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遼寧師范大學海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怎麼樣謝謝!
一般吧,但肯定不如985,211
2. 如何理解沿海地區「可持續濱海旅遊」的
海洋旅遊作為旅遊業的一種主要的實踐形式,被認為是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我們黨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首先惠及包括我市在內的東部沿海地區,使得這些地區
3. 遼寧師范大學海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怎麼樣
我就是海洋中心的學生,中心的經濟學雖然是剛剛辦的,就業還不錯。這里的回同學也都很團答結,中心管理的也比較嚴,老師也比較負責任,呵呵,總之還好啦,而且學校是在大連,離市中心比較近,總比 其他的B區C區好多了吧?缺點就是學校比較窮,學生都是自費的,校舍也不怎麼樣,希望 你能來到遼師!
4. 構建"和諧海洋"的倡議是在什麼背景下提出的
一、運用行政手段,提高可持續發展的綜合管理能力
加強領導,強化責任。
沿海各級主要領導要重視海洋的可持續發展,將海洋開發利用與保護納入日常工作議程。要成立一把手負總責的海洋工作領導小組和海洋經濟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和解決海洋工作和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各涉海部門應建立和完善嚴格的目標考核責任制和獎懲制度,明確任務,落實相應責任。
制定規劃,有序開發。
廣西海洋資源豐富,發展海洋經濟得天獨厚。要實現海洋經濟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抓住規劃這個「龍頭」。廣西將綜合考慮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摸清海洋資源和環境承載力,制定各類海洋資源開發、利用、配置和保護的規劃。近兩年,結合《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廣西已經出台了《廣西關於全面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的決定》《廣西海洋產業規劃》等規劃和指導性文件,有力地推動了海洋工作。近期,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正在研究制定《關於加快我區海洋經濟發展的決定》,同時正抓緊制定和實施《廣西海洋事業發展規劃》《廣西「十二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廣西海洋主體功能區劃》《廣西科技興海規劃》等。
抓好論證,科學決策。
要依法實施建設項目海域使用論證、實施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對各類工程用海項目的用海合理性、必要性、可行性及對海洋環境影響等方面進行評價和論證,判斷各類工程用海項目是否超過海域環境的承載能力,能否符合用海條件,實現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發展。積極探索重大項目和重大決策的可持續發展影響評價制度,建立公眾參與綜合決策的渠道,努力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規范程序,嚴格審批。
嚴格落實政務公開制度。審批程序公開、透明;嚴格執行海洋功能區劃制度,不符合功能區劃的各類申報項目,不予通過;嚴格執行建設用海指標管理,對圍填海項目實施年度計劃管理,實行地方計劃指標統一管理,重點保障基礎設施、產業政策鼓勵發展項目和民生領域用海需求。確保批準的沿海發展戰略和區域規劃得到有效落實。同時,將制定和出台項目用海面積控制指標,對區域建設用海和重點產業用海面積實行指標控制,防止盲目圈佔、浪費海域資源。
二、運用經濟手段,實現市場調節與調控相銜接
廣西將重點支持改善軟硬環境而進行的基礎性、公益性建設項目及基礎性研究。
對於具有戰略性質的海洋資源開發利用,要將市場調節和調控相銜接。要注意發揮市場供求關系自發調節的作用,逐步嘗試海域使用權的招投標、拍賣和掛牌出讓,推進海洋資源利用的市場化運作。
合理配置資源,助推海洋產業結構調整。
經初步核算,2010年廣西海洋經濟生產總值570億元,其中海洋第一產業增加值10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3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29億元,主要海洋產業總值342億元。總體而言,廣西海洋產業總量小,產業結構不合理。因此需要通過區劃、布局規劃、使用審批、產業政策引導、海域使用金徵收和量化指標管理等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助推海洋產業結構調整。要實現廣西海洋經濟的跨越發展,在進一步抓好傳統海洋產業,尤其在深化港口體制改革、將沿海三港組建為綜合性港口群的同時,必須推進臨海大產業發展,提高二、三產業的比重。依託沿海區位和生態環境優勢發展臨海工業、海洋工業。第三產業以旅遊業為重點,大力發展休閑、度假、娛樂等具有特色的濱海旅遊業。
三、通過科教力量,為推進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大力實施科技興海戰略。
一是大力引進及大幅整合廣西海洋科技和人才資源,推動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監測中心建設,加快籌建廣西海洋研究院、海洋科技信息中心、海洋災害預警預報及應急響應中心等海洋事業。支持、鼓勵有條件的自辦或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聯合創辦海洋研發中心,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二是建立自治區海洋經濟專家咨詢機制,為領導決策提供智力幫助;三是積極推動海洋科技成果產業化,加強科技攻關和先進實用技術的開發、示範和推廣。
開展「數字海洋」建設。
增強信息科技對海洋綜合管理、海洋防災減災預報能力的支撐。
大力發展海洋教育。
在欽州學院加掛欽州海洋學院牌子,開設相關海洋應用專業,為地方培養應用型海洋人才。
做好海洋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工作。
增強公眾對海洋可持續開發利用的認識。
四、提高公益服務能力,保障海洋經濟活動的順利進行
加強海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以陸源污染防治為重點,以恢復和改善北部灣生態系統為立足點,提高監測設備的裝備水平,完善海洋環境監測系統與評價體系,支持、鼓勵發展生態型種植業、養殖業,加大入海河口的綜合整治,進一步推進海洋生態和環境保護體系建設。
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要落實自治區和沿海各市赤潮和風暴潮海嘯應急預案,積極開展應急建設、應急聯動機制建立、救災設備物資准備和相關基礎研究等方面工作。通過建立自治區海洋信息中心,使之成為與廣西海洋事業相適應的海洋信息服務系統,在海洋災害預報和海洋統計信息方面逐步擴展功能和信息量。完善沿岸堤防工程,建立海上安全救助與污染應急系統,尤其要制訂海上污染損害應急方案,配備海上溢油事故的基本應急設備,與北部灣各海區形成區域救護援助體系。
五、運用法律手段,維護海洋資源的有序利用
廣西要加快法制建設步伐。
進一步建立健全地方性涉海法規規章,完善涉海審批、重大行政決定的規劃符合性審查制度。要借鑒兄弟省市的成功經驗,力爭盡早出台《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域使用補償辦法》《圍填海計劃管理辦法》《養殖用海招標拍賣掛牌管理辦法》等法規制度,努力做到依法治海,依法管海。
要加大執法力度。
嚴懲各類違法用海、損害海洋生態資源的行為,保障海洋資源合法、有序地開發利用。
六、加強廣泛合作,為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處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大湄公河次區域、中越「兩廊一圈」、泛珠三角經濟區、西南6省(區、市)協作等多個區域合作交匯點,廣西需要積極參與全球環境合作,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推動北部灣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今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十二五」將是廣西海洋事業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廣西海洋局在自治區黨委、的領導下,在國家海洋局戰略發展總體規劃的指導下,將緊緊圍繞廣西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立足於北部灣經濟區的總體規劃,依託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特色產業,加大海洋環境保護和防災減災工作力度,切實推進科技興海工作,優化海域布局,轉變海洋經濟發展方式,穩步推進海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與保護,實現構建和諧海洋的目標
5. 關於珍惜水資源的資料!
少數民族
目錄
【數字習俗】
【國家政策】
【分布特點】
【地理位置】
【人口一覽】
【語言文字】
【宗教信仰】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0、納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 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 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13、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僳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於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14、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15、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17、門巴族
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 門巴族沿用藏歷,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伙」、「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21、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崩龍族)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23、東鄉族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准,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24、侗族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 水牛王」。
25、獨龍族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為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准備的多寡而定。
26、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
27、哈尼族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哈尼族自稱很多,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28、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29、基諾族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1979年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中國的第55個少數民族。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歷臘月間進行。每年陰歷九月,基諾族就要過一年一度的新米節了,當地人稱「好希早」。
30、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京族,歷史上自稱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據本民族意願,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唱哈多在哈亭舉行,哈亭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築物。
31、景頗族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縣,1956年改為自治州。目瑙縱歌(目腦縱歌)是景頗族人民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之後舉行,為期2—3天。在景頗族的傳說中是天上太陽召集地上萬物參加的一種大型歌舞盛會,並由犀牛傳播至人間,後成為景頗族最盛大的節日。
32、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按柯爾克孜族的歷法,新月每出現一次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即過諾若孜節,類似於漢族的春節.
33、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祜族傳統節日有拉祜年,也吃擴塔節(即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嘗新節等節日。其中最隆重的節日是過拉祜年。傳說拉祜族兄弟是從葫蘆里走出來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蘆盛水洗手,洗去過去一年的貧困,迎來新一年的五穀豐登。
34、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等地,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為該島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稱「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稱的使用始於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農歷的節日「三月三」源於黎族先人繁衍後代的一個傳說.
35、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目前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隸制。1965年8月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居住在墨脫、米林一帶的珞巴族沿用藏歷,所有的節日和祭祀活動與藏族無多大區別。希蒙的珞巴族稱年節為「調更谷乳術」節。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習慣。
36、滿族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居第二位。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有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37、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史籍記載稱毛南族為「茅灘」、「毛難」,198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名為今稱。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後的分龍節。農歷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
38、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仫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節日。「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願,祈保人畜平安、五穀豐收。
39、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屬於中國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為白人。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族過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節日大都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如大過年(春節)、清明、立夏、端午節、火把節、嘗新節等節日。過去普米族民間每隔三年一年舉行一次較大的小天地神靈的祭祀活動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舉行。
40、羌族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羌族居住的山區產有世界上稀有的熊貓、飛狐、金絲猴等。 農歷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願,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
41、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通用漢文。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為生。此外,養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生產,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撒拉族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最大的傳統節日為古爾邦節,每當節日來臨,撒拉族都要宴請賓客,煮手抓羊肉,燉雞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饊子,做「比利買海」(油攪團)、「木絲日」(一種以油、熟面等為餡的包子)和各種燴菜。
42、畲族
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亦稱「烏飯節」。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
43、水族
水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據考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展起來的。清代人們稱其為「水家苗」、「水家」,解放後正式定名為水族。水族的節日中最隆重的是端節(借端)和卯節(過卯),端節是水族民間一年之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端節水語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最初的端節在每年農歷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進行。
44、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雖然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徵,但從遠古時代起,他們就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現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沙東、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縣。塔吉克族的節日與當地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節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齋月前的一個月,塔吉克人都要舉行巴羅提節。奇地前笛爾節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視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多在三月舉行
45、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古稱韃靼。「塔塔爾」一詞原意為「茅舍」。塔塔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主要經營商業和手工業,信仰伊斯蘭教。塔塔爾族節慶、禮儀食俗同當地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相似。塔塔爾族的「撒班節」,又稱為「犁頭節」,多在春天風景優美的地方舉行,有歌舞,還有摔跤、拔河、賽馬等集體活動。
46、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四川。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 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重陽節打粑粑,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48.土族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土族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意為蒙古人),舊稱「青海土人」,藏族稱之為「霍爾」。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於養羊。 「七日會」是土族慶祝豐收的狂歡節。土族許多節日與宗教的關系十分密切,節日期間要伴有各種祭祀活動,並備有節日食品。
49、佤族
佤族分布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原稱「卡佤族」,196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為現稱。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節」上,佤族人都將舊火熄滅,然後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鑽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預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節日和祭祀活動,佤族都要舉行「剽牛節」,以此來表達渴望豐收、祈求平安的心願。
50、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一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游牧過生活的「丁零」人。融合了漢人以及後來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發展而形成了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節日大都來源於伊斯蘭教,是用回歷來計算的。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前兩個源於伊斯蘭教,日期是按回歷計算的,每年都在移動,因此有時是在冬季,有時則是在夏天或其它季節。
51、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孜別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亞各地,元朝時稱為「月即別」、「月祖伯」等,15世紀,逐漸形成民族。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信仰伊斯蘭教。烏孜別克族主要節日有「聖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孜別克族的傳統節日與當地其他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節日基本相同,以肉孜節和古爾邦節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
52、錫伯族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東北,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錫伯族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
53、瑤族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瑤族人自稱「勉」、「金門」、「布努」、「拉珈」、「炳多優」等,因經濟生活、居住地區和服飾的不同,又有30多種稱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為瑤族。
裕固族聚居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肅南地區,其餘居住在酒泉黃泥堡地區。裕固族自稱「堯乎爾」、「兩拉玉固爾」。裕固族起源於唐代游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鶻。明初,陸續遷至祁連山一帶,逐漸形成了裕固族。
55、彝族
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自稱繁多,因地而異,有「諾蘇」、「密撒」、「羅羅」、「撒尼」、「阿細」等。建國後,以「彝」作為統一的民族名稱。
56、漢族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華夏族稱為「漢人」,始於漢朝。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6. 怎樣利用生物經濟平衡點調節可再生生物資源的可持續性
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本內容.
可持續發展觀的核心內容是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僅要考慮當代人的需要,而且要顧及子孫後代的發展需要,即要保證人類社會具有長遠的、持續發展能力.在發展中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統一.海洋資源在整個自然資源系統及社會發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決定了在其開發和利用過程中必須實現可持續性.所謂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是指在海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應該做到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海洋資源,不斷提高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及能力,力求形成一個科學合理的海洋資源開發體系;通過加強海洋環境保護、改善海洋生態環境,來維護海洋資源系統的良性循環,實現海洋資源與海洋經濟、海洋環境的協調發展,並力爭交給下一代一個良好的海洋資源環境.
具體說,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包含以下三方面特徵:
(1)持續性.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含義就是保證人類社會具有長遠的持續發展能力.由此出發,海洋資源可待續開發利用所堅持的基本點就是:一是必須滿足當代人的需求,盡可能使海洋資源得到最充分合理的利用,以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物質、精神支持;二是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同時不能犧牲、損害後代人的利益,要保證海洋資源具有持續發展的能力.由於在一定時期內,資源總是有限的,當代人只能利用一定限額的資源,以此來保證海洋資源有一個最小的安全存量,使再生資源能得到及時恢復,或使不可再生資源盡可能具有可持續性.如果當代人的發展以犧牲後代的利益為代價,這種竭澤而漁、顧此失彼的做法,必將使人類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2)協調性.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涉及許多行業,協調發展是客觀要求,如石油、交通、水產、旅遊、鹽業等各行業要協調發展,各得其所;陸地海上應協調與合作,共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海洋開發與海洋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協調一致,以保持海洋的可持續利用.同時還要注意到鄰近區域所有開發的內容及其彼此之間可能發生的影響,力求每一類開發活動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例如海岸帶開發,因為在海岸地區,擁有豐富的礦產、生物、土地、動力、港口、旅遊和環境資源,可供發展海水養殖、圍墾、交通航運、采礦和發電等工農業生產,還可發展旅遊事業等.所以,在海岸帶實施開發時,決不可僅從本單位利益出發安排利用項目,必須綜合論證,以決定取捨.對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就要充分考慮到各種資源、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在保證整體利益的前提下,實現各種資源的協調發展,各部門的有機配合.為此,需要有高度的統籌協調,統一的規劃,需要國家的綜合管理.海洋資源開發程度越高,這種協調功能越要加強,最終應形成綜合管理體制.
(3)公平性.公平性是一個涉及哲學、經濟、倫理等多領域的范疇,具有多方面含義.從可持續意義上講,公平性包括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代內公平是指一代人之間對資源的合理配置,包括個人之間、集體之間、區域間、國家間的公平;代際公平則是指兩代人之間的資源分配,代際公平要求當代人的發展不應以犧牲後代人的利益為代價.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就是要盡最大可能,保證既在同代人之間又能夠在當代人和後代人之間實現海洋資源的合理配置.應該說,保證代際公平是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中的最大困難.因當代人在決定利用海洋資源時,並不知道後代人對海洋資源的實際消費需求,當代人實際上是把自己對後代人的消費需求預測強加給後代人,按當代人的看法對後代人的需求狀況進行推斷.雖然當代人對後代人的需求狀況預測可能有部分正確判斷,但相鄰兩代人的需求肯定有差異,要對以後幾代人的需求狀況做出准確的估價,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對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和利用實際上是一個不斷進行調整而逐步趨向合理的過程.
7. 海洋經濟怎樣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首先保護好環境,海洋不能受到污染。
其次,不能過度捕撈,否則物種減少,繁殖不過來。
再者,種植海產品也不能盲目擴大,保證海洋有自我修復能力。
8. 遼寧師范大學海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怎麼樣
大概內容你可以網路知道,下面給你說點兒具體的:
這個研究所是從遼師大城環學院分出去版的,所以大部分老權師是搞地理出生的,具體搞區域和產業的不是很多,所以師資也就一般。不過近幾年就業還不錯,如果你畢業後想留在大連還是可以考慮的。如果不想在遼寧省內,那盡量就不要選擇。
9. 如何構建和諧海洋
一、運用行政手段,提高可持續發展的綜合管理能力
加強領導,強化責任。
沿海各級政府主要領導要重視海洋的可持續發展,將海洋開發利用與保護納入日常工作議程。政府要成立一把手負總責的海洋工作領導小組和海洋經濟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和解決海洋工作和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各涉海部門應建立和完善嚴格的目標考核責任制和獎懲制度,明確任務,落實相應責任。
制定規劃,有序開發。
廣西海洋資源豐富,發展海洋經濟得天獨厚。要實現海洋經濟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抓住規劃這個「龍頭」。廣西將綜合考慮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摸清海洋資源和環境承載力,制定各類海洋資源開發、利用、配置和保護的規劃。近兩年,結合《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廣西已經出台了《廣西關於全面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的決定》《廣西海洋產業規劃》等規劃和指導性文件,有力地推動了海洋工作。近期,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在研究制定《關於加快我區海洋經濟發展的決定》,同時正抓緊制定和實施《廣西海洋事業發展規劃》《廣西「十二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廣西海洋主體功能區劃》《廣西科技興海規劃》等。
抓好論證,科學決策。
要依法實施建設項目海域使用論證、實施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對各類工程用海項目的用海合理性、必要性、可行性及對海洋環境影響等方面進行評價和論證,判斷各類工程用海項目是否超過海域環境的承載能力,能否符合用海條件,實現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發展。積極探索重大項目和重大決策的可持續發展影響評價制度,建立公眾參與綜合決策的渠道,努力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規范程序,嚴格審批。
嚴格落實政務公開制度。審批程序公開、透明;嚴格執行海洋功能區劃制度,不符合功能區劃的各類申報項目,不予通過;嚴格執行建設用海指標管理,對圍填海項目實施年度計劃管理,實行地方計劃指標統一管理,重點保障基礎設施、產業政策鼓勵發展項目和民生領域用海需求。確保國務院批準的沿海發展戰略和區域規劃得到有效落實。同時,將制定和出台項目用海面積控制指標,對區域建設用海和重點產業用海面積實行指標控制,防止盲目圈佔、浪費海域資源。
二、運用經濟手段,實現市場調節與政府調控相銜接
廣西將重點支持改善投資軟硬環境而進行的基礎性、公益性建設項目及基礎性研究。
對於具有戰略性質的海洋資源開發利用,要將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相銜接。要注意發揮市場供求關系自發調節的作用,逐步嘗試海域使用權的招投標、拍賣和掛牌出讓,推進海洋資源利用的市場化運作。
合理配置資源,助推海洋產業結構調整。
經初步核算,2010年廣西海洋經濟生產總值570億元,其中海洋第一產業增加值10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3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29億元,主要海洋產業總值342億元。總體而言,廣西海洋產業總量小,產業結構不合理。因此需要通過區劃、布局規劃、使用審批、產業政策引導、海域使用金徵收和量化指標管理等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助推海洋產業結構調整。要實現廣西海洋經濟的跨越發展,在進一步抓好傳統海洋產業,尤其在深化港口體制改革、將沿海三港組建為綜合性港口群的同時,必須推進臨海大產業發展,提高二、三產業的比重。依託沿海區位和生態環境優勢發展臨海工業、海洋工業。第三產業以旅遊業為重點,大力發展休閑、度假、娛樂等具有特色的濱海旅遊業。
三、通過科教力量,為推進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大力實施科技興海戰略。
一是大力引進及大幅整合廣西海洋科技和人才資源,推動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監測中心建設,加快籌建廣西海洋研究院、海洋科技信息中心、海洋災害預警預報及應急響應中心等海洋事業機構。支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自辦或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聯合創辦海洋研發中心,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二是建立自治區海洋經濟專家咨詢機制,為政府領導決策提供智力幫助;三是積極推動海洋科技成果產業化,加強科技攻關和先進實用技術的開發、示範和推廣。
開展「數字海洋」建設。
增強信息科技對海洋綜合管理、海洋防災減災預報能力的支撐。
大力發展海洋教育。
在欽州學院加掛欽州海洋學院牌子,開設相關海洋應用專業,為地方培養應用型海洋人才。
做好海洋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工作。
增強公眾對海洋可持續開發利用的認識。
四、提高公益服務能力,保障海洋經濟活動的順利進行
加強海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以陸源污染防治為重點,以恢復和改善北部灣生態系統為立足點,提高監測設備的裝備水平,完善海洋環境監測系統與評價體系,支持、鼓勵發展生態型種植業、養殖業,加大入海河口的綜合整治,進一步推進海洋生態和環境保護體系建設。
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要落實自治區和沿海各市赤潮和風暴潮海嘯應急預案,積極開展應急機構建設、應急聯動機制建立、救災設備物資准備和相關基礎研究等方面工作。通過建立自治區海洋信息中心,使之成為與廣西海洋事業相適應的海洋信息服務系統,在海洋災害預報和海洋統計信息方面逐步擴展功能和信息量。完善沿岸堤防工程,建立海上安全救助與污染應急系統,尤其要制訂海上污染損害應急方案,配備海上溢油事故的基本應急設備,與北部灣各海區形成區域救護援助體系。
五、運用法律手段,維護海洋資源的有序利用
廣西要加快法制建設步伐。
進一步建立健全地方性涉海法規規章,完善涉海審批、重大行政決定的規劃符合性審查制度。要借鑒兄弟省市的成功經驗,力爭盡早出台《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域使用補償辦法》《圍填海計劃管理辦法》《養殖用海招標拍賣掛牌管理辦法》等法規制度,努力做到依法治海,依法管海。
要加大執法力度。
嚴懲各類違法用海、損害海洋生態資源的行為,保障海洋資源合法、有序地開發利用。
六、加強廣泛合作,為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處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大湄公河次區域、中越「兩廊一圈」、泛珠三角經濟區、西南6省(區、市)協作等多個區域合作交匯點,廣西需要積極參與全球環境合作,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推動北部灣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今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十二五」將是廣西海洋事業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廣西海洋局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國家海洋局戰略發展總體規劃的指導下,將緊緊圍繞廣西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立足於北部灣經濟區的總體規劃,依託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特色產業,加大海洋環境保護和防災減災工作力度,切實推進科技興海工作,優化海域布局,轉變海洋經濟發展方式,穩步推進海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與保護,實現構建和諧海洋的目標
10. 21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經濟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未來海洋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海洋經濟安
(1)材料一反映了~2010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不斷增加,海洋生產總值佔GDP比重整體呈上升趨勢,但海洋產業結構基本未變,沒有達到預期目標。
(2)①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發展海洋經濟有利於增加我國的經濟總量,提高綜合經濟實力。②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發展海洋經濟,可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質量。③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發展海洋經濟,有利於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優化經濟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有利於提高我國的開放型經濟水平,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 (3)浙江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的過程,體現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浙江省委召開工作會議,就浙江海洋經濟發展提出總體要求、戰略定位、主要目標、指導原則和主要任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全國人大代表就加快發展海洋經濟進行專題調研,聽取政府相關部門的報告,並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省高院公布《關於為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見》為浙江發展海洋經濟提供司法依據,體現了依法治國。 與國外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現狀及我國的對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