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的GDP有水分嗎
要看「水分」是怎麼定義了。GDP本身就不是一個精確概念,並非一是一、二是二、版黑白分明,而僅僅權是對特定時間和區域內的生產勞動價值量的統計測算,其中誤差錯漏在所難免。所謂中國GDP有水分如果是說統計質量和水平與發達國家比有差距的話,那也很正常。
Ⅱ 都說中國gdp水分大,想問中國的gdp水分體現在哪難道有些是虛假的
其實中國經濟發展過多地收到行政命令約束,市場聽命於政府,各種不合理的現象也由此產生
如果要說有水分,水分就是各地統計局普遍造假,一個省里每個地級市各自發布的gdp加起來要比本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大
Ⅲ 國家統計局地方GDP擠水分不影響么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回應天津濱海新區和內蒙古出現的GDP擠水分問題時回應:全國統計數據不因少數地方、企業、單位經濟數據的真實性存在問題而受影響。
寧吉喆表示,具體情況國家統計局正在核實當中,數據的最終修訂和公布,將按照國家的統計法律法規來進行。
Ⅳ 各省GDP數據注水怎麼來的:經濟為什麼會有水分
GDP數據注水造假 假數據怎麼來的?
數據造假也有講究,對於領導們來說憑空直接修改數字的手段太過低級,也很容易露出馬腳,因此必須玩點花樣。數據造假有哪些手段?
GDP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增幅一直是主力,也更是各級官員工作的「重中之重」,投資「快速增長」能帶來GDP增幅「跑步前進」,而固定資產投資和招商引資則是數據作假的重災區。
「投資這塊水分大,尤其是固定資產投資。」一位業內人士透露,有些地方過去年度數據里的固定資產投資數據都大於當年的GDP值,可想這裡面的水分有多大。
一種情況是地方政府和投資者私底下簽一個合同,投資金額、投資年度等數據都由地方政府自己隨意填寫,投資額往往是實際投資額的幾倍甚至幾十倍。另外一種情況,就是連項目都沒有,虛報投資項目,而且不少地方政府對投資數據的要求是每年都要增加,報上去後無論落實與否,數據都降不下來,為了保持投資增速,還連年追加。
招商引資一直以來是地方政府重點關注的指標,因為外資的引入往往還伴隨著國外先進技術、管理、設備等,容易成為地方政績的亮點。
在主要造假方法中,一種是地方政府將人民幣匯到香港或其他境外,注冊成立殼公司,然後將人民幣轉成港幣等其他外幣,再匯回本地作為外資進行投資,其中的匯兌損失則由地方財政局負責。有些地方政府甚至成立引資專項基金,實際上是應對匯兌風險的資金池。還有就是直接買外資,政府花錢請外商注冊成立殼公司,或者有專門中介公司,一段時間後把資金轉走。
維系GDP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凈出口與投資、消費並駕齊驅。如果凈出口數據不理想,將嚴重拖累整體增長。假出口除了粉飾數據、假造政績外,出口企業還能騙取出口退稅、獲取灰色收入。
出口數據造假主要做法是出口企業讓物流公司的貨櫃車不停變換牌照,反復進出關,同一批貨物多次報關通關,虛增出口額,同時騙取出口退稅。尤其是在保稅區,由於區內關外的政策優惠,這種做法實施起來更是簡化便利。某些地方的物流公司甚至已形成成套的業務模式。另外,進出口數據造假可以為資本外逃和假外資流入提供便捷的管道,為金融安全埋下隱患。
GDP增長,財政收入需要跟上增長,而稅收收入是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地方公共財政收入造假,主要從稅收入手。最省事的是徵收「過頭稅」。即預收一年或者幾年的稅款,或者利用各類名目加重當年的稅收。這種手段被廣為應用,此前也多次曝光。
另外一種常見的方式是利用「稅收空轉」達到虛增財政收入的目的。
Ⅳ 中國的gdp計算有水份嗎
中國GDP被低估是肯定的
畢竟近1萬億美元的財政收入擺在那裡,俗話說水漲船高,沒有專那麼多的GDP當底屬子,是產生不了這么多的財政收入的。
只不過中國的大部分GDP最後都進了大企業的口袋,普通民眾感受不到罷了~~
Ⅵ 中國GDP的水分究竟有多少
可是,盡管GDP中存在「水分」已盡人皆知,公眾卻並不知曉「擠水分」的相關情況,更難內以判斷「水分」究容竟來自何處,以及佔比多少。一般而言,全國和地方數據存在巨大差異,大體源自三個方面:一是分級核算造成重復計算;二是國家與地區使用的基礎資料不完全一致,造成「誤差」;三是考核機製造成地方GDP造假。在相關人士的反復解釋下,分級核算造成重復計算導致誤差,大體已為公眾理解,其他兩個方面的具體情況,卻一直語焉不詳。
Ⅶ 山東GDP到底有多少水分
感覺山東總體不如江蘇省,為什麼會超越江蘇。好象山東城市人回口不高都是農村的。而答且都很窮的。山東GDP水份應該是全國最高的吧。他主要是靠投資拉動經濟,但是投資又不是中國最好的,主要依賴沿海幾個城市的大企業來帶動經濟的。感覺應該有30%的水分吧。
Ⅷ 中國GDP增速有沒有水分
應該是有的,因為有些市場,有些行業都飽和了啊,所以才要求深化改革,要不然能不動就不動嘛,怕搞壞啊,搞壞了後果誰來承擔?
Ⅸ 中國各城市gdp水分多大 這對買房很有影響
需不需要買襲房
也不一定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這個主要看本人是否需要,而且還要看本人條件是否允許購房。
如果真的需要而且一切就緒就可以購房的。
注意事項:
一:了解開發商背景和資質。選擇有實力的開發商很重要,正規的開發商在房屋質量,合同簽署,產權辦理等方面均有保障。
二:社區周邊的大環境和配套。市政的發展方向直接影響樓盤的升值。
三:社區內部規劃。
1、供暖轉換站,垃圾處理房,車庫出入口,配電間等位置對所選房屋是否有影響。
2、樓宇的部署,有沒有再建的可能,樓間距及採光的影響。
四:投資業主要分析社區內及周邊居室數量比例,自住業主看個人需要。
五:其他的例如面積誤差,層高凈高,產權辦理時間等正規的商品房預售合同中都已經有明確規定。檢查房子要檢查內牆、地、頂、門、窗以及防水處理、外牆、樓道、房屋面積、公攤面積等是否與合同一致。
Ⅹ 部分省份主動給自己的GDP「擠水分」,GDP和政績有什麼關系
GDP和政績的關系非常復雜,在一定時間里,GDP就是政績的體現。
地方統計數據造假的情況,中央是掌握的。2017年底,就在天津擠水分之前,《天津日報》發表一篇名為《擠干水分關鍵要「捨得」 》的評論員文章,裡面說:「注了水的、虛高的,甚至是弄虛作假的經濟數據,從面子上看,地區GDP漲了,位次排名靠前了;從里子上看,百姓的腰包沒有真正鼓起來,人民福祉沒有真正增加,反過來,還可能會影響對經濟形勢的判斷決策,透支發展潛力,造成』灰犀牛』的大概率風險。」這段話說得透徹。GDP虛高虛胖,可能讓官員「面子上」好看,但其實並未落到實處,反而給未來增長加重負擔,甚至隱蔽了風險。
總之,GDP在一定的時間里,曾經就是政績的代名詞,和領導幹部的升遷綁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