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發展與結構性改革

經濟發展與結構性改革

發布時間:2020-12-11 04:08:26

Ⅰ 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為什麼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從供給端入手,通過改革讓生產要素和自然資源充分、高效地利用起來,以解放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一般來說,短期內經濟產出水平由需求側決定,而中長期產出水平則由供給能力決定,因此,需求側管理往往著眼於平抑經濟總量的短周期調控,而供給側管理則關注中長期的系統性結構問題。需求側管理在應對經濟蕭條等「病症」上可以救急,但副作用大,搞不好會帶來滯脹;供給側改革雖見效慢,但通過綜合施治能夠治標固本。在不同時期,針對制約經濟增長的主要矛盾,各國的宏觀調控側重點會有所不同。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供給側管理尤為重要,因為它是提高潛在產出水平的唯一途徑。
從理論上分析,完善的市場機制能夠引導供給,使供給自動適應需求並創造需求。如果供給不能滿足需求,一定是存在某種程度的供給約束和供給抑制。因此,供給側管理要求放鬆供給約束、解除供給抑制,要求制度的變革與完善。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註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從中央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部署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包括簡政放權、放鬆管制、金融改革、國企改革、土地改革等,其核心是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活微觀主體的能動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調整優化供給結構,提高供給品質,為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打下堅實基礎。

Ⅱ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供給側改革是同一個嗎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市場規律是市場經濟的無形之手,進行供給側改革,就是要正確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按市場規律辦事。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是,穩定物價,促進就業,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實現社會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平衡。進行供給側改革,有利於完善科學宏觀調控,在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促進供給側,也可以推動經濟發展。生產決定消費,實現供給側改革,有利於更好地發展生產,保障供給,轉變生產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科學發展觀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調整產業結構為突破口。

Ⅲ 什麼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3)經濟發展與結構性改革擴展閱讀

從中國中央政府「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改善供給體系的供給效率和質量」等明確表示看,供給側改革就是以市場化為導向、以市場所需供給約束為標準的政府改革。

從供給側改革的階段性任務看,無論是削平市場准入門檻、真正實現國民待遇均等化,還是降低壟斷程度、放鬆行政管制,也無論是降低融資成本、減稅讓利民眾,還是減少對土地、勞動、技術、資金、管理等生產要素的供給限制,實際上都是政府改革的內容。

Ⅳ 為什麼我們要推動經濟結構性改革和創新性發展

這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要求。
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以供給側改革為主線內,實現創新發容展,轉換發展動能,可以大力發展我國實體經濟,打造先進製造業,實現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消費升級,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Ⅳ 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要靠

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要靠創新。

Ⅵ 分析中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為什麼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市場規律是市場經濟的無形之手回,進行供給側改革,就是要正確答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按市場規律辦事。 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是,穩定物價,促進就業,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實現社會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平衡。進行供給側改革,有利於完善科學宏觀調控,在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促進供給側,也可以推動經濟發展。 生產決定消費,實現供給側改革,有利於更好地發展生產,保障供給,轉變生產方式,調整產業結構。 科學發展觀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調整產業結構為突破口。

Ⅶ 如何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對經濟發展思路和工作著力點的重大部署,也是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必須牢固樹立和自覺遵循五大發展理念,結合安徽實際,立足自身優勢,按照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准、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要求,通過改革優化現有生產要素配置和組合、優化現有供給結構,在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中實現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抓住關鍵點、打好攻堅戰。要圍繞調結構、穩市場、防風險、提效益、增後勁,完成好「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針對煤炭、鋼鐵等行業產能過剩突出問題,嚴控新增產能,淘汰落後產能,有序退出過剩產能,通過市場倒逼與政府支持相結合,實現脫困發展。認真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在降低交易成本、企業稅費負擔、物流成本、用工成本等方面出實招,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抓緊補齊、補厚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在脫貧攻堅、基礎設施建設、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等領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夯實發展基礎。

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調轉促是主抓手。當務之急,是要實施好調轉促「4105」行動計劃,扎實推進十大重點工程建設。要繼續強化創新驅動,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強重大創新平台建設,不斷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突出抓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建設,積極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提供新產品新服務。大力推動農業、製造業、服務業轉型升級,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努力擴大有效供給,加快構建高素質、高質量、高效率的現代產業體系。

打好結構性改革攻堅戰,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關鍵是要以行動到位促進任務落實。要繼續強化項目帶動,把項目建設作為加快發展和轉型的載體,做到項目結構層次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同向,與調轉促的目標同向。要繼續強化領導推動,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轉促等重點工作,攥緊拳頭、集中力量推進,以領導到位、責任到位促進工作到位。只要我們堅定信心、鉚足干勁,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調轉促「4105」行動計劃,就一定能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促進全省經濟持續健康較快發展。

Ⅷ 為什麼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當前經濟工作的主線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確認識經濟形勢後選擇的治理葯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思維: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和方法論在新常態下的具體運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思維和戰略舉措,其理論基礎既不是供給學派,也不是結構主義,更不是新自由主義,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和方法論在新常態下的具體運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發展和創新,它標志著我國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發展戰略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其目的是通過改革生產關系,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到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創造條件,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更堅實的物質基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基礎是、也只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在新時期的創新發展,具體而言就是以新常態理論為創新內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它以最大限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目的,以是否形成激勵相容的動力機制為檢驗標准,把握促進經濟增長的多層次舉措,構建新型所有制模式,從整體調整、全面改革、協調發展的角度。第一,從社會主義本質論出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是最大限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其核心標志是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的福利水平。按照政治經濟學的生產關系理論,各種生產關系、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歸根結底都是利益關系。要建立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制度體系,就必須充分發揮社會主體的作用,建立激勵相容的動力機制,通過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形成利益和諧共容的生產體系、分配體系和交換體系。第二,從政治經濟學的增長理論來看,經濟增長的動力不僅來源於資本、勞動力和其他要素的投入,更為重要的來源是技術和分工水平的提升。增長階段轉換體現為產業體系升級,並會出現生產關系以及上層建築的調整和局部性的革命性變化。因此,促進經濟增長的舉措包含多個層次,構成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環境。第三,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所有制理論,生產力發展受到阻滯,意味著生產關系特別是所有制體系方面存在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以國有企業改革為核心構建新型所有制模式。第四,根據政治經濟學市場運行理論,市場供求失衡不僅意味著需求不足或供給過剩,而且表明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四大環節都出現了問題,是多環節的市場失靈。其中,生產環節中的所有制、企業勞動關系、治理體系以及競爭體系尤為重要,是很多資源配置問題的根源所在。因此,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當前的經濟問題,必須從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多環節尋找答案,從整體調整、全面改革、協調發展的角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其要從生產環節入手,推動過剩產能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加強和改善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排除干擾,心無旁騖,牢牢把握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幾個重大原則:一是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這是最根本的任務;二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主線,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是生產力能否解放好、發展好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原則性問題;三是堅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必須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重要經驗。要為創新人才建立完善激勵機制,調動其積極性。對各級幹部,要堅持激勵和約束並舉,既堅持黨紀國法的「高壓線」,也要重視正面激勵,完善容錯糾錯機制,旗幟鮮明給那些嘔心瀝血做事、不謀私利的幹部撐腰鼓勁。總之,我們要學好用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來,形成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整體合力。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是在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特徵及其相互作用後做出的重大判斷。生產成本上升、技術進步方式變化、投資收益率下降、出口導向型增長不可持續,這幾個因素使得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源於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這個新常態的表現就是經濟增速下降、消費佔比提高、產業結構從勞動密集型向資金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轉換,以及對自主研發的需求增加。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從短期來看,當前我國經濟新常態表現出四大典型特徵:一是在GDP增速逐季回落過程中,價格總水平保持相對穩定狀態;二是在GDP增速與工業增加值增速持續回落的同時,就業狀況保持較為良好態勢;三是七大類結構參數開始發生較大變化,我國結構大調整時代已開啟;四是前期刺激性政策的負面效應出現,經濟系統性風險難以在短期內化解。從中期來看,我國經濟出現九大特徵: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低成本比較優勢發生轉化;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組織新特徵;人口老齡化日趨加快,農業富餘人口減少,經濟增長將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市場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從長期來看,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表現出六個基本特徵,即階段性增長、創新驅動增長、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型增長、以服務業為主導的增長、環境友好型與資源節約型增長。因此,新常態下,我國發展既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機遇,也面臨著很多新問題和新矛盾。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需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觀念,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正確認識經濟形勢後選擇的經濟治理葯方。「四降一升」等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結構性的。在當前形勢下,國民經濟不可能通過短期刺激實現V型反彈,可能會經歷一個L型增長階段。解決中長期經濟問題,傳統的凱恩斯主義葯方有局限性,根本之道在於結構性改革。在中國前進的道路上,必須破除長期積累的一些結構性、體制性、素質性突出矛盾和問題。這些突出矛盾和問題近期主要表現為「四降一升」,即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

閱讀全文

與經濟發展與結構性改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