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國歷史經濟的發展的影響

中國歷史經濟的發展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0-12-10 21:21:51

❶ 1949年之前的中國經濟發展歷史對計劃經濟時期以及改革開放時期經濟的影響。

新政治經濟學,國家經濟學和憲政經濟學,及國家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研究民國經濟史的重點是與當代新政治經濟學、國家經濟學和憲政經濟學有關的問題,簡言之,是國家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最近國家經濟學的正式數學模型 (李克,Li, 2001年) 將霍布斯 (Hobbs,1651) 有關國家的思想數學化了。有名的霍布斯叢林假說認為在沒有國家制度時,每個人都是其它個人的敵人,他想盡辦法偷搶人家的財產,也想盡辦法不被別人偷搶,在這種沒有國家制度的條件下,大量資源被用於從事偷搶和防止被偷搶的活動,因此生產活動不可能發達起來,而偷搶在結成人群的團體之間發生時,就是戰爭。按照李克的模型,當王權出現時,它能通過稅收 (嚴格而言可被視為一種大偷大搶) 創造公共財政,用來支持其奢華的生活,同時用它支持司法,執法系統以懲罰其它人的偷搶行為。因而這種被霍布斯稱為利維坦的政府權力成為交易中進行仲裁的第三者。它可能有效地改進交易效率,促進分工的發展和生產力進步。按憲政經濟學的思想,私有產權不可能由看不見的手產生,而是需要合法的強大 (因而可信) 的國家員警暴力為基礎。但是由於國家懲罰偷盜的權力以統一,壟斷,和強制性暴力為特徵,所以它很容易被執政者利用來侵犯而不是保護財產權。而如何形成合法,強大的國家暴力用以保護財產,扼制偷盜,但同時找到一種機制能限制這種國家暴力本身的偷盜行為,就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當清朝國家權力在執政者壟斷政治的條件下被用來追求特權階級利益和損害社會利益 (所謂國家機會主義) 時,清末的經濟發展的落後和停滯就發生了,而當國家機會主義使政權失去合法性,因而使強大合法,統一的國家暴力崩潰時,民國初年的社會動亂就發生了,二者都造成交易效率低下,分工發展遲緩,生產力進步緩慢。
西歐是從幾個世紀的動亂中逐漸形成國界不可侵犯的概念,既保留了政治不統一,又維持了一定時期的相對和平,因此不同國家之間的競爭使以上國家功能的兩難得以解決。這是歐洲經濟發展快的動因,但其代價就是戰亂連綿 (三十年戰爭,百年戰爭,兩次世界大戰) 。美國用聯邦制度,三權分立,普通法,憲法司法 (國會立的成文法可經適當程序被成功訴訟,成為違憲和非法) ,和用憲法嚴格限制國家權力,等一套制度和自由,平等的意識形態在一個統一,實行地方自治的大國內解決了上述國家功能的兩難,因而使其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最成功的國家。

❷ 論述歷史上我國經濟區域的變化

經濟重心的南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歷史現象,幾乎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
從遠古至西晉中國北方經濟無論是農業、手工業、還是商業的發展水平都遠遠超過南方,雖然三國時期吳蜀對南方有所開發,但和處在中國經濟中心的魏國比起來經濟實力相差懸殊,因此這一時期經濟重心是在北方的。從西晉末開始,中國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經濟發展水平基本相同。從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國的經濟重心不可逆轉地移到南方。
到南宋時,中國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地超過了北方,成為了中國新的經濟重心。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呢?原因何在?
1天時:宋朝時候,中國的氣候環境發生了一次巨大的變化,原先氣溫高,降水豐富,自然環境優越的北方開始轉冷。再加上中原地區森林長期被砍伐,因此,北方的自然條件開始惡化。
2地利:從唐中晚期的安史之亂至五代,中國的北方地區戰亂不斷,而南方戰亂少。
3人和:許多中原人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
終上所述,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是從唐中晚期,也就是安史之亂開始,結束於南宋時期。

【詳細介紹】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是中國開發最早的的地區,人口集中,經濟文化發達,成為最早經濟中心。但是自安史之亂後,北方因為藩鎮割據、契丹崛起和南侵而備受影響,生產遭到破壞,而南方又相對安定,北方人口開始大量向南遷移,並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自此,經濟重心開始向南轉移!
(一)發展歷程
1.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南方得到重點開發。
2.東晉和南朝時期,南方得到大規模開發,南朝末年開始趕上北方。
3.隋唐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南北幾無差距。
4.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進一步大發展。
5.南宋至元朝時期,南方經濟突出發展,完全超過了北方。
6.明清時期,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

(二)經濟重心南移的重大發展時期

1.從西晉末年「八王之亂」至南朝末年為止的時期。此期,由於北方自東漢末年以來戰亂及少數民族內遷,北方經濟衰退。而江南相對穩定的環境,使北方人民為逃避戰火紛紛南遷,為南方農業生產增加了大批勞動力,特別是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他們同南方的漢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數民族人民共同興修水利,開墾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術有所提高,小麥開始推廣,牛耕得到普及。長江中下游經濟迅速發展,福建、廣東和廣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到南朝末年,南方經濟開始趕上北方。

2.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時期。這一時期北方再次經歷了長期戰亂,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直到後周世宗時才得到恢復和發展,而南方相對穩定,各國統治者為了保存和增強自己的實力,都比較重視農業生產。同時,許多中原人民流遷江南,增加了當地的勞動力。所以,南方社會經濟又獲得較大的發展。

3.以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變」為轉折點的南宋時期。此期,人民的抗金斗爭阻止了金軍南進,北方勞動人民的紛紛南遷,使南方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在農作技術最發達的江浙地區,水田增加,水稻種植面積擴大,產量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區生產在全國所佔的重要地位。此外,棉花的種植推廣、棉紡織技術的提高、造船技術的進步以及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海外貿易的繁榮,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這都說明南方經濟已經超過了北方,取得了不可動搖的經濟重心地位。至於元朝開通漕運和海運,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也首先產生於江南地區,進一步說明了這種不可動搖的經濟重心地位。

(三)經濟重心南移的特徵

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具有三個明顯特徵: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響。

(四)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
②北方農民大批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並補充了江南的勞動力;
③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
④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
⑤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五)經濟重心南移的規律:

由北向南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由內地向沿海逐漸轉移。

地理:經濟重心轉移的原因還可以從地理角度來認識:氣候影響,宋代以前糧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麥、粟為主,這類作物適宜生長的環境是北方的溫帶大陸氣候。北宋時占城稻傳入,到南宋時成為主要農作物,明朝時產量提高、面積擴大。水稻不適宜在溫帶大陸性氣候下種植,而適宜在江南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種植,這里光熱條件好,雨熱同期,水資源豐富,水利工程開發好。

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區為主,土層深厚,易於開墾和操作。茶樹、甘蔗、柑橘這些經濟作物更是適宜在江南種植。

北方水土流失嚴重,自然資源遭到破壞,環境惡化,影響了農業生產。這種情況主要是人為的燒毀森林、濫墾荒地造成的,結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積減少。

交通運輸及對外貿易也促進了江南的發展。

政治:經濟重心南移是當地所在的自然環境與整個社會生產力之間辯證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

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現象的啟示:政局的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統治者對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是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及時引進、運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於經濟建設中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

結合上述原因和聯系有關時事理解,在我國當前的西部開發的過程中,開發與保護生態平衡是辯證統一的道理,應走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道路。

當前的西部大開發,不是經濟重心西移,而是縮小東西部地區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舉措,體現了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

❸ 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呵呵,我也來說兩句。中國史是我在上小學時讀的。沒辦法。家裡長輩說為人者先得通史(有點老頑固的意思)。。。
綜觀人類文明史,工業革命以前在人類社會活動中的主流地域是亞,歐兩大陸,當然,還有非洲的小部分地區比如說埃及。

下面我主要談兩個方面,政治,經濟影響和科技貢獻:
一,政治,經濟影響:馬克思說「政治是經濟的上層建築」談經濟不可不談政治。中國古代社會,由於社會經濟的繁榮,在政治影響上以東南亞地區為主。這里舉一個例子--日本。日本人是不咋地。可是他的民族思想里有一點叫「與強者為師,為伍」古代時他們學習中古,是因為中國古代在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下處於領先地位。就如同他們現在學習美國一樣。
Ⅰ中國人(少數民族除外)的民族的名字為什麼叫漢人?最主要的原因是漢朝時期,中國在對外貿易中通過「絲綢之路」讓世界上一些本不了解中國的國家對中國的印象。我也可以提供一些漢朝時期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政治,經濟往來給你以供參考:
{(一)朝鮮:
1、來往:秦漢之際,「燕、齊、趙人往避地者數萬人」;三韓多次派人晉見武帝和光武帝。
2、影響:辰韓「嫁娶以禮」、語言、稱謂與秦相似,被子人稱為「秦韓」。
3、貿易:檀弓、果下馬等輸入中國,中國銅鏡、漆器、鐵制工具等輸至朝鮮。
(二)日本:
1、政治關系:武帝時,有30多國通過朝鮮「使譯通於漢」;光武帝時,「倭奴國奉貢朝賀……」。光武帝賜以印綬」。
2、經濟關系:中國鐵器、銅器、絲帛傳入日本。
(三)越南:
象牙、犀牛、珍珠輸入中國,中國鐵犁牛耕和水利工程技術在越推廣。
(四)絲綢之路:
1、陸上絲綢之路:A、出玉門關或陽關往西到中印度半島等地。
B、鐵器、絲綢和養蠶繅絲、鑄鐵、井渠、造紙等技術西傳。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
2、海上絲綢之路:A、從廣東向西沿海岸線、印支半島南下,繞過馬來半島、出馬六甲海峽,到孟加拉灣沿岸各國,最遠達印度半島南端。
B、加強了和東南亞、南亞各國的關系,溝通了東西外交圈之間的聯系。
(五)安息、大秦:
1、重要地位:西亞大國,利用絲綢之路與漢頻繁交流,通過水上絲綢之路在漢與大秦間轉手貿易。處於陸上絲綢之路的西端,直接交往受安息等國的阻隔。
2、人員來往:97年,甘英受班超派遣出使大秦,到達波斯灣。
166年安敦使者到達東漢,《後漢書》中有與歐洲直接往來的最早記載。}
Ⅱ現在國外中國人聚居的地方為什麼叫「唐人街」還有很多上了年紀的老華僑為什麼喜歡稱呼自己為「唐人」?那重要是因為唐代是中國古代最繁榮強盛的一個朝代。從唐太宗貞觀開始,拓土開邊,威震中亞、西亞及南海諸國。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稱唐太宗為「天可汗。」武功之盛,可想而知。到了唐玄宗開元之治,國威更加繁盛,遠近各國都派人前來「訪問」。從此,海外人對中國的一切便均以「唐」字加稱,如稱中國人為「唐人」,稱中國的字為「唐字」,稱中國為「唐山」等等,這種情形延續至今。 唐朝覆亡後,由於唐對世界經濟、文化的影響,外國人對中國人稱為「唐人」的習慣一直未變,從宋元直至明清都是如此。《明史·真臘傳》中說:「唐人者,諸蕃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直到目前,老一輩的華僑仍喜歡自稱「唐人」,稱中國為「唐山」,至於華僑聚居的地方稱為「唐人街」,這幾乎舉世皆知。可以這么講,當年的唐大都,不亞於今天的美國紐約。稱之為世界的經濟中心本人認為亦不為過。
綜上兩點,中國由於在軍事,經濟上的繁盛對世界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漢,唐兩個時期。還有一點就是「鄭和下西洋」,訪問南海諸國以及亞,非等地,說明當時中國在航海領域上領先於世界諸國。不過此行意在示恩威,影響上有,不過沒前兩個朝代的大。
Ⅲ 中國為什麼叫China?這主要源於「絲綢之路」的突出貢獻。在英文中,china是瓷器的意思。由於瓷器的傳入,於是乎他們也由此來稱呼我們的國家了。
二,科技貢獻:中國的四大發明三項影響了世界(造紙,火葯,指南針)。而另一項(印刷)也影響了不少亞洲國家。
1 造紙,在蔡倫沒有發明造紙術之前,比較象樣一點的(刻在岩石,牆壁,寫在樹葉上的不算)主流的書寫記錄方式中國的是竹簡法,而歐洲一般都寫在羊皮上(得殺多少只羊啊,汗)他的發明,無疑是對世界的文明,科技,乃至於經濟都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 火葯,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吧,中國人拿來放炮仗。而諾貝爾卻發明改良成了槍炮(雖然他的本意是善良的。是為開山裂石)
3 指南針,他在有衛星定位之前對人類的探險(主要是航海)起的關鍵作用不言而喻,不再細說。
4 活字印刷。中國人有,歐洲也有,中國北宋時期由畢升發明。不過歐洲到了1450年才由德國人古登堡發明出來。
對了,在補充一點,東南亞很多國家,比如說朝鮮和日本。漢字都是做為他們的政府辦公文字和正式文字被使用許久。中國古代由於經濟的優越對射界的影響可見一斑。
就先說這么多,希望能幫到你。

❹ 中國近代歷史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什麼作用

晚清時期

「中國科技落後,貧窮;西方科技先進,船堅炮利。」以往覺得必然的,已經是無條件地接受的既定事實。但是,在滿清乾隆時,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卻是全球第一 (在曹仁超的投資者日記常有提及) 國力盛極一時。1775年的清帝國全圖即可見當時國家的強盛。

但是,中國何以在晚清時落得如此屈辱的下場呢?俄國的彼得大帝及日本的明治天皇能夠在這關鍵時刻向西方學習,令自己的國家現代化,成為國際強國;而中國卻不能,並且不斷受人欺壓。實在,中國不是一開始與西方接觸就立即被徹底打敗的。外人初時並不知中國是如此不濟的。他們只不過是希望可以通通商,沒有侵佔的野心。後來知道了清庭的無能才起瓜分中國的野心。在這段漫長的日子裡正常人也可以看見對手的強盛及自己所受的威脅。我們是有百多年的時間去從後趕上的,但卻白白錯過了。這是我們要檢討的地方。

初期與西方接觸,中國視之為藩屬進貢之舉。對傳教士帶來的文明技術不屑一顧。後來戰敗了數次才能夠明白西方的「船堅炮利」,需要「自強」。但是,由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發動的自強運動還抱著「中學為體,西方為用」的自大心態,普遍士大夫們還抗拒西方的事物,再加上官僚體制的腐敗……自強運動隨著中日甲午戰敗而證實失敗。後來還有康有維、梁啟超等倡議的百日維新改革也隨著清朝的滅亡而證實失敗。

被人欺負了百多年還以泱泱大國自居,如瞎了眼般無視迫在眉睫的危機威脅。一次又一次地被人欺負,只求偷安,不求上進。今天我可以想像何以魯迅先生要寫《阿Q正傳》去喚醒中國人了。中國敗不在於科技落後,是敗於驕傲狂妄自大!

統一、主權獨立的重要

國際間的角力,利益競爭猶如黑幫般運作。有沖突就先「講數」,「曬冷」顯示實力,擺不平則動武。一些實力較低的就要向較強的靠攏,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換取生存空間。當「大佬」施壓,一切違反國家利益的政策也要執行。美國攻打伊拉克,日本及南韓就要出兵。1985年美國要日圓升值,日圓就要升值。

最近西方國家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越來越大。中國能夠在自己認為合適的時間調整幣值,令自己的經濟持續發展,就是主權獨立的好處之一。中國要長治久安也必須如此。

再看二戰後的中國,她實在有再次被列強瓜分的危險。當時日軍已投降,蘇聯本應把東北歸還給中國。但卻遲遲不肯撤軍,令人懷疑其企圖。後來撤軍時則洗劫東北工業廠礦,把價值廿億美元的設備當作「戰利品」運往俄國。另一方面, 國民政府則不斷向美國求援,似會成為美國另一附庸之勢。

毛澤東雖然打著********的招牌,但不用聽命於蘇共的情況下崛起。(見頁554, 397) 建立了主權獨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他的能耐。他建立了一個大致上統一的中國。令中國踏上長治久安的第一步;但同時也帶領中國走了三十年的冤枉路。

在建國初期的一連串運動如:大躍進,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為人民帶來更多的苦難窮困。打著「為人民」的旗號為人民帶來更多苦難,無論動機如何的善良,結果不及格,都應該退位讓賢。政治制度不完善,讓不稱職的領袖繼續執政,遺害民間。這是中國需要突破的地方。中國需要進行政治現代化,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權力交接制度。否則每次領導人任期屆滿時都出現不穩定因素,令人不敢作長遠的投資,不是好事。

❺ 世界歷史對中國發展的影響

可以說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前,中國與世界可以說基本只有商貿上的少版許往來,我們一直是政治權思想及經濟軍事的超級大國,有自己獨立的體系,我們物產豐富地大物博,因此我們完全能夠在各方面自己自足。我們只知道有琉球、高麗等小邦附庸,因此對待外交上只有撫和剿兩種策略。但是這種地緣優勢到了19世紀中期即被打破,經歷工業革命的歐美及東亞強國對我們進行了百年來的蠻橫掠奪,百年屈辱史中的華夏子孫亦在不停地尋找著民主共和富國強兵的道路,從最開始的愚昧到學習國外的先進之處並模仿最終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一條民族振興之路。
大概的框架就是這樣,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❻ 中國會計規范的歷史演變,從經濟發展水平、經濟制度、經濟模式的影響進行分析。

1.純「制度」階段(建國——1992年)又分三個時期
建國以後,我國的會計制度建設首先經歷了蘇化階段,學習蘇聯,符合這一時期經濟水平發展較低,服務於計劃經濟的會計制度。
1958年至1978年,是我國歷史上的非常時期,國家統一會計工作一度陷入停滯和癱瘓狀態,會計制度建設進入虛無階段。
1979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財政部正式恢復會計制度司建制並開始辦公,我國的會計制度建設進入了強化階段。為適應改革開發的新形勢,開始市場經濟,從1980年至1992年,財政部先後發布了國營工業企業、國營供銷企業、國營施工企業、建設單位、中外合資經營企業、鄉鎮企業、國營城市建設綜合開發企業、對外承包企業、城鎮集體商業企業、國營證券公司、城鎮集體工業企業、外商投資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等眾多分所有制、分行業企業會計制度。
2.「准則」與「制度」並行階段(1992年至今)
財政部於1991年1月發布《企業會計准則(徵求意見稿)》,後經多次修改。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財政部以部長令的形式,發布《企業會計准則》和《企業財務通則》,並於1993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企業基本會計准則的正式頒布,標志著我國的會計規范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也標志著我國會計准則體系的初步確立,實現了我國會計與國際會計慣例的初步接軌。
1997年,為了規范當時極度混亂的上市公司關聯交易業務,第一個具體會計准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誕生。從1997年至2004年,我國陸續頒布了16項具體會計准則。
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展,我國加入了WTO.財政部應對已經發展起來的多元經濟體系,打破行業、所有制、組織方式和經營方式的界限,著手建立了一套統一會計制度。2000年12月29日,財政部正式發布《企業會計制度》,這一統一會計制度將除金融保險企業、小企業之外的所有企業納入統一的會計核算體系,於2001年1月1日起暫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圍內執行,原《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同時廢止。2001年11月,財政部發布《金融企業會計制度》,於2002年1月1日起暫在上市的金融企業范圍內執行。2004年4月,財政部發布《小企業會計制度》,於2005年1月1日起執行。至此,以《企業會計制度》、《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小企業會計制度》為主的企業會計制度體系建設基本完成。

❼ 甲午戰爭後中國經濟變化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甲午戰爭在帝國主義侵華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戰爭的結局使帝國主義對華經濟侵略發生了質的變化。同時甲午戰爭也加速了中國封建經濟結構的解體,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戰後,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種社會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台。戰爭的結局對近代中國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一、甲午戰爭的結局確立了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社會地位。甲午戰後,帝國主義取得了在中國投資辦廠的特權,對華經濟侵略發生了質的變化,資本輸出成為主要形式。他們一是通過政治性貸款和開辦銀行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

二是展開對中國鐵路修築權、礦山開采權以及劃分勢力范圍的爭奪。帝國主義通過對中國經濟的掠奪和控制,進而操縱中國的政治,使中國社會迅速導向半殖民地化的境地。二、客觀上刺激了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甲午戰後民族工業的發展同甲午戰爭的客觀刺激作用有很大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兩點首先,帝國主義的侵略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較戰前更大的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其次,甲午戰爭的失敗,激起了中國人民反帝愛國情緒,同時也促使清政府對民族企業的政策做了調整,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機會。

三、喚起了近代中國民族意識的覺醒。甲午戰爭之後,瓜分狂潮日漸激烈,「救亡圖存成為時代的主旋律,中國社會的各階層都在試圖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民族的危亡,使中國的民族運動走向高漲,其主要表現為:一是以下層農民為主體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二是由民族資產階級上層領導的維新變法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發端。甲午戰後的民族危機喚起了下層人民民族意識的覺醒,也把剛剛興起的民族資產階級推上了政治舞台。

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開始自覺地把民族獨立和社會革新的雙重任務擔負起來,促進了中國的民族運動向高層次發展,反映出中國的仁人志士向西方先進文明學習以抗禦帝國主義侵略過程中歷史性的轉折。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慘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為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提供了啟示。《馬關條約》的簽訂不僅刺激了資產階級維新派發動維新運動,同時也推動了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在海外初步形成。

❽ 對中國歷史重大的影響

這是「秦半兩」錢,「秦半兩」的出現,標志著秦始皇在貨幣上的大一統,還標志著回中國答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並影響到相鄰國家和地區,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秦半兩」奠定「圓形方孔」的古錢幣造型。「圓形方孔」錢幣成為古代中國貨幣的基本形式,貫穿中國封建社會,沿用了兩千多年。這個最終統一度量衡改變了戰國以來度量衡的混亂局面,便利了經濟交往和發展。.貨幣的統一,便利了商品的交換和物資交流,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統一.文字的統一,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文化的發展..,不得不說秦始皇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始祖,漢朝的興盛是因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❾ 從經濟法的發展歷史看經濟法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中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歷史軌跡和差異
一、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的歷史軌跡
(一)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的歷史背景
「經濟法」一詞最早見於法國空想主義者摩萊里的著作《自然法典》中,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出現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盛行重商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主張政府對本國經濟給予扶助,甚至不惜通過戰爭以打擊?排擠外國的同業競爭者?這一時期,經濟法缺乏產生的現實基礎?自18世紀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處於自由市場階段,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崇尚亞當·斯密古典市場經濟理論和理性主義國家職能說?資本主義國家在社會經濟領域國家充當「守夜人」的角色,政治統治成為國家的中心職能?國家雖然也要對一些社會經濟進行管理,但從屬於國家的政治統治[1]?這一時期,西方國家的行政法尤其是民商法得以高度發展,行政法和民商法的發展沒有為國家干預意義上的經濟法留下多少餘地?自19世紀末到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各種矛盾日益激化,經濟危機連續發生?特別是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使不少國家遭到重創?各國政府為了解決危機帶來的問題,紛紛打破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絕對界限而全面介入經濟生活?這時期主流經濟學是國家干預主義說,代表人物為凱恩斯?他在1936年發表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系統提出了國家干預經濟的一系列觀點和政策主張?可見,從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階段以後,「看不見的手」已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要,要解決市場中存在的問題,只能運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手段?由於政府介入經濟生活,打破了傳統的市民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劃分界限,在經濟生活中出現了單純的公法和私法手段都不能解決的經濟關系?這種經濟關系需要一個新的法律部門來調整,這就是經濟法?20世紀70年代後,國家干預主義遭到質疑,以供給學派為代表的經濟自由主義卷土重來時期,凱恩斯主義的統治地位被新經濟自由主義所取代?供給學派不反對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必要的干預,但堅決反對國家過多和全面的干預?認為經濟生活應以市場直接的自我調節為主,國家間接的宏觀調節為輔?
(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法產生發展概況
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法產生之前,調整經濟關系的主要是民商法?最初,資本主義國家十分重視市場秩序規制立法,20世紀中期以來,西方國家都強調對經濟實行宏觀管理與監督,著手制訂各種不同的計劃,試圖在「無形之手」和「國家之手」之間找到一個最佳點[2]?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市場競爭自由與政府調控權威相得益彰?德國經濟法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世紀末至一戰前),這時期的主要立法是1894年德國頒布了反不正當競爭的第一部法律——《保護商標法》,1896年出台了《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斗爭法》?第二階段(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頒布的經濟法有《一般授權法》?《關於限制契約的最高價格的通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當時的魏瑪共和國為了恢復被戰爭破壞的經濟,一方面廢除了戰時經濟統製法,另一方面又沿襲戰時經濟法的立法原則,先後頒布了《卡特爾規章法》?《煤炭經濟法》?《鉀鹽經濟法》?《防止濫用經濟權法令》等一系列經濟法,從而開創了把經濟法這個概念明確用於立法本身的先例[3]?第三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二戰後德國分裂為東德和西德?西德在美國自由民主思想的影響下,走上了「第三條道路」,實行社會市場體制?戰後初期,根據佔領軍的指令,實行《反卡特爾法》?1966—1967年德國發生了經濟危機,為了保障經濟持續增長,頒布了《促進經濟穩定和增長法》,該法是實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法律?日本政府藉助經濟法通過兩種方式介入市場,亦即經濟法通過兩種方法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其一,維持競爭秩序,發揮市場機能;其二,國家對整個國民經濟及市場運行予以規制,發揮政府調控作用[4]?日本經濟法產生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兩次世界大戰期間),20世紀初期,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壟斷資本主義逐漸形成和壯大?日本的卡特爾在明治中期已產生,最初,日本對卡特爾採取保護與扶植的政策?日本政府先後頒布《出口組合法》和《重要出口商品生產組織法》,它們屬於規制未加入卡特爾的組織使之從屬於卡特爾的強制卡特爾法,1931年《重要產業統製法》和1932年《工業組合法》也是促進卡特卡的法律[5]?第二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二戰後,日本統治者在恢復和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非常重視運用經濟手段調整和管理經濟,制定了大量的經濟法?為了防止已被解散的財閥復活壟斷資本,日本政府於1947年頒布了《關於禁止私人壟斷和確保公正交易的法律》,還頒布了《排除經濟力量過度集中法》?1952年始,日本進入20年高速發展期,這時期的重要立法有《企業合理化促進法》?《中小企業基本法》?《農業基本法》?《消費者保護基本法》等?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圍繞擺脫危機?振興經濟?通過立法活動不斷完善原有的各種經濟法,這一時期主要的立法有《投機防止法》?《穩定國民生活緊急措施法》?《石油供應適度化法》?《關於能源使用合理化的法律》?《中小企業破產互助法》?美國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世紀末至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前),產業革命完成後,美國出現了對自由競爭產生極大妨礙的壟斷,引起了人們普遍憂慮和不滿?美國政府審時度勢,主動出面干預,頒布了一系列反壟斷和反限制競爭的法律?主要經濟立法有:1890年國會通過了《保護貿易和商業免受非法限制與壟斷之害法》,後又通過了《克萊頓法》和《聯邦貿易委員會法》?第二階段(自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29年世界性經濟危機使美國經濟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羅斯福上任後,通過頒布經濟立法全面干預經濟生活?這期間,美國頒布了70多部經濟法令,如《緊急銀行條例》?《金融改革法案》?《產業復興法案》?《土壤保護法》?《新農業法》?《國家勞動關系法》?《恢復和救濟法》等[6]?第三階段%26lt;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26gt;,二戰後,美國運用凱恩斯主義理論,自覺用經濟立法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手段則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展的一種經常性和必然性手段?這時期的主要經濟立法有1981年《經濟復興稅法》?《經濟復興法》和1986年《稅法》等?
二、中國經濟法產生發展的歷史軌跡
(一)中國經濟法產生發展的歷史背景
中國在改革開放前實行的是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在當時,計劃是國家用來配置資源的唯一方式?事實證明,在建國初期我國選擇計劃作為資源配置的方式符合當時社會要求,它有利於集中有限的資源去辦急需的事業,使我國迅速從經濟廢墟里恢復過來?但在計劃經濟完成它的歷史使命後,我國沒有把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人類20世紀的經濟實踐和理論研究顯示了計劃經濟的失敗源於它的兩大內在的弊端:一是信息機制障礙,二是激勵機制障礙?經驗表明,計劃經濟體制也許具有學習別人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能力,但自身卻不具有創造新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能力?計劃體制除其內在的缺陷外,其不足之處還在於它的實施有賴於計劃的主體——政府官員的高效性和無私性?由於政府內各行為主體按照自己的利益來行動,具體負責的公務員又缺乏競爭意識和對成本的關心,政府的活動無法如人民所期望的那樣做到有效率,政府官員的「經濟人」本性,使政府幹預的結果往往背離其初衷,從而導致「政府失靈」?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和缺乏民主的政治體制相結合,誘發了文化大革命,使我國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中國自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就是黨和政府面對「合法性危機」而重建嚴重受損的合法性基礎的過程,它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求,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下,由計劃作為唯一的資源配置手段必然會使我國經濟體制失去效率和發展動力,引發社會危機?國家干預的失敗必然要求在計劃體制中引入市場力量,在「國家之手」和「市場之手」的結合過程中,中國的經濟法也就產生了?隨著人們對計劃和市場兩種調節手段認識的不斷深化,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改革初開始認識到單一的計劃經濟的不足,從而實行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模式;第二階段:從十二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四大,實行共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第三階段:黨的十四大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提供製度保障的經濟法也相應地經歷了由產生初期的不成熟到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
(二)中國經濟法的產生發展概況
中國經濟法的產生與發展歷程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79年至1992年),這是中國經濟法的產生和初步發展時期;第二階段(1992年以來),這是中國經濟法勃興和走向成熟時期?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的轉換,經濟法在中國誕生了?1979年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首部經濟法?這期間的經濟法還有《統計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法》?《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此外還有大量由國務院制定的經濟行政法規?隨著經濟法的興起,民商法也產生和發展起來,《經濟合同法》?《民法通則》?《婚姻法》?《繼承法》等一系列重要的民事法律相繼通過?黨的十四大在對國內外形勢作了正確分析後,做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制的

中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歷史軌跡和差異
歷史性選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抓住法制建設的契機,重視經濟立法,從而使我國經濟法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時期,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經濟法體系?這一階段,市場規製法異軍突起,和先前發展起來的宏觀調控法組成了我國經濟法的主體部分?這時期的經濟法主要有《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廣告法》?《招標投標法》?《稅收徵收管理法》?《預演算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審計法》?《價格法》?《勞動法》等?

三、中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的差異性及啟示
中西方經濟法的基本特徵是相同的,都是國家為克服市場調節的盲目性和局限性,矯正市場機制的不足,為維護社會公共利益而進行干預?協調?平衡和調節,實現社會公平和效率的兼顧,實現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7]?中西方經濟法賴以生成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差異,從而決定了中西經濟法生成差異,通過對中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歷史軌跡的分析,筆者認為中西方經濟法的差異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從經濟法的生成背景及啟動因素而言,我國經濟法並非脫胎於自由競爭的經濟環境,並非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水到渠成的產物,而是政府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作為法制工程的一部分,同時亦是國家作為主體在應對外部挑戰與時代要求時的一種積極回應[8]?所以,中國經濟法並非社會內部自發產生,其產生實際上是政府自覺地從無微不至的管理到不斷放權的過程,屬於政府推進型?而西方經濟法則是在自由市場經濟向壟斷市場經濟轉變的背景下產生的,其具體途徑為市場失靈——民商法無以彌補——為限制自由主義國家進行干預——經濟法產生,其為市場經濟內部不斷完善的產物,屬於自然演進型?
其次,經濟法生成的法制環境也有很大的區別?我國由於漫長的封建專制統治及相應的自給自足封閉的經濟形式,以及新中國成立初期對市場經濟的扼殺存在觀念的影響,導致我國市場經濟基礎薄弱,橫向經濟關系萎縮,反映在法律和受蘇聯否認私法上,即為民商法缺位?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轉軌,微觀經濟日漸放開,政府職能也不斷轉變,民商法?經濟法等幾乎同時上馬?西方的市場經濟是不斷發展逐漸自然成熟的,故與此相對應,各種調控經濟行為的法律制度也經歷了從孕育?分離,到獨立?成熟的不斷發展的過程?在刑法?民商法及行政法充分發展之後,經濟法也自然分娩了?西方經濟法是在民商法發達的基礎上形成的,其產生是為了彌補民商法行政法調節經濟關系的不足,走的是一條「反民法」?「異民法」的道路?而中國經濟法是民商法缺位下發展起來,其產生並非為彌補民商法不足,而是與民商法同生同榮?共同發展?
最後,經濟法生成的路徑存在很大差異?在西方經濟法體系形成過程中,市場規製法先於宏觀調控法產生?市場規製法產生於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宏觀調控法產生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而在中國經濟法體系中,最先產生的是宏觀調控法,市場規製法是在經濟法得到初步發展後才產生的[9]?兩者社會本位形成路徑也完全不同?西方經濟法的社會本位是在個體本位上發展起來,是對個體本位的揚棄,中國經濟法的社會本位是由國家本位發展而來,是對國家本位的修正?中國經濟法產生於計劃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發展起點在於規范政府幹預經濟行為;西方經濟法產生於自由市場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換過程中,發展起點在於規范市場競爭行為?
從上述分析可以得知,中西方經濟法存在很多的差異,有著不同的產生發展歷史軌跡和規律,所要面對的問題和肩負的任務是不同的?中國經濟法矗立的現實基礎是還不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其既要克服市場失靈也要培育和發展市場,同時,由於我國市場經濟屬於政府推進型的,加之我國經濟法發源於計劃經濟體制,為了發揮市場經濟基礎作用和警惕干預的濫用,我國經濟法還肩負規范和約束政府的經濟行為的重任?歷史表明,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其現在可能的選擇[10]?我們不能忽視中西方經濟法的差異的客觀存在?目前,我國經濟法學界大多從中西方經濟法一致的假設出發,僅以西方經濟法為參照系來論證經濟法的一般規律?如果不結合中國國情,則完全有可能導致以西方經濟法的個性來代替中國經濟法的個性,進而以西方經濟法的個性代替整個經濟法的共性[11],因而分析中國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特殊性應成為研究中國經濟法理論的起點,只有把握了中國經濟法成長的獨立性才能獲得對中國經濟法的正確認識,也只有從這里入手才能真正建立起中國的經濟法理論體系?對於中國經濟法的發展路徑來說,正確的選擇應該是拋開西方經濟法學說對我們的束縛,從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基礎出發,建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法?
參考文獻:
[1] 漆多俊.論市場經濟發展三階段及其法律保護體系[J].法律科學,1999,(2):56.
[2] 肖光輝.20世紀世界經濟法理論的幾個問題[A].何勤華.20世紀外國經濟法的前沿[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66.
[3] 李昌麒.經濟法——國家干預經濟的基本法律形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42.
[4] 程信和,劉國政.比較法在日本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及對中國的啟示[J].法學評論,1999,(2):65-66.
[6] 漆多俊.經濟法基礎理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282,47.
[7] 譚喜祥,唐孝東.中西經濟法差異比較與我國經濟立法的思考[J].廣西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3,(2):65.
[8] 劉超,張昊.經濟法體系建設應充分關注國際性資源和本土資源[J].廣西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2,(2):13.
[9] 王繼軍,李建人.經濟法是市場規製法和宏觀調控法的有機結合[J].法律科學,1999,(1):88.
[10] [美]道格拉斯·C.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變遷[M].陳郁,等,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
[11] 劉文華.1998年經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法學家,1999,(2):89

參考資料:http://www.law-jlu.com.cn/benke/jjf20051216-1.ppt#305,41,第三節 稅收法律制度

❿ 緊急!小農經濟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歷史

小農經濟,也可以說是自然經濟,也可以說是自耕農經濟,特點:分散性(家庭為單位)、封閉性(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結合)、自足性(生產的主要目的是滿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納稅)。 小農經濟
,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比如封建社會時期的社會經濟情況就是小農經濟佔主導,現在偏遠的農村,也都大量存在這種經濟現象。但小農經濟並不完全等同於自然經濟,小農經濟強調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而自然經濟主要與商品經濟相對。小農經濟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經濟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
目前關於小農經濟的理論受美國農業發展理論影響很大,脫離中國實踐。黃宗智教授在文章中指出,
歷史意義
農村耕地產權屬集體所有,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長期不變,這種耕地制度最大限度避免了國家在現代化轉型中小農經濟的急速破產。特別是全社會基本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和健全時,小農經濟不僅為廣大農民提供了生存保障,也讓農村的剩餘勞動力低成本進入城市成為可能。在這種前提下,中國出現了世所罕見的「春運潮」,但卻沒有發生幾乎所有發展中國家都無法迴避的貧民窟現象。每年都有許多因各種原因從打工大軍中退出的農民,農村是他們退守的根據地,為他們提供精神慰藉和物質保障。假如這些被切斷了生活來源的人,他們的家在城市貧民窟,必將對社會帶來巨大的沖擊。 早期西方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用炮艦轟開貿易道路,將國內復雜尖銳的矛盾轉化成地區和國際沖突。當今的國際秩序不可能再重復歷史,因此,拉美和南亞發展中國家在社會轉型中存在嚴重的兩極分化和城市貧民窟現象,成為社會進步中難以化解的難題。與之相比,中國走上了一條和平的高速發展之路,用價格低廉的產品贏得國際市場,並在社會基本安定下,以短短30年時間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推本溯源,小農經濟功不可沒。 但是,小農經濟必須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終結。
這是因為:第一,農業作為國民經濟體系中的重要環節,不可能在工商業不斷轉型升級下,長期脫離經濟運行的主軌道而固步自封在落後狀態;
第二,小農經濟低下的勞動生產率已無法承受上游農資產品的漲價壓力,農民增收將越來越難;第三,城鄉一體化和工商業向傳統農業區域轉移,土地作為生產力要素在市場規律下流動和配置,將會動搖小農經濟的根基;最後,日益增強的國家財力取代小農經濟社會穩定器的作用,已具備了條件。
30年前在農村啟動的變革,本質上雖然是小農經濟的理性回歸而不是產業革命,但卻引發了中國經濟持續30年的全面井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讓我們進一步加深了對以下問題的認識:即中國問題的核心就是三農問題。
展望未來,從減少農村人口的大局出發,將農民進城問題認真解決好,讓他們能夠在城市安居樂業,為農業產業革命創造條件。這樣,中國將迎來更加輝煌燦爛的下一個30年。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經濟的發展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