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論述在當前國內國際新形勢下中國如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1.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立技術創新體系。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培養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
2.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3.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培育新型農民,發揮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
4.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做出新貢獻。
5.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扶持力度。幫助資源枯竭地區實現經濟轉型。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6.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深化國企改革,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7.深化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深化預算制度改革,加快形成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實行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
8.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實施自由貿易防戰略。採取綜合措施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⑵ 新時期縣域經濟發展的特徵是哪些
目前,縣域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這個新時期有以下十大主要特徵:
第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市場機制在經濟活動中起到基礎性調節作用。縣域經濟的發展既不是以前的「統收統支」,也不是「諸侯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基於縣域經濟要素秉賦的特色經濟。
第二,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和建設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確定。十六大提出「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六中全會又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縣域是農村的集中區域,發展縣域經濟成為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抓手。
第三,「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論斷提出。工業的發展不再犧牲農業的積累為前提,中心城市要發揮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縣域經濟發展有了內生積累和外在推動。
第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不斷加強。幾年來中央加大了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為縣域經濟增加了新的動力。以地域為對象的縣域經濟發展與以人為對象的扶貧工作結合起來成為強縣富民的重要內容。
第五,各地實踐科學發展觀。縣是統籌發展的「主體」,也是「客體」,是主客體的統一。縣域經濟之所以被重視是由於縣域經濟的差異性。縣域與中心城區相比較,是「弱勢群體」,是統籌的客體;另一方面,縣域內有城鎮,有農村,有農業,有工業,還有第三產業,縣是統籌的主體。縣域經濟的發展為縣的統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外界無法補足的經濟基礎。縣是統籌區域、城鄉發展的基礎性操作平台。
第六,經濟國際化步伐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主導產業的選擇,不僅要著眼國內,還要著眼國外,要有國際化視角。
第七,走上了新型工業化道路。工業化、城鎮化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題和方向,新型工業化為縣域經濟的工業化發展提供了指導和約束。
第八,「多予、少取、放活」的農村政策,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外部環境。
第九,縣域經濟發展還有許多制度性約束,比較突出的有「市管縣」體制、戶籍體制、金融體制等等。現在許多省份進行「強縣擴權」、「財政上省直管縣」等體制改革,雖然是在進行「邊際調整」,但都是有益的探索。
第十,縣域經濟發展道路多種多樣,富於特色,這個特色與其地理區位、人文歷史、資源秉賦相關聯。縣域經濟發展還要處理好縣域經濟內、縣域經濟間、縣域經濟外的關系,和諧發展成為縣域經濟的又一主題。
⑶ 新中國分那幾個階段
循著制度變革、經濟增長變化和重大外部沖擊等發展線索,新中國的經濟發展歷程,大致可以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分界,在制度上和增長表現上經歷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時期(第一個層次分期):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的計劃經濟時期(新中國成立後29年);1978年底開始的改革開放階段(改革開放31年)。在這兩個大階段內,可以劃分若干小階段(第二個層次分期):1949~1978年這個大階段,可分為1949~1956年和1957~1978年兩個小階段;1979年以後這個大階段,可分為1979~1991年、1992~2002年、2003年至今三個小階段[3]。這種「兩個大時期」、「五個發展階段」的分期,基本上反映了新中國60年經歷的幾個比較大的歷史階段,特別是政治領域和經濟關系的重大變化。
第一階段,恢復發展時期的中國經濟(1949~1957年)。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國營經濟領導下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體制,中國共產黨運用政治魄力和政治智慧,僅用三年的時間就奇跡般地在戰爭廢墟上恢復了國民經濟,並在此貧窮落後的基礎上開始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一五」時期開展了以「156項工程」為中心的大規模工業建設,為我國基礎工業體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大大縮短了中國與發達國家工業發展水平的距離。與此同時,模仿蘇聯模式,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改造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形態,市場與計劃相結合的經濟體制改造為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1956~1957年,總結經驗和吸取蘇聯暴露的經濟建設教訓,中國經濟政策的轉變體現了對蘇聯模式的修改。1957年超額完成「一五」計劃,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68億元,比1952年增長157.3%。
第二階段,動盪發展時期的中國經濟(1958~1978年)。1958~1966年,是全面進行經濟建設的時期,是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的時期,前幾年是失誤,後幾年糾正和彌補失誤。期間,雖然建成了一些項目,但成本極高。總的來說,1958~1978年的20年是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帶著社會主義改造勝利和「一五」計劃成功的喜悅開始,經歷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最後帶著對「文化大革命」痛苦反思、對計劃經濟體制的困惑而結束。由於中蘇關系破裂造成的外部沖擊,「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等經濟上的「冒進」和政治上的動盪造成的自我創傷,中國被隔離在當時日益繁榮的世界經濟之外,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尤其是歐洲和日本),盡管中國經濟增長在加速,但仍然慢於世界總體經濟的增長,經濟發展表現令人不滿意。
第三階段,經濟體制轉型初期的中國經濟(1979~1991年)。中國20年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所經歷的曲折、挫折、災難、困惑,孕育著一場新的探索。改革從農村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鄉鎮企業「異軍突起」,1984年全面轉向城市的國有企業擴大自主權和「利改稅」改革;放棄了國家對外貿的壟斷和閉關鎖國政策,在沿海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建立海南經濟特區和浦東開發區。1984年「六五」計劃提前一年完成,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效益最好的五年計劃。經濟體制朝著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轉型,逐步擺脫傳統的發展模式和經濟體制的束縛。此後,國民經濟經歷了1986~1987年的「軟著陸」,1988年價格「闖關」和1989~1991年治理整頓的曲折。
第四階段,全面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時期的中國經濟(1992~2002年)。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的召開,統一了全黨關於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方面的認識,明確了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確決策調動了全國人民的積極性,經歷了價格體制改革、商品流通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實踐,逐漸打破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僵局,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2002年,中國已初步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政府對企業和個人等微觀經濟主體的干預程度大大減弱,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基本手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中國經濟社會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1995年實現了GDP總量比1980年翻兩番,2000年實現了人均GDP比1980年翻兩番。
第五階段,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時期的中國經濟(2003年至今)。在新時期、新階段,中國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抓住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消農業稅、牧業稅和農業特產稅;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推進,依法加強對私有財產的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逐步擴大企業投資自主權;進一步健全商品市場,發展要素市場,加快重要資源價格的市場化步伐。到2008年我國GDP總量達到30萬億元人民幣以上(超過4.3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
--------------------------------------------------------------------------------
[1] 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在1820~1952年期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世界生產提高了8倍以上,世界人均收入提高了3倍;美國人均收入提高了將近9倍,歐洲提高了4倍,日本提高了3倍以上。參見(英)安格斯·麥迪森,武曉鷹、馬德斌譯:《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公元960—203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頁。
[2]趙德馨:《關於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的分期問題》,載《學術月刊》1960年第4期。
[3]吳承明、趙德馨、董志凱、武力、李克穆等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劃分時期。比如,趙德馨先生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中做了如下分期:在1949~1956年這個大階段可分為1949~1953和1954~1956兩個小階段,1957~1978年這個大階段可分為1957~1966和1967~1978兩個小階段,1979年以後這個大階段,可分為1979~1984年、1985~1991年、1992年至今後某年等三個小階段。
⑷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哪些新的形勢
中國經濟「新常態」孕育著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擁抱新經濟體系的宏大發展機遇。
第一,大改革與大調整的機遇。
第二,大消費、大市場與構建「大國經濟效應」的機遇。
第三,「大縱深」與構建多元增長極的機遇。
第四,「大人才」與構建第二次人口紅利的機遇。
第五,「大創新」與構建技術紅利的機遇。
第六,「大升級」與構建升級版中國經濟的機遇。
第七,「大開放」與中國經濟全球布局的機遇。
當然,要很好把握上述七大機遇,將各種戰略機遇轉化為真正的增長和發展,這不僅需要我們有效解決「新常態」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同時還需要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上構建出適合下一輪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
⑸ 新時期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為什麼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如何體現以人為本
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所謀劃的發展,是為人的發展,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發展。「十一五」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迅速,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取得很大進展。「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人民群眾對未來生活具有更高期待,要求分配更加公平,收入合理增長,衣食住行更加富足方便,教育醫療服務更加公平高質,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樣,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過上更高質量的生活。這要求我們,推進「十二五」時期的發展,必須以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旨歸,把改善民生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按照人民群眾的意願謀劃發展,以人民群眾是否滿意檢驗轉變發展方式的實際成效。從這個意義上看,緊扣民生這個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順應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選擇。
緊扣民生這個出發點和落腳點,能夠有效擴大國內需求、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堅持擴大國內需求,減少對出口的依賴,是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環節。長期以來,社會事業是我國發展的一條「短腿」,是亟需加大投資的領域。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謀劃發展,加大社會事業投資,是兼顧擴大內需與補長社會「短腿」的兩得之舉。而各項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充足完善,為居民建立起嚴密的民生「保障網」,則會讓老百姓擁有更多的安全感,增加對未來生活的信心和預期,加之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過程中,推動實現充分就業和收入公平分配,則會讓居民在消除消費後顧之憂的同時,增強消費實力,主動進行消費轉型升級,增強消費在拉動經濟增長中的份量。從這個意義上說,解決民生問題的過程,也是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經濟發展的過程。
緊扣民生這個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切實解決制約改善民生工作的主要矛盾和問題。民生工作相對滯後,既有深刻的思想觀念問題,也有深層的體制機制原因。做好民生工作,要切實轉變「改善民生只是花錢」的認識誤區,要深刻認識到,改善民生不僅對經濟轉型具有重要推動作用,還能夠通過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護人民群眾利益,調動起人民群眾參加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積極性;要轉變重經濟輕文化的思想,加強公共文化建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推動經濟文化協調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改革幹部考核體制,轉變只重視經濟總量增長、忽視居民收入提高的做法,正確處理「國富」與「民富」的關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等。民生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只要我們能從經濟社會各方面綜合施力、全面推進,就一定能向人民群眾交付一張合格的答卷。
⑹ 簡述新中國發展四個階段
1,建國初期的三大改造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於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手工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
2,經濟擴張和衰退期(大躍進時期和文化大革命)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3,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4,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6)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主題是擴展閱讀:
中國發展的最新階段:
在新時期、新階段,中國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抓住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我們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消農業稅、牧業稅和農業特產稅;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推進,依法加強對私有財產的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
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逐步擴大企業投資自主權;進一步健全商品市場,發展要素市場,加快重要資源價格的市場化步伐。
⑺ 我國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國際戰略思想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刻啟示是什麼
所謂我國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國際戰略思想,主要是指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
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是鄧小平同志在科學分析國際形勢和時代特徵,正確估量我國綜合國力的基礎上為實現我國國家利益而作出的對外關系領域內具有全局性、長期性的謀劃和指導。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是一個完整的科學思想體系,其科學性表現在既符合當今世界的「世情」,也符合當今我國的國情,是指導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實現國際利益的銳利思想武器。在我國國家領導人之中,鄧小平第一個使用「國際戰略」這一概念,並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完整而系統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際戰略思想體系。鄧小平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倡導世界和平的國際戰略思想。鄧小平一直重視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了正確的外交路線和方針政策。提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科學論斷:提出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建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把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作為中國外交戰略的一貫目標;提出了多極化的思想;為維護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對中國和世界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提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鄧小平將這兩大主題同時提出,抓住了當今世界人類面臨的全局性、關鍵性 的問題。首先,明確了和平與發展的關系。和平與發展這兩大時代主題彼此之間是密切相連、互為因果的。世界和平是全球發展的前提,而發展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是世界和平的重要條件和根本保障。發展問題是一個全球性和長期性的大問題。 「應當把發展問題提到全人類的高度來認識,要從這個高度來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其次,把當代世界問題與中國問題密切結合起來,從而反映出中國的對內對外政策的統一性。 2.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 把建立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作為中國外交戰略的又一重大任務和目標。和平與發展問題的最終解決,離不開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國際新秩序必須在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的基礎上,才能不斷建立、發展和完善的。
鄧小平所倡導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與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緊密相聯。他主張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構建國際新秩序,主要目的就是要消除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進而實現世界的普遍和平和共同的發展繁榮。建立國際新秩序就必須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一方面,要徹底根除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只有建立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而且後者是前者的必然要求得以實現的基本途徑。另一方面,建立國際新秩序,必須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 3.把反對霸權主義作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要途徑。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是新中國成立後一貫的原則立場,是中國對外政策的綱領。 鄧小平指出:中國的對外政策,在80年代、90年代,甚至21世紀,主要是兩句話。一句話是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另一句話是中國永遠屬於第三世界。這表明中國永遠堅持反霸立場,永遠是維護世界和平力量。鄧小平不僅把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作為中國對外政策的基礎,而且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 鄧小平認為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是當代世界戰爭的主要根源,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脅。 4.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針對時代主題的變化,鄧小平適時調整了中國的國際戰略,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建立和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的對外政策。鄧小平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將國家的主權和安全放在首位,反對外國干涉中國內政,使國家的最根本的利益得以維護。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促進了中國的發展,對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5.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重視發展同大國的關系。在國際關系中,中國歷來主張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應一律平等。中國尊重現實,重視處理大國之間的關系,發揮大國的作用,維護世界和平。鄧小平重視發展大國之間的關系,妥善處理大國之間的關系,通過保持大國間戰略平衡,維護了世界和平與穩定。 鄧小平反復強調,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力量。中國所採取的「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政策和行動,對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產生重要影響。因此,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堅持獨立自主,不依附與任何大國,也不同它們結盟,中國始終同第三世界站在一邊。 6.支持第三世界的發展,推動世界向多極化發展。但是,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政策更多地表現出連續性。中國將對第三世界的關系放在其對外關系「基本立足點」或「出發點」的位置,中國一直堅持自己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員,並始終向這些國家提供支持,強調與這些國家之間的合作,顯示了中國政府對發展中國家的重視。鄧小平指出第三世界是反霸斗爭的主力軍,充分肯定第三世界在國際社會中的重大作用。
⑻ 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主線是
主題和主線在「十二五」期間以科學發展為主題,這就要求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在主題和主線之間,主題決定主線,主線體現主題。所謂主線,就是貫穿事物發展過程的主要線索。要突出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就要抓住經濟社會中影響科學發展的主要問題作為突破口,扭住不放,一以貫之,這就形成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當前,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就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問題。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恆主題。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在歷史上和實踐中卻有不同的認識。科學發展觀結合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的新任務、新特點和新要求,在發展理念上,倡導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同時並舉和全面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是以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為代價的,屬於低效益的粗放擴張型經濟增長方式。持續多年的高增長率使得資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銳,難以滿足經濟繼續高速增長的需求。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要求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做到這「五個堅持」,是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的重要體現,也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切實保證。
⑼ 如何理解和把握經濟新常態是我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因此,做好今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推進萬盛科學發展、轉型發展、加快發展,准確把握萬盛實際,科學認識當前形勢,是基本前提;歷史地、辯證地、全面地、科學地審視、領會和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是關鍵。認識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必須保持經濟較快增長、盡快做大總量,更加註重質量效益,更加註重長期可持續;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更加註重轉型發展,更加註重結構調整;必須加快動力轉換、促進創新驅動,更加註重發現新增長點,更加註重培育新增長點;必須尊重經濟規律、適應市場需求,更加註重市場決定性作用,更加註重市場主體地位。適應新常態,推動新發展,要以建設全市煤電化工基地、全市新型材料基地、全市生態旅遊度假基地和渝黔合作先導區為主攻方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圍繞「轉型發展、富民興區」總任務,保持較快增長速度、盡快做大經濟總量,注重質量、尊重規律,崇尚實干、狠抓落實,突出改革創新、長期可持續,乘勢而上、順勢而為,加快三大經濟發展區建設,推進工業集群化、旅遊全域化、城鄉一體化,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進依法治區,促進全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事業興衰,關鍵在黨。新形勢新任務對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提出新的要求。要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推動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觀念、體制、方式方法與時俱進。加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統籌謀劃,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法治化水平,增強管理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素養,做好經濟社會發展的輿論引導工作。我們要主動適應新常態,堅定信心,振奮精神,尊重規律,崇尚實干,不斷推動萬盛經濟社會取得新發展。
⑽ 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主題是( )A創新發展B開放發展c改革發展D科學發展
答案:D
解析:十八大報告指出: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