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德國經濟復甦被打破,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德國經濟復甦被打破,最重要的因素是復工復產等經濟活動逐步“解凍”,以及德國政府公布了經濟刺激方案。但是後期經濟發展還是存在很多不確定性,並且下半年德國經濟還需要看是否會有新增感染病例以及重要出口夥伴國的經濟有沒有同樣復甦。
一、什麼叫經濟復甦
其實經濟並不是一直保持一個狀態的,相反它會有規律的波動,有高峰時期也有低谷時期。因此,我們把從低谷走向高峰叫做經濟增長,把高峰走向低谷的叫做經濟衰退,而經濟復甦簡單就是從低谷向高峰的運動。
② 德國的經濟特點是什麼
德國採行社會市場經濟,擁有高度技術的勞動力、龐大股本、罷工較少發生且具高度創新能力。德國為歐洲最大且最具影響力的經濟體。按國際匯率計算,德國為世界第4大經濟體,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則為世界第5大經濟體。於2011年,德國為歐盟預算最大出資國。服務業約佔德國國內生產總值71%,而工業與農業則分別佔28%及1%。德國於2012年5月時失業率為6.7%。
德國對歐洲經濟上及政治上整合持正面態度,在經濟政策上逐步遵循歐盟各國及歐洲會議之決議;德國於2002年1月1日起改采歐洲共同貨幣-歐元為流通貨幣,該項貨幣政策由歐洲中央銀行負責,而德國為歐元區的主導力量。雖然兩德統一已逾20年,但前西德地區的生活水平及人均所得仍明顯高於東德地區,而促進東德經濟整合及現代化的長期政策將持續至2019年,前西德地區每年約向前東德地區投入800億美元。德國政府於2009年1月批准規模500億歐元的刺激經濟方案,以避免部分產業衰退及所伴隨的失業率上升。
以企業營業額排名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有32家企業的總部設於德國。德國DAX指數則由30家市值最大的德國公司組成。德國較著名的企業包括梅賽德斯-賓士、BMW、SAP、西門子、大眾汽車、阿迪達斯、奧迪、安聯、保時捷、拜耳、羅伯特·博世、妮維雅等。德國具備專業技術的中小型企業也相當重要,約有1,000家此類企業在各領域居領先地位而被認為是隱形冠軍。
③ 經濟危機給德國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歐洲是介於美國和日本之間的經濟體,沒有美國好,但比日本的可用資源多。歐洲的崩潰將加大美國的負擔,從而加快這一世界經濟大崩潰過程。德國如果實施改革工會等措施以減少成本,雖一時有效,但是無法使經濟最終復甦。如果通過減少成本來獲得世界經濟競爭的優勢,那隻是把一國的問題拋給了另一國,於世界經濟無補。
鳳凰衛視8月4日消息:近期公布的德國7月Ifo商業景氣指數連續第三個月呈上升勢頭,似乎增加了人們對德國疲軟經濟的復甦希望。Ifo商業景氣指數是歐元區經濟增長指標中最受市場關注的一個指數。Ifo指數上漲之前,7月早些時候公布的另一個經濟增長指標———歐洲經濟研究中心(ZEW)的月度預期指標已經出現大幅攀升。兩大指數先後上漲,讓德國政府備受鼓舞。但是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德國央行(Bundesbank)在內的眾多經濟學家們對德國經濟復甦不抱太多希望。
萊茵資本主義滑向日本式泥潭
「德國正面臨經濟危機。」這是德國最著名的研究機構———德國經濟研究所(DIW)發出的警告。據中國經營報特約撰稿程忠良援引該機構預測:德國這個歐元區最大的經濟體今年將發生輕微衰退,2004年的增長率也將令人失望。德國經濟研究所警告說,德國目前面臨的「最大危險」是通縮,物價水平持續下滑,導致需求低迷,增長受阻。
倡導政府與企業緊密合作的萊茵資本主義(Rhinelandcapitalism)正在緩慢瓦解。日本的現狀可能是對德國的萊茵資本主義模式的未來的最佳註解。
過去10年德國的年均增長率僅為1.3%(比日本年均1%的增長率好不了多少),這在歐洲是最低的。一位德國企業家表示:「20世紀的70、80年代,德國堪稱世界的楷模。現在我們不斷被人指為世界病夫、歐洲病夫。」
德國人在經濟徘徊了10年後開始懷疑,這種經濟不振是否會長期持續。衰退何以能夠長期被人們所忽視?因為衰退時常被一些短暫的復甦、全球性沖突或那些誇張又未能兌現的政治許諾所掩蓋。同時,還發展了其他一些經濟不振的解釋———技術鴻溝、股市泡沫、其他經濟體衰退的影響。德國的高級經濟智囊機構———「五賢哲委員會」前主席榮格·道吉斯(JürgenDonges)表示:「政府總是企圖在其他地方找借口。」
衰退已經窒息了德國絕大多數關鍵的機構和行業。20世紀60年代,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大葯品生產商,現在,發明了阿司匹林的德國醫葯企業竟然無一能進入世界醫葯行業的15強。法蘭克福的銀行曾被視為穩定的堡壘,而如今,法蘭克福將來保住主要金融中心的地位都成問題。
2002年,德國的DAX30股票指數是發達國家中表現最差的,企業破產案不斷增加。如果德國經濟長期衰退僅僅傷害的是8250萬德國的福祉倒也罷了。但是,作為歐洲最富強的國家,德國還是歐元的基石,德國經濟的衰退將輻射到整個歐洲大陸。
盡管施羅德人氣頗高,但他未重振德國的繁榮,從而帶來了這樣的疑問:如果德國不能成為歐洲經濟增長和政策的發動機,歐洲將變成什麼樣?一些德國人已經在談論德國的式微,道吉斯表示,10年前,我們在談論英國病;10或20年後,我們可能談的是德國病。如果這樣,德國將面臨產業資本和人才流向海外的尷尬。而歐洲邊緣的國家———愛爾蘭、芬蘭、英國、西班牙和中歐將擔負起歐洲經濟增長動力的責任,並改變歐盟的外交政策。
盡管德國的稅率依舊很高,經濟增長緩慢、僱傭體制僵化,德國和法國將繼續是歐洲難以改變的核心,但不斷升溫的反美主義可能使外交政策引入歧途。而美國的決策者可能不理會這些,繼續與他們合作。
不計一切代價追求穩定德國經濟復興之路漫長
其實,德國曾經研究了過去20年的經驗教訓,改革人士認為德國如果要保持自己的勢力和影響的話,就必須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那又是什麼阻礙了改革呢?簡而言之,就是不計一切代價追求穩定。歷史上,德國就一直拒絕變革;而從施羅德到地方政客,他們都盡力避免沖突與對撞,尤其是與勞工。在1月份的預算危機中,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工人發出罷工威脅後屈服了,有影響的保守派政治家就支持對勞工妥協。厭惡變革的心態也蔓延到工廠。企業必須與雇員談判才能決定是否引進一台新機器,所以企業主都渴求放寬限制。INA控股公司的總裁吉爾金(Jürgen)表示,如果我們在斯洛維尼亞投資就不會受到這些約束。
一些體制性的障礙使德國難以控制開支、恢復經濟,最突出就是自1950年就沒有修改過的保護就業的法律。由於社會民主黨與工會結盟,即使是基督教民主聯盟這樣的政黨都不敢輕言與工會對抗。這導致企業不願意僱人。由於擔心各種失業補貼,一些企業甚至不敢開除最差的雇員,轉而讓優秀員工離崗。目前德國的失業率已達11%以上,這是非常危險的。
德國正在陷入一種「豐田—索尼」模式:大企業、低增長。過去10年,德國的出口穩步增加而國內消費萎縮。與此同時,德國的地下經濟開始發展起來。非法勞工和地下經濟活動在德國GDP的比例已經從1995年的13.9%上升到現在的16%。據統計,2001年德國有3630億美元的經濟活動沒有納稅。
合並東德實現統一的經濟後果開始讓德國付出代價。兩德統一可能耗資7000億美元,而且至今還在吞噬德國每年GDP的4%。兩國貨幣兌換時,對東德貨幣估價高出了四倍,過多地投資於東部建設、對西部工人徵收重稅以支付東部,這也是為什麼德國在1990年以後,成為僅次於比利時的非工資成本最高的國家。德國真正在經濟上實現統一估計要到2020年,而重建遠未完成。
另一改革的障礙是德國人仍然覺得自己很富有,社會福利體系使大多數人生活無憂,真正在貧困線以下的德國人不足2%,他們缺乏改革的動力。
德國衰落將改變歐洲政治版圖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能說德國的社會機制在崩潰,德國工業各部門也並非全面衰退。一些德國政治家也意識到危機的嚴重性。2月2日的選舉給施羅德及社會民主黨一個刺激,隨後施羅德宣布將與在野黨合作,加快改革步伐。但東部一位州級官員認為,施羅德政府沒有勇氣推行根本性的改革。如果聯邦政府表現出改革的意願,各州的改革熱情可能被喚醒。尤其是東部地區可能成為改革的試驗場,一些州已經開始裁減公務員、僱用非工會員工以挑戰工會。企業家要求更多的變革,如調減個人和企業所得稅等。
戰後德國的經濟奇跡使人們忽視了這種問題,德國一度在外匯問題上堅持《穩定與增長公約》,要求加入歐元區的國家實行嚴格的財政政策。但現在,德國本身的預算赤字產生的不穩定,將使歐洲的經濟協調陷於混亂。
如果德國不能實現強勁增長,歐洲就可能出現兩種速度。歐洲中央銀行也不可能繼續降低利率刺激德國經濟復甦,因為愛爾蘭、芬蘭等小國已經出現經濟過熱。如果德國不能平衡預算赤字,歐元的強勢地位也將受到削弱。
歐盟締造者的設想中要的不是一個孱弱的德國,如果德國不能實現復甦,就無法與中國和其他低成本出口國競爭。在國際問題上,德國如果立場不鮮明,就有可能失去世界性的影響力。在反恐戰役中,德國不是一個可以指望的盟國。
對德國而言,一個最有可能的結果是沒有發生什麼實質性的變化。一個富足、成熟的國家如果趨向內斂,它就失去在世界事務中至關重要的地位。德國如果不能振作起來並找到一條復興之路,就可能滑向無足輕重的境地。
④ 二戰後德國對中國有什麼經濟的影響
德國科技基礎雄厚,戰後的德國政府鼓勵科研部門與經濟部門的合作,促進技術創新、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他們把全部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來並在很短時間里在經濟上打敗了當年的戰勝國,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比較穩定的社會形勢,並推行較為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極端貧困和社會動盪,給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權利,引進了新技術和新設備,加速了經濟的發展,以法國。聯邦德國政府通過建立國有經濟,制訂法令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等方面對經濟進行有效的宏觀管理,並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轉。
⑤ 二戰後德國發展原因(人民的付出)
網上搜索拷貝而來。
二戰後戰敗的德國不僅面臨著因戰爭遭受的嚴重經濟衰敗局面,而且因美蘇冷戰而導致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致使統一的經濟被割裂。但戰後,聯邦德國經濟高速發展,並在20世紀60年代初,經濟發展再次超過英法。聯邦德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呢?又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了什麼影響呢?
一、經濟發展的原因
1、依託於其強大的科學技術。聯邦德國科技基礎雄厚,戰後的德國政府鼓勵科研部門與經濟部門的合作,促進技術創新,使國家技術的發展與創新由企業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並得到了國家的經濟援助和享受優惠的稅收政策。
2、利用外國資本。戰後初期的馬歇爾計劃增加了聯邦德國的工業發展資金,擴大了就業,增加了稅收,引進了新技術和新設備,加速了經濟的發展。
3、國民經濟的非軍事化。戰後德國人不能在國際上扮演重要角色,他們把全部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來並在很短時間里在經濟上打敗了當年的戰勝國。
4、法德矛盾的緩和與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德兩國的發展走出了冤冤相報的怪圈,並走上了「歐洲自主」的發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國、聯邦德國(西德)為代表歐洲六國正式簽訂《煤鋼聯營集團條約》,至此引發法德百年沖突的兩國邊境的煤鋼資源將被置於兩國共同參與管理的聯合機構之下,它結束了兩國爭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間的關系得到了根本的糾正。1958年,六國又組成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日益走向聯合的歐洲成為獨立於美蘇的重要力量,推動了法德關系的改善和德國經濟的發展。
5、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聯邦德國政府通過建立國有經濟,制訂法令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等方面對經濟進行有效的宏觀管理,並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轉,這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6、進行社會政治改革。戰後,德國清除法西斯主義,建立民主化的國家,給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權利,並推行較為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極端貧困和社會動盪,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比較穩定的社會形勢。
7、聯邦德國人民具有較高的勞動素質和他們的辛勤勞動。1950年聯邦德國的在校大學生為10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學生,到1970年增加到41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學生。此外,聯邦德國還非常重視職工的業余教育,由於教育和訓練,聯邦德國就業的勞動者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聯邦德國人民的敬業精神,極大地促進了聯邦德國經濟的騰飛。
二、經濟發展的影響
1、對世界經濟格局的影響。以聯邦德國為代表的西歐經濟的發展,開始改變了戰後美國經濟的霸主地位,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開始走向多極化。
2、對世界政治格局的影響。隨著聯邦德國經濟的發展,西歐經濟在很多領域已經趕上或超過美國,不願意受美國控制和操縱,開始為提高自己的政治經濟地位而努力。希望在世界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不再唯美國馬首是瞻,希望與美國建立平等的夥伴關系,開始沖擊美國的霸主地位,促使國際政治格局向多極化發展。
3、有利於加強歐洲一體化的進程。聯邦德國從歷史中吸取教訓,認為只有聯合的歐洲才能發展,所以從建立歐洲煤鋼聯營,到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德國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德國經濟的發展趕超英法後,德國利用其強大的經濟實力迫使英國組織的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破產,使英國於1973年正式加入歐洲共同體,從而加強了歐洲的團結和促進歐洲一體化進程的發展。
⑥ 一戰前德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1.從資金上 普法戰爭 法國戰敗 賠償德國法郎
2.資源方面 阿爾薩斯和洛林的煤鐵資源豐富 有利於回德國重工答業的發展
3.技術方面 就你所說後起之秀 趁著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有利於汲取兩次工業革命的成功
4.壟斷方面 帝國主義國家向壟斷帝國主義過渡
從四個方面來答這個問題。
⑦ 一戰前德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普法戰爭的勝利獲得了巨額的賠款,為德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資金;佔領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得到了大量的煤鐵資源,為德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源和能源;同時德國作為後起之秀的資本主義的國家更加容易接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容克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使德國的資本,商品,技術高度集中,大大的提高了生產技術,節約生產成本,提高勞動效率,從來提高了經濟的發展
⑧ 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
你好,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因素,
首先是民族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專風造就了德國屬有強大的工業基礎,充足的實用型人才儲備,且高度發達的教育與社會職業培訓機構造就了具有高素質的國民。
其次,聯邦德國對於歷史法西斯的深刻反省,得到了各國的認可,贏得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第三,德國基本上沒有特大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市場竟爭充分,產品質量過硬;
第四,受諾爾饅法影響主要德國民法典的影響,整個民族崇尚法治,法律制度建全,誠信蔚然成風,交易順暢,成本低廉;
第五,城市國家傳統帶來的民主思想與精神,根深蒂固植根於社會所有體系之中。
德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
⑨ 第二次世界大戰怎麼影響德國的經濟
二戰之後,德國的工業基本完蛋了,主要工業設施都是盟國的重點打擊對象,基本都成了一片廢墟,東部更慘,毛子所過之地能拆的全部拆走了
各大工業城市都被炸成了一片廢墟,按照當時盟軍的估算,清理柏林的廢墟至少需要50年的時間,以至於丘吉爾在回憶錄中寫道「看到這一切,讓勝利者的心情盪然無存」
而且由於東德、西德被分開,原先的工業配套體系更是被一分為二(比如以光學儀器聞名的蔡司)
可以說德國經濟毀於一旦
戰後所說的西德奇跡,是指50年代,美英等從其在德國和歐洲的長遠利益考慮,千方百計盡快把西德納入西方營壘。它們首先採取了減少戰爭賠償和停止拆遷工業設備的措施,同時實行了對西德進行「救濟」和「援助」的計劃,繼而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方面不斷開放綠燈,為西德的自我發展提供有利條件。1949年底,西德成為歐洲經合組織、歐洲委員會和魯爾國際管理機構的成員。1950年,根據北約決定,西德要承擔保衛歐洲的任務。1951年,西德加入歐洲煤鋼聯營條約。同年,美、英、法宣布結束對德戰爭狀態。1955年,西德正式加入北約和西歐聯盟。
1958年,西德成為歐共體成員國,等等。
到50年代末,西德實現了三大轉變,即由昔日的敵對國向西方政治盟友的轉變;由非主權國家向主權國家的轉變;由戰爭賠償國向西方市場重要合作者和競爭對手的轉變。這些轉變不僅對西德50年代經濟發展,而且對以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具有重大影響。
德國也.實行適應當時國情的經濟管理體制。50年代是西德實行社會市場經濟的准備和試驗階段。在這一階段,西德根據本國國情在處理國家與市場關系方面作了重要探索和嘗試。首先,在國民經濟恢復期間,為防止經濟無序發展,並為經濟發展創造基礎條件,對涉及國計民生具有戰略意義的經濟部門實行國有化或國家控股、參股的做法。鐵路、公路、航空、郵電、港口等基礎設施部門,因規模大、見效慢、盈利小,均由國家經營管理,屬國有企業。50年代,大約60%的電力生產,96%的電網和煤氣生產掌握在國家手中。此外國家對民營企業提供大量貸款和扶植
結果在50年代末,德國經濟迅速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