如說標准,誰擁有了標准,誰就可以說是佔領了技術的制高點。我國的手機,包括第一代的模擬式手機,第二代的GSM手機,2.5代的CDMA手機都是採用國外的標准,這就意味著我國花在買標准上的錢很多。現在第三代移動通訊(3G)時代即將來臨,我們要爭取有自己的標准,這就是TD-SCDMA。現在它正在和WCDMA和CDMA2000競爭。品牌對於產品的附加價值影響很大。世界的領帶之都是浙江嵊州。嵊州生產的領帶在國內外佔有相當大的份額,其中貼國產品牌的領帶高級產品售價是288~588元,而貼國外一般品牌的每條就要售588~888元,貼頂級名牌品牌的,每條要賣到888~1288元。這樣巨大的價格差距,是長期形成的品牌商譽造成的。
所以,我國的企業在21世紀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創新,特別要注意掌握標准、品牌和技術,沒有這些,就不可能取得競爭優勢。弗里德曼書中講到,美國把很多工作外包給印度,包括接客戶服務電話等低端的職位,在印度也是很搶手的。我認為世界上有兩類國家,一類是頭腦國家,一類是軀干國家。頭腦國家生產知識,輸出知識;軀干國家是接受知識,應用知識。這個例子就非常形象地說明,美國將「回答客戶問題的內容」這一知識輸出到了印度。
由此我們就能夠理解中央提出的要自主創新,要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原因。沒有自主創新,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不可能的。
經濟全球化以信息技術為先導
經濟全球化在21世紀將以信息技術為先導。
信息技術使世界縮小了,弗里德曼說1.0的時候世界縮小了一點,2.0的時候又縮小了一點,3.0的時候還縮小了一點,實際上就是信息技術的??以進一步提高效率,很多事情能夠遠距離運作。《世界是平的》書中描述了美國麥當勞快餐店的快速服務:客人開車到第一個窗口,不用離開座椅,在電腦設備上自助下定單、付款,並接受照相;之後開到另外一個窗口接受相片核實後就可以取走食品。這些數據處理的操作是在遠離當地的數據處理中心進行的,不依靠信息技術是難以做到的。當然,麥當勞還要保證及時刪除取走食品後的顧客的照片,否則就會侵犯個人隱私。
書中還有一個例子,在印度興起了一個私人助理的行業。什麼是私人助理呢?就是幫你整理資料,製作演示文件。例如:一位美國經理第二天要進行演講,他就會在當天下班前將有關資料用電子郵件發給在印度的助理,讓他製作演示文件,而這個助理在印度白天工作的時間是美國的夜晚。這樣美國經理在第二天一早就能拿到演示文件,既可以爭取到時間,運用時間差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可以節約高得多的美國勞動力成本。
『柒』 經濟全球化的利弊,要幾個例子,謝謝
以中國為例,利,參與世界的交易,獲得更多的機會。弊,競爭更加激烈,不利於本國的名族企業。
『捌』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有哪些 可以舉些例子嗎 關於技術轉移的
應該說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不論如何影響中國的經濟建設,中國都應敞開大門,適應這一趨勢,在世界經濟的舞台上發揮自己的優勢,把握其中機會,面對各種挑戰,至於現在的影響是如果可以看一下這篇文章: 經濟全球化的代價 經濟全球化在給各國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 代價之一: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將成為一種常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代價之二:各國經濟主權的獨立性正面臨日益嚴峻的考驗,跨國企業常常是大規模貨幣投機的主要責任者,隨著一體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員國經濟主權獨立性不斷下降。 代價之三: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差距正進一步擴大。作為資本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擁有者,發達國家總是處於全球化的中心地位。競爭創造了效率,同時也使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少數利益集團集中,導致貧富差距擴大。 經濟全球化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中國應主動參與 經濟全球化具體表現為生產和消費的全球化。生產全球化就是企業不只在本國而是在世界范圍內尋找資源,消費全球化則指消費者不只在本國市場而是在世界范圍內買東西。在全球范圍內從事生產和貿易,也就必然有統一的全球規則,WTO是一種多邊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多邊是優於雙邊的,至少有一個比較權威的仲裁機構解決反傾銷和貿易糾紛。 人們通常只看到加入WTO將給中國出口帶來的利益,但中國的貿易得利還應反映在進口上,進口可以使消費者買到更多優質的東西,以更少的錢購買一些商品,消費者所得應是衡量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更重要的是,貿易和投資還帶來許多外部效應,使中國的服務質量和態度大大改善,這在經濟學上叫做技術外溢,它不同於技術轉讓,是不用付費的所得。 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需做四件事 第一,必須搞活市場經濟,使中國成為世界經濟體制中一個組成部分。 第二,必須開放市場。只有開放市場,才能成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市場不能馬上無條件地全面開放,而是要有條件、有步驟地,在適應自身發展水平的情況下開放,這樣才能產生對貿易雙方都有利的效益。 第三,必須遵守國際貿易規則。因為市場經濟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法制經濟,所以中國必須遵守規則並參與規則的制定。 第四,必須發展資本市場。任何一個想要讓企業家大展宏圖的國家,都必須發展其資本市場。但中國雖然擁有高儲蓄率,卻只有很小一部分流進了私人企業,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儲蓄更是少之又少。 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必須正確處理好三組關系 第一是實行對外開放與參與全球化的關系。我們必須按國際上共同的規則來辦事,不能總把希望寄託在國家的保護措施上,盡早參與全球化貿易,就是要逼著我們的企業改革進取,只有這樣才能使其競爭力真正得到提高。 第二是縮小國內地區間差距與縮小國際間差距的關系。 第三是擴大內需與增加外貿出口的關系。中國是一個大國,國內市場很大,要將擴大內需作為根本,但不能因此而忽視外貿的重要性。 中國在制定經濟全球化戰略時,應考慮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必須以發展本國的經濟為基礎。作為發展中國家和世界貿易大國,中國理應積極參與國際多邊經濟組織的活動和國際多邊經濟規則的制定,加強多雙邊經貿合作,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中發揮積極、穩定和建設性的作用。 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承認不同國家間的差異,注意處理好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的利益關系。 科技的不斷創新和進步,是經濟全球化的基礎和條件。中國將堅持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科技興貿,不斷提高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科技含量和國際競爭能力,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只有加速科技創新,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運用先進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提高傳統產業技術含量,才能不斷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中國技術發展的跨越。 只有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才能不斷從生產關系方面為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玖』 經濟全球化的利弊,要幾個例子,謝謝
弊:大量外資進入容易造成債務危機,會引發國際債務危機。例子:1995年墨西哥的國際債務危機。
利:開拓了市場
『拾』 全球化帶給文化,社會,經濟上的好處。。請舉實例~
經濟全球化對文化的積極影響:
經濟全球化帶動著知識經濟的發展,使經濟資源概念的外延不斷擴大,不僅自然財富是經濟資源,精神財富同樣也是帶動國家經濟發展的資源,而且是越來越重要的資源。中國作為具有五千年光輝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文化資源豐富多彩,以致西方國家的娛樂業也開始窺視、爭奪中國的文化資源。1998年夏季,美國迪斯尼公司推出的影片《花木蘭》,就借用中國的傳說故事表現美國的文化理念。在美國各地的百貨公司、玩具店、書店,木蘭紀念品佔有顯著的地位,光是根據這部動畫片所出的書、畫冊、練習本就有10多種。如果從知識產權的角度說,迪斯尼製作的動畫片,產權當然屬於美國。但是,國人誰不知道,《花木蘭》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感人的故事?我們必須接受的事實是,中國文化財富已經成為美國文化增值的手段。倘若人們不重視中國文化知識產權的保護,不進一步深入挖掘和保護中國的文化遺產和資源,任憑他人隨意掠奪,早晚中國的文化資源會被挖空。
經濟全球化對經濟的積極影響:
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世界經濟越來越成為一個整體,促進全球生產力的增長;有利於藉助國際合作從而更好地應對當前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有利於發達國家獲得更大的銷售、投資和勞動力市場;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可以藉助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求得發展。
「博帕爾是印度中部的一座中等城市,人口約50萬。在那有一座屬於美國的聯合炭化物公司的大型化工廠,該廠生產的大量殺蟲劑和其他葯物,毒性很大,在生產、儲備、運輸的各個環節都有很大的危險。在美國,設立這樣的工廠,要受到嚴格的限制。美國資本家為了達到直接在印度銷售殺蟲劑、利用當地廉價勞動力和賺取高額利潤的目的,在印度設立了這家工廠。
1984年12月3日凌晨1點,這家化工廠的三個地下儲氣庫,由於化學反應失去控制,安全閥門沒有關上,造成大量毒氣的外泄。博帕爾全城的居民受到毒氣傷害的多達20萬人,10萬人被送入醫院治療,5萬人有失明的危險,幾千人受重傷,2500多人死亡,其中包括許多天真爛漫的孩子,成千上萬的家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博帕爾慘案震驚了世界!」
利:1獲得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
2參與國際合作,促進本國經濟發展
經濟全球化對社會的積極影響:
:當前,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生活的影響,呈現出這樣一些特點。第一,在影響的方向上是國際國內雙向互動。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生活穩定產生直接的影響,我國經濟政治發展也對國際社會經濟政治的穩定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這種雙向互動過程,集中表現為「國內經濟政治國際化」和「國際經濟政治國內化」。第二,在影響的內容上是經濟、政治和文化交叉滲透、相互轉化和全面擴展的一體化發展態勢。經濟全球化直接地推動各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世界一體化,不僅是國家之間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一體化發展,而且是一個國家內部經濟、政治和文化之間的一體化發展。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國際政治經濟化」和「國際經濟政治化」。但在文化上仍然是文明的沖突與文化的整合並存,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還沒有出現一體化的可能性。第三,在影響的機制上是結構—功能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影響,既有功能性影響,更有結構性影響,是一個結構功能關系的整體互動或者制度化發展過程。總的表現為以市場調節為基礎、政府控制為核心、文化整合為歸屬,使經濟全球化與我國社會穩定之間的關系逐步達到制度化的發展格局。第四,在影響的格局上是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共容並存。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生活穩定的影響,既有破壞安定團結的不利一面,也有促進政治穩定的有利一面。總起來看是有利因素大於不利因素,但是不利因素具有巨大的破壞性。第五,在影響的趨勢上是政治穩定與政治不穩定交替發展。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影響,是一種客觀的、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現實存在。我們以新的姿態推進改革、擴大開放,保證持續穩定發展是回應經濟全球化帶來各種不穩定挑戰的必然選擇。這是一種「沖擊—回應」互動關系,其運動軌跡和結果總的說來就是一種「不穩定—穩定—不穩定」、不斷循環發展以至無窮的過程。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 中國 家的影響
積極影響 分析
(1)大量外資和先進技術的進入,有助於解決發展中國家資金不足和技術落後的 問題 ,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最大特徵之一就是資本流動的國際化。發達國家利用雄厚的資本,對發展中國家進行資源掠奪和市場擠占的同時,也為發展中國家吸收發達國家的資本輸出創造了條件。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發布的《2003年世界投資報告》統計數據,2002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量為6510億美元,比1998年增長25%, 其中拉丁美洲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達560億美元,增長了32%,亞太地區吸收950億美元,非洲吸收110億美元,中東歐經濟轉型國家吸收290億美元。
(2)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產業水平的提升和產業結構的優化。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產業的轉移是非常明顯的,發達國家首先要將一些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資本密集型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還會將一些層次較低的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給發展中國家,當然也會有一些高新技術的轉移。而且轉移的形式主要是合資、獨資、入股等,並伴隨著對發達國家的許多優惠條件。因此,發達國家將那些傳統產業包括資金和技術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時,勢必有助於發展中國家改進技術和設備,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
(3)促進了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貿易比重的逐步提高,以及發達國家逐步擴大向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這一切都有利於發展中國家依據自身條件,開展本國的國際貿易,並在世界貿易市場中依據市場機制來調整本國貿易政策,以期獲取更大利益。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國民收入較低,故市場容量相對較小,在 工業 化進程中面臨的問題就更加突出。而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面臨一個開放的國際大市場,使他們可以在不斷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同時,不斷開拓國際市場,不斷解決產品的銷售問題。
(4)經濟全球化有助於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發展。盡管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起步較晚,但是,由於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依據其全球經營戰略,在發展中國家不斷擴大規模,增加資本輸出,帶來更多的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水平,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也由於經濟全球化向著一體化發展進程的加快,因而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廣泛地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經濟全球化包括西方跨國公司發展所帶來的這些機遇,組織本國企業進行國際化生產,依據市場需求,擴大國際化生產規模,加快資本、商品的國際性流動,組織技術交流與合作,不斷參與經濟全球化,提高本國經濟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