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中國改革開放30年後的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轉型問題
「十二五」規劃中一個核心問題是以什麼為主線。在26日下午召開的「紀念《新世紀周刊》創刊20周年暨首屆新世紀論壇」上,高尚全、宋曉梧、張卓元、遲福林、常修澤、曹遠征、齊勇峰、張占斌等八位專家提出,這條主線應該是發展方式轉型。
圍繞「十二五」規劃以什麼為主線的問題,學界和相關部門存在三種有代表性的意見,一是以可持續發展為主線,二是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三是以發展方式轉型為主線。遲福林等學者認為,我們處在一個歷史轉型時期,以發展方式轉型為主線可能更切合這樣一個條件已發生了變化的特定背景。第一,它體現了經濟和社會的統籌發展。我們的發展不僅僅是經濟發展,很多問題涉及到社會。第二,以發展方式轉型為主線涉及增長和轉型,中國如果沒有轉型,想持續過去那種快速的增長,可能性越來越小,難度越來越大。第三,減排不僅要靠調結構,更要從根本上轉變發展思路。第四,以發展方式轉型為主線概括了發展和改革兩大主題。因此,「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思路應該是以發展方式轉型為主線。
宋曉梧等學者談到,十二五規劃以發展方式的轉型為主線,一個重要背景就是我們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存在著經濟發展這條腿長,社會發展這條腿短的問題。中央有關文件關於和諧社會建設的表述中提到的社會問題,包括就業、收入分配、收入保障、醫療、教育、社會組織管理六大方面,有的還包括住房。我們的經濟總量在迅速增加,規模在迅速擴大,居民收入總量也是增加的,就業人數也在擴大。但是社會體制里存在的最主要的問題是結構嚴重扭曲、關系嚴重失衡。要解決這些問題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對社會組織的管理,使社會不同人群的意見能通過不同途徑表達出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的社會組織從總量上看也是大量增加的,全國大約有四五十萬個,包括學會、協會、各種團體,但基本上是官辦的,關系也是扭曲的,並不能真正代表不同社會群體利益。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利益群體的分化很嚴重,而我們的社會管理還繼續保持著計劃經濟下主要靠政府來管理各種社會事物的形式,這也是當前許多矛盾尖銳的一個方面。那麼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進一步發揮各種組織的作用。這個又和更進一步的政治體制改革結合在一起。從「十二五」發展的要求來看,要進一步解決社會問題,發展社會組織,把政府不能辦的交給各種組織,這個方向是明確的。進一步的發展還需要經濟組織、文化組織、政治組織結合才能把這個問題解決好。
關於「十二五」時期的改革,高尚全等學者提出,要針對存在的矛盾和體制性障礙來展開。下一步改革要解決的一個突出問題,還是要繼續解放思想。改革30年最基本的一條經驗就是解放思想,這是改革開放的前提。下一步改革我們的體制性障礙還有很多,還有些禁區,怎樣突破是一個關鍵。
張卓元等學者圍繞「十二五」規劃的制訂提出三個建議。一是要適當放緩經濟增速,以8%左右為宜,不要再追求兩位數的增長,應該把主要精力用在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目前已經是高速增長,如果不加以控制,明年可能有兩位數增長,有人估計明年可能到11%、12%。如果明年或者今年第四季度開始有兩位數增長,以後有可能經濟要下行,越是追求高速的增長,大家預測的V型的走向可能就越是保不住。二是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逐步把優化結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穩定增長和改善結構兩方面兼顧。三是要深化改革。調結構、轉變經濟增長和發展方式有許多途徑,但主要要靠深化改革,包括政府改革、財稅改革、金融改革、價格改革、企業改革等等。沒有這些改革的推進,調結構、轉變經濟增長和發展方式很難有實質性的進展
2. 說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關系。
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關鍵是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自主創新能力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按照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廣泛應用高科技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努力打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產業,全面提高產業技術水平。 要把節能減排作為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堅決抑制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的增長,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正確處理經濟增長速度與節能減排的關系,使經濟發展建立在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礎上。 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各項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資源和環境代價。這種情況與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直接相關。只有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要堅持以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切入點,積極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立足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發展,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主線,促使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和數量擴張帶動向三次產業協同帶動和結構優化升級帶動轉變。 我區經濟增長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兩低」問題比較突出,2005年單位GDP能耗全國最高。因此,我區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的過程中,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新型工業化,重點處理好產業轉型與加快發展的關系、加快經濟增長速度與提高發展質量的關系、追求當前利益與謀劃長遠發展的關系,決不能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努力實現由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向科學發展轉變;由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由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由就工業抓工業向跳出工業發展工業轉變。從更廣視野、更寬領域、更高層次上把工業化作為一個社會系統工程來抓,准確把握工業與服務業、農業之間的共生關系,工業化與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之間的依存關系,努力實現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和「三化」的良性互動。在推進寧夏跨越式發展的進程中,注重追求速度與質量、結構、效益相統一,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相協調,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3. 經濟轉型是什麼意思
經濟轉型指的是來資源配自置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包括發展模式、發展要素、發展路徑等等轉變。從國際經驗看,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型工業化國家,無一不是在經濟轉型升級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的。我國從九五計劃開始即提出了經濟轉型問題。
4. 如何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高一政治,求解
A、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B、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
C、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和效益上來,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拉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D、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要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E、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必須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
5. 如何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1 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含義: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在現有技術和資源條件下,生產要專素得到合理配置,屬各產業間能協調發展,並能產生良好經濟效益的過程。產業結構高度化是指產業結構向著產業內部綜合生產率水平、技術結構水平更高的方向演化的過程。2 我國產業結構的低水平和不合理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正常發展的一個制約因素,必須選擇正確的產業發展戰略,尋求有效的調節機制,推動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3 我國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基本方向是要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4 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具體措施有:① 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大力推進經濟和社會的信息化。② 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③ 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努力提高我國工業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⑤ 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水利建設,健全綜合交通體系,優化能源結構,改善布局和結構。⑥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6. 如何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簡單的理解深化改革,改革的方式是經濟結構調整、經專濟轉型和經濟增屬長的動力。以傳統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為例,粗放型意味著注重數量和規模,換言之就是質量和效益發展水平不夠。在新形勢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破七,說明經濟增長由高速向中高速增長轉變,也叫增速換擋,潛在語境就是中國更經濟增長遇到了挑戰。),傳統粗放型發展模式由於低端和缺乏競爭力,所以要轉變經濟結構,變以要素和資源為核心為注重創新和效益為核心。在這個基礎上就要調整業務結構和管理結構,重塑新時代「投資、消費和外貿」促進經濟發展的內涵。也意味著新常態下,壓力大於挑戰,所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速度是要快的,要迎難而上的。
7. 如何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當前,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說明中國已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但中國原有的自然經濟,落後的生產力以及受其他國家壓迫的國情在我國經濟發展中遺留留了不少的問題。盡管中國經濟發展快速,但在發展中也出現了不如何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8. 中國未來會往哪方面發展轉型
智能,節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