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網路經濟發展論文

網路經濟發展論文

發布時間:2020-12-12 00:04:11

1. 請問哪位大俠幫我找一下"網路經濟的發展現狀與趨勢研究"論文

論網路新聞編輯規律
——兼析網路新聞受眾的多元需求

欒 軼 玫

中、英文摘要

二、前 言:

第一部分:問題的提出和研究的維度

第二部分:理論基點——網路傳播特點與網路新聞編輯基本規律

第三部分:宏觀視角——網路新聞編輯思想與網路新聞受眾的需求

第四部分:中觀視角——網路新聞編輯策劃與網路新聞受眾的需求

第五部分:微觀視角——網路新聞編輯實務與網路新聞受眾的需求

結束語:

八、索引與參考書目:

論文:(以下為索引鏈接列表)

題目:《論網路新聞編輯規律——兼析網路新聞受眾的多元需求》

一、問題的提出與研究的維度;

二、網路傳播特點與網路新聞編輯基本規律

1、 網路傳播的特點;

2、 開放式——網路新聞編輯的基本規律;

三、網路新聞編輯思想與網路受眾的多元需求;

1、 網路新聞編輯定位和受眾的多元需求;

2、 網路新聞編輯功能分析與受眾心理的引導;

3、 網路新聞編輯思想與受眾多層次需求的滿足;

四、網路新聞編輯策劃與網路新聞受眾的需求;

1、 網路新聞編輯策劃的定義、內容;

2、 網路新聞編輯策劃的功能分析與受眾需求的滿足;

3、 網路新聞編輯策劃的特點;

五、網路新聞編輯實務與網路新聞受眾的需求;

1、 網路新聞編輯內容研究與對受眾的「迎合」與「引導」;

2、 網路新聞編輯形式研究與有效傳通局面的形成;

3、 網路新聞編輯中的特殊手段;

網路媒體——這一二十世紀最後幾年才出現的全新媒體,被人們稱為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後的「第四媒體」,它的出現給傳播領域帶來全方位的深刻變革。一個全新的媒體、一個全新的傳播領域正吸引著學界對它的深入研究。 「網路新聞編輯學」是網路傳播學眾多研究內容中的一個重要且實用的方面。本文選取它作為研究的主題, 以受眾的多元需求作為研究的出發點,文中的所有考察都與受眾密切相聯。

本文從三個層面: 「宏觀視角——網路新聞編輯思想與受眾的多元需求」、 「中觀視角——網路新聞編輯策劃與受眾的多元需求」、 「微觀視角——網路新聞編輯實務與受眾的多元需求」進行分類研究。提出網路新聞編輯應該具有「全歷史」、「全社會」、「全受眾」「全天候」的編輯思想;指出「『開放式』是網路新聞編輯的基本規律」;此外,本文還從「網路新聞策劃的內容」、「網路新聞策劃的功能」、「網路新聞策劃的特點」等幾方面入手,探討了經濟功能在網路新聞策劃中的「度」的把握的問題;本文微觀方面,通過對網路新聞編輯「內容建構」、「形式呈現」兩方面現狀的考察,提出相應的內容與形式的良性建構標准。

主題詞: 網路新聞編輯規律、編輯思想、編輯策劃、編輯實務、開放式、受眾的需求

Abstract

Emerging in the last decade of 20th Century, INTERNET is regarded as the Fourth Media after Press, Radio and TV and now leading a widerange revolution in mass communication. More and more studies and research works concentrate on the new form of media and the new sector. Internet News Edit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the studies. Staring from the div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Internet News Editing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audience.

The article takes three points of views to carry out its classified studies: a) a macro study which focus on Principles of Internet News Editing and the div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b) an intermediateview study which focus on internet news planning and the div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and c) a micro study which focus on internet news editing practice and the div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The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fullcoverage, wholesociety coverage, entireaudience coverage and alltime coverage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Internet News Editing since boundlessness is the basic law in editing news accessing internet. Furthermore, studies are given to the functioning control of economic role in Internet News Editing in respects of the contents, fun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relating to internet news planning. The standards of welldesigned and wellwritten news are proposed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microstudies given to contents structuring and page layout.

Key Words: Basic Law of Internet News Editing, Editing Principles, Editing Planning, Editing Practice, Boundlessness, Demands of Audience

網路傳播是一個全新的傳播模式,基於「技術」而生的網路特點賦予網路傳播一些全新面貌,對網路傳媒這樣一個「嶄新的、上升的」媒體進行研究有著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本文在網路傳播學眾多的研究方向中,選取其中一個方面——「網路新聞編輯學」作為研究主題; 在眾多的研究方法與研究視角中,選取目前網路傳播研究中選用較少的心理學視角,從受眾的多元需求出發,探索網路新聞編輯規律。

為了全方位反映「網路新聞編輯學」的各個方面,本文從三個層面: 「宏觀視角——網路新聞編輯思想與受眾的多元需求」、「中觀視角——網路新聞編輯策劃與受眾的多元需求」、「微觀視角——網路新聞編輯實務與受眾的多元需求」進行分類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注重「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比較研究」、注重「傳受雙方『良與不良』的互動研究」、注重「傳播理論與新聞實例相結合的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通過對網路傳播特點的深入分析,提出「『開放式』是網路新聞編輯的基本規律」這一論點。文中各個部分的論述都是基於對這一基本規律認識的基礎之上的。

本文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探討網路新聞編輯工作中「編輯思想」的重要作用,提出網路新聞編輯應該具有「全歷史」、「全社會」、「全受眾」「全天候」的編輯思想」。

本文第四部分對於「網路新聞策劃」的研究是網路編輯研究中一個嶄新的領域,學界目前對這一命題的研究還顯不足。文中從「網路新聞策劃的內容」、「網路新聞策劃的功能」、「網路新聞策劃的特點」等幾方面展開論述。 特別注意到了「經濟功能對於網路新聞策劃的要求與影響」、「網路新聞策劃中如何實現經濟與社會雙收益?」「網路新聞策劃的特殊形式」等問題,嘗試通過粗淺的論述探索「經濟功能在網路新聞編輯策劃中『度』的把握」這一命題。

本文第五部分將研究聚焦於「網路新聞編輯實務」這一微觀層面,通過對「網路新聞內容媚俗化傾向」的分析,提出了相應的 「網路新聞編輯內容建構標准與規律」;通過對「網路新聞形式呈現方面不良現狀」的分析,提出了相應的 「網路新聞編輯形式呈現標准與規律」。文中還首次提出了一些基於技術而形成的網路新聞編輯中的特殊手段——「郵發之最 / 閱讀之最新聞之上的新聞」、「推銷內容」等。

研究過程中,注重「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比較研究」、注重「傳受雙方『良與不良』的互動研究」、注重「傳播理論與新聞實例相結合的研究」。

第一部分 問題的提出與研究的維度
一、問題的提出:

本文論題的選定與論述的確立基於這樣一個現實層面:自1995年網際網路在全世界出現,此後數以萬千計的大小網站雨後春筍般地成長、發展。盡管各網站主營內容、經營模式紛繁復雜,但是提供信息與服務幾乎是所有網站共同的目標。在這期間,誕生了一個全新的職業:網路新聞編輯——以向受眾提供信息及信息服務為工作任務的全新職業。伴隨著新興事物而來,學術領域可能更為關心「受眾的需求對網路新聞編輯工作的影響」以及「受眾的需求在網路新聞編輯過程中的具體體現」這一命題。具體來講,就是要求學界從受眾需求的角度對以下問題展開研究:「什麼樣的信息及服務是受眾關心的?怎樣提供這些信息與服務被證明是有效的?有沒有一些切實可循的標准可供參考?網路新聞編輯應涉及和不應涉及的領域是哪些?涉及的深度、廣度是怎樣的?網路新聞編輯過程中所涉及的受眾、傳者(編輯)、傳播技術、信息等諸要素之間是何種關系?如何在它們之間形成一種良性互動?

研究網路新聞編輯——這一網路傳播中的重要內容,源於現實的需要與緊迫性:

網路傳播是一個全新的事物。 對於整個互聯網來說,它至今仍然處於兒童期(從

1995年到今天,不足6年),相對於傳統媒體來講,缺乏經驗的累積與規律的探索。全新的事物猶如空白的紙張,充滿著待墾的誘惑。

二、網路傳播是一個上升的領域。 全新充滿著懸疑,而「上升趨勢」則意味著研究更有價值。不論從全球還是我國范圍來看,整個網路事業仍然處在一個迅速發展的階段,網民數量連月增加、網頁內容不斷翻新、網路普及范圍日益深廣。這一切都說明,對於網路傳播的研究有前瞻與實際意義。

三、網路傳播的研究依然不足。 相較於傳統媒體,對於網路傳播這樣一個全新領域,國內外的研究都比較薄弱。台灣學者在1997年曾經做過一項對「全球資訊網傳播學術資源」的研究,他們利用關鍵詞查詢「與大眾傳播相關的網站」,在亞太地區共找到56個中英文傳播研究和教育網站,其中台灣有38個,澳大利亞有9個,香港有3個,新加坡2個,日本2個,泰國1個,紐西蘭1個。至於中國大陸則未找到任何網站。(參見:雷躍捷、辛欣著《網路新聞傳播概論》第16頁,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 雖然到目前國內也有了類似「中國傳播學評論」的傳播學術網站,但關於網路傳播的學術研究與日益增多的網路傳播現象相比,在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方面依然顯得不足。

心理學視角研究網路新聞編輯規律有自身優勢與獨特性。 本文在研究網路新聞編輯規律時選擇心理學視角,從受眾多方需求的角度審視網路新聞編輯工作,在論述中,更為關注受眾需求的多樣性特徵、傳受者的心理互動機制、以及網路新聞編輯工作在滿足受眾需求方面的「足」與「不足」 等問題。

我們知道,技術賦予網路的交互特徵,使得傳、受者的心理互動較之傳統媒體而言更為經常更為深入,而傳受者的心理互動深刻影響著網路傳播過程的各個方面,因此,從這一視角研究網路新聞編輯規律更易貼近與深入問題的實質。從另一方面來講,目前學界對於網路傳播的研究仍較多地停留在宏觀層面的理論探討上,例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探討第四媒體對大眾傳播理論的影響;2)探討第四媒體與傳播新聞傳媒的關系;3)探討新聞媒體網路的建設與經營;4)對國內外網路法規的評介;5)調查新聞從業人員使用網路的狀況。」(參見《網路新聞傳播概論》第16頁)而對於微觀層面,比方說用心理學視角、從受眾需求的角度對網路傳播實務進行的研究還不是很多。本文則試圖從這一角度進行一些學理意義的嘗試性探討。

由於技術的密切介入,與傳統新聞編輯不同,網路新聞編輯從誕生之日起就決定著它的內容、趨勢等都將更多也更密切地受到技術的影響,網路新聞編輯工作將隨著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發展變化,每一次技術的革新都將影響網路新聞編輯工作的內容與方式方法。這種影響可能表現為漸進式,也可能表現為瞬間突破性。正是技術的深度介入,使得網路新聞編輯工作表現為更多的動態性、開放性。因此,對它的研究也必然應該選取動態、多維、開放的視角。

二、研究的維度:

傳統意義上的編輯研究一般關注報道方針、報道策劃、報道實務等三方面。這三方面立體地構成了編輯學的全部內容。 網路新聞編輯雖然是一門全新課題,但對它的研究依然離不開上述三個層面的內容。因此,本文在研究維度的選擇上採用了傳統編輯學的方法,從宏觀網路新聞編輯思想、中觀網路新聞編輯策劃、微觀——網路新聞編輯實務三個層面進行研究。

宏觀——網路新聞編輯思想和受眾的多元需求:

本文將「編輯思想」做為論述的一個重要方面,除了「編輯思想」是傳統編輯學研究的一個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網路傳播過程中,「編輯思想」一度被人忽視或者說從來被人重視不夠,這或許由於網路傳播的「技術決定論」或許是「傳播主體多元化」導致的網路編輯工作的「唯技術」或「人人皆為傳者,無需編輯」的現實傾向;而對網路編輯工作理解上的錯覺與誤讀已經並且還在給現時的網路編輯工作帶來不利影響。正本清源——從源頭上的重新認識將有助於網路新聞編輯具體操作的良性發展。本文從「更好地滿足受眾多樣性需求」出發,提出「全歷史、全社會、全受眾、全天候」的網路新聞編輯思想,著重強調了網路新聞編輯應該具有的對歷史、對社會、對受眾的全面負責態度。

中觀——網路新聞編輯策劃和受眾的多元需求:

長期以來,對於編輯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策劃的研究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近些年來,隨著媒介產業化進程,這一問題又重新進入學術研究的視野。毫無疑問,對於網路新聞編輯研究來講,網路新聞策劃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網路新聞策劃的目標是為了讓自己的新聞產品能被更多的受眾接受、喜愛,因此,對於它的研究一定是基於對受眾的心理特點、多元需求仔細分析基礎之上的。

網路新聞從誕生之日起,就始終立於媒介產業化的前沿,較傳統媒體而言,它帶有更強的商品屬性、經濟功能。這使得網路新聞策劃在功能與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本文試圖探討「經濟功能對於網路新聞策劃的要求與影響」、「網路新聞策劃中如何實現經濟與社會雙收益?」「網路新聞策劃的特殊形式」等等一系列問題。目的就是嘗試通過粗淺的論述探索「經濟功能在網路新聞編輯策劃中『度』的把握」這一命題。

微觀——網路新聞編輯實務和受眾的多元需求:

對宏觀編輯思想與中觀編輯策劃的研究,目的是勾勒出網路新聞編輯工作應有的一種寬廣視界與胸懷,它們是隱性的、穩定的,更多的表現為一種常態。而具體到「每篇稿件的選擇、每個網頁的建構、每條鏈接的設計」這些屬於編輯實務方面的具體編輯工作,則更多表現為顯性的、動態的、受眾能夠直接感受到的編輯成果。因此,對它的深入研究最具現實指導性。

通過對網路新聞編輯內容選擇方面的「長與短」、「新與舊」、「軟與硬」、「深與淺」「真與假」、「原創與整合」的研究;通過對網路新聞編輯形式呈現方面的「網頁空間」、「信息編排」「版面色彩」「導航結構」的研究;通過對基於網路技術而形成的特殊編排手段——「新聞之上的新聞」、「推銷內容的編輯手段」等等專題的研究,有助於更好地回答「什麼是受眾討厭的?」「什麼是受眾喜歡的?」、「如何滿足並提升受眾的喜好?」等一系列問題。 從而為傳受良性互動與網路新聞的高效傳播找到實現途徑。

網路新聞以網路為傳播平台。一方面,網路傳播的特點勢必影響著網路新聞編采特點;另一方面,網路新聞在編采過程中也要時時刻刻注重網路傳播的特點,只有這樣網路新聞才能更好地發揚技術帶來的優勢,才能有別於傳統媒體的新聞形式,有獨立存在的理由與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本部分將通過對網路傳播特點的分析、以及網路編輯與傳統媒體編輯工作的對比研究,探索網路新聞編輯的基本規律——開放式規律。以下各部分的論述都將建立於這一基本規律之上。

一 、 網路傳播特點分析

關於網路傳播的特點,目前存在多種解說。

例如:有將網路媒體特點歸結為:1)超越時空限制;2)海量信息;3)多媒體;4)交互性;5)小眾化(實質上強調的是個性化服務);(參見:張海鷹、騰謙編著《網路傳播概論》第77頁----第80頁,復旦大學出版社)有將網路傳播特點歸結為:1)傳播主體多元化;2)傳播方式多媒體;3)傳播關系的交互性;4)信息接收的個人化和主動化;5)信息傳播的快捷性;6)傳播內容的廣泛性;7)傳播環境的全球化;(參見:雷躍捷、辛欣主編《網路新聞傳播概論》第54頁---第70頁,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還有將網路傳播特點歸結為:1)交互性;2)海量性;3)即時性;4)超文本信息檢索方式;5)媒體個人化;(參見:《網路季風叢書:人人都是國王》,山東文藝出版社)

將散見於各報章、論著中的表述歸結起來,盡管各方表述在選取詞彙與著重要素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在網路傳播的基本特點方面,大家還是有一定的共識。簡言之,就是普遍承認網路傳播在如下方面擁有與傳統媒體完全不同的特點:交互性、海量性、多媒體、即時性、個人化、超文本等。

1)交互性:傳統媒體將信息單向傳遞給受眾,網路傳播則提供一種雙向傳輸的信息渠道。用「邏輯拓樸結構」(它是描述不同網路系統中信息傳輸邏輯過程的方法)分析,傳統媒體的邏輯拓樸結構是星型結構,即中心製作,四面傳輸。其特點是1)中心節點:報社、電台、電視台是傳播中的唯一信息來源;2)單向流動:信息由信息源向終端點「受者」流動;3)終端點彼此孤立,沒有聯系;4)中心節點批量復制同樣信息,單向傳諸終端點。這種結構使得傳統媒體基本上只根據自己的判斷決定什麼樣的信息,受眾只能照單全收,形成了「我傳你受」的傳播定勢。網路媒體基於完全不同的一個平等交流的信息平台。網路傳播的邏輯拓樸結構是環形分布式的,其特點為:1)拓樸結構中無中心節點,每個節點都可向其他節點發送信息成為信息源;2)雙向流動:任何節點都可以向發送信息的節點傳回反饋信息;3)網路各節點之間不是孤立的,任意兩點可以通過網路進行雙向信息交流;4)任意兩點間的交流路徑不只一條。採用這種邏輯拓樸結構的網路傳播本身就具有雙向交流的特點,這使得傳受雙方較之傳統媒體而言,雙向交流的發生更為經常也更為深入。(參見:雷躍捷、辛欣主編《網路新聞傳播概論》,北京廣播學院)

2)海量性:網際網路將全世界的計算機和計算機連接起來,從而形成了一個巨大無比的資料庫。世界上任一時間任一地點發生的任一事件都有可能成為網路的信息被廣泛傳播。與傳統媒體相比,由於它得天獨厚的技術優勢,它可以逃脫報紙版面、廣播電視固定時段、節目容量等諸多限制。技術創造的電腦網路時空,幾乎可以將全世界的新聞信息全部包攬;此外,由於傳播主體的多元化,「人人皆可成為信息源」——使得網路信息得以最大限度的源源不斷;其次,由於資料庫的存在,得以縱向保存歷史新聞信息,正是信息集納的廣度與深度形成了網路傳播的海量特點。

3)多媒體:報紙通過紙質媒介利用文字和圖片傳遞新聞,廣播以聲音發送信息,電視藉助聲畫播放節目。網路媒體則兼容了文字、圖表(片)、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傳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現信息、發送信息。網路傳播的多媒體特點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各種傳播形式的「兼容並包」,豐富了新聞傳播的手段。受眾也有了眾多的自由選擇,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選擇有字無聲、有聲有像、圖文並茂等多種形式,各種感官得以充分調動。

4)即時性:報紙使用紙質媒介傳遞信息,傳遞速度受制於交通手段和零售環節;廣播電視採用無線電磁信號的形式,由於受到信號傳輸覆蓋面的限制,傳輸范圍之外的地方還需其他手段幫助來獲得信號,增加環節會大大影響傳播速度; 網路新聞傳播的載體是光纖通訊線路,光纖傳遞數字信號的速度為每秒30萬公里,瞬間可達世界上任何地方,從而在技術環節上保證了網路新聞傳播的即時特點。此外,傳統媒介需要製作周期,有截稿時間的限制。而網路新聞傳播則不受此限,新聞稿件可以隨到隨發,24小時不間斷發稿,受眾可以在第一時間知道所發生的一切。

5)個人化: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曾指出:大眾傳媒應該重新定義為「發送和接收個人化信息和娛樂的系統」。網路傳播的個人化特徵非常明顯,技術帶來的優勢可以使得受眾從容地利用各種檢索工具在各類資料庫中「各取所需」;受眾還可以自由的選擇信息接收的時間、地點以及媒介的表現形式;與此同時,作為網路傳播另一端的傳者也可用一種「信息推送技術」,根據用戶的需求為他推送信息的專門化服務。信息的傳播在網路中顯得個性張揚、特色鮮明。

6)超文本:與傳統媒體不同,網路傳播是建構在超文本、超鏈接之上的全新傳播模式。超文本,與用字元串來表達,以線性形式進行組織的傳統文本信息的處理方式有很大不同。它不是以字元,而是以結點(Node)為單位組織各種信息,一個結點是一個「信息塊」,結點內的信息可以是文本、圖像、圖形、動畫、聲音或其組合;它的信息在組織上採用網狀結構,結點間通過關系鏈加以鏈接,從而構成表達特定內容的信息網路。它對信息的存儲可以按照交叉聯想的方式,從一處迅速跳到另一處,打破了原文本系統只能按順序、線性存取的限制,可以方便靈活的檢索。超文本賦予網路傳播許多優勢,比如說,形成網狀的復雜信息結構,系統能按不同查詢條件鏈接,從而使網路傳播擁有強大的檢索功能;此外,它有良好的編輯功能,可以進行多窗口編輯,使得網路編輯可以方便地容納更多元素。

二、 開放式——網路新聞編輯的基本規律

對於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的新聞編輯工作而言,除了共同遵守的諸如宏觀的「把關」、「發言」以及微觀的「文稿(聲像)通順」、「節(欄)目整體感強」等編輯規律外,它們還有各自突出的、根本的特性,比如說,報紙編輯突出「版面和諧」,廣播編輯強調「口語化、符合聽覺規律」,電視編輯則非常重視「聲畫合一」。正是這些特性構成了不同媒介的不同編輯規律,那麼網路新聞編輯的根本特點、基本規律是什麼呢?

網路是一個平台,它本身可以容納報紙、廣播、電視的所有的傳播功能,因此,可以說,在網路新聞編輯中,如果偏向文字(如網路報紙)則要重視「版面和諧」、偏向聲音(如網路廣播)則要重視「口語化、符合聽覺規律」、偏向聲像(如網上電視)則要重視「聲畫合一」。從這一角度講,網路新聞編輯要遵循傳統媒介編輯的所有規律。但是它有沒有自己的規律呢?有沒有自己區別與他者而獨享的又是最基本的規律呢?

本文認為,除去一切表象的呈現,更深入研究網路新聞編輯,我們發現「開放式」是網路新聞編輯的基本規律,是滲透到網路新聞編輯工作各個環節中的一條主線,它是網路新聞編輯區別於他類媒體編輯工作的一個基本特點。

網際網路實質上是一個時空開放的網路空間。正是這種「時間與空間上的最大限度開放」賦予網路傳播以「交互性、海量性、即時性、多媒體、個人化、超文本」等眾多特徵。通過對網路的這些傳播特徵深入分析,不難發現「開放式」是它們共有的也是最基本的特性。所以,筆者以為,如同報紙的「版面和諧」、廣播的「口語化、符合聽覺規律」、電視的「聲畫合一」等為上述媒體的基本編輯規律一樣,「開放式」規律是網路媒體的基本規律。

這里指出的「開放式」包含三個層面:時間層面的開放、空間層面的開放、技術層面的開放。下面我們依次對網路傳播的「交互性、海量性、即時性、多媒體、個人化、超文本」6大特徵進行分析:以此論證 「開放式」規律是網路媒體的基本規律這一命題。

1)交互性:交互性包含「一人對一人、一人對多人、多人對一人、多人對多人」的傳播方式。交互的形成正是時間層面、空間層面上的開放性帶來的。時空開放,從而可以實現「此時與彼時、此地與彼地、此人與彼人」的共時或異時、同地或異地傳播,時空的開放賦予傳播更多的深度與廣度。

2)海量性:海量性特徵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其一、網路傳播實現了地域上的全球覆蓋(這是空間上的開放性導致的);其二、網路傳播實現了信息的海量存儲(這是時間上與空間上的開放性導致的——網路傳播可以橫向容納世界各地的所有信息,巨大的資料庫可以縱向容納歷史信息);其三、網路傳播中信息存儲的質的多樣性(網路傳播中的信息可以以「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形式存儲,這是技術開放性帶來的結果)

3)即時性:得益於技術帶來的優勢,網際網路可以不受印刷、運輸、發行等因素的限制,實現信息的「瞬間」傳輸,傳播速度快、時效強。時間上的開放性是新聞即時傳播的前提與保證;此外,每一個網民都是一個新聞線索提供者,也是新聞發布者。「地球上沒有一家報社、廣播公司或電視機構有實力把他們布置到世界上所有的地區,去應付突發事件」 (參見:網路季風叢書---《人人都是國王》----山東文藝出版社), 從這個意義上講,網路傳播即時性的前提正是在於「空間上的開放性」。

4)多媒體:網路傳播實現了「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多種手段組合的多媒體傳播,這正是技術開放性帶來的直接成果。技術的開放增強了網路本身的容納力,技術的開放延伸並調動了人類的各個感覺系統。

5)個人化:個人化特點意味著受眾「可以自由地選時收看」(時間上的開放性)、「可以自由地選擇世界各地、古往今來的內容」(時空上的開放性)、「可以自由地選擇接收模式(有聲有像或有聲無像或圖文並茂——不同媒介功能的任意組合)」(技術上的開放性)。正是時間、空間、技術上的開放性使得「個人報紙」、「我的新聞」等個人

2. 論文:網路經濟對現代企業的影響

陳佳貴、羅仲偉在《中國工業經濟》2001年第1期發表題為《網路經濟對現代企業的影響》的文章,其主要觀點如下:

網路經濟的興起對現代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的各個環節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更重要的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網路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完全有可能改變現代企業的基本商業動作模式,動搖在工業時代中業已成為經典的戰略思想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

目前看來,網路經濟對現代企業的影響至少可以簡要地歸納為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1.對企業成長方式的影響。進入網路時代,經濟正從由穩定的商品供應壟斷者主宰轉變為臨時的商品供應壟斷者主宰,大批量製造和大批量銷售正在讓位於大批量定製。網路經濟時代市場競爭的焦點不再集中於誰的科技更優良,誰的規模更強大,誰的資本最雄厚,而是要看誰最先發現最終消費者,並能最先滿足最終消費者的需求,以及在短期內佔有滿足這種需求的排他性。誰最先順利地為消費者提供了其所需的商品或服務,誰就是成功者。

2.對企業經營方式的影響。以網路化為基礎的電子商務將極大地影響傳統的企業經營方式,擺脫常規的交易模式和市場局限。電子商務將要求企業經營方式和經營活動按照電子商務的交易規律和模式進行重組。目前電子商務有三種較為流行的交易模式:第一種稱為買方模式,可以利用買方強大的特點,向網路輸送采購軟體,通過網站與供應商保持固定聯系,並向供應商收取傭金;第二種是賣方模式,即賣方建立供貨網站,為購買者服務;第三種為單一產品供應商模式,許多銷售通過網路促銷同類產品。

3.對企業生產組織方式的影響。在網際網路的支持下,傳統企業的生產組織方式將發生變化。這種生產組織方式以國際品牌為龍頭,通過OEM的方式把生產過程分包給下游廠商,其極端的形式就是全部產品均為外包生產,品牌公司只負責設計和營銷。企業生產組織方式的虛擬化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利用高信息技術手段,在全球范圍內通過軟性操作系統整合優勢資源,既增加企業運行的效率和活力,又避免工業經濟時代常規運行中的硬設施投入,從而降低了企業運行成本;其二,只需要保持對市場變化的高度敏感性和研發設計能力,而不必將自己耗費在低價值產出和常規的普通工業生產中,後者完全可以通過國際分工體系由訂貨或合營方式來完成。

4.對企業內部機制和管理的影響。電子商務將使企業內部機制和管理進一步電子化、信息化,最後達到企業經營管理技術的變革。通過網際網路實現企業內部的信息溝通、形成內部的高度整合是電子化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上網尋找客戶、擴大新的銷售渠道,成為新的管理職能。第三步是對價值鏈或供應鏈進行全面整合,實現電子化管理的高效動作,使企業內部機制和管理進一步發生實質性的變化。最後是通過網上銷售擴大相關的服務范圍,使企業的經營管理進一步完善。在BTOB的電子商務中,還要完成供應商與客戶之間不同生產經營流程或價值鏈的高度整合,從而使企業的經營管理技術和水平得以空前提高。

5.對企業組織結構的影響。網路經濟使企業經營管理的手段得以創新,從而使管理更有效率。企業組織結構的網路化,既表現為企業內部的網路化,企業內部決策的層次越來越少,管理的幅度越來越寬,決策越來越分散於最接近客戶的經營前沿;又表現為企業之間組織的網路化,形成了以專業化聯合的資產,共享的過程式控制制和共同的集體目的為基本特徵的企業間組織方式。

http://www.8wen.com/search/docs/%CD%F8%C2%E7%BE%AD%BC%C3%B6%D4%CF%D6%B4%FA%C6%F3%D2%B5%B5%C4%D3%B0%CF%EC/1

3. 互聯網 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論文

「人類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這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時代潮流,我們必須以更加積極的姿態來迎接和擁抱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國務院關於「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等相關文件的出台,必將掀起新一輪的互聯網發展浪潮,打造經濟發展新動能,助力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林念修說,為落實互聯網+行動,促進互聯網產業健康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有以下四個方面的考慮。
一是以更長遠的眼光、更高的要求加快完善寬頻網路基礎設施,這是利當前、惠長遠的重要舉措,需要高度重視、及早謀劃、超前部署。

二是要以更包容的態度、更寬松的環境積極擁抱互聯網。深化改革開放、政策創新是對互聯網發展的最好支持,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為互聯網發展寬松環境,促進市場公平競爭,推動民營資本進入網路寬頻領域,同時推動各行業互聯網准入負面清單,推進開放共享。

三是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政策務實推進互聯網+行動。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統籌各類資源,創新夯實,圍繞「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提出的11個領域,推動重大工程包,實施新興產業創投計劃,支持初創期創新型企業發展,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推動金融機構加大對「互聯網+」重點項目的融資支持。

四是要以更科學的管理、更規范的制度保障網路安全,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推動「互聯網+」行動必須強化網路安全屏障,「我們要增強安全意識,加強安全管理和防護,同時加快標准規范建設,完善信息支撐體系。」

原文很長,你看看這個: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5-07/21/c_134430996.htm

4. 跪求信息技術對社會或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論文

構成知識的必須是真實信息,真實信息是對事物在時空中的結構、狀態和變化,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事物發生和發展的規律等情況的客觀表述。信息可以傳遞、復制、擴散而不損耗。信息是構成有生命物質的基本要素,生物通過遺傳信息將自身的性狀從一代傳向下一代,通過各種感官、神經系統和激素感知和傳遞信息,協調身體內各器官的活動。 人身體最重要的器官就是集中收集、存貯、傳遞、分析和調控信息的大腦,它決定人的思維,指揮人的活動,它是生物進化過程中創造的最精細的處理信息的器官,直到現在,大腦的某些功能仍然超出最先進的電腦,但電腦趕超的速度很快,電腦具有更高功能的時期很快將會到來。 生物是通過感覺器官感知外界信息,但它們所獲得的通常是局部的、表面的信息,有時是虛假的信息。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是獲取真實信息、是形成知識的必要方法。 信息在構成社會組織,進行社會活動,形成有序狀態,或引發社會各種危機,破壞社會穩定等環節中起重要作用。國民經濟信息化是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的重要關鍵。在競爭中,掌握和控制信息至關重要,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製造假信息,破壞敵方信息系統 的信息戰,已經成為當今主要的作戰方式。 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正在加速經濟的發展、加速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和社會的全面變革。信息技術正在改變政府和企業的管理模式,成為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社會中,網路和信息產品已經融入人們的生活方式,信息生產和信息消費的增長將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個性化、微型化、移動化、服務化、參與式和互動式是信息技術的發展方向,也是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動經濟發展、實現社會信息化的主要方向。 信息的遠距離實時傳播,使得個人、地區和全球緊密相連 信息又可以是一傳十、十傳百的非線性式的傳播,甚至添油加醋的增長。由於信息具有長距離非線性的作用,對於復雜系統,局部信息(可能是虛假或誇張的信息)在某些條件下也會引發嚴重的災難性後果,如股市炒作帶來泡沫,個別事件引發社會動亂。 在20 世紀 90 年代美國經濟依靠發展信息科技和信息產業,及時調整產業結構,並提高了傳統產業的競爭力,從而擊敗了日本的挑戰,實現了經濟長期的高速發展。 對美國新經濟過分的樂觀情緒和輿論的炒作,對網路經濟過高和過快的期望,在市場和法制條件尚不夠成熟時,集中注入了大量風險資金,產生了一大批重復建設、沒有特色、沒有經濟效益的網路公司,造成了經濟泡沫。2000 年下半年開始的股票下跌,泡沫破滅,使美國和世界經濟發展速度趨緩,進入了停滯和衰退期,並開始又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但不論世界經濟情況如何,信息科技仍在繼續發展,速度不會趨緩,競爭將更加激烈,網路經濟經過結構調整會獲得新的大發展。 信息科學技術是發展最快、帶動面最廣、能加快經濟發展速度、對經濟結構和社會變革影響最大的科學技術。信息技術將滲透到所有產業、服務業和管理工作中去。通信、電腦、攝影、音響、電視等行業已開始在數字化和網路化的基礎上融合,帶來激烈的市場競爭及新一輪產業結構和分工的調整。白色家電也已開始網路化和智能化的進程。 信息科技的某些新的發展領域 高速超大規模微電子晶元,巨型計算機,網路,統一的寬頻綜合業務網。在無線通訊和無線連接領域,全球信息網路和以數字地球代表的全球地理、氣象、資源、災害、交通等信息系統集成通信、感測、計算和控制於一體的智能自動化、參與式的融合網路。 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涉及全面智能化人機界面和軟體。智能化辦公和管理系統、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三維沉浸的虛擬增強現實技術和相關的應用,如網上辦公室、學校、研究所、醫院、博物館、圖書館、商店、銀行等,在賽伯空間進行多種遠程、實時、互動式服務,在網上開展教育、科研、會議、購物、游覽、訂票、支付、診斷等等活動。 而集成電路用在何處呢? 電腦佔2%,感測器和控制器佔98%,其中機器人佔6%,車輛佔12%。 隨時隨地隨身的感測器和控制器在不斷增長,一旦形成可由無線接入的全球網路,將大大增強人的感知能力和行動能力。 從網路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效率決定於帶寬,即傳輸的速度。網路的功能與網路連接的節點數目的平方成正比。 現在網際網路上每天增加100萬以上的網頁,每個網頁有7~10 個鏈接,網頁總量已超過幾十億。20年美國思科公司推出的設備,已將網路服務商基礎設施帶寬可擴展能力提高到5Tbps(每秒5 萬億比特),可容納1OGbps(每秒百億比特)介面,可擴展到320Gbps 的交換容量。 網路信息社會向統一的 IP 核心網演化是 21 世紀的大趨勢 網際網路採用開放的體系結構,統一的標准協議,任何接入網路只要是採用網際網路協議 (IP) 都可以和它互通互連。而傳統的有線和移動無線電話則不同,它們有著各自獨立的交換和傳輸網路。而無線行動電話的接入網路更是復雜,有著不同的空中傳輸標准。這不僅增加了成本,也給使用管理帶來很大不便。隨著IP 電話的興起,網路技術的發展,傳統電話在向IP 化演化發展,首先長途骨幹網開始 IP化,隨後各種接入網被用於IP電話接入。進一步開始發展將傳統電話智能網和網際網路特徵融合的新一代綜合業務網路系統。 互聯網沙時漏計模型向統一的IP 核心網演化已經是大勢所趨。所有的業務從傳統電話、移動通信漫遊、新一代綜合業務,到電子商務、綜合應用服務,乃至交互電視業務,全部由統一的核心IP 網來完成。差別僅僅是接入網不同,可以是傳統電話網、無線優點電話接入網、有線電視網、區域網接入等。 而電子商務通過直接將廠商和顧客聯系起來,通過網路實現廣告、訂貨、銷售、付款。新的模式採用新的貨物配送方式,會沖擊傳統的批發商和零售商。電子商務改變金融和商業提供服務的方式。也影響政府的服務方式,如網上教育、稅收、儲蓄、股票買賣、遠程醫療、法律咨詢、賬單支付等。軟體、電子讀物和媒體產品可以通過網路傳輸、網上下載,降低管理和運輸成本。軟體、電子讀物和媒體產品的生產商更容易受到網上電子商務的影響。 網路推進高效率服務 寬頻業務能否成功發展,關鍵在於運營模式的改革和調整,形成新的運營模式建設寬頻網路生態系統。寬頻運營商將不能只提供傳輸服務,他必須和內容提供商(ICP)、應用服務供應商(ASP)等結合提供服務平台,滿足用戶的各種需求。運營商必須制定合理的價值鏈政策,吸引眾多的ICP、ASP等公司參加形成健康的生態系統。只有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才能創造出各種寬頻內容和應用服務,才能形成寬頻服務市場,寬頻網路才能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寬頻生態鏈和服務商生態位與感測器、控制器和制動器有內在和緊密聯系,在復雜網路上通過多層協議和反饋隨時隨地進行計算、通訊和控制,結果是: 每件事的自動化和無縫集成,高效率和經濟的運行,有力和可靠的服務。 柵格或網格 (grid) 實現網際網路或區域網上所有資源,包括計算、存儲、通信、軟體、信息、知識等的全面共享,把整個網整合成一台超級計算機。 柵格(網格)技術及由電腦和感測器共同組成的虛擬現實技術, 將逐步發展成熟和普及。柵格技術和智能軟體相結合,能實現多種資源共亭,多維信息傳輸,不同網路協同,多個網點合作,針對多種需求,面向多個用戶,將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為數字地球、數字城市、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災害預警、產品設計、旅遊、科學研究、軍事作戰等提供有力的應用平台。 目前的計算機技術 目前,計算機只能通過數字、圖表或二維圖像來描述多維信息,尚不能讓人們通過視覺、聽覺和觸覺直接感知多維信息,尚不能進入場景並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尚不能通過自然語言和手勢控制計算機的運行。 未來計算機的虛擬現實技術將允許您能以自然和諧的方式操作使用計算機,能漫遊計算機所構造的虛擬場景並同時獲得視覺、聽覺和觸覺的信息,能直觀、形象、生動地感知多維信息。 而虛擬現實技術通過數值模擬在電腦上形成設計模型的三維圖像,並可以用微型感測器將模型的質感動態地表達出來。戴上特製的頭盔和手套,可以如臨其境地進行觀察,親身感受模型運動的動態過程。虛擬現實技術使人類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去經歷和體驗世界上早已發生或尚未發生的事件。可以深入到人類生理活動難以到達的宏觀或微觀世界去進行研究和探索。將數值模擬的圖像和拍攝的真實物體的三維圖像在電腦中融合,得到虛擬增強現實的圖像。 虛擬現實技術已大量用於科學研究、產品設計和製造、軍事訓練、事故模擬。技術成熟和價格下降後將大規模進入醫療、旅遊、教育、科研、設計和銷售等部門,為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全新的方法和手段。 虛擬產品開發技術 產品設計開發手段的革命,在虛擬環境中對產品進行功能測試和應用模擬,研製費用平均降低30%,研製周期縮短40%。 應用領域包括飛機、汽車、機電產品、新概念武器······ 1994 年洛杉磯地區發生 6.8 級地震,23500 座橋梁出現問題,海灣大橋需重建。美國用 VR 技術對三個方案(高架公路、單纜支撐和雙纜支撐)進行評估,只花四周就做出決策,此外用 VR 技術對波音 777 進行設計,省去大量開模、放樣時間,裝配一次成功。 美國把 VR 用於在研的聯合攻擊/戰斗機,使全壽命費用節省 30 億美元,使 F-22 戰斗機的平均單價降低 71.6 萬美元。可見把 VR 用於對信息戰 (C4ISR) 建模,使聯合演習和訓練成為可行,節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個人增強現實沉浸系統 未來在衣服上織入太陽能晶元、微型處理器、存儲晶元、鍵盤和導線。利用無線耳飾,可以收聽新聞、音樂,待辦事的提醒。利用眼鏡,可以收看互聯網新聞,收發電子郵件,確定方位。帶在身上的微型攝像機可以隨時拍攝景象。增強現實可以將虛擬圖景和實景無縫結合,顯示出來,幫助進行比較和決策。 人工智慧和人機界面將獲得高度發展。將來,電腦不僅會具備強大的獲取、處理、存儲和傳輸信息的功能,而且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能理解人的語言、想法甚至感情,容易和人溝通,將成為人最得力的助手和伴侶。 對用戶而言,將像用水用電一樣方便地獲得和使用信息,不必自身擁有強大功能的電腦,各種信息會按用戶需要,由電腦服務公司加以篩選,經過處理後通過智能服裝、智能家電、智能汽車等連接的無線網路主動提供。 信息戰和信息安全 從美國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爭中可以看到,充分利用地形、氣候信息的精確致導武器在戰爭中會發揮巨大作用。掌握和壟斷信息對取得作戰的主動權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此保護我方的信息系統和破壞敵方的信息系統的信息戰,已經成為未來主要的作戰方式。 在網路時代進行網上攻擊成本很低,只需要少數智力極高的計算機黑客,能破譯對方設置的密碼,就可以在世界任何地點,以一台手提電腦,接通網際網路,對所選定的目標電腦,通過修改操作程序,改變輸入參數,造成電腦指揮失誤來進行攻擊或犯罪(如非法轉移資金)。 為攻擊電腦操作系統和應用軟體的薄弱環節而製造的電腦病毒層出不窮,通過網路傳播的速度愈來愈快,破壞性愈來愈大,會瞬間使成千上萬台電腦癱瘓,影響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網路中的信息安全已成為信息社會中保持經濟發展,保證政治和社會穩定的重要課題。 快速發展的信息科技帶來的社會變化 工作組織由專業人員串列作業改變為由多個具有不同知識背景的團隊,通過網路開展並行工程設計不僅重視試驗和經驗,同時更注重計算和理論,設計模式由進行實物模擬到發展情景虛擬。 企業內縱向層次減少,橫向聯系增加,各部門主動參與制定統一目標和戰略,由各自為政互相競爭到集中目標加強協作,由強調個人能力到發揮團隊智慧生產,由強調規模到強調創新和敏捷製造快速發展的信息科技帶來的社會變化。經濟全球化通過網路加快發展,產業和產品結構需要經常調整以適應世界市場快速的變化。

記得採納啊

5. 求一份3000字論文 《網路經濟與我們》

一,互聯網路顯示了前所未有的特徵,它創造了一個新世界,一個虛擬而又真實的世界,一個嶄新的統一的網路國際社會,大體可以從以下9個方面理解網路的神奇:無差別化,數字化,互聯實時化,人本化或智本化,資源共享化,虛擬化,高速化,全球一體化,綜合化。

第二,基於這樣的特徵,它最終將成為帶動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新引擎,它曾經創造了這樣的奇跡,而今經歷了重新融合後的網路經濟正在創造新的奇跡。

第三,人類經濟發展史上,國際互聯網路及其網路經濟,之所以說是工業革命以來最為重要的產業革命事件,可以從以下四個角度來透視它震撼全球的影響力:

一是它的影響廣度,它幾乎布線於全世界各個角落;

二是它的影響深度,它在微觀上改變著人類行為各個方面,在宏觀上改變著現行社會體制、結構乃至整個社會生活;

三是它的影響速度;

四是它的影響長久度。

第四,基於當代計算機、光纜通訊技術之上的網路經濟,是工業革命以來最為偉大的產業革命,它事實上已經構成第三次產業的科技基礎。幾乎可以說,正是網路經濟的出現與形成,使得自上個世紀初葉出現的三次產業分化真正完成。可以預料,紮根於新技術基礎之上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將前程似錦。

第五,互聯網產生的信息服務社會。如果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社會,蒸汽機產生的是資本社會,那麼互聯網產生的則是信息服務社會,或者說是信息社會。

正是互聯網產生的上述革命性意義,它給予了互聯網路下的新經濟獲得新的本質,或者說發生著本質性嬗(shan)變。

第一,一種嶄新的網路企業誕生。所謂網路企業,是互聯於因特網路中的各類企業,是由於網路經濟拉動起來的企業系統。在網路經濟中的企業,已經可以完全實現:「無論你在天涯海角,企業在你掌控之中」。

第二,以網路企業為基礎迅速形成網路經濟,網路經濟由於互聯網的特徵而有力地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新革命。大量網路企業的誕生,大量網上經濟活動的涌現,從而形成了一種史無前例的「網路經濟」現象。所謂網路經濟,是指建立在由現代通訊網路、電子計算機網路所形成的信息網路基礎之上的一切經濟活動,即基於互聯網基礎上發生的經濟行為以及網路的上游、下游經濟活動。

第三,比之傳統經濟,網路經濟具有如下新的本質:它是人本經濟,它是和諧經濟,它是可持續經濟,它是低成本經濟,它是互惠經濟,它是一體化經濟。

第四,在這個新興的經濟體系中,智慧資本、知識資本最終獲得了自己的歷史地位。因為,知識經濟時代價值的增值因素、倍增因素的重點在於智慧勞動。

第五,在計算機與互聯網的平台上,體現不出人們的社會差別(階層、民族、區域、地位、性別、身份、年齡等等),它甚至跨越了時空界限,將勞動者之間的差別簡化為人們能力的差別,簡化為人們利用自己的知識在這個平台上創造價值、服務企業的差別。這便為勞動者平等地、自主地展示能力提供了無拘無束的時空,就是說,勞動者邁向自主勞動的路途坦盪。

第六,網路經濟的發展,將在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層次上打造出新的經濟機制,而且最終會形成一整套與新的經濟基礎相適應的新機制系統。

基於以上對互聯網及其引致的網路經濟的探討,我們對網路經濟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但是,目前網路經濟發展面臨的難題很多,處境也是十分困難的。對其中最為緊要的幾個問題應對策略或者政策建議如下:

第一,網路經濟發展到今天,如果想減少市場的盲目性帶來的損失,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必需也必須介入了。必須制定給網路經濟基礎產業中的每一塊均衡發展的政策,也就是說,政府應該通過政策來調節網路經濟豐厚利潤與趕超利潤的分配。

第二,針對我國大批網路企業不能贏利的根源,其中網路信息產品的商品化是關鍵,建議對信息、網路產品要區別對待。軟體、專用信息、經過研究加工過的信息,必須將其產品商品化。商品化的惟一出路是給出產品的邊界,使其具有排它性、獨有性。而對公眾信息,不足以商品化的產品,要另起思路,不能勉強打包成品。目前成功的做法是,以公眾信息為平台,提高點擊率即贏得人氣後,再以廣告銷售、網上產品銷售為盈利點。

第三,互聯網經濟決不是一個產業的「專利」,不是技術的副產品,更不是個別產業部門的特權。互聯網將引發各行各業的變革,因為必須明確認識到,發展網路經濟必須發揮傳統產業的作用,只有當網路經濟與傳統產業相結合了,網路經濟才找到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第四,雖然網路經濟是一種創新經濟,但決不能忽視自身的創新,而且網路經濟的生命就在於不斷創新。

第五,若干政策建議:加快農村與西部互聯網路的發展,政策要傾斜;對.CN域名的開發戰略要再認識;要加強對網路安全的關注,加強研究投入;提高對網路信息利用的深度;網路企業要以誠信取勝。
最好自己找,自己寫。

面對網路經濟,傳統的經濟學方法顯得力所不逮(dai),應當與時俱進地吸收西方經濟學與其它科學的方法;知識、信息商品的出現,是對傳統商品理論的補充與拓展;同時,也引起了對傳統使用價值的補充與拓展;網路經濟的出現,並沒有否定勞動價值論,種種挑戰都未能動搖這一理論的真理性;智慧資本、知識資本作為一種資本的新「品種」,豐富了資本理論;由於網路經濟的調整發展,以及由此引起的新機制的形成,已經構成對傳統增長理論與經濟周期理論的挑戰,所以必須發展原有理論;在分配理論上,網路經濟的出現與發展,為分配的多元化創造了經濟基礎。

6. 我國網路經濟發展現狀,問題,對策

一、研究生必備四本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所以一定要首先養成做筆記的好習慣!作為研究生下面這幾個本子是必不可少的
1,實驗記錄本(包括試驗准備本),這當然首當其沖必不可少,我就不多說了;
2,Idea記錄本,每次看文獻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先記下,由此產生的idea更不能放過,這可是做研究的本錢,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以後翻翻會更有想法的;
3,專業概念以及理論進展記錄本,每個人不可能對自己領域的概念都了如指掌,初入門者更是如此,這時候小小一個本子的作用就大了;
4,講座記錄本,這本本子可能有些零雜,記錄聽到的內容,更要記錄瞬間的靈感,以及不懂的地方,不可小視!
這四本是你必不可少的,不過作為我們這些非英語專業的研究生來說,還有一個應該具備的本子就是英語好句記錄本。

二、論文寫作要點
1、選題要小,開掘要深;不要題目很大,內容卻很單薄。
2、寫作前要讀好書、翻閱大量資料、注意學術積累,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注重利用網路,特別是一些專業資料庫
3、「選題新、方法新、資料新」的三新原則(老闆教導的)
4、「新題新做」和「小題大做
總之,一點之見即成文。

三、如何撰寫實驗研究論文(唐朝樞)
論文發表意識:基礎研究成果的表達方式;是否急於發表(創新與嚴謹的關系);發表的論文與學位論文的區別(反映科學事實而不是反映作者水平)
論文格式:原著、快報、簡報、摘要。不同於教科書、講義,更不同於工作總結。
撰寫前的准備工作:復習和准備好相關文獻;再次審定實驗目的(學術思想,Idea);實驗資料完整並再次審核
1.Introction:
問題的提出;研究的現狀及背景;以前工作基礎;本工作的目的;思路(可提假說);對象;方法;結果。在… 模型上,觀察 … 指標, 以探討 … (目的)
2. M

7. 如何理解「互聯網」的經濟發展的新功能你應該如應用:論文500字

網路是這幾年才新興的一種事物.但是,它正出雨後的春筍一樣,發展的勢頭非常的迅猛.在人們充分享受科技給帶來的成果的同時,對我們周圍的青少年也產生了許多的影響.在面對孩子們上網問題上,同時也發展了很多的問題,也引起了很多的思考.
學生們上網,並不是什麼壞事.研究表明,互聯網對青少年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互聯網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學習的廣闊校園.在互聯網上的虛擬學校中上課,目前已成為國外大、中學校的一種新穎的教育模式.據統計,到2000年7月為止,我國已有近1000家大中小學校進行了域名注冊,其中有不少建立了完整的學校站點.青少年不僅可以通過互聯網及時了解學校的情況,而且還可以直接學習課程,和學校的老師進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難、獲取知識.諸多的網上學校的陸續建立,為青少年的求知和學習提供了良好的途徑和廣闊的空間.
第二,互聯網為青少年獲得各種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獲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網的第一目的.當前青少年的關注點十分廣泛,傳統媒體已無法及時滿足青少年這么多的興趣點,互聯網信息容量大的特點最大程度地滿足了青少年的需求,為青少年提供了最為豐富的信息資源.現在,互聯網正在成為青少年獲取種種信息的最佳來源.
第三,互聯網有助於青少年不斷提高自身技能.美國的一些專家學者將計算機技能作為未來成功青年所必須掌握的五項基本技能之一,因為在互聯網上,我們幾乎可以找到涉及人類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類信息,對能夠熟練使用計算機的青少年來說,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學之不完的知識寶庫.
第四,互聯網有助於拓寬青少年的思路和視野,加強青少年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增強青少年的社會參與度,開發青少年內在的潛能.由於互聯網的包容性,使上網的青少年處於和現實生活完全不同的環境中,在思考的過程中,青少年不僅鍛煉了自己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自己對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斷力;網路的互動性使青少年可以通過網上聊天室或者是BBS等方式廣交朋友,參與社會問題的討論,發表觀點見解;而網路的無邊無際也會極大的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其潛質和潛能能有效地開發出來.
通過調查得知,孩子們上網的主要就是玩網路游戲和通過QQ來聊天.而且經常上網的同學大部分都是學習成績不是很理想的學生.由於很難在學習上取得成就,所以他們就從網上來心理上的滿足.再者,由於他們的交際面比較窄,很難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到真真正的朋友,因此通過上網來尋找真正的友誼.通過以上情況,我們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其一、他們都已經十四五歲了,都已經進入了青春期,成人意識比較強烈.在這一時間,他們覺得自己已經是一個大人了,什麼事都可以自己處理,不需要別人幫助.但事實往往相反,他們經常無法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再加上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受寵慣了,一點小小的挫折可能就會令他們無法接受,具體表現為情緒波動比較大,控制情緒能力不強.無法解決實際問題、受挫後情緒不穩定,使得這些孩子不自覺地去尋找一個能充分滿足自己的世界,網路恰好為他們提供了這一條件.在網路世界裡,他可以解決任何問題,他可以完全逃避現實,他的情緒可以得到充分的宣洩.
其二、學習成績差,自暴自棄,不能自拔.大多數沉溺於網路世界不能自拔的孩子,學習成績都比較差,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體驗不到學習所帶來的成就感,往往會選擇網路來滿足自己.同時,由於自控能力差,沖動性強,一旦陷入網路游戲,明知會影響學業,但是卻不能自拔.
其三、家庭關系緊張,無法與父母進行很好的溝通.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在確立人生觀、世界觀最關鍵的時期尤其需要來自父母的正確指導.很多父母更習慣於那種「家長命令式」的教育方法,忽視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造成了青少年偏要和父母對著乾的局面:你們不讓我打游戲,我偏要這么做.
但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網路它也是一把雙刃劍,有好的一方面同時也有不利的一方面.這給我們學校、家長和社會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我們如何對待孩子們的上網問題.我覺得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入手:
家庭方面.做為孩子的父母,要多與孩子溝通,及時了解孩子的上網情況.可以有的放矢的對孩子進行教育.不了解孩子的情況,怎麼能教育孩子呢?為了讓子女健康上網,家長無論多忙,也一定要抽出時間,和孩子談談上網的話題,並就孩子常訪問的網站及網上內容進行交流.有了共同語言,孩子才會把您當「自己人」,您的正確觀點,也才有可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此外,我們還建議您最好能抽空與孩子一起上網,除了上網學習之外,積極鼓勵孩子參加一些有益的網上活動,比如網上電子賀卡比賽、網頁設計比賽、自建家庭網站、參加網上知識性聊天活動、網上購物、在網上讀書和欣賞藝術作品等等.
做為學校這一方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加強對學生的網路道德教育.目前還沒有成熟和有效的法律和道德規范來約束上網行為.上網人只是按照自己在信息網路中的需要來活動,這就對現實社會中主導的道德規范形成巨大的沖擊,並使其約束力明顯下降.世界各國紛紛開始研究並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道德規范.美國華盛頓有一個名為「計算機倫理研究所」的組織推出了「電腦倫理十誡」.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網路倫理聲明中,指出了6種網路不道德行為類型.這些規范都是對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規范的補充和發展,使其在數量上不斷積聚和擴大.當前,我們應該加強青少年學生的上網道德規范教育,使他們從一開始就能按照一定的規范行事,免得等到以後問題成堆後再回頭來矯正.
第二、做好上網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網上世界的精彩豐富和網路文化的簡單快捷,對學業重負下的中小學生具有極大吸引力,因而也極易使之沉迷上「癮」.我們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因為上網會對人的心理產生障礙而禁止或阻止學生上網.相反,應積極讓已掌握計算機技術的學生上網.但對因上網而導致心理障礙的學生應積極疏導.首先,是防患於未然,應在學生上網前就向學生傳播有關上網可能導致心理障礙的信息,以及防止心理障礙產生的方法,使學生盡量避免上癮.其次是對已患上上網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矯治.如適當控制上網時間,要求學生在上網的同時不要忽視與同學、家長、教師的人際交往,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引導家長正確指導孩子上網等.
第三、提高學生的選擇能力和免疫力.要加強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增強政治敏感力和鑒別力,樹立對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感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加強對學生進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教育,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在西方的價值觀和腐朽生活方式、黃色信息面前,能夠自覺地抵制誘惑.
第四、加大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力度.首先,是要多讓學生參與各種道德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家庭、學校、社會面對各種道德問題時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力和道德行為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其次,要加強對學生的寫字、運算等基本功的操練.特別是對正在打基礎的小學生和初中生,更不能以電腦和網路來代替寫字和運算.再次是加強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在電腦面前,只要點擊滑鼠就能馳騁在網際網路中.長此以往,由於手腳活動減少,不利於他們協調性的培養和大腦的全面發育.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則彌補學生在發展過程中的這一缺陷.
第五、加快教育網路的建設.隨著信息技術向教育領域的擴展,計算機網路在教育過程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中小學教育網路也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但是提供的內容明顯缺乏對學生學習功能的開發,且趣味性、信息量等卻遠不及互聯網.所以一方面,對尚未建立教育網路的地方,我們要加快建設步伐.另一方面,有必要對已建的教育網路進行改造,以吸引更多的學生訪問,使之成為中學生喜愛的網路.
做為社會一方面,加強對網路信息的監控與管理.面對網路上良莠參雜的信息流,有必要建立有關的監控機制,可通過技術、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頭,以達到正本清源的目的.特別是有關技術部門,應承擔起保護青少年的重大職責,及早研製出能「過濾」有害信息,為青少年學生輸送科學、正確、健康信息的軟體.
網路對學生來說即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要因勢利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使用網路,培養適應21世紀信息化社會需要的下一代.

8. 網路經濟學論文

研究導致網路突現的關鍵因素,解釋網路現象產生的原因,有助於發現網路版行為的規律,對網路狀態權做出宏觀上的預測和控制,規范網路行為,完善網路等,在網路流量和用戶、網路設備和協議、網路管理和安全、社會經濟和政府宏觀調控行為各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際意義。文中針對突現現象在生物、社會、經濟、網路等學科的表現,及影響網路突現現象的因素等相關問題做了探討,並提出了進一步研究工作的內容。

閱讀全文

與網路經濟發展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