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醫葯在經濟上的發展

中醫葯在經濟上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0-12-11 00:04:31

① 廣州中醫葯大學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

不垃圾。
說這個復的人是垃圾,好制不好由自己而定,看你學習努力不努力。
就業前景比較好,不過坦白說,競爭也很大,因為經濟類的專業的學生現在比較多。不過廣中醫的國貿有專業方向,是醫葯方向,這個就是你們專業的特色,有特色才能有優勢。

② 運用經濟生活知識,分析中國中醫葯行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隨著人口的自然增長、老齡化和經濟的發展,人們保健意識不斷增強,這是多年來專刺激屬全球醫葯行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葯材過度開發還造成嚴重的生態危機
我國中葯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受到國外醫葯公司越來越強烈的沖擊,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③ 南京中醫葯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怎麼樣

國際經濟與貿易來專業培養適應中自國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了解現代國際經濟與貿易環境和發展現狀,熟悉通行的國際貿易規則、法律與慣例,了解中國對外貿易的政策法規,掌握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國際貿易基本理論、基本知識,通曉最新的國際貿易業務運作方式與基本操作技能,能夠無障礙地進行英語交流,具有國際視野、創新和開拓精神的應用型國際經貿人才。

④ 我是個女生,請問甘肅中醫葯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好嗎就業前景

我也是國貿專業的。就業方向還可以。技術活。建議多考幾個證。 方向是海關沾邊的,報關員,報檢員,或者進外貿企業。

⑤ 動物的醫學和經濟價值

傳統中醫葯學是祖國文化遺產中一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數千年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中醫中葯在我國一直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和西醫相輔相成,共同維護人民的健康。,隨著各國經濟和人類醫葯保健事業的快速發展,國際上興起了回歸自然、崇尚使用天然葯物的熱潮,對葯用動植物資源的需求量也急速增加。然而人們對天然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律的認識相對遲緩,或受經濟利益的驅動,以致對一些資源野生植物和動物進行了掠奪式的採挖、捕殺,加上不適當的開墾荒地、過度放牧和其它的資源管理上的原因,造成一些野生葯用動植物喪失了合適的生長環境和正常的繁育能力,不少野生種類的蘊藏量急劇減少,直至瀕臨滅絕。
「傳統中醫葯是國粹,也是優勢產業」,而一切都需要建立在豐富的葯用資源的基礎上,如果沒有了這些資源,中醫葯就成了無米之炊,何談優勢和發展。長期以來,中國地大物博的觀念深入人心,殊不知中國也是野生生物種質資源被破壞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由於生態系統的大面積破壞和退化,使中國的許多物種己變成瀕危物種(endangered species)和漸危物種(threatened species)。我國高等植物中瀕危物種高達4000---5000種,占總數的15%--20%。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列出的640個世界性瀕危物種中,中國就有156種,約為其總數的四分之一,其中有不少為葯用物種。因此,瀕危葯用動植物資源的保護是大勢所趨,也是中醫葯本身發展的需要。中醫葯的發展必須改變長期以來靠直接利用資源以換取低成本的生產方式,採取措施合理利用和保護中葯資源。 1. 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在中醫葯中利用的歷史和現狀 1.1 瀕危野生動物資源在中醫葯中利用的歷史和現狀
動物類中葯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應用歷史。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我國東漢末期的《神農本草經》就收載了動物葯76種,《本草綱目》中載有動物類中葯達444味。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有葯用動物1800多種。
動物葯與植物葯、礦物葯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但也因為基礎研究薄弱,人工養殖困難等原因造成了葯用動物資源的稀缺,由於經濟利益的趨使,葯用野生動物被大量獵殺,其器官及產品如麝香、犀角、虎骨、羚羊角等被大量走私,使這些物種面臨著日益嚴重的威脅和悲慘的處境。國家中醫葯管理局規定的140種緊缺葯材中,動物葯材就佔60%。目前國際社會對中醫葯中使用瀕危動物十分關注,雖然中醫葯未必是導致這些物種瀕臨滅絕的直接原因,但也不能成為誘因或「幫凶」。解決好葯用動物資源的保護問題是保證中醫葯事業穩定健康發展,實現中醫葯現代化、產業化、國際化的重要條件。
目前社會各界包括中醫葯界都加強了對葯用動物資源的保護,麝、鹿等動物的人工養殖,水牛角、人工牛黃、人工麝香等代用品的開發研究,極大地緩解了對野生資源的壓力,保護了野生動物。但應當看到,野生動物仍然在中醫葯中有大量的需求,在新版的中國葯典中,也還有12種動物葯取自野生目前一些瀕危葯用物種已被政府明令禁止或限制使用,如果野生葯用動物資源持續減少,越來越多的葯用野生動物將可能被禁用。葯用野生動物資源的減少已成為中醫葯發展的一個制約因素。然而我們也要認識到,動物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再生不是矛盾的,如果協調好兩者的關系,它們也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體。因此,如何解決葯用動物資源的永續利用問題是目前中醫葯面臨的挑戰,但同時也是機遇。

⑥ 如何認識和理解中醫葯在促進衛生,經濟,科技,文化和生態文明發展中的獨特作用

人們將具有在世界上廣泛存在、被認可和可學的觀念、文化及科學知識,稱其為具有「普世價值」,能給全人類帶來可實現共享的知識財富。中醫葯科學文化知識體系是否具有普世價值呢?又能否造福全人類呢?我們從以下三方面來看看:
①廣泛性:中醫在中國是與西醫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的醫學,雖然目前還不是世界上的主流醫學,但隨著20世紀中後期中醫在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普及推廣,越來越多的外國患者加入到了接受中醫治療的隊伍中來,每年約有30%的當地人、超過70%的華人華僑接受中醫葯保健和治療。
②認可性:中醫所主張的天人合一、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仁愛、尊重生命等健康理念和醫德思想,符合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具有被世界普遍認同的可能。特別是在西方現代科學已走入很多誤區、地球已被破壞得千瘡百孔、西醫所導致的醫源性和葯源性疾病劇增的今天,更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世紀70年代後承認了中醫的醫療價值,並在全球范圍內予以大力推廣。
③可學性:中醫並非只有中國人才學得會,任何民族、任何文化背景的人,只要願意都能學會中醫。如果首先具備了中文基礎和一定的中國文化知識背景,更容易學習,也更容易學好。目前到中國來學習自然科學的外國留學生人數中,學中醫的人數排第一。截至2009年底,北京中醫葯大學的留學生人數,在國內大學中排列第六名。
以前曾有人認為中醫葯是中國人的文化傳統,甚至還有的認為中醫葯是中國人的一種民俗,僅局限在華人圈內「信仰」和應用。但從最近幾十年中醫葯在世界范圍內廣泛而快速傳播的事實,足以證明中醫葯不僅具有普世價值,而且也必將成為全人類共享的「健康知識財富」。

⑦ 如何看待南京中醫葯大學經貿管理學院改名為衛生經濟管理學院

南京中醫葯大學經貿管理學院,原名醫葯管理系,始建於1995年,2000年正式更名為回經貿管理學院。經管院答秉承了南中醫葯悠久的傳統文化、深邃的學術思想和精湛的經驗技術,順應中國經濟社會與醫葯行業發展的潮流,開拓中醫葯院校多學科為支撐協調發展的教育新格局,積極探索培養學生醫學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共同發展的素質基礎以及中外合作辦學、校企合作辦學等多種新型高等教育辦學模式,為社會培養和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⑧ 廣州中醫葯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

這個問題~我正在這所學校讀這個專業,工作肯定是可以找到的,問題是你要求與實際工資內的差容距,課挺多,除了專業課,還有一大堆醫學方面的東西。可以說 ,比專業課還要煩。學費標准:4560左右吧,宿舍環境非常好,1800。書費350-500。

⑨ 廣州中醫葯大學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

我是廣中醫10屆中葯學院畢業的。跟國貿專業一樣在大學城讀了四年。
這專業在我版們學校還是比較好權的,投入如何我不是領導就不知道了,但是據裡面的同學說,他們的課時安排得也挺緊湊,內容上跟其他學校國貿專業的最大區別在於我校所有的專業都必須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等好幾門與中醫中葯有關的課程。此外,國貿的學生會還是挺有腦的,有個「風華國貿」的活動每年在搞,利校利院利專業利個人。不過你說活動很多就不用想了,基本與廣葯的活動頻率是不在一個檔次的。
就業上只要你英語學得好其實不難找,像我公司現在就有很多我校的畢業生在做葯品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向還是葯和英語這兩方面,但老實說吧,如果想從事葯學要求高的行業就不要讀國貿了,找不到工作的。
希望對你有用吧……

⑩ 我國經濟狀況對中醫葯的影響

中醫葯作為我國獨具民族特色和發展優勢的產業,是在國際經濟大循環中最有可能取得國際市場競爭優勢的產業,然而,在這個產業竟出現了「中國原產,韓國開花,日本結果,歐美收獲」的局面,究其原因,中醫葯產業的人力資源是關鍵因素之一,因為企業的成敗取決於經營企業人才的優劣。因此,有必要對我國中醫葯人力資源狀況和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找出原因,振興民族產業。

一、學科特點因素

(一)思維方式因素。思維方式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門學科的存在與發展。中醫學從它誕生的《內經》起,就浸潤了濃厚的儒、道文化色彩,其整個理論體系充滿了宏觀(整體觀)與思辨(辨證論治)特色,其理論的形成及其發展主要依靠中國傳統的系統思維,這種思維方式和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通、水乳相融。中醫的傳統思維方式影響了中醫學科的發展:一是對人文和哲學科學先進的研究成果非常容易接納和吸收,中醫理論在其發展歷程中,移植和吸收了各個時代的先進的人文和哲學科研成果內容,如陰陽、五行、氣及陰陽學說等,都是從中國哲學中吸取而來的,中醫學體現了醫學與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高度融合和統一;二是中醫的思維方式影響了中醫與現代自然科技文明的嫁接,而更注重於傳統文化知識的培養與教育。中醫的這種獨特的思維方式給中醫教育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其理論和自身的發展沒有象西醫那樣隨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突飛猛進,不僅使中醫走向現代化的步伐延緩了,而且對中醫葯人力資源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研究方法因素。按照民族、區域、社會、歷史等原因形成的研究習慣來劃分,方法論大體分為兩大體系。其一是以綜合為主要傾向的研究方法,即在整體上把握對象的方法。它多以哲學方法、系統方法以及最新出現的模糊集合、模糊識別方法等為基礎。我國中醫學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就是運用這種宏觀和綜合的研究方法。其二是以分析為主要傾向的研究方法,即把整體分為若幹部分來研究的還原性研究方法,多以物理學、化學、數學方法為基礎。這就是西方西醫所習慣採用的研究方法。中醫學和西醫學由於其思維方式與研究方法的差異,導致形成兩個不同的生命科學理論體系。兩者理論體系的截然不同又決定了兩者基礎課程教育的差異,進而形成不同的醫學模式。西醫學以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為基礎課程,重點訓練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增加其對感性知識的獲取能力,其醫學研究方法是比較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而中醫學以文學、歷史、哲學為基礎課程,側重訓練學生的思辯思維能力,培養其對理性知識的認知能力,其醫學研究方法是具有中醫特色的「時空-生物-心理-社會」的綜合模式。20世紀中期以來,隨著科學的日益發展,人類對世界的認識不斷深入,單靠某一種方法進行科學研究,難以達到探尋科學真諦目的,因此科學在高度分化的同時又出現了高度綜合的傾向,產生了以自覺綜合為主要傾向的現代科學方法論。研究方法的改變勢必導致兩種醫學模式在理論研究或者臨床實踐上的結合。這對中醫葯人力資源的形成和培養將產生重大變革的影響。
(三)教育模式因素。中醫教育模式有兩種:一是師承教育;二是學院教育。這兩種教育模式均對中醫葯人才的培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師承教育是中醫教育的最早模式,它是由中醫學的人文思想和其經驗醫學的學術特性決定的,已經深深地融入到中醫的學術體系中,「師帶徒」已經成為中醫傳承的關鍵。雖然中醫師承傳統的帶徒式的教育方式,為中醫學的生存、傳承、發展起到了主導性作用,但是傳統師承方式由於少數人、小范圍的限局性,無法適應現代這種大規模的、群體性的、敞開性學院教學的需求,不利於中醫學主動融入到大教育、大衛生的體系中去,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長期發展下去,其傳承的相對局限和單一性可能導致中醫陣地的萎縮和市場的丟失。另外,傳統的師承教育特點難以承擔中醫事業培養多元化和復合型人才的重任。
中醫教育模式因素直接影響到中醫葯人力資源的質量,產出的中醫葯衛生人力數量過多或過少、質量好與壞,不僅會影響中醫醫療衛生服務供給市場,也會影響到市場對中醫葯的認同感。因此,只有把師承教育和學院教育這兩種模式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使中醫葯人力資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也才能適應中醫學科的市場競爭。

二、供需平衡因素

中醫葯人力資源供需平衡因素包括兩組供需關系:一是中醫葯衛生服務的供方和社會對中醫葯的需求構成的供需關系。在這組供需關系中供方提供的醫療服務量(病床總量、門診總量、病床使用率等)受社會需方(包括人口總量、城鎮人口比例、老齡化和14歲兒童以下人口比例)等各種因素的制約,供方提供的醫療衛生服務數量取決於社會需求量的多少,如果過多或過少提供醫療服務,就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或不能滿足人們的醫療衛生的需求;二是中醫葯教育和中醫葯衛生服務供方,它們構成中醫葯人力資源的第二組供需關系。中醫葯教育機構是中醫葯衛生人力的生產者,中醫葯教育的規模、質量、結構和效益決定了中醫葯衛生人力的基本情況,中醫葯教育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中醫葯衛生人力質量的好壞,而中醫葯衛生人力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中醫葯衛生供方產出狀況。中醫葯衛生服務供方對中醫葯人力的需求是中醫葯教育層次、規模、結構確立和優化的基本依據。因此,中醫葯教育和中醫葯衛生服務供方是辨證的相輔相成的關系。中醫葯教育產出的中醫葯衛生人力,應當滿足和符合中醫葯衛生服務需方的要求,這樣二者才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不至於造成人才的浪費和無謂的損失,才能符合人力市場規律。但是我國近幾年中醫葯教育和中醫葯服務這組供需關系的實際情況卻違背了人力市場的供需運轉規律。從1999年到2004年,全國實際中醫葯衛生技術人員每年呈遞減趨勢,平均每年減少5729人,平均減幅為0.75%。而中醫葯每年各種層次教育培養的畢業生人數卻在不斷增加。這種現象表明中醫葯高校培養的人才數量並未按照中醫葯衛生人力服務供方對中醫葯人力的需求相吻合,出現較大的偏差,不符合按照教育與人力市場需求的關系規律。
中醫葯衛生人力的產出和需求牽扯到中醫葯教育市場、中醫葯衛生人力市場和中醫葯衛生服務供給市場,如果這三個市場的銜接和運轉過程不暢通,將會直接影響到中醫葯衛生服務供方提供中醫葯衛生服務的質量和數量,將會導致中醫葯人力資源的供需平衡,從而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
三、社會經濟因素

(一)影響中醫葯人力資源社會因素。中醫葯人力資源的規模、儲量、結構是由中醫葯衛生服務供方的需求所決定的。而中醫葯衛生服務供方的提供的中醫葯人力數量卻取決於社會對中醫葯的需求量。影響中醫葯人力資源的社會因素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人口因素、醫療觀念因素和醫療保險制度。
1、人口因素:人口因素對中醫葯人力資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人口數量、人口年齡結構(老年人口比例和少兒人口比例)、城鎮人口比例。
(1)人口數量。人口數量是衛生服務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人口增長與衛生人力資源需求呈正比例關系,但人口數量的增長對中醫葯衛生服務的需求影響有多大呢?為了考察人口增長對中醫葯衛生服務需求的影響程度,我們把1999年——2004年人口增長情況與中醫葯人員數量的增長情況進行比較。考慮到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而造成對中醫葯人力需求的影響因素,我們分東、中、西三個地區對人口增長、中醫葯人員增長數量情況進行比較,排除2002年的人口增長統計數據非正常因素,結果顯示:東部地區人口增長600萬左右,中醫葯人數增長數為2人,中、西部地區人口增長300萬人,但中醫葯人員數則為負增長。
(2)人口結構。人口年齡結構比例的變化也將直接影響衛生服務的需求,而人均年齡與人均醫療費用密切相關。根據《中國衛生服務調查研究——第三次國家服務調查分析報告》調查分析結果表明:65歲以上老年人群的住院率為80‰,14歲以下少兒人群的住院率為52‰,中青年組住院率為30‰;從門診數量看,兩周就診率65歲以上組接近300‰,14歲以下組為430‰,中青年組平均為160‰-180‰。根據最新人口老齡化趨勢研究結果表明,我國人口在未來15年裡,老年人每年增加590萬人,到2020年我國老齡化人口將達到2.5億人,人口老齡化必將導致中醫葯衛生服務需求的增加。
(3)城鎮人口比例。由於經濟水平、文化程度、交通條件和醫療觀念等因素的差異,城鎮居民的衛生保健意識、衛生服務利用等高於農村居民。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城市(鎮)化步伐也隨著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口將成為城鎮居民,根據預測,在21世紀的前10年裡,我國城鎮居民的比例將達到50%-60%,為目前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因此,中醫葯人力資源需求預測必須考慮人口城鎮化水平這一重要因素。
2、社會醫療觀念。社會醫療觀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中醫葯的認同;二是對疾病的看法。雖然社會醫療觀念屬於文化認識范疇,但它對中醫葯衛生服務需求也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年輕人為適應社會生存和發展所產生的心理壓力不斷加大,導致很多人群的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而西醫對此療效不理想,所以人們越來越重視飲食營養、食品安全、美容美體、整形護膚、健身、養生等中醫葯保健,老年人對中醫葯的認同感要較其他人群要高,社會醫療觀念的變化會促進和帶動了中醫葯衛生服務的需求。
3、醫療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制度是國家對醫療衛生市場的宏觀干預,是一種解決醫療衛生消費的制度,由於醫療保險制度是利用社會醫療保險的渠道組織提供醫療衛生服務,這將勢必改變我國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和人們醫療消費的方式,我國目前醫療保障制度有公費醫療、勞保醫療、家屬半勞保醫療、其他各種醫療保險、新農村合作醫療等,這些醫療保險制度不僅減輕人們對醫療的負擔,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對我國醫葯人力資源市場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隨著國際上一些國家對中醫葯治療疾病的認同,也在逐步把中醫葯治療納入政府和社會的醫療保險范圍,這對中醫葯人力資源走向國際市場起著極大地推動作用。
(二)影響中醫葯人力資源經濟因素。綜合國內外多年來的衛生服務研究結果,經濟因素對醫葯衛生人力資源的影響大致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經濟發展水平與居民衛生服務需求不僅呈明顯的正相關,而且還表現出一定的增量效應,人均GDP每增長1%,衛生服務消費則增加1.04%;二是在影響醫療服務的諸多因素中,居民收入水平在不同年齡,職業,性別,文化程度,婚姻及就業狀況等組別中均是第一位影響因素;三是經濟因素不僅影響衛生服務的需方,而且對衛生服務的供方也起著重要的影響。就衛生服務需方來講,經濟水平決定了居民的就醫意願,就醫能力,就醫地點等;就衛生服務供方來講,經濟水平決定了衛生服務的設備、衛生人力、管理水平和醫療質量。經濟因素對中醫葯人力資源的影響宏觀觀測指標可以從人均GDP和衛生費用佔GDP比例測得。
綜上所述,影響中醫葯人力資源發展的市場因素既有市場供需平衡因素,也有社會經濟因素,它們是互相制約、互相促進、互相影響的關系。

四、影響中醫葯人力資源區域差異因素

(一)城鄉差別因素。據《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02》的統計,1997年至2001年,全國農民衛生總支出佔全國衛生總費用的比重一直維持在16%左右,即20%的城市人口佔用了80%的醫療資源和設施,80%的農村人口只佔用了20%的醫療資源和設施,城鄉在醫療衛生領域已經形成了巨大「剪刀差」。隨著「新農合」醫療試點和不斷推廣,中醫葯人力資源出現了巨大的需求市場,政府應當及時採取激勵政策讓中醫葯衛生人力流向農村,培養中醫葯人力資源的高等院校也要密切關注農村醫療市場,大力培養適合農村的中醫葯人才。
(二)東、中、西部差異。東、中、西部地區的中醫葯人力資源區域差異導致我國中醫葯人力資源的區域分布、人口擁有中醫葯衛生人力的不均衡。2002年-2004年,東部地區的中醫葯人員數量大幅增加,西部地區卻急劇減少,數據表明西部地區的中醫葯人力資源大量流向東部地區。而東部地區的城鎮人口增長、經濟發展水平、居民收入狀況、中醫醫療環境、中醫葯人員待遇等因素可能是吸引西部地區中醫葯人員的主要原因。為減少區域差異對中醫葯人力資源的影響,應當進行衛生事業改革,制定有效的區域衛生規劃及衛生人力總量控制政策,以重新配置中醫葯人力資源的分布。政府應當在尊重各省市區的中醫葯衛生人力的發展規律基礎上,通過衛生改革和政策引導,使繼續增長地區的中醫葯人力資源流向繼續下降的地區,或使在可能增長的省市區減少增幅,而在預測中醫葯人力可能下降的地區要通過人才流動保持適當增加態勢,從而使全國各省市區之間的中醫葯人力資源維持在一個相對合理的發展趨勢當中。
綜上所述,只有當我們全面了解影響中醫葯人力資源的因素,才能夠有針對性的從政策、體制和教育源頭等方面去調控和解決這些影響因素,從而振興民族產業,使我國的中醫葯產業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閱讀全文

與中醫葯在經濟上的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