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
2. 如何才能實現我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
展望未來,為了維系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面對三大基本挑戰:第一,解放思想。
我們所面臨的問題的復雜度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超出我們的認識能力,必須再提解放思想。三種傾向恐怕與解放思想相悖。一是對現代市場經濟的過分簡單的理解,現代市場經濟需要恰當的政府管制和干預以及基本的福利性制度安排,而非單極的市場體制;二是把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現行體制奉為制度變遷的終極目標;三是眼光局限於中國自身,無視中國與世界的互動性。這三種傾向都將阻礙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未來中國必須解放思想,破除任何迷信,不斷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體制,這才是科學發展的基本要義。
第二,公眾參與及和諧發展。
經過30年快速發展,中國社會難免會積累一系列社會矛盾,同時,隨著民眾全面素質的提高,參與政治和社會治理的意願將會不斷上升。發展必須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諧性,而包容性、和諧性不是政府花錢、買單所能夠達到的境界,相反,需要不斷地在制度上進行創新,逐步納入更多和更高質量的公眾參與,調節社會各階層的矛盾,這也是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
第三,大國發展戰略。
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中國在
2011年初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現在開始,中國的發展將面臨一個發展中大國所面臨的基本困惑,其中包括國際貿易環境的惡化,也包括資源、能源和技術的難題。作為大國,它必須開發自己的潛在的統一大市場,必須極大地減少對外市場的依賴,也必須在關鍵的技術領域里取得應有的突破,乃至大幅減低經濟活動的單位能耗和污染排放。從現在開始,中國的發展必須走一條讓中國民眾過上不以大量的資源和能源消耗為代價的現代化生活。一旦中國的發展模式在這方面取得了突破,將是中國對全人類的貢獻,尤其是對那些目前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的及落後發展階段的國家的貢獻。
李稻葵:當前中國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理論--人民網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505/c49152-21369446-2.html
3. 實施全球資源戰略,是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客觀要求,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最大好處是實現世界資源的最優配置。一國經濟運行的效率無論多高,總要受到本國資源和市場的限制。只有全球資源和市場的一體化才能使一國經濟發展最大程度地擺脫資源和市場的束縛。可以說,全球經濟一體化實現了「以最有利的條件生產、在最有利的市場銷售」這一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優狀態。
礦產資源在地域上分布的不均衡性和規模上的巨大差異性決定了一個國家若想以低成本資源滿足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走出去」,實施全球資源戰略。事實上,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大國是完全依靠本國資源進行建設的。即使是像加拿大、澳大利亞這樣資源豐富的礦業大國,對國外的礦業投資仍保持相當比例。1996年加拿大主要礦業公司國外勘查投資預算達9.8億加元;澳大利亞1996/1997年度國外勘查投資達7.6億澳元。盡管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兩國礦業公司1998年在國外勘查投資總量有所減少,但基本保持前幾年的水平。通過境外風險勘探建立國際跨國公司型的礦業生產基地,是當前國際礦業界的一大潮流。特別是近年來廣大發展中國家進一步開放礦業門戶,在全球范圍內出現眾多新的待開發的潛在礦產地,跨國公司選擇礦產勘查投資的目標和機會增多,外國投資明顯增加。1997年世界非政府非燃料礦產勘查投資中,拉美、非洲、太平洋/東南亞地區的比例上升到56.4%,比1996年增加5.4個百分點,礦業開發的比例高達70%,比10年前增加了20多個百分點。礦業全球化和國際化趨勢進一步加強。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發展中國家。人均礦產資源佔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居世界第53位。尤其是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用量大的石油、鐵、錳、銅、鉀鹽等大宗礦產,後備儲量嚴重不足,且找礦難度越來越大。進入21世紀,我國仍將處於加速實現工業化階段,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仍將保持強勁增長的勢頭,礦產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劇。據預測,到2010年,主要短缺礦產供應缺口為:石油1.22億噸,富鐵礦石0.7億噸,富錳礦235萬噸,鉻鐵礦135萬噸,銅105萬噸,氧化鋁200萬噸,鉀肥680萬噸。石油進口依存度將從目前的21.5%上升到2010年的42%,鐵礦石由30.5%升至45%,錳礦石由33%升至50%,鉻鐵礦由78%上升到90%,氧化鋁由29.7%升到40%左右,銅的依存度從46%上升到52.5%,鉀肥則從目前90%的水平上下降到85%左右。
我國礦產資源的賦存特點是礦石品位低、質量差,成份復雜,多為共伴生礦,規模偏小,多為中小型礦。這一貧二雜三小決定了其開發利用的綜合成本高。以石油為例,目前國內原油成本約12.3美元/桶,大慶的綜合成本最低,也高達9.6美元/桶,美國前11家石油公司石油平均成本為8.51美元/桶,而其在國外的一些油田的生產成本,甚至低於3美元/桶。規模和質量上的差距更加懸殊,中東一些油田單井產量就相當於我國東部的一個小油田。再如鐵礦,澳大利亞鐵礦石品位多在65%以上,50%以下的根本不算礦,而在我國鐵礦石平均品位只有33%。很顯然,利用國外優質廉價資源可以降低我國經濟發展的總成本。
江澤民總書記在今年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為了確保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我們在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必須充分運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必須加大利用國外資源的工作力度。這是關系我國長遠發展和子孫後代的大計,一定要不失時機地加以推進」。
礦產資源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過去是,現在是,將來還是。這已被世界經濟發展歷程尤其是發達國家發展實踐所證明。保證礦產資源的安全、穩定供應將是我國一項長期的戰略目標,它事關我國經濟社會能否可持續發展,事關我國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能否實現。為此,我們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從全球資源戰略的高度,實施「走出去」的開放戰略,勘查開發國外礦產資源,建設國外穩定供礦基地,實現短缺資源的穩定供應。
4. 可持續發展就是國民經濟連年不斷地發展
經濟發展
通常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按人口平均的實際福利增長過程,它不僅是一種財富和經濟機體的量的增加和擴張,而且還意味著其質的方面的變化,即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創新,社會生活質量和投入產出效益的提高。
經濟增長
通常是指後期的國民經濟產出量在規模上比前期增加,以價值衡量,就是後期的GNP 從數量上比前期增加。美國經濟學家庫茨涅茲曾經給經濟增長下了一個經典型的定義:「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可以定義為給居民提供種類繁多的經濟產品的能力長期上升」。
經濟增長模型
1.哈羅德-多馬模型
2.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
3.技術進步經濟增長模型
4.全要素經濟增長模型
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1)從概念的內涵上看
經濟增長是一個純粹的經濟學概念,側重反映和體現與產出量的增加以及由此所引發的有關經濟方面的關系問題。而經濟發展除此之外,還特別關心社會一般關系的發展變化問題,涉及到非經濟方面的諸多問題。
(2)從學科角度看
經濟發展所關心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從落後狀態向發達狀態過渡的經濟演變過程,而經濟增長則側重於研究和反映某種成熟狀態的經濟進步的動態化問題。因此,目前人們通常把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動態過程的理論和方法稱之為發展經濟學,而把研究發達國家經濟動態化問題的理論稱之為增長經濟學或經濟增長理論。
再簡單說一下:
如果經濟靠擴大規模,會導致經濟連年發展,但是相應的資源也就使用的多,環境污染也就大,人力的消耗也大。顯然,這種經濟發展不是可持續的。
如果同樣的經濟體沒有擴大規模,只是因為採用了先進的技術、管理、甚至制度的變革,就可以在同樣的規模下生產出原來幾倍的經濟效益。無疑,這是可持續的。
所以,該題的本質是考察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道理就像十七大報告中將「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改為「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一樣。
我們這學期也有這門課,前一部分是筆記,後一部分是自己的理解。
好運哦O(∩_∩)O~
5. 森林是國民經濟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保持生態平衡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請說出森林有利於生態環境
森林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的根在地下分布深而廣,形專成龐大的根系,比地上的枝屬葉系統還發達.可謂「根深葉茂」,「樹大根深」,森林的根系可以牢牢的抓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森林能增加空氣濕度,調節氣候,植物進行蒸騰作用,增加大氣的濕度,增加降水,降低溫度.在林木茂盛的地區,地表徑流只佔總雨量的10%以下;平時一次降雨,樹冠可截留15-40%的降雨量;枯枝落葉持水量可達自身乾重2-4倍;每公頃森林土壤能蓄水640-680噸;5萬畝森林相當於100萬立方米貯量的水庫.科學家們觀測發現森林覆蓋率30%的林地,水土流失比無林地減少60%; 在風害區營造防護林帶,在防護范圍內風速可降低30%左右;起到防風固沙作用.還有美化環境的作用.因此森林是國民經濟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保持生態平衡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故答案為:涵養水分;防止水土流失;水分的調度員;防風固沙;防洪保土;消滅污染;美化環境.
6. 21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經濟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未來海洋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海洋經濟安
(1)材料一反映了~2010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不斷增加,海洋生產總值佔GDP比重整體呈上升趨勢,但海洋產業結構基本未變,沒有達到預期目標。 (2)①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發展海洋經濟有利於增加我國的經濟總量,提高綜合經濟實力。②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發展海洋經濟,可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質量。③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發展海洋經濟,有利於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優化經濟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有利於提高我國的開放型經濟水平,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 (3)浙江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的過程,體現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浙江省委召開工作會議,就浙江海洋經濟發展提出總體要求、戰略定位、主要目標、指導原則和主要任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全國人大代表就加快發展海洋經濟進行專題調研,聽取政府相關部門的報告,並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省高院公布《關於為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見》為浙江發展海洋經濟提供司法依據,體現了依法治國。
7. 如何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論文
什麼是經濟可持續發展http://www.uzz.e.cn/dlx/ie-classroom/environment/wykj/main08005.htm 可持續經濟發展是一種合理經濟發展形態。通過實施可持續經濟發展戰略,使社會經濟得以形成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這種模式,本質上是現代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它正確地在經濟圈、社會圈、生物圈的不同層次中力求達到經濟、社會、生態三個子系統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使生產、消費、流通都符合可持續經濟發展要求,在產業發展上建立生態農業和生態工業,在區域發展上建立農村與城市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
《中國21世紀議程》認為,在中國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少、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比較落後的條件下實現可持續發展,主要是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不斷改善發展質量,提倡適度消費和清潔生產,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持資源基礎,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即經濟發展不但要有量的擴張、也要有質的改善。現在為大家介紹由湖南大學統計學系陳長華同志提出的一套經濟可持續發展評估指標體系,供參考。該指標體系共分七類指標: 一、經濟規模。包括人均GDP、GDP增長率。 二、經濟效益。包括農業勞動生產率、工業勞動生產率、萬元產值能耗、萬元產值三廢排放量。 三、經濟結構。包括第三產業佔GDP比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GDP比重。 四、經濟發展外向度。包括進出口總額佔GDP比重、利用外資佔GDP比重。 五、經濟推動力。包括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和出口增長率。 六、科技教育能力。包括文肓(半文盲)率、教育支出佔GDP比重、萬人擁有科技人員數、科技和研發經費佔GDP比重。 七、環境治理保護力度。包括污染治理投資佔GDP比重、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三廢治理和綜合利用產品產值占總產出比率、保護區面積率。 參考資料:http://www.wensheng.gov.cn/main/2004-7/2004719140521.asp bright1132 - 魔導師 十一級 資料是這位網友找到的,希望可以幫助你哦 朋友
8. 為什麼說信息產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你就那麼想,以前沒有網路的時候,遠距離交互信息,我們用電報、寫信;現在我們內可以直接電話、視容頻通話、郵件等,這個效率提高幾倍你自己去想;還有就是你覺得你現在還離得開手機嗎?電子商務,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實現了地理上的無限制商務。 當然,如果你要標準的考試答案,自己網上去搜,我只是給你更加務實更有思考意義的答案。我讀大學以來,就對所謂的標准答案很反感,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
9. 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1.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有利於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2.有利於促進經濟版增長方式由粗權放型向集體型轉變,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3.有利於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 4.從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發展轉向長期利益、整體利益的發展,從物質資源推動型的發展轉向非物質資源或信息資源(科技與知識)推動型的發展。 5.我國人口多、自然資源短缺、經濟基礎和科技水平落後,只有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才能實現社會和經濟的良性循環,使各方面的發展能夠持續有後勁。
與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相關的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