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國近代的經濟發展

中國近代的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0-12-11 02:10:46

1. 中國近代經濟結構變化的影響

鴉片戰爭前,中國已經出現資本主義萌芽;鴉片戰爭後,外國的工業品開版始傾銷到中國市場,中權國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
外商企業的刺激。外商在華投資建廠和洋務派興辦近代工業,吸引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資近代工業,
洋務運動的誘導。洋務派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和民用工業企業,促進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產生和發展。 補充:
① 鴉片戰爭前,以家庭為單位,耕織結合、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一直占據統治地位;
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經濟發生了根本變化

在外國商品的沖擊下,小農經濟開始解體,大量手工業者、農民破產

由於列強對中國原料和農產品的掠奪,農產品大量出口,減少了中國農業經濟中的自給成分,促進了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

中國逐漸依附於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淪為列強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2. 鴉片戰爭100多年中國近現代經濟發展歷程

1842 《南京條約》後,中國開始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1842年後,隨著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運動興辦軍事工業,中國近代工業誕生。
19世紀60、70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誕生。
1895年《馬關條約》後,清政府放鬆民間設廠限制,民族工業進一步發展。
1912-1919或者1920,包括一戰期間(1914-1918)民族工業出現短暫的春天。
1919後,列強卷土重來,民族工業蕭條。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民族工業快速發展。有資料證明這一時期是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最快的時期,超過一戰期間。
1927年,四大家族為首的官僚資本日益形成。
1937-1945日本全面侵華,民族資本主義遭受沉重打擊,部分遷往大西南,為抗戰准備了物質條件,同時有利於我國工業布局的發展。
1945-1949官僚資本膨脹,民族資本主義瀕於崩潰。
1949-1952中共合理調整工商業,民族資本主義快速發展。同時,土地改革,變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1953-1956一五計劃,三大改造
1956-1966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破壞了經濟。1960年八字方針後經濟開始調整,1962年後,明顯好轉。
1966-1976 十年文革。1967年全面奪權後,經濟衰落。1971-1973周恩來總理主持工作,經濟好轉。1975鄧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全面整頓,經濟好轉,但是被四人幫阻斷。
1976-1978文革後,但是左傾錯誤依然存在,經濟發展緩慢。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
1978年,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開始
1992年,十四大,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008年左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

3. 中國近代經濟發展與世界的關系

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階段特徵、成因及趨勢分析
近代中國經濟的發展,是中國近代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解和掌握其階段特徵、成因及趨勢,有助於我們加深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全面認識。

一、階段特徵、成因及趨勢分析

第一階段(鴉片戰爭爆發至洋務運動興起):中國經濟開始出現半殖民地特徵

1. 形式與關系:封建自然經濟與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前者對後者起防洪堤壩的作用,後者對前者有瓦解作用。

2. 成因:列強發動了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中國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3. 發展趨勢及政治走向: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和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使得滿清王朝日益腐敗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不斷加深。

第二階段(洋務運動興起至國民大革命失敗):封建經濟為主體,四種經濟形式並存的經濟結構,呈現出愈來愈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

1. 形式與關系:封建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洋務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自然經濟壓制後三者,而後三者瓦解自然經濟;洋務經濟抵制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瓦解自然經濟、刺激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洋務經濟又壓制民族資本主義經濟。

2. 成因:19世紀60年代,因洋務運動的開展而出現了洋務經濟;稍後,在外商刺激和洋務運動透導下產生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但是外國列強、晚清王朝、北洋軍閥無論懷著怎樣的動機,它們都要保護自然經濟。

3. 發展趨勢及政治走向:封建自然經濟逐漸走向瓦解,晚清政府和北洋軍閥統治走向歷史盡頭;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並逐步控制中國經濟命脈,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確立和深化;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曲折前進,資產階級改良與革命運動遭受挫折;洋務經濟走向衰落,地主自救道路破產。

第三階段(土地革命戰爭開始至新中國成立):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占支配地位、五種經濟形式並存的經濟結構

1. 形式與關系:封建自然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新民主主義經濟五種經濟成分。自然經濟依附於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與官僚資本主義經濟,而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和新民主主義經濟,同時其他四種經濟形式都對其有瓦解作用;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與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既相互勾結又相互斗爭;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的夾縫中生存,但具有革命性與依賴性;新民主主義經濟受中外反動經濟的重大阻礙,但卻是最革命、最進步的經濟,它日益改變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

2. 成因:中共在蘇區、敵後區、解放區採取措施,發展經濟而出現了新民主主義經濟;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始終控制著全國的政權,而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又是它的經濟基礎。

3. 發展趨勢及政治走向: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日益萎縮,舊民主主義革命和資產階級共和國道路完全走向末路;封建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處於衰落、消亡的過程中,外國列強和國民黨政權走向覆滅;新民主主義經濟日益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

二、基本認識

從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階段特徵、成因及趨勢來看,民族獨立是實現近代化的根本保證。我們可以有如下基本認識:

第一,中國從落後的封建社會到近代化,是與資本主義分不開的。因受外國入侵,中國近代化由此陷入困境。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促使中國封建自然經濟解體,客觀上給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某些條件和可能,但它入侵的本來目的是要變中國為殖民地,是要阻止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和實現工業化。所以,沒有民族獨立,不能實現近代化。

第二,民族獨立從根本上說是要解決生產關系的問題,近代化從根本上是要解決生產力的問題。近代中國有工業救國、教育救國、物質救國等主張,都從發展資本主義入手實現近代化,結果行不通。其主要原因是中國的封建勢力、官僚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勾結,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因此近代中國面臨的民族獨立和近代化這兩個問題是密切相關的。

事實證明,近代中國不可能首先解決近代化問題,只有首先解決民族獨立問題,才能談得上近代化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建設。

4. 中國近現代的經濟發展狀況

中國就目前來講依然是亞洲的經濟打過,國土面積大,資源豐富都是絕對的優勢專,但是部分產業核心屬技術優勢不足和勞動力依然廉價這和人口多有一定的關系。目前中國的教育正在變革這種局面,總體來講發展的後勁還是很強大的,但是征途依然漫漫其修遠兮,需要長遠的勵精圖治,對於投資者來講,中國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因為市場不像西方市場飽和,消費的理念也是一定的代表性。

5. 中國近現代經濟,到底是怎麼發展變化的

第一,近代中國被西方帝國主義列強強行裹進西式近代化的浪潮中,西方的事務、制度、思想如潮水一樣湧入中國;
第二,經濟方面自洋務運動以後中國經濟近代化歷程開始,工業化會改變社會面貌的。
第三,政治方面變法維新運動促進了社會政治制度的變化,至少中國封建統治有所松動,政治制度的變革對於後來辛亥革命的促成是不可小視的。
第四,近代以來思想文化方面西方思潮的湧入,帶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思想觀念的變化必然帶來社會生活習俗方方面面的變化

6. 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社會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

引起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有①西方列強的侵略②自然經濟的解體,資本主義的發展③有識之士的推動④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原因:(1)從政治上來看,有外在與內在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鴉片戰爭使國門大開、西方工業文明的傳入對社會生活的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更主動地融入世界,引起了社會生活的極大變化。另一方面是,中國社會內部新興進步力量在理論上與實踐上的努力。中國近現代史上三次歷史性巨變對社會生活的變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民主的觀念深入人心,舊的風俗習慣受到極大的沖擊,人們的精神生活都相應地發生了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些社會丑惡現象被取締,呈現出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生活特色;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與世界的差距越來越小。(2)從生產力角度來看,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新的發明創造不斷涌現,火車、電燈、有線無線電報、電話、電影、輪船、打字機以及現在高科技領域的許多成果等,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幫助;石油的發現和汽車、火車、輪船的普及則促進了交通事業的發展,擴大了人們活動的范圍。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政府重視科技的發展,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先後制定了三個科學技術發展的遠景規劃,如第三個遠景規劃擬在生物工程、空間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等幾個最主要的高技術領域有所突破,這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3)從思想啟蒙和思想革命角度來看,歐洲的啟蒙運動,中國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十一屆三中全會等都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對人們思想觀念、衣食住行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總之,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是工業文明對我國全方位的沖擊造成的,實質上體現了西方生活方式、民主自由精神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同時也是中國人自己追求自由、民主、富裕的結果,從而引起了中國社會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深刻變化。西方近代物質文明和生活方式對中國社會生活的影響:西方近代物質文明和生活方式對中國產生了雙重影響:一方面,西方的物質文明和生活方式是伴隨著大炮和殖民主義侵略強行進入中國人的生活的,它破壞了中國長期安定、寧靜的社會環境,也迫使中國人不得不放棄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選擇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並承受了這種變化所帶來的陣痛。另一方面,西方傳入中國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進性,代表了新的生產力的發展方向;而且這些東西一進入中國,就對傳統的落後的生產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強大的破壞作用,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近代社會結構的轉型,引發了中國社會邁向近代化的新變革。

7. 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狀況如何

先要搞清楚近代是哪個時間段,近代是指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近代是一個屈辱的歷史,清朝末年,中國的GDP還是佔到世界的三分之一的,但是,近代中國的技術落後,讓世界很多國家欺凌,到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5000年的輝煌,徹底又被格式化了,但是歷史賦予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早晚,中國一定崛起!

8. 中國近代哪些重大事件影響到了經濟發展

鴉片戰爭
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帝國主義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洋務回運動
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戊戌變法
進一答步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教育經濟等各方面
甲午戰爭後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列強進一步控制中國,也就進一步控制中國經濟命脈
在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曾迎來過短暫的春天
辛亥革命後創建中華民國,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客觀條件。
外國在華投資建廠,促進了無產階級的產生。等等。
其實,歷史事件之間都有相互關聯,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相互聯系著,當然對經濟發展都有影響,只是有直接和間接,或大或小之分。

9. 中國近代經濟發展史

一、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1.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侵入 鴉片戰爭後,列強打開中國市場,向中國輸出商品,並在東南沿海地區創辦了一些船塢和工廠 這是中國境內最早的近代經濟成分。
2.自然經濟的解體 (1)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入侵。(2)表現:東南沿海一些地區「紡織」「耕織」分離,手工業者大批破產,中國城鄉商品經濟發展 (3)實質:中國逐漸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附庸
3.洋務運動(官僚資本的產生)
(1)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進科技,維護清朝統治。
(2)內容:①自強、求富—創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②籌劃海防。③培養人才—興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
(3)結果:甲午戰爭失敗,洋務運動破產。
(4)實質: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
(5)評價:積極作用:洋務派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技術,興辦了一批近代企業,培養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術工人,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對外國的經濟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製作用;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局限性:只學習西方的科技,不改變中國的制度。說明「中體西用」的洋務運動不可能使中國走向富強
二、民族工業的發展
1.晚清民族工業的興起 (1)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①自然經濟日益解體;外商企業刺激;洋務運動誘導。②概況: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開始投資創辦近代企業,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2)初步發展(甲午戰爭後):①原因:甲午戰爭後,列強向中國輸出資本,進一步破壞中國自然經濟;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困難,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②影響: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發起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倡導實業救國論
2.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1)民國初期的短暫春天:①原因:辛亥革命影響;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促進;實業救國思潮影響;一戰的影響。②特點: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區);部門不平衡(輕工業發展迅速);短暫。③影響:為新文化運動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提供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 (2)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的曲折發展:①1927—1936年較快發展,國民政府基本實現全國統一,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推出一些有利於發展的經濟和政治措施,民族工業有了較快的發展 ②抗日戰爭時期遭受沉重打擊 (淪陷區日軍的吞並、擠壓;國統區的戰時體制;官僚資本的壓榨等因素影響)③抗戰勝利後走向萎縮;民族工業陷入絕境。(美國商品排擠、官僚資本擠壓、苛捐雜稅、通貨膨脹等因素)④新中國成立後獲得新生,三大改造使之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一部分
3.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
(1)中國近代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民族資本主義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多重壓迫。(2)國內政局和國際環境 (3)政府的政策措施。(4)民族資本主義自身因素:民族資本的獨立性與依賴性,民族資產階級的進步性與局限性等。
4.民族資本主義在近代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引進先進的生產方式,代表近代經濟發展方向,有利於經濟的近代化。(2)為資產階級維新變法和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提供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的逐漸發展使無產階級隊伍逐步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階級基礎 (3)民族資產階級倡導的立憲改良、民主共和、民主科學等主張,既推動了中國政治近代化的發展,也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
(4)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多重擠壓,始終未獲得獨立發展,沒能成長為中國經濟的主導成分。

閱讀全文

與中國近代的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