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廣西自治區成立50周年的發展和變化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經濟發展
(一)經濟增長持續加快,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初步預計,全區生產總值5865億元,增長14.8%,同比提高1.2個百分點,年度增量首次突破1000億元,達到1036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2363元。財政收入703.86億元,增長23.7%,年度增量首次超過100億元,達13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達到260億元左右,增長40%左右。
(二)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發展協調性逐步增強
全部工業增加值首次超過2000億元,達到2001億元,增長21.9%,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48.5%。農副食品加工、電力、冶金、化工、汽車、機械、建材等支柱行業合計完成工業增加值增長30%左右,對全區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66%。主營業務收入超30億元的企業比上年增加2家,達到16家。工業新產品產值增長29.9%。特色效益農業加快發展。糧食總產量1551.6萬噸,增長0.82%;糖料蔗產量增長15.6%;鮮蠶繭增長14.7%;水果增長13.1%。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53億元,增長6.5%。重點龍頭企業直接帶動農戶300多萬戶,輻射帶動約190萬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2273億元,增長14.3%。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首次突破6000萬噸,達到6300萬噸,增長27.3%;全社會貨運周轉量1517億噸公里,增長16.8%。全區旅遊總收入430億元,增長17%。三次產業占生產總值比例為21.6:39.7:38.7,第二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工業比重34.1%,提高1.1個百分點。非公經濟增加值佔全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50%。城鎮化水平由上年的34.6%提高到36.2%。
(三)投資結構不斷優化,重點建設加快推進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956億元,增長31.5%。其中,城鎮投資完成2630億元,增長31.7%。投資繼續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技改投資增長41.8%;工業投資增長32.5%;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0%。社會投資快速增長,其中民間投資1468億元,增長43%。桂林至興安高速公路等96個自治區層面統籌推進的重大項目實現新開工。沿海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累計完成投資82億元。自治區成立50周年大慶項目民心工程全面實施。大石山區五縣基礎設施大會戰項目全部開工。龍灘水電站首批機組,欽州、防城港、貴港火電廠,南寧至百色高速公路,華銀氧化鋁一期等69個續建項目建成投產或部分投產。北海林漿紙、防城港鋼鐵、湘桂鐵路擴能改造、桂林防洪及灕江補水等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取得新進展。
(四)開放合作成效顯著,體制改革繼續深化
第四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商務與投資峰會及九大論壇、第二屆泛北部灣合作論壇成功舉辦,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由共識走向實踐。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獲得國務院批復,經濟區開放開發生機勃勃,預計生產總值增長17%以上。承接產業轉移步伐加快,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全年引進區外境內資金實際到位突破1000億元,增長74.3%;實際利用外資增長27.9%。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39.2%,其中出口增長42.3%。
行政體制改革積極推進,各級政府政務服務中心和電子監察系統建立並運行。企業國有產權制度改革繼續推進,累計完成改制708家。「鄉財縣管」改革范圍擴大到41個縣(市、區)。廣西北部灣銀行、鐵路投資集團、交通投資集團等投融資平台抓緊組建。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穩步推進,擴大差別電價實施范圍,合理制定水資源費收費標准。文化體制改革試點扎實開展。鼓勵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進一步落實。農村綜合改革試點、農村信用社、金融保險、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糧食流通、科技、教育、衛生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積極進展。
(五)節能減排力度加大,生態環保建設加強
自治區成立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全區節能減排實施方案,在全區范圍開展節能減排「百日行動」。全年關停小火電機組39台共計裝機容量63萬千瓦,淘汰煉鐵產能41.4萬噸、煉鋼504.9萬噸、鐵合金29.53萬噸、水泥258.8萬噸、造紙37.3萬噸。10個行業40家重點耗能企業在全國率先開展能效對標考評;新建建築設計階段節能強制性標准執行率達到97%;全國第一個非糧燃料乙醇項目建成投產,車用燃料乙醇汽油試點工作扎實推進。重點二氧化硫治理工程項目全部按期開工,全區近50家製糖企業實施治污工程。11大節能環保生態項目按計劃開工,生態工程加快建設。實施「城鄉清潔工程」成效顯著。
(六)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群眾生活不斷改善
第三輪創新計劃全面完成。「兩基」攻堅戰勝利告捷,全區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50%;中等職業教育招生26萬人;普通高校招生15.2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88個縣(市、區),農民參合率達77.35%。縣級醫院、婦幼保健院、鄉鎮衛生院、基層計劃生育服務站、縣級圖書館、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等項目建設繼續加強。第十一屆全區運動會成功舉辦。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成績。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00元,增長23.2%;農民人均純收入3224元,增長16.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98億元,增長18.6%。城鎮新增就業人數34.3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8%;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74.88萬人次;城鎮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參保人數分別達到325.35萬、339.31萬和223.75萬。新建五保村388個,累計建成6521個。農村未解決溫飽貧困人口減少11萬人左右,低收入貧困人口減少25萬人以上。自治區為民辦10件實事年度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2003年以來的五年,廣西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全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7%;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7%;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8.2%;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年均增長48.8%。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特色效益農業快速發展。第二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接近40%,成為第一大產業;與2002年相比,工業比重提高6.4個百分點,非公經濟比重提高9個百分點,城鎮化率提高7.9個百分點。發展後勁大大增強。西部大開發取得重要進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9223億元,年均增長28.8%;300多個重大項目投產或部分投產。五年新增高速公路1057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4844萬噸,電力裝機容量1239萬千瓦。改革開放深化拓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廣西區在國際國內區域合作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明顯提升,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加快推進,招商引資及承接產業轉移取得新突破,對外貿易總額年均增長30.7%,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15.9%。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8%,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9.9%,五年累計新增城鎮就業125.2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00萬人次。扶貧開發取得巨大成就,邊境地區、革命老區、大石山區群眾生產生活環境明顯改善。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和諧社會建設呈現新局面。
當前廣西區經濟社會發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一是農業基礎薄弱,農資價格持續上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難度加大。二是產業結構層次較低、市場需求約束較大、煤炭輸入困難較多、主要原材料供應趨緊價格上升、部分工業品價格在供求變化中波動較大,工業持續快速增長難度加大。三是融資渠道和手段單一,項目前期工作滯後,保持相應的投資規模難度加大。四是節能減排形勢嚴峻。五是居民消費價格過快上漲,對低收入群眾生活帶來較大影響。對這些問題要高度重視,採取措施,加以解決。
㈡ 廣西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和特點
7月8日 09:44 2005年,全區各族人民在自治區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堅持科學發展觀,積極應對各種矛盾和困難,努力克服嚴重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好地完成自治區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批準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目標,全區經濟繼續保持近年來增長加快、效益較好、穩定性和協調性增強的良好勢頭。全區生產總值4016億元,增長12.5%;財政收入475.4億元,增長17.7%。經濟發展「雙過千」目標勝利實現。農業生產穩定增長,工業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繼續提高,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區域特色經濟和縣域經濟加快發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00億元,增長35%,投資結構繼續優化,重大項目建設實現突破;各項改革繼續深化,開放合作不斷擴大;就業和社會保障取得新成績,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回落;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生態環保建設得到加強。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當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是: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上漲,部分農產品價格下降,使農民增收難度加大;工業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企業生產成本增加,盈利空間受到擠壓;煤電油運供求仍然偏緊,尤其是電力短缺的約束較大;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長期性和深層次矛盾仍然存在。對這些矛盾和問題,要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為了加快推進富裕廣西、文化廣西、生態廣西和平安廣西建設,全面實現2006年發展目標, 建議:
(一)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制定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重點抓好新農村建設試點示範工程,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投入力度,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切實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著力抓好農業優勢產業發展,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抓好農業支撐體系建設,突出抓好動植物防疫體系,農業標准化體系建設,加快農業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步伐,提高農業服務保障能力;進一步強化各項支農惠農措施,繼續落實糧食最低收購保護價政策, 啟動水稻良種補貼試點,擴大農機具購置補貼范圍;整合各渠道支農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加強農民工就業培訓工作。
(二)積極促進工業快速增長。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著力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積極培育新的工業增長點;加快企業聯合重組步伐,大力培育強優企業和實施品牌戰略,提高重點行業生產集中度和整體技術水平;加大重大工業項目建設力度,集中力量開工一批重大工業項目,著力培育支柱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進一步加快工業園區、開發區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加快招商引資工業項目入園進區;加快發展交通運輸、金融、保險、現代物流、會展、信息咨詢等生產型服務業,為促進工業經濟快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加強工業經濟運行調節,統籌抓好煤電油運供求銜接。
(三)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抓緊編制北部灣(廣西)經濟區開發規劃和南北欽防城市群發展規劃,啟動沿海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二期工程,加快一批重大工業項目前期工作,促進沿海工業布局,加快北部灣(廣西)經濟區開放開發。加強中心城市和新設地級市基礎和公共設施建設,以及環境綜合整治,大力發展城市產業經濟,不斷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加快發展縣域特色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加強重點鎮建設,擴大產業和人口規模,增強縣域經濟實力。
(四)積極擴大投資和推進項目建設。更多地運用市場和開放的辦法籌措建設資金,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增進政銀企合作,擴大直接融資,促進社會投資,積極爭取國家資金支持,進一步拓展籌融資渠道。進一步整合統籌政府各類專項資金,集中力量辦大事,向重點領域、重要產業、重大項目、關鍵環節傾斜。把擴大投資和推進項目建設更好地結合起來,繼續抓好自治區層面和各市層面統籌推進一批重大項目新開工,加快在建項目建設進度,確保一批重大項目按計劃竣工投產,切實抓好自治區成立50周年大慶重大項目建設,突出抓好項目前期工作,做好成熟的項目儲備,保持重大項目建設的連續性。
(五)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大力節約能源資源,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和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加大發展循環經濟工作力度,下大力氣抓好企業節能降耗,在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大力推廣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技術。繼續加強生態保護工程建設,加強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工作。
(六)積極推進改革開放。扎實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綜合配套改革,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加快以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為重點的企業改革步伐,完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進一步優化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和政策環境。繼續深化投資、價格、財稅、糧食流通、科教文衛、行政管理體制等經濟和社會領域的各項改革。努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繼續舉全區之力辦好第三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深化國內外區域合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擴大利用國內外資金規模。加快調整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擴大對外貿易規模。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和支持優勢企業開展國際化開發經營活動,積極推進利用境外資源性項目工作。
(七)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要切實關注民生,關心群眾切身利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強就業和再就業工作,重點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尤其是大齡失業人員再就業,把發展服務業與擴大就業結合起來,大力發展旅遊、商貿餐飲、社區服務、養老、物業管理、文化、健身、休閑娛樂等生活服務業,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和失業保險制度,建立健全城鄉低收入困難群眾社會救助體系。認真落實鼓勵消費的各項政策措施,大力開拓城鄉市場尤其是農村市場,擴大城鄉居民消費,保持價格基本穩定。加快「兩基」攻堅進程,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加快創新文化發展機制,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大力推進重大文化工程建設。加強城鄉公共衛生設施建設,做好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加快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程,高度重視和加強庫區移民安置工作。抓好安全生產的監督管理,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繼續集中財力為民辦好一批實事。
㈢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同城化改革情況如何
自2013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同城化發展推進方案》付諸實施至今已有5個年頭。5年裡,經濟區內民眾曬出同城化帶來的幸福賬單,企業樂享紅利「禮包」。《北部灣城市群發展規劃》落地,向縱深推進成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同城化改革大勢所趨。
「要實現同城化,最核心的內容是區域內產業之間要協作分工,否則將形成內部的惡性競爭。」劉澈元如是說。
為防止區域同質化發展,北部灣經濟區首開中國港口整合發展之先河,將廣西沿海防城港、欽州港、北海港三港合一,實行統一規劃、建設、管理和運營,推動北部灣港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以前廣西的港口都是分散經營,航線少,碼頭基礎設施弱。現在三港重新整合,內貿集裝箱統一在欽州進出口,不僅提升了裝卸效率,也大幅降低了貨損貨差率。」廣西中外運物流有限公司欽州港分公司外貿集裝箱部經理李江強如是說。
與此同時,廣西官方還對北部灣經濟區內各市產業進行了統一布局。魏然介紹,目前經濟區已經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石油化工、冶金、新材料、糧油食品等為主的現代臨海工業體系,培育打造了欽州石化產業園、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的北海工業園、以高新技術為主導的南寧高新區等一批特色產業園區。
針對廣西口岸經濟活躍的特點,北部灣經濟區還加速推進了口岸通關一體化,在沿海口岸全面啟用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實現了「單一窗口」對陸路口岸覆蓋。
「現在不到半天時間就可以在防城港為從欽州港出口海外的集裝箱異地辦理好通關手續,對企業來說運營成本減少了。未來,如果能實現北部灣經濟區』六市一關』,甚至』泛珠』四省區通關一體化,對外貿企業而言將是最好的紅利』禮包』。」廣西北部灣聯合國際船舶代理有限公司主管余鑒說。
㈣ 簡單說下廣西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原因
這個問題還用說嗎,中國當初為什麼要改革開發?廣東為什麼要改革開發?我認為廣西內和廣東都是華容南地區,但是現在有很多版本說廣西是西南地區,為什麼?因為廣西現在相對東部來說還是很落後,自治區的領導想利用這個東西讓廣西得點好處來更好的發展。現在廣西正在如火如荼地發展,東盟,十加二等我覺得明天的廣西就是今天的廣東。
㈤ 廣西壯族自治區巨大變化是什麼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經濟發展
(一)經濟增長持續加快,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初步預計,全區生產總值5865億元,增長14.8%,同比提高1.2個百分點,年度增量首次突破1000億元,達到1036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2363元。財政收入703.86億元,增長23.7%,年度增量首次超過100億元,達13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達到260億元左右,增長40%左右。
(二)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發展協調性逐步增強
全部工業增加值首次超過2000億元,達到2001億元,增長21.9%,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48.5%。農副食品加工、電力、冶金、化工、汽車、機械、建材等支柱行業合計完成工業增加值增長30%左右,對全區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66%。主營業務收入超30億元的企業比上年增加2家,達到16家。工業新產品產值增長29.9%。特色效益農業加快發展。糧食總產量1551.6萬噸,增長0.82%;糖料蔗產量增長15.6%;鮮蠶繭增長14.7%;水果增長13.1%。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53億元,增長6.5%。重點龍頭企業直接帶動農戶300多萬戶,輻射帶動約190萬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2273億元,增長14.3%。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首次突破6000萬噸,達到6300萬噸,增長27.3%;全社會貨運周轉量1517億噸公里,增長16.8%。全區旅遊總收入430億元,增長17%。三次產業占生產總值比例為21.6:39.7:38.7,第二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工業比重34.1%,提高1.1個百分點。非公經濟增加值佔全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50%。城鎮化水平由上年的34.6%提高到36.2%。
(三)投資結構不斷優化,重點建設加快推進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956億元,增長31.5%。其中,城鎮投資完成2630億元,增長31.7%。投資繼續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技改投資增長41.8%;工業投資增長32.5%;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0%。社會投資快速增長,其中民間投資1468億元,增長43%。桂林至興安高速公路等96個自治區層面統籌推進的重大項目實現新開工。沿海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累計完成投資82億元。自治區成立50周年大慶項目民心工程全面實施。大石山區五縣基礎設施大會戰項目全部開工。龍灘水電站首批機組,欽州、防城港、貴港火電廠,南寧至百色高速公路,華銀氧化鋁一期等69個續建項目建成投產或部分投產。北海林漿紙、防城港鋼鐵、湘桂鐵路擴能改造、桂林防洪及灕江補水等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取得新進展。
(四)開放合作成效顯著,體制改革繼續深化
第四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商務與投資峰會及九大論壇、第二屆泛北部灣合作論壇成功舉辦,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由共識走向實踐。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獲得國務院批復,經濟區開放開發生機勃勃,預計生產總值增長17%以上。承接產業轉移步伐加快,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全年引進區外境內資金實際到位突破1000億元,增長74.3%;實際利用外資增長27.9%。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39.2%,其中出口增長42.3%。
行政體制改革積極推進,各級政府政務服務中心和電子監察系統建立並運行。企業國有產權制度改革繼續推進,累計完成改制708家。「鄉財縣管」改革范圍擴大到41個縣(市、區)。廣西北部灣銀行、鐵路投資集團、交通投資集團等投融資平台抓緊組建。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穩步推進,擴大差別電價實施范圍,合理制定水資源費收費標准。文化體制改革試點扎實開展。鼓勵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進一步落實。農村綜合改革試點、農村信用社、金融保險、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糧食流通、科技、教育、衛生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積極進展。
(五)節能減排力度加大,生態環保建設加強
自治區成立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全區節能減排實施方案,在全區范圍開展節能減排「百日行動」。全年關停小火電機組39台共計裝機容量63萬千瓦,淘汰煉鐵產能41.4萬噸、煉鋼504.9萬噸、鐵合金29.53萬噸、水泥258.8萬噸、造紙37.3萬噸。10個行業40家重點耗能企業在全國率先開展能效對標考評;新建建築設計階段節能強制性標准執行率達到97%;全國第一個非糧燃料乙醇項目建成投產,車用燃料乙醇汽油試點工作扎實推進。重點二氧化硫治理工程項目全部按期開工,全區近50家製糖企業實施治污工程。11大節能環保生態項目按計劃開工,生態工程加快建設。實施「城鄉清潔工程」成效顯著。
(六)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群眾生活不斷改善
第三輪創新計劃全面完成。「兩基」攻堅戰勝利告捷,全區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50%;中等職業教育招生26萬人;普通高校招生15.2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88個縣(市、區),農民參合率達77.35%。縣級醫院、婦幼保健院、鄉鎮衛生院、基層計劃生育服務站、縣級圖書館、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等項目建設繼續加強。第十一屆全區運動會成功舉辦。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成績。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00元,增長23.2%;農民人均純收入3224元,增長16.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98億元,增長18.6%。城鎮新增就業人數34.3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8%;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74.88萬人次;城鎮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參保人數分別達到325.35萬、339.31萬和223.75萬。新建五保村388個,累計建成6521個。農村未解決溫飽貧困人口減少11萬人左右,低收入貧困人口減少25萬人以上。自治區為民辦10件實事年度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2003年以來的五年,廣西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全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7%;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7%;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8.2%;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年均增長48.8%。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特色效益農業快速發展。第二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接近40%,成為第一大產業;與2002年相比,工業比重提高6.4個百分點,非公經濟比重提高9個百分點,城鎮化率提高7.9個百分點。發展後勁大大增強。西部大開發取得重要進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9223億元,年均增長28.8%;300多個重大項目投產或部分投產。五年新增高速公路1057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4844萬噸,電力裝機容量1239萬千瓦。改革開放深化拓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廣西區在國際國內區域合作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明顯提升,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加快推進,招商引資及承接產業轉移取得新突破,對外貿易總額年均增長30.7%,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15.9%。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8%,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9.9%,五年累計新增城鎮就業125.2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00萬人次。扶貧開發取得巨大成就,邊境地區、革命老區、大石山區群眾生產生活環境明顯改善。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和諧社會建設呈現新局面。
當前廣西區經濟社會發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一是農業基礎薄弱,農資價格持續上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難度加大。二是產業結構層次較低、市場需求約束較大、煤炭輸入困難較多、主要原材料供應趨緊價格上升、部分工業品價格在供求變化中波動較大,工業持續快速增長難度加大。三是融資渠道和手段單一,項目前期工作滯後,保持相應的投資規模難度加大。四是節能減排形勢嚴峻。五是居民消費價格過快上漲,對低收入群眾生活帶來較大影響。對這些問題要高度重視,採取措施,加以解決。
㈥ 改革開放30年廣西的發展
現中華雄威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使祖國母親徹底擺脫了被壓迫的境地,中國這頭東方睡獅開始慢慢覺醒,但卻步履維艱,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從此改革開放的春風使中華大地再次煥發了活力,中華民族終於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幫」以後,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97年香港回歸,99年澳門回歸;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阻擊在腳下!
改革開放的 30年,是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30年!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8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108天之後,奧運大幕將在中華大地上拉開,我們將成為奧運的主人!
我們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將出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30年!中華民族的崛起,必將讓世界為我們自豪!
改革開放十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改革開放取得成就的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不斷深化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從「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第一要務」,再到科學發展觀,執政理念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豐富,戰勝自然災害的能力也越來越強。
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功,基本經驗在於中國遵循了經濟增長「四色定理」。中國和世界發展歷史充分證明,經濟增長「四色定理」——和平穩定、開放結構、人力資本、結構增長是經濟增長的充分必要條件,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遵循「四色定理」,經濟就發展,社會就進步。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經驗教訓
70多年前,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在我國,唯一真正值得寶貴的,是自然資源和人民大眾。」用這句話來來理解當前的中國也是恰如其分的。在過去30年的改革和發展中,如果說我們有什麼真正沒做好的,就是在自然資源、環境和勞動群眾的權利和福利方面,索取的過多,給予的太少。具體來說,首先是環境代價太大,資源過度消耗。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經濟發展是要有代價的,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它對世界經濟做出的巨大貢獻,其代價就是中國資源與環境的嚴重損壞。
其次,貧富差距拉大,勞工權益受損。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趙人偉和李實領導的收入分配課題組在18年時間里所做的三次大范圍收入分配調查結果顯示,從1988年到2002年,無論是農村和城市的基尼系數,差距都在拉大。有關統計也表明,近30年來,內、外資企業年產值平均增長超過10%,而除壟斷國企外的勞動者年工資增長率僅為1%-3%。這些情況都說明,勞動者的收入水平沒有隨著GDP的增長而同比增長。
再次,社會道德環境出現了讓人憂心的狀況。近年來,每年因信用缺失而增加的交易成本,據估算約占當年GDP的10%還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道德基礎如果出
㈦ 廣西發改委領導名單中潘副主任
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改革委領導個人簡介及分工
黃方方,男,壯族,1958年10月生,1981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2月參加工作,研究生學歷,理學博士,高級工程師。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廣西壯族自治區地礦局副總工程師、外事外經處處長、局長助理、副局長,廣西壯族自治區地礦資源勘查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經理,廣西壯族自治區煤炭工業局局長、黨組書記,梧州市委副書記、市長,貴港市委副書記、市長,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廳長、黨組書記,南寧市委副書記、市長。現任自治區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
主持全面工作。
劉宏武,男,漢族,1966年12月出生,1997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9年7月參加工作,大學學歷,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高級經濟師。曾在廣西北海市、賀州市工作,在國家環保部規劃司掛職一年。現任自治區發展改革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巡視員,自治區鐵路建設辦公室主任。
協助主任分管交通處(自治區民航建設辦公室)、人事處、經濟與國防協調發展處(國民經濟動員辦公室)、機關黨委(績效辦)、離退休人員工作處、機關群團組織及相關專項工作。主持自治區鐵路建設辦公室全面工作,聯系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培訓中心。
楊京凱,男,漢族,1963年10月生,198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6年8月參加工作,大學學歷,工程碩士,研究員。曾在北京航空工藝研究所、廣西玉林市委、廣西國際博覽事務局、自治區信息產業局等單位工作,現任自治區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自治區物價局局長(兼)。
協助主任負責物價工作,主持自治區物價局全面工作。
韓慶東,男,漢族,1957年9月生,1985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5年9月參加工作,在職研究生學歷,工學學士,高級工程師。曾在南寧地區水電局、南寧地區行署、自治區水利廳等單位工作,現任自治區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自治區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協助主任分管委辦公室、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處、社會發展處、重大項目稽察特派員辦公室、機關服務中心及相關專項工作;負責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工作。
嚴伯貴,男,漢族,1964年8月出生,198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7月參加工作,大學本科學歷。曾在廣西藤縣、岑溪市、蒼梧縣、梧州市工作,現任自治區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
協助主任分管地區經濟處、農村經濟處,協調委基層聯系點(都安縣)相關工作。
黃汝焜,男,漢族,1963年12月生,198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8月參加工作,大學學歷,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經濟綜合、分析研究工作,2000年8月到自治區發展計劃委員會工作,曾在國民經濟綜合處、區域經濟合作處等處室工作,現任自治區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
協助主任分管國民經濟綜合處和珠江—西江經濟帶(廣西)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區域經濟合作處、統籌發展處及相關專項工作;聯系廣西經濟信息中心。
李向幸,男,漢族,1964年8月生,199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5年8月參加工作,大學學歷,工程碩士,高級工程師。曾在廣西冶金設計院、廣西冶金廳工作,2000年8月到自治區計委工作,曾在工業經濟發展處、稀土辦、辦公室工作,現任自治區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自治區能源局局長(兼)。
協助主任分管工業經濟處、高技術產業處、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處及相關工作;主持自治區能源局工作。
林家燕,女,漢族,1963年2月出生,1992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4年7月參加工作,公共管理碩士。曾在廣西玉林地區企業、職改辦、人事局、婦聯、統戰部、市台辦、市紀委、監察局等部門工作,現任自治區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自治區紀委派駐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紀檢組組長(試用期一年)。
全面負責駐委紀檢組工作。
謝彬,男,漢族,1965年6月生,2000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6年8月參加工作,大學學歷,理學、經濟學學士,高級經濟師。曾在自治區國土整治和資源調查辦公室工作,1997年3月到自治區計委工作,曾在農村經濟處、固定資產投資處、法規處、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處、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處、工業經濟處、辦公室等處室工作,現任自治區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試用期一年)。
協助主任分管固定資產投資處、重大項目建設處(自治區重大項目建設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應對氣候變化處(自治區應對氣候變化辦公室)。聯系自治區工程咨詢中心、自治區政府投資項目評審中心。
龐湟,男,1962年11月生,壯族,199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6年7月參加工作,在職研究生學歷,曾在自治區審計局、自治區審計署、自治區審計廳、自治區發改委辦公室工作,現任自治區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自治區西部辦副主任。
協助主任分管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處、西部開發處、政策法制處,負責自治區西部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左右江革命老區振興規劃建設相關工作。
唐愛斌,男,漢族,1964年7月出生,1998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5年7月參加工作,中央黨校研究生,農學學士。曾在自治區農調隊、自治區統計局、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等單位工作,現任自治區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總經濟師(試用期一年)。
協助主任分管發展規劃處、就業和服務業處、經濟貿易處、新型城鎮化處及相關專項工作;聯系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
韋仕軍,男,侗族,1958年8月生,197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6年12月參加工作,在職研究生學歷。現任自治區鐵路建設辦公室副主任。
協助劉宏武同志分管鐵路行業規劃、籌融資、建設、協調及鐵路運營管理等方面工作,分管自治區鐵路建設辦公室項目開發處、建設管理處、運營協調處。
程華興,男,漢族,1957年8月生,198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3年9月參加工作,在職研究生學歷,經濟師。長期在自治區物價部門工作,現任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副巡視員、自治區物價局副局長(兼)。
協助楊京凱同志分管自治區物價局工作。
龍力,男,漢族,1961年4月生,198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7月參加工作,大學學歷,高級工程師,1993年8月到自治區發展計劃委員會工作,曾在交通處、西部辦綜合規劃組、重大項目建設處、經濟貿易處等多個處室工作,現任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副巡視員。
協助劉宏武同志分管交通處(自治區民航建設辦公室),負責綜合交通及相關專項工作,聯系自治區鐵路建設辦公室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