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教育對經濟發展具有

教育對經濟發展具有

發布時間:2020-12-12 23:58:25

❶ 教育與經濟的關系

以下為教育學課本中的答案:
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從產生之初就與人類謀取物內質資料的勞動過程緊密相關容。
經濟對教育的制約。在制約教育的諸多因素中,經濟對教育的制約作用是根本性的。教育的發展水平·規模·速度和結構,歸根到底是由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主要表現為:1,經濟實力制約著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2,經濟水平制約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3,經濟結構制約著教育的結構。4,經濟條件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教育對經濟的作用。
教育在受經濟制約的同時,也對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教育能夠提高勞動力的整體素質。2,教育可以促進科學技術創新,從而促進經濟發展。3,教育對經濟運行有直接調節作用

❷ 教育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的實例

(一)教育是勞動力的再生產過程
生產力是人類憑借的應用勞動資料作用於勞動對象所發生的生產物質資料的能力,即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包括勞動力.生產資料(以生產工具為主)和勞動對象三個方面.其中,勞動力是最重要.最活躍的決定性因素,因為只有通過勞動力才能製造生產知識和勞動技能.當一個人尚未掌握生產知識和勞動技能時,有隻是未來的可能勞動力.勞動力或勞動能力包括體力和智力兩個方面.要實現勞動力的在生產,就需要像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要改變一般人的本性,使她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訓練."通過教育發展的智力,使之獲得文化科學知識.生產知識和技能;通過教育發展人的體力,使之獲得適應生產需要的精力和體魄,從而把可能的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勞動力.
由此可見,教育可以提高勞動力,是勞動力的再生產過程.是勞動力實現生產必須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生產活動得以繼續和發展,只有通過教育使人獲得智力和體力的發展,成為掌握生產知識和技能,得以從事生產的勞動力,從而推動生產的發展.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發展和提高,教育生產力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

在現代社會中,教育的上述作用伴隨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而愈益明顯和重要.這是因為,現代生產的發展,主要依靠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勞動者文化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許多發達國家的統計材料證明,勞動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因此,通過教育培養熟練工人.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使之適應現代化生產的要求,從而促進生產的發展,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二)教育是科學知識的再生產過程
教育的基本職能,是向受教育傳授科學知識.在學校教育中.教育者有目的.有選擇地以系統.概括的形式,用科學的方法向受教育者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和體力.從而可以在短時間把人類社會幾千年積累起來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可以用同意時間向很多人傳授科學知識,使知識的傳授具有最高的效率,這是教育巨大作用的集中表現.通過學校教育所進行的科學知識的在生產,是一種最高效率的擴大在生產,學校是縮短在生產科學知識的"工廠",教育是實現科學知識在生產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學校教育所進行的科學知識的再生產,一方面把可能的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勞動力,一方面對已經投入生產的勞動力進行在教育,這就有利於提高全社會的科學文化水平,從而為先進的科學知識的普及與提高,為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廣泛的基礎.
(三)教育的主要職能是傳授人類社會已經積累起來的知識,即前人已經取得的科學技術成果,但同時也生產新的科學技術.現代學校,特別是高等學校,既是已有的科學知識再生產的"工廠",也是新的科學技術的生產基地,負擔著通過科學研究生產新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任務.
由於學校人才集中,科研設備較好,學科門類比較齊全,有利於各門學科的協作,開展綜合性課題和邊緣科學的研究,以及可以從學生和研究生中不斷補充後備力量,已經成為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軍.因此.不僅可以直接生產出新的科學知識,而且由於科學一技術一個生產體系的逐步形成,還可以創造出許多新技術.新工具.新工藝.例如,我國國務院發明獎勵條例頒布後,近年被批準的全部發明項目中,來自高等學校的佔有相當的比例(約三分之一左右).可見,教育不僅是傳播科學知識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生產新的科學技術的重要手段,為物質的生產過程生產出新的科學技術一生產能力,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的手段.

(四)教育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手段
在社會生產這個復雜的系統中.勞動力.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這三個因數.只是構成它的主題或實體部分,並沒有把生產力系統包羅無遺.在現代大工業生產中,科學技術已成為生產力的新因素.
科學知識,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當它還沒有被應用到生產中去的時候,是作為意識形態而存在的社會精神財富,只是潛在的生產力.當它被勞動者所掌握,轉化為新的更高效率的生產工具和勞動技術,擴大生產的廣度和深度時,就成為一種強大的物質力量一直接的生產力.
科學知識作為潛在的生產力,使之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需要經過"物化"的過程:需要通過技術發明.技術改新和技術推廣,轉化為新技術,新工具,新工藝;需要勞動者掌握科學知識,勞動技能,把新技術,新工藝用於生產實踐,從而形成強大的物質力量.現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依賴於智力的物化,即科學知識轉化為新技術,新工具.新工藝,並為勞動者所掌握和運用.科學知識轉化為新的技術,工具和工藝,勞動者掌握科學技術,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中間環節.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一點也離不開駕馭客觀存在的人,而人的科學知識的獲得和技術人才培養,是依賴教育來實現的.因此,教育是使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手段,在促進現在生產力發展上具有重大作用.
如前所述,學校教育進行科學知識的在生產,使受教育者掌握科學知識.生產技術,把可能的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勞動力;同時學校還生產新的科學技術,並把意識形態的科學技術,既潛在生產力為直接的生產力.通過這兩種轉化,產生出巨大的物質力量,形成新的生產力,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經濟的發展.

❸ 教育對中國經濟增長有什麼重要作用;

二、教育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和趨同的路徑

有大量的經驗證據表明,教育作為人力資本積累的主要途徑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人力資本是影響經濟增長穩態值的重要因素,更高的教育水平進而更高的人力資本積累水平可以提高一個國家的穩態收入水平(而不影響經濟增長率本身)。另一方面,人力資本積累(或教育)也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影響經濟增長率本身,促進經濟增長:(1)促進技術進步,(2)提高勞動力採納和適應新技術的能力,(3)促進具有正的外部性的技術創新和擴散,增加社會收益。

通過計算教育的收益率特別是教育的社會收益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此外,Uzawa-Lucas模型也可以用來解釋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尤其是通過教育所積累的人力資本對促進技術進步的重要作用。該模型認為,體現工人技能的人力資本是內生的,個人通過犧牲現期消費,投資於教育、培訓等,實現財富最大化。在穩態均衡的情況下,人力資本存量必須和物質資本以相同的速率增長,才能保證經濟的持續增長。

另一個解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的重要模型是Becker、Murphy和Tamura的BMT模型,該模型從理論上解釋了現實世界中各個不同國家經濟增長水平參差不齊、呈現多種經濟增長模式和趨同路徑的原因。他們認為經濟增長有多重穩態,既有高水平增長均衡即"高穩態",又有低水平增長陷阱即"低穩態",而人力資本水平是決定穩態值高低的關鍵。現實世界中,由於窮國的人力資本積累水平往往較低,它們往往處於"低穩態"且難以突破,如同陷入了"貧困陷阱"。因而,發展教育、加速人力資本積累是跳出低水平增長陷阱的關鍵。

三、教育發展對中國經濟增長持續性的影響

根據其他經濟體,主要是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歷史,可以發現,它們都經歷過經濟的長期增長。一個低水平增長的發展中國家必須經過長期的、持續性的增長才能實現整個經濟的繁榮。一般而言,經濟增長的源泉有兩類:一類是持久性的增長源泉,如長期積累起來的人力資本存量、有利於經濟增長的制度形式等;另一類是因時因地而變化的增長源泉,與一個國家在特定發展階段上的資源稟賦相關,如要素、技術和環境。一個國家經濟的持續增長有賴於持久性的增長源泉,即制度和人力資本。那麼,在中國,教育作為人力資本投資的最重要的方式會如何影響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呢?中國經濟增長中已經出現的絕對差異與條件趨同並存的模式對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會產生哪些影響?

觀察其他經歷過快速增長的經濟體,再對中國過去的經濟增長做出判斷和分析是有益的。1966年~1990年間,韓國、台灣、新加坡、香港都經歷了經濟高速增長的黃金時期,年均GDP增長率分別為10.3%、9.1%、8.5、%、7.3%,大大高於英國、美國、德國2%~3%的年增長率(Alwyn Young,1994),成為亞洲"四小龍"。但是,Young通過增長核算分析發現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增長過多依賴於資本的數量和質量;TFP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並不顯著;並且人均GDP增長和勞均GDP增長的差異較大,表明其增長過度依賴勞動力的投入,依靠勞動參與率的提高,而資本、勞動投入都是不能無限增加的,據此,他對亞洲"四小龍"經濟增長的持續性提出了質疑。然而,事實上,亞洲"四小龍"的人力資本積累也是非常顯著的,而由於其人力資本的模式不同於美國,Young的度量可能存在問題。

回顧中國過去20餘年的經濟增長,制度變革帶來了技術效率和配置效率的顯著改善,促進了我國比較優勢的發揮,推動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在這段時期內,我國的人力資本積累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對經濟增長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目前,我國仍處於轉型經濟時期,制度變革遠遠沒有結束,走向更完善、更一體化的市場經濟還有很長的路,人力資本積累水平也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因而,制度變革和人力資本在未來仍將是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一個重要源泉。

中國經濟增長已經或將要面臨以下問題和挑戰:

(1)要繼續增加人力資本存量,特別是對於我們這樣的資源非常有限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既要進行物質資本投資,又要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對二者妥善加以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2)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平等的問題,包括區域間的不平等、城鄉收入差距,個人在資產、收入和人力資本上的不平等。不平等並不僅僅是一個社會道義的問題,還會影響到經濟增長。一方面,不平等本身是有差別的,個人收入的不平等、資產的不平等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可能較小,但人力資本的不平等會對未來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不平等不一定直接影響經濟增長本身,但會對經濟增長的持續性產生影響;例如,收入不平等會導致人力資本存量差距擴大,不利於經濟持續增長。在這種情況下,促進教育的公平性顯得非常重要。

(3)人口總量壓力和人口結構、質量轉變的壓力。我國人口基數大的事實將長期存在,到2030年達到高峰;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從2010年起將趨於下降,2022年以後大幅度下降,可以享受人口紅利的時期已所剩無幾;但少兒撫養比的下降將給人力資本積累帶來機遇。數量龐大的勞動力若不能實現人力資本積累的顯著改善,我國將難以發揮潛在的人力資源比較優勢。

(4)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

綜上,有以下三點基本結論或建議:

(1)教育作為積累人力資本的主要渠道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持久性因素,因而也是促進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

(2)現階段,教育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的意義不僅在於促進經濟增長本身,還可以促進地區間的協調發展;

(3)教育的不平等會損害經濟增長的速度和平等性,損害經濟增長的持久性源泉,因此,促進教育公平將是我國未來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❹ 教育對經濟增長到底有沒有用

(一)高等教育與經濟建設的關系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高等教育與經濟的結合也越來越緊密,高等教育在我國經濟建設與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顯著,人力資本和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越來越大。從科教興國戰略到人才強國戰略,不僅體現了黨在新的歷史時期與時俱進的理念,更說明了高等教育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和作用,同時這也是黨對新世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特點的深刻認識。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必須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要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協調發展;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要改造經濟產業,發展知識經濟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與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健康發展;要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就必須極大地增強科技和教育的推動作用,極大地加快人力資源特別是人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從現在開始到2010年我們將迎來一個勞動力需求結構劇烈變化和人才需求急劇上升的時期。高等教育作為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基地,其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也將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日益顯現。高等教育為快速發展的經濟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大量的創新型的高層次人才與經濟增長之間又存在著更為密切的關系。任何國家的經濟的騰飛都有迅速發展的高等教育與之匹配。面對越來越突出的經濟發展與人力資源不足的矛盾,如果不採取強有力的措施發展高等教育事業,它就將遲滯甚至阻礙經濟的快速發展。(二)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關系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互動發展也越來越得到重視,高等教育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可以這樣說,一個區域的高等教育的實力和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這一區域的經濟實力和水平。建立高等教育和區域經濟發展之間互利互補的良性關系無論對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還是對提高區域經濟的競爭力,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都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區域經濟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有機系統,其內部的經濟、教育、科技、文化諸要素都相互有著十分密切的有機聯系。只有站在科教興國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才能探索出宏觀發展區域經濟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我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和結構布局與調整的任務已基本完成。區域財政已在逐步成為高等教育投資的主要渠道,而高等教育的發展根據本地的經濟資源和實力,服務本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發展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了高等教育的主體發展方向和學目標。高等教育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中心地位和中心作用也日益提高。高等教育是為區域經濟建設造就大量高素質人才的主要渠道;高等教育是帶動區域高新技術發展的大本營;高等教育是培養人力資本的「空間站」;高等教育同時還是構建市場經濟軟環境的重要基地。(三)高等教育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關系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立足於全國宏觀經濟發展大局,依據福建經濟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同時按照區域經濟發展的規律和趨勢提出的一個重要戰略決策。令人鼓舞的是,「海峽西岸」第一次被寫進了中央文件,得到中央高層的認可。最近,中共福建省委七屆十次全會通過了《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建議(討論稿)》(以下簡稱《建議》),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繪制了一幅宏偉的藍圖。「十一五」期間我省地區生產總值平均增長9%,到2007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8099億元,比2000年的3920.07億元翻一番;到2008年全省人均生產總值24456元,比2000年的11601元翻一番;到2010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將達10489億元,突破100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8000元,財政總收入2010年將超過1200億元,比2000年的369.67億元增加830.33億元,比2005年的700億元(預計)增長500億元。《建議》強調,要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統籌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鞏固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水平,構建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黃小晶省長最近講話指出,「十一五」發展的關鍵還在於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大量高素質人才。這些都把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到了一個高度來重視。根據《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綱要》部署,石化產業、汽車產業、船舶工業、工程機械製造業、電力產業等確定為戰略產業;光電產業、軟體產業、生物制葯產業、環保產業等為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這些戰略部署都需要大量的高層次人才的支撐。而與此恰恰相反的是,我省人才總量不足,特別是高層次人才、復合型人才十分短缺,高技術人才嚴重匱乏,企業中技術工人占職工的比例都低於全國水平。從國際競爭態勢來看,人才的競爭已成為最具全局影響力的競爭。誰擁有了人才,誰就擁有了優勢。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對人才的需求,區域的人才競爭,給福建省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歷史性的課題,同時也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福建高等教育在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中扮演歷史性的重要角色,必然要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提供全方位、高層次、數量充足的人才支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❺ 教育與經濟的關系

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如下所述:

(1)經濟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① 社會經濟的發展制約著教育的發展規模和速度;

② 社會經濟發展制約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

③ 經濟的發展制約著課程的設置及教學內容;

④ 經濟的發展影響著教育結構、教育制度、教學組織方式、教學方法等的變革。

(2)教育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① 教育是使可能的勞動力轉變為現實勞動力的基本途徑;

② 教育能使科學知識得到普及和推廣,並能產生新的科學知識;

③ 現代教育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因素。

(5)教育對經濟發展具有擴展閱讀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進個體發展,包括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

(2)教育的最基礎功能是影響社會人才體系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現代社會重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包括: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潛在勞動能力;形成適應現代經濟生活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方式;

(3)教育的社會功能是為國家的發展培養人才,服務於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

(4)教育的最深遠功能是影響文化發展,教育不僅要傳遞文化,還要滿足文化本身延續和更新的要求。



❻ 教育與經濟

教育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一直是教育得以如此重視的最根本原因,但是,教育並非總是能夠內促進經濟的發展容,相反,有時可能會阻礙經濟的發展。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經濟不發達地區。據某些學者的調查結果來看,在我國一些貧困縣,尤其是國家級貧困縣,政府抱著「發展教育促進經濟」的思想,將大部分財政支出應用於教育事業,大興土木創建學校,引進師資舉辦教育,學生素質也因此提高不少,但是,培養出來的學生,尤其是考出去的大學畢業生,幾乎沒有回自己家鄉的,而是留在了相對發達的地區,對本地經濟的建設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對於這種情況,一些學者也已經發現,並提出了「教育發展,經濟先行」的思路,唯有經濟發展了,才能留住學生,留住人才。另外,有些貧困地區,為本地生源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如進入條件較好的事業單位,給與其較好的發展空間等等,都是相對有效的解決方法。
簡單的回答,如有疑問,可再探討。

❼ 簡述教育如何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

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 從產生之初就與人類謀取物質資料的勞動過程緊密相關。
首先,教育對經濟具有制約的作用,經濟實力制約著教育發展的物質基 礎,經濟水平制約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經濟結構制約著教育結構,經濟條件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教育相對獨立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教育對經濟的作用,教育能夠提高勞動力的整體素質,教育可以促進科學技術的創新,教育對經濟的運行具有直接調節作用。
其次,經濟的發展,必然拉動一系列的事業發展,教育正是受益頗深。科教興國,已被作 為國家發展的長遠戰略。 教育事業因此也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教育的大力發展下, 特別是基礎的教育的發展使國民的素質大幅度提高。 高等教育的發展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科研人才,這直接拉動經濟發展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
教育和經濟是一對矛盾的綜合體,是矛盾的辨證統一。

❽ 論教育與經濟的關系及作用

首先,教育對經濟具有制約的作用,經濟實力制約著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經濟水平制約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經濟結構制約著教育結構,經濟條件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教育相對獨立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第二,教育對經濟的作用,教育能夠提高勞動力的整體素質,教育可以促進科學技術的創新,教育對經濟的運行具有直接調節作用。

❾ 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什麼性

一直以來,一些人對教育的功能存在著片面和狹隘的認識,認為教育的功能僅僅是對學生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給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能力。形成這樣的認識誤區,主要是由於這些人對教育的本質認識不清。其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傳承人類文明,推進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作為一個川東農業大縣,達縣在近年來的發展中圍繞「3357戰略」, 科教興縣取得了明顯的效果,這其中也包含著充分發揮教育職能的作用。
為了進一步加快發展,達縣縣委結合縣情提出了「3357」發展戰略,即實現把達縣建成「中國西部天然氣能源化工城、中國薴麻生產加工基地和四川省經濟文化強縣」三大目標,完成「富裕達縣、開放達縣、和諧達縣」三大任務,實施「工業強縣、新村富縣、科教興縣、項目立縣、商貿活縣」五大戰略,建好「交通暢通、城市建設、招商引資、西部開發、環境優化、法制建設、黨的建設」七大工程。要想順利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在宣傳創新思想、增強全社會的創新意識和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上做好文章,教育在其中理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具體說來,教育為我縣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服務,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
一.教育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重要陣地。
教育是傳播文明的聖地,社會的認可度和信任度較高,而且具有較大的輻射面,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一個家庭影響一個群體,一個群體影響一個片區„„最終帶動整個社會的認知。因此,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推進黨的思想政治建設,探索地方文化,加強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等,教育應該發揮其陣地作用。例如我縣在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先進性教育學習、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活動中,在縣委縣政府的總體策劃署下,自上而下,採取了多種形式,層層開展學習建設活動。教育部門從領導到教師,再到學生都認真開展了宣傳、學習、交流、討論,並結合各部門、學校的實際情況分別舉行了知識競賽、徵文活動、演講比賽、歌詠比賽等活動,將主題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先進性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等主題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此舉為我縣大力推進黨的富民政策作了有力的鋪墊。
二.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牢固基石。
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素質,而教育則承擔著提高整個國民素質的重任。我國正處於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但總體上,整個國民素質都亟待提高。教育主要面對的是年輕一代,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因此,如何對學生實施有效的教育影響,如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這成了一個重要的課題。學校不能脫離社會背景而存在,教育工作者需要通過科研反思我們的教育,進而改進教育現狀,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未來的公民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素養,新課程理念強調要形成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學會學習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強調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從種族的繁衍與個體發展的多種維度提出了課程改革的理念——「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所有這些目標的實現,都對提高國民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縣先後涌現出了諸如拾金不昧的小學生陳鴿鴿,勤儉辦學、艱苦奮斗的創業中學校長劉家平,實驗小學五(1)中隊被授予「全國優秀少先隊中隊」,達縣職中、達縣中學創建國家示範和達縣三中創建市級示範的成功,等等,這代表著達縣達縣的文化教育品味和檔次在不斷提高,為達縣的發展創造了優質的教育資源,同時也增強了全縣人民投身經濟繁榮的自信心,為全縣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使廣大群眾放心後代的發展與成長,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工作崗位。教育的發展對我縣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氛圍的構建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最終促進了我縣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

❿ 教育與經濟關系有哪些聯系

教育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一直是教育得以如此重視的最根本原因,但是,教育並非總是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相反,有時可能會阻礙經濟的發展。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經濟不發達地區。據某些學者的調查結果來看,在我國一些貧困縣,尤其是國家級貧困縣,政府抱著「發展教育促進經濟」的思想,將大部分財政支出應用於教育事業,大興土木創建學校,引進師資舉辦教育,學生素質也因此提高不少,但是,培養出來的學生,尤其是考出去的大學畢業生,幾乎沒有回自己家鄉的,而是留在了相對發達的地區,對本地經濟的建設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對於這種情況,一些學者也已經發現,並提出了「教育發展,經濟先行」的思路,唯有經濟發展了,才能留住學生,留住人才。另外,有些貧困地區,為本地生源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如進入條件較好的事業單位,給與其較好的發展空間等等,都是相對有效的解決方法。

閱讀全文

與教育對經濟發展具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