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創舉。1984年5月,在鄧小平同志的親自倡導並積極推動下,黨中央、國務院做出建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重大決策,此後相繼批准了大連、秦皇島、天津等首批1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如今 全國已有122家國家級開發區以及1500多家各類開發區。
27年來,開發區始終堅持國務院確定的發展方針,艱苦創業、積極探索、銳意創新、大膽實踐,在體制創新、科技創新、集約節約利用資源、優化產業調整結構、加強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積累了重要經驗,有效地發揮了窗口、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
一是有力地深化了改革擴大了開放。27年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排頭兵」,不斷推進體制改革與創新,建立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相適應的體制,營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既為自身發展增添強大動力,又為國內相關改革提供有益借鑒。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已成為我國吸收外資的重要載體、平台和對外貿易的重要基地。2008年,出口總額2051億美元,佔全國14%;進口總額1804億美元,佔全國1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95億美元,佔全國21%,連續多年比重超過20%。
二是有力地推動了國家區域發展規劃和戰略布局的實施。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所在地最主要的經濟增長點,主要經濟指標在所在城市佔有舉足輕重的份額,已經成為國家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一系列區域發展規劃和戰略布局的重要平台和載體,成為著力打造城市圈和經濟帶強有力的支撐點。2008年,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5萬億元, 佔全國5%,增幅高於全國同期11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佔GDP比重72%;工業總產值近4.6萬億元,佔全國9%;稅收收入2481億元,佔全國5%。
三是有力地推進了我國產業優化和結構調整。25年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區通過產業集聚和產業鏈延伸,帶動了傳統產業升級;同時不斷優化投資結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不斷提高自主創新水平,2008年,高新技術產值已佔開發區工業產值的一半;通過加強國際生態領域合作,著力推動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基地和核心集聚區,有力地推進了我國的產業優化升級和經濟結構的調整,提升了國際競爭力。
四是有力地推動了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25年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注重集約經營和合理開發利用土地等各種資源,成為我國土地等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加快了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成為全國科學發展的引領示範區。2008年,開發區創造了約佔全國5%的GDP、5%的稅收收入、16%的進出口總額,吸收了21%的外商投資。
㈡ 將中國分為六大經濟區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有何影響
中國正形成六個核心經濟圈帶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 楊開忠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正在深刻影響著中國的工業化、信息化、一體化、區域化和全球化,催化和加速中國社會建設與改革,加速中國從生產要素和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經濟型發展轉變。 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區域經濟正在經歷大調整期。 首先,地區產業和人力雙重雁行轉型升級。進入「十一五」時期以來,隨著土地、環境服務、勞動力等基本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不斷下降,人民幣升值壓力上升以及創新型國家核心戰略的實施,一方面,沿海核心地區——珠三角、長三角、首都圈、山東半島、遼中南地區向產業「微笑曲線」高端領域轉移,重點推進研發設計、品牌服務和專業化服務的發展,逐步走上高端、高效、高輻射的產業和人力資源發展之路;另一方面,周圍地區、特別是市場通達性較好的沿海核心地區毗鄰區域以及沿長江、沿京廣線、沿黃河中游地區,則積極承接沿海核心地區因產業和人力資源升級轉移出來的產業和人力資源,加速推進自身產業和人力資源轉型升級。因而,全國呈現以沿海核心地區為引領的產業和人力資源雙重雁行轉型升級的局面。顯然,去年以來的全球經濟金融危機加速了這一轉型升級。 其次,城市化方式優化大轉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17.92%上升到2007年44.94%,平均每年提高1. 4個百分點以上。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在短期之內可能延緩城市化,但平均來看,在未來15-20年,中國城市化水平仍將保持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以上的高速發展,估計到2020年城市化水平將達到65%左右,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將達9億左右。更為重要的是,城市化方式將出現幾個方面的變化。一是從城鄉區域半分割半融合條件下的城市化向城鄉區域一體條件下的城市化轉變;二是從社會權利不完全的人口城市化向完全的人口城市化轉變,城市戶籍常住人口和流動常住人口將合二為一;三是城市產業和就業結構加速從製造化向服務化轉變,服務業比重加快提升;四是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加速,其滯後的局面逐步得到扭轉;五是從相對分散的城市化向相對集中的城市化方式轉變。未來15-20年人口在500萬以上的巨型城市將大幅增長,全國可能出現10個左右平均覆蓋人口超過6000萬的「城市群;六是從相對不理性的向相對理性的城市成長方式轉變,土地集約化利用水平明顯上升。 第三、隨著城際鐵路和高速鐵路網建設,擴大內需以及東亞經濟一體化加深,核心經濟圈帶進入多元化調整重組過程,全國將形成六個核心經濟圈帶。一方面,沿海核心經濟圈提升和拓展。即:以首都圈為核心,以山東半島、遼中南地區為兩翼,提升和拓展環渤海經濟圈;以兩岸交流合作的深化、國務院關於長三角地區進一步改革發展意見的實施和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為契機,加速形成東海經濟圈;以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以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為引擎,加速形成南海經濟圈;另一方面,依託產業、人力資源、市場轉移升級,內地將形成新的三個極化核心經濟帶,即:以為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成渝地區、昌九地區為依託的長江中上游經濟帶;以中原地區、關中地區以及國家能源基地為依託的黃河中游經濟帶。我國沿海內地區域發展差距,盡管在集聚經濟、技術創新以及空間交易效率的驅動下長遠仍可能會趨於擴大,但在當前一段時期內隨著核心經濟圈發生多元化調整重組則應趨於縮小。 第四、區域協調互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首先,雖然在國際金融危機期,商品市場的地方保護主義可能加劇,但隨著戶籍制度改革、社會保障體系跨地區銜接以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推進,全國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將加速形成,從而會有力地推動全國各地比較優勢和規模經濟的發揮;其次,地方政府、特別是基層地方政府事權財權可能進一步擴大,圍繞產業、人力資源雙重雁行升級轉型和經濟核心圈帶的形成,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和合作將進入新的階段。其三,全國行政區劃進一步完善。省-縣(市)-鄉鎮分級分等行政區體制加速形成;類似美國MPO(大都會區規劃組織)的跨地區協調的「界面組織」有可能作為正規行政區劃的補充而出現;同時,新的設市制度也必將產生。 最後,為了適應和駕馭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大調整,我國應該著力加快研究制定和實施區域規劃和政策,一方面繼續針對特定地區制定和實施特定振興規劃和政策;另一方面著手「全國區域協調發展規劃」,系統營造高效、公平、安全、宜居、永續的國土空間格局。 黃三角經濟區 廣義的黃河三角洲指北至中國天津市、南至廢黃河口、西起河南省鞏義市以東黃河沖積泛濫地區;狹義黃河三角洲的指1855年以後,黃河在山東省利津縣以下沖積成的三角洲——以利津為頂點,北到徒駭河口,南到小清河,呈扇狀三角形(半圓形)。扇形半徑近80千米,面積5450平方千米。 根據2008年山東省政府出台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內容,黃河三角洲地區地域范圍包括東營和濱州兩市全部以及與其相毗鄰、自然環境條件相似的濰坊北部寒亭區、壽光市、昌邑市,德州樂陵市、慶雲縣,淄博高青縣和煙台萊州市。共涉及6個設區市的19個縣(市、區),總面積2.65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的1/6。2008年區內總人口983.9萬人,地區生產總值3256億元,分別約佔全省的1/10和1/7。 海西經濟區 海峽西岸經濟區又稱海西經濟區,是指台灣海峽西岸,以福建為主體包括周邊地區,南北與珠三角、長三角兩個經濟區銜接,東與台灣島、西與江西的廣大內陸腹地貫通,具有對台工作、統一祖國,並進一步帶動全國經濟走向世界的特點和獨特優勢的地域經濟綜合體。它是一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綜合性概念,總的目標任務是「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基本要求是經濟一體化、投資貿易自由化、宏觀政策統一化、產業高級化、區域城鎮化、社會文明化。經濟區以福建為主體涵蓋浙江、廣東、江西3省的部分地區,人口約為6000~8000萬人,預計建成後的經濟區年經濟規模在17000億元以上。 成渝經濟區 成渝經濟區幅員面積約15.5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00多萬,目前,成渝經濟區經濟總量佔全國經濟總量約5%,到2020年,預計川渝兩地GDP將達5.5萬億。調查表明,成渝經濟區經濟密度是西部平均經濟密度的14倍,是西部最發達區域。 2007年4月2日,重慶與四川省政要在成都達成《關於推進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經濟區的協議》。《協議》首次確定了以「成渝經濟區」作為兩省市合作平台。該經濟區以重慶、成都兩個城市為龍頭,以成都及綿陽等14個沿高速公路、快速鐵路、黃金水道的城市和重慶「1小時經濟圈」的23個區縣為載體,覆蓋面積約15.5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00多萬,GDP佔西部總量30%。 北部灣經濟區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地處我國沿海西南端,由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市所轄行政區域組成,陸地國土面積4.25萬平方公里,2006年末總人口1255萬人。2006年3月22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正式成立;2008年1月16日,國家正式批准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根據規劃,北部灣經濟區近期規劃建設面積86平方千米,集中建設欽州市的欽州港工業區、防城港市的企沙工業區和北海市的鐵山港工業區等。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對全區經濟的帶動作用開始顯現,經濟區數據首次在自治區統計局提供的數據中單列出來:2008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南北欽防4市)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增幅高於全區水平。
㈢ 我國的開發區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1.是中國政府重點支持發展的經濟區域。
2.是吸收外商投資最集中的經濟區域。
3.是經濟發展最快的區域。投入成本少、產出效益高。
4.是資金密集型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佔主導地位的區域。
5.是發展潛力大、區位優勢明顯的區域。
6.是基礎設施先進、支撐體系健全的區域。
7.是符合國際通行規則、對外開放度高的區域。
8.是具有優越的投資政策和良好的法律環境的區域。
㈣ 怎樣發展區域經濟
(一)清除發展過程中的體制性障礙,推進市場化進程
區域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新型的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走得快的地區,經濟發展也常常走在前列。加快制度創新,為經濟發展清除體制性障礙,是現實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只有消除了體制障礙,才能加速市場化進程,才能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促進地區的經濟發展。
1. 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對國有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清除發展過程中的體制性障礙,關鍵是解決產權問題。構建合理的產權結構,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是對國有企業進行規范公司制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構建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基礎,更是完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股份制是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這是我國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結合得出的真諦。單一國有資本構成的國有企業,產權主體虛置,經營責任不落實,企業缺乏活力,運營缺乏效率。因此,我們要積極推進國有企業的股份制、公司制改造,積極吸引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的改革和改組,切實解決產權主體法人化的問題,建立並完善出資人的責任機制和產權利益機制,完善職業經理人制度和激勵約束機制,積極推進國有企業經理人的職業化建設,這是激活國有企業的希望所在。在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過程中,重要的企業可以考慮相對控股和由多家國有投資主體共同持股的方法,多家出資主體的存在可以互相制約,這是規范股份制和公司制的基本要求。此外,國有投資公司、控股公司在遵守市場經濟自願交易、公平競爭的原則下,也可以而且應當向非國有企業參股。國有資本通過控股、參股等形式,與其它性質的資本融合,有利於國有產權的流動、重組,優化資源配置,提高運營效率。
2. 調整所有制結構,支持和引導民營經濟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不僅是搞好國有經濟,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的需要,而且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的迫切要求,將有力推動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不斷完善。在非公有制經濟沒有進入壁壘的一般競爭性領域,國有企業的總體競爭力處於趨弱態勢,在這些領域,非公有制企業比國有企業更具優勢,國有企業要從這些領域退出。
(二)提升產業市場競爭力,提高經濟發展水平
首先,大力發展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提高企業技術水平。企業競爭力大小最終取決於技術水平的高低,提高技術水平是企業發展的永恆主題。建立多層次的合作渠道,依託科技交流合作及產業化中心,將科技合作方向向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鼓勵各中心與大企業合作,參與國家技術引進、吸收和產業化,建立更多的科技合作示範基地。積極運用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提升企業新產品開發和管理能力,加大製造業信息化的實施力度,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加速新型工業化進程。
其次,擴大企業經營規模,增強市場控制力。在科學分析和合理規劃的基礎上,構建企業橫向一體化和縱向一體化經營,擴大經營規模。其中,進行縱向一體化延伸時最好採用資本集中方式,盡量收購或聯合現有企業而不主張新建企業,以防止重復建設。這個過程中,企業要盡量打破地區界限進行資本輸出,開展跨地區和跨國經營。
再次,廣泛開展與跨國資本的合作。與跨國資本合作,不僅可以使國內企業從國外獲得資金、技術和優秀的管理模式,而且可以參與跨國資本內部全球分工體系,與跨國公司一起分享增長利益。為此,當前要加速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公司化改制,組建開放式產權市場,興辦各類中外合資的產權交易中介機構,以一些合作基礎好、技術水平高和產業化進度快的企業為依託,促進與跨國公司的合作。
(三)加速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
第一,全力拓展城市功能。要充分發揮港、區、市(港口、開發區、城市)三位一體的綜合功能,增強中心城市和開發區的輻射能力,加快構築經濟區之間相連而成的城市經濟帶。
第二,積極發展現代物流業。物流業的發展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形成的重要條件,構建現代物流網路要加大港口、機場、鐵路、公路、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
第三,構建創新的制度、機構和機制,建立和完善區域經濟一體化運行機制。如建立和完善區域利益共享機制、協調發展機制、聯手對外招商機制、行業推進機制、有效的制衡機制等,以保障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順利進行。
(四)發揮產業集群效應,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產業集群是當前世界經濟中一種非常有效的區域性經濟組織形式。區域的核心競爭力往往表現在地方特色產業集群上。產業集群是指由相同、相近與相關產業的企業聚集某地,進而吸引其他相關機構進駐該地,共同構成的群體,是產業與區域的有效結合。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是專業化、集中化、網路化與地域化,它強調區域發展要素中資源整合的協同效應,從而能帶來外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范圍經濟,有效發揮產業集群的強大優勢,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我國產業集群發展典型的是浙江、江蘇、廣東等地,它們很大程度上依賴民營經濟的迅速發展。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要有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作為產業鏈的環節,以保持企業和集群的活力和競爭力。因此,發展集群經濟,一方面,應採取有效措施促進非國有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的發展,通過激活民營經濟,推動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應整合和優化物流供應鏈。
在產業集群規劃發展過程中,要加強政府的政策引導作用。產業集群能夠在某一地區形成並非偶然,地方政府的有效介入是推動集群經濟發展和促進地方經濟繁榮的關鍵因素。各地可根據本地特性選擇合適的產業,引入或培育出具有較強衍生能力的關鍵企業,通過該企業的成功發展,逐步衍生或吸引越來越多的相同、相近與相關企業聚集該地。政府機構應該以集群整體來看待區域集聚的企業群,培育高級資源要素,優化集群結構,尤其在人力資源開發和技術資源的培養方面,應通過有意識的培訓和引進加強資源上的優勢,適當引導集群的規模,增強集群總體的生產能力和市場佔有率,擴大集群的影響力。在集群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政府應引進產業內極具競爭力的企業,改善集群結構。在集群群內企業行為方面,政府應積極引導和規范競爭,促進合作
㈤ 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經濟區有哪些
1、環渤海經濟區
環渤海經濟區簡介
環渤海地區是指環繞著渤海全部及黃海的部分沿岸地區所組成的廣大經濟區域。位於中國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是中國北部沿海的黃金海岸,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沿海發展戰略中,占重要地位。 環渤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及遼寧、河北、山西、山東和內蒙古中部地區,共五省(區)二市。全區陸域面積達11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6億人。環渤海地區共有城市 157個,約佔全國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區人口超百萬的城市有13個。 也有觀點認為 ,環渤海地區是以京津冀為核心、以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為兩翼的環渤海經濟區域,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遼寧,也就是三省兩市的「3+2」經濟區域。面積51.8萬平方公里;人口2.3億,佔全國17.5%;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8萬億元,佔全國28.2%。 雖然兩者關於環渤海經濟區域「外延」的看法不一,但都認為與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不同的是,環渤海經濟區是一個復合的經濟區,由三個次級的經濟區組成,即京津冀圈、山東半島圈和遼寧半島圈。 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環渤海地區的開發、開放,將這一地區列為全國開放開發的重點區域之一,國家有關部門也正式確立了「環渤海經濟區」的概念,並對其進行了單獨的區域規劃。區域間的經濟合作,橫向聯合,優勢互補為環渤海地區開拓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http://ke..com/view/293545.htm?fr=ala0_1
可以查看一下網路
2、海峽西岸經濟區
[編輯本段]區域簡介
海峽西岸經濟區,簡稱「海西」。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設想由來已久,當初福建就曾提出過閩東南、閩南三角洲的概念,此後又形成過海峽西岸繁榮帶的設想。根據形勢的發展,上述設想逐漸擴展成海西經濟區的發展戰略,這是歷屆省委、省政府長期探索福建發展之路積累的成果。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是在福建省原有發展戰略,尤其是在海峽西岸繁榮帶戰略基礎上提出的,它既是原有戰略的繼續,又是原有戰略的升華。這個概念在2004年1月初舉行的福建省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首次被完整、公開地提出。2006年兩會期間,支持「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的字樣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一五」規劃綱要中,計劃通過10年~15年的努力,海峽西岸將形成規模產業群、港口群、城市群,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發達區域,成為服務祖國統一大業的前沿平台。 經濟區以福建為主體涵蓋浙江、廣東、江西3省的部分地區,人口約為海峽西岸經濟區鐵路「十一五」規劃6000~8000萬人,預計建成後的經濟區年經濟規模在17000億元以上。它面對台灣,毗鄰台灣海峽,地處海峽西岸,是一個肩任促進祖國統一大業歷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經濟綜合體,因此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截止目前海峽西岸經濟區擴張,包括福建福州、廈門、泉州、漳州、龍岩、莆田、三明、南平、寧德以及福建周邊的浙江溫州、麗水、衢州;江西上饒、鷹潭、撫州、贛州;廣東梅州、潮州、汕頭、揭陽共計20市。
http://ke..com/view/377230.htm
3、長三角經濟區
這個太熟了
4、泛珠三角區域
【泛珠三角】
「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鄰、經貿關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廣西、海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東9省區,以及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簡稱「9+2」。「泛珠三角」面積200.6萬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45698萬,GDP總值52605.7億元(6356億美元)。其中,9省區面積佔全國的20.9%,人口佔全國的34.8%,GDP總值佔全國的33.3%。
5、成渝經濟區是以成都,重慶兩市為中心,主要包括:重慶(市區)、成都、雅安、樂山、綿陽、德陽、眉山、遂寧、資陽、宜賓、瀘州、自貢、內江、南充、廣安、達州、廣元、都江堰、彭州、邛崍、崇州、廣漢、什邡、綿竹、江油、峨眉山、閬中、華瑩、萬源、簡陽以及重慶的江津、合川、永川等33個不同規模、不同等級的城市。
http://ke..com/view/886732.html
㈥ 區域經濟發展趨勢
20世紀80年代,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我國實行了重視沿海地區發展的非均衡發展戰略,沿海地區取得了先行發展。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之間發展差距日益擴大,國家開始重視區域發展的合理布局,並著手對區域發展戰略進行調整。20世紀末,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各種隱性的區域問題逐漸顯露出來,如中部省份經濟地位日益邊緣化、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衰退、西部地區的嚴重落後等[4]。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推進西部地區、中部地區、東北地區和東部地區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十一五」以來,國家從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戰略出發,協調發展的政策不斷完善,區域經濟增長戰略版圖日臻完美。
(一)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確定了我國今後一段時期內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是: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圖5-1)。
圖5-1 中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示意圖
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關鍵是要依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潛力,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加強薄弱環節、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務的要求,確定不同區域主體功能定位,進而明確區域發展的戰略布局、發展重點、區域政策等,逐步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地區之間良性互動、地區間差距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5]。為此,2006年國務院啟動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研究和編制工作。2010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
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劃》,在國家層面上,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區域,並明確了各自的范圍、發展目標、發展方向和開發原則。
(1)國家優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要率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參與全球分工與競爭的層次,發揮帶動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作用。
(2)國家重點開發的城市化地區要增強產業和要素集聚能力,加快推進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逐步建成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點和全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增長極。
(3)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流域等農業主產區要嚴格保護耕地,穩定糧食生產,保障農產品供給,努力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區。
(4)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原—雲貴高原生態屏障、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和大江大河重要水系等生態系統、關系全國或較大范圍區域生態安全的國家限制開發的生態地區,要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建設全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示範區。
(5)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和世界文化自然遺產等1300多處國家禁止開發的生態地區,要依法實施強制性保護,嚴禁各類開發活動,引導人口逐步有序轉移,實現污染物零排放。
(二)區域發展前景
1.西部地區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實現國家政治安定、環境安全、資源安全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符合國家整體利益,也符合西部發展的要求。西部大開發戰略中的西部地區,包括西藏、四川、重慶、貴州、雲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12個省(區、市)。2008年,西部地區土地面積佔全國的71.9%,人口佔全國的27.9%,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17.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0.5%,糧食產量佔全國的26.4%,原煤產量佔全國的44.0%。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會議確定,西部大開發在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中居於優先地位,今後10年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總體目標是:西部地區綜合經濟實力上一個大台階,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建成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資源深加工基地、裝備製造業基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上一個大台階,基本公共服務能力與東部地區差距明顯縮小;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個大台階,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遏制。
會議明確了西部地區今後一段時期的重點發展方向:
(1)以培育特色優勢產業為龍頭,大力發展農牧業、現代工業和服務業,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使西部地區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2)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西部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成果。
(3)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充分發揮政府推動和市場機制兩方面的作用,全面增強西部大開發活力。
(4)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為基礎,堅持開發和保護相互促進,全面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5)以重要經濟區為發展引擎,實行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提高西部大開發的綜合效益。加快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綜合交通網路、信息基礎設施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成渝、關中—天水和廣西北部灣等經濟區發展,支持呼和浩特、包頭、銀川、新疆天山北坡、蘭州、西寧、格爾木、陝甘寧等經濟區發展,培育滇中、黔中、西江上游、寧夏沿黃、西藏「一江三河」等經濟區,形成對周邊地區具有輻射和帶動作用的戰略新高地。
2.中部地區
中部崛起戰略是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部分,促進中部發展的重要舉措。中部地區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和山西6個省。2008年,中部地區土地面積佔全國的10.7%,人口佔全國的27.1%,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19.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8.7%,糧食產量佔全國的31.0%,原煤產量佔全國的39.0%。
2009年12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規劃提出了2015年總體發展目標和2020年展望目標。規劃確定到2015年中部崛起要實現4項目標: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高,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力爭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化率提高到48%;經濟發展活力明顯增強,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有品牌、優勢企業、產業集群和產業基地;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升,大江大河防洪體系基本形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進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明顯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率均超過9%。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規劃確定了今後一段時期的重點任務:
(1)加強糧食生產基地建設,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著力把中部地區打造成為高產穩產的糧食生產基地。到2020年,力爭使中部地區糧食產量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3。
(2)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鞏固提升能源原材料基地地位。加大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力度,加快能源基地建設步伐,加快鋼鐵、有色、石化、建材等優勢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加強重要礦產資源勘查,增加後備資源儲量。
(3)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推進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
(4)建設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加快構建相互銜接、互為補充、協調發展的綜合交通體系。
(5)以「兩縱兩橫」經濟帶和六大城市群為核心,加快重點地區發展。加快構建沿長江、沿隴海、沿京廣和沿京九「兩縱兩橫」經濟帶,形成支撐中部崛起、促進東中西協調發展的重要區域。大力發展武漢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帶、環鄱陽湖城市群、太原城市圈六大城市群,培育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長極。
(6)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提高中部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耕地保護,提高水資源利用綜合效益,提升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加強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源頭區、重點水源涵養區、水土流失嚴重區、自然保護區、調水工程水源地等生態建設與保護;做好大江、大河、大湖綜合治理,加快南水北調工程建設。
(7)積極發展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8)以薄弱環節為突破口,加快改革開放和體制機制創新。
3.東部地區
東部地區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但南北方發展不均衡。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10個省(市)。2008年,東部地區土地面積佔全國的9.5%,人口佔全國的36.7%,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54.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63.9%,糧食產量佔全國的25.7%,原煤產量佔全國的9.7%。
東部地區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生長點。在「率先發展」的基礎上,按照國家戰略,東部地區將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進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大力推動增長方式轉變,繼續充當科學發展排頭兵的角色,發揮領跑作用。2008年以來,國家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勾畫出東部地區的未來發展藍圖:《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24號)等。
(1)珠江三角洲地區:到2020年,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基本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形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技創新能力,形成全球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大都市圈之一,城鎮化水平達到85%左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環境質量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2)長江三角洲地區:到2020年,力爭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形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在重要領域科技創新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區域內部發展更加協調,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間格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城鎮化水平達到72%(核心區75%左右)。
(3)黃河三角洲地區:到2015年,基本形成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基礎設施趨於完善,水資源保障能力和利用效率明顯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得到加強,人民生活質量大幅提升。
(4)海峽西岸經濟區:到2020年,率先建立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統籌協調能力明顯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富足,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生態環境優美,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生態文明建設位居全國前列,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4.東北地區
東北地區是我國重化工業的重要基地,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農業副產品生產基地。東部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3個省份。2008年,東北地區土地面積佔全國的8.2%,人口佔全國的8.3%,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8.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14.3%,糧食產量佔全國的16.9%,原煤產量佔全國的7.2%。
2009年9月,國務院出台《關於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3號),提出了東北地區的發展重點:
(1)優化經濟結構,建立現代產業體系。貫徹落實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積極培育潛力型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遼寧沿海經濟帶、沈陽經濟區、哈大齊工業走廊、長吉圖經濟區加快發展,建設國內一流的現代產業基地。
(2)加快企業技術進步,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3)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加強東北地區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形成穩固的國家糧食戰略基地。開展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以水、電、路、氣等為重點的村鎮基礎設施建設。
(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全面振興創造條件。加快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優化能源結構。
(5)積極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促進可持續發展。培育壯大接續替代產業,構建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由政府統籌部分准備金專項用於解決資源型城市環境治理等問題。在資源開采處於成長期或成熟期的資源型城市開展可持續發展試點。
(6)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切實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沙化土地治理和礦山環境整治等生態工程建設。加強松花江、遼河等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加大城市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
㈦ 主要經濟發展區劃分
長三角經濟區 珠三角經濟區 京津冀經濟區 環渤海經濟區 成渝經濟區
㈧ 中國第一個經濟區發展是在哪裡
你指的哪種經濟區?
中國主要經濟區有以下幾個!
中原經濟區
成渝經濟區
關中經濟區
長三角經濟區
京津冀經濟區
珠三角經濟區
皖江城經濟區
北部灣經濟區(中國第一個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
海峽西岸經濟區
㈨ 區域經濟發展的發展背景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時期 ,為了改變舊中國工業分布極端不均衡的現狀,工業建設大規模向內地推進,包括「三線建設」等。
改革開放之後,小平同志提出「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即首先發展沿海地區,在沿海發展起來之後,沿海再支援內地。向沿海地帶非均衡發展的區域戰略,充分發揮了沿海地區的比較優勢,取得了面向世界、先行發展的巨大成功,我國沿海地區的經濟增長率持續保持在全國的領先水平,使國民經濟整體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
1999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正式把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列為2000 年經濟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家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國家對不發達地區的援助進一步集中到西部地區,國家區域政策的目標調整到促進地區協調發展上來。「十五」計劃中將「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地區協調發展」專門列為一章,強調國家要推進西部大開發,「國家實行重點支持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措施,增加對西部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和建設資金投入。並在對外開放、稅收、土地、資源、人才等方面採取優惠政策」。2002 年秋天在北京召開了十六大,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支持以資源開采為主的城市和地區發展接續產業。」這是中央首次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方略。十六大做出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的戰略部署,這是中央從協調區域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著眼做出的一個戰略決策。此後,2004年中央又提出了「中部崛起」的中部地區發展戰略,使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趨於完善。
進入「十一五」時期以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
中國陸續出台了西部大開發、促進中部崛起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等區域發展戰略。但中國地域范圍廣大、地理差別明顯,為了使這些戰略能夠更好地落到實處,產生更大的成效,近兩三年來,中國政府先後批復涉及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天津濱海新區、福建省海峽西岸經濟區、包括陝西、甘肅兩省部分地區的關中-天水經濟區、中國圖們江區域、黃河三角洲等、橫琴新區、安徽皖江城市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中原經濟區等10多部區域規劃和文件來規范區域經濟的發展 。
㈩ 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歷程
1992年-1996年為高速增長時期,在這階段,經開區引進外資數量大幅度增加,引進項目的檔次也出現了跨國公司。其次是引進項目在技術含量和技術水平上明顯提升,填補了國家多領域空白,占據了國內同行業的技術制高點,促進了中國工業現代化的進程。
1996年,首批14個經開區工業總產值達到1887.86億元,稅收為101.45億元,合同外資額達到57.88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分別達到了48.04%、66.61%和48.04%。經開區也由最初的14個陸續增加到了32個,主要分布在沿海對外開放地區。 1997年-2004年為穩定發展時期,在這一階段,經開區生存和發展的總體環境都發生了變化,全社會在各方面、多層次對經開區提出了新的要求。經開區在自身前進過程中葉遇到了各種問題,特別是中國加入WTO組織和商務部2004年對經開區提出要「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進行「二次創業」,更加使經開區面臨政策扶持弱化、體制改革創新、產業升級換代、區域協調發展等問題。
政策環境方面,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WTO組織的要求,原先給予經開區的財稅優惠政策等優勢受到新的挑戰;體制環境方面,隨著經開區與母城區聯動、輻射、帶動作用出現,部分經開區已經恢復到行政區的傳統體制之中,現行的管委會管理體制函待改革;在產業環境方面,經開區面臨提高產業關聯度,實現產業聚集的問題;在經濟環境方面,經開區與世界經濟的關聯度逐步增強,外向型經濟易受國際市場的影響;在社會環境方面,經開區城市化趨勢不可避免,這已以往得單純工業區的定位相矛盾。未來的經開區要積極完善各項社會功能,逐步實現城市化發展。 2004年至今是開發區增容擴區時期。2004年是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興辦20周年時機,各經開區已經成為新一輪國際經濟要素重組和產業轉移的重要載體。商務部指出未來經開區的發展要以「三為主,二致力,一促進」為方針,以城市化和工業化相結合為發展方向。這為新時期的經開區發展指明了要求,同時也使各經開區面臨著土地受限局面。
天津經開區首先在這一階段提出擴大規劃面積的要求,隨後福州、青島、蘭州等經開區紛紛調整擴大規劃面積范圍,實施增容擴區方案。增容擴區不僅是指空間上的延伸,也包括發展質量的提升,它是未來經開區綜合發展的基礎。
在這個階段中,經開區的數量和質量無疑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為社會創造的經濟效益也是有目共睹。這一階段也呈現了東部地區的經開區效益明顯高於中西部地區經開區,但是中西部經開區發展速度要快於東部經開區這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