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黃河歷來給人們帶來的災難都有哪些
1.戰國中期至西漢末年
戰國中期,下游大規模修築堤防後,固定下來的河道就是《漢書·地理志》里記載的大河,從此結束了長期以來多股分流、改道頻繁的局面,我們暫時作為黃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
在戰國中期,黃河下游地區人口稀少,初築堤防時,兩岸堤距寬達50漢里(1漢里相當現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內游盪,河道蓄洪能力較強,不易發生決口.以後生齒日繁,在大堤內河槽兩旁淤出的大片灘地上進行了墾殖,修築民埝以自衛,遠者距水數里,近者僅數百步.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險情迭出.
西漢末年,今河南浚縣境內河道,「河水高於平地」,顯然已成「懸河」.這是秦漢以來黃河中游地區水土流失加劇的結果.公元11年王莽時黃河又東決,河、淮之間水災延續了60年之久.
2.東漢至唐末
公元11年(王莽始建國三年),黃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東)以上決口,河水一直泛濫至清河郡以東數郡.當時,王莽因為河決東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墳不受威脅,就不主張堵口,聽認水災延續了近六十年,從而造成黃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此後,在將近千年時間里,黃河下遊河道出現過相對穩定的局面,偶而有決溢,也未造成大規模改道.其原因:
一,東漢開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黃河中游,退耕還牧,次生草原和灌木叢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對
二,公元70年,在王景領導下,對西漢末漫流的河水進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條新的河道,大體流經冀魯交界地區,從長壽津(今濮陽西旺賓一帶),自西漢大河別出,循古漯水河道,經今范縣南,在今陽谷縣與古漯河分流,經今黃河和馬頰河之間,至今山東利津縣境入海.
三,當時黃河下游存在不少分支,或單獨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更有一些大小湖泊和沼澤窪地,都起著分洪、排沙與調節流量的作用.
3.唐末至北宋末
經近千年的堆積,到唐末開始,黃河下遊河口段已逐漸淤高.公元 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發生近百里的改道.到五代時期,決口的頻率明顯增加,平均不到三年就有一次泛決.
至11世紀初,在今山東商河、惠民、濱州市縣境內,河道又「高民屋殆逾丈」.此後決口地點又上移到澶州(今河南濮陽)、滑州(今滑縣東舊城)一帶.總的趨勢是,河道逐漸向北擺動.五代末年、北宋前期決出的赤河、橫隴河,都在唐代大河之北.
1048年商胡埽(今濮陽東昌湖集)決口,北流經今滏陽河與南運河之間,下游合御河(今南運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史稱「黃河北派」.這是黃河變遷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的改道.(黃河北流大的共有三次:商胡埽、小吳埽、內黃口)
4.金元至明嘉靖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為阻止金兵南下,宋東京留守杜充竟然在今河南滑縣西南人為決河,使黃河東流經豫東北、魯西南地區,匯入泗水,奪泗入淮.從此黃河離開了春秋戰國以來流經今浚、滑一帶的故道,不再進入河北平原,在此後的700多年中,以東南流入淮為常.這是黃河下游變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也是黃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
浚、滑之間原是黃河下游的窄道,由於這一段河道的控制,以下河道決口後擺動的范圍,基本上限制在太行山以東、山東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上,離開了這段河道以後,下遊河道折向東或東南,擺動於豫東北至魯西南地區.在金代,有記載的12次決口中,決後河道擺動在該地區佔10次.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10月,黃河在原武、陽武、中牟、延津、開封、祥符、杞縣、睢州、陳留、通許、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溝等15處決口.大致可以分成三股;一股在中牟境內折而南流,經尉氏、洧川、扶溝、鄢陵等地,由潁水入淮;一股在開封境內,折而南流,經通許、太康等地,由渦入淮.我們將其稱為黃河歷史上第五次大改道.
(1)中國黃河經濟發展研究會擴展閱讀:
黃河洪澇災害的原因:
1、黃河下游由於泥沙淤積,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河堤兩側地勢低窪,容易形成洪澇災害。
2、黃河下游位於溫帶季風氣候區,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3、黃河流域常年乾旱,草原森林面積稀少,人類逆自然的大量活動是黃河多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
Ⅱ 中國神話故事的人物有哪些
中國神話故事中的人物都法力高強,其中最強者是誰?各位,小編仔細研究了很多古代神話小說,結果發現,壓根就沒有誰是最強者這么一說。只能說,下面這幾位,那都是中國神話故事中最強的,至於誰排第一,還真不好說。好了,咱接下來就來聊聊這幾個人物。首先出場的是如來。他是佛教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佛祖」,孫悟空大鬧天宮,整個天空的人都拿他沒有辦法,這個潑猴把天空攪和的天翻地覆雞犬不寧,最後被如來一個巴掌拍懵逼了,還被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還得老老實實按照佛祖的安排去西天取經,可見如來的法力無邊。
還有玉皇大帝。把玉皇大帝放在第六名很多人肯定覺得不妥,在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時被嚇得躲在桌子下面,這只是電視中為了體現孫悟空的形象才篡改原著了,其實在原著中孫悟空還沒見到玉皇大帝的面就被鎮壓了,當時如來佛祖接到消息說了句:「你們在此等候,我去救駕了」,用到救駕二字可見如來認同了玉皇大帝的統治地位。綜上所述,這幾位都是武力最強的。至於誰更勝一籌,那還真不好說。
Ⅲ 葉建明畫家的山水畫多少錢
葉建明企業家、收藏家和畫家,現居杭州「望湖齋」,為中國齊白石藝術研究會杭版州分會會長,中國黃河權書畫院杭州分院院長,中國國學書畫院副秘書長,中國書畫家聯誼會會員。
書畫收藏根據題材不同尺寸大小品相不同,價格和價值也不同。而根據畫家的人生歷程和學術成就價格差別就更大了。其實書畫收藏有的不見得非得知道價值多少,這和黃金有價玉無價是一個道理,只要您喜歡它就有它的價值,不見得非得知道它的價格,收藏字畫建議您收藏一些有保障的,可以是名家的,但價格較高,但也可以向一些有保障的單位購買,例如可以承諾一年包退十年包換的,這樣可以降低收藏風險,最大利益的保障收藏者利益。
Ⅳ 河流乾涸,森林減少,動物滅絕,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等等地球資源被破壞的詳細資料
地球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三顆。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地球自轉與公轉運動的結合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地球自轉的速度是不均勻的。同時,由於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氣、海洋和地球內部物質的各種作用,使地球自轉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的方向都要產生變化。地球自轉產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的略扁的旋轉橢球體,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約短21千米。
阿波羅飛船看到的地球 阿波羅飛船看到的地球 地球升起在月球的地平線上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層組成。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氣圈,還有磁層,形成了圍繞固態地球的外套。
地球作為一個行星,遠在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
地球基本數據
赤道半徑 6378140米
扁率因子 298.257
質量 5.976×1027克
平均密度 5.52克/厘米3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極地) 983.2厘米/秒2
自轉周期 23時56分4秒(平太陽時)
公轉軌道半長徑 149597870千米
公轉軌道偏心率 0.0167
公轉周期 1恆星年
黃赤交角 23度27分
Ⅳ 王昭君和親
昭君和親的歷史功績自應肯定。漢朝在立國之初,便與匈奴兵戎相見,烽煙蔽日,鼙鼓震空。「自從兵戈動,遂覺天地窄。」百姓流離,田園丘墟,北方邊陲迨無寧歲。自昭君和親後,雙方化干戈為玉帛,鑄刀劍為犁鋤,北方邊陲出現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1954年在包頭漢墓出土的「單於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瓦當殘片便是這一段歷史的見證。秦漢之前,北方少數民族不受中原王朝管轄,「自三代之盛,胡、越不與受正朔」,自呼韓邪歸漢開始,邊疆王朝才置於中央王朝的領導之下,從而為祖國的統一打下了基礎。匈奴因和親而受到漢文化的浸潤和影響。呼韓邪單於為使昭君所生之子立為單於,改父子繼承製為兄弟繼承製,並在他的繼承人稱號前加上「若鞮」二字。「匈奴謂孝為若鞮,自呼韓邪單於降後,與漢親密,見漢帝謚常為孝,慕之。至其子復株累單於以下,皆稱若鞮。」(《後漢書·南匈奴傳》)在其他生活習俗方面,匈奴也刻意摹仿漢朝,從而加速了民族融合的進程。正是有鑒於此,老一輩革命家董必武才寫出了「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見識高」的詩句。
漢朝和親女子成就的大小,既不在於她才識的高低,也與她容貌的妍媸無關,起決定作用的是漢朝的強弱。若漢朝勢力強大,無遠弗屆,和親的女子便會受到敬重;若漢朝勢衰,和親的女子便會受到冷落。昭君和親時,恰值漢強胡弱之時,這便給她的成功帶來了契機。昭君下嫁的呼韓邪單於有一段凄風苦雨的經歷:他是老單於的長子,本該由他嗣位,不料變生肘腋,卻被右賢王屠耆堂捷足先登,稱握衍朐鞮單於,呼韓邪只得逃往妻父烏禪幕那裡避難。握衍朐鞮單於因暴戾恣睢引起國內不滿,烏禪幕趁機擁立呼韓邪為單於,並發兵進攻握衍朐鞮單於,握衍朐鞮單於兵敗自殺。正當呼韓邪躊躇滿志、重整旗鼓之時,又有人覬覦單於寶位,先是「五單於爭立」,後有三單於並立,群雄逐鹿,匈奴再次陷入混亂之中。經過一番鏖戰,最後只剩下呼韓邪及其兄長郅支單於兩人,呼韓邪又在交戰中敗北,狼狽萬狀,走投無路,只得皈依漢朝。當漢朝誅殺了他的對手郅支單於時,他「且喜且懼」,「願婿漢氏以自親」。此時的呼韓邪勢窮力蹙,俯仰由人,事漢則安,背漢則危,他的榮辱興衰完全在漢朝天子一念之間。昭君在這種情況下和親,匈奴舉國上下豈敢怠慢?她被尊為「寧胡閼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有的論者誇大其辭,說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召,去完成漢匈和好的使命,似乎她一身系漢朝之安危、社稷之休戚,只有她才能挽狂瀾於既倒,這是不切實際的溢美之辭!
「環佩影搖青冢月,琵琶聲斷黑江秋。」就昭君個人的遭遇來說,她那和親的壯舉其實是一出悲劇。這是一樁政治婚姻,正如恩格斯所說,這種聯姻「起決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不是個人的意願。在這種情況下,關於婚姻問題的最後決定權怎能屬於愛情呢?」昭君不過是漢元帝羈縻匈奴的一個籌碼而已。漢朝一共有9位女子和親,沒有一個是天子之女,不是迫不得已,誰願遠嫁異域?昭君雖然是自願請行,但那是因為「數歲不得見御」,忿而反抗的一種方式。《西京雜記》說昭君因不肯賄賂畫工毛延壽而無緣得到天子臨幸,是耶非耶,眾說紛紜。但杜甫、王安石對此篤信不疑,有杜甫「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王安石「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的詩句為證。
昭君從風光旖旎的江南乍到風虐雪饕、氣候冱寒的漠北,住穹廬,被旃裘,食畜肉,飲湩酪,習俗迥異,語言不通,呼韓邪年齡比她大一倍還多,兩人不可能萍水相逢便一見鍾情,更何況兩人才結縭三年,剛生一子,呼韓邪便一病不起?呼韓邪死,其前妻之子復株累若鞮欲妻之,昭君不肯,「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既然落花無返樹之期,逝雲無歸山之理,昭君只得含淚再醮,再生二女。後來她的兒子又無辜被殺,喪子之痛使她悲憤難抑。她在匈奴度日如年,以淚洗面,哪裡像戲劇中那樣光采照人,風情萬種呢?可見,戲劇塑造的是藝術形象,而歷史上的王昭君又是另一回事了。
Ⅵ 中國的哪個省人最多
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為廣東省。
截止到2014年根據各省市自治區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公報數據顯示:廣東省人口為104303000人。
排名前五的省份為:
1、廣東省:104303000
2、山東省:95793000
3、河南省:94024000
4、四川省:80418000
5、江蘇省:78660000
(6)中國黃河經濟發展研究會擴展閱讀
中國政府網2009年5月6日公布了《國務院關於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
通知指出,根據國家普查項目和周期安排的有關規定,國務院決定於2010年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經國務院批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於2010年11月1日零時進行。
此次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十年來我國人口在數量、結構、分布和居住環境等方面的變化情況,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科學准確的統計信息支持。
人口普查主要調查人口和住戶的基本情況,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民族、受教育程度、行業、職業、遷移流動、社會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況等。
此次人口普查還首次將我國境內的境外人員作為普查對象。
將居住在本國的外國人納入人口普查,這是各國人口普查的通常做法,也是聯合國的建議。
增加外籍人口為普查對象,也是為了更加合理地安排有外籍人口居住地區的教育、住房、醫療以及公共設施的建設。
而根據以往的經驗,入戶調查將遇到三大難點。
一是高檔小區難入戶,二是外來人口居住區,三是大機關單位集中區。
普查方案2010年06月24日,國家統計局、國務院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頒布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方案》。
普查原則人口普查採用按現住地登記的原則,每個人必須在現住地進行登記;普查對象不在戶口登記地居住的,戶口登記地要登記相應信息。
登記的主要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民族、國籍、受教育程度、行業、職業、遷移流動、社會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況等。
方案要求人口普查的登記工作從2010年11月1日開始到11月10日結束,採用普查員入戶查點詢問、當場填報的方式進行。
申報人應如實回答普查員的詢問,不得謊報、瞞報、拒報。
人口普查對象提供的資料,應當依法予以保密。
根據方案,登記結束後,應當組織全面復查,復查工作應於2010年11月15日前完成。
復查工作完成後,統一組織事後質量抽查,抽查工作應於2010年11月底前完成。
於2011年12月31日前完成人口普查全部數據的匯總工作。
人口普查數據處理工作結束後,原始普查表按規定銷毀。
各級人口普查機構應做好人口普查資料的開發和應用,為社會公眾提供查詢、咨詢等服務。
中國的人口普查每十年進行一次,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標准時點是2010年11月1日零時,目的是查清2000年以來中國人口數量、結構、分布和居住環境等方面的變化情況。
Ⅶ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宗旨根本目的
1、以人為本的主體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以人為本」落實在政治上是「以民為本」,即民本思想。中國歷史上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封建社會末期的進步思想家、政治家,幾乎都主張和宣傳「民本」思想,從而使之成為中華文化中影響最廣、延續最久的一種哲學和政治思想。
2、 剛柔相濟的堅忍精神。
剛柔相濟是中國人人生態度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中華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積極意義的內容。孔子創立儒家重「剛」,但也不失「柔」。中國文化是強調「儒道互補」的,即陽剛必須與陰柔適當配合。
3、貴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著獨特的作用,它不僅是一種思想觀念,而且也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和」思想的傳承特別重要。儒家傳統是以夷制夷,德化懷柔,多採取羈縻政策。
(7)中國黃河經濟發展研究會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是華夏文明為基礎,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於中華文化的國際屬性,可以稱之為「中國的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
受中華文明影響較深的東方文明體系被稱為「漢文化圈」,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反映。從舊石器時代的發明創造,到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1、以人為本的主體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以人為本」落實在政治上是「以民為本」,即民本思想。中國歷史上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封建社會末期的進步思想家、政治家,幾乎都主張和宣傳「民本」思想,從而使之成為中華文化中影響最廣、延續最久的一種哲學和政治思想。
2、 剛柔相濟的堅忍精神。
剛柔相濟是中國人人生態度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中華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積極意義的內容。孔子創立儒家重「剛」,但也不失「柔」。中國文化是強調「儒道互補」的,即陽剛必須與陰柔適當配合。
3、貴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著獨特的作用,它不僅是一種思想觀念,而且也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和」思想的傳承特別重要。儒家傳統是以夷制夷,德化懷柔,多採取羈縻政策。
(7)中國黃河經濟發展研究會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是華夏文明為基礎,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於中華文化的國際屬性,可以稱之為「中國的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
受中華文明影響較深的東方文明體系被稱為「漢文化圈」,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反映。從舊石器時代的發明創造,到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中國文化不但對日本、朝鮮半島產生過重要影響,還
中國文化不但對日本、朝鮮半島產生過重要影響,還
Ⅷ 抗戰英雄故事、200字
1 人民的好總理 周恩來 名言: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1910年春天,12歲的周恩來進銀岡書院讀書,一次,校長在課堂上問大家為什麼讀書時,周恩來慷慨答道:"為了中華之崛起!"這一誓言,此後貫徹在他的一生中,他為中華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 劉胡蘭的故事 毛主席為她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1947年2月,山西《晉綏日報》連續兩天刊登的消息,使一個女共產黨員的名字在華北大地不脛而走。隨後,毛澤東又為她親筆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這個光輝的名字,就是後來聞名全國的劉胡蘭。
生平
■10歲參加兒童團,不到14歲便入黨,當上了區的婦女幹事。躺在鍘 刀上時,尚未滿15周歲
劉胡蘭,原名劉富蘭,1932年10月8日出生於山西省文水縣的一個中農家庭。母親早亡,父親劉景謙續娶胡文秀為妻。胡文秀將劉富蘭名中的「富」字改為自己的姓氏「胡」,從此更名劉胡蘭。繼母積極投身於婦救會工作,並非常支持劉胡蘭參加革命。
劉胡蘭8歲上村小學,10歲起參加兒童團。1945年10月,劉胡蘭參加了中共文水縣委舉辦的「婦女幹部訓練班」。學習了一個多月,回村後她擔任了村婦女救國會秘書。1946年5月,劉胡蘭調任第五區「抗聯」婦女幹事;6月,劉胡蘭被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並被調回雲周西村領導當地的土改運動。
Ⅸ 考古學序列和考古學譜系
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是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的一個歷史階段。它以農耕和畜牧的出現為劃時代的標志,表明已由依賴自然的採集漁獵經濟躍進到改造自然的生產經濟。磨製石器、制陶和紡織的出現,也是這一時代的基本特徵(見史前考古學)。因而,新石器時代在中國歷史上是古代經濟、文化向前發展的新起點。就目前所知,中國的新石器文化大約起始於公元前6000多年,實際開始年代還當更早;一般延續到前2000年左右,中原以外有些地區結束的時間要更晚些。中國各地遍布新石器時代的遺存,其分布范圍、文化內涵和起迄年代各不相同,有些在生產經濟上也呈現出較大的差異。在一定地域內先後產生的幾支新石器文化往往形成自身的發展序列。中國的諸新石器文化不斷發生交流、融合和分化;在此同時,隨著生產的發展,原始社會內部產生了私有制和階級,中國歷史最終進入了階級社會。中國新石器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源泉。特別是以中原為核心的一脈相承的新石器文化,與後來青銅時代的商周文化緊密相連,並同周圍地區有著密切的交互影響,便是中國歷史連續發展的具體例證。
發現和研究簡史
中國古代文獻中,有軒轅、神農、赫胥氏用石頭製造工具的傳說,也有肅慎氏使用石弩以及歷代發現「雷斧」的記載。但這些片斷記述,都不屬科學的考古學范疇。從20世紀20年代起,隨著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興起,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研究才開始發展起來。但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在全國范圍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不過二、三百處,其中經過正式發掘的更是寥寥無幾。
1921年,瑞典地質和考古學家安特生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掘,發現了以彩陶為顯著特徵並與磨製石器共存的仰韶文化,一度還稱為「彩陶文化」。後來,在黃河中、上游發現了類似的遺存,由此開始了對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考察和研究。安特生1925年在《甘肅考古記》中,就當時已發現的黃河中、上游地區的新石器及其他原始文化,提出了「六期」的分期體系,從早到晚依次為齊家期、仰韶期、馬廠期、辛店期、寺窪期和沙井期。1926年李濟發掘了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是中國學者首次正式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據此寫出的《西陰村史前遺存》(1927)和《山西西陰村史前遺址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1932)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黃河流域的另一重要考古成果,是1928年在山東章丘城子崖發現的龍山文化遺址,它以薄黑有光澤的黑陶為特徵,與磨製石器共存,一度曾稱為「黑陶文化」。該處的發掘報告《城子崖》(1934),是國內首次出版的大型考古報告。1936年,又發掘了山東日照兩城鎮遺址,從而加深了對龍山文化的認識。除山東外,在河南、安徽、浙江、遼寧等省也都發現了性質上部分類似的遺存。當時曾一度認為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是東西相對、同時並存的兩支文化。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陽後岡發現了商代、龍山和仰韶遺存依次上下堆積的「三疊層」,第一次明確了中原地區兩支新石器文化及其與歷史時期遺存的相對年代,並據此進一步提出後岡一類的龍山文化與商代文化之間存在傳承關系。
此外,由東北、內蒙古到新疆一帶的廣闊地區,陸續發現一些以細石器為特徵、伴存有篦紋或其他類型陶片的地點,當時曾稱之為「細石器文化」。長城附近的一些遺址中,還發現細石器與較多的磨製石器和彩陶共存,表明它們與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有所交流融合,曾被人稱為「細石器與彩陶的混合文化」。從1932年以來,在東南沿海的江蘇、浙江、江西、廣東、福建、台灣等省,發現了許多以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遺址,並常伴存著華南地區特有的有肩石斧或有段石錛等磨製石器,當時習慣上稱為「幾何印紋陶文化」,並一概視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
在上述考古發現的基礎上,不少中國學者進行了綜合研究,有的還以具體事實開始糾正安特生的「六期」說。但是,由於考古資料的限制,當時對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基本輪廓還不甚清楚,若干文化的性質仍若明若暗,地區上的空白和時代上的缺環又比比皆是,無論是發現還是研究都是相當薄弱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了大規模考古調查發掘。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7000多處,其中經過發掘的約400多處。有的地點經多年持續工作,揭露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有的墓地發掘墓葬多達千餘座。陝西西安半坡遺址和臨潼姜寨遺址等,局部或整體地揭露了仰韶文化的聚落布局,對了解當時人類生活和社會形態,提供了生動、具體的物證。在半坡還建成了中國最早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型遺址博物館。
Ⅹ 關於黃河的資料
黃河是中國北方的一條大河,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之一,中國第二長的河流。
黃河北源源於青藏高原巴彥哈拉山脈的一個分支——察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源於巴彥哈拉山脈各亞山北麓的卡吉曲,西源於星辰哈拉山西麓的經論證的宗列曲。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部流經中國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故又被稱為世界上最富含沙量的河流。然而,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對人類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之為「母親河」。每年將產生16億噸泥沙,其中12億噸將流入大海。其餘4億噸將長期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有利於種植的沖積平原。
(10)中國黃河經濟發展研究會擴展閱讀:
關於黃河的傳說——大禹治水的故事: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
鯀接受任務後,採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後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以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
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
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並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