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18世紀世界經濟發展趨勢

18世紀世界經濟發展趨勢

發布時間:2020-12-10 12:10:29

『壹』 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世界市場是怎樣逐步形成的它帶來了什麼積極作用

形成來過程:國內市場自和世界市場的開拓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條件。它要求以世界為它的活動舞台,如果不掠奪世界 其他地區,資本主義便無法發展。資本主義不斷地侵蝕、瓦解以農為本的自然經濟,不斷地向非資本主義地區滲透、擴張,並把這些地區捲入世界經濟的漩渦之中。 自16世紀資本主義制度初興於西歐,資本主義便沒有停止、中斷向外的擴張、滲透,殖民擴張也導致各地聯系的加強,到19世紀末,列強對世界領土的瓜分,致 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以社會化大工業為基礎的世界經濟,使各國、各地區的相互聯系與交往較前更為擴大,這是人類歷史的巨大進步。但是這一進步是與 帝國主義列強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宰割、奴役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意義:(1)它促進了世界各國社會生產力的蓬勃發展。隨著世界市場的形成,商品交換的數量和種類增加了,貿易往來的范圍與領域擴大了,以至超越國界發展為國際間的貿易,並進而形成世界性的規模,這必然會給世界各國社會生產力發展以極大推動。

『貳』 17,18世紀中國和歐洲歷史的不同發展趨勢是怎麼樣的

1.17、18世紀的中國在政治上空前強化君主專制,在經濟上重農抑商,在外交上專閉關鎖國, 影響了中國資本主屬義萌芽的正常發展;文化上實行文字獄,禁錮了人們的思想。2.17、18 世紀的歐洲在政治上通過加強君主專制來反對羅馬教廷的控制, 實行君主開明專制;在經濟上實行重商主義;在外交上鼓勵對外擴張, 促進了資本主義在歐洲的發展;文化上, 啟蒙思想蓬勃發展。3.認識:加強君主專制和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的初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明清時期消極作用日益顯現, 成為歷史發展的阻礙, 中國已落後於世界潮流。

『叄』 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60年代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為什麼會呈現

1945年到50年代初為恢復時期,西歐各國憑著原有的經濟技術基礎,藉助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工業生產到50年代初逐漸恢復到戰前水平。50年代初到1973年是持續高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是西歐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1974年到1982年是經濟「滯脹」時期。1982年到90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又進入了低速增長時期。90年代初至今,資本主義經濟進入了溫和衰退和緩慢回升時期。

-------------------------------------

50S-70S(黃金時期)

從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成果,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宏觀管理,利用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獲取了廉價的能源、原材料和海外市場;利用西歐各國經濟的聯合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使資本主義進入一個持續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聯邦德國和日本經濟發展尤為迅速。

特徵:經濟持續高速發展

原因:
(1)科技革命推動經濟現代化——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以原子彈,電子信息,航天技術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術,形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並持續發展.其規模,深度和影響,遠遠超過了前兩次工業革命,對社會生產力和世界經濟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使世界經濟向真正現代化前進.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成為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整個經濟增長的源泉.開拓了許多新產業.高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革命的中心在美國.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有利於發展高新科技產業.
①所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指私人壟斷組織與資產階段國家相結合的資本主義,它產生於19世紀末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
②20世紀30年代,各國為結束大危機以不同形式加強對經濟的干預(特別是羅斯福新政),使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有所發展.
③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適應了科技革命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例如:國家大力加強對科技的扶植和資金的投入,占據國家基礎經濟部門或開發新興高科技產業,加強政府對經濟宏觀管理,推行國有化政策,拓展世界市場,進行一些社會改革,適當改善人民的生活等.
⑶ 資本主義經濟相互依存加深以及協調加強有利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
⑷ 國內外環境穩定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向世界各地輸出資本、大力拓展海外市場、賺取高額利潤外部的條件。

幾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在高新科技的推動下,經濟高速發展的典型是西歐,日本和美國.
西歐——二戰後,西歐國家憑著原有的經濟技術基礎,藉助馬歇計劃的援助,到50年代初,工業生產大體都恢復到了戰前水平.其後,便相對穩定和持續發展了.聯邦德國的經濟發展尤為迅速,60年代初躍居西歐最強的經濟大國.創造了"經濟奇跡".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西歐國家感到,要在美蘇兩大國之間保證自己的安全,提高國際地位,加快經濟發展步伐,必須密切聯系,加強合作.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這是一個區域集團性的經濟和貿易實體,聯邦德國起主導作用,也有利於各成員國經濟的發展.它在國際市場上和政治舞台上發揮了越來越重要作用,成為能與美,蘇抗衡的力量.
日本——飛速發展.60年代末,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且發展勢頭不衰.
美國——二戰的"暴發戶",二戰經濟穩定高速發展,資本主義世界頭號經濟強國.但70年代以來,不斷受到日本和"歐共體"的挑戰.

-------------------------------------------------

70S-80S(滯脹時期 )

從1973年起,在石油危機沖擊下,發達國家結束了長達20年的高速發展,進入了經濟「滯脹」時期。

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矛盾可以相對緩和,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如前所說70年代中期那次資本主義世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結束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時期,進入了"滯脹"階段."滯"是經濟發展緩慢,甚至生產停滯;"脹"是通貨膨脹.兩者並存,互相交織.這就是"滯脹"的主要特徵.這兩種情況下,要刺激經濟增長,就要冒通貨膨脹的危險;要抑制通貨膨脹,就要冒加劇經濟衰退的危險。因此,刺激經濟增長政策與抑制通貨膨脹的政策是互相矛盾的,資產階級政府的經濟政策擺來擺去,動搖不定,對經濟的調節作用失靈,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作用的減弱.

1,原因①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促進生產的作用日益削弱
②經濟危機(原因:固有矛盾;資本主義競爭;第三世界的矛盾——石油提價是直接的)

2,特徵:生產停滯和通貨膨脹同時並存
3,應對措施:政府調整政策,減少干預;出售部分國有企業;削減社會福利開支, 逐漸扭轉經濟頹勢。

-----------------------------------------

80S-90s(復甦時期)

80年代發達國家先後走出了「滯脹」。

(3)原因:
①重要原因是國家改革採取了降低稅率;②減少政府支出、減少政府對企業的干預措施。
(4)特徵:
①經濟出現持續增長;
②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顯著降低。(看小字內容人均收入;生產總值;國債發行量)

-------------------------

·經濟周期的階段性差別不明顯

戰前,經濟周期一般依次經歷危機、蕭條、復甦和高漲四個階段,各個階段特徵鮮明。戰後,經濟周期不再明顯地表現為四個階段,周期各階段特徵模糊。如在有的周期中,生產一停止下降即轉向回升,蕭榮和復甦階段的界限不很明顯;而有的周期中,蕭條階段則持續很長時間,復甦和高漲階段明顯淡化。

·周期的同期性與非同期性相互交替

從1847年爆發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到二戰以前,主要西方國家的經濟危機幾乎同時發生,具有明顯的同期性。戰後50-60年代,各國的周期進程不同步,存在著比較明顯的非同期性。但70-80 年代,西方各國的經濟危機,又基本上是同步的,如1974-1975年和1979-1982年危機。進入90年代,各國經濟周期再次呈現出非同步現象。美國於1990年年7月進入經濟衰退,並於1991年3月走出衰退。在此期間,其他西方國家正處於復甦和高漲階段,當美國經濟於1992年進入復甦階段後,其他西方國家則進入危機階段。

(2)90年代以來的特點

·經濟危機期間經濟下降幅度較小

90年代初的經濟危機是美國戰後危機程度最輕的一次危機。1990年進入危機階段,雖然下半年出現了負增長,但全年經濟仍增長0.8%。1991年出現了負增長,也只有-l.2%。當年工業生產下降幅度僅為1.8%,僅相當於戰後最嚴重的1973-1975年危機的12%。英國1991年經濟增長為-2.2%。加拿大1990年為-0.5%,1991年為-1.5%。其它國家在發生危機的年份中年經濟增長或者只有輕微下降,或者沒有出現負增長。

·生產過剩危機和金融危機交織並發
在90年代初各國相繼發生經濟危機期間,金融領域的混亂與動盪加劇。主要國家貨幣的比價大起大落。歐洲貨幣體系自1992年起多次陷入混亂狀態。各國股市劇烈動盪。銀行頻頻倒閉。在1973年-1975年危機中,美國銀行倒閉30多家,列為有嚴重問題的銀行僅100多家。1980年-1982年危機中,倒閉40多家,有嚴重問題的銀行增加到345家。而1990年一1991年危機中,銀行倒閉305家,有嚴重問題的銀行多達1000多家。

·經濟復甦階段較長

在90年代危機之後,西方各國一般都經歷了一個緩慢的復甦階段。例如,美國戰後歷次危機過後第一年經濟回升速度平均達6%左右,而1991年3月美國經濟轉入復甦後,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經濟增長率不僅沒有上升,反而出現下跌。1992年經濟增長率只有1.9%,1993年也不到3%。1994年以後,美國經濟復甦的步伐加快,但西方其他國家的復甦仍較緩慢。歐盟各國1994年經濟增長率為2.7%。日本經濟自1993年年底走出危機後,復甦過程一直疲乏無力。1994年經濟增長速度只有0.6%。直到2001年,日本經濟仍沒有出現實質性的好轉。

『肆』 18世紀到19世紀,中國和世界的發展有哪些不同之處

中國經濟上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資本主義萌芽被扼殺,發展停滯不前。專
世界上歐美國家正屬在進行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工業和經濟快速發展。
中國政治上中央集權達到頂峰,滿族軍事貴族和漢族地主聯合把控中央和地方政權。
世界上歐美國家正在轟轟烈烈的進行資產階級革命,不斷沖擊封建主義和教會,人民正在逐步參與政權建設。
中國文化上受到桎梏,思想文專制而僵化,文化人受到打壓,科學發展停滯甚至落後。
世界上歐美國家則不斷解放和發展資本主義文化,科學和思想不斷進步,發明創造不斷涌現,精神文明得到空前發展。

『伍』 18世紀歐洲各國政治經濟的發展的總趨勢是什麼

18世紀歐洲各國政治經濟的發展並不平衡,但是,總的趨勢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迅速發展,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資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的反封建斗爭空前激烈,最後導致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陸』 17.18世紀世界歷史發展的主要特徵

本階段世界歷史發展的特徵仍然應從以下四條線索去分析,即1、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在政治上戰勝封建主義進而形成世界體系。2、被壓迫民族和人民反抗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3、工人運動與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和發展。4、意識形態的變化。其中第一條線索最為復雜,是主線索,對另幾條線索起到了制約作用。它還包含殖民侵略、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和國際關系等。這四大內容也可看成近代四大進步的歷史潮流。17到18世紀世界歷史發展的總特徵是,世界處在工場手工業時期和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總趨勢是,封建制度進一步解體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開始確立。
根據以上線索分析如下:
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1)經濟。工場手工業時期是資本主義的童年時期,繼14、15世資本主義萌芽在義大利等地首先出現後,16至18世紀,資本主義發展到手工工場時代,如16世紀的英國、法國、尼德蘭、乃至中國,17世紀的俄國等。主要原因在於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歐洲封建國家重商主義政策的推動。英、法等國利用新航路開辟後處於大西洋航線的中心地位,採取積極開展國內外商業貿易、剝削本國勞動人民(如英國圈地運動)、進行殖民掠奪、販賣黑奴四大手段,不斷增加資本的原始積累。這些不僅促進了手工工場的發展,也為下階段工業革命的產生和資本主義在政治上戰勝封建主義提供了物質條件。同時,也意味著封建的自然經濟、封建農奴制的不斷瓦解。
(2)政治。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決定了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反映在政治領域的特點是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一些先進國家的。16世紀的尼德蘭革命,17世紀的英國革命,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開了以革命方式推翻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過渡的先河。它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為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確立開辟了道路,也為工業革命和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初步形成創造條件。本階段,在世界范圍內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只有荷蘭、英國、美 國和法國,封建勢力還占絕對優勢。雖然資本主義的力量弱小,但作為新生事物,它的發展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它終將取代舊制度的歷史趨勢是不可阻擋的。17、18世紀,歐洲的法、俄、普、奧四國的封建改革,不得不推行重商主義的政策採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與成果來強化封建制度,從反面也說明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已成為歷史發展的主要趨勢。
(3)殖民侵略及其矛盾。本階段殖民擴張的特點是,16世紀葡萄牙、西班牙對美、亞、非三洲的侵略及其衰落,17世紀荷蘭、英、法的崛起及對美洲、亞洲的侵略。由於社會性質的不同,殖民侵略的目的也有所不同。西、葡、法等在16—18世紀屬於封建社會,殖民擴張的目的是掠奪財富、用於消費和享樂,故而國力不強只有衰弱下去荷、英兩國是資本主義國家,殖民擴張的目的是尋求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掠奪財富化為資本)故而強大起來。它們擴張的手段有異同,評價也有別、值得認真分析。殖民擴張必然導致為爭奪歐洲及世界市場、爭奪世界霸權的矛盾,由此,17世紀出現了三次英荷戰爭,18世紀英法戰爭,最終,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法國的戰敗說明,落後的封建國家無力戰勝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
二、民族解放運動。封建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侵略必然導致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斗爭也隨之開始。本階段,民族解放運動的重點在美洲,最早為美國的獨立戰爭,海地獨立革命揭開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序幕,震撼了全世界。 這同新航路開辟後西班牙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擴張有關。而更早的民族解放運動則發生在歐洲,尼德蘭革命不僅使荷蘭獨立,與美國獨立戰爭一樣,更體現了資本主義的崛起。民族解放運動是本階段三大進步歷史潮流之一。
三、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本階段,處在工場手工業時期的無產階級力量弱小,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尚未激化,還不能獨立地登上政治舞台與國際舞台。尚未形成一股強大的歷史潮流。
四、思想解放潮流。17至18世紀的啟蒙運動,
實質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興起和發展。這兩次近代史上的思想解放運動有著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其脈絡是「人文主義」和「人本主義」思想。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首先要求人的自由。所以,文藝復興首先興起於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義大利。啟蒙運動於17世紀興起於資本主義發展最前列的荷蘭和英國,18世紀啟蒙運動的中心轉到了法國 。代表人物有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以及最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家—盧梭。啟蒙運動猛烈地沖擊著封建的意識形態和封建制度,為後來全世界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作了輿論上的准備。

你的認可是我解答的動力,請採納。

『柒』 指出與18世紀相比,19世紀歐洲和中國在世界經濟貿易中的相對地位發生了怎樣的

27分) 有學者在研究世界經濟貿易關系時提出了以下論點,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早在13,
14世紀,連接歐亞非地區的世界貿易網已經形成,歐洲在其中一直處於邊緣地位。這不僅因為歐洲的經濟總量遠遠無法與亞洲的中國、印度相比,還猶豫歐洲人在從亞洲輸入香料、絲綢、瓷器、棉製品等商品時,能向亞洲銷售的產品極少,多數情況下只能以金、銀等貴金屬交易,歐洲的貴金屬貨幣日益緊缺。16實際歐洲在世界經濟貿易中的這種處境開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紀,原有的世界經濟貿易格局仍沒有改變。隨著歐洲人越來越廣泛深入的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經濟貿易體系,並在其中發揮日益增大的影響力,到19世紀歐洲終於成為世界經濟貿易的中心。
——據《白銀資本》等
(1)根據材料,13到18世紀,在世界經濟貿易中居優勢地位的是哪個地區?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6世紀歐洲在世界經濟貿易中處境開始改善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與18世紀相比,19世紀歐洲和中國在世界經濟貿易中的相對地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並分析促成這一變化的政治、經濟原因。(12分)
(3)結合史實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9分)
=========================
答案:

(1)亞洲:開辟新航路,殖民擴張,得到大量的貴金屬,並在國家貿易中獲得豐厚利潤。(6分)
(2)歐洲上升;中國下降。(2分)
原因:歐洲建立資本主義政治體制;(2分)進行工業革命;對外殖民擴張;充分利用既有的經濟貿易體系;(3分)中國仍堅持封建專制統治;(2分)自然經濟仍佔主導地位;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遭受西方侵略。(3分)
(3)二戰後初期在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關貿總協定基礎上,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3分)建立了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歐盟等,區域集團化趨勢不斷加強;(3分)冷戰結束、世界貿易組織建立,越來越多國家融入世界市場,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3分)

『捌』 17.18世紀的世界發生了那些重要的變化(政治,經濟,思想,文化)

蒽 經濟:隨著新大陸的發抄現資本主義殖民擴張三角貿易發展歐洲人的思想應該有徵服世界的想法也有探尋新世界的冒險精神財富的迅速積累使個人主義、功利主義逐漸占據人心政治:民族國家逐漸形成民族意識增強自然:科學

『玖』 根據材料一,概括18世紀中國和西方經濟的基本狀況

基本狀況:中國農耕經濟高度發展,經濟總量穩居世界首位;
西方經濟總專量遠遠低於中屬國,但工業生產開始騰飛。

表現:
政治上,美國和法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制度大力擴展,而中國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封建統治日益腐朽;
經濟上,英國發生工業革命,開始了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而中國還處在農耕文明時期;
思想上,西方啟蒙運動蓬勃發展,進一步促進了人類思想的解放,而同時期的中國思想保守、僵化。

閱讀全文

與18世紀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