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納粹軍隊進攻東歐的腳步停在波蘭是因為()。 A 波蘭人民的奮力抵抗 B 捷
德國納粹軍隊進攻東歐的腳步停在波蘭是因為為了避免雙線作戰。
德國要對波蘭動手了,借口是波蘭必須把但澤地區交給德國,允許德國穿過波蘭走廊,修建通往東普魯士的公路和鐵路。波蘭岌岌可危,這令與波蘭接壤的蘇聯人心急如焚。斯大林主張召開一個國際會議,建立起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以遏制德國駭人的軍事擴張。
蘇聯與英、法等國進行了四個多月的談判,沒有任何結果。於是,蘇聯做出一個驚人的舉動:單獨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聯人的考慮是:必須換取時間為應對希特勒可能發動的軍事攻擊進行准備。而希特勒的考慮是:要避免過早地與蘇聯發生沖突使德軍陷於兩線作戰。
(1)歷史非選擇題德國經濟發展的原因擴展閱讀
德國和蘇聯合夥瓜分波蘭的原因:
1、蘇聯和波蘭的矛盾由來已久,兩國歷史上就是一對宿敵
中世紀時波蘭曾多次入侵俄國,在俄國燒殺搶掠,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俄國人簡直恨透了波蘭人。而在近代沙俄崛起後,沙俄開始報復波蘭,19世紀夥同德國和奧地利三次瓜分波蘭,讓波蘭從地圖上消失了上百年。一戰後,波蘭復國,作為反蘇急先鋒,波蘭再次殺入俄國境內,給蘇聯人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2、二戰前,蘇聯和德國的關系非常好
兩國從經濟、政治到軍事都有非常密切的合作,可以說是一對鐵哥們。為打破凡爾賽體系和英法的封鎖,兩國形成了准同盟,並秘密的劃分了勢力范圍。作為緩沖國的波蘭自然也在兩家的瓜分范圍之內。按照雙方的協定,德國和蘇聯東西夾擊,德國將寇松線以東的土地讓給蘇聯。
3、波蘭位於德國和蘇聯之間,是兩國的緩沖國,是保障兩國安全的隔離帶
俄國人侵略成性,垂涎波蘭已久,而且當時波蘭還占著蘇聯不少領土,所以蘇聯一直耿耿於懷。但由於波蘭一直處於英法的保護之下,蘇聯又怕入侵波蘭激怒德國,所以一直沒有對波蘭下手。但當德國打算動手的時候,蘇聯自然按捺不住。其實即使德國不與蘇聯合作,蘇聯早晚也會出兵,只是一個時機的問題。
『貳』 河流乾涸,森林減少,動物滅絕,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等等地球資源被破壞的詳細資料
地球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三顆。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地球自轉與公轉運動的結合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地球自轉的速度是不均勻的。同時,由於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氣、海洋和地球內部物質的各種作用,使地球自轉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的方向都要產生變化。地球自轉產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的略扁的旋轉橢球體,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約短21千米。
阿波羅飛船看到的地球 阿波羅飛船看到的地球 地球升起在月球的地平線上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層組成。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氣圈,還有磁層,形成了圍繞固態地球的外套。
地球作為一個行星,遠在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
地球基本數據
赤道半徑 6378140米
扁率因子 298.257
質量 5.976×1027克
平均密度 5.52克/厘米3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極地) 983.2厘米/秒2
自轉周期 23時56分4秒(平太陽時)
公轉軌道半長徑 149597870千米
公轉軌道偏心率 0.0167
公轉周期 1恆星年
黃赤交角 23度27分
『叄』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不平等條約
從1842年英國強迫中國簽定第一個不平等的《南京條約》起,西方列強在1842~1919年間共迫使中國簽定了709個不平等條約,其中英國163個,日本153個,沙俄104個,法國73個,德國47個,美國41個,比利時26個,葡萄牙13個,義大利7個,荷蘭5個,奧匈帝國5個,西班牙4個,其他國家68個。
1、《南京條約》(Treaty of Nanking)又稱《江寧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與外國簽訂的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涉及割地、賠款、五口通商和稅款協商。
2、《天津條約》是清咸豐八年(1858)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法國、俄國、美國強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別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兩國為了進一步擴大侵略特權而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爆發於1856年10月,1860年10月結束。1858年,英法艦隊在美、俄兩國支持下,襲擊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聯軍進犯天津。清政府派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俄、美、英、法各國代表分別簽訂《天津條約》。
3、《馬關條約》是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馬關條約》的簽署標志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中方全權代表為李鴻章、李經方,日方全權代表為伊藤博文、陸奧宗光。
4、《辛丑條約》,亦稱《辛丑各國和約》、《北京議定書》,是清朝與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大日本帝國、俄羅斯帝國(沙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比利時王國、西班牙王國和尼德蘭王國(荷蘭)在義和團運動失敗、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簽定的一個不平等條約。 條約簽定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條約。因條約簽訂日為陽歷9月7日,因此有"九七國恥"一說。
5、《北京條約》,包括《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是1860年清朝政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在北京分別與英國、法國、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清政府委任欽差大臣奕䜣作為談判及簽約代表。簽約地點在北京禮部衙門,今天安門廣場東南角。另外,1887年與葡萄牙簽定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亦稱《中葡北京條約》。
(3)歷史非選擇題德國經濟發展的原因擴展閱讀:
不平等條約是與平等條約相對而言。平等條約一般是指簽約各主權國家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自願商定的權利義務對等的條約。而不平等條約是指最後締結的條約,對各方的權利和義務並不對等。最常見造成這情況的原因是其中一方(或多方)使用了武力或威脅使用武力強壓另外一方(即強加條約)。但亦有人認為,不平等條約的締結不一定牽涉武力,只要是條約內容是對各方並不對等即可。在這擴大的定義之下,不平等條約可以包括以下各種情況:
1.條約內容本來對雙方平等;但由於未能預見的改變,造成實際執行上雙方義務出現不平等。
2.條約內容本來對雙方並不平等;而無論實際效果如何。
3.使用或威脅使用經濟壓力或武力來達至第一種情況。
4.使用或威脅使用經濟壓力或武力來達至第二種情況。
5.條約內容平等,但是使用經濟壓力達成。
6.條約內容平等,但是使用武力達成。
參考資料:網路-不平等條約
『肆』 我有個問題拿 拿破崙戰爭和二戰都是非正義戰爭,為什麼人們卻記住了拿破崙,歷史卻選擇了法國而不是德國
拿破崙的法國和希特勒的德國是兩回事,但同樣都被人們記住了,只不過一個側重版於正面,一個則權純粹的反面教材
理由很簡單,拿破崙時期,歐洲正處在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過渡的陣痛時期,強大的封建勢力死死禁錮著躁動中的資本力量,文藝復興後,科技的發展,革命的興起,人們渴望自由,渴望擺脫君權,神權。而拿破崙的法國就象一股暴風驟雨,盡管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痛苦,但拿破崙作為資產階級的軍事家,政治家,引導戰爭橫掃歐洲,沉重打擊了各國的封建勢力,動搖了歐洲封建統治基礎,為各國的資本力量吹去了一縷春風。
而希特勒的代表的是凡爾賽和約下,德國人民的屈辱與痛苦,憤怒與仇恨,為歐洲帶去的只有毀滅和黑暗,鮮血和烈火,焚屍爐里哀號的靈魂,集中營里顫抖的軀體,輝煌的城市成為瓦礫,燦爛的文化化為灰燼。涅磐的歐洲毫不猶豫的將納粹列為了反面教材。
『伍』 科技發展利大於弊的事例
給你一個尖端科學方面的案例,但願滿意.
1960年,前蘇聯在西伯利亞發現了第一個可燃冰氣藏,並於1969年投入開發,采氣14年,總采氣50.17億立方米。
美國於1969年開始實施可燃冰調查。1998年,把可燃冰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能源列入國家級長遠計劃,計劃到2015年進行商業性試開采。
日本關注可燃冰是在1992年,目前,已基本完成周邊海域的可燃冰調查與評價,鑽探了7口探井,圈定了12塊礦集區,並成功取得可燃冰樣本。它的目標是在2010年進行商業性試開采。
但人類要開采埋藏於深海的可燃冰,尚面臨著許多新問題。有學者認為,在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20倍。而可燃冰礦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壞,都足以導致甲烷氣體的大量泄漏。另外,陸緣海邊的可燃冰開采起來十分困難,一旦出了井噴事故,就會造成海嘯、海底滑坡、海水毒化等災害。
由此可見,可燃冰在作為未來新能源的同時,也是一種危險的能源。可燃冰的開發利用就像一柄「雙刃劍」,需要小心對待。
「可燃冰」是深藏於海底的含甲烷的冰。它是由於處於深海之高壓低溫條件下,水分子通過氫鍵緊密締合成三維網狀體,能將海底沉積的古生物遺體所分解的甲烷等氣體分子納入網體中形成水合甲烷。這些水合甲烷就象一個個淡灰色的冰球,故稱可燃冰。這些冰球一旦從海底升到海面就會砰然而逝。
可燃冰是一種潛在的能源,儲量很大。據國際地質勘探組織估算,地球深海中水合甲烷的蘊藏量足以超過2.84×10^21
m^3,是常規氣體能源儲存量的1000倍。且在這些可燃冰層下面還可能蘊藏著1.135×10^20
m^3的氣體。有專家認為,水合甲烷一旦得到開采,將使人類的燃料使用史延長幾個世紀。
為開發這種新能源,國際上成立了由19個國家參與的地層深處海洋地質取樣研究聯合機構,有50個科技人員駕駛著一艘裝備有先進實驗設施的輪船從美國東海岸出發進行海底可燃冰勘探。這艘可燃冰勘探專用輪船的7層船艙都裝備著先進的實驗設備,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的一艘能從深海下岩石中取樣的輪船,船上裝備有能用於研究沉積層學、古人種學、岩石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等的實驗設備。這艘專用輪船由得克薩斯州A•M大學主管,英、德、法、日、澳、美科學基金會及歐洲聯合科學基金會為其提供經濟援助。
海底可燃冰的存在很可能使海床不穩定,常會導致大規模的海底泥流,對海底管道和通訊電纜有嚴重的破壞作用。更嚴重的是,如果地震中海底地層斷裂,游離的氣體和水合甲烷分解產生的氣體就會噴出海面,或在海水表層及水面上形成許多高度集中的易燃氣泡,這不僅會對過往行船有危險,也會給低空飛行的飛機帶來厄運。有學者認為,近幾個世紀,在位於佛羅里達、百慕大群島和波多黎各之間的百慕大三角區海域發生過的許多船隻和飛機神秘失蹤事件,即所謂百慕大之謎就可能與此有關。
由於可燃冰是在深海處低溫高壓條件下形成的,氫鍵是一種弱作用,冰狀的水合甲烷一出水面就會自動融化分解成氣體,故我們沒有必要在分解水合甲烷上費神,只要用專用設備將這些氣體收集起來就可利用。值得注意的是,可燃冰作為一種新能源雖具有開發應用前景,但甲烷是一種高效的溫室效應氣體,可燃冰的開采如果方法不當,釋放出的甲烷擴散到大氣中,會增強地球的溫室效應,導致地球上永久凍土和兩極冰山融化而使地球變曖。安全合理地開發可燃冰,必須同時考慮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