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武漢的簡介
武漢市,簡稱「漢」,別稱江城,中國超大城市和國家中心城市之一,湖北省省會、副省級城市,中國中部暨長江中游地區第一大城市,也是中部地區的政治、經濟、金融、商業、物流、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及交通、通信樞紐,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九省通衢」的美譽。
武漢是中國經濟地理中心,中國三大「內河航運中心」之一,也是中國客運量最大的鐵路樞紐和航空、公路樞紐之一。
「黃金水道」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水橫貫市區,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塊區域隔江鼎立的格局,史上統稱之為「武漢三鎮」。
清中後期至民國,武漢經濟發達,是僅次於上海的中國第二大國際大都市,繁榮程度位居亞洲前列,被稱為「東方芝加哥」,而武漢也繼承了這一美稱。
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發生在這里,中華民國誕生於此。
1927年,國民政府決定將武漢三鎮合並為京兆區(首都),並將其設為中國的第一個「直轄市」。
同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及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遷到武漢,中國共產黨中央機關也搬到武漢,使其一度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抗日戰爭初期,國民政府在內遷伊始將武漢定為臨時陪都,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焦點城市。
1949年以後,武漢轉型成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1)漢江經濟帶發展規劃擴展閱讀
武漢位於中國的中部地區,地理位置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東西距最大為134公里,南北距最大為155公里。紫金山天文台將該台於1980年11月13日發現的小行星3206命名為「武漢」。
武漢地處長江黃金水道與京廣鐵路大動脈的十字交匯點,在中國經濟地理圈層中,處於得天獨厚的優越位置,其內層與湖北省的宜昌、襄陽以及中部長沙、南昌、株洲等城市相距300公里左右。
中層與省內的十堰以及鄰省的鄭州、合肥、南京等大中城市600公里左右,外層與北京、上海、廣州、香港、天津、重慶、成都、青島、西安、貴陽等主要城市均相距1000公里左右。中國大陸80%以上的城市和人口都在以武漢為中心,1000公里為半徑的這個圓圈內,所以武漢也被公認為是中國經濟地理中心。
武漢處於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江漢平原東部,東與黃岡市的團風縣、鄂州市的華容區、梁子湖區、黃石的大冶市接壤,南與咸寧市的嘉魚縣、咸寧市區相連,西與荊州的洪湖市、仙桃省轄市、孝感的漢川市毗鄰,北與孝感市的孝南區、孝昌縣、大悟縣、黃岡的紅安縣、麻城市相接,形似一隻自西向東的蝴蝶。
『貳』 中國有哪些經濟發達的內陸城市
很多人一直都自己家鄉GDP的情況,據有關機構研究,2019年中國大陸城市GDP排名已經出爐了。關於2019年度中國大陸城市GDP二十強相對於2018年的排名變化,明顯的可以看出城市間的「明爭暗鬥」,排名靠前的城市幾乎位置很難替換,主要是排面在中間的城市,總有種「你追我趕」的感覺,變化很大!
今天我們來看看,排名前五的這些省會城市的情況,本文的數據都不包含港澳台城市。
第五、江蘇省南京市
班服定製:伴隨成長的印記,除了青春還有班服!
廣告
班服定製:伴隨成長的印記,除了青春還有班服!
南京市在中國大陸城市2019年的GDP排名中,以14030.15億元排名第十一位。
南京古稱金陵、建康,是江蘇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南京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國家物流樞紐,長江國際航運物流中心 ,長三角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國家重要門戶城市,也是東部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戰略交匯的重要節點城市。
第四、浙江省杭州市
杭州市在中國大陸城市2019年的GDP排名中,以15373.05億元排名第九位。
杭州古稱臨安、錢塘,是浙江省省會、副省級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杭州人文古跡眾多,西湖及其周邊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遺跡,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絲綢文化、茶文化,以及流傳下來的許多故事傳說。新世紀以來,隨著阿里巴巴等高科技企業的帶動,互聯網經濟成為杭州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三、湖北省武漢市
武漢市在中國大陸城市2019年的GDP排名中,以16000億元排名第八位。
武漢別稱江城,是湖北省省會,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市,特大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作為中國經濟地理中心,武漢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和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其高鐵網輻射大半個中國,是華中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清朝末年的洋務運動開啟武漢現代化進程,使其成為近代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被譽為「東方芝加哥」。
第二、四川省成都市
成都市在中國大陸城市2019年的GDP排名中,以17012.65億元排名第七位。
成都別稱蓉城、錦城,是四川省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成都都市圈核心城市。地處中國西南地區、四川盆地西部,境內地勢平坦、河網縱橫、物產豐富、農業發達,自古享
『叄』 十堰漢江經濟帶有哪些項目
近日筆者從鄖縣發改局獲悉,在十堰市發改委編制的《十堰市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總體規劃(2010-2015年)》中,鄖縣有385個項目入編十堰市漢江生態經濟帶總體規劃項目庫,總投資1271.93億元,涉及該縣現代農業、特色工業、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社會發展等領域。
漢江生態經濟帶是指十堰境內漢江沿岸的主要區域,覆蓋鄖西縣、鄖縣、丹江口市3個縣(市),總面積10493.6平方公里,是十堰市縣域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是十堰市「十二五」期間「一城兩帶」總體發展戰略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和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鄖縣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核心區和主要淹沒區,近年來,該縣大力實施「生態立縣、產業富縣」發展戰略,堅持生態環境建設不動搖,用足用活國家財稅、金融和土地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發揮漢江生態經濟帶的龍頭作用,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牢牢抓好項目不放鬆,以重大產業項目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該縣將依託產業基礎,發揮地緣優勢,加快與十堰城區一體化進程,推進十堰城區東擴發展,形成資源優勢互補、產業緊密關聯、經濟高度融合、功能配套完善的市縣一體化新格局,打造漢江生態經濟帶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口產業集聚的極核。該縣將「一江二橋三鎮」、「鄖十」一級路沿線、鄖縣漢江以南毗鄰十堰市區的鎮區作為十堰市向北發展的主要控制區,整體納入《十堰市城市總體規劃》,實現城市建設、交通網路、公共設施、公益事業等基礎設施對接,逐步把鄖縣建成十堰北部濱江新城區。到2015年,鄖縣「一江二橋三鎮」城市格局將形成,縣城人口將達到20萬,建成區面積將達到18.6平方公里。
據悉,鄖縣在認真研究縣情的基礎上,組織相關部門科學謀劃了一大批事關全縣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生態產業項目。該縣入編十堰市漢江生態經濟帶總體規劃項目庫涉及現代農業項目74個,總投資920768萬元,內容包括綠色食品基地、畜牧養殖基地、水產養殖基地、中葯材基地、優質糧油基地、農業服務體系建設項目、農業水利等七大類;特色工業項目74個,總投資6215200萬元,內容包括農產品深加工、礦產開采加工、機械製造、工業園區、輕紡工業、新型建材、醫葯化工、電力產業等八大類;現代服務業63個,總投資2244150萬元,內容包括商貿流通、生態旅遊、房地產開發等三大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6個,總投資1469117萬元,內容包括農田水利、交通、城鎮建設、工業園區基礎設施、農村能源建設項目等五大類;生態建設項目56個,總投資1348370萬元,內容包括林業、水土保持 、城鎮污水處理、城鎮垃圾處理、土地整理及地質災害防治、資源節約及綜合利用、村莊整治、工業點源治理、環境監測能力等九大類;社會發展項目62個,總投資521710萬元,內容包括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社會福利、扶貧搬遷、廣播電視、人口和計劃生育、公檢法司、天然氣管道建設等十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