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思考題:中國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政府應該發揮什麼作用
1、促進教育,為經濟發展輸送高素質勞動力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世界競爭中,政府要做的:
一是真正認識到教育在提升國家競爭力和保持經濟長期持續發展的戰略作用,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盡可能多地向教育傾斜。
二是加快教育體制尤其是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步伐,把有限的資源真正用到教師和學生素質的提升及待遇改善上,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的效率。
2、促進技術進步,提高國家經濟的競爭力
在知識經濟時代,誰掌握了高新技術產業,誰就站在了歷史發展的制高點。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的速度快與慢,不僅僅體現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的速度,而且更能標志該國在未來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是否有持續發展的後勁。
3、投資基礎設施,為企業和個人的經濟活動奠定物質基礎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和個人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永遠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經濟活動准則的,這也就決定了企業和個人所選擇的經濟活動項目往往更注重短期的收益和限制在局部的范圍而整個社會經濟的良好運行和持續發展則需要長周期的和全局性的項目來支撐。
企業和個人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不可能在沒有完善的物質基礎的條件下創造財富,政府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實際上是為企業和個人的經濟活動搭建了一個功能完善的物質平台。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既包括制度建設,也包括道路通訊體系的建設。
4、保護環境,確保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對於保護環境,防止環境惡化,政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首先,政府應當劃定明確的禁區,禁止企業和個人從事某些可能對環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的經濟活動;
其次,對那些雖然會造成環境損失,但仍在可以彌補的范圍內的經濟活動,政府應當制定規則,讓當事人承擔治理環境的成本,如強制性的排污措施和徵收排污費等:
再次,政府直接投資某些環境治理項目,如治沙、治污、凈化空氣項目等。
5、建立和維護社會保障體系,化解經濟發展所引起的各種社會矛盾
由於社會成員的個體差異,即使在同樣的市場經濟規則中從事經濟活動的不同個人,也會出現收入上的巨大差別。要使這種差距縮小,就必須由政府或在政府主導下建立起一個包括養老、醫療、失業救濟、最低生活補貼等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以使社會成員各得其所,化解各種社會矛盾,降低經濟發展的摩擦系數。
B. 當代中國應以環境保護還是經濟發展為先
主要是我國政府對經濟發展的考量標准缺乏對環境保護的絕對指標。
國際勞工組織做過一項專調查,世界有1.6億人屬口受到環境、職業病、安全事故的影響,其中230萬人/年,死於與此相關的因素,GDP的4%由此而抵消,所以,問題是發展不對稱,特別是我國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掠奪性的資源開發,導致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協調。
我們在強調低碳的同時,卻高能耗行業迅速發展,產業過剩,高污染行業的還在無序發展,這是為什麼?
區域經濟的嚴重不平衡,宏觀失控,畸形發展,虛假繁榮,政績工程和腐敗經濟,都是罪魁禍首。
沒有理由證明,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能並行,事在人為,尤其是各級政府,不要為了自己的政績,什麼事都敢做。
環境保護不抓,必將禍國殃民,貽害子孫萬代。
所以,環保與經濟並行,並消除環保腐敗現象。
C. 經濟發展中應當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正確處理好「穩」和「進」的關系。
穩, 就是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基本穩定,保持經濟平專穩較快發展屬,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進, 就是要繼續抓住和用好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新進展,在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D. 發展經濟應不應該超前消費反方辯詞
一辯辯論稿(辯題:超前消費弊大於利)
謝謝主席,大家好!
我方的觀點是「超前消費弊大於利」。
首先讓我們來明確概念,(消費的概念)何為超前消費呢?超前消費的概念是羅斯方首先提出的,是基於解決這樣的問題,即工業化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在發達國家的消費氣氛中,發展中國家如何避免超前消費。
超前消費的本質是超越了經濟發展階段所決定的消費水平,超出了此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可以承受的界限。(它與信貸消費、適度消費有本質上的區別,20秒)它雖有暫時促進生產的積極作用,但超前消費帶來的消費與積累比例失衡不利於保持生產的連續性、擴張性。其消極作用更為突出。
從經濟學上講,超前消費違背了經濟規律,投資進程就是經濟增長的源泉,而適度消費是社會再生產的保證,消費超前或滯後都會防礙經濟的發展。就超前消費拉動生產而言,既是總量不足,更是結構失衡,在拉美國家,正因為曾超前消費,結果因為消費大量增加導致投資不足造成經濟結構失衡,正因透支未來收入引起經濟動盪,可見經濟健康發展要求適度消費,切不可超前消費。
從社會層面上講,超前消費帶來盲目消費、奢侈消費、助長集團消費,造成享樂之風,成為貪污腐敗的溫床。而成千上萬的下崗工人還奮力拚搏在縫隙中,成千上萬貧苦人口仍掙扎在溫飽線上,這必將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嚴重危害到社會的穩定,
從倫理層面上講,超前消費追求物質享受、享受現世生活,這必將加劇人們對金錢的崇拜,對物質的無限制追求,甚至達到物慾控制人性,人類嚴重異化的局面。
從發展層面上講,超前消費雖能在短時期內刺激生產,但它與可持續發展之間是有根本沖突的:超前消費實際是一種跨越現階段生產力的消費,無形之中提前消耗了下一代人的有限資源,另外它使本已嚴重的環境惡化問題更加復雜,並嚴重打破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因此,將這種時尚的消費觀念作為持續推動經濟發展的力量,必將得不償失。
--------------------------------------------------------------------------------
明確定義:
超前消費是指消費水平超出了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可以承受的界限,本質是超過經濟發展階段所決定的消費水平,具體就是超過了人民的購買力的消費。標準是超過了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度。
區分幾個概念 :
超前消費不等同於信貸消費、預支消費,超前消費與信貸消費兩者本質不同,但是外延上有交叉。根本在於信貸消費是否超出了現階段的消費水平。
區分超前消費/滯後消費/適度消費三者,從「度」上而不從時間上來衡量,,從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來說,超前正是超過了生產力承受的限度,並非時間上的超前。判斷超前消費的標准 :超出生產力發展水平可以承受的界限。
利弊的標准:可持續發展
指出超前消費蔽大於利的幾個層面:
經濟層面,超前消費違背了經濟規律,投資進程就是經濟增長的源泉,而適度消費是社會再生產的保證,消費超前或滯後都會防礙經濟的發展。就超前消費拉動生產而言,既是總量不足,更是結構失衡,在拉美國家,正因為曾超前消費,結果因為消費大量增加導致投資不足造成經濟結構失衡,正因透支未來收入引起經濟動盪,可見經濟健康發展要求適度消費,切不可超前消費。
社會層面,超前消費帶來盲目消費、奢侈消費、助長集團消費,造成享樂之風,成為貪污腐敗的溫床。而成千上萬的下崗工人還奮力拚搏在縫隙中,成千上萬貧苦人口仍掙扎在溫飽線上,這必將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嚴重危害到社會的穩定.
倫理層面,超前消費追求物質享受、享受現世生活,這必將加劇人們對金錢的崇拜,對物質的無限制追求,甚至達到物慾控制人性,人類嚴重異化的局面。
發展層面:超前消費雖能在短時期內刺激生產,但它與可持續發展之間是有根本沖突的:超前消費實際是一種跨越現階段生產力的消費,無形之中提前消耗了下一代人的有限資源,另外它使本已嚴重的環境惡化問題更加復雜,並嚴重打破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因此,將這種時尚的消費觀念作為持續推動經濟發展的力量,必將得不償失。
估計對方可能會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將超前定義為時間上的超前;將信貸消費等同於超前消費;把鼓勵消費看成超前消費;
我方的論證:
超前消費是指超過生產力發展水平可以承受的限度的消費,並非時間上的超前。國家提倡拉動內需,刺激消費,其實是針對國家滯後消費而言的,鼓勵消費不是鼓勵超前消費。信貸消費不完全等同於超前消費。信貸是消費手段。兩者有交叉,但不重合。
我方避免在概念上過多地與對方糾纏,而是在闡述超前消費蔽大於利上,舉出有力的事實和例子論證。
E. 當前中國最應鼓勵發展什麼經濟
當前中國應該鼓勵發展新興產業,新興經濟主要是一些科技創新的經濟力三產業。
F. 要使我們國家成為一個世界強國,除了發展經濟外,還應在哪些方面不斷去努力
當今世界國際競爭的實質是綜合國力的較量。綜合國力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專
綜合國力(屬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是衡量一個國家基本國情和基本資源最重要的指標, 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資源等實力的綜合性指標。我們將國家戰略資源劃分為八類資源和23個指標,這些指標的總和構成了綜合國力。
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布局有五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其實還有軍事國防建設,外交建設,黨的建設等。
G.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應採取哪些措施
保持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第五個社會政策是「轉變對外投資戰略」。2014年,中國對外投資額超過對內投資,成為資本輸出國。這是歷史性的轉折點,中國今後必須有效利用對外投資提高企業的全球化與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目前,中國對外投資主要有三個目的。第一,為應對國內旺盛的需求,以獲取海外能源資源為目的的投資。從國家戰略角度講,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日本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後的一段時期內,為了確保海外能源資源的長期穩定,國家和民間企業也曾一致促進海外資源投資。
第二,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的基礎設施投資,這是為了彌補發達國家經濟活力衰退導致的外需下滑而進行的市場開發投資。因此,從當前中國的投資國家比例可以看出,非洲、南美等發展中國家比重較高。
第三,為了加強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以獲取先進企業的技術、技能為目的的投資。但據中國的報道,這些技術投資中許多案例未能獲得如期收益。
H. 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也是擴大內需和調整結構的結合部。
1、要把解決好基本民生問題作為財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實加強零就業家庭就業、最低生活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逐步構建起社會保障的「安全網」,實現建設和民生統籌推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2、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讓各族群眾過上好日子。既要堅持不懈抓發展,不斷擴大經濟總量,為民生改善提供堅實基礎,也要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社會公平;
3、教育投入要向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傾斜,加快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和寄宿制學校建設,實行免費中等職業教育,辦好民族地區高等教育,搞好雙語教育。加快改善醫療衛生條件,加強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4、講經濟發展,不能只講生產和流通,而忽視消費對經濟拉動的重要作用;講優化經濟結構,不能只講優化產業結構甚至工業結構,而要進一步處理好生產與生活、投資與消費、內需與外需等經濟關系。當前影響我國擴大內需和居民生活的原因,既是體制性的,也是結構性的。;
5、我們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在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的同時,必須十分重視社會事業的發展,實現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素質的提高。所以,經濟發展涉及的內容超過了單純的經濟增長,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
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復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 一般來說,經濟發展包括三層含義:
1、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2、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
3、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進程。
經濟發展是通過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達到經濟量的增長。
「總部經濟」是指某區域由於特有的資源優勢吸引企業將總部在該區域集群布局,將生產製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較優勢的其它地區,而使企業價值鏈與區域資源實現最優空間耦合,以及由此對該區域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一種經濟形態。
企業按照總部經濟的模式進行空間布局,把總部布局在發達的中心城市,而將生產加工基地布局在欠發達地區。
由此使企業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取得中心城市的戰略資源和欠發達地區的常規資源,實現兩個不同區域優勢資源在同一個企業的集中配置。
不但能夠使企業資源配置綜合成本降低,而且使得總部所在的中心城市密集的人才、信息、技術資源得到最充分的效能釋放,同時使得加工基地所在的欠發達地區密集的製造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即經濟發展不能以危害環境為代價,可持續發展要求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不應影響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發展,可持續性意味著維持乃至全人類福利的自然資源基礎,使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