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描述經濟發展水平

描述經濟發展水平

發布時間:2020-12-12 12:46:17

㈠ 史記反映當時的江南是一種什麼是我經濟發展水平

史記中把中國劃分為山東,山西,餚山以北,和江南。江南排在山東山西之後版,權排在餚山以北前面。其中描繪江南有這么一句,我記個大概,江南無百金之家,亦無無米之炊之地。那時江南還沒有開發,被認為是落後地區。經過幾次人口遷移,江南逐漸繁榮,特別是南宋時期,經濟重心難移,南方為我國的經濟中心,有描述說,人物淵藪,什麼的,上大學後沒看,記個大概了。五星採納

㈡ 描述唐代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徵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個王朝。它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史上的最高峰,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先進的國家。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淵受禪代隋稱帝,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定都長安。李淵和他的兒子李世民消滅了各地割據勢力,鎮壓了各股農民起義軍,統一了全國,開創了大唐的輝煌歷史。唐朝共傳二十二帝,歷國二百九十年(其間有武則天革唐為周十六年),其與漢朝並稱為中國歷史上兩大強盛王朝之一。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開元年間,國家一直處於大發展階段,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出現了空前繁榮。在此期間出現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構成了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盛唐氣象,從而使中國的世界地位顯赫一時。唐玄宗後期出現的安史之亂,使唐王朝逐漸沒落。在中晚唐時代,皇帝在經濟、政治、軍事上已無實權,致使藩鎮割據局面形成。最後各方紛紛脫離唐王朝的統治而成為各自獨立的政權,大唐逐漸走向衰落。縱觀唐朝的盛衰過程,我們可以從封建制度的沿革,即君主的政治、經濟以及軍事措施方面了解唐朝的發展歷程,從而更准確深刻地評價這段在封建社會中占據相當重要地位的歷史。 封建制度的沿革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最為輝煌的朝代,是中國繼漢代之後的第二個黃金時期。唐代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外關系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參閱一些歷史文獻後,我就唐朝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方面作一分析。 一、 政治制度唐朝的官制是在隋朝基礎上進一步得到完備和健全的。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所謂三省是指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三省長官同為宰相,六部是隸屬於尚書省下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部的長官為尚書,副長官為侍郎。唐朝的三省六部體制已經十分完備,各個部門職責明確,部門之間相互配合,又相互牽制;各種職官分工細密,職守分明。而唐朝的地方官制,一般說安史之亂以前是州(府)、縣二級制;至唐中後期則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唐代的州、縣都根據當地的地理位置、轄境大小、戶口多少以及經濟發達程度劃分為不同等級。在法制方面,唐朝的立法活動比較頻繁。唐初的立法活動以修律為主,兼及令、格、式,而後期則主要是編赦和刑律統類。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永徽律》及《律疏》,此外,唐玄宗開元年間完成的《唐六典》是系統地記載唐朝官制的行政法典,對後代的行政立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從司法角度看,唐朝後期開明的統治者都比較重視嚴格、劃一、審制的原則,以便更好地解決社會矛盾,維護封建統治。唐朝繼承了隋朝的科舉制,並逐漸加以充實、完善。通過科舉考試制度,唐朝籠絡和選拔了一批批有用的人才,改善了官場和吏制的狀況,有利於削弱漢魏以來士族門閥對仕途的壟斷,從而有效鞏固和加強了中央集權。二、 經濟制度隋末唐初的戰亂,使人口銳減,土地大量荒蕪,因此唐初頒行均田令,規定人民所耕田地由政府分等級授予;到唐中葉後,由於國家行政管理的懈怠,土地兼並情況較為普遍,均田制逐漸名存實亡,到「安史之亂」後便不復存在了。與均田制互為表裡的是戶籍制度的沿革,唐朝初期,明確規定每年一造計帳,每三年一造戶籍,並將全國人戶按資產和人丁等情況劃分為3等(後改為9等),每三年評定一次,作為征課的依據,中唐以後,三年一造戶籍,三年一定戶等之制,漸成具文。唐代的賦役制度演變的情況更大,前期的賦役制度的主體是租庸調,除此之外,還有戶稅和雜徭,通常按照戶等高下和人丁多少攤派。到了唐中葉,由於均田制和戶籍制的破壞,租庸調制無法實行。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楊炎制定了「兩稅法」,其基本精神是以財產的多少為征稅標准,擴大了賦稅的承擔面,多少改變了賦役集中在貧苦農民頭上的情況,但在後來的實現過程中,逐漸成為人民的苛重負擔。三、 軍事制度唐朝建立後,在全面推行均田制的同時,恢復和整頓府兵制,使之成為唐前期的主要軍事制度,其特點是寓兵於農、兵將分離。到了唐中葉,由於均田制遭破壞,募兵制逐漸取代了府兵制。唐玄宗出於對邊疆用兵的考慮,在軍事力量的分布上,變唐初的「內重外輕」為「外重內輕」,最後終釀成了「安史之亂」。唐後期的統治者,為了改變藩鎮專兵、尾大不掉的局面,採取了派宦官監軍、加強中央禁軍等措施,又導致了宦官專權,受持廢立的嚴重後果,唐文宗時期的「甘露之變」就是一個例子。中央集權的削弱,對軍隊掌權的喪失最終導致了唐朝的滅亡。 治亂興衰的啟示中國封建社會曾出現過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局面,它們被稱為「治世」「盛世」。所謂「治」,包括「治理」(強調治理的措施和過程)和「治效」(治理的效果),因此統治者調整統治的具體政策及其效果都屬於封建盛世的內容和基本特徵。唐朝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就是封建社會里比較典型的兩大盛世。 貞觀之治 唐太宗繼位後吸取隋亡教訓,正確認識君民關系,善於招賢納諫,調整統治政策。經濟上沿襲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政治上採用隋朝三省六部制;文化教育上推行隋朝科舉制;民族關繫上,通過軍事、行政、和親等方式,有效地實行了對多民族國家的管理,從而使社會比較安定,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得力於唐太宗治理國家的基礎,經過武則天的推進,到玄宗開元年間,政治安定,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在唐玄宗的勵精圖治下,整頓吏制,革除弊政,輕徭薄賦,中國封建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稱「開元盛世」。從「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這兩大盛世中,我們可以知道封建盛世局面原因:①前朝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地主階級,使統治階級注意吸取前代滅亡的教訓,迫使調整統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封建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恢復與發展。②封建統治者能善於用人和納諫,居安思危,勵精圖治。③統治者採取了加強中央集權和發展社會經濟的政策和措施,使政治出現清明,經濟出現繁榮的景象。④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統治者採取開明的民族政策和對外政策,使民族關系融洽,中外交流頻繁。⑤廣大勞動人民的物質生產活動創造了大量財富,這是盛世的物質基礎。 盡管處於盛世,封建社會各階級的社會地位仍沒有改變,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矛盾沒有變,因此,「治世」「盛世」之後,由於統治階級的腐敗,政治黑暗,加上天災人禍,往往會使一個王朝的統治走向衰亡。唐朝的「安史之亂」和「甘露之變」就給唐朝的埋下了衰亡的種子。從唐史中,我們可以得出亂世局面出現的原因有:①統治者腐敗;②中央集權被削弱而使地方割據勢力膨脹;③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發展。亂世局面形成的根源是中國封建經濟的分散性,使得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貴族、官僚、地主等具有一定的割據性,容易形成割據勢力。中國古代封建國家治亂主要取決於統治階級的治國方針、制度,同時也和最高統治者的素質與能力密切相關。大致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統治階級是否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從而減輕剝削壓迫,緩和階級矛盾。 二、是否重視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的發展,包括生產關系和經濟政策的調整等,使之適應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的水平。 三、是否能重用賢才,整頓吏治,保持政治清明和社會穩定。 四、是否實行了合理的民族政策,維護民族的穩定,促進民族的發展。 五、是否採取了開明的對外政策,以促進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縱觀唐朝的建立、發展、鼎盛、衰敗、直至滅亡,我們可以得出許多治國道理,治論興衰的啟示讓我們這一代人懂得很多,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的財富。

㈢ 位於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前十位的城市

中國十大經濟總部排名依次如下:

北京(87.33分)
上海(84.74分)
廣州(77.59分)
深圳(69.34分)
成都(56.77分)
杭州(54.52分)
天津(53.51分)
南京(53.45分)
青島(52.17分)
武漢(50.20分)
本報訊首屆中國總部經濟高層論壇昨天召開,會上發布了第一部揭示中國總部經濟狀況的《中國總部經濟藍皮書》,該書通過對全國35個主要城市進行總部經濟發展能力進行評價,結果顯示,總部經濟發展能力排在前10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杭州、天津、南京、青島和武漢。

《中國總部經濟藍皮書》由北京社科院中國總部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趙弘研究員主持完成。據其介紹,城市總部經濟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共設6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44個三級指標,其中6個一級指標包括基礎條件、商務設施、研發能力、專業服務、政府服務和開放程度等。中國總部經濟研究中心根據評價結果,將35個城市劃分為四個能級,

其中前10位城市的前三甲北京、上海、廣州位列第一能級;

其後7個城市深圳、成都、杭州、天津、南京、青島和武漢位列第二能級;

第三能級包括寧波、大連、沈陽、重慶、濟南、西安、鄭州、長沙、福州、哈爾濱、昆明、廈門和石家莊等13個城市;

第四能級包括合肥、長春、烏魯木齊、海口、南寧、太原、南昌、呼和浩特、貴陽、銀川、蘭州和西寧等12個城市。

趙弘研究員說,總體上說,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中心城市成為中國總部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跨國公司成為推動中國總部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出現了中小城市的企業總部向大城市遷移,大城市的企業生產基地向欠發達地區轉移的雙向流動趨勢;區域性「總部-生產基地」模式初步形成。

㈣ GDP來衡量經濟發展的水平這樣對嗎如果不用GDP那應該用什麼來衡量

國內生產總值可以反映一國經濟的總體狀態,但用它來衡量一國的經濟成果存在著一些缺陷和不足。
第一,GDP不包含出某些經濟成果。
第二,實際GDP不有反映人們閑暇時間的增加或減少。
第三,GDP不能反映地下經濟活動。
第四,國內生產總值表明社會的產品和勞務的價值量,但不能說明街道的是什麼商品和勞務。
第五,有一些經濟活動在提供產品和勞務滿足人們的需要時卻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水平與質量,這些GDP都沒有反映出來,如環境污染問題。


  1. GDP只是產值的一種指標性描述,並非全面衡量經濟發展的最重要指標;

  2. 如果以GDP為導向,可能會使地方政府忽視環境,以環境換產值,將來再費錢治理,危害不言而喻;

  3. 如果以GDP為導向,可能會使地方政府重視短期效益,不重視長遠效益;

  4. 如果以GDP為導向,可能會使地方政府重視企業規模、數量;而不重視企業的生產效率。

    (以上為部分考試回答)

我國的GDP的數據來源與稅收統計,而且不是所有經濟活動都包含,比如中國和美國GDP統計的「籃子」里裝的東西就不一樣。所以算出來根本不代表什麼。1,稅收數據的可靠性不可查證,2,隱性收入(腐敗)不計算,3,房地產占很大比例,4,偷稅漏稅嚴重,這樣的GDP不可能表明經濟發展水平,只是政績,表功。很簡單的一件事就能說明,中國的人均GDP排第幾,呵呵。


世界上還有兩個比較靠譜的參數;一個是生活必需品(吃穿住用行)占收入的比例,人們在這些方面花錢越多,閑錢越少,生活品質越低。二是幸福指數,但是這個指數在各個國家之間沒有通用性,很難比較。

還有就是年均帶薪假期數,還有犯罪率,失業率。

㈤ 單純以GDP指標來衡量各地經濟發展水平,會導致什麼後果

1. GDP只是產值的一種指標性描述,並非全面衡量經濟發展的最重要指標;
2. 如果以回GDP為導向,答可能會使地方政府忽視環境,以環境換產值,將來再費錢治理,危害不言而喻;
3. 如果以GDP為導向,可能會使地方政府重視短期效益,不重視長遠效益;
4. 如果以GDP為導向,可能會使地方政府重視企業規模、數量;而不重視企業的生產效率。

㈥ 如何運用統計指標的信息描述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情況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可以由多方面的指標來衡量,一般適用較多的是人均GDP、人回均能源消費、農村答人口比重、人口預期壽命、新生嬰兒死亡率、識字率等。不同的組織還制定指標來衡量各種制度環境。其中,比如「人口預期壽命」、「新生嬰兒死亡率」能比較合理的反應出一個國家的人民生活水平狀況,是廣泛適用的衡量發展水平的指標。

㈦ 描述一個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消費水平不低」合理么

消費也不低,尤其呼包鄂,一般內蒙古西部消費高,你要是去街邊小吃店還能接受,如果大一點飯店不是一般人能進的

㈧ 關於亞洲和歐洲的經濟發展描述正確的是()A.均為發達國家B.經濟均還比較落後C.亞洲各國經濟發展

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存在著明顯差異.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通常可把世界上內的國家劃分為發達國家容和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大多分布於北美洲、歐洲、大洋洲,主要有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等.這些發達國家,除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外,都分布於北半球.發展中國家以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國家為主,絕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獨立的國家,主要分布於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目前,中國也是發展中國家.
故選:D.

㈨ 為什麼說人均GDP是一個國家衡量經濟發展的最佳指標

第一,GDP指標是反映國民經濟發展變化情況的重要工具。首先,GDP增長率是描述經濟增長情況的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世界上幾乎沒有哪一個國家不關心經濟增長,國為沒有經濟的適當增長,就沒有國家的經濟繁榮和人民生產水平的提高。目前,各國政府的統計部門都把GDP增長率作為描述經濟增長情況最重要的綜合性宏觀經濟指標。 第二,GDP指標是描述經濟規模的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是其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的重要標志之一。當然,經濟規模與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並不是對等的。在同樣的經濟規模下,國為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以及經濟增長的潛力不同,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存在較大差距。但是,沒有一定的經濟規模,就談不上有經濟實力,也很難在國際上發揮應有的作用。 第三,GDP指標是描述經濟結構的重要標志。經濟結構始終是經濟發展中的關鍵環節。許多重要的經濟結構,如產業結構、消費需求、地區經濟結構等等,都是通過GDP來描述的。目前,我國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和地區經濟結構都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如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比重偏低,需求結構中消費需求比重偏低,地區經濟結構中中西部地區比重偏低,等等。這些問題都是通過GDP反映出來的,它們是制定經濟結構調整戰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據。 第四,GDP指標是描述價格總水平變化的指標。國際上通行的描述價格總水平變化的指標有兩個,一個是CPI,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它描述的是用於居民消費的最終產品的價格變化;另一個是GDP縮減指數,它描述的是所有最終產品的價格變化,即除了用於居民消費的最終產品外,還包括用於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存貨變動和進出口的最終產品的價格變化。CPI很重要,因為它直接影響到居民的實際生活水平,涉及到居民的切身利益;GDP縮減指數也很重要,因為它反映的價格變化更全面。 第五,GDP指標是對外交往的重要指標。一個國家承擔國際義務的輕重,享受優惠待遇的多少,以及在國際社會發揮作用的大小,往往和這個國家的GDP有密切的聯系。例如,GDP和人均GDP是聯合國確定其成員國承擔聯合國費用、維和費用的重要依據之一,也是世界銀行確定其成員國享受優惠待遇的重要指標。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確定其成員國發言權時也要重點考察這一指標。 客觀地說,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發明之一」的經濟總量指標GDP在歷史上曾發揮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和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這三個主要的宏觀經濟運行指標都有著密切的關系,也是一國經濟及其景氣周期、經濟健康與否的最重要依據,因而它至今都是國際上用來衡量所有國家與地區經濟表現的通用標准。 但是,當人類邁入了21世紀後,以GDP作為衡量經濟運行狀況的標准卻日益顯現出其片面性和滯後性。GDP指標只考慮經濟總量的增長,而沒有將經濟發展對資源的使用狀況考慮在內,並且沒有剔除對環境和生態破壞這一因素。目前很受關注的由美、德兩國作者合著的《四倍躍進》一書,對GDP曾這樣描寫道:「鄉間小路上,兩輛汽車靜靜駛過,一切平安無事,它們對GDP的貢獻幾乎為零。但是,其中一個司機由於疏忽,突然將車開向路的另一側,連同到達的第三輛汽車,造成了一起惡性交通事故。『好極了』,GDP說。因為,隨之而來的是:救護車、醫生、護士,意外事故服務中心、汽車修理或買新車、法律訴訟、親屬探視傷者、損失賠償、保險代理、新聞報道、整理行道樹等等,所有這些都被看作是正式的職業行為,都是有償服務。即使任何參與方都沒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還蒙受了巨大損失,但我們的『財富』———所謂的GDP依然在增加。」 在GDP日益顯現其不足的情況下,西方發達國家紛紛推出新的經濟運行指標,力求將環境保護及資源利用率等因素考慮在經濟運行狀況中。然而在中國,GDP增長率目前依舊是考核官員的最重要標准。各地官員為了提高GDP以實現政績,很多時候不顧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上馬各類所謂的「開發區」、「工業區」等項目,不僅造成了濫佔耕地等環境問題,而且經濟效益也微乎其微。雖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GDP的「虛假繁榮」,但就其質量來說,很可能出現《四倍躍進》中所描述的情況。 在世界各國紛紛採用更加合理的經濟運行指標的情況下,依舊堅持「唯GDP論」,顯然是不合時宜的,而且其危害性是顯而易見的。「唯GDP論」的第一個危害在於,它沒有意識到,GDP的增長在一些情況下還會帶來社會財富的減少。比如說,當年的大水災引發了巨大災後重建需求,推動了GDP增長,但實際上社會財富卻是絕對的減少。再比如,在許多地方是一任領導,一任工程。班子一換屆,工程可能就沒人收尾,投入了資源,增加了GDP,卻沒有任何收益。而農村征地和城鎮拆遷中發生的許多問題,實際在很大程度上也與當地政府官員在這方面的觀點錯誤有關。「唯GDP論」的第二個規律在於它為短期目標往往犧牲長期利益,影響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比如,根據一份對蘇州引資情況的調研通報,這些年蘇州由於外資大量進入,經濟發展很快,而代價是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消耗4000畝土地,以目前14%的增長率發展速度來看,到2020年蘇州工業用地就沒有餘地了。這實際上就是將當前的GDP建立在透支未來的基礎上。「唯GDP論」的第三個危害在於:在追求總量增長的情況下,人們往往就容易忽視結構的平衡。 國內湖州市就率先取消GDP指標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它摒棄了幾十年來「唯GDP論」的片面做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多考慮到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㈩ 試說明中國的位置及經濟地理評價

我國經濟地理的四個組成系統:條件與資源系統、產業系統、區域系統、戰略系統。

一、條件與資源系統篇。
區域條件與資源是影響區域形成、存在與發展的諸因素的總和。對區域條件與資源的分析是區域經濟地理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條件與資源要素囊括龐大內容,但其作用的方式不外乎3種:①直接作用,即直接轉換為區域經濟要素,參與區域經濟活動並發揮其作用;②通過影響區域經濟要素投入和經濟地域功能進而影響地域經濟的運行;③為區域經濟的存在與運動提供整體性支持或限制。基於當前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的作用力的轉換,又基於「地理條件」的地學特性,在教材編排時應該有意識壓縮「自然條件」內容以適應時代發展,擴大「社會條件」內容以表達中國經濟地理的社會政治經濟聯系屬性。
二、產業系統篇。
產業發展代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產業經濟增長是國家經濟增長的一個函數。產業發展空間的差異性為中國經濟地理提出了許多新的議題。傳統的產業經濟地理描述都是按部門進行的,由於分類過細以致於引起了讀者的質疑。隨後學者們嘗試應用經濟地理基本特徵來描述產業,包括區域發展水平、區域發展速度、區域經濟結構、區域內部空間差異,較以前有極大地進步,但是事實上產業如果被這種固定方式所描述將難以突出地理學的特點。為此,後文對產業部分的分析基本是針對其地理問題予以展開的。當然由於各產業發展過程、產業特點、地理基礎、空間表現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它們之間的描述也不應該相同。例如,農業地理與自然條件關系極為密切,所以可分不同生產地域類型談論農業自然條件與空間分布問題;工業地理在我國發展階段性明顯,所以從產業的空間演進及工業產業集聚2個方面描述;交通通信業地理主要表現為網路形態,所以側重於網路的形成與網路系統問題;服務業地理比較龐雜,處理方式不盡相同。
三、區域系統篇。
經濟地理學是以區域研究為基礎和出發點的,為了發展經濟地理學必須加強綜合性的區域經濟地理研究。中國作為一個經濟迅速發展和快速轉型的國家遇到了大量的區域問題,也使區域經濟地理工作者遇到了非常有利的研究環境。區域系統的研究對於分析我國區域經濟增長過程中的問題、制定適合我國及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們將從經濟區劃系統與行政區劃系統、城市系統、四大板塊與三大經濟圈、區域聯系4個方面揭示我國區域系統的基本特徵。①區劃系統(經濟區劃、行政區劃)只要有區域差異存在就將不可缺少,由於經濟發展的「慣性定律」或「馬太效應」作用,我國區域發展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仍難以縮小其差異,甚至會擴大,所以區劃研究力度應大幅度加強。②城市系統是經濟地域的核心,城市經濟地理特點往往是經濟地域的縮影,城市對經濟地域的形成發展產生重要影響。③四大板塊與三大經濟圈是我國當今區域發展與比較的基本單位,不可或缺。④區域間聯系隨著我國經濟地理區域內涵的變化將更加頻繁和多樣化。第一,區域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在於它自身如何,而更在於它在發展過程中的聯系能力以及區際間交流合作的能力。第二,21世紀經濟地理所研究的區域是開放的,因而區域研究的著眼點不僅僅局限於區域本身,而是追求區域間的統一和整體利益的最優化。第三,區域發展不能過分強調區域的個體,而應加強優化區域系統的組合。
四、戰略系統篇。
戰略被看作是利用優勢對外部環境中的威脅和機會做出反應的過程、策略、思路、措施,是實現經濟地理完成使命和目標的手段之一。戰略研究作為一種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能夠幫助我們明確目標,組合資源,形成內力,規避風險。戰略篇里包含的問題多是其他各篇中有關戰略問題的綜合。全書從整體上都能體現對戰略的宏觀把握,但在戰略篇中體現最明顯。其一,中國經濟地理基本特徵部分,通過描述空間結構的演變提出了空間結構的調整;通過描述二元經濟結構的演變分析了二元結構的區域差異,進而提出將二元經濟結構轉化為現代經濟結構的一系列措施。其二,中國經濟地理總體戰略部分,從可持續發展戰略、協同發展戰略、知識創新戰略等探討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與運行的特點、方式、前景。

閱讀全文

與描述經濟發展水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