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合肥市經濟發展狀況

合肥市經濟發展狀況

發布時間:2020-12-10 16:29:59

① 肥東縣的綜述經濟

新中國成立初期,肥東經濟基本處於癱瘓狀態,之後的30年間,全縣經濟在曲折中不斷發展,在發展中逐步恢復。
1949年,肥東工業基礎極為薄弱,農業以種植業為主,工農業總產值僅為0.5億元;1949~1952年,工農業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1952年末,工農業產值為0.6億元;1953年~1957年第一個國民經濟五年計劃的開展,初步奠定了全縣輕紡、機械等工業基礎。1957年,工農業產值為0.9億元;1958~1962年,受大躍進、浮誇風及自然災害影響,工農業產值從1957年的0.9億元下降到1962年的0.7億元。其中,工業產值年均僅增長2%左右,農業產值下降5.3%;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肥東工業比重大幅提高,但由於執行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路線及一系列「左」的政策,工農業生產發展緩慢,1958~1978年的20年,工農業產值年均增長率僅為3.7%,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展最慢的時期。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30年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壯大了全縣綜合經濟實力。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使得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這對於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農業總產值從1978年的1.3億元增加到1985年的4.7億元,「六五」末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從農村逐漸擴展到城市,對工業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工業產值從1978年的0.6億元增加到1985年的2.0億元。全縣GDP年均增長率為4.5%。鄉鎮企業逐漸孕育壯大,縣域經濟仍以國有和集體為絕對主導,其它經濟類型微不足道,體制改革進展緩慢。同時,農村體制改革對農業生產的刺激作用得到體現,農業增幅逐年放緩,年均僅增長1.8%,工業產值從1986年的2.5億元增加到1990年的3.9億元。全縣GDP年均增長率回落至3.3%。
「八五」全面發展階段(1991~1995年)。全縣加大財政投入,改革步伐加快,各類型經濟蓬勃發展,外商、股份、私營等企業發展取得突破。農業、工業總產值分別從1991年的8億元和5億元增加到1995年的15億元和12.8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6%,GDP年均增長率回升至10.4%。這一時期,由於農產品價格提高和農村進城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民收入大幅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同時帶動了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第三產業年均增長率高達32.1%。「九五」艱難轉型階段(1996~2000年)。「八五」期間的投入到了還款期,財政出現困難,隨著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市場疲軟,農副產品價格走低,加之1997年下半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國際經濟蕭條,國內競爭加劇,農業總產值從1996年的18.5億元增加到2000年的21.4億元,年均增長11.3%,工業產值從1996年的11.7億元增加到2000年的19億元,GDP年均增長率6.7%。
「十五」快速發展階段(2001~2005年)。隨著政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一批大型工業企業落戶肥東,全縣經濟飛速增長。「十五」末(2005年)全縣GDP總量是「九五」末(2000年)的2.4倍。其中,工業增加值是其5倍。農業、工業產值分別從2001年的22.5億元和21.2億元增加到2005年34.8億元和51.6億元,GDP年均增長率升至25.9%。「十一五」以來加速跨越階段(2006年至今)。2008年,在國內外經濟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的情況下,縣域經濟總量在2007年突破百億元之後攀升至150.9億元,比上年增長17.1%。2006~2008年,全縣GDP年均增速達到17.8%。進入2009年,1至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37.6億元,位列三縣四區第3位,固定資產投資突破百億元。其中,工業投資51.8億元,增長50.9%,增速已連續7個月在位居全市第1。
2012全年實現生產總值(GDP)357.6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6.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4.07億元,增長5.6%;第二產業增加值241.78億元,增長20.6%;第三產業增加值61.84億元,增長13.4%。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7.4:64.0:18.6調整為15.1:67.6:17.3。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達32959元(摺合5244美元),可比價增長16.3%。
2011年9月8日,第三屆中國開發區投資潛力榜評選揭曉,肥東經濟開發區與蕪湖鳩江經濟開發區成為安徽省僅有的兩家榮登百強榜的省級開發區。
2012年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33.03億元,比上年增長29.4%。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316.58億元,增長38.9%,農村投資16.45億元,下降44.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0.29億元,比上年增長110.9%;第二產業完成投資183.52億元,增長40.0%,佔全部投資比重為55.1%;第三產業完成投資139.21億元,增長14.8%。全年完成房地產投資31.16億元,比上年下降6.8%。商品房施工面積313.4萬平方米,增長7.8%。房屋竣工面積112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62.3萬平方米,下降3.0%。全年500萬元以上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85.42億元,佔2012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的85.7%。全年實現新開工500萬元以上項目483個,總投資201.3億元,項目數比上年增加92個,比上年增長23.5%。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2859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00.2%,其中出口創匯26471萬美元,增長128.9%;進口2121萬美元,下降22.0%。全年實際利用外資5587萬美元,增長39.6%。全年到位資金221.6億元,比上年增長27.8%。其中省外142億元,增長22.7%。全年新引進工業項目44個,到位資金130.1億元,佔全縣總量的58.7%;三產服務項目15個,共到位資金70.9億元,佔全縣總量的32.0%;農業類項目到位資金20.6億元。 2011年,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企業超過100家,進出口總額累計突破4億美元。龍崗開發區、肥東新區、合肥循環經濟園、鄉鎮工業聚集區發展勢頭強勁,招商載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全縣獲得「三品」認證農產品達81個;獲得省級以上名牌產品、著名商標20個,中國名牌農產品1個,中國馳名商標1個,中華老字型大小1個。
2011年9月12號,在全國農村能源工作會議暨國家綠色能源示範縣授牌儀式上,肥東縣榮獲「國家綠色能源示範縣」稱號,成為安徽省獲批的5個國家首批綠色能源示範縣中唯一的非山區縣。9月5號,農業部認定了第一批76家國家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安徽省有4家省級農業產業化示範區榜上有名。其中,肥東縣經開區食品工業園是合肥地區唯一的一家。2006年被評為全省首批園林縣城。2011年7月20日,肥東縣獲得了中國散文學會授予的「中國散文之鄉」稱號,這也是該榮譽首次花落安徽。一批試點鎮和中心鎮迅速崛起,石塘鎮榮獲全國首批文明村鎮,撮鎮鎮被列為第一批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和全國重點鎮。
2012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595.69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44.0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6.1%,工業增加值對GDP的貢獻率為75.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輕工業實現增加值47.82億元,增長25.6%;重工業實現增加值96.20億元,增長26.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由上年的265戶增加至309戶。
國有企業實現增加值2.94億元,比上年增長5.9%;集體企業實現增加值5.95億元,增長30.4%;股份制企業實現增加值120.96億元,增長27.2%;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實現增加值10.91億元,增長23.7%;其它類型企業實現增加值3.27億元,增長9.3%。 合肥通用職業技術學校
合肥市通用技術學校是在肥東縣職教中心基礎上、由合肥市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普通中專學校。前身是創辦於1951年肥東師范學校,2001年由合肥市教育局批准成立,2005年年被省教育廳評定為省級中等示範職業學校,2010年被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學校位於肥東縣縣城店埠鎮。學校環境優雅,分區明確、布局合理,教育教學和生活設施齊全。建有餐廳、學生宿舍、禮堂、教學樓、實驗樓、實訓樓、體育館等,佔地面積九萬多平方米,教學用面積九萬多平方米;建築總面積五萬多平方米,在校生3000多人,專任教師148人。學校開設的專業有:工程造價、機電技術應用、數控技術應用、汽車製造與檢修、計算機應用、計算機動漫與游戲製作、客戶信息服務、電子與信息技術、會計電算化、電子商務、社會文化藝術、休閑體育服務與管理(高爾夫方向)。 機電技術應用和客戶信息服務專業為省級重點建設專業。
廬州衛生科技學校
學校創辦於1980年,是辦學規模較大、辦學經驗較為豐富、辦學成果較為顯著的一所縣級衛生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位於合肥市肥東新城區和平路1號。學校現有東西兩個校區,附屬醫院一所,佔地面積約100畝,現有教學班45個,在校生2700餘名。 肥東縣是安徽省教育強縣、全國農村教育改革發展示範縣。擁有省級示範高中兩所(肥東一中、肥東二中),市級示範高中兩所(城關中學、撮鎮中學)。擁有優質公辦教育的同時,肥東縣的民辦教育也極為活躍,縣域內擁有聖泉中學、錦弘中學、義和尚真中學、凱悅中學等多所優質民辦學校,為肥東教育事業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縣域內現有普通高中15所,在校生三萬多人;初級中學25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4所,初中在校生近六萬人,每年為全國高等院校輸送大量優秀生源,受到國內高校的廣泛認可。
縣城中學 校名學校性質學校類型區位創辦時間佔地面積班級數學生數教職工數1肥東縣第一中學公辦完全中學縣城1956年14萬㎡855000+3162肥東縣第二中學公辦完全中學縣城1979年135畝664000+2383肥東縣城關中學公辦完全中學縣城1987年83.4畝855000+2454肥東縣聖泉中學民辦完全中學縣城2000年514畝200+156001000+5肥東縣錦弘中學民辦完全中學縣城2005年300畝不詳14000+不詳6肥東縣尚真中學民辦完全中學縣城不詳300畝1419000+500+7肥東縣凱悅中學民辦完全中學縣城2006年200畝885200+3538肥東縣第三中學公辦初中縣城1987年1.4萬㎡382000+1309肥東縣第四中學公辦初中縣城1993年20畝483000+160+10肥東縣第六中學公辦九年一貫縣城2008年136畝不詳1000+不詳11肥東縣為民學校民辦九年一貫縣城2005年4.5萬㎡不詳1700+不詳鄉鎮中學 序號校名學校類型區位序號校名學校類型區位1肥東縣撮鎮中學完全中學撮鎮鎮17肥東縣長樂中學初中撮鎮鎮2肥東縣梁園中學完全中學梁園鎮18肥東縣龍塘中學初中撮鎮鎮3肥東縣石塘中學完全中學石塘鎮19肥東縣楊塘中學初中古城鎮4肥東縣白龍中學完全中學白龍鎮20肥東縣王鐵中學初中石塘鎮5肥東縣古城中學完全中學古城鎮21肥東縣馬集中學初中石塘鎮6肥東縣眾興中學完全中學眾興鄉22肥東縣龍城中學初中石塘鎮7肥東長臨河中學完全中學長臨河鎮23肥東西山驛中學初中店埠鎮8肥東橋頭集中學完全中學橋頭集鎮24肥東縣高亮中學初中包公鎮9肥東縣張集中學初中張集鄉25肥東縣包公中學初中包公鎮10肥東縣青龍中學初中白龍鎮26肥東縣元疃中學初中元疃鎮11肥東縣八斗中學初中八斗鎮27肥東縣草廟中學初中牌坊鄉12肥東縣王城中學初中八斗鎮28肥東縣民族中學初中牌坊鄉13肥東縣山王中學初中橋頭集鎮29肥東縣烏龍學校九年一貫制梁園鎮14肥東縣復興中學初中橋頭集鎮30肥東縣高塘學校九年一貫制牌坊鄉15肥東縣陳集中學初中陳集鎮31肥東縣黃栗學校九年一貫制楊店鄉16肥東縣響導中學初中響導鄉32肥東六家畈學校九年一貫制長臨河鎮33肥東縣費集學校九年一貫制白龍鎮

② 你覺得合肥是最具潛力的二線省會城市嗎

確實是最具潛力的二線省會城市,因為這個地方現在建設的越來越好了,經濟提升的非常的快。

③ 合肥發展的基本情況

合肥現在分為版塊式地圖發展趨勢,東邊已無發展潛力,現在主要是西邊和經開區發展。最具有發展的是經開區及包河區,政務區是最具有發展前途的投資方面(不用具體說明),而包河區待飛機廠遷移後,將會開拓與巢湖連接的巢湖大道,所以包河區也較有發展。而現在大學城已明珠廣場為中心,周邊環繞發展的趨勢,不出2年必定繁榮。合肥的發展潛力將在5年內全面展現。

前景目標
合肥都市圈:
合肥都市圈基本圈層半徑為100公里,引領並形成皖中一體化發展格局,有效地帶動全省經濟發展。到2020年,合肥市將成為寧鄭漢之間最大的區域經濟中心。

「141」城市發展框架:
大力改造核心主城區,並在老城區的東、西南、西、北方向建設四個城市副中心,沿巢湖逐步建設一個生態型、現代化的濱湖新區。濱湖新區位於合肥主城區東南部,南依巢湖,規劃總用地面積約190平方公里,核心功能是行政中心、商務文化會展中心、省級休閑旅遊基地、綜合居住新區。

「十一五」發展前景:
「 十一五」時期,合肥將以做大經濟總量、增強綜合實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主線,以壯大工業經濟、強化縣域經濟為突破口,以加快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建設為著力點,推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逐步把合肥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現代服務業基地和獨具魅力的現代化濱湖城市,在安徽崛起中勇當先鋒、中部崛起中爭先進位。總體目標是:到「十一五」末,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確保1900億元,年均增長15.5%,力爭達到2100億元,年均增長 18%;全市人均生產總值達到5000美元;財政收入達到260億元,年均增長15%左右;市區人口達到300萬人,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300平方公里;全市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經過不懈奮斗,把合肥基本建設成經濟更加發達、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生態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

合肥科教優勢突出,上世紀八十年代被確定為全國「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擁有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為代表的各類科研機構200多個;以中國科技大學為代表的各類高等院校59所。科教人才比例穩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合肥科研基礎雄厚,是中國重大科學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擁有「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等國家級重點科研設施,省部級重點實驗室達到33個。

合肥創新能力較強,是全國首個科技創新型試點市,也是世界科技城市聯盟(WTA)會員城市。中國第一台窗式空調機、微型電子計算機、激光大氣污染監測雷達以及世界第一台VCD、仿生洗衣機、變容式冰箱均誕生於合肥。

合肥工業基礎較好,現有34個工業行業、200多個工業門類、2000多種大類產品,形成了汽車、裝備製造、家用電器、化工及輪胎、電子信息及軟體、新材料、生物技術及新醫葯、食品及農副產品深加工等8大重點產業。家用電器綜合生產能力居全國第3位,汽車整車產量全國第9位。合肥擁有全國最大的挖掘機、叉車、輪胎生產基地,聯合利華、ABB、家樂福、麥德龍等19家世界500強和國內外知名企業相繼落戶合肥。美國微軟在合肥設立了技術中心。江淮汽車、美菱電器、榮事達電器、國風塑業、合力叉車、佳通輪胎、日立挖掘機等名企名品聲名遠播。相繼被授予「國家級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城市」、「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城市」、「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和「國家動漫產業基地」等稱號。

④ 合肥巢湖經濟開發區的合肥市食品產業發展情況

1、發展概況
「十一五」以來,市委、市政府堅持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大力實施「工業立市」、「縣域突破」戰略,我市食品與農副產品加工業綜合實力明顯提升,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成為我市工業經濟的支柱行業、工業反哺農業的主渠道。2010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廣義的11個行業大類)實現總產值490.86億元,增加值161.01億元,同比增長24.9%,其中食品與農副產品加工業(狹義的4個行業大類),實現總產值295.42億元,增加值102.95億元。
2、發展成就
(1)產業門類齊全
全市已形成了以伊利乳業、蒙牛現代牧業、黑牛食品等為龍頭的乳業產業;以豐樂、隆平高科、荃銀等為龍頭的種子產業;以華泰、真心等為龍頭的堅果炒貨產業;以金潤米業、安徽燕之坊、豐大集團為龍頭的糧食加工產業;以頂綠、徽之皇、同泰、金綠等公司為龍頭的蔬菜水果加工產業;以新希望、通威、大北農、華仁等企業為依託的飼料加工產業;以和誠、雨潤、溫氏、森淼等為龍頭的畜禽加工產業。
(2)龍頭企業不斷壯大
截至2010年底,我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突破500家,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由2005年的83家發展到305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1家、省級龍頭企業35家;年銷售收入超億元龍頭企業55家、超5億元15家、超10億元7家。特別是「十一五」以來,通過招商引資,聯合利華、可口可樂、統一、正大、麥德龍等世界500強企業,以及和威集團、雨潤集團、黑牛集團、伊利乳業、溫氏、新希望等一批大型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先後落戶我市,提升了我市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
(3)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通過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我市已注冊農產品品牌1200多個,擁有中國馳名商標5個、中國名牌4個、省著名商標36個,省名牌產品17個。目前市級以上龍頭企業中,近50家企業設立了技術研發機構。有100多家企業通過了ISO9000、ISO14000、HACCP、QS體系認證。通過有機食品認證15個,綠色食品認證104個,全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62個。此外,通過發展產業專用技術裝備,涌現出美亞光電、皖儀科技等一批研發創新能力強的企業,掌握了部分專用設備的高端核心技術。
(4)產業集聚效應明顯
打造出一批「有特色、有實力、有品位、有魅力」的農業產業集中園區。肥東縣食品工業園、長豐縣雙鳳工業區農產品加工園和蜀山區種業集中區建設初具規模。全市農產品標准化、規模化基地建設取得進展,龍頭企業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公司+中介組織+農戶」等方式建立多種利益聯結機制,建成農業標准化生產基地75個,其中國家級5個,省級7個,基地面積達到300多萬畝,基本形成了優勢農產品塊狀和帶狀基地生產格局。
3、發展目標
——產業規模大幅增長。到2015年,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粗加工)達到70%;培育壯大糧油、畜禽、食品、煙草、蔬果、生物育種等九大優勢主導產業,形成糧油、畜禽、食品3個超200億和煙草等超百億產業集群。
——龍頭企業快速壯大。培育年產值超百億元的龍頭企業2-3家,超50億元企業3-5家,超10億元企業20家,億元以上企業100戶,推動3-5個龍頭企業上市。
——技術水平顯著提升。力爭龍頭企業的加工裝備和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糧食、畜禽產品加工裝備和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新產品產值率達到20%以上;爭創中國馳名商標3個以上,省級以上名牌(省著名商標)突破100個;培育開發一批省級以上新產品。力爭在休閑食品、畜禽加工業形成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
——產業集聚效益顯著。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入園率達70%以上,年產值超100億元的農產品加工集中區達到3-4個,農產品加工產值超100億元的縣、區達到5個。
——產品質量安全可靠。質量安全控制和監管體系基本建立,加快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龍頭企業食品安全實現全程質量控制。

⑤ 最近幾年來合肥市的經濟發展速度翻了近30倍,城市建設有什麼大的變化呢

比較大的變化應該就是合肥市的高樓大廈越來越多了,而且馬路也越來越寬了。

⑥ 廣東中山市與安徽合肥市哪個經濟水平更發達 哪個更有發展前景

合肥,工資不低壓力小

⑦ 石家莊市和合肥市哪個經濟發展更好一些

個人感覺石家莊好一些,地理位置處在北京天津之間,高科技產業發展較快,隨著今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行,石家莊的發展將會加速,不過,合肥作為安徽省省會城市也將是一個很有發展潛力的城市。

⑧ 合肥經濟圈的發展目標

合肥經濟圈將成為全國的核心增長極和創新極,從而帶動全省社會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按照規劃,到2015年,合肥經濟圈的經濟規模將持續提高,佔全省比重由2008年的36.37%提高到45%以上。合肥經濟圈國內生產總值預期25500億,其中,合肥7000億、淮南2000億、六安2000億、桐城500億。 按照規劃,合肥經濟圈將形成1小時通勤圈和生活圈,核心圈層實施「公交化」發展策略。同時,合肥經濟圈將率先在全省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區域統籌,推進五市間社保制度協調配合和社保關系無縫轉移、接續。
未來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五市中心城區通達運輸通道的平均時間控制在20分鍾以內,全力打造合肥經濟圈「1小時通勤圈」和「1小時生活圈」。
合肥經濟圈設想電話區號統一
為促進合肥、淮南、六安及桐城等四市經濟的發展,安徽省制定了「合肥經濟圈」發展規劃,相關方面也提出了「合肥經濟圈電話區號統一」的設想。
據安徽省通信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巢湖行政區劃調整後,合肥、淮南、六安、桐城四市共有固定電話300多萬戶,現四市固定電話分屬4個不同的長途編號區,各市在用的固定電話號碼存有大量重號,在7位編號的情況下統一區號,將帶來大量的用戶改號,給社會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因此,合肥市固定電話升8位是四市統一區號的前提條件,也將有利於日後合肥經濟圈電話區號統一工作。

⑨ 合肥經濟圈的具體規劃

按照規劃,到2020年,合肥經濟圈總人口約為2635萬人,城鎮人口約為1680萬人;2030年,合肥經濟圈總人口約為2835萬人,城鎮人口約為2100萬人。同時,城鎮化水平在2020年達到66% ~69% ,2030年達到76%~79%。 1.合肥市(龍頭城市)安徽省省會,國家區域性交通樞紐,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現代製造業基地、科技創新及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區域旅遊會展中心、商貿物流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合肥經濟圈建設的發動機、全省加速崛起的增長極和創新極、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的先行區。
2.淮南市(中心城市)合肥經濟圈的北翼城市,以煤電化產業為主導的國家億噸煤基地、華東火電基地和安徽省重化工基地,合肥經濟圈帶動沿淮、輻射皖北的門戶,安徽省北部的重要中心城市。主要發展電力、裝備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旅遊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
3.六安市(中心城市)合肥經濟圈的西翼城市,合肥經濟圈生態環境良性發展的保證,合肥經濟圈加工製造配套基地、冶金工業轉移承接基地、農特產品生產供應基地、科技成果轉化試驗基地、人力資源輸出基地、休閑旅遊度假基地,合肥經濟圈西向發展門戶和陸路交通門戶,安徽省製造加工業基地之一。主要發展商貿商業綜合服務、汽車零部件加工、醫葯化工、旅遊服務業等。
4.桐城市(副中心城市)合肥經濟圈的南翼城市,合肥經濟圈產業配套承接基地、文化旅遊基地、農特產品加工供應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實驗基地、產學研合作基地,合肥經濟圈聯動沿江、輻射皖西南的門戶,建設歷史文化名城、工貿綜合型的山水園林城市。主要發展包裝印刷、機械製造、建材化工以及文化旅遊業等。 未來十年,合肥經濟圈將形成「一區、五軸、三帶、多組團」的城鎮空間布局結構體系,遠景由點—軸模式向網路化模式發展。
具體是,由合肥、淮南、六安、桐城四大城市中心城區以及環巢湖地區等組成的城鎮密集區,成為聚合合肥經濟圈區域發展的「心臟」;而東西向合巢蕪發展軸、合寧發展軸、合六發展軸三條,南北向合桐安發展軸、合淮蚌發展軸兩條,構築該經濟圈區域發展的「骨架」即為「五軸」;而「三帶」則形成該經濟圈區域發展的「動力」,是指沿江發展帶、沿淮發展帶和環巢湖發展帶。「多組團」則成為支撐合肥經濟圈經濟發展的功能組團,大力推進三河—杭埠—同大—水湖—曹庵—楊公—謝集—八公山風景區—壽春……雙港—新渡等城鎮組團建設以及交通樞紐性組團和旅遊組團建設等,成為建設合肥經濟圈區域發展的「支點」。

閱讀全文

與合肥市經濟發展狀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