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四項基本原則是什麼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項基本原則是以下四點:
1、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2、必須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3、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
4、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四個偉大」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作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四個偉大」的本質要求、貫穿於「四個偉大」之中,也就是說,「四個偉大」在思想政治上集中統一於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首先必須加強黨的建設,發揮偉大工程在「四個偉大」中的決定性作用。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黨的領導核心地位,是歷史形成、人民選擇的,是黨的先進性所賦予的。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政治優勢。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根本的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首先必須加強黨的自身建設。
(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發展經濟擴展閱讀:
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歷史進程中,黨領導人民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條道路由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戰略布局與總任務所構成和規定,在思想政治上集中表現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推進「四個偉大」的思想政治基礎
❷ 如何理解以人民為核心的發展理念
「人民」「群眾」「人民群眾」作為社會生活和社會運動中的絕大多數人,是科學社會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包含的基本概念,也是《共產黨宣言》所確立的共產主義運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關於人民和人民群眾的理論,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的人民思想,也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內容。
中國共產黨人不斷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人民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實際,進一步深化了馬克思主義人民思想的理論與實踐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創新發展了我們黨對於「人民」「群眾」「人民群眾」的深刻認知,對以人民為中心作出了一系列新論斷,體現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理論光輝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規定性,是黨員幹部開展工作實踐活動的根本遵循。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發展經濟擴展閱讀:
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局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和規則正在面臨重大調整,引進來、走出去在深度、廣度、節奏上都是過去所不可比擬的,應對外部經濟風險、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壓力也是過去所不能比擬的。
現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對外開放,而是如何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發展的內外聯動性。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總體上還不夠高,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還不夠強,
應對國際經貿摩擦、爭取國際經濟話語權的能力還比較弱,運用國際經貿規則的本領也不夠強,需要加快彌補。為此,我們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深化人文交流,完善對外開放區域布局、對外貿易布局、
投資布局,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以擴大開放帶動創新、推動改革、促進發展。「一帶一路」建設是擴大開放的重大戰略舉措和經濟外交的頂層設計,要找准突破口,以點帶面、串點成線,步步為營、久久為功。
要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完善,引導全球經濟議程,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積極承擔與我國能力和地位相適應的國際責任和義務。
❸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政策當中對不對
實現共產主義公有制社會可以推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 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後,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列寧把這個階段稱為社會主義),目的是進行社會主義國家所有制建設,既由私有制過渡到國家所有制,在這段時期,無產階級專政沒收私有財產為國家所有後並開始實行高福利的政策, 商品經濟和貨幣經濟將逐步的消失;第二個階段是由國家所有制過渡到公有制階段,同時由公有制社會戰勝私有制世界的階段, 既在某個區域范圍內由國家投入資源建立並實行 "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的公有制社區,由於 "按需所取"的優越性能夠極大的吸引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崗位責任制的 "按勞取酬",也就是吸引眾多的中下層人民和失業人員,階級的社會因中下層人民的流失致使有階級的社會解體崩潰,公有制社區將迅速的膨脹並擴展到整個國家甚至蔓延到其他私有制國家,直至戰勝了所有的私有制世界;
由於公有制一統天下,兼並以往所有的類似於『諸侯割據』的國家的格局,消滅了國家的格局也就自然的消滅了各國政府的職能, 取而代之的是公有制社會的職能機構。私有制是一個有階級的社會,而政府就是階級社會的最高領導機構,也就是統治階級;而公有制社會是一個沒有階級的社會,政府的職能是一個開放型的社會機構並可以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當中去,因此公有制的政府就是各個開放型的職能機構。其次,由於私有制社會是個階級社會,政府有相應的愚民政策以及鎮壓人民繼續安分守己的維持社會等級的秩序的國家機器; 而公有制社會里沒有國家, 也就沒有國家機器,在公有制社會里人們按需所取地使用開放的社會資源,人們的素質極高、能力強,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極高,私有制社會里的愚民政策和低級的社會意識形態早已被淘汰。
因此在共產主義公有製革命的過程中, 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是階級斗爭最尖銳的時期, 這種尖銳性不僅體現在社會表面上的戰爭、恐怖活動、暴動等, 更體現在來自私有社會的統治者擔心喪失其統治地位而不斷的收買、麻痹、欺騙、愚昧、恐嚇、威脅、甚至鎮壓中下層人民,最終致使中下層老百姓歸順與服從私有制的體系。
當公有制社會完全的戰勝了私有制社會後,國家、政府、商品經濟、貨幣經濟等會完全消失。最後,人類開始完全的進入共產主義的階段。這個時候,社會公共機構非常發達,沒有城鄉差異,人與人待遇差異和社會分工會完全消失,人人都能得到開放式的教育與醫療、交通運輸工具,人們不再像私有制社會那樣每天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五天,在『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社會里,有開放式的社會資源的保障下,人們不再追求物質生活,探索世界成為人們的第一需求。科技非常發達,人民就能夠以低工作量去滿足優質的生活所需,所有的財產歸全體人民所有,生活資料各取所需。人們從一出生就平等地享受社會的公共福利,人們可以充分的利用社會資源來探索宇宙的奧秘、生命的奧秘。人不會被分工所局限著,達到「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階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的活動范圍,而且根據自身發展的特點可以在任何部門工作,社會公共機構調節著整個生產,能力強的人可以自願的參與更復雜的工作, 人們以個體願意為主的時候同時也會根據社會的需要去參與社會協調的功能,『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 卡爾馬克思。
主張
提到共產主義,就不得不提馬克思和恩格斯。馬克思與恩格斯認為工人階級是沒有任何生產資料的,他們的勞動產物被資產階級所佔有,而且只支付比這勞動生產少許多的固定工資,資產階級通過這種行為來謀取利潤。而這種行為被馬克思所發現,並稱之為剩餘價值。無產階級被大工業生產所集中,所以他們是最具組織性的、最集中的,故社會的前進的推動力來自無產階級。並且,無產階級是全世界最受剝削的,最受壓迫的,等級在社會當中是最低的,故他們的要求也是最多的。
❹ 怎樣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必須始終堅持不動搖。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始終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在這個階段,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主要任務,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發展,發展首先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只有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為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因此,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必須緊緊抓住不放鬆。以人為本,就是一切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堅持以人為本,就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為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創造良好的環境,保障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我們黨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黨。以人為本是發展的目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就全社會范圍來說,要真正做到比較充分地實現以人為本,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相應的物質基礎。只有隨著社會財富的不斷增加和社會文明的持續進步,人民群眾的需要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滿足,人的全面發展才能愈益充分地得到實現。在這個過程中,要堅持從實際出發,不能一下子把人們的胃口吊得很高,經濟和政治上的胃口都不能吊得很高。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必須全面理解不可偏廢。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是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統一,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統一,也是過去發展、現在發展和未來發展的統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互相促進,構成了科學發展觀基本內容的統一整體。全面,是指各個方面都要發展;協調,是指各個方面的發展要相互適應;可持續,強調發展進程要有持久性、連續性和可再生性。只有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才能正確處理發展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的關系,正確處理經濟社會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正確處理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才能保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各項工作順利進行,才能長期做到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把握住了發展的規律性,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一定要以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態度全面理解和把握其基本內容,防止片面性,防止絕對化。統籌兼顧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必須系統把握不片面。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五個統籌」,實際上講的就是統籌兼顧。統籌兼顧,就是要總攬全局、科學籌劃、協調發展、兼顧各方。統籌兼顧,協調好各方面的發展關系和利益關系,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是我們黨的一個重要歷史經驗,也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我們要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思想保證,提供體制和機制保障,促進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為發展提供強大動力,把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
❺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邏輯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本邏輯是否有矛盾住房為例。
兩者是沒有矛盾的。
既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又要堅持以人為本,充分滿足人的需求。
❻ 五中全會提出十五四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五條原則有哪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即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
這「五個堅持」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實踐經驗的升華,是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對於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具有重要意義。
要充分認識這「五個堅持」的深刻理論內涵和重大戰略意義,將其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中,奮力實現新發展階段的宏偉藍圖,不斷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
(6)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發展經濟擴展閱讀: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這是因為,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實現「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最根本的保證。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由中國共產黨來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具有充分的歷史依據、理論依據、現實依據。
近100年來,中國共產黨秉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領導全國人民接續奮斗,取得了革命、建設、改革的巨大勝利,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得到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
美國知名公關公司日前發布信任度調查顯示,中國民眾對本國政府信任度達95%,在受訪國家中排名第一。今年,我國率先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在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再次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強大領導力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不能脫離的最大現實。「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破解許多難題,將會面臨一系列風險挑戰。
越是這樣,就越離不開中國共產黨這個指引方向的指南針、凝心聚力的主心骨、社會穩定的壓艙石,就越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道理就在這里。
❼ 我們將繼續堅持以()為中心,致力於建設改革發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經濟,政治
可以填寫「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路線」
❽ 在我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邏輯與市場經濟下的資本邏輯是否有矛盾
我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邏輯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本邏輯是並不矛盾的,以住房為例,我們可以發揮市場調節的優勢,也可以歸根到底是維護人民的國家可以推動一些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設。
❾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基石,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回的一條主線。只答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才能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才能更好地解決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把全黨工作重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進而形成「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開辟了社會主義發展理論的新境界。新世紀新階段,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堅持發展是硬道理不動搖,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動搖,就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❿ 「十四五規劃」 編制有哪些遵循細則
注重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增強指導和約束功能,體現科學化、民主化、版法治化及規范化。以高質量發權展、高品質生活、現代化建設為要求,從五位一體出發,系統謀劃。
以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作為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的抓手。利用信息技術引導目標設定和規劃決策,建設智能化信息平台提高規劃編制和管理的科學性。
(10)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發展經濟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十四五時期是地方發展的重要歷史性窗口期,也是地方加快經濟社會建設的關鍵時期,深入研究十四五戰略機遇期內涵與特徵、十四五發展主題主線、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階段性任務,做深做實前期研究對於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意義重大。
十四五規劃是我國第14個五年規劃,五年規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劃,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的重要體現,已經成為中國發展的制度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