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茶文化旅遊與茶業經濟發展

茶文化旅遊與茶業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0-12-13 08:41:01

⑴ 貴州茶業的經濟發展

硒是人體所需的生命元素,硒被科學家稱之為人體微量元素中的「抗癌之王」 。在中國無需添加硒的地方有陝西紫陽、湖北恩施、貴州開陽三個地方,這些地方的土壤中富含硒元素,所出產的農產品多為富硒產品。貴州開陽的南貢河富硒茶非常不錯,是乾隆時期的皇宮貢茶。有什麼需要進一步了解南貢河富硒茶的,可以給我留言,因為我是開陽的。貴州開陽的南貢河富硒茶現已遠銷歐美、法國等國家。

⑵ 茶文化旅遊對茶業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茶文化旅遊已在茶產業發達的地方應用和發展很多年,比如杭州龍井,福建鐵觀音等應該說是比較成功的。應該說茶文化旅遊對茶業經濟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他不但推進了茶文化的發展,讓更多的人在茶文化的影響下推動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推廣應用,不段的提升和影響著人們走向更高人格修養,同時茶業作為農業的一大產業,他的經濟作用也逐漸突出出來,當地政府和茶經營者藉助發達的旅遊業來帶動茶產業的發展也成為茶產業發展的一條重要路徑,比較典型的成功案例就西湖龍井和福建鐵觀音了,相對還不太結合得好的其他優秀茶葉可以學習學習龍井和鐵觀音的模式,抓住旅遊發展茶經濟,讓茶在旅遊中得到升華,讓旅遊因茶而更熱火。

⑶ 特別急!!!有誰知道有關中國茶文化的旅遊開發現狀,和廣西茶文化旅遊開發現狀

中國的茶文化在我們四川的得到了很高的旅遊價值,主要就是蒙頂山,通過互動的採茶,殺青,品茶,茶藝等形成了整套具有茶文化和藝術的旅遊產品,你們應該也可以推廣~

⑷ 茶博物院的茶文化與經濟

中華茶文化是多元的,也是逐漸演化而融合的。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茶葉從茗菜、葯用變為飲用,又從單純的解渴、保健,提升為重視高尚禮儀的茶藝、茶禮、茶道、豐富了人類的物質生活與精神文明,是上天賜給人類的兼具生活性、藝術性及文化性的瑰寶。經濟富有之後的大眾生活,已從物質需求轉為精神生活的需要,必然尋求休閑,舒解身心壓力,旅遊在生活規劃中益形重要。文化是無形的,但能催化、改造及創新社會潮流,引領社會活動,而經濟的發達是源自社會活動,因此茶文化是創造茶產業經濟的根基,要發展茶產業就要先弘揚普及茶文化,使茶文化融入百姓生活中。配合地方茶文化資源興建具有地區茶文化特色的茶博物館或文物館,設立觀光茶園配合旅遊發展休閑茶業,使茶文化與旅遊相結合是促進茶產業經濟發展的途徑之一。弘揚文化就得依賴文化行銷,教育與研習是文化行銷的重要手段,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最貼切大眾的生活,可以促發大眾的學習,充實生活內涵,也是很自由的學習場所,因此茶博物館具有極大的茶文化行銷功能,是弘揚茶文化的重要媒介。天福茶博物院為突顯其茶文化行銷,弘揚茶文化的功能,而著重的措施為:(1)建構良好的終生學習環境與機會;(2)積極參與茶文化活動,強化社會的互動;(3)重視與媒體的互動,及善用博物館的媒體本質發揮無形效用(宣傳效果及形象塑造)。博物館的古典功能是展覽、研究、教育及典藏,而現代的博物館須兼有娛樂、休閑功能。把文化由室內推出室外,與大眾共享,與環境共有,與生活相融,是現代博物館必須兼有的功能。天福茶博物院區景觀規劃理念就是秉持茶文化與旅遊相結合,發揮以茶文化旅遊發展茶經濟的功能,是以茶文化為基調,以結合旅遊為主軸,以弘揚茶文化發展茶經濟為目標。中國有豐富的茶文化資源,極具發展茶文化旅遊的潛力,進而藉由茶文化旅遊開發新的消費市場,促進茶文化產業化,弘揚茶文化,發展茶經濟。

⑸ 如何利用茶文化為社會經濟服務

國茶文化的幾千年的積淀,以及與旅遊相結合,筆者覺得這是一個有創新和有遠見的思路。筆者認為,茶與旅遊結合,龐大的旅遊市場是促進茶葉業發展的另闢蹊徑的一條新路。據旅遊權威人士宣布,從2007年來看,全國入境旅遊數據,不說中國人,就說入境的,包括外國和港澳台,有1.32億入境人次,旅遊收入達到419億美元。其中這419億美元中,其中的商品銷售105億元。從國內旅遊來看,國內旅遊在2007年達到了16.1億人次,全國旅遊總收入去年首次突破1萬億人民幣。從這里邊大家可以用一個比較簡單的演算法,一個旅遊者出去,不管是出國還是去外地,他想帶點茶,可以說只帶一兩,從16.1億人次來說,可以說茶葉就可以達到1.6億斤。從中可以看出,茶葉一旦與旅遊緊密結合起來,是有多麼大的消費潛能?這么多旅遊者來之後帶來的消費,如果從茶葉方面來做文章,帶來的市場就很龐大,帶來的效益是多麼的可觀。所以我們的茶業通過「茶文化」的發掘,很期待將來能夠切到這樣一個大的蛋糕。搞旅遊的人都知道,旅遊市場就是遊客,抓住市場就研究遊客,研究遊客最喜歡吃的、最喜歡看的,最喜歡玩的,看了以後還要干點什麼,還要順便買一點兒什麼東西作紀念作頎賞作品嘗。比如說旅行社的導游帶過來之後,他會問,你帶我去那些個景點看什麼,干什麼,買點什麼,這就引出來一個吸引力的問題,怎麼才能吸引旅客的眼球?有了吸引力,我們就抓住了市場,就抓住了旅客的吸引力。先要看,看看古老的建築,從旅遊的角度來講,能夠吸引遊客的最大點就是要有差異性,要跟別的地方不一樣,最好你是唯一的,這兒是獨一無二的,是很有特色的,大家來了之後就覺得了,此地非同小可,那他的興致一時很高,其雅興一來,其購買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⑹ 如何利用本地茶文化發展經濟

賣茶葉

⑺ 茶文化的經濟作用有什麼

我國歷史悠久的「茶文化」,為「茶為國飲」奠定了經濟發展的歷史基礎;而現今「茶文化」促進了我國茶葉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在滿足人民生活消費需求、打造優秀文化旅遊雲產業方面,亦是一種客觀實在的不可缺少的市場經濟趨勢。

1、「茶為國飲」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

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對茶文化的產業需求,正在不斷趨向成熟 。這種關系的表現特徵,即是以「茶文化」為媒介,形成茶栽培、制茶工藝開發、茶飲、茶禮、茶儀、茶會等多種茶經濟產業鏈,不斷擴大中外市場佔用額,不斷提升品牌,拓展規模,在所在地已備具了相當的經濟實力,推動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以「中國白茶之鄉」的安吉為例。安吉不僅是名副其實的竹鄉,而且也是聞名遐邇的茶鄉。當地通過發現和推廣白茶,帶動了經濟發展,並形成了一個產業規模。白茶,原生長於天目山北麓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之顛,僅此一叢野生。相傳樹齡已逾數百年。上世紀70年代末,經安吉茶葉科技人員發現後潛心研究,終獲無性繁殖成功。到2008年止,白茶己發展到5萬畝,形成白茶生產產業化和規模化,白茶已成為安吉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一大新興的支柱產業。

與此同時,為了弘揚茶文化,使安吉白茶發揚光大,安吉縣已連續舉辦了多屆「中國安吉白茶節」,節慶活動歡快明朗,富有茶鄉韻味,進行茶藝表演,白茶仙子評選,白茶主題公園游園、白茶街開街和白茶村揭碑儀式。該縣的白茶產業經濟仍呈上升態勢。這足以證明:一個新穎的白茶產業,牽動了一個成熟的產業基礎,其滲透力是無限的,經濟回報也是無限的。

2、「茶為國飲」促進人民生活消費理念的時尚化

目前,人民生活消費指數不斷提高,生活需求量逐步上升,對茶文化的消費需求,在不同層次的消費人群中,呈現了不同的消費特徵。細分這種市場,可概括為普通消費型、美容消費型、休閑消費型,社交消費型、保健消費型、學術消費型及外交消費型等。鑒於多種消費關系,就為我們擁有各種經濟成份的茶飲經營者,拓展了施展才藝的空間,為經營構築了各種不同的市場模式;為我們精心經營,也提供了豐富的創造力。

3、「茶為國飲」促進優秀文化旅遊大都市的國際化

當前,我國各地正在建設文化經濟大省、城市正在打造優秀旅遊文化國際化大都市兩張名片。目前茶葉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茶文化的提高,茶經濟的發展,也同時促進了茶旅遊業興起和發展。由於中內外交流的頻繁進行,內外部市埸環境條件的變化,由此更多地吸引了不同的消費群,從而引起新的消費形式的變革,或應運而生。當前,正在各大城市盛行的早中午茶和下午茶,正是「分時消費」 和「茶餐結合」的一種典型形式。本文內容由fjteaw.cn網路收集整理。

三、弘揚茶文化、發展茶經濟的思考

1、要充分樹立挖掘中國「茶文化」的歷史淵源,提煉中國「茶文化」 精神核心理念的觀點,用來指導構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體系,加快茶葉經濟發展,顯示「茶為國飲」重大現實意義。普及倡導「茶為國飲」重大現實意義的宣傳,推進這一戰略目標在茶葉經濟發展中的實現。

2、樹立倡導 「茶為國飲」發展茶業經濟理念,解放思想,轉變單一經營觀念,探索和創建茶餐結合、分時消費等多種經營模式,滿足中外市埸需求。
3、編制 「茶為國飲」、拓展茶葉經濟的發展戰略規劃和分期實施年度計劃方案。將發展戰略規劃和年度計劃,列入當年或規劃期同級政府財政預算,並確保實施。

4、建立全國優質名茶開發基金。重點扶持和鼓勵名茶生產基地,進一步發展優質名茶生產,為發展茶飲業,提供源源不斷的高質、優價、綠色環保的茶品。

5、樹立品牌理念,培育精品,定期舉辦「茶文化交流會」,弘揚中國名茶的特定理念,探討經營模式,交流經營經驗。

6、定期舉辦「茶文化」論壇,宣弘學術觀點探討、產業發展研究等宣傳和弘揚中國「茶文化」精神,交流茶經濟、茶文化的經驗,並作為中外「茶文化」交流的「橋梁」。

7、征選和培育「茶文化」形象系列代言人,為宣傳整個倡導活動,擴大影響力,提高知名度服務。

8、建立茶科研發展基金,鼓勵科技人員培育新品種、優化歷史名茶種,為發展茶飲業提供科技含量高、頗具市埸競爭力的新茶品。針對產地、本區域和全國三個不同產茶區域,分別建立名茶研發核心層、緊密層和聯系層協作關系,促進名茶市埸開發。

9、建造「茶文化」展示館,作為「中國茶葉博物館」的姐妹館。可在館內分別設立茶禮茶儀、茶俗茶風、茶藝茶會、茶道茶德等各個展示區域,向大眾展示「茶文化」物質載體和內在精神的理念內涵。

10、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契機,充分組織和精心編排「茶文化」 專題節目,向世界昭示我們倡導國飲、發展茶經濟的理念和決策及方略。

只要我們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做到統籌規劃、精心實施,堅持弘揚「和諧、發展」中國茶文化這一永恆精神,就一定能在不太長的時期內,實現我們的既定目標:中國不僅是世界茶文化大國,也是世界茶經濟大國。

⑻ 茶文化旅遊這個概念什麼時候被提出來的

中國是茶的故鄉,具有4000多年的發展歷史,目前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茶。先輩以茶為載體田,以中國為中心,向世界各國和地區傳播包括茶的品種、茶的栽培和加工、飲茶、茶文化等。
茶作為雅俗共賞的一種事物,有言道:「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又有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作為一種文化,茶文化既是上層文化,也是一種大眾文化。茶,是連接著各個職業、各個階層、各個國家之間的文化的紐帶。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展,人們對茶的利用不單純是沖泡飲用,而是在茶資源的開發、綜合利用、茶文化等方面開展了更深、更廣泛的研究和交流,對茶的研究和喜愛,也不局限於茶學者,廣大消費者對茶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1、茶文化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 、茶與小說等。茶文化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它融合了儒佛道各家優秀思想,負載著儒、佛、道三教文化的內涵,形成今天十分具有中國特色的以「和」為中心的茶道精神。
2、茶與旅遊文化的結緣
從茶的發展歷史演變來看,一種茶之所以成名並發揚光大,主要因素一則是茶本身品質好.二則離不開茶產區的山水人文歷史淵源,杭州的龍井茶如此,武夷岩茶等亦如此。茶文化與旅遊的結緣主要體現在:一是茶產地的名山名寺、茶文化的歷史遺跡、茶區的美麗風光和怡人的氣候環境。吳覺農先生在《茶經述評》中說:高山出名茶,主要由於高山雲霧多,漫射光多.濕度大.有的是晝夜溫差大等等.有利於茶葉有效物質的積累,特別是芳香物質積累較多。茶園山名,放有「名山出名茶」之說。如:大紅袍與武夷山人文自然祭觀、江西廬山雲霧茶與廬山風光及鄱陽湖景觀、華頂雲霧與日本天台宗的祖庭浙江天台山國清寺。二是有觀賞價值的各種名茶採制技巧和各具特色的茶俗茶藝表演。如:雲南白族的「三道茶」、客家「擂茶」、西湖龍井茶的手工炒制等。三是各地區建立的一些以茶文化為內容的旅遊參觀點。如浙江杭州的中國茶葉博物館、福建漳浦的天福茶博物院與石雕園、廣東英德的茶趣園、昆明世博會茶園等有特色的茶文化旅遊區。
3、茶文化旅遊
茶文化旅遊則是指在休閑、放鬆的旅遊過程中,細細品味茶的文化、內涵,體味茶的風俗、禮儀,鑒賞茶葉的品質並參與其間的能陶冶旅遊者身心的一種特色旅遊項目。茶文化旅遊是現代茶業與現代旅遊業交叉結合的一種新型旅遊模式即茶葉人文生態旅遊。它是將茶葉生態環境、茶生產、自然資源、榮文化內涵等融為一體進行旅遊開發。通過開展茶文化旅遊、茶產品會展旅遊、茶文化節慶旅遊等使我國傳統茶文化得以繼承與發展,同時由旅遊帶動的旅遊購物、餐飲、娛樂等相關行業,發展以茶文化旅遊為核心的茶消費,這也是弘揚我國傳統茶文化的重要途徑。

⑼ 茶文化的發展

追尋中國茶文化的源頭,首先要廓清中國茶葉的源起。唐代陸羽《茶經》就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而斷定神農氏的依據是《神農本草經》和《神農食經》。前者載:「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後者載:「茶茗久服,令人悅志。」這一傳說一直流傳到當代。

神農時代是中華民族成長史中極為遠古的時期。茶葉的發現及開始應用應看作是整個神農部落時代的歷史活動。有關研究表明:在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程中,三國以前以及晉代、南北朝時期應屬於茶文化的啟蒙和萌芽階段。大量資料證實,中國西南地區是世界茶樹源產中心,更確切地說在雲南省,但茶文化的起點卻在四川,這是由於當時四川巴蜀的經濟、文化要比雲南發達。大約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經飲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人已用所產之茶作為「納貢」珍品;西漢初期(公元前53年),蒙頂山甘露寺普慧禪師(俗名吳理真)便開始人工種植茶樹。公元4世紀末以前,由於對茶葉的崇拜,巴蜀已出現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況。可以說我國的巴蜀地區是人類飲茶、種植茶最早的地方。到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飲茶之風盛行。並且,這一時期飲茶開始進入文學和精神領域,中國最早的茶詩在這一時期出現,其代表是西晉杜育所作的《賦》。

到了唐代,中國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了較豐富的茶葉物質,茶葉生產、加工有了一定的規模:二是茶葉科學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茶事活動由實踐開始上升到理論;三是飲茶在精神領域有了較完美的體現,如提出茶道、茶禮、茶文化與中國的儒、禪、道哲學思想緊密結合;四是有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詩茶畫作品產生等;五是作為上層建築的茶政開始出現。

在這一時期,世界第一部茶葉、茶文化專著——《茶經》問世,它由唐代陸羽所著,成書於公元780年。《茶經》內容十分豐富,是一本茶葉網路全書。它涉及生物學、栽培學、制茶學、分類學、生態學、數理學等;同時,還記載了唐代以前有關茶的不同神話、寓言、史籍、詩賦、傳記、地理、數理等書籍,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珍品。

到宋代至明初,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可以說到了鼎盛時期。因此,我們說:「茶興於唐、盛於宋。」在這一時期,茶葉產品開始由團茶發展為散茶,打破了團茶、餅茶一統天下的局面,同時出現了團茶、餅茶、散茶、末茶。茶區也大面積地進行了南移,使茶業上市提前一個月。這一歷史時期茶文化空前繁榮,宋徽宗趙佶帶頭在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親著《大觀茶論》一書。到元代、明代,中國傳統的制茶方法已基本具備,同時更多的文人置身於茶,像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話》、《陸羽烹茶圖》、《品茶圖》以及唐寅的《烹茶畫卷》和《事茗圖》等傳世作品誕生。

到了清代,中國茶文化發展更加深入,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例如清末民初,城市茶館興起,並發展成為適合社會各階層所需的活動場所,它把茶與曲藝、詩會、戲劇和燈謎等民間文化活動融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茶館文化」,「客來敬茶」也已成為普通人家的禮儀美德。由於茶葉製作技術的發展,清代基本形成現今的六大茶類,除最初的綠茶之外,出現了白茶、黃茶、紅茶、黑茶、青茶(烏龍茶)。茶類的增多,泡茶技藝有別,又加上中國地域和民族的差異,使茶文化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綜觀中國茶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茶文化內涵極為豐富。概括地說,茶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茶文化的結構體系包括有關茶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茶文化的物質形態表現為茶的歷史文物、遺跡、茶詩詞、茶書畫、茶歌舞、各種名優茶、茶館、茶具、飲茶技藝和茶藝表演等;精神形態表現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養廉、以茶養性、茶禪一味等;還有介於中間狀態的表現形式,如茶政、茶法、茶禮規、茶習俗等屬制度文化范疇的內容。

⑽ 如何看待我國茶產業與文化的發展

茶文化產業是當前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弘揚茶文化的主要途徑,又能滿足人們的物質和文化需求,提高國人的生活質量和道德文化修養。各地應該結合當前我國茶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立足當地的茶產業特點,充分挖掘文化資源,深化茶文化研究,更好地發揮價值,促進文化傳承,產業發展。
茶文化旅遊是指茶業資源與旅遊進行有機結合的一種旅遊方式。它是將茶葉生態環境、茶生產、自
然資源、茶文化內涵等融為一體進行旅遊開發。其基本形式是以秀美幽靜的環境為條件,以茶區生產為基礎,以茶區多樣性的自然景觀和特定歷史文化景觀為依託,以茶為載體,豐富的茶文化內涵和絢麗多彩的民風民俗活動為內容,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而涵蓋觀光、求知、體驗、習藝、娛樂、商貿、購物、度假等多種旅遊功能的新型旅遊產品。
茶文化與旅遊之間存在眾多共通之處,而這恰恰是茶和旅遊能夠結合的原因,現說明如下:
旅遊是知識的探求、美的尋訪,從這一角度說,在產茶的地區發展旅遊有先天的優勢。茶的自然屬性決定了茶的生長環境往往是風景秀麗的地區。我國的茶區多分布於南方的丘陵,這里氣候濕潤、植被豐富、環境清新,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我國茶樹品種繁多,葉色、葉形多種多樣,樹姿、樹冠可塑性大,茶花顏色有潔白和粉紅,為茶園園林造景提供了基礎。許多名茶的產地同時也是著名的景區,如產西湖
龍井的杭州、產黃山毛峰的黃山、產廬山雲霧的江西廬山、武夷岩茶的產地福建武夷山等。這些景區不僅以自然景觀的優美見長,更有著豐富的歷史人文積淀,文化遺產眾多,成為旅遊者青睞的尋訪地。民俗旅遊是旅遊形式的一種,以見識各地風俗為目的,在旅遊活動中參與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領略不同民族、地區之間生活、文化的差異。在我國多數茶鄉有悠久的種茶歷史,採茶的歌舞手口相傳,極具地方特色;飲茶的習俗、茶的傳說、茶禮是長期積淀的精神財富;不同民族對茶葉的使用方法各異,保留有大量的歷史文物遺存;所有這些都是一個地區民俗的鮮活表現,也能夠成為民俗旅遊的特色形式。
從旅遊心理的角度講,人類到居住地之外的地方旅行,往往帶著沖破精神枷鎖,獲得心靈超越的目的;現代生活給人們帶來的壓力、困惑、痛苦、疲倦在旅行中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釋放。而追求寧靜淡泊的茶文化在歷史上常常都是失意者的心靈撫慰劑,此類文獻作品所傳達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與旅行者的心理需求能夠統一。從這個角度講在旅遊中穿插茶文化可使遊客獲得某種程度上心靈的慰藉。我國各地區都有傳統茶文化的歷史遺跡,各個歷史時期的茶具、地方名茶、茶詩、茶文以及生產茶具的官窯遺址、茶事摩崖石刻、壁畫等不僅有很強的審美特徵,同時還是傳統茶文化的實證依據。茶,這種原本普通的植物最終被賦予文化意韻的品格,體現了中華民族寧靜、恬淡、和諧、圓融的性情。從某種程度上說,那些歷史遺跡也是人類這種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的體現。尋訪這些歷史遺跡使遊人獲得精神的陶冶。
從物質形態到文化意蘊,茶文化可以和旅遊找到多個契合點,這給發展茶文化旅遊提供了基礎。

閱讀全文

與茶文化旅遊與茶業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