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前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突出問題是什麼如何解決
當前世界經濟正處在金融危機劇烈動盪後的緩慢復甦之中,國際國內形勢發生新的深刻復雜變化,但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沒有因為這場金融危機的沖擊而發生改變和逆轉。
從國際環境看,一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我國在全球化調整發展中擁有新的優勢。二是金融危機後,各國致力於發展新技術、新產業,將成為推動全球新一輪增長的重要力量,我國在搶占科技和產業競爭制高點的競爭中具有新的機遇。三是新興大國地位上升,我國等新興大國正在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收入分配結構是否得到改善,是判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效果的關鍵。
目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居民收入增長滯後於經濟增長;二是不同收入階層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三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地區收入差距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隨著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壯大,社會財富這塊「蛋糕」越做越大。在這種形勢下,分好這塊「蛋糕」就變得越來越關鍵——不僅是做大「蛋糕」的根本目的,也是繼續做大「蛋糕」的必要條件。
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這個問題早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會議就提出來了,到1995年十四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強調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我國實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努力進行了多年,但現狀依然是:取得明顯進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銳。
產業結構不夠合理。1978年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有所變化,但這樣的結構,不僅低於高收入國家,而且也低於低收入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
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表現在許多方面。例如,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只有24%,在世界50個主要國家中我國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後;美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達60―70%。我國對外技術的依賴程度高於50%,美國、日本只有5%以下。事實深刻地告訴我們,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的關鍵。
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我國是個人口大國、資源小國,這對矛盾將長期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當前最突出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問題是:就業不足、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順三大問題。較深層次的是教育、文化和醫療三大問題。
面對這些挑戰,我們應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
堅持擴大內需戰略,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化為城鎮居民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以大城市為依託,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堅持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引導產業跨區域有序轉移,引導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推進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調整收入分配關系,擴大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2. 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哪些不穩定不和諧不安全的因素及原因
我國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存在許多不和諧的因素:社會發展滯後於經濟發展,不僅與和諧社會的目標相悖,而且經濟發展本身也受到了嚴重製約;經濟發展不均衡,表現為城鄉及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在逐年擴大,農民增收難等,已經阻礙了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人與自然關系失衡,因環境污染、資源破壞對社會發展和人民健康造成的不良影響日益嚴重等等。
構建和諧社會要切實解決的主要問題
當前社會中存在著的諸多影響和諧卻又長期得不到解決的問題,都與體制性障礙有關,因此必須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這些突出矛盾。在新形勢下,經濟改革要輔之以相應的政治改革和制度安排,否則不僅難以取得深入進展,而且有可能增加社會動盪和不穩定因素.加劇社會的不和諧。因此,如何協調推進經濟領域和非經濟領域的改革,既是今後改革面臨的重大問題和挑戰,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
首先,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人民是創造財富的主體,政府是創造環境的主體」的理念。人民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主體,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主體。要激發全社會的活力,首先要善於引導和激發人民的創造力,要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尊重改革和發展的創新實踐,這是和諧社會的堅實基礎。政府的職能要轉到為市場主體服務,創造良好的環境上來。要把實現人民的利益最大化,實現共同富裕作為改革的最終目標,要建立人民利益的有效實現機制,使人民能分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
其次,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解決體制性障礙。為了維護市場公平競爭,實現公平、公正和正義,防止權力「尋租」性腐敗,必須從體制源頭上解決行政性資源配置的權力市場化問題,嚴格限制行政權力介入的領域,並對權力運行進行有效的監督。政府對人民負責、「權為民所用」,是一切政府行為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為防止政府隨意擴大權力、抑制公民和社會創新活動,要強調行政行為的法律授權,無論是投資領域的選擇,還是行政審批的設定,都要求有明確的法律規定。要確立政府只能做法律(法規)規定的事情的理念。
第三,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大力減少政府直接干預微觀主體的行為。明確政府公共職能,主要是在非市場領域或市場本身無力調節的領域充分發揮政府作用。一是制定和完善市場規則.打破行政性壟斷,消除產權歧視。強化產權保護。致力於創造一個有利於各市場主體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二是協調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義務教育、科技基礎研究、生態和環境保護,為社會提供市場機制所不能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三是完善收入分配職能,在完善分稅制、企業和個人所得稅基礎上,建立和健全規范的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轉移支付制度,完善政府社會保障的基礎平台,發展社會福利事業,逐步形成較為完整的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實現社會的公正、公平和正義;四是完善政府行為的監督機制,公共權力要透明,通過建立和完善信息公開發布制度,提高市場主體依據政策信息自主決策能力。
第四,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社會治理的法治化。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利益多元化和思想觀念多樣化,成為不可避免的現象。 因此,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推進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當前尤其要抓緊建立利益協調機制和利益表達、對話機制,防止和化解社會利益關系的失衡和矛盾;逐步有序地擴大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空間。引導各個利益群體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處理好各種利益關系,使公民在參與社會治理過程中建立新的和諧關系。 同時,要特別關注弱勢群體的利益,這是建設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不可缺少的條件。建設和諧社會的內涵和意義,從社會學角度考察,其理論和實踐界域,涵蓋四個方面的和諧:這就是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自身的自我和諧。
人與人的和諧,就是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和諧。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十幾年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現代化進程相伴隨的是社會階層分化的迅速和多層化、復雜化。這就涉及各個階層之間的利益平衡與沖突、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與發展機會均等以及文化心理的一致與摩擦、抗衡。因此也就產生階層隔膜。這里,就會產生不和諧音,產生對立以至矛盾沖突,從而發生社會問題,產生不穩定現象。合理妥善地解決這種和諧問題,是建立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例如,處理好新興白領階層、中產階層和農民工之間的關系;外來打工族亦即外來人口這一部分階層自身之間的關系;外來打工族和「原居民」的關系、和其他階層的關系,是建設和諧社會非常重要的基礎。另外,城市的流動人口、外國暫居人口和流動人員,他們各自的關系和他們與市民的關系,也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人與社會和諧,是指人以社會為自己的「集體家園」、「生存家園」;而社會則是作為家園保護、保證人們的安定、祥和、溫馨的生活。例如,關懷弱勢群體。其中,尤其需要關懷的是下崗工人、農民和農民工、老年人、游盪流落的各種需要社會救助的人員。這些群體,看到自己的現實情況與城市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狀況對比強烈,因而增加心理震盪,容易引發社會不公正感而疏離社會,甚至產生不滿,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不安定因素,蘊蓄著不穩定、不安全的「因子」。因此,給予這一群體以必要的、適當的、可靠的人文關懷和社會救助,是使他們對社會產生親和感、歸屬感的重要工作。而這一工作做好,就意味著社會和諧的建立。
人與自然的和諧,則要求人類既開發利用自然,又保護、養育自然,以它為自身的自然家園;而自然則大度地以其一切寶藏為人類服務。例如,保護水資源。
人自身的「自我和諧」,就是個人從生活到工作、學習,從身體到心理,從個人到家庭與社會,都是和諧的。他自身是一個從內到外的和諧體。現代社會沒有絕對的孤立的個人。每個人的自身和諧,是全社會的和諧的個體人格化保證。例如,每個人都要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在工作和學習中盡心盡力,注意身體和心理健康等。
3.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一個國家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其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不同的.不同的發展程度決定了社會特定的結構和水平,從而也就規定了社會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主要矛盾既是一個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在動力,也是一個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在壓力.一個社會的良性發展,關鍵取決於主要矛盾的解決.
從目前來看,本人認為,中國社會發展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有三個方面.一是小與大的矛盾.小主要是指生產的小,大主要是指市場的大.小的主要表現是:一方面,我們在農業生產領域,仍然是以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為主導;另一方面,在工業領域,我們在生產規模上仍是總體偏小,也有個作大作強的問題.大的主要表現是:一方面,我們國土面積大,國內市場廣闊;另一方面,我們又面臨日益廣闊的全球大市場.二是強與弱的矛盾.強主要是指政治的強,弱主要是指經濟的弱.強的主要表現是:一方面,政治對經濟仍然存在著干預過多問題;另一方面,政治對經濟存在著利益上的嚴重侵蝕,如農民負擔問題,本質上是強勢政治對弱勢經濟的一種利益侵蝕.弱的主表現是:一方面,經濟主體在權力體系中仍處於弱勢地位;另一方面,經濟主體的權利保護也是處於弱勢.三是實與虛的矛盾.實主要是指物質的實,虛主要是指精神的虛.一方面,國人在物質層面上,是在實實在在享受著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國人的精神層面卻越來越虛.實主要表現在:一是物質生產領域的高增長率;二是物質消費領域內的極端物慾化,如各種非理性消費等.虛的主要表現是:一方面,主導價值的困惑使富人階層陷入虛無主義;另一方面,現實的無奈又使貧困者階層走向絕望主義.目前,中國社會的誠信缺乏,與虛無主義和絕望主義是緊密相關的.虛無主義導致了冷漠,絕望主義導致了極端.
上述三大矛盾的影響是廣泛的,涉及到各個領域,但又有所側重.第一大矛盾主要表現在經濟領域,第二大矛盾主要表現在政治領域,第三大矛盾主要表現在文化領域.其中,小與大的矛盾是基礎矛盾,弱與強的矛盾是核心矛盾,實與虛的矛盾是主導矛盾.也就是說,三大矛盾在整個國家的各種矛盾構成中起著不同的作用,一個是基礎作用,一個是核心作用,一個是主導作用.同時,三大矛盾又是一個有機整體,三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在分析問題時,我們不能將其完全割裂.
政府是解決好上述三大主要矛盾的關鍵主體.首先,政府的關鍵作用是保證社會穩定的有效前提;其次,政府在解決社會矛盾方面有著巨大的規模優勢和乘數效應;第三,政府的關鍵作用有望實現社會改革成本的最小化.
政府要發揮好關鍵作用,自身改革是關鍵的關鍵.從目前來看,本人認為主要是:一要大力推進黨內民主;二要大力推進幹部用人制度改革,核心是要引進公平競爭機制.中國的民主化進程,黨內民主是真正的突破口.沒有黨內民主,基層民主只能是有形式而無實質,或者只會加劇國家與社會的矛盾.另外,大力推進幹部用人制度的公平競爭,核心是應體現透明性、群眾性、法治性.透明性應要求信息應盡可能公開化,以利於決定的有效性;群眾性應要求真正讓群眾能充分表達意見和權力;法治性要求用人應以法用人,以規則用人,而不是以人用人,應盡可能減少用人規則的隨意性.黨內民主主要著眼於內部權力配置的均衡;幹部用人制度的公平競爭主要著眼於外部權力配置的均衡.而權力體系運作的均衡是整個社會走向均衡的關鍵,也是解決好上述三大矛盾的關鍵.黨內民主和幹部用人制度改革相比,黨內民主是最主要的方面.只有實現黨內民主,才能為幹部用人制度的合理化提供前提和保證.要實現黨內民主,一把手是主導方面.所以,中國的民主化進程,民眾的積極推動是一個重要方面,但這樣有可能會造成很大的社會成本;而更重要也是最理想的方式應是權力的擁有者能主動讓渡權力.所以,中國的改革,既需要民眾的推動,更需要擁有權力同時又能敢於放權並富於自我犧牲精神的改革家和領袖人物的全力推動.
4.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
消費需求不足」削弱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持續拉力」
美國的經濟學家Shane和Gale的研究認為,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消費需求始終是拉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20世紀80年代,消費需求對GDP增長的貢獻平均超過60%。但進入90年代以後,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下降,這種下降的趨勢一直持續到現在。在2000年至2004年間,消費需求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只有61%,59.1%,56.8%,53.2%和54.1%。與此相比,美國的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平均高達80%,國際經濟合作組織成員國的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平均也高達75%以上。因此,消費需求低迷,不僅直接導致中國未來經濟持續增長的「後勁」不足,而且造成大量的生產能力閑置和商品積壓,進而不得不「畸形」地依賴「擴張投資」和「增加出口」來維持經濟增長。然而,擴張投資必然繼續惡化「產能過剩」,過剩產能的釋放在國內消費需求不足的條件下必然要依賴擴大出口,擴大出口又必然導致 國際貿易 摩擦的增加。
他們認為,導致中國消費需求低迷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高投資率的「擠壓效應」。二是居民不穩定的收入預期和消費支出預期誘致邊際儲蓄傾向提高。三是住房、醫療、教育等產品或服務價格昂貴。
「自然資源短缺」削弱中國未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供給能力」
5. 經濟社會發展風險隱患指什麼意思
資金鏈斷裂
6.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哪些挑戰你認為該如何解決應對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哪些挑戰?你認為該如何解決應對?(2010-12-08 21:16:26)
轉載標簽: 經濟發展教育 分類: 形勢與政策
當前世界經濟正處在金融危機劇烈動盪後的緩慢復甦之中,國際國內形勢發生新的深刻復雜變化,但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沒有因為這場金融危機的沖擊而發生改變和逆轉。
從國際環境看,一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我國在全球化調整發展中擁有新的優勢。二是金融危機後,各國致力於發展新技術、新產業,將成為推動全球新一輪增長的重要力量,我國在搶占科技和產業競爭制高點的競爭中具有新的機遇。三是新興大國地位上升,我國等新興大國正在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也面臨了很大的挑戰。中國必須在未來五年內啟動經濟增長模式從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長的「庫茲尼茨增長」模式,逐步轉向以經濟結構轉型、技術創新和微觀企業管理制度創新等為特徵的「熊彼特增長」模式,這是今後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收入分配結構是否得到改善,是判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效果的關鍵。這是因為,促使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諸多矛盾,如投資與消費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過高以及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等,都可以從收入分配不合理上找到根源。
目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居民收入增長滯後於經濟增長;二是不同收入階層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三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地區收入差距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隨著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壯大,社會財富這塊「蛋糕」越做越大。在這種形勢下,分好這塊「蛋糕」就變得越來越關鍵——不僅是做大「蛋糕」的根本目的,也是繼續做大「蛋糕」的必要條件。
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這個問題早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會議就提出來了,到1995年十四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強調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我國實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努力進行了多年,但現狀依然是:取得明顯進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銳。因此,要下定決心,找到發展生產力的正確途徑。
產業結構不夠合理。1978年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有所變化,但這樣的結構,不僅低於高收入國家,而且也低於低收入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反映了第三產業內部存在結構低水平。這種低水平在第三產業內部表現為,生活性服務長期佔主導,生產性服務業處於非主導地位。這表明金融保險、房地產、物流產業、科技開發、信息資源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遲緩。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也反映了我國城鎮化發展滯後。
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表現在許多方面。例如,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只有24%,在世界50個主要國家中我國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後;美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達60―70%。我國對外技術的依賴程度高於50%,美國、日本只有5%以下。事實深刻地告訴我們,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的關鍵。
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我國是個人口大國、資源小國,這對矛盾將長期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是缺水的大國,人均擁有量僅佔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國600個城市有400個缺水,110個嚴重缺水。我國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從1996年至2003年底的7年間,我國減少耕地達1億畝。此外,石油人均儲量只有世界人均儲量的8.3%,天然氣只有4.1%,銅是25.5%,鋁是9.7%。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趨嚴重。
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突出問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具備相應的物質基礎,然而,在經濟發展條件下,不能適時解決突出的社會發展問題,就會產生影響社會穩定和妨礙經濟發展的尖銳問題。近十多年來,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突出問題的解決。但是,隨著社會轉型時期的激烈變動,產生的社會問題仍是層出不窮。當前最突出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問題是:就業不足、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順三大問題。較深層次的是教育、文化和醫療三大問題。
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亟待解決。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起來,但是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仍未得到徹底解決,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要作長期的努力,當前全黨必須打好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攻堅戰。
政府職能轉變還沒有從根本上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尚未完成;要繼續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各級政府在社會管理的公共服務職能有待大力加強。應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和行政監督機制。
面對這些挑戰,我們應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
堅持擴大內需戰略,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化為城鎮居民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以大城市為依託,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堅持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引導產業跨區域有序轉移,引導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推進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調整收入分配關系,擴大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7. 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經濟結構不夠合理、增長方式仍較粗放、區域發展差異仍然較大、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技教育文化發展相對滯後、「三農」問題、生態環境壓力較大、應對突發安全事件能力不強等一些長期制約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影響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8.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影響、原因及解決辦法
1.貧富差距,多數踏入社會的有志青年因經濟問題而改變個人品性及本質,思想行為目標由理想化改變為經濟派的現實主義。社會整體經濟影響人們對事物的判斷,由是非改變為利弊,如老人倒地扶是道德問題,不扶也沒關系,扶了被訛就虧大發了,這樣的思想不是本質問題,而是經濟社會對人們的思維影響。社會體質的改變,也是國家發展方向的問題所導致,除非回到毛爺爺那時候。
2.經濟成命脈,成為一個優勢點的同時也會成為國家和社會最薄弱的一點,經濟發展越好 經濟水平越高,國民生活水準也會隨之提升,而這樣的國家和社會體系更容易成為經濟戰的標靶,民眾更不願以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為本,自然以安逸度日為首選,國家也更需要和平發展的環境。戰爭及爭端更會禁忌國家的對外事物應對手段。重武強兵以強民心,窮兵黷武以弒外敵,國內發展經濟的同時用戰爭創造更多更大的發展空間,以戰養戰的方式爭取最安定的發展環境。
再好的經濟怕打仗,再強的軍力怕擱置。
經濟再好為國為民,軍力再強安國保家。
9. 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哪些突出矛盾和問題
一、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當前,世界經濟復甦依然艱難曲折,需求動力減弱和成本推動共同作用,我國經濟運行下行壓力加大。一是國際經濟形勢依然錯綜復雜充滿變數。世界經濟低速增長的態勢仍將延續,主要經濟體總需求仍然疲弱,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明顯抬頭,各國都加強了對本國市場的保護,全球貿易面臨下行的巨大風險。二是國內經濟企穩回升的基礎還不牢固。2012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速比去年回落3.9個百分點,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均值低於歷史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我國製造業整體上增速減緩。雖然近期一些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有所回升,但經濟企穩的基礎還不夠穩固,必須做長期應對困難的准備。三是三大需求動力減弱。繼續提高投資率已經沒有空間,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進口和出口的增速都有所回落。四是企業生產經營仍比較困難。企業效益持續下滑,生產經營困難加劇。企業綜合生產成本持續上升,傳統競爭優勢減弱,而企業轉型和創新發展又面臨技術、人才和機制等因素的制約。
二、結構調整任務十分艱巨
近幾年我國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在當前經濟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暴露出更多的問題,經濟結構調整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一是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在工業領域,我國以傳統產業為主,新興產業並未發展起來,低水平重復建設和低價競爭比較嚴重,產能過剩問題突出,我國產能利用率低於國際通常水平約10個百分點。二是產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目前我國產業技術水平整體偏低,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尚不健全,缺少自主知識產權和名牌產品,新興產業帶動作用還不強。三是三次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一產業基礎不穩,第二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第三產業發展不快的問題仍然突出。特別是服務業發展長期滯後,結構不合理,生產性服務業水平不高,生活性服務業有效供給不足,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服務業國際競爭力不強。
三、農業基礎地位不夠牢固
一是現代農業建設任務艱巨。現代農業建設的資源環境約束將長期存在並日益增強,農業生產經營將進入一個明顯的成本上升時期,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緊缺日益成為突出矛盾,農業副業化、農民兼業化、農村老齡化、村莊空心化將日益明顯,農業的自然風險明顯加大。二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的任務更加艱巨。農產品供求關系一直處於緊平衡狀態,有些重要農產品自給率不斷下降,隨著人口總量增長、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農產品的工業及能源用途拓展,全社會對農產品數量、質量、品種的需求將進一步提升,農產品需求將呈長期增長趨勢,基本保障農產品總量平衡、結構平衡和質量安全的壓力越來越大。三是農民增收的基礎很不牢固。農民家庭經營的生產成本在不斷上升,農民創業和擴大生產面臨資金、技術、人才短缺的困難,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就業仍面臨較多障礙。四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滯後。投入的農村基礎設施存在著建設等級低、缺乏有效管理養護機制等問題。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和保障的水平與城鎮仍存在較大差距。
四、財政收支矛盾比較突出
一是財政收入增速放緩。隨著經濟增長速度放緩,2012年以來財政收入增幅明顯回落。根據財政部數據,2012年全國公共財政收入比上年增長12.8%,增幅較2011年的248%低12個百分點。二是政府剛性支出增加。2012年全國公共財政支出比上年增長15.1%。盡管財政收入增幅回落較大,但民生等重點支出仍然得到切實保障。在經歷了前幾年高速增長以後,我國財政收入增速未來幾年可能將有所放緩。但財政支出特別是民生領域支出增長的剛性較強,未來對結構調整、生態環保、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還要加大,因此今後幾年財政收支矛盾可能將比較突出。此外,我國部分地方政府債務較重。一些地方特別是市縣政府性債務較重,償債壓力較大,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五、民生領域面臨很多挑戰
教育領域存在一些熱點和難點問題。如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現象、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應試教育」傾向、隨遷子女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高考改革等問題,對這些問題社會高度關注,群眾反映十分強烈。就業形勢更趨復雜。隨著經濟中速增長成為常態,就業總量壓力將繼續加大,結構性矛盾將更加突出,就業任務更加繁重。部分地區、企業用工需求與勞動力供給存在結構性失衡,企業「招工難」與勞動者「就業難」並存。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農業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失業人員再就業,以及就業困難群體實現就業難度依然很大。收入分配領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主要是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規范,隱性收入、非法收入問題比較突出,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呈現居民收入佔比下降趨勢,宏觀收入分配格局有待優化。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城鄉社會保障發展還不平衡,廣大農村地區社會保障發展嚴重滯後,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蓋面比較窄;城鄉間、不同群體間社會保障待遇差距仍然較大,矛盾比較突出;人口老齡化加快,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大部分空賬運行,社會保障長期資金平衡和基金保值增值壓力加大;醫葯衛生事業面臨新的問題,總體發展水平與人民群眾健康需求及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不適應的矛盾仍比較突出。衛生發展總體上仍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醫療資源尤其是優質資源仍嚴重短缺,城鄉和區域衛生發展不平衡,公共衛生、基層和農村醫療衛生薄弱,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亟待解決。
六、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
一是市場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發展的動力與活力仍不足;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和環保收費機制尚未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制體系和執行體系尚不完善。二是非公經濟發展的環境有待改善。一些地方對非公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發展重視程度不夠,民營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十分突出,企業稅費負擔依然偏重,「玻璃門」、「彈簧門」等阻礙著非公經濟准入政策的落實。三是財稅體制改革需要加快。政府間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還不夠清晰,預算完整性和透明度有待提高,稅制結構不盡合理,民生和公共服務方面支出偏低。
七、政府改革和建設需要加強
我國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經過近年來的改革完善,取得了重要進展。但與當前不斷發展變化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適應的方面和需要改進的地方。一是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政府在部分領域存在「缺位」和「越位」的行為,特別是公共產品和服務提供不足、社會管理比較薄弱。公共資源和社會資源向各級政府過度集中。二是政府效率需要提高。各級政府部門職能交叉、權責脫節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精簡機構、提高效能的任務還很艱巨。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事業單位改革推進緩慢,改革步伐相對滯後。三是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由於監督制約機制尚不完善,導致消極或腐敗現象,濫用權力、權錢交易、官商勾結等腐敗現象屢見不鮮,在一些領導幹部中發生的以權謀私、貪污賄賂等腐敗案件影響惡劣。此外,在依法行政、政府管理方式創新、行政效能、行政成本控制、政風建設等方面,也存在許多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