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發展少數民族經濟
如何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意見》指出,要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中發〔2005〕10號)精神,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全面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堅持國家幫助、發達地區支援與民族地區自力更生相結合,努力縮小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以及民族地區內部的差距,把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擺到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著重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第一,要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是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科學確定發展思路和發展目標,集中各族幹部群眾的智慧和力量,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著力解決當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把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
第二,加大國家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投入。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是加大國家的投入。隨著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中央將繼續加強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扶持。既要支持他們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又要支持他們把文化、教育、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搞上去,實現全面協調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既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和物力,又要在投資、財政、稅收、金融、產業、對內對外開放等方面實行更多切實可行的優惠政策。要完善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相適應的政策性轉移支付制度,逐步加大對民族地區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要重點幫助民族地區建設一批對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起重大作用的基礎設施項目,優先安排同各族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中小型公益性項目。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在民族地區安排資源開發和深加工項目,帶動和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並充分考慮地方和群眾的利益。要制定並實施少數民族事業「十一五」規劃、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和興邊富民規劃。發達地區要把支援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作為自己應盡的義務,進一步擴大支援的力度和廣度,並積極探索更加有效的支援途徑和機制。要繼續推動對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的光彩事業等活動。
第三,從實際出發,走具有本地特色加快發展的新路子。根據民族地區實際,切實搞好公有制經濟,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有效配置各種資源和生產要素,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發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把民族地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大力支持民族地區優先發展教育、科技事業,支持民族地區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支持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豐富各族群眾的文化生活,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加大對民族地區公共衛生體系和基本醫療服務的資金投入和技術支持,加強民族地區公共衛生設施建設,建立健全農村衛生服務體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區扶貧開發工作,堅持開發式扶貧,加大國家扶貧資金對民族地區貧困縣的支持力度,切實解決好民族地區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民族地區各族幹部群眾要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真正把各項優惠政策和各方面的扶持幫助轉化為自我發展的能力。
第四,加強民族地區人才資源開發和少數民族幹部隊伍建設。人才是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要把培養各級各類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擺在重要位置,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繼續加大教育投入,認真做好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切實加強各級各類教育,不斷提高各族群眾整體素質。要根據實際需要,制定和實施民族地區人才發展專項規劃,建立健全人才管理工作機制,幫助民族地區更多地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不斷提高人才素質、優化人才結構。要努力消除束縛人才合理流動的體制性障礙,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採取靈活多樣的措施,創造良好的用人機制和環境,鼓勵、支持和吸引各級各類人才到民族地區發展創業,貢獻聰明才智。要做好培養、選拔、使用少數民族幹部的工作,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善於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深受各族群眾擁護的高素質的少數民族幹部隊伍,把這項工作作為管根本、管長遠的大事,認真組織實施,持之以恆地抓下去。要堅持「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的原則,熱情關心,嚴格要求,全面提高少數民族幹部隊伍的素質,著重幫助他們加強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增強帶領各族群眾發展經濟、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本領。
第五,要廣泛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把民族團結教育納入公民道德教育的全過程,納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使全社會牢固樹立民族團結的思想觀念,使各族群眾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要堅持不懈地開展黨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規以及民族基本知識的教育,引導各族幹部群眾增強珍惜和維護民族團結的堅定性和自覺性。尤其要在各族青少年中開展多種形式的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使「三個離不開」的思想觀念深深紮根於各族青少年心中。要繼續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活動,鼓勵各民族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實現和諧相處、共同進步。同時要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少數民族群眾和民族地區各族群眾的宗教信仰,進一步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的水平,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要妥善處理影響民族團結的問題。加強民族地區文化設施建設,支持和保護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發展、創新,鼓勵各民族加強文化交流,發展多元一體、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文化。
我這可是第二十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文件解讀哦!!!!!
2. 經濟發展與民族經濟思想之間的關系有哪些
歸根結底,(經濟 )發展在民族發展中起決定的作用。
經濟發展與民族經濟思想之間的關系有:
1、國際因素
2、國內因素
對我國民族關系產生影響,國際因素固然重要,而起決定作用的卻是內因。。因此國內因素更需要認真考慮和謀劃,從而為解決我國民族關系問題、加強民族團結起到積極作用。
3、惡劣的自然環境不利於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4、基礎設施落後,經濟環境差阻礙了民族經濟發展。
5、社會發育程度低,制度體系發展滯後。
總而言之,加快發展民族經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必要條件,為消除民族間的等級差別,構建和諧的民族關系,民族經濟事業至關重要。民族間的矛盾會在平等中化解,經濟的發展將給民族帶來更大的利益。
3. 經濟發展民族化特點
發展民族地區經濟是落實西部大開發戰略,實現全國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本文論述了民族地區經濟的基本特徵,造成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滯後的各種原因以及發展民族地區經濟應採取的基本對策。
4. 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根本保障是什麼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少數民族區域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的保障。
5. 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有什麼現實意義
1.有利於縮小地區的貧富差距,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共同繁榮;2.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3.有利於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6. 怎樣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
一是高度重視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認真貫徹落實好支持政策措施。
二是加內大少數民族容地區改革力度,大力培育加快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和後勁。
三是緊密結合當地實際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著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調整產業結構要堅持從本地區實際出發,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優勢產業,培育支柱產業。
四是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優先解決特困少數民族人口和民族地區貧困問題。
五是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六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發展社會事業。
7. 中國民族的經濟發展
1912年到1919年,中國民族工業進入短暫的春天.
形成的原因: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專建立了中華民國,為資屬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
2.辛亥革命後,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此起彼伏,「實業救國」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基礎。
3.北洋軍閥政府較為寬松的經濟政策,使資本主義工商業得以繼續發展。
4.民國初年,一戰爆發,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對華輸出的資本和商品有所減少;同時因為出於戰爭的需求,它們的工業生產主要轉為戰爭服務,減少了某些輕工業品的生產,為中國民族工業拓展國內市場,進而打入國際市場,提供了契機。
當時涌現了一批著名實業家:張謇建立大生紗場,榮德生、榮宗敬建立保興麵粉場,周學熙建立啟新洋灰公司,方舉贊、孫英德建立發昌機器場,陳啟源建立繼昌隆繅絲廠,劉懋賞、馮濟川建立保晉礦務公司.
特點(或是弱點):當時的民族工業大部分都是輕工業,重工業依然把握在外國人手裡.主要分布在沿海,內地很少.
8. 民族團結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保證
一、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輝煌
60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民族地區處處呈現經濟繁榮、政治安定、文化發展、社會和諧、民族團結的喜人景象。經濟實現歷史性跨越,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民族地區社會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各族群眾綜合素質明顯提高。
60年來,民族地區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建立了一大批各級各類民族學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教育體系,培養了大批各級各類人才。民族地區醫療衛生事業成就顯著。城鄉基層衛生機構得到建立和健全,少數民族醫療衛生人才得到積極培養,民族醫葯得到重視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現全面覆蓋,各族群眾健康素質不斷提高。傳統民族文化得到保護和弘揚,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充分尊重。
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蓬勃發展,各民族大團結日益鞏固。長期以來,黨和政府一貫重視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改革開放以來,群眾性創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活動在全國各地蓬勃開展,「三個離不開」思想和民族團結觀念逐漸紮根千家萬戶。少數民族幹部和人才培養選拔工作扎實推進。少數民族幹部隊伍日益壯大,結構不斷改善,素質不斷提高,一大批少數民族幹部被選拔進縣級以上各級領導班子,管理經濟社會事務的能力進一步提高。
二、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民族問題是社會總問題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長期性、復雜性、特殊性、國際性和重要性。民族問題關繫到國家的治與亂,民族問題處理不好,將打亂國家的經濟、政治秩序,造成國家動盪不安;民族問題關繫到社會的進與退,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能在矛盾、沖突、動盪和不安中進步;民族問題關繫到人民的福與禍,民族問題處理得好,民族團結和睦,就會天下大定、國家大治、社會快速進步,人民安局樂業。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民族問題和民族關系,把民族問題和民族關系列為我國五大關系之一。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我們國家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
民族團結是社會穩定的重要政治基礎,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國分裂、民族沖突是各族人民之禍,加強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黃土變成金」。團結是力量,團結是財富,團結是生產力,團結是國家發展進步的基礎。「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數萬同胞遇難、數百萬人痛失家園,災區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蒙受巨大損失。地震天不塌,大災有大愛。地震發生後,全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傳播著血濃於水的中華民族骨肉親情、民族大義、文化大同、無疆大愛,全國各族人民充分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愛國主義精神,紛紛伸出援助之手。這是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成果,是黨富民強國大政方針的生動寫照,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團結一心、風雨同舟的強大力量。
高舉維護國家統一、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法律尊嚴、維護民族團結的旗幟,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珍愛民族團結,像保護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民族團結,自覺捍衛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捍衛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嚴厲打擊民族分裂主義,堅決粉碎境內外敵對勢力的分裂破壞圖謀。沒有民族的和睦相處,就沒有社會的安定團結;沒有社會的安定團結,就沒有國家的繁榮發展;沒有國家的繁榮發展,就沒有各民族的興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連心,團結一致,才能眾志成城,抵抗自然災害,應對金融危機,在風雲突變的國際局勢中立於不敗之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繼續做好新形勢下的民族工作
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在一個有著56個民族13億人口的大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決定了我們要始終將民族問題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處理好的一個重大問題,始終將民族工作作為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全局的一項重大工作。
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新中國成立60年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已深深紮根於中國的土壤,對於正確處理民族問題、鞏固各民族的大團結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堅持好、完善好、落實好這一制度,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職責。切實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關鍵在於貫徹落實好民族區域自治法。通過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幹部隊伍建設和民族地區人才資源開發,把更多優秀少數民族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選拔到各級領導崗位上來,為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斷培育和增添新的力量。
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又好又快發展。民族地區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歸根到底要靠發展來解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要靠加快發展來鞏固和推進,處理好民族問題必須始終緊緊抓住加快發展這個第一要務。通過發展,能夠縮小各民族的差距,進一步穩固民族團結的基石和增強民族之間的互助。同時,也能夠帶動和促進其他方面問題的解決,從根本上增強粉碎民族分裂主義的實力。
廣泛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活動。在我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無論何時,都是我們經受住各種困難和風險的考驗,不斷勝利前進的重要保證。加強民族團結,事關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事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事關國家長治久安。
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往往相互交織,民族關系與宗教關系往往相互滲透,民族矛盾與宗教矛盾往往相互影響,民族工作與宗教工作往往不可分割。在民族地區,宗教問題處理不好就會對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造成影響。做好新時期的宗教工作,必須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9. 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有什麼重要意義
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1、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版是國民經濟整體權發展的需要;
2、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有利於優化國民經濟基本結構,調整生產布局;
3、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對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建立多元化對外經貿體系產生重要影響;
4、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必將進一步鞏固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
10. 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黨和國家都採取了哪些方針政策
1、進一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民族地區發展後勁。
國家將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進一步完善投資政策,引導各類投資更多地投向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要在一定時期內提高國家建設資金投入民族地區的比重,提高對公路、鐵路、民航、水利等建設項目投資補助標准。
2、不斷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增強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
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是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重要途徑。國家將採取有力措施,支持民族地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深化優勢資源轉化戰略,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形成傳統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3、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支持民族地區保障和改善民生。
國家大力支持民族地區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服務體系。優先發展教育。加大中央財政對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轉移支付力度,提高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水平。
積極穩妥地推進農牧區和偏遠地區適當集中辦學。加快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逐步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標准。繼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加大對民族地區支持力度。
4、繼續做好扶貧開發工作,優先解決特困民族地區的貧困問題。
深入推進開發式扶貧,逐步提高扶貧標准,有序開展移民扶貧,逐步實現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支持少數民族比較集中的牧區、邊境地區開展扶貧開發,積極推進游牧民定居和農村牧區危房、茅草房、杈杈房改造工程,切實提高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5、加快建立健全生態保護和資源開發補償機制,促進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
加強民族地區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事關國家的生態安全。國家將抓緊建立健全生態保護和資源開發補償機制,促進民族地區生態環境整體趨好。著力推進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區、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區、青藏高原江河水源涵養區、西南石漠化防治區、重要森林生態功能區建設,基本形成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體系。
6、進一步加快人才資源開發,為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加快發展,人才是關鍵。國家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支持民族地區加大人才資源開發力度。制定實施民族地區人才資源開發專項規劃。繼續實施東部城市對口支持西部地區人才培訓、公務員對口培訓、西部地區管理人才創新培訓等重點人才開發工程。
繼續實施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培養計劃。加快民族地區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提升人才開發和人才吸引服務能力,推進人才服務工作。
7、切實加強民族團結,為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民族團結、社會穩定,是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要嚴格執行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認真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法,切實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
8、加快建立健全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保障機制。
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是中央的一項基本方針,也是推進西部大開發的首要任務。各級政府要把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擺上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進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完善相關制度,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10)民族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人口一億多,民族自治地方占國土總面積的64%,西部和邊疆絕大多數地區都是少數民族聚居區。
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國現階段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任務,不僅關系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實施,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而且關系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邊防鞏固,關系國家的長治久安。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落實「兩個大局」戰略思想的高度,把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採取了一系列重要舉措。
這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作為一貫方針,重點在政策、資金、體制機制上採取有力措施,務求在促進科學發展、改善民生上取得明顯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