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南充經濟發展慢

南充經濟發展慢

發布時間:2020-12-11 09:00:21

⑴ 我能說南充市大型的企業和工業都沒有,城市普通收入嚴重落後,那麼城市靠什麼發展成經濟大城市呢。。。

南充未來經濟發展後勁十足:河西石化工業園(40平方公里);嘉陵工業園;航空港工業園;瀠華工業園,以上上千億的工業產值,足夠支撐百萬人口大城市的經濟發展。

⑵ 國家為何不撥款發展四川盆地的綿陽德陽宜賓瀘州南充這五個經濟實力比較突出的地級市

國家不撥款你這幾個市會發展得有這么快嗎?

⑶ 南充市蓬安縣的經濟發展如何

這幾年還可以,如果有時間你去考察下呀,這是做生意最基本的呀

⑷ 儀隴縣生活環境如何生活水平在南充市可以嗎經濟發展怎樣請各位給點信息,謝謝!

環境還可以,生活水平與南充持平,經濟可能一般般。

⑸ 綿陽和南充,哪裡經濟好一點

現在是綿陽 ,但出於政,府支持和地理形態交通位置,等方面考慮,南充發展潛力大些,超綿陽也是遲早的,人口南充也多些,四川盆地交通樞紐城市,成渝經濟區北部中心城市,川北、川中北與川東北的經濟、文化、交通、商貿和信息中心,享有「川北心臟」「川北重鎮」之稱。天然氣儲存量世界名列前茅,國家有計劃在南充發展核能。綿陽地理位置雖然離成都較近,但交通連貫性差。靠長虹等工業在改革開放後發展起來的,以前算是少數民族地區,

⑹ 南充市所轄各縣的經濟發展狀況

下面各個抄縣城,要說最繁華,不好說襲,每個縣城都有自己的特點。但是,我覺得儀隴好一點吧,它畢竟是個新規劃的縣城,跟其他縣城比起來,規劃合理的多,看起要比其他的縣城舒服一點。現在人口還不夠多,但是到以後。肯定是他最繁華了

⑺ 請問四川南充市的西華師范大學怎麼樣還有這個地方的經濟交通發展怎麼樣

西華師范法學有復2個校區制,老校區在南充市順慶區中心、北湖公園附近,周圍環境相對較好,火車站和汽車站離學校都比較近,相對出行方便,新校區在華鳳鎮,學校面積和硬體設施較老校區好些,離市區坐公交車大約30分左右,一般都在新校區就讀,老校區大多數是研究生以及專科高職,南充整個城市發展處於中游,是以前的絲綢之都,面積比較大,都3區6縣組成,順慶區是整個南充的老城區也是主城區,其它嘉陵和高坪區現在是告訴發展的城區,面貌要好些,南充高速都通了的,道路還不錯,南充整個城市不咋樣,但是三所高校個人認為是南充的一大亮點,西南石油、川北醫學、西華師范還是有點名氣,至少在四川境內是這樣,不曉得你是哪裡的兄弟姐妹哈!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⑻ 成渝經濟區對南充各縣能帶來發展嗎

成渝經濟區是以成都,重慶兩市為中心,主要包括:重慶(市區)、成都、雅安、樂山、綿陽、德陽、眉山、遂寧、資陽、宜賓、瀘州、自貢、內江、南充、廣安、達州、廣元、都江堰、彭州、邛崍、崇州、廣漢、什邡、綿竹、江油、峨眉山、閬中、華瑩、萬源、簡陽以及重慶的江津、合川、永川等33個不同規模、不同等級的城市。數據顯示,成渝經濟區面積約16.8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幅員面積1.8%,區域內自然資源豐富,水資源、礦產資源、天然氣、森林資源均位居全國前列;經濟區2007年底總人口接近1億人,佔全國總人口的6.8%,並有較大的熟練產業工人群體,勞動力資源豐富;同時,區域內GDP達1.24萬億元,約佔全國GDP的5%,農業條件較好,是我國糧食、生豬、柑橘、蔬菜、蠶絲、中葯材等的重要生產基地,工業和交通也有了相當基礎。成渝經濟區是西部唯一具備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的地區。2007年4月2日,四川省省長蔣巨峰和重慶市市長王鴻舉在成都共同簽署了《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推進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經濟區的協議》經濟區范圍:四川14市重慶23區縣。依託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承接悠久的合作淵源,重慶、成都兩地特大城市將成為經濟區的龍頭,成渝經濟區的范圍包括成都及綿陽等14個沿高速公路、快速鐵路、黃金水道的市和重慶1小時經濟圈的23個區縣。該經濟區的定位則是要共同爭取成渝經濟區列為國家重點開發區、共同爭取國家編製成渝經濟區發展規劃,努力將成渝經濟區建成繼長三角、京津豫、珠三角之後的中國第四個增長極。建西部最大的城市連綿帶,在充分發揮成、渝兩大中心城市的核心帶動作用下,分別構建和完善成、渝兩個單核城市群基礎上,加快培育綿陽、德陽、內江、資陽、遂寧、自貢、瀘州、宜賓、南充、廣安、達州、眉山、樂山、永川、江津、合川、涪陵、長壽、銅梁、榮昌、大足、南川、綦江、璧山、雙橋、潼南、萬盛、武隆等若干緊密相連的大中小城市,共同構建西部最大的城市連綿帶。《協議》中的第一個共建重點就是基礎設施建設。經濟區成立後,重慶市和成都市之間的快速客運專線鐵路等點對點快速通道、區域環型快速通道建設將得到進一步發展,「上午到重慶事,下午回成都吃晚飯」將不再是夢想。同時,還將完善公路、鐵路、內河航運、民航、管道綜合交通運輸網路,暢通對外交通,共同加強電網通道、水利、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互相支持、合作共享。雙方協議,要建立開放、規范、競爭、有序的商品市場,破除行政壁壘,加強交通、物流合作,降低產品跨區域銷售成本。為了建立有利於人口合理流動的勞動力市場,將取消兩地的就業戶籍限制,建立流動人口「便參保、易轉移」的社會保障體系。同時,要在經濟區內促進價格管制產品的互惠貿易,構件要素無障礙流動機制,促進產業互動、利益共享。構築企業合作的綠色通道,進一步放寬民營經濟投資領域,消除民營經濟進入市場的障礙。經濟區建成後,兩地將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共同培育和建設國家重大裝備製造業基地、高技術產業基地、清潔能源基地、國防科研產業基地,優勢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在區域內產業整合,優化產業布局,構建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加強互相協調,共同爭取國家重大產業項目的布局將是經濟區產業分工協作的重要任務。兩地將共同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按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進行產業和重大項目布局,共同建立長江上游聯防聯治的水環境管理機制。開展環境檢測合作。共同爭取國家生態環境建設投入和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在長江上游長期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防護林體系建設等工程。成渝經濟區是以重慶、成都兩個特大城市為龍頭,包括成都及綿陽等14個市和重慶「1小時經濟圈」內的23個區縣。成渝經濟區集聚了兩省市1/4的幅員面積、一半以上的人口,積聚了兩省市經濟總量的六成多。以重慶、成都兩個特大城市為龍頭,以成都及綿陽等14個沿高速公路、快速鐵路、黃金水道的市和重慶1小時經濟圈的23個區縣為載體,共同爭取成渝經濟區列為國家重點開發區,共同爭取國家編製成渝經濟區發展規劃,將成渝經濟區建成國家新的增長極。重點發展成渝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意志,被明確寫入《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這無可爭議的三大增長極,在過去20多年引領著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這三大增長極,無一例外地落在東南沿海。在遼闊的西部,誰能承擔起「引擎」重任,成為國家新的增長極?成渝經濟區是西部唯一具備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的地區。這里,每萬平方公里有1.73座城市,比西部平均水平多1.49座,比全國平均水平多1.03座;這里,每平方公里產出350萬元,比全國高出227萬元,比西部高出316萬元。成渝經濟區經濟密度是西部平均經濟密度的14倍,是西部最發達區域。成渝經濟區目前佔全國經濟總量的5%左右,通過5-10年的跨越式發展估計能佔到全國經濟總量的10%左右。達到10%或的時候,這個經濟區域就將成為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的新的增長極。2007年6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出通知,批准重慶市和成都市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發改委要求重慶市和成都市要從兩市實際出發,根據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實驗的要求,全面推進各個領域的體制改革,並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大膽創新,盡快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兩市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也為推動全國深化改革、實現科學發展與和諧發展發揮示範和帶動作用。大量的資金流以及優惠政策,使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迅速成為令人矚目的經濟「新特區」。而成都,也已加入「新特區」的行列,並將成為中國當下改革開放進程中最耀眼的明星。昨(9)日,成都市政府新聞發言人、成都市政府秘書長毛志雄宣布,成都市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已獲國務院正式批准。這是繼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之後,又一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今後,成都將成為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前沿陣地。6月7日,國家發改委下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批准重慶市和成都市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通知》(發改經體20071248號),明確:國務院同意批准設立成都市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今後,成都和重慶將成為中國新的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並率先對中國重大政策先行試點。此次設立成都市配套改革試驗區,根本目的在於逐步建立較為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形成強化經濟發展動力、縮小城鄉區域差距、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確保資源環境永續利用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論架構、政策設計、體制改革及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綜合模式,走出一條適合中西部地區的發展道路。之前,為了推進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的經濟發展,有關方面為其量身訂作了金融、土地、稅收等經濟優惠政策。而成都和重慶試驗區,不僅要制定經濟政策,還要制定相關的社會、文化領域的配套政策方案,根據國家發改委的要求,成都要將制定好的方案上報國務院審批。下月,四川省、成都市以及重慶市的有關負責人將聚集北京,參加高層論壇,共同探討方案。具體的實施方案中,統籌城鄉規劃、建立城鄉統一的行政管理體制、建立覆蓋城鄉的基礎設施建設及其管理體制、建立城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保障體制、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制、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制度、健全基層自治組織、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等將是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廣東深圳、上海浦東、天津濱海三大經濟改革實驗區都在東部沿海地區,由此帶動了東部沿海地區的快速發展。而中西部地區是我國相對不發達地區,在中西部選擇具有重大影響和帶動作用的特大中心城市設立國家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對重大政策措施先行試點,是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快中西部發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而成都市作為中西部地區最大的都市經濟區成渝經濟區的重要中心城市,也將迎來重大的歷史發展機遇。這次國家設立成都市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對於進一步發揮成都特有的經濟優勢、科技優勢、市場優勢和生態優勢,強化成都的帶動功能和輻射作用,加速與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經濟區相呼應的成渝經濟區的崛起,完善國家發展戰略的空間布局,促進區域間的協調發展,都將起到重大作用。

⑼ 南充市經濟發展情況

1、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今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就是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切實把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使經濟增長從「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轉變,努力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發展。要堅持在發展中搞好調控,在調控中加快發展,以結構調整為重點,力爭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礎上,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努力實現南充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2、正確認識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形勢,從發展的態勢看,有利於我市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主要因素有:一是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增強。我市經濟連續六年以來一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2006年達到13.6,2007年仍將持續較快增長的良好勢頭。二是經濟增長的協調性增強。近年來,我市在實現經濟高增長的同時保持了物價較低增長,2006年增長2.5,位於全年控制目標之內,這有利於刺激生產,增加就業,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三是經濟增長的動力增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工業強市戰略強力實施,成功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以旅遊為重點的服務業加快發展,我市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旺盛,經濟發展的動力強勁。四是經濟增長的活力增強。按照「一手抓產業培育促進發展,一手抓解決群眾疾苦促進和諧」的工作思路,市場化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顯著增強,民營經濟蓬勃發展,民間投資不斷增加,全方位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產業集聚發展、集群發展實現突破,工業銷售收入兩年翻一番,經濟增長的活力不斷增強。五是經濟增長的支撐增強。隨著達成鐵路復線、「三路一橋」、南渝高速公路、城南工業集中區等「十一五」規劃的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項目的相繼竣工和加快建設,水、煤、電、油、氣、運等生產要素的供給能力得到加強,「瓶頸」制約逐步緩解,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
3、主要矛盾和問題:一是工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發展質量有待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農業產業化規模較小,輻射帶動能力不強,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大;三產業發展層次較低,現代服務業發展相對落後。二是經濟運行中的制約因素增多,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壓力較大,投入不足、用地緊張、能源短缺的矛盾還未得到有效緩解。三是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大,群眾生活還面臨不少困難。四是安全生產和社會穩定的壓力較大。切實把握科學發展的總體要求。在形勢判斷上,要把握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把握特定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把握經濟政策的取向,了解宏觀政策的變化和宏觀經濟的走勢。在發展目標上,要著眼於好,立足於快。在經濟結構上,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圍繞新的發展目標進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逐步建立現代工業體系、現代農業體系和現代服務業體系。在增長方式上,切實按照「三個協調」的要求真正樹立和實踐科學發展觀。在工作重點上,切實把握好四點,一是穩政策,二是調結構,三是抓改革,四是重民生。

⑽ 大家介紹一下南充這個地方

南充位於四川東北部,地處嘉陵江中游。東鄰廣安,南連重慶,西通成都,北接廣元,幅員面積1.25萬平方公里。轄順慶、高坪、嘉陵三區和南部、西充、營山、蓬安、儀隴五縣,代管閬中市。全市總人口726萬,市區面積50.5平方公里,市區居住人口66.9萬。
一、人文自然概況
歷史與人文。周代屬巴國統轄,為巴子國址。戰國時期秦國先後滅蜀亡巴,分別置蜀郡、巴郡,南充屬巴郡。劉邦建立漢後,念紀信捨身安漢有功,在其家鄉置安漢縣以示紀念,安漢為南充設縣之始。唐武德四年,南充因城西有盛產黃果(廣柑)的果山,於是定置「果州」,即為「果城」稱謂之始。南宋,理宗趙昀即位前曾任職果州,即位後按慣例升果州為府,賜名順慶。1949年12月10日,南充解放。1950年2月23日,川北區黨委、川北行政公署(省級建制)成立,胡耀邦同志任黨委第一書記、行署主任,行政中心設於今順慶區。1952年,撤銷行政公署,成立四川省。1953年1月,南充市改屬南充專區。1993年7月,撤銷南充地區、南充市和南充縣,設立南充市和廣安地區(地級)。數千年來,南充英才輩出。漢有范目、紀信、落下閎、司馬相如,三國時有譙周、王平,晉有陳壽,唐有袁天罡、李淳風,宋有陳省華、陳堯叟、陳堯佐、陳堯咨父子四人及抗金名將張憲,明有父子宰相陳以勤、陳於陛、「嘉靖八子」之一的任翰、詩書雙絕的黃輝。南充得革命風氣之先,民主革命時期吳玉章、楊暗公等曾在此開展革命活動,順瀘起義的總指揮部也設於南充。南充是開國元勛朱德元帥、羅瑞卿大將、民主革命家張瀾以及共產主義戰士張思德的故鄉,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李先念、徐向前、廖承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轉戰3年,建立了蘇維埃政權,5萬多南充兒女參加了紅軍,解放後有2.74萬人被定為革命烈士。
自然與資源。地處盆北低山區和盆中丘陵區兩大地貌的交接地帶,地勢由北向南緩傾,海拔高度為256米至888.8米。地貌以丘陵為主,淺丘帶壩、中丘中谷、高丘低山類型地貌大體各佔三分之一。氣候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轄區南北溫差不明顯,一般不超過2℃,年平均氣溫17℃左右,冬暖、春旱、夏長、秋短、霜雪少。境內主要的自然資源有土地、水能、天然氣、石油、鹽鹵及動植物。共有5個土類、10個亞類、31個土屬、85個土種,其中以紫色土、水稻土為主,紫色土約佔全市土壤面積的60%。有林地面積430萬畝,新造林地面積173萬畝,森林覆蓋率30.07%,森林積蓄量1326.8萬立方米。境內水力資源豐富,有大小支流100多條,嘉陵江水能總蘊藏量110萬千瓦,可開發量81萬千瓦。地下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鹽儲量達1萬億噸,為四川盆地最大的鹽盆,已探明石油儲量7779萬噸,伴生氣儲量90億立方米。動植物種類繁多,共有植物近2000種,其中葯用植物700餘種,全國重點葯用植物300多種。盛產水稻、小麥、紅薯、油菜、棉花等農作物,尤以蠶繭、柑桔聞名。旅遊資源豐富,閬中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南充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系三國文化的源頭和重要組成部分。水質達國家3類標准,大氣三項指標有兩項達國家2類標准,一項達3類標准,綜合環境按國家環保標准測定在2-3級之間。
二、2005年經濟發展情況
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335.3億元,同比增長12.8%,其中,一產業增加值107.2億元,增長6%;二產業增加值113.1億元,增長22%;三產業增加值115億元,增長10.5%。三次產業結構比調整為32∶33.7∶34.3。
1、工業發展情況。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69.7億元、銷售收入234.6億元、利稅11.7億元,分別增長34.5%、50.9%、36.4%,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0.5%。石油化工、汽車配件、食品醫葯、絲紡服裝、建築材料、水電能源六大板塊支撐作用明顯,一批重點骨幹企業輻射帶動作用增強。全市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首次突破50戶,增加23戶。中小企業融資服務體系逐步完善,拓寬了企業融資渠道。

、農業發展情況。認真落實各項惠農扶農政策,全面停止農業稅及附加,為全市農民減負1.7億元。全年糧食總產達312萬噸,增長5.5%。大力推廣DLY、PIC肉豬良繁,畜牧產業實現產值92.9億元,增長7.8%。一批龍頭企業發展壯大,順西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示範區等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加快。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不斷涌現,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格局逐步形成。以治水修路為重點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農業發展後勁增強。勞務開發再創新高,共輸出勞動力155萬人,實現收入84億元。我市被確定為全國「勞動力轉移培訓示範基地」。

3、第三產業發展情況。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2.3億元,增長15.1%。省政府將南充確定為川東北商貿中心。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工作全面啟運,景區景點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旅遊精品線建設扎實推進。實現旅遊總收入18.6億元,增長41.4%。全市「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試點全面啟運。引導企業大力發展連鎖超市、購物中心和倉儲式商店等新型業態,一批重點商貿流通企業實力增強。
4、財政金融運行情況。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1億元,增長23.3%。一般預算支出50.5億元,增長23.1%;全社會各項存款余額430.8億元,增長17.8%;各項貸款余額216.8億元,增長5.3%。
5、群眾生活情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7764元,增長7.7%;農民人均純收入2646元,增長12.9%。全市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55.6億元,增長12.9%。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費和離退休職工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組織開展了萬名機關幹部結對幫扶構建和諧社區活動,啟運和落實了特困家庭生活救助和醫療救助,升鍾庫區群眾生產生活困難幫扶機制初步形成,城鄉一體化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初見成效。
三、社會事業發展情況
1、教育事業。全市共有各類學校6227所(不含5所高校),在校學生123.3萬人;全市中小學現有校舍567萬平方米。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以上,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達59.6%,高於全省平均水平7個百分點,高考錄取率71%,達到全省平均水平,2004年輸送大中專新生3萬餘人。西華師大、川北醫學院、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投資7億多元擴建新區,新增校園面積3000多畝,新增學生2萬多人。
2、衛生事業。全市有兩所三級甲等醫院,7所乙級甲等醫院,床位1.2萬張,20個疾控和婦幼保健機構,532所鄉鎮衛生院,有各類醫衛技術人員1.44萬人,其中中級以上職稱的有4163人。
3、文化事業。全市現有專業文藝團體9個,各類群眾業余文藝團體(協會)200多個,文物管理所10個,文物保護單位229處,館藏文物1萬余件,有公共圖書館8個,藏書80餘萬冊,有文化館9個,鄉鎮文化中心(站)200多個。近幾年創作的文藝作品共獲國際獎14項,國家級獎15項,省級獎46項。有各類大小文化活動場地1000多處,南充大劇院已經建成,市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科技館正在規劃設計之中。
4、體育事業。群眾體育工作連續四年獲省前三名,競技體育成效顯著,建成了國家級、省級青少年俱樂部5個,優秀傳統項目學校3個,在省第九屆運動會上,團體總分、金牌總數比上屆排名上升了5位,向國家輸送了優秀運動員20人。全市現有各類體育設施4000餘處,其中大中型設施場館30多處,市體育中心的設施設備及規模在全省僅次於成都。
四、發展的制約因素
1、人口基數大。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總人口726萬,居全省第二位。幅員面積1.25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的2.2%。人口密度為581人/平方公里。南充GDP、工業增加值、財政收入分別佔全省的4.7%、3.1%、2.2%,居6位、13位、9位;但人均佔有量低,在全省排位均位於15位以後。
2、經濟結構差。2005年我市三次產業比為32:33.7:34.3,首次突破二產超一產;全市農業人口585.1萬,佔80.6%;城市化水平僅25.6%,比全省、全國分別要低10個百分點以上。
3、經濟發展慢。從增幅看,「七五」、「八五」全國經濟調整發展時期,南充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僅4.6%,低於全省、全國6.5個百分點,1979-2003年,南充GDP年均增長8.1%、四川9.3%、全國9.4%;從人均GDP看,2003年南充為3496元,僅為四川的54.5%、全國的38.4%。從佔全省經濟的份額和位次看,1978年南充GDP佔四川的5.58%,居第五位;2003年佔四川的4.6%,居第6位。相鄰的達州人均GDP4071元、廣安3950元、遂寧4246元,廣元、巴中也緊追我市,南充要成為川東北名符其實的區域中心城市,尚需進一步努力。

4、農業基礎弱。一是自然條件差。南充地處秦巴山脈乾旱走廊,災害發生頻繁,自建國以來,有47年遭受旱災。春旱發生頻率為64%,夏旱發生頻率為40%,伏旱發生頻率為72%。同時還有風雹、低溫等惡劣天氣,對農業生產危害很大。二是生產條件差。全市450.78萬畝耕地中,人均僅0.63畝,中低產田土比重高,水土流失嚴重。三是貧困面廣、量大、程度深。全市9個縣市區中,有國家級扶貧重點縣4個(閬中、儀隴、嘉陵、南部),是典型的貧困集中地區。

5、經濟外向度低。市內現有外商投資企業47家,規模小,產值低。去年全市外貿出口總值僅1.75億美元,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弱。
五、「十一五」發展規劃
「十一五」發展總體目標是按照構建「川東北區域中心城市」的要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進城市的戰略定位,立足科學發展,突出產業支撐,加強城鄉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在2005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基本奠定川東北產業聚集中心、商貿物流中心、科教文衛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訊樞紐的區域地位;基本建成嘉陵江中游生態屏障。

閱讀全文

與南充經濟發展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