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基於三角白化權函數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研究
袁正午1,2 褚靜靜1,2 劉明皓1,2 魏秉鐸1,2
(1.重慶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重慶,4000652.重慶郵電大學中韓合作GIS 研究所,重慶,400065)
摘要:通過建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據此原則建立了指標體系、評價標准。根據系統分析及系統建模的特點,建立了基於三角白化權函數的灰色評價模型,對指標體系進行分析處理。所建立的評價模型成功應用於重慶市城口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實證分析中,評價結果符合客觀實際,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提供一種科學、有效的評價手段。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系統分析;指標體系;灰色評價模型
1 引言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在一定地域范圍內,根據國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自然、經濟條件,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整治、保護所做的總體部署和安排[1]。它是國家對經濟與社會發展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它和其他類型的規劃一樣,是人類的一項社會勞動,具有鮮明的社會目標和眾多參與者的社會特徵[2]。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重在制定,貴在實施,新的形勢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如何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進行評價,是十分重要而緊迫的問題。
現行的各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批准實施以來,對於加強土地宏觀管理和實施土地用途管制、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促進土地集約合理利用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一些地方,不依規劃辦事,違反規劃批地的現象仍然存在,擅自或變相修改規劃的問題時有發生,有的規劃在執行中反映出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為此,開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進行評價研究不僅十分必要,而且通過建立一種評價系統模型,為全面分析規劃實施效果,促進有關地方落實規劃目標、任務和各項政策措施,同時通過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提出改進規劃工作的對策建議,作為修編規劃和加強規劃實施管理的基礎和依據。對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對完善和發展土地利用規劃學的理論與技術方法都有重要理論學術意義和實用價值。
本文結合重慶市城口縣的實際情況,分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的組成部分並將其系統化、模式化,研究實施評價構成系統的基本框架。綜合集成各種現代化科學技術並改造、創新,研究適合地區具體情況並具有一定先進性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系統模型,實現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過程的系統化,為土地規劃實施效果評價提供先進的評價手段,從而為修編規劃和加強規劃實施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2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系統建模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指標體系涉及多領域、多學科,這些評價指標有定量指標,也有定性指標,種類較多,具有復雜性、多層次等特點。因此,本文擬採用灰色綜合評價法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進行全面綜合評價。
2.1 確定各層評價指標的權重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指標體系是由4個層次、對應多個指標組成的,按上述的指標體系評價時,各層指標對上一層目標的重要程度是不相同的,即有不同的權重。這些權重的確定,可以利用層次分析法[3] (即AHP法),通過兩兩成對的重要性比較建立判斷矩陣,然後用求解矩陣特徵值的方法解出。
(1)構造判斷矩陣 如對於目標層V 1,c i (c i ∈V 1) 表示第i個評價指標,c ij 表示c i 對c j 指標(cj∈V1)的相對重要性數值(i,j=1,2,…,n)。因此判斷矩陣p (i)如式(1)所示。
(2)計算重要性排序 將判斷矩陣式 (1)每一列歸一化,然後再按行相加並作歸一化處理,得到構造矩陣的特徵向量w (i),即各目標評價指標的權數值,其中 i=1,2,…,n,但對判斷矩陣式(1)的判斷是否合理,需要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
土地信息技術的創新與土地科學技術發展:2006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
2.2 確定評價等級
由於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指標有的是剛性指標,有的不是剛性指標,對各類指標設定評價等級的方法也不同。在設置評價等級時一般以規劃基期年指標值、規劃目標值為基本參照,設定評價時點各個評價等級對應的各個指標值范圍。設置方法是:由規劃基期年指標值、規劃目標值,計算出評價時點的目標值,然後以評價時點目標值為標准,設置各個評估等級的取值區間。
2.2.1 計算各類指標評價時點的目標值
由於評價時間是處於規劃期內的某一個時點,因此,本文根據規劃基期年和目標年的數據,確定評價時間點的目標數,以便作為參照計算評價時點的評價指標量化值。各類規劃指標評價時點的目標值計算公式如下:
(1)完成性指標 這類指標要求規劃執行者在規劃期限內完成一定數量的工作量。 如式(2):
S=A×t /T (2)
式中,S為評價時點的目標數;A為規劃目標;t為規劃實施時間;T為規劃期。
(2)限制性指標 限制性指標指的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要求規劃執行者不能超出某一限度的指標。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下限指標,包括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耕地保有量等;一種是上限指標,包括建設用地使用面積、耕地佔用面積、城鎮擴展規模等。
對於下限指標,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評價時點目標值計算如式(3),耕地保有量評價時點目標值計算如式(4)
S=A (3)
S=B -(B -A)×t /T (4)
式中,S為評價時點目標值;A為規劃目標;B為基期年數值;(B-A)/T為規劃期每年耕地減少量;t為規劃實施時間。
對於上限指標,可以採用先計算規劃年平均增加的數量,然後乘上實施年時間數就可以計算出評價時點的控制目標值。如式(5):
S=A×t /T (5)
(3)土地利用效率 對於這類指標,評價時點目標S 的計算如下:
S=B +(A -B)×t /T (6)
(4)環境改善率 對於這類指標,其中對於森林覆蓋率、木材蓄積量指標的評價時點目標值的計算,採用式(6)方法處理;水土流失面積指標採用式(4)計算。
對於違反事件和公眾認知這兩類指標,由於規劃時一般沒有做出具體的數量要求,所以不需要計算其評價時點目標值。
2.2.2 確定評價等級
在設置評價等級時以規劃基期年指標值、規劃目標值為基本參照,設定評價時點各個評價等級對應的各個指標值范圍。由規劃基期年指標值、規劃目標值,計算出評價時點的目標值,然後以評價時點目標值為參照,結合咨詢專家意見的方式,設置各個評估等級的取值區間。在此基礎上,將評價等級定為「好」、「較好」、「一般」、「較差」、「差」等若干個等級。
2.3 基於三角白化權函數的灰色評價模型
在確定各層指標的權重和評價等級後,採用基於三角白化權函數的灰色評價模型進行評價。
基於三角白化權函數的灰色評價的步驟[4]如下:
設有n個對象,m個評估指標,s個不同的灰類,對象i關於指標j的觀測值為Xij,i=1,2,…,n;j=1,2,…,m。根據Xij的取值對應的i進行評估診斷。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按照評估要求所需劃分的評價等級數即灰類數s,將各個指標的取值范圍也相應地劃分為s個灰類,例如將指標j的取值范圍[a1,as+1],劃分為s個區間:
[a1,a2],…,[ak-1,ak],…,[as-1,as],[as,as+1]
其中,ak (k=1,2,…,s,s+1)的值一般可根據實際情況的要求或定性研究結果確定。
第二步:令λk=(ak+ak+1)/2 屬於第k個灰類的白化權函數值為1,連接(λk,1)與第k-1個灰類的起點ak-1和第 k+1個灰類的終點ak+2,得到j指標關於k灰類三角白化權函數
對於指標j的一個觀測值x,可由公式(7):計算出其屬於灰類k (k=1,2,…,s)的隸屬度。
第三步:計算對象i關於灰類k的綜合權系數,由式(7)計算:
土地信息技術的創新與土地科學技術發展:2006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
其中
圖1 三角白化權函數示圖
土地信息技術的創新與土地科學技術發展:2006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
第四步:由(9)計算:
土地信息技術的創新與土地科學技術發展:2006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
判斷對象i屬於灰類k∗;當有多個對象同屬於灰類k∗時,還可以進一步根據綜合聚類系數的大小確定同屬於灰類k∗的各個對象的優劣或位次。
評價過程把各個二級子目標當作一個對象,計算出其關於灰類的綜合權系數,然後乘上各自權重並累加即可得到上一級目標的綜合權系數。
在實際計算時,把由a0,…,as+1,as+2這些值作為確定指標所屬灰類的閥值,由式(8)計算出各指標所屬灰類的三角白化權函數值。
3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實證研究——以重慶市城口縣為例
3.1 規劃基期年土地利用基本情況
上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基期年為1996年,目標年為2010年。規劃基期年土地利用基本情況包括:土地利用結構,土地利用效率和生態環境情況等幾個方面。
3.1.1 土地利用結構
根據城口縣1996年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全縣土地總面積328274.2hm2,地類劃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土地。
(1)農用地 全縣農用地總面積為251343.8hm2,占土地總面積76.57%,其中: 耕地面積 34374.8hm2,占土地總面積 10.47%;園地面積 2007.8hm2,占土地總面積0.61%;林地面積129751.9hm2,占土地總面積39.53%;牧草面積73457.7hm2,占土地總面積22.38%;其他農用地面積11751.66hm2,占土地總面積30.58%。
(2)建設用地 總面積 3111.5hm2,占土地總面積 0.95%,其中: 城鎮村面積2730.3hm2,占土地總面積0.83%;獨立礦工面積73.4hm2,占土地總面積0.02%;交通用地面積 304.23hm2,占土地總面積 0.09%;水利設施面積 3.59hm2,占土地總面積0.001%。
(3)未利用地 總面積73818.77hm2,占土地總面積22.48%。
3.1.2 土地利用效率和生態環境情況
(1)土地利用程度 1996年城口縣土地利用率為 77.52%,農業土地利用率為76.57%。土地墾殖率為10.47%。耕地復種指數為177.0%。
(2)土地利用效益 1996年,產糧108096 噸,糧食播面單產2050kg/hm2,人均產糧971.2kg。森林覆蓋率為18.18%,當年全縣水土流失面積155239hm2。
3.2 規劃目標年土地利用目標
3.2.1 土地利用結構
根據城口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2010年)資料顯示,規劃期間各類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如下:
(1)農用地 全縣農用地面積規劃至 2010年為 255566hm2,占土地總面積的77.85%,2010年農用地面積比 1996年增加了 4222.2hm2,其中:耕地基期年面積34374.8hm2,目標年面積25228.2hm2,比基期年減少面積9146.9hm2。規劃期間一些質量差,經濟和生態環境效益差的耕地將退耕為農業生態用地,生態退耕面積達10000hm2。建設佔用耕地166.67hm2。通過土地整理和開發復墾新增耕地面積1020hm2,其中,整理建設用地 453.33hm2 為耕地,開發未利用地 566.67hm2 為耕地。園地基期年面積2007.8hm2,目標年面積7107.9hm2,規劃期間增加面積5100.1hm2,增加面積由未利用地、其他農用地和耕地調整過來。其他農用地面積 3642.073hm2,占總土地總面積的1.11%。
(2)建設用地 總面積5501.8hm2,占土地總面積的1.576%。 其中: 城鎮村及獨立工礦用地面積 4667.5hm2,占土地總面積的 1.422%。其中,城鎮建設用地面積229.2hm2,農村居民點面積 3955.2hm2。交通用地面積 524.5hm2,占土地總面積的0.16%。水利設施總面積310.00hm2,占土地總面積的0.094%。
(3)未利用地 規劃目標年面積67206.33hm2,占土地總面積的20.47%。
3.2.2 土地利用效率、生態環境目標及土地利用控制目標
(1)規劃目標年城口縣土地利用率達到79.426%,土地墾殖率為7.69%,大力改造中低產田地,提高農作物單產水平,以保持本縣糧食有較高的自給率。目標年耕地面積保持在25228.2hm2,人均耕地面積為0.106hm2。規劃目標年耕地保有量為25228.2hm2,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保護面積22333.33hm2,保護率88.50%。
(2)增加資金和技術投入,改造中低產田地,逐步提高單位土地總面積產出水平,提高耕地復種指數和利用率。規劃目標年,耕地復種指數達到 198%,實現糧食單產3180kg/hm2。
(3)大力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新增林地面積 13690hm2,使林地面積達到143442hm2,森林覆蓋率35%,水土流失面積減少至131953hm2,只有輕度水土流失情況。
(4)土地利用控制目標,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新增建設用地面積2390.31hm2,建設佔用耕地面積166.67hm2。2010年縣建設用地面積達到5501.8hm2。
3.3 2003年土地利用現狀
根據城口縣 2003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資料顯示,2003年全縣土地總面積為328274.2hm2,其中:
(1)農用地 全縣農用地面積253497.5hm2,占土地總面積的77.22%。 其中: 耕地面積25276.8hm2,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7.70%。園地面積4959.7hm2,占土地總面積的1.51%。林地面積138245.9hm2,占土地總面積42.11%。牧草地面積74033.14hm2,占土地總面積的22.55%。其他農用地面積10982hm2,占總土地總面積的3.35%。
(2)建設用地 總面積3440.1hm2,占土地總面積的1.05%。 其中: 城鎮村及獨立工礦用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2981.5hm2,占土地總面積的0.91%。交通用地面積324.75hm2,占土地總面積的 0.099%。水利設施總面積 94.9hm2,占土地總面積的0.029%。
(3)未利用地 面積71373.48hm2,占土地總面積的21.73%。
3.4 城口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指標體系
以下僅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結果中的執行情況、限制性指標、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例進行實證研究。
評價等級:根據城口縣的實際情況,整理得到各類指標劃分標准如表1:(表中的S為目標值,X為指標現狀值)。
表1 城口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限制性指標 (hm2)
對於限制性指標,由於它們的上限、下限值不同,因此評價等級的劃分標准不同。各類指標評價等級劃分標准如表2。
表2 限制性指標評價等級
通過層次分析法計算得到各層評價指標權重如下:
η(X12m)=(0.280,0.190,0.328,0.202);
η(V1j)=(0.329,0.470,0.201);
η(Ui)=(0.455,0.545)
3.5 評價及結果分析
3.5.1 評價計算過程
根據評價等級的確定,最後整理得到規劃實施評價指標及灰類劃分如表3。
表3 城口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情況評價指標數據表
表4 分指標X 的隸屬度
根據表中每一列中的最大值可以判斷各個二級子目標所屬的灰類。從表5可以看出,二級子目標V12屬第三個灰類。
表5 二級子目標綜合聚類權系數
同理,可計算一級子目標的綜合聚類權系數(表6):
表6 一級子目標綜合聚類權系數
從上表可以看出,子目標U1 所屬灰類為第三個灰類。
3.5.2 評價結果的分析討論
反映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執行情況的U1 屬於第三個灰類,即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過程中執行指標的實現屬於較好的情況。下面根據評價過程各類指標的計算值進行分析。
限制性指標實施情況比較好。表4顯示,屬於限制性指標的各個分指標中,耕地保有量指標和建設用地指標實施情況比較差;規劃實施後從1997~2003年,城口縣耕地減少的速度很快,到2003年耕地保有量為25276.79hm2,已很接近規劃2010 目標年的指標數值25228.2hm2。耕地減少速度快的原因主要是這些年的退耕還林實施力度較大,部分劣質不宜耕種的耕地退耕還林,還有部分耕地調整為園地及其他農地。建設佔用耕地也是耕地減少的一個原因;規劃實施後建設佔用耕地148.5347hm2,僅剩餘10.88%的規劃控制指標。其他限制性指標實施情況比較好,如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得到很好保護,建設用地使用面積等得到很好控制。
4 結論
以系統科學理論為指導,運用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綜合運用土地管理學、信息學等多門學科的綜合知識,在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並以重慶市城口縣為例,在理論、方法和技術上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進行了系統研究,並實現以下目標與內容:
(1)從系統論的角度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基本概念、特點和系統結構等進行了深入分析,建立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指標體系及其評價標准。
(2)建立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模型。
(3)採用基於三角白化權函數的灰色評價法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進行評價,其結果為修編規劃和加強規劃實施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4)建立的評價模型成功應用於城口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應用結果證明所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及其評價標準是合理的,驗證了評價模型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中是成功的,評價結果符合實際,為土地利用總規劃實施評價提供一種先進、科學、有效的評價手段。
參考文獻
[1]吳次芳,潘文燦.國土規劃的理論與方法.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王萬茂,張穎.市場經濟與土地利用規劃.中國土地科學.2003,17 (1):9~15
[3]趙煥臣等.層次分析法.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4]劉思鋒,黨耀國等.灰色系統理論及應用.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Ⅱ 內部審計項目應按照( )的規定實施。 A. 內部控制規范 B. 內部審計准則 C. 外部審計准則 D. 公司法
內部審計項目應按照(B )的規定實施 。
內部審計基本准則第二十六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根據內部審計准則及相關規定,結合本組織的實際情況制定內部審計工作手冊,指導內部審計人員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