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當前的經濟短文10/月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和持續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中國經濟上半年錄得6.7%的增速,呈階段性企穩態勢。這份來之不易的成績單也引來不少議論,有的聲音糾結於增速是快了還是慢了,有的聲音糾結於「L」形走勢「橫」有多長。實際上,對於宏觀經濟走勢的判斷,不同的利益體角度不同,必然是樂觀者有之,悲觀者也有之,大可不必局限於階段性數據本身,不妨「開闔之間觀大勢」,看經濟發展是否符合預期,是否在合理區間,是否符合經濟規律,是否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觀察經濟形勢,既要看壓力,還要看活力。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嚴峻任務,我們主動作為,不再唯GDP,下定決心調結構、轉方式。要看到中國經濟的潛力和活力是巨大的。我國尚處在工業化與城市化中期,中西部地區極富市場潛力。同時,高耗能投資增速回落,投資結構更趨優化。更值得關注的是,「雙創」點燃了億萬人的夢想,新的業態、新的技術、新的創意激發出持續發力的動能。
觀察經濟形勢,既要看速度,更要看民生。雖然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了,但關乎民生的指標卻很有「溫度」。就業穩是一大亮點。今年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717萬,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71.7%,前5個月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也保持在5.1%左右;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1%,呈現溫和上漲態勢。居民收入穩定增長,農民工收入繼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觀察經濟形勢,既要看國內,還要看國外。在世界銀行的最新預測中,今年美日歐經濟增長率僅分別為1.9%、0.5%、1.6%,均低於年初預計。新興經濟體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春季年會上發布了《全球經濟展望》,將2016年中國經濟增速調高了0.2個百分點至6.5%。應該說,一個增長穩定、結構優化、民生托底的中國經濟對全球意義重大。
只有在國際視野下審視中國,用辯證方法來審視形勢,我們才會得出客觀的判斷,正確看待困難和挑戰,增強信心和定力。中國經濟「上半場」的成績為完成全年經濟任務目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為我們繼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底氣。
「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越是面對風險和挑戰,越考驗智慧與定力。看清大勢,堅定目標,埋頭苦幹,才能「不畏浮雲遮望眼」。
分化加劇: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有專家這樣形容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的分化趨勢。
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同時,發展中一些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存在,經濟結構的分化現象仍舊突出。
從需求結構看,一邊是消費紅紅火火,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3.4%;另一邊則是工業和民間投資增速繼續回落,外貿進出口持續低迷。
從產業結構看,一邊是第三產業佔GDP比重攀升至54.1%,新模式、新業態、新產品方興未艾;另一邊則是傳統產業增速繼續回落,上游能源和原材料行業「壓力山大」。
從區域結構看,一邊是結構調整早、轉型步伐快的省份經濟運行良好,企穩回升勢頭強勁;另一邊則是資源型和產業結構偏重的省份,結構調整任務重,企業生產經營困難。
總的來說,凡是主動適應新常態,注重創新和質量效益的行業、企業和地區,發展態勢都比較好,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相反,那些反應遲鈍、原地踏步或是心存僥幸的行業、企業和地區,則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變得舉步維艱。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分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是新事物不斷成長、舊事物逐漸衰落的自然過程,是市場經濟規律作用下資源向價值窪地流動、向高收益領域集中的主動選擇,也是經濟結構調整、新舊動能轉換的應有之義。
經濟結構的分化調整,是我們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必須直面的問題,也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考驗。化解需求回升難、動力轉換難、部分地區和行業困難等結構性矛盾,要用理性的態度認識分化,用科學的方法應對分化。
『貳』 列寧《新經濟政策》小短文
關於列寧這個新經濟政策的一個小短文本本沒有去閱讀過,也沒有辦法對你這個進行一個解答。
『叄』 查閱一帶一路的相關信息,結合漢朝絲綢之路的經濟文化交流,以古代的絲綢之路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寫一篇短文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
『肆』 蘇聯戰時共產主義,蘇聯新經濟政策,中共十四大這三個事件歷史短文怎麼寫
「戰時共產主義」是蘇維埃政權迫於戰爭和經濟嚴重困難而實行的政策專,但在當時條屬件下,它保證了軍民的糧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對於擊敗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白衛軍起了巨大作用。這一政策引起了人民群眾尤其是農民群眾的不滿,破壞了生產力的發展,破壞工農聯盟,造成生產下降市場萎縮,威脅蘇維埃政權的生存和發展。因此,以新經濟政策取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俄國國情決定的。
1921年蘇俄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通過新經濟政策說明利用市場和貨幣發展經濟,是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