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①軸心國集團與反法西斯同盟(1分)②凡爾登戰役(1分)③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或以協約國的勝利而告終)(1分)④兩極格局(或雅爾塔體系)(1分)。
(2)《凡爾賽和約》和《九國公約》(2分);中國的抗日戰爭是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2分)
(3)牽制美國稱霸世界,促進世界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2分)
❷ 與經濟危機想伴隨的是政治環境的不穩定,金融危機將促使世界格局發生怎樣的演變
美國金融危機的擴散效應和沖擊波在不斷加劇,不僅經濟可能出現衰退,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也越陷越深,甚至俄羅斯、中國、印度等新興大國也受到牽連,世界經濟下行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然目前來看,此次金融危機所帶來的世界經濟動盪會否超過1929年的世界經濟大蕭條還難以定論,但從歷次金融危機所的影響來看,此輪金融危機必將帶來世界政治版圖的變遷。
國際思潮的轉向
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蕭條引發了各國政局大變動和世界思潮的轉向。德國走向納粹主義,日本走向軍國主義,美國推行羅斯福新政。其他國家要麼右翼保守勢力上台,要麼政局激烈波動。國家資本主義取代自由主義成為主流思潮。此後,大國關系重新分化組合,世界局勢動盪加劇,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
此輪金融危機不會使世界重蹈歷史覆轍,但對各國政局、世界思潮和國際政治的影響會不斷顯現。
危機首先使美國新自由主義模式受到沉重打擊。美國一直鼓吹和推廣新自由主義模式,但「華盛頓共識」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拉美接連碰壁。此次危機發生後,美國政府被迫收購、吞並和接管眾多金融機構,部分實現了金融領域的國家管理。隨著危機的深入,美國政府還可能伸手接管更多金融機構甚至實體企業。新一屆政府很可能在自由主義和國家干預之間做出抉擇。
歐盟一直奉行帶有社會主義性質的福利制度,政府掌控著眾多大型企業。近幾年來由於經濟缺乏競爭力,增速放緩,法德等國一度出現了向新自由主義模式靠攏的趨勢。而此次危機使歐盟可能重新思考,回歸歐洲式國家社會主義。
而中國、俄羅斯等將更加堅定走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管理模式。新自由主義模式對世界的吸引力將大大削弱,國家資本主義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選擇,世界范圍的思潮和發展模式風向將面臨轉變。
美國會否走向衰落?
此次金融危機與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金融危機的最大共同點,是戰爭導致財政透支。耗資6860多億美元的越南戰爭導致美國財政赤字和國債大幅上升,加上石油危機,美元地位受到沖擊。美國在內外交困下,最終宣布廢除金本位體制,放棄美元固定匯率制。
此次金融危機的導火索是房地產次貸危機,但根源還在於戰爭導致財政過分透支。美國接連打了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僅伊拉克戰爭就耗資6480億美元。從柯林頓時期的財政盈餘,變為小布希政府時期最高達4000多億美元的巨額財政赤字。而總債務達到53萬億美元,超出國民生產總值的13萬億美元。
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的金融危機引發國際金融體系變革,最終削弱了美國實力,美國被迫進行戰略調整和收縮,美蘇戰略態勢也由美攻蘇守轉為蘇攻美守。
此輪金融危機會否帶來美國戰略重大調整和國際格局的變動還很難斷定,因為危機剛剛開始。如果危機不斷惡化而導致美元危機,其對美國實力和世界政治格局的沖擊,將不亞於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的金融危機。
大國實力對比的變化
從目前形勢看,金融危機可能會引起大國實力的消長變化。
目前金融危機向全球擴散,對各國都產生沖擊和影響,但性質是不同的,對美國的沖擊是根本性的,關繫到經濟是繼續增長還是衰退的問題,而對其他國家影響則是有限的,更多是經濟增長的壓力加大。
以俄羅斯、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大國為例。雖然金融危機導致股市大幅下挫,出口受到沖擊,外匯儲備大幅縮水,金融穩定受到威脅,但都不具致命性,並沒有根本動搖實體經濟。
俄羅斯、印度今年的經濟增速都在8%以上,而中國仍將可能接近兩位數。金融危機對新興大國的壓力主要是增速下降多少的問題,而不是經濟衰退的問題。國際權威機構預測,中國經濟增速將可能從目前的兩位數增長下調到明年的9%左右。即使如此,與美國的-0.1%相比不是同一概念。
如果此輪金融危機按照一些專家估計持續2-5年的話,意味著美國與其他大國實力對比將進一步發生變化,一超多強的格局將面臨調整。俄格沖突和隨後美俄對抗升級,已經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實力對比變化對大國關系的影響。
像冰島金融危機後的舉動很值得關注。冰島作為一個小國,金融創新十分發達,金融危機的沖擊幾乎使其面臨經濟崩潰,亟需外國資本救援。但美國自身難保,歐盟無暇他顧,冰島只好向擁有5000多億美元外匯儲備的俄羅斯求援。可是冰島作為北約成員國,美歐在此刻束手無策和袖手旁觀,而俄羅斯卻能拉一把。如果更多歐盟中小國和都出現危機,俄羅斯出手相救,則對歐洲地緣戰略格局會帶來更大影響。
爭奪國際金融體系主導權
不只是大國戰略態勢在變化,歐盟、日本與美國關系也可能發生變化。美國在面臨股市崩盤時刻呼籲歐盟一起救市,但歐盟並不熱心。歐盟四國峰會只是通過了不痛不癢的聲明,沒有採取一致行動。歐盟對主導未來國際金融體系興趣有加。法國等正積極籌備召開由歐盟主導、邀請中印等新興大國參與的緊急峰會,目的是建立新的全球金融體系。很顯然,歐盟力圖主導修改現有的國際金融規則和機制,改變長期以來由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
歐盟與美國爭奪未來國際金融體系和未來金融管理模式的競爭,還體現在德國政府的一個舉措上。與美國向瀕臨破產的金融機構注資、收購和兼並的做法不同,德國政府單方面宣布將向所有私人銀行儲戶提供無限擔保,德國力圖向世界證明,德國把私人儲蓄存款利益放在首位。這似乎在暗示著,歐盟的拯救方案與模式更具有人性化,更體現歐洲特色。
❸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世界政治格局進入到什麼樣的趨勢
第一,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世界格局多極化是國際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冷戰結束以來,世界各種力量此消彼長,世界格局走向多極化的趨勢越來越清晰。一個超級大國和多種力量並存,是多極化格局最終形成前的較長過渡時期內世界力量對比的基本態勢。
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多極化格局使世界各種力量逐漸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約與制衡的關系,有利於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有利於遏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利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於實現各國人民對和平、穩定、繁榮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於廣大發展中國家抓住機遇、發展自己。
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極化的最終形成將經歷一個漫長、曲折、復雜的演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單極與多極的矛盾,稱霸與反霸的斗爭,將成為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國際斗爭的焦點。合作中的競爭和競爭中的合作成為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特徵。
在世界格局多極化與單邊主義的斗爭中,軍事力量仍然是關鍵因素。世界上的大國強國,都把建立強大的國防力量作為搶佔新的國際格局制高點的突破口,強化軍事力量在維護和擴展國家利益中的職能和作用,謀求在世界格局多極化進程中占據優勢地位,爭奪21世紀國際社會中的戰略主動權。
在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經濟技術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強大的經濟技術力量是能否成為世界一極的根本條件。因此,各國都把發展經濟擺在優先地位。世界格局多極化能否成為現實,歸根到底,取決於世界各大力量中心的經濟能否迅速發展,取決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能否實現騰飛。
第二,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
世界格局演變的一個重要背景是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和世界多極化趨勢相互關聯,相互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加快了由集團化、區域化朝著全球化發展的趨勢。
經濟全球化使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優化組合和資源優化配置,從而促進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在本質上是資本的跨國流動。新科技革命是當代經濟全球化浪潮的物質基礎和重要推動力。
但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推動全球生產力大發展、加速世界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各國和全球共同面臨的社會經濟問題,加劇了國際競爭,增多了國際投機,增加了國際風險,並對國家主權和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工業造成了嚴重沖擊。經濟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發生和發展的,西方發達國家力圖主導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日益加深。因此,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各國應本著責任與風險共擔的精神,加強國際合作,共同維護國際經濟穩定發展。國際社會還應共同努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以有利於各國共同發展。我們需要的是世界各國平等、互惠、共贏、共存的經濟全球化。
❹ 19世紀下半期到20世紀初,伴隨著近代化歷程,從經濟、政治到思想文化,中國進行了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某
(1)D;A;C;B。 (2)左宗棠:洋務派在地方的代表人物,創辦了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內嚴復:翻譯出版《容天演論》,把西方進化論學說介紹到中國。通過大量介紹和宣傳「西學」理論,給渴求新知、積極探索救國救民真理的知識分子以極大的啟迪,為維新派的變法運動提供了理論武器。孫中山:領導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推翻了在中國統治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陳獨秀:創辦了《新青年》雜志,明確提出了「民主」和「科學」兩大口號,掀起了新文化運動。 |
❺ 危機,是險境和機會並存。政治危機、民族危機、經濟危機等伴隨歷史的延續,客觀上也促進了文明的發展和社
(1)美國抄:國家面臨分裂的危機。襲俄國:封建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日本:封建幕府統治嚴重阻礙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3分) (2)林肯、《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農奴;文明開化。(4分) (3) 擺脫了危機,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1分)
❻ 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伴隨著各種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長、分化組合,世界形勢呈現緊張與緩和、
(1)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的不同;馬歇爾計劃;北約。 (2)歐洲的聯合,日本的崛起,不結盟運動,中國的振興。 (3)多極化趨勢加強。 (4)有利於國際關系的民主化,有利於抑制和削弱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利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❼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基本實現形式是什麼如何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不斷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實現形式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推進,努力與我國人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要繼續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完善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發展基層民主,保證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弘揚法治精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他說,我們必須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要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矗要大力培育文明風尚,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要大力推進文化創新,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煥發廣大文化工作者勇於創新的積極性,使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充分釋放、文化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使當代中華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❽ (28分)危機,是險境和機會並存。古今中外,政治危機、民族危機等伴隨著歷史的延續,客觀上也促進了社會
(1)平民與貴族的矛盾尖銳。(2分) (2)舉措:按財產多寡劃分社會等級;公民大會成為最高權力機關;建立四百人議事會;建立公民陪審法庭;廢除債奴制。(10分)影響:經過梭倫改革,動搖了舊氏族貴族的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2分)⑶國民的民族意識覺醒: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等(任答兩點4分) (3)因素:西學東漸的深化;民族危機不斷加深;先進知識分子的覺醒;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任答三點給6分) (4)面對危機,應積極應對,要因時而變,因勢而變。
與政治伴隨我國的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