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聯系匯率制度的利弊分析。香港的貨幣制度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你是牛人,經濟專家能回答,但是他們那麼多時間來看這些。再過兩年,我估計就能具體回答。
② 香港聯系匯率制度的經濟影響
有利影響
香港屬於小規模高度開放的外向型經濟體,商品及服務貿易總額約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三倍,其中外資和外貿在經濟中佔有極大比重,經濟的增長往往受到各種無法預料和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實踐表明,聯系匯率制度已經不僅僅局限於當初「政治應急」的作用,而發展成為使香港能夠有效地承受來自外部的金融震盪和政治沖擊的經濟手段。對香港而言,由於其典型的外向型經濟的特點,決定了其經濟對外有著強烈的依附性,本地經濟的增長往往受到各種無法預料和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這種情況下,維持聯系匯率制度非常重要,香港能受惠於美國大致穩定的貨幣環境及其具有高度公信力的貨幣政策,可以有效地減少國際貿易和經濟生活中的外匯風險,有利於各類長期貿易和合同的締結以及國際資本的積聚。在這種情況下,用港元釘住美元,穩定匯率,減少了國際貿易和經濟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外匯風險,有利於各類長期貿易及經濟合同的締結及國際資本的匯集,從而給香港帶來了更多的利益和機會。這些也可以說是導致聯系匯率制度得以產生並持續下來的內在根源。但聯系匯率制度也有對香港的不利影響。
不利影響
首先,在聯系匯率制度下,貨幣管理當局不能推行獨立的貨幣政策,運用匯率變化作為經濟調節機制,與實施自由浮動匯率制度的情況比較,香港面臨競爭對手的貨幣大幅貶值或出口市場經濟衰退等情況時,香港的產品面臨競爭力下降的局面;
還有就是香港要跟隨美國的貨幣政策,但由於香港與美國的經濟周期卻可能不一致,香港的利率水平可能會不大適應本地的宏觀經濟形式,港元利率短暫偏離美元利率,產生利率差,而利率差波動有時可能會影響貨幣穩定,甚至被投機者操控以圖利;
港元在貨幣上繼續與美元掛鉤,同時香港經濟和金融市場卻受內地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香港現行貨幣政策愈加不能適應經濟發展需求的不協調性,像熱錢湧入,息口差距擴大正是這種不協調性的集中表現。
③ 香港聯系匯率制度的制度興替
1863-1935 銀本源位制 以銀元為法定貨幣 12/1935-6/1972 英鎊匯兌本位制 匯率:
1英鎊兌16港元(12/1935 - 11/1967)
1英鎊兌14.55港元(11/1967 - 6/1972) 7/1972-11/1974 按固定匯率與美元掛鷳 匯率:
1美元兌5.650港元(6/1972-2/1973)
1美元兌5.085港元(2/1973-11/1974) 11/1974-10/1983 自由浮動 在以下日期的匯率:
1美元兌4.965港元(25/11/1974)
1美元兌4.600港元(6/3/1978)
1美元兌9.600港元(24/9/1983) 10/1983至今 聯系匯率制度 1美元=7.80港元
(發行和贖回負債證明書適用)
1美元=7.75港元(自9/1998起)
(金管局承諾按7.75港元兌1美元的固定匯率,將持牌銀行在金管局結算戶口內的港元兌換為美元。該匯率由1999年4月1日起,按每公歷日1點子的速度調整,在2000年8月12日調至7.80。)
④ 香港聯系匯率制有哪些特點
【內容提要】本文通過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以下簡稱「香港」)匯率制度選擇的兩個基本因素:經濟基礎和信心基礎的闡述,以及對聯系匯率制度的內容及運行機製作簡單介紹,剖析了目前聯系匯率制度的內在矛盾,並結合現狀對聯系匯率制度對香港經濟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最後文章提出對香港未來匯率制度選擇的看法:短期,堅持聯系匯率制度;中期,也是過渡期,實行浮動匯率制度;長期,港幣與人民幣一體化,實行浮動匯率制度。
【摘 要 題】香港經濟
【關 鍵 詞】聯系匯率制度/浮動匯率制度/理性預期
一、香港匯率制度現狀
香港1983年實行聯系匯率制度,最初的主要內容是將港元和美元的匯率固定於7.8:1的水平,使市場匯率在預定官價的上下2%范圍內浮動。在此制度下,香港存在兩個平行的外匯市場,即由外匯基金,發鈔銀行與其他持牌銀行因發鈔關系而形成的公開外匯市場和發鈔銀行與其他持牌銀行因貨幣兌換而形成的同業現鈔外匯市場。相應地,存在官方固定匯率和市場匯率兩種平行的匯率。而聯系匯率制的運作,正是利用銀行在上述平行市場上的競爭和套利活動進行的,也即政府通過對發鈔銀行的匯率控制,維持整個港元體系對美元的聯系匯率;通過銀行間的套利活動,市場匯率圍繞著聯系匯率波動並向後者趨近。
聯系匯率制度建立之初,香港的經濟傳統上與美國經濟聯系緊密,將居民對港元的信心建立在對美元的信心的基礎上,這種制度安排使得匯率制度的經濟基礎與信心基礎相統一。但歷史發展到今天,這種統一是否依然存在?
從目前的情況看,美國與香港經濟聯系程度總體呈下降趨勢,兩地經濟增長的相關系數由20世紀70年代的平均0.75逐步下降到80年代的0.5,並於90年代進一步下滑接近於零。相比較而言,中國大陸與香港經濟的聯系程度不斷加深,兩者經濟增長相關系數在1990~1997年間上升到0.76,雖然這個趨勢在1998年金融危機以後反轉,但總的來說,香港經濟與中國大陸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香港的經濟越來越依賴於中國大陸經濟。(註:數據來源:香港政府統計處,國家統計局,美國商業部,中銀國際預測。)
二、聯系匯率制度利弊分析
由於政治因素的影響,人們對香港的未來不確定,港元匯價曾在1983年秋天出現暴跌。為了恢復居民對港幣的信心,穩定香港局勢,聯系匯率制度誕生。這種將港幣同美元掛鉤的匯率制度極大地增強了香港居民對港幣的信心。聯系匯率制度的優點主要表現在:1.固定匯率制度適合小型開放經濟體。2.聯系匯率制度下採取港元釘住美元這一國際貨幣的手段,增強了人們對港幣的信心,減少了因投機而引起的匯率波動,降低了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使個人、企業、政府都有穩定的預期,從而有利於降低交易成本。此外,它還可以束縛政府,使其理財小心謹慎。3.聯系匯率制度非常簡單,與其他匯率制度相比,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同時,聯系匯率制度是高度規則化的金融制度,它的運行規則可以為普通公眾所監督。
但是,聯系匯率制給香港帶來巨大收益的同時,也讓香港付出了高昂的成本。特別是在經濟基礎與信心基礎背離的今天。
1.在聯系匯率制度下,香港貨幣當局貨幣政策獨立性喪失。以1991~1992年為例,當時香港為高通脹所困擾,本應以加息來抑制通脹率,但此時美國經濟疲弱,美聯儲不斷減息,香港只好緊隨其後,從1991年初到1992年底共減息9次,普通居民飽受負利率之苦,1991年和1992年以加權消費指數計算的物價上漲水平更是達到11.7%和9.6%的高水平。
2.財政政策工具運用受到限制,不利於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固定匯率是向公眾清楚地表明政府的意向,為了維持這種信譽,政府的財政政策就受到限制,而不能使用財政赤字政策調節經濟發展,因為財政赤字使維持聯系匯率制的基礎——外匯儲備減少,而外匯儲備的減少使聯系匯率制備受質疑和擔心。但事實是,香港政府為了加快香港經濟的復甦,已經連續3年出現結構性財政赤字,這在客觀上動搖了聯系匯率制度的基礎。
3.在聯系匯率制度下不能通過匯率變動來調節國際收支狀況,匯率杠桿功能放棄,而均衡的國際收支卻是維系聯系匯率制必不可少的條件。固守聯系匯率不利於香港對復雜多變的經濟情況做出調整。香港的有形貿易在過去一段時期一直處於逆差狀態,由於得益於無形貿易的發展才使得整個國際收支呈順差狀態。而且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香港對外貿易盈餘有減少的趨勢,這與多年采香港的對外競爭力削弱,出口增長乏力有關。根據馬歇爾—勒納條件,香港可以通過貶值來改善國際收支狀況。但是,在聯系匯率制度下,匯率固定,香港無法對之進行調整以適應變化的經濟情況。
4.金融系統脆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聯系匯率制度下發行基礎貨幣({圖})是有相應的美元外匯作為後盾的。但是這一基礎貨幣經過商業銀行體系的乘數信用擴張後,流通中的現金與存款數額就會大大超過外匯儲備。從理論上來說,只有外匯基金完全覆蓋住{圖}而不是{圖}時,才可能徹底避免投機沖擊。如果有某種外來沖擊使公眾信心動搖的情況,香港就有可能發生信用危機。二是香港在聯系匯率制度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銀行。一旦出現銀行危機,沒有最後的貸款人,這將導致商業銀行經營中出現臨時性困難時無法及時解決,從而加深了金融系統的脆弱性。
三、香港未來匯率制度選擇分析
從匯率制度選擇的兩個基礎因素出發,我們將對香港未來匯率制度走勢分兩個部分進行分析。首先是在短期和長期的選擇,對於這兩個時期匯率制度的選擇,學術界的看法比較一致,我們只作簡短說明。至於中期(過渡期)的匯率制度選擇,學術爭議比較多,我們對此作比較詳細的論述。
(一)香港匯率制度在短期和長期的選擇
短期內,聯系匯率制有著極強的抗外部沖擊能力,而香港作為一個受外部影響很大的小型開放經濟體,保持匯率制度的穩定是非常重要的。聯系匯率制度給香港帶來的收益大於成本是短期內繼續實行聯系匯率制的根本原因。僅從純經濟意義上的成本——收益權衡,香港興許現在就應該放棄聯系匯率制度。沒有這樣做主要是因為制度變遷成本,這種成本首先是有盯住匯率制度的「路徑依賴」慣性,使得放棄它的機會成本太大。其次是聯系匯率制度對香港境內不同經濟主體產生不公平的收入再分配。由於堅守聯系匯率制有利於大動產所有者和上市公司大股東的資產免受匯率貶值引致的損失,這形成了一個利益集團。匯率制度變遷需要付出很高的政治成本,最後是國際游資的環伺。雖然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國際游資在香港沒有佔到多少便宜,但它們並沒有死心,時刻虎視眈眈聯系匯率制度,稍有機會就會發起新一輪的攻擊。綜合考慮以上情況,聯系匯率制度在短期內應該繼續保持。
長期,港元應該與人民幣一體化,實行浮動匯率制度。這是因為:首先,香港的經濟從長期看將會跟大陸聯系更為緊密,這種經濟基礎決定了港元應該與人民幣一體化。其次,居民對港元信心的問題。大陸經濟的高速發展將使其在長期內成為世界上強大的經濟體,如再加上人民幣的可自由兌換,原有的障礙被掃清,港元與人民幣一體化使得香港貨幣的經濟基礎與信心基礎完全的統一,香港將迎來一個新的黃金時期。
(二)香港在中期(過渡期)的匯率制度選擇
中期的選擇應該是自由浮動的匯率制度。這樣選擇的客觀原因有:1.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人民幣自由兌換的過程將是復雜而漫長的,在一系列國內問題沒有解決之前,人民幣是不可能貿然自由兌換的。香港的經濟將與大陸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按照匯率制度選擇的經濟基礎因素,港元應該實行對人民幣的聯系匯率制度。但是,由於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所以這是不可能的。2.經濟基礎與信心的背離加深,實行聯系匯率制度的成本越來越大。香港的經濟將在更大程度上依賴中國大陸,而港元仍以固定比率盯住美元,居民對港元的信心仍建立在美元的基礎上。隨著這種背離程度的深化,實行聯系匯率制度的成本越來越大,最終將超過收益。
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具備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條件,貿然實行浮動匯率制度,不但不能享受到其好處,反而會損害國家經濟。而香港在中期實行浮動匯率制度是有著現實基礎的。聯系匯率制度在短期不能動的一個原因就是現在香港的經濟情形不是很好,而且全球經濟形勢比較低迷。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必須首先有個比較好的宏觀經濟環境。此時,即使國際游資想興風作浪也無機可乘。聯系匯率制度的放棄只能是香港政府主動的放棄,而且這種放棄的時機選擇必須不給炒家機會。在中期,香港經濟可能達至比較好的狀態,那時,可以考慮改聯系匯率制度為浮動匯率制度。其理由如下:
1.浮動匯率制度實施的首要條件就是理性預期。理性預期理論有兩個特點:一是人們對經濟未來變化的理性預期總是盡可能最有效地利用現在的所有可以被利用的信息,而不是僅僅靠過去的經驗和經濟的變化。二是理性預期理論並不排除現實經濟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因素,也不排除不確定因素的隨機變化會干擾人們預期的形成,使人們的預期值偏離實際值。但是,人們在預測未來時不會犯系統性錯誤。如果人們的預期行為遵循理性預期,則選擇浮動匯率制度為優,原因在於中央銀行在浮動匯率制度下無維護某一匯率值的義務,因此,作為理性預期的社會公眾只會按照市場規律來買賣外匯,確定均衡的匯率,即使存在匯率超調,也會迅速恢復外匯市場的均衡。香港雖然沒有達到理性預期的理想狀態,但也可以認為是次優狀態。首先,香港是一個崇尚自由的經濟體,歷年世界競爭力排名中,香港都是名列前茅,自由競爭在香港有著悠久的傳統,自由競爭的一個必要條件是信息暢通,這也是理性預期形成的必要條件:其次,香港有著完善的法律制度。最後,有著產生理性預期的環境,還要有理性預期的人。人們有能力認識業已存在的種種信息,這樣才能形成理性預期。香港經濟發達,人們受教育水平比較高,總體素質比較高,相對而言可以認為近似達到該條件。事實上,我們並不需要理性預期的先決條件全部實現,只要接近就可以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已有的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國家已經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2.香港完善的金融體系。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有著完善的金融體系,短期外匯市場、外匯期貨和期權市場都存在。這為實現理性預期提供了現實基礎。當匯率發生非正常波動超出人們的理性預期時,人們按照自己的理性判斷,通過期貨、期權等衍生工具交易而獲利,並在客觀上使匯率回到理性預期的水平。在直接標價法條件下,當匯率水平高於預期水平時,理性經濟人將買入遠期外匯合約和期貨合約或者買入外匯看漲期權;當匯率水平低於預期水平時,理性經濟人則賣出遠期外匯合約和期貨合約或者是買入看跌期權。在這種市場力量拉動下,非正常波動將被熨平,匯率在正常的區間內浮動,這可以有效避免浮動匯率所帶來的非正常波動的缺點。
3.浮動匯率制度的實施既有橫向的成功參照,也有縱向的成功經驗。新加坡與香港一樣也是小型開放經濟體,它實行的是浮動匯率制度,而且取得了成功。新加坡經濟高速增長,同時,新加坡也成長為亞洲的金融中心。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新加坡沒有受到太大沖擊,浮動匯率制度起到了很好的隔離作用。縱向上,香港在1974年11月26日~1983年10月17日之間就是實施浮動匯率制度。在最初運行的28個月內,浮動匯率制度運作的相當好。後來的解體是由於多重因素所致,這其中包括國際經濟因素,如石油危機等,但使其被聯系匯率制度所取代的決定性力量是政治因素。這些說明,香港實行浮動匯率制同樣可以取得成功。
4.香港在中期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可以為將來人民幣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積累經驗。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幣將成為世界上主要貨幣之一,而世界上的主要貨幣都是實行浮動匯率制度。浮動匯率制度也將是人民幣自由兌換後必然的匯率制度選擇,這跟我們這樣一個大國的情況相稱,符合國家利益。從一種匯率制度轉變到另一種匯率制度是要付出成本的。通過香港中期實行浮動匯率制度,我們可以獲得寶貴的經驗,降低匯率制度變革的成本。由於在長期,隨著香港經濟與大陸經濟的不斷融合,港幣與人民幣一體化是其惟一正確的選擇。基於這點考慮,香港中期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可以使人民幣走向國際主要貨幣的過程更加平穩,成本更小。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香港未來匯率制度短期內仍是聯系匯率制度,中期(過渡期)浮動匯率制度可能是更好選擇;在長期,港元將與人民幣一體化,走向統一貨幣,匯率制度為浮動匯率制度。
【參考文獻】
(1) 李心丹.傅浩《人民幣——港幣匯率連動機制研究》,中國商業出版社2000年版。
(2) 饒余慶《走向未來的香港金融》,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年版。
(3) 丁劍平《人民幣匯率制度的選擇與調整空間的思考》,《國際金融研究》2002年第2期。
【原文出處】稅務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號】200411
【原刊頁號】75~77
【保留欄位】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o1bjy096「人民幣——港幣匯率聯系及其相關政策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⑤ 香港的聯系匯率制度對香港的繁榮穩定有什麼作用
(一)有效控制了港元貨幣供應的增長,保持了港元幣值的基本穩定
由於聯系匯率制在發鈔程序上必須以等值的美元向外匯基金換取負債證明書,從而完全排除了港元發行體制濫發的可能性,每一種形式的港幣發行均有100%的外匯儲備支持。發鈔的多少不須再依賴發鈔銀行的合作和各方面人為的判斷,而是取決於經濟體系賺取外匯的能力,賺取外匯越多,發鈔能力就越強。貨幣發行量和貨幣增長率最終由國際收支狀況決定,這樣就為貨幣發行和貨幣量的增長提供一個約束機制,避免了浮動匯率制時期存在的隨意性和任意性,使得通貨膨脹率明顯低於浮動匯率制時期,因而大大減輕了港元貶值的壓力,有利於港元幣值的穩定。
(二)提高了香港金融體系承受政治經濟振盪和國際金融沖擊的能力
聯系匯率制自實施以來,經歷了1984年中英關於香港前途問題的談判,1984-1987年間5次大的港元投機風潮,1987年的全球股災,1989年的政治性擠提,1990年的海灣戰爭,1995年墨西哥貨幣危機以及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等對香港的沖擊。在數次港元風潮中,港元兌美元的最低價僅為7.950,最高價為7.714,波幅未超過2%,而平均偏離幅度僅約0.3%。整體金融體系未因震盪而出現混亂情況,顯示了該制度的有效性。
(三)減少了經濟活動中的不穩定性,降低了香港貿易、投資等各種經濟活動的風險和交易成本,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和國際資本的流動
在很長一段時期,美國曾一直是香港最大出口市場,而中國內地經港轉口貿易亦以美元計價,其中以美元計價部分佔香港對外貿易約7成左右。因此,港元與美元掛鉤,為香港的對外貿易、投資等活動提供了一個穩定的成本統計、報價結算和盈利評估的計價基礎。尤其是1985年以來,美元持續貶值,促進了香港對外貿易的發展。
(四)同其他匯率制度相比,聯系匯率制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更易於實現穩定匯率的貨幣政策目標,促進香港經濟的穩定繁榮
確定了港元與美元的固定匯率後,當局就不需要再通過調整匯率來反映本幣的真實價值;聯系匯率制沒有規定市場匯率波動的上下限,對市場投機活動有相當的抑製作用,並給予當局穩定匯率的充分餘地;聯系匯率制簡便易懂、透明度高,易被社會普遍接受。自從實施聯系匯率制以來,香港的金融體系穩定性大大增強,加強了公眾信心。
⑥ 香港聯系貨幣制度有哪些缺陷
香港維持聯系匯率制度的代價是必須面對著以下各種限制。
國際收支不能透過匯率調整
由於實行聯系匯率,港元兌其他貨幣的升值還是貶值完全受制於美元兌該貨幣的匯率。然而,香港與美國的經濟環境不盡相同,若果香港面對競爭對手的貨幣貶值,或出口市場經濟衰退等海外或本地事件對經濟造成的沖擊時,不能透過匯率貶值去適應環境的變化,因而影響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平衡等問題。
不同於浮動匯率制,市場上的波動不能透過自由浮動的匯率即時調整,即在聯系匯率制度下國際收支或會出現不平衡。與其他類型的固定匯率制度相同,如果市場匯率高於聯系匯率,外幣出現超額需求,因此香港便會有國際收支赤字。如果市場匯率低於聯系匯率,即意味香港會有國際收支盈餘。龐大的赤字對經濟不利,經常帳赤字一般等同外債增加,而負債沉重更可能會令投資者卻步。龐大的經常帳盈餘則有機會受貿易保護主義之害。
輸入性通貨膨脹
聯系匯率及其他固定匯率制度之下,通貨膨脹會在國際間傳開,稱為輸入性通貨膨脹(輸入通脹)。而香港相對於美國的經濟規模很小,很容易受到美國方面的政策影響。
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在固定匯率下如果外國物價上升,本地物價水平也會跟隨上升。該理論認為:匯率等於兩國物價水平的比率。以ED表示本幣匯率,PF表示外地物價,而PD表示本地物價,絕對購買力平價理論得出的匯率公式是:
ED=PF/PD
而除了購買力平價理論的說法外,香港聯系匯率制度的運作機制本身也是以控制貨幣供應量來調控利率,取得預期的資金流動方向來穩定匯率在聯系匯率水平。因此當外國通脹時,香港貨物以外幣計算的價格相對下降,香港的出口會上升,令香港出現國際收支盈餘,匯率有升值壓力。在自動調節機制下,銀行持美元購入負債證明書發行港元,港元貨幣供應增加,通脹因此而加劇。再者,由於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美國利率下跌,港元利率相對較高,吸引資金流入以規避風險而對港元匯率形成升值壓力。因此香港也必須增加貨幣供應使得利率與美國看齊,堵塞資金流入,才可維持聯系匯率。
除此以外,較多人提及的輸入通脹是指在聯系匯率下,港元隨美元貶值,使香港的進口貨品的港元價格上升並加劇通脹。這亦是近期(約2010年始)香港通脹的主要推動力。美國經濟受金融海嘯沖擊,經濟狀況持續低迷,美國聯邦儲備局實施量化寬松政策使美元匯率持續下跌。因為美元兌人民幣貶值,意味港元也兌人民幣貶值,入口自中國內地的物品價格便因此急升。而在香港入口自中國內地的物品多不勝數,人民幣升值的影響波及香港的各個層面,如食品價格的上揚對基層市民影響甚大。美國的量化寬鬆手段也許乃其經濟良葯,但葯效未顯已見其副作用:即大量資金流出而使其他地方通脹壓力升溫。在理論上,若非聯系匯率港元犯不著跟隨美元貶值,港元匯率假若自由浮動,匯率可以調整以抵消外地物價變動的影響。
為應付通脹壓力,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於2010年輕微擴大新加坡元波幅范圍及斜度,新元匯價隨即上升。這是對抗輸入通脹的一例。
喪失貨幣政策自主性
貨幣政策是一國政府試圖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兩大工具之一(另一工具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概要原理是利用貨幣供應調節利率,以利率及投資之間的關系對經濟施加刺激或緩沖。貨幣政策不像財政政策般面對排擠效應,又不用如推行財政政策時要面對國會組織的政治關卡,能行之迅捷。
然而,維持聯系匯率制度的其中一個最大代價是喪失貨幣政策的自主性。上文所述聯系匯率制度是貨幣發行局制度,主要透過貨幣供應的增減來維持匯率水平,換言之,在聯匯制度下,香港的貨幣政策自動成為維持匯率穩定的工具。金管局亦指出維持匯率穩定乃香港之首要貨幣政策目標。
假設美國提高利率。香港出現資金外流,匯率有貶值壓力,於是香港減少貨幣供應量來推動利率跟隨美國上升,吸引資金迴流。由此可見香港的利率將跟隨美國利率的步伐同升同跌。而在聯匯制度的機制下,事實上香港亦不能獨立控制利率。如果香港減息,資金會外流,令港元出現下調壓力。這時自動調節機制運作,發鈔銀行收緊貨幣供應量,慢慢使利率回升。簡言之,實施聯系匯率制度便要把利率也一同「聯系」了,所以香港不可能有獨立針對性的貨幣政策,削弱了香港政府對經濟周期的整治和調節能力。
香港利率需跟隨美國,但兩地經濟周期不同,合適的政策也不同。例如美國在金融海嘯期間實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以刺激國內疲弱的經濟形勢。這逼使與美元掛勾的港元也必需增加貨幣供應壓低利率。結果是增加香港通脹壓力及有可能觸發經濟過熱。兩地經濟環境不同時有發生,又假設香港正值衰退期,但美國經濟卻繁榮,於是美國加息壓抑經濟過熱。香港跟隨調高利率,於是便阻延了香港的復甦步伐。
內部和外部目標沖突
有些情況下,外部目標(國際收支平衡)與內部目標(整治失業和通脹)會因為聯系匯率而相沖突,政府便面對一個兩難局面。
通脹缺口和國際收支盈餘-通脹缺口即國民收入高於充分就業水平的收入,一般形容為經濟過熱。當此時國際收支有盈餘(即超額港幣需求,港元有升值壓力),聯系匯率制度下貨幣供應量上升,利率下跌,以堵截資金流入。這會刺激總需求,加重通脹壓力。
緊縮缺口和國際收支赤字-緊縮缺口即國民收入低於充分就業水平的收入,即失業出現。若國際收支發生赤字,利率會上升以防止資金流失,才可維持聯系匯率。然而,這會減少投資,令失業問題更嚴重。
這兩個情況下顯示了聯系匯率制度要求以利率處理外部問題的缺點。當內部和外部目標沖突,浮動匯率制可以把外部問題交由匯率調整來解決,而內部問題則由貨幣政策著手處理。維持聯系匯率不但要犧牲貨幣政策的自主性,更有機會造成與內部問題相沖突的貨幣政策。
⑦ 香港的聯系匯率制度是什麼樣的制度
港元聯系匯率制包括以下主要內容:(1)香港特區的發鈔銀行(目前有匯豐銀行回、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如發行港答鈔,要按1美元:7.8港元的固定匯率向外匯基金(現並入金融管理局)交存美元,並換取「負債證明書」,作為港鈔的發行准備。(2)如發鈔銀行向外匯基金退回港鈔與「負債證明書」則按1美元:7.8港元的固定匯率贖回美元。(3)眾多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需要港鈔也按上述比價,向發鈔銀行交付美元領取港鈔;如退回港鈔,則按原比價,贖回美元。
上述聯系匯率規定的1美元:7.8港元的固定匯率只適用於發鈔銀行與外匯基金以及商業銀行等與發鈔銀行之間的發鈔准備規定;在香港外匯市場上的港元與美元的交易並不受此約束,匯率變動由是擦汗那個供求力量決定。
由此可見,香港特區實際存在兩種匯率,一種是發鈔銀行與外匯基金以及商業銀行等與發鈔銀行之間的發行匯率,也即1美元:7.8港元的聯系匯率;另一種在外匯市場受供求關系決定的市場匯率。
⑧ 簡述美國次貸危機對香港特別行政區經濟運行的影響(提示:結合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美元聯系匯率制度)。
香港是聯來系匯率制度,簡源單說就是港幣與美元嚴格掛鉤(聯系),同升同降,以此保持港幣的穩定和幣信。
特別注意哦,是同升同降
而且美國是香港主要出口國,香港主要受美國經濟影響。
但是現在香港與內地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而中國與美國經濟並不同步,香港也因而出現了與美國經濟不同步的現象。
⑨ 香港的「聯系匯率制度」有什麼利弊
聯系匯率制度、抄一定程襲度上能穩定港元匯率。是界於掛鉤美元和自由浮動匯率制度之間,對現行的香港起著積極作用,就好像以上人士所說,聯系匯率一定程度上會讓香港失去一些金融主權,但是現行的經濟環境下及中央政府的影響下,實行自由浮動利率是不太可取的。
⑩ 香港聯系匯率制度的作用
促進經濟發展
給社會增加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