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淮安中小學有多少人啊
截至2008年末,全市共有普通本科院校2所、高等職業技術學院4所,在校生6.77萬人;普通中學211所,在校生34.11萬人;職業高中18所,在校生4.74萬人;普通中等專業學校17所,在校生3.84萬人;特殊教育學校7所,在校生0.21萬人;小學469所,在校生32.3萬人;幼兒園266所,在園幼兒13.25萬人。全市學前教育入園率92.6%;小學畢業生升學率97.2%;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5.9%。(來源:《淮安市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② 2009年江蘇各個地級市的經濟排名
蘇乃全國的經濟,教育大省,有13個地級市,具體排名如下(個人意見,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一號種子:蘇州.其經濟實力遠遠高於其它各市,這主要來源於它靠近上海,在教育上有蘇州大學,旅遊更是全國聞名,不須我說.著名企業:統一企業,亞龍APP制紙業,等等.在特產上,有大閘蟹,扇子,絲綢等.
二號種子:南京.其雖與蘇州比相差很多,但畢竟是省會,但是,消費品價格與市民平均收入不成正比!由於和安徽接近,被其拖了後腿,經常是南京的電台所撥出的節目在安徽產生很大的影響!教育自不必說,全國數一數二!但是經濟不行 ,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13!
三號種子:無錫.魚米之鄉.經濟較發達,主要原因是,其在上海,南京兩大城市中間,具有地理優勢.教育有無錫輕工業大學.
四號種子:常州.最著名的是恐龍園(我說南醫里常州女的......!),其大娘水餃名滿南京,不過聽說在常州沒人吃!教育:河海分校,石油華工大學!
五號種子:南通.由於其靠近上海,故較發達,港口全國第四.教育,南通醫學院.建議:劃入蘇南!
六號種子:徐州.蘇北第一大城市.人口900萬,江蘇第一.面積江蘇第二!其產煤,四面環山,自古兵家必爭之地!淮海戰役在此打響!戰略上,鐵路全國第二,扼龍海,京廣.其對國家大於對江蘇的重要性.
七號:鎮江.站了江南和南京的光了!其本身不怎樣,特產:醋!建議,劃為蘇北!
八號:揚州.500年之前的名城,可惜現在,哎!?全靠江主席的老家了!教育,揚州大學.
九號:連雲港.以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而出名!海港為天然良港,山峰為江蘇最高!特產水晶!
10:鹽城.革命老區,面積江蘇第一,人口江蘇第二!最著名的是:森達皮鞋!
11:泰州.為揚州所劃,城小人少,最著名的當所春蘭集團,黃橋燒餅!
12:淮安.江蘇省最窮的城市!
13:宿遷.可悲的城市,聽說還建在地震帶上,哎!可悲!
③ 淮安怎麼樣
還行吧,歷史文化古城,經濟還說的過去,比不了蘇南上海等,但也強過不少地方,
④ 2009年江蘇淮安的楚州人均gdp,財政收入是多少(是楚州)
淮安市區(含楚州,淮陰) 8000元左右,財政年總收入大概140000萬元。
⑤ 2009年淮安中考總分是多少
820
⑥ 2009年淮安十件大事
我看找淮安的很難找,實在不行就在手抄報上寫2009中國10件大事吧。
有人提供的什麼淮外似乎與淮安市沒什麼關系。
這手抄報真折騰人!唉
⑦ 2009年10月淮安婚慶旅遊文化節開幕式視頻怎麼可以看到
⑧ 收集十一五期間(2006-2010),國家或淮安取得的成就,分經濟、文化、政治、社會四個方面。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不斷改善群眾文化生活質量——文化
打造群眾生活質量和利用我縣的優秀文化資源,打造了具有武平特色的三大特色文化,並通過實施文化活動「延伸工程」,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群眾文藝活動和專題文藝活動,城鄉文化活動異彩紛呈。
弘揚紅色文化,打造「劉亞樓將軍」人文品牌。全面整修了共和國首任空軍司令員、開國上將劉亞樓將軍故居,完成劉亞樓將軍生平事跡陳列改版工作;在新建的標志性文化建築——文博園內設劉亞樓將軍紀念館,建設劉亞樓將軍廣場,並盡快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同時,積極開展紀念劉亞樓將軍誕辰100周年系列活動,充分發揮「戰神」劉亞樓將軍的人文優勢,弘揚紅色文化,打造紅色文化品牌。
弘揚客家文化,積極打造「武平漢劇」品牌。2006年武平漢劇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武平縣致力於將武平漢劇打造成「武平名片」,2008年,由政府出資,在龍岩藝校設立武平漢劇班,著力解決漢劇人才的傳承問題。2009年與市藝校合作,編排了現代漢劇《走出圍屋》,參加全省第24屆戲劇匯演。2009年以「梁野神韻」為主題,以武平南海國古都遺址文化為主線,編排了具有濃郁武平客家文化特色的專場晚會「梁野神韻」,獲得觀眾好評,為弘揚客家文化、打造「武平漢劇」品牌作了有益嘗試。
弘揚特色文化,積極打造「南海國古都」品牌。武平是「南海國」古都遺址所在地,八仙之一何仙姑的出生地,客家保護神「定光古佛」卓錫地。我縣組建了專門的工作班子進行認真研究,深入挖掘,擴大宣傳,打好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充分利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契機,加大對「南海國」遺址的發掘和調查。推進中山百家姓姓氏文化研究,引資3000萬元建設海西百家姓博物園。總投資1.2億元的「定光園」建設已完成規劃設計。組織專家學者廣泛開展對「何仙姑」、「定光古佛」文化的學術研究宣傳,打好「一仙一佛」文化品牌,弘揚特色文化。
實施文化活動「延伸工程」,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群眾文藝活動和專題文藝活動。全縣共組建業余文藝組織近60個,城區有6支經常性演出文藝表演隊伍,大的鄉鎮如十方鎮、岩前鎮有3支表演隊伍,其餘各鄉鎮也都有1支以上文藝表演團隊。文化廣場活動激情四射。梁野文化廣場已堅持演出4年,持續80餘場。梁野激情廣場從2010年3月開始,有別於有組織的演出活動,更多地為文藝愛好者提供縱情歌唱的舞台。相對於廣場文化「俗」的一面,「讀書月」、「宮廷歌舞」表演更強調「雅」的一面。讀書活動展現的是武平尚文好學的良好風氣;「宮廷歌舞」主要展示「南海古國」優秀傳統文化。文化下鄉活動方興未艾。已成功舉辦三屆農民文化體育節,節慶活動創造性地把客家民俗表演、現代歌舞表演、體育比賽和農村生產勞動的情景情趣相結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深受群眾歡迎。同時,縣漢劇團根據群眾的需求,編排一些短、小、精的節目,把政策宣傳、文藝表演和節日喜慶相結合,下鄉演出,豐富鄉村文化生活,實現文化成果城鄉共享。
「非遺」保護全面開展,文化傳承卓有成效
武平縣文化積淀深厚,地方特色文化資源豐富,我縣挖掘與保護並舉,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工作,從而使得文化傳承卓有成效。
挖掘與保護並舉,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工作。武平縣文化積淀深厚,地方特色文化資源豐富,其中以中山古鎮花燈、武東馬燈、象洞雙龍搶珠,以及流傳於民間的民歌、山歌、小調、十番等尤為突出。為了挖掘和保護這些優秀傳統文化,我縣成立專門機構,深入民間,對在本縣流傳的民間音樂做了大量的搜集、挖掘、整理,並於2006年編輯出版了近20萬字的《武平民間音樂專輯》。與此同時,認真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完整收集、整理、申報以及相關叢書的出版等工作,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工程。近年來文物部門核定了境內古建築、祠廟、名人故居等41處,其中 「中山鎮」被確定為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中山「永安橋」 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閩西漢劇、客家十番音樂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永平「上刀山、下火海」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實施文物普查。完成全縣17個鄉鎮214個行政村2578個自然村的第三次全國實地文物調查,共調查文物點327個,其中新發現文物點597處,完成《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登記表》827份,拍攝文物照片1957張,繪制示意圖、平面圖1327份,完成所有已調查文物點信息數據和調查資料的建檔、錄入工作,內容涉及民間文學、民間音樂、人生禮儀、民間信仰等各個領域,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門別類,編訂成冊,並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出版《武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薈萃》。溶洞考古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在岩前鎮獨仔籠洞出土的晚期智人化石年代距今約3萬年,是迄今我省境內最具發掘條件和潛力的古人類化石遺址。
扶持武平漢劇發展。通過財政支持、培養演員等手段,著力解決武平漢劇發展瓶頸,在2009與2010年,分別送10名漢劇班學員到市藝校代培,增加了舞台藝術力量,讓傳統的武平漢劇成為一枝永不凋謝的「南國牡丹」。
加強「佛」「仙」文化宣傳。充分發揮岩前均慶寺是「定光佛」卓錫地和岩前「何仙姑」出生地的優勢,每年舉辦海峽兩岸祭拜「定光佛」活動以及海峽兩岸何氏後裔祭祀「何太郎公」活動,不斷擴大佛仙文化在兩岸的影響力。
⑨ 淮安最新的人口數據
根據最新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顯示:淮安目前常住人口有479.99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