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口遷徙的積極影響有哪些
人口遷移對調整人口分布、勞動力盈缺、促進地區文化交流、新資源的開發、經濟文化區的建立、民族和種族的融合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1、對遷出地和遷入地的影響
(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遷出地人地矛盾,保護生態環境;加強與外界的社會、經濟、科技和文化聯系;更好的利用土地資源;但也會導致人才外流,勞力短缺.
(2)為遷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促進了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有利於第三產業的發展;但也會增加公共設施的負擔和管理難度;對自然和生態環境產生深刻的影響.
2、自然環境因素
(1)氣候,不僅直接影響人的身體,而且影響著一個地區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
(2)淡水,的分布及其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類生活、生產的空間格局,從而決定著人類的遷移方向和規模。
(3)土壤,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重要條件。
(4)礦產,是資源生產發展,特別是製造業的基礎。
3、政治的影響。
(1)政策,特別是有關人口遷移政策的實施
合理的政策可促進人口遷移合理正常地進行;不合理的政策,或者政策合理但實施政策的措施不合理,就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2)戰爭,是對人類正常生活環境和秩序的破壞,並常常引起人口遷移。
例如:二戰期間,歐洲人口遷移達到3000萬人。20世紀末發生在非洲盧安達、剛果地區的部族戰爭,歐洲巴爾干半島地區的沖突等,引起人口遷移的數目同樣以數百萬計。
(3)政治變革,一個國家政治上的變革,政治中心的改變。
4、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1)經濟因素:人口遷移主要的、經常起作用的因素。經濟越發展,人口在地區之間的遷移就越受經濟條件的制約。
①多數情況下,人口遷移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經濟收入,從而能有更好的生活水平。②宏觀上看,經濟布局的改變也會造成大量人口的遷移。如我國經濟特區的設立,吸引了大量人口的遷入。
(2)交通和通信的發展,相對縮小了地區之間的距離,減少了妨礙人口遷移的各種困難,促進了人口的遷移。近幾個世紀以來,人類越來越大規模、大范圍、大跨度的遷移就與此有關。
(3)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期望,也改變了人們認識外部世界的態度,從而促進了人口的遷移。
(4)婚姻和家庭,婚姻是影響青年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如實現家庭團聚)則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遷移中起著重要作用。
(5)對環境要求的因素。因環境污染而導致生存環境受到影響而發生遷移的。
(6)行政中心遷徙。
❷ 影響人口遷移的經濟因素
很多的啊河流和氣候
❸ 人口流動性下降對經濟有什麼影響
1、流動人口提供了城市經濟和各項事業發展所需的勞動力資源。
2、流動人口通過參與城市的就業競爭促使勞動力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一方面促進了城市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勞動力成本,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素質和勞動力成本兩個方面的競爭優勢。
3、流動人口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城市消費,為經濟發展提供了需求動力。
4、流動人口帶來了不同的思想觀念,與當地人口相互交流和溝通,豐富了城市的文化內涵,有助於建立開放的城市文化。
5、流動人口可以促進城市的輻射力、影響力的提升,從而有效地提高城市的競爭力。
❹ 中國古代人口遷徙的意義和影響是什麼
中國古代人口遷移的意義
(1)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有利於國家統一,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2)有利於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各民族經濟的進步發展。
(3)有利於江南的開發,推動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
(4)開發南洋,對世界文明發展做出貢獻。
(5)人口分布日漸合理,人口資源得到開發和利用。
(6)也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經濟文化的發展。
人口問題是當代人類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也是高考命題的熱點。每年的高考試卷都要涉及與人口有關的一些問題,如當你打開噴著油墨香的2001年廣東文理大綜合卷、全國文科綜合卷、上海高考卷時,首先映入你眼簾的就是關於人口方面的問題。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佔有資源相對不足,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人力資源豐富,這固然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條件,但人口增長過快,又是我們一個沉重的負擔,它嚴重製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進程,影響著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素質的提高。作為當代中國學生必須了解我國人口的歷史和現狀,增強人口意識,自覺宣傳黨的人口政策。
人口對自然經濟條件下的古代中國來說,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人力是當時生產力的主體,是小農經濟的支撐。古代人口的遷移有利於民族融合,有利於生產的發展和進步,有利於中華民族的形成,同時也豐富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
1、中國古代的人口總量的變化
(1)秦朝時全國人口約2000萬。
(2)西漢末年達到5059萬人,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5。
(3)從秦代到清康熙元年,除兩宋和明代中期,我國人口曾達到1億左右外,一般都在6000萬徘徊。東漢和帝時期5300萬,隋唐4600萬,北宋1億,
(4)從清康熙初年到鴉片戰爭爆發(1840年)的178年中,我國人口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在這期間,人口總數連闖四關:1684年達到了1億;1762年突破2億;1790年越過3億;1834年超過4億。
這組人口數據說明,
第一,人口總量的增長是中國人口發展史中最明顯的特徵;
第二,人口總量的變化為波浪型增長。可以說,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人口總量就會大幅度增長,如兩漢、隋唐、北宋、清前期等。反之,社會動盪,經濟凋敝,人口總量就會減少,如秦末、楚漢戰爭時期、兩漢之交、三國兩晉南北朝、明末清初等。因此,中國人口波浪型變化呈現出谷連著峰,峰連著谷的軌跡。
第三,人口增長呈現加速增長態勢。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中國人口達到1億用了幾千年,達到3.6億用了幾百年,達到5億多隻用一百多年。
2、中國人口分布格局的變化。
遠古以來相當長的時間里,黃河流域成為我國經濟、政治的重心,人口分布呈現北重南輕的格局。
三國兩晉南北朝以來,北方政局動盪長期戰亂,因此,中原人口多次大規模南遷,北重南輕的人口分布格局逐漸被打破。特別是西晉八王之亂,持續時間長,破壞嚴重,加劇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導致中原人口大量南遷,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流徙人口在耶90萬以上。
唐朝安史之亂後,北人再次大舉南遷。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混戰不已,北人繼續南遷。於是,南方逐漸成為全國經濟的先進地區,人口數量也隨之超過北方,南重北輕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終形成。
3、影響中國人口歷史變化的重要因素。
(1)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
自然環境包括地理、氣候、水文、土壤等。只要有可能,人們總是尋求氣候良好、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生存。中國歷史人口起源於兩河中下游地區,東南人口密度高於西北人口密度,這充分說明了自然環境對人口變化的重要影響。
(2)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影響人口的變化。
在農業生產力水平沒有明顯提高的情況下,擴大耕地面積,增加農作物品種和提高畝產量,都是增加糧食的重要途徑。我們雖然不能將人口變遷完全歸因於糧食的多少和農業生產的興衰,但農業發展和糧食豐收肯定有利於人口增殖。每個朝代前期社會安定,農業發展,糧食豐收,都伴隨著人口的興盛。北宋人口劇增,與南方農業發展,水稻品種增加不無關系。清朝前期人口的增長也與高產作物甘薯、玉米的廣泛種植有密切關系。
(3)社會環境與人口的變化休戚相關。
社會環境中戰爭、政策和人口統計制度等,對人口變化有較大影響。縱觀中國歷史上戰爭對人口的影響有三個方面,一是直接造成人口死亡和人口總量的減少。三國時期的「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就充分說明了戰爭的殘酷性以及對人口的摧殘。二是直接造成人口生存環境的破壞。翻開史書,屢有「室廬焚毀,田畝無主,荒棄不耕」。「人相食啖」的記載。三是造成在籍人口下降。長期戰亂,造成大量人口遷徙。遷徙人口脫離原籍,使國家在籍人口減少。反之,社會安定有利於人民休養生息,增殖人口。前面所講人口波浪型變化,就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戰爭與和平環境對人口興衰的影響。
就政策而言,對廣大農民來說土地政策和賦稅政策是最重要的。只要政府將農民與土地結合,輕徭薄賦,放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就有利於人口增殖。如均田制、租庸調制以及攤丁入畝的實施,對人口增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反之,土地兼並,賦稅苛重,人身依附加強,人口總量就會減少,其中有飢俄而死,也有人口逃散和隱匿人口現象。前面所講人口波浪型變化,又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政府經濟政策變化對人口興衰的影響。
中國很早就建立了人口登記和調查制度。人口統計制度經歷了歷代的發展,不斷完善,也成為影響歷史人口變化的重要因素。雖然歷代的人口統計或殘缺不全,或有可能失真,但它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歷史人口資料,成為我們了解中國人口歷史變遷概貌的重要依據。
人口變動的途徑有兩條:
一條自然增加,另一條,則是遷移。
2、中國古代人口的流向(軌跡)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遷移。如東漢以後的五族內遷;元朝時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2)北方人民南遷,由人口眾多的黃河流域遷向人口稀少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如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南遷;五代十國時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內地人口向邊疆遷移,大多由政府組織軍民遷移,從事戍守、開發、屯田等。。如秦朝遷50萬中原人去越族地區;元統一後許多漢族人到邊疆去。
(4)華人外流。我國古代有很多人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謀生、居住,形成華人外流。如唐朝時有人到南洋;鄭和下西洋後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內流。在長期的中外經濟文化交往過程中,不少外國人來華經商定居,形成外族內流。如唐朝時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國一些地區居住;元朝時形成回族。
人口遷移的原因:
少數民族生產方式的落後和中原地區先進的經濟文化吸引少數民族內遷;
北方戰亂不斷,南方相對安定導致大量北人南遷;
統治階級出於政治、經濟、軍事目的組織軍民遷移;
統治階級專制統治、土地兼並等,也使農民流離失所,導致人口被迫遷移。
3、人口遷移的史實
第一、秦漢時期人口從東向西遷移,如秦始皇命令12萬戶富豪遷咸陽(60萬人),漢高祖遷大量人民到長安。秦始皇遷移內地人民去河套地區居住生活;遷移50萬中原人到越族雜居。
第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人口從北向南遷移,如少數民族內遷(西北部的匈奴、鮮卑、羯、氐、羌從東漢起陸續內遷。),黃河流域人民因戰亂南遷。
第三、五代十國宋元及明末清初因北方戰亂人口繼續向南遷移。
第四、明清人口從國內向海外遷移。如鄭和下西洋後,大量華僑到東南亞;大量華工向美洲的輸人。
第五、內地居民向邊疆遷移,如秦朝時漢族人民向河套地區和越族地區的遷移;唐朝時向藏族地區、南詔地區等地區遷移;五代十國兩宋時期,北方人民不堪金人統治紛紛南遷。元朝時期漢族向邊疆地區遷移;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遷入中原和江南。明清時期內地人口向西南、東北、西北的遷移 。從唐朝開始,我國就有很多人到東南亞一帶謀生。明朝鄭和下西洋後,我國人民移居東南亞的就更多了。
3、中國古代人口遷移的意義
(1)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有利於國家統一,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2)有利於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各民族經濟的進步發展。
(3)有利於江南的開發,推動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
(4)開發南洋,對世界文明發展做出貢獻。
(5)人口分布日漸合理,人口資源得到開發和利用。
(6)也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經濟文化的發展。
4、中國古代的人口政策及其經驗教訓:
勞動者和生產資料是生產力的構成因素。人類社會迄今已存在三代生產力:手工生產力、機器生產力和信息生產力。在第一次產業革命以前的漫長歷史中,人類所獲得的是第一代生產力,其基本特徵是:以簡陋的手工工具為整個生產力基礎。與此相聯系,人的體力成了操作工具的主要動力,勞動者為體力型。整個中國古代的生產力,基本上屬於這種第一代的生產力。顯然在這種情況下,勞動者或勞動人手的增加,對於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就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為此,中國古代國家往往採取鼓勵人口增殖的政策,眾多的人口是國民經濟的支柱,人既是生產者,又是征稅和服兵役的對象,因此人力資源倍受重視。國家鼓勵人口增殖的政策,具體表現在:(1)對生育子女者,免徵賦稅。(2)對晚婚子女,課以重稅。(3)對世代同居的大戶徵收重稅。
中國古代,一般把人口和勞動力的增長當作發展社會經濟的先決條件。不僅如此,還往往把人口和勞動力的增長當作社會繁榮昌盛和國力強大的象徵。而從實際情況來看,在歷代封建王朝的前期,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一般說來是與人口和勞動力的增長相同步的。如漢初漢高祖為恢復經濟,一面號召流離的勞動力回到生產上,一面鼓勵生育,人口和勞動力開始有了增殖,此時社會經濟也開始得到初步恢復。惠帝、文帝、景帝時,人口增殖的速度也相應加快,並形成「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國家促進、鼓勵人口和勞動力增長的政策,在一定時期內直接促進了經濟的興盛。但人口的過多增長,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必將產生消極後果。如濫墾濫伐、盲目開荒、與水爭地等給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破壞,反過來又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5、清代前期我國人口為什麼急劇增長?
從清康熙初年到鴉片戰爭爆發(1840年)的178年中,我國人口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在這期間,人口總數連闖四關:1684年達到了1億;1762年突破2億;1790年越過3億;1834年超過4億。為什麼清康熙以後,我國人口會這樣迅速增長呢?首先,是因為康熙即位後,社會安定,出現了一百多年「丁男不知兵革之患」的穩定局面;農業的精耕細作有了新的發展,糧食生產跨上了新的台階,平均畝產由兩宋時的100公斤提高到125公斤;而且,清朝最後奠定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疆域,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聯系與交流,農業地區擴展到了雲南、內蒙、西北和東北,使全國耕地面積迅速擴大,為人口的快速增長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和較強的物質基礎。同時,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取消新增人口的人頭稅,雍正又進一步實行「攤丁入畝」,將丁銀(人頭稅)平均攤入田畝中,全部按土地多少納稅,徹底廢除了自秦漢以來延續了兩千多年的人頭稅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勞動者的負擔,促進了人口的增長,並使長期隱瞞不報的戶口陸續報了上來。實行「攤丁入畝」的辦法後,還使城鎮居民全部免除了人頭稅,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增加了人口的容量。再加上清政府比較重視醫葯衛生事業,從而提高了人們對疾病的防治能力,使人口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6、建國後我國的人口遷移和流動:
建國初期,我國省區之間的人口遷移,一是國家有組織地從東部地區城市,調出各種人員支援西部內地和邊疆地區建設;二是東部農村大量人口自發移向廣大地廣人稀的東北、西北等地。農村人口在省區之間的遷移主流是人口自發的流動。我國的人口遷移主要是由於經濟原因引起的。我國東南部人多地少,勞動力剩餘,西部、北部地廣人稀,勞動力不足。所以解放前河北、山東的貧苦農民就向東北遷移,山西向內蒙古遷移,甘肅向新疆遷移。建國後,全國人口主要移出地區是黃河、長河下游地區。這種人口的遷移,對於調整全國人口的分布,開發荒地和礦產資源,發展落後地區經濟、文化,建設邊疆地區都有積極作用。
7、當前民工流動的成因、特點和利弊:
1)成因:
①農村剩餘勞動力多,經濟收入低。
②農村生態環境壓力大。
③農村勞動艱辛,文化落後。
④農村體制改革。
⑤城市的吸引力。
(2)特點:
①流動據經濟定向:
主要從山區流向平原,從農村流向城市,從貧困地區流向發達地區。四川、江西、安徽、貴州、湖南等農業人口多的省是民工主要的輸出地,上海、北京、廣東等大城市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是民工的主要輸入地。
②季節性流動以成年民工為主,「外籍工人」以年青人居多。
③流動不穩定。
④文化素質偏低。
(3)利弊:
民工的流動有效調整了我國各地區勞動力的餘缺,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許多外來民工承擔了城市建築、環衛、商業、飲食業、服務業工作,對城市的發展和繁榮起了積極作用。民工的勞務收入、文化技術水平的提高,對改善農村經濟,促進鄉鎮企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利」是主要的。
但民工盲目無序流動也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最為突出的是城鎮民工的違法犯罪率有所上升,對社會治安和當地居民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其他社會問題還有:違反計劃生育,城市人口急劇增多,住房緊張,交通擁擠,增加了城市就業壓力,損害環境等。
8、人口的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人口的發展受社會政治、經濟的制約,同時對社會發展起促進或延緩的作用。人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人口的發展要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同資源的利用和環境保護相協調。因為當人類自身的生產同物質資料生產互成比例協調發展時,人口的增長就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反之,則出現嚴重的人口問題,人口偏多或偏少,對社會的發展都起延緩作用。
9、我國的人口問題:
人口問題是指人口增長速度和人口數量與物質資料的生產不相適應,並且阻礙了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人口問題主要表現在:
(1)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人均國民收入低。
(2)人口增長快,使得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低。
(3)我國資料的擁有的絕對量大,但人均相對量小。
(4)勞動力過剩,勞動就業問題相當嚴重。
(5)增加勞動就業與提高勞動生產率之間的矛盾突出。
(6)國家用於建設的資金積累困難,影響經濟的發展。
(7)學齡人口比重大,教育經費增長緩慢,從而影響教育的發展,人口素質的提高。
(8)人口的消費水平增長緩慢。
(9)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
10、我國的人口政策:
「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是我國人口政策的基本內容。我國人口政策的具體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優育。少生是控制人口的關鍵,優育是提高人口素質的先決條件。計劃生育已使我國人口再生產狀況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轉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類型。
11、認識:
1、一般說來,人口遷移最基本的動因在於不同地區的人口同生活資料在數量上的不平衡。而人口遷移正是調節這兩者關系的重要杠桿之一。
2、北方人口的南移(包括兩方面:A由北方草原遷入黃河流域,B、由黃河流域遷入長江流域,珠江流域)軌跡明晰而有力,歷時長久,為中國古代人口遷移的主流,其動力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策馬南下逐中原,促使黃河流域人口遷移到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從而使三大流域人口得到均勻分布,推動區域經濟向前發展,也推動了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北方人民南遷有三次高潮:(1)三國兩晉南北朝。(2)五代十國(3)南宋。
3、中國古代內地居民向邊疆地區遷移往往發生在統一王朝;遷移有由政府組織和老百姓自發進行兩種方式;通過遷移,把內地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傳到邊疆地區,促進了邊疆地區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鞏固了邊防。
4、清代人口比明代人口成倍增長,近代中國大門被西方打開,這為國內過剩人口移居海外提供了條件(如東南亞美洲),但由於中國向海外大量移民的機會已經錯過,故內地貧困人民只好向邊遠地區移動(西北、西北等 )。
5.影響我國人口正常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戰亂,以及隨之而來的各種天災人禍。
❺ 人口流動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和影響
城市流動人口問題是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產生的一個重大的社會經濟問題,也是我國在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根本轉變過程中必須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它直接關繫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關繫到有效推進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整體進程。本文擬在分析人口流動對經濟發展利弊的基礎上,探討加強城市流動人口管理的思路與對策。一、流動人口現狀及其問題目前,我國共有流動人口8000多萬,相當於德國的總人口,其中由農村到城市的流動人口為6000多萬。如果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超高速流動得不到控制,到2000年由農村流往城市的人口將突破一億人。城市流動人口,可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單位用工,這類人組織化程度高,易於管理:第二類是建築用工,組織化程度也較高;第三類是社會用工,如外地來的保姆、裝修工等;第四類是游動人口,如拾破爛的、無業人員等,這類人的組織化程度低,最難管理。流動人口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正效應。其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流動,形成了國家經濟建設所需的產業大軍。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城市面貌的改觀,城市第三產業,特別是服務業發展,沒有一項能離開流動的民工。更為重要的是,農民工填補了城市某些職業的空缺,流動的農民工乾的是城裡人不願乾的重活、臟活、累活。第二,農民外出做工,是農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徑。外出民工能創造大量的勞力收入。
❻ 人口遷移對地區經濟差距有著怎樣的影響
人口遷移的影響①對抄遷出地:有利的襲:加強了和外界社會的經濟、科技、思想、和文化聯系,減輕了人口壓力,緩解當地人地矛盾,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經濟收入保護生態環境等產生積極地影響。不利的:造成了人才外流。②對遷入地:有利的:彌補了勞動力不足,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節約了教育和培訓費,利於自然資源的開發,帶動經濟的發展。不利的:引發種族沖突,影響社會治安,給自然和生態環境、人口與城市帶來巨大的壓力(如西部大開發對西部經濟、生態、環境的影響)。你是三門峽外高的吧
❼ 人口遷徙的積極影響有哪些
對遷入地影響:①獲取足夠的勞動力;②有利於當地資源的開發;③給城市環內境造成影響。容 對遷出地影響:①加強與外界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②有利於緩解當地的人地矛盾;③有利於增加收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上海成為人口遷入地原因:經濟發達,收入高,就業機會多)人口流向城市的影響:(1)有利影響—①人口流動給城市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為城市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②促進了城市商業的發展,增加城市的收入;③改變城市的經濟結構,為城市經濟結構體制改革深化發展作出貢獻;④促進城市第三產業發展;⑤促進城市周圍地區的農、牧、漁、副業的發展;(2)不利影響:①大量流動人口的湧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壓力;②加劇城市的環境污染;③給城市的社會治安管理帶來問題;④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
❽ 人口遷移對經濟和環境的影響
人口的發展變化是受社會經濟發展制約的,作為世界人口發展的一方面,國際人口遷移也反映著全球政治經濟的變化。
20世紀以前,人類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勞動力數量的增長,與此相適應,國際人口遷移的目的地主要是尚待開發的「處女地」。例如,15世紀發現新大陸後,先是西班牙、葡萄牙,接著是荷蘭,而後是英國、法國開始了開拓美洲的殖民政策,他們帶來了兩類移民:一類移民來自歐洲,他們遷移到新大陸的目的是掠奪金銀財寶、發財致富;另一類移民來自非洲,他們是這些殖民者販運到美洲的奴隸。再例如,19世紀到20世紀上半葉的一次世界大戰前這段時間,歐洲各國在自身人口增長的壓力和北美急需勞動力的拉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湧向美國的移民潮。
兩次世界大戰阻滯了正常的國際人口遷移,然而戰爭一結束,國際人口遷移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出現了一些新特點。
首先,政治性的國際遷移急劇增加。戰後歐洲重新劃定國家邊界,使東歐各國都因國界變動而有人口互相遷入遷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分治。形成亞洲人口最大的一次國際遷移:在取得獨立的非洲國家,原來的殖民者被迫譴返人口回國。
其次,國際遷移的流向發生了很大變化。美洲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少,大批歐洲人從殖民地返回故里,歐洲戰後較快的經濟發展和減輕了的人口壓力使人口遷出也日益減少,造成該地區由人口遷出變為人口遷入地區。
第三,美國仍是主要的人口遷入地,但遷入人口來源結構發生變化。歐洲移民減少,拉丁美洲成為移入人口主要來源地,70年代後亞洲移民人數超過了歐洲。
戰後國際人口遷移一反歷史上資本主義國家人口向落後的殖民地遷移的現象,變為大多是窮國向富國遷移,這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有著不同的影響。
對於人口增長緩慢。人口老齡化嚴重的發達國家來說,遷入人口彌補了其勞動力的不足,具有專門技能的移民既帶來了他國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又為遷入國節約了教育費用。對於人口增長率仍很高的發展中國家來說,人口的遷出雖然減輕了本國的人口壓力,但由於這些人不是一般的勞動力,而是科技人員、專業人員,是人才,大筆培育費造就的高素質勞動力被外國利用,這無疑是發展中國家最大的損失。
大工業的發展使經濟增長不再主要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擴張,科學技術成為了第一生產力,國際競爭在一定情況下就是人才的競爭。因此,如何制止由各種因素綜合作用造成的發展中國家「人才外流」現象,是目前國際人口遷移研究的主要問題。
❾ 人口遷移對經濟和環境的影響
人口遷移對遷出地的影響;遷出地流失大量的勞動力,對各行業產生一定影響,使經濟發回展滯後、但是由於人口答的減少,使環境壓力減小,有利於環境的保護和發展、
對遷入地的影響;帶來大量的勞動力,增加了消費市場,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增加了就業壓力,隨著人口的增加,會造成交通擁堵等狀況,對環境產生較大的壓力,不利於環境的保護與發展。
想著高中地理寫的、、那會做試卷老師就讓從兩方面說~希望會幫到你
❿ 人口流動性下降對經濟有什麼影響
1、流動人口提供了城市經濟和各項事業發展所需的勞動力資源。
2、流動人口通過參與內城市的就業競爭容促使勞動力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一方面促進了城市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勞動力成本,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素質和勞動力成本兩個方面的競爭優勢。
3、流動人口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城市消費,為經濟發展提供了需求動力。
4、流動人口帶來了不同的思想觀念,與當地人口相互交流和溝通,豐富了城市的文化內涵,有助於建立開放的城市文化。
5、流動人口可以促進城市的輻射力、影響力的提升,從而有效地提高城市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