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美關系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中美關系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0-12-10 07:34:12

⑴ 中美關系能影響世界格局嗎

中美兩國未來十年的發展前景,將受到中美兩國經濟增長與匯率變動等復雜因素,以及黑天鵝事件等不可測因素的影響。作為大概率,未來10-20年,即便中國經濟規模超過美國,但屆時中美兩國綜合國力仍將存在差距。

即便中國能獲得經濟總量的世界冠軍,但在軍事、金融、科技等其它領域,則未必能與美國並駕齊驅。未來10-20年,世界格局是演變為中美兩極對立還是中美兩超與多元力量並存,仍有不確定性。

一方面,伴隨中國經濟規模接近並超過美國,而美國要維護霸主地位,中美兩極對抗似乎難以避免。因為中美兩國社會制度不同,美國打壓世界老二的戰略本能難以改變。

美國挑起對華貿易摩擦的實質是美國正不擇手段地遏制、削弱中國的發展,並利用中國與周邊鄰國存在的領土、領海及海洋權益爭議,在南海和東海編織反華包圍網。

中美在長期對立中形成實力接近,便容易形成類似美蘇兩極對抗體制。在美國權力政治與現實主義決策邏輯不變的情況下,一旦中美成為世界上的兩個超級大國,必將導致兩極世界的出現。

(1)中美關系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不管是經濟實力還是政治軍事實力,以目前中國的能力要確保一帶一路建設順利進行當然困難。但是,一帶一路建設規劃不但是中國的發展戰略,同時也是惠及區域內國家甚至是惠及世界的宏大規劃。

同時也是目前挽救世界經濟推進世界經濟發展的唯一可行的計劃。這一點毋庸置疑。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區域內甚至於世界各國的經濟會聯系的更加緊密,逐漸的會形成命運共同體。惠及者越多,反對者或拒絕參與者會越來越少。

隨著規劃的推進,中國的實力會快速的提升,中國保護一帶一路的能力自然也會不斷的提升。反過來,中國能力的提升,更有利於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貧窮是戰亂的根源,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也是一個扶窮解困的過程,更是一個共同發展的過程。解決了貧窮,戰亂自然會減少。

隨著推進中國互利共贏的理念會讓更多的國家接受,對中國稱霸的質疑會逐漸的減少消失。

⑵ 中美經濟關系怎樣

解讀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如何看待中美關系發展
2010-05-26 08:27:00 來源: 新華網(廣州) 跟貼 0 條 手機看新聞 為期兩天的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25日在北京結束。此輪對話雖然是在中美兩國間舉行,卻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新華社駐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和日本的記者為您介紹駐在國媒體、官方人士和專家學者是如何關注此輪對話、如何解讀此輪對話成果、如何看待中美關系的發展及其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如何評價中美對話機制

新華社駐華盛頓記者劉洪:在此輪對話之前,我采訪了布希政府時期財政部的中國事務和美中戰略經濟對話特使霍爾默。霍爾默說,他對奧巴馬政府能夠繼續推動與中國對話感到非常高興,兩個大國進行公開接觸非常重要。在霍爾默看來,戰略與經濟對話雖然不可能解決中美間的所有問題,「但對話可以加深中美之間的相互理解」,因此再怎麼高度評價中美戰略與對話機制都不為過。

美國財政部負責戰略與經濟對話具體事宜的洛文傑也公開表示,中國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對美國公司和企業來說,意味著巨大的商機,當然也存在著極大的經濟挑戰。戰略與經濟對話讓美中高層能夠坐下來,通過全面和坦率的溝通和交流,共同面對這些挑戰。

當然,在利益多元化的美國,也有一些分析人士對這一對話機制存有疑慮。但美國主流媒體都認為,該對話機制使中美官員齊聚一堂,有助於加強他們之間的相互了解,增進工作接觸,這將有助於中美關系進一步平穩發展。

《華爾街日報》就有文章打趣說:「看一看美方的參會人員名單,人們會很容易地認為美國政府的多數行政部門暫時要搬到北京辦公去了」。這么多美國官員同時出訪一個國家,參加一次對話,是非常少見的,也足見美國對發展與中國關系的高度重視。

新華社駐巴黎記者應強:法國媒體非常關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一周前,法國媒體就開始報道這輪對話。法國第一大報《費加羅報》等用整版報道中美此輪對話,既有北京現場的報道,又有對相關經濟專家的采訪。

法國《歐洲時報》25日發表評論文章《中美關系亟須超越怪圈》,探討中美關系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文章說,過去一年,中美關系的發展可謂充滿戲劇性。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作為兩國元首共識的產物以及目前中美之間規模最大的雙邊交流機制,無疑將對種種猜測做出回應。

新華社駐倫敦記者郭瑞: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刊登文章說,在全球經濟嚴重失衡的形勢下,中美對話具有世界性影響。中美關系被很多媒體稱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系,兩國在防擴散、全球反恐、維護地區穩定等政治和安全方面具有廣泛的一致性。而在經濟領域,兩個經濟大國的利益矛盾相互交錯,難解難分,影響著21世紀國際經濟關系的走向。

如何看待中美對話的變化

新華社駐倫敦記者王建華:英國媒體對近幾年來中美對話機制與對話內容的變化十分感興趣。《金融時報》評論說,以前美國總是利用對話的場合對中國進行開放市場的說教。而在金融危機之後,對話形態出現轉變,開始反映出兩國間一種更為平等的經濟關系。在此輪對話中,雙方都避免涉及存在分歧的話題,擺出和解的姿態。曾對中國經濟持批評態度的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在抵達北京後改變口風,表示中國開始調整經濟平衡,在從依賴出口向注重內需經濟模式轉變方面已經取得了進展。

劉洪:去年中美舉行第一輪戰略與經濟對話時,國際金融危機依然肆虐。而今年對話時,恰逢歐洲債務風波不斷發酵。因此至少在經濟層面,中美就多了如何共同應對債務危機這一共同話題。許多美國媒體關注的一個焦點,就是中美對歐洲債務風波的反應和對策。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在當前關鍵時候,作為世界第一大和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美中在政策上加強合作與協調,有助於穩定世界投資者的信心,促使世界經濟走向可持續復甦。

《紐約時報》報道也從美國的角度認為,這輪對話與去年對話一個「顯著不同點」,是美國經濟已重拾增長勢頭,這使得美國在經濟問題上更有信心。

應強:法國《世界報》說,從布希政府開始,中美就開展了類似對話。但今年的戰略與經濟對話,美國派出了200人的龐大陣容,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該報援引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的話說,美國代表團幾乎包括了美國政府各方面的重要人物。《歐洲時報》則評論道,美方派出強大陣容,顯示出其急於修補雙邊關系的決心。

法國媒體還特別關注中美之間戰略和經濟對話對歐洲的影響,特別是歐洲目前深陷債務危機、歐元貶值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等問題成為歐洲媒體關注的焦點。

新華社駐莫斯科記者趙志鵬:俄多家主流媒體均注意到了參與此輪對話的美國代表團規模龐大。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專家伊戈爾·通貝格在俄羅斯《生意人報》上撰文說,美國政商精英集體「空降」北京,表明雙方關系出現新的「解凍」。俄媒體還注意到,此輪對話還突出了伊朗核問題和朝鮮半島局勢等國際熱點問題。

新華社駐東京記者吳谷豐:日本媒體普遍認為,與往年的對話有所不同,中美雙方更加重視開展經濟合作,美方沒有過多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對中方施壓,以免中美關系因此發生摩擦。

如何看待對話折射出的中美關系

劉洪:從原先的戰略對話和戰略經濟對話,到現在集合幾乎兩國半數部長參加的戰略與經濟對話,一方面說明中美雙方的共同利益和關切在增多,另一方面也說明雙方越來越把對方當作平等的夥伴,在許多問題上也變得更加相互理解。

中美關系近幾年來的發展,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中國和平發展給世界格局帶來的影響,也讓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意識到,中國是世界的一支建設性力量,中國發展對美國有益,中美加強合作,也會讓世界受益匪淺。

應強:接受《費加羅報》采訪的經濟學家說,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已經讓雙方不得不進行對話。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國債持有國,而美國目前的首要問題是降低赤字、增加就業。面臨歐洲危機影響,中國和美國的合作關系正在加強。

法國媒體還說,此輪對話標志著中美雙方都希望消除分歧、展開合作的意願。雙方意識到中美之間建立坦誠對話的必要性,雙方面臨共同的利益,攜手合作將對世界經濟復甦作出貢獻。

趙志鵬:俄羅斯《獨立報》注意到一個細節,希拉里在對話前參觀上海世博會美國館時,向孩子們分發了毛絨玩具,而玩具上的標簽寫著:中國製造。該報就此評論道,這反映了中美經貿合作的現實。《生意人報》則指出,中美互為第二大貿易夥伴,共同的經濟利益拉近了中美兩國的立場。

吳谷豐:日本《每日新聞》說,從這輪對話來看,中美兩國願意進一步加強合作,但中美兩國在韓國「天安」號警戒艦沉沒事件和人民幣匯率等問題上仍然存在意見分歧。而《讀賣新聞》則說,美方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體現了重視中美協調的姿態。

⑶ 中國和美國的貿易地位和經濟地位,中美關系如何

2012年10月14日,中國駐美國大使張業遂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過去10年裡,世界和中國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的群體性崛起成為影響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中國經濟總量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重要力量。中國共有2000多名維和人員在境外執行任務,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
與此同時,中國還在國際體系變革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中國積極參加二十國集團峰會進程,與國際社會一道努力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世界經濟增長。中國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份額和投票權增加。中國積極參加世界貿易組織多哈回合談判、氣候變化談判和全球治理改革等,在許多區域性組織中發揮了建設性作用。
張業遂說,中美關系的發展變化是中國世界關系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美重新打開交往大門40年來,在中國幾代領導人和美國歷屆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兩國關系總體保持了穩定發展勢頭。過去10年可以說是中美關系迅速發展的10年。中美關系已成為當今世界最重要、最富活力的雙邊關系之一。這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中美兩國的利益聯系日益緊密。中美互為第二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達4466億美元,是兩國建交時的182倍。建交之初,中美之間人員往來每年約1萬人。而現在每天有近1萬人、每26分鍾有一架航班往來於兩國之間。中國在美留學生超過16萬人,美國在華留學生已達2.4萬人。
二是中美高層往來和對話磋商頻繁、深入。2003年至今,中美兩國元首共舉行26次會晤。雙方新建了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戰略安全對話、亞太事務磋商、中東事務磋商、省州長論壇等多個重要對話機制。雙方各部門、各層級之間的日常交流與溝通更是不計其數。通過這些交往,雙方就廣泛議題保持著深入、坦誠溝通,對加深了解、增進互信、深化合作、管控分歧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是中美在國際和地區問題上保持著密切溝通與合作。兩國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對話,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進行建設性合作,為推動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作出重要貢獻。兩國在朝核、伊朗核等地區熱點問題以及反恐、防擴散、氣候變化、能源、糧食安全、疾病防控等全球性問題上開展富有成效的協調與合作。
張業遂認為,由於中美社會制度、發展階段、歷史文化傳統不同,兩國在一些問題上存在矛盾和分歧是正常的,關鍵是要正確看待和妥善處理。中美之間的矛盾和分歧,有些是因為政治偏見所致,有些由於相互缺乏了解造成,有些是兩國建交以來一直存在的老問題,有些是隨著兩國關系快速發展而出現的新問題。
張業遂說,確保中美關系穩定發展的關鍵是要相互尊重、平等互諒,特別是尊重和照顧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妥善處理分歧和敏感問題。雙方應堅持通過對話磋商,增進理解,積累共識,避免誤解和誤判。對於兩國的經貿摩擦,應本著開放精神和互利原則,通過平等協商妥善處理。
展望中美關系的發展前景,張業遂表示,胡錦濤主席初訪問美國期間,同奧巴馬總統就中美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系達成重要共識,為中美關系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全球化時代,在中美兩國利益聯系日益緊密的背景下,看待和處理中美關系需要新視角、新思維。中美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合作是中美關系的主流。中美關系不是、也不應該成為「零和游戲」。[2]
張業遂說:「我相信,只要雙方堅定致力於相互尊重、增進互信、拓展合作、妥處分歧,中美兩國完全可以打破歷史上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必然走向對抗的所謂『定律』,走出一條和平相處、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之路。」

⑷ 中美關系該怎麼發展才能利於全球經濟

中美關系的未來發展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中美兩國作為世界上兩個舉足輕重的大國,它們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也不斷加強。中美關系的好壞不僅關繫到兩國本身,而且關繫到整個世界局勢的安全與穩定。然而,事實並不總象人們希望的那樣。自從中美建交以來,兩國關系幾起幾落,甚至曾經遭受過可以稱得上是危機的重大挫折,從政治、經濟、戰略等不同角度探討中美關系,而且幾乎所有人都回顧過去,綜述現在,展望未來。只有維護世界的和平、穩定、發展,才會有利於整個人類的文明進步和發展,胡錦濤主席與布希總統就全面推進21世紀中美建設性合作關系達成重要共識。推動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始終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任務,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同時通過自身發展來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我們希望通過中美雙方共同努力,解決好存在的問題,抓住發展的機遇,保持世界和平和推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使中美關系繼續朝著對兩國和兩國人民都有利的方向發展。
在美國看來,一個發展迅速的大國不是盟友,便是敵人。前者以英法為例,而後者有前蘇聯作證。因此當美國遭遇如今的中國,傳統的美國外交戰略思維往往會在中美錯綜復雜的利益糾葛中迷失方向。假如中國的實力繼續增長,中國將不可避免地陷入與美國的沖突。但是中美關系的未來會受一系列共同聯系在一起的多種成因的共同作用的影響。只要中美之間在意識形態和政權類型方面的差異仍然存在,中美兩國就很難達成某種互相都能接受的妥協。中美關系的未來很可能會由一些互相矛盾的趨勢彼此「抵消」以及一些能夠起到互補作用的趨勢的彼此「聚合」這兩種狀態來共同決定。這些相互矛盾的力量的沖突將導致中美關系的性質繼續表現為一種有限競爭的性質。就像中美兩國現在所做的那樣,兩國將繼續進行貿易往來,並且在一些問題上進行會談與合作,但兩國仍將以深刻的不信任的態度看待對方,並為了防範今後可能會發生的對抗而採取行動謀求外交優勢和加強軍事力量。
台灣問題的關鍵中是美關系問題。美國既然承認一個中國,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美國戰略利益決定的。因為美國不希望看到一個統一而強大的中國。在對待台灣問題上,美國表面上不支持台獨,骨子裡希望台灣獨立,在台灣不能獨立的情況下,維持不統不獨,從中謀利,把台灣做為美國制衡中國發展壯大的一張王牌。中國政府不能期待美國改變對台灣的戰略和政策,一定要做好非和平統一的准備。但是,美國的存在是一個客觀現實,中國必須面對,是繞不開的。必須十分重視並加強對美國的外交工作。如果中美關系處理不好,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並且雙方對全球形勢的判斷如果有共識,雙方都會對共識一起努力。還包括中美兩國對未來的期待,還有認知的問題,比如互信的問題,就是在

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溝通,有分歧沒有關系,但雙方可以進行溝通。 有的可能隨著時間會改變,達成共識。有的隨著時間也不一定改變,畢竟兩個國家的國情不一樣,價值理念不一樣,民族信念不一樣,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樣,所以這種溝通是非常有意義。
經受了國際風雲變幻的考驗,但中美關系仍然克服了各種困難和障礙,在驚濤駭浪中向前發展。中美兩國之間的矛盾與分歧,這是美國遏制中國的根本原因,但共同戰略利益的存在,這是兩國開展合作的基礎。美國對華採取遏制還是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對中美之間共同利益的認定。當今影響中美關系的決定因素主要有三個:安全、經濟、民主。安全利益是決定中美關系正常發展的基礎。 經濟利益是推動中美關系不斷前進的保障。民主分歧是造成中美關系緊張的重要因素。所以中國應在關系關系中把握形勢穩中發展。
隨著中國的發展,中美關系中中國也有著很多機遇。中美關系在新世紀面臨進一步向前發展的好機遇。中美兩國都是世界上的重要國家,兩國都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等重大問題負有重要責任。兩國在相互合作中,雖然有分歧,但更重要的是有共同利益。中美關系經歷了一些波折,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友好協商,在認識到雙方共同利益的基礎上,特別是去年下半年以來,兩國關系有了很大發展。現在的價值就在於中國和美國關系已經是越來越密切了,我們利益糾纏在一起,我們之間問題也有不少,這就是為什麼中美要交往的價值,我們怎麼使兩國關系更好的發展,使中間存在的問題更好的解決,這就是中美交往之間的價值。
事實說明,中美關系的發展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利益,也促進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近年來,中美關系出現積極的發展勢頭。中美一致同意要共同推動互利雙贏的中美經貿合作關系的發展,對於存在的一些分歧和摩擦可以通過平等協商,妥善解決,不久前召開的第十七屆中美經貿聯委會所取得的成果就是一個例子。兩國在軍事、執法、科技、文化、教育等領域的教育合作有著廣闊的前景。在反恐、防核擴散、禽流感防空、能源、環保、抗災救災等重要方面的對話與合作也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推進朝鮮半島核問題六方會談進程,繼續為實現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而努力,可維護世界和平。抓住中美關系穩定發展的良好機遇,大力發展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建立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並與世界各國一道共同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這是一個重要歷史機遇,也是符合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的機遇。

⑸ 近年來中美在經濟與文化上的爭議 對中美關系有何影響

1.美國通過貨幣轉嫁危機
打個比方,2年前中國借了美國1美元,相當於人民幣8元;版現在美國還了中國1美元,但人權民幣已經升值了,只相當於6.6元人民幣,中國就從中虧了1.4元人民幣。中國可以向美國借了很多的錢的,人民幣一升值就會把美國的巨額虧轉移到中國,所以中國肯定要控制升值速度的。

2.另一方面,美國想讓人民幣升值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中國之所以有這么多國際投資,就是因為國際上就很少的美元,歐元等,就可以在中國建廠,買房,置地。但如果在美國做一樣的事情,花費就會高很多。這樣大家都不在美國投資,哪怕美國自己人都喜歡到中國做生意,就會導致美國人失業,失業了就養活不了自己, 生活水平下降,社會就不穩定等問題就出現了。

⑹ 為什麼中美關系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最復雜的雙邊關系

因為抄中國是個超大的經濟體襲,是最理想的幫助美國消化債務問題和解決國內經濟問題的經濟體,可是中國又是一個和其他的國家與地區很不一樣的經濟體,很多很多方面,包括金融政策與經濟模式等等等等因素都不能夠很好的適合美國以往的吞咽結構。於是矛盾出現了。它很需要中國,可是中國又不是很順從的幫助它。
個人覺得美國這種畸形的經濟模式遲早會被它體內的毒瘤反噬。我們最優解就是耗到它自己崩潰。只要扛住它一波一波死前的大力撕咬就成了。扛得住的。前提是把自己做扎實了,腳跟站住了,踏踏實實的照顧好自己的支柱。該推的推,該拉的拉,該打的打,該放的放。時機到了,反手一拍。。世界就安靜了。

⑺ 請結合中美建交35年來的歷史談談對中美兩國關系健康發展的認識

對中美關系的認識

----以新千年後中美關系發展為例

關鍵詞:中美關系 密切 不信任 合作假戲

內容提要

中美兩國至1949年以來,關系發展大致經過一下四個階段:(一、)隔絕與對峙時期)(1949——1971此文對此不做探討)(二)破冰與建交時期(1972 ——1978)(三)中美雙邊關系全面發展時期(1979——1989)(四) 中美關系在曲折中前進(1990至今)。

中美關系在建交後的三十年裡,得到的發展有目共睹。而在奧巴馬繼任後,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的打背景下,雙方關系被歷史性、第一次推上歷史的前台。可以說中美關系的走向牽動著全球的神經,在國際政治這個詭計多變的環境中,這一問題更顯的撲朔迷離。也正是如此對這一問題的看法也可謂人言言殊。我認為中美關系在歷經三十年的風雨後,在各方面關系發展日益成熟時,互相間的不信任也在增大。換句話說,中美兩國在一系列廣泛問題上變得不成熟時,雙方對對方長期意圖的更本性不信任卻在增大。

中美關系發展歷程回顧

1971年雙方以乒乓外交拉開了兩國建交的序幕。1979年鄧小平訪問美國,中美開始實質意義上的雙邊關系。1986年十一月,美國太平洋艦隊訪問中國青島,中美雙邊關系有政治、經濟領域向軍事領域延伸。2005年八月,中美首次戰略對話在北京舉行,雙邊關系向戰略高度發展。2009年美國信任總統奧巴馬上任不久,新任國務卿希拉里訪問中國,以密切同中國的聯系。此舉本外界普遍認為是中美關系新發展階段到來的前奏。

從以上發展歷程來看,中美雙邊關系發展的總趨勢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所以在可預見的時期內,雙方的合作還會更加密切。但同樣需要注意的是,隨著中國實力的不斷增強,會不可避免的被美方認為侵害美國利益或將中國視為潛在的最大威脅。這顯然與美國的全球霸權戰略有直接關系。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看,以後的一個時期里美國對中國的不信任將更加凸顯。美國對中國是「既愛又恨」,這似乎聽起來很矛盾,可如果你仔細的研究一下美國的對華政策後,就不會再感到驚訝了。事實上,美國對華的大政策沒變,可中國卻是在不斷的變化著,變得日益強大了,而中國的強大無論以何種方式展現出來,都會不可避免的「侵害」美國利益。但另一個方面,美國和中國的依存度,以及中國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讓美國不敢採取過於激烈的措施。由於這種「蘿卜加大棒」的情況的存在,在暫時的時期內蘿卜被時局推到最前沿,但也應注意的是大棒也在悄然的逐漸強硬起來。這一切決定了中美關系必須在前進與曲折的二重奏里前行。

下面具體分析一下中美關系發展狀況及原因

一、戰略角度方面

美國是全球霸主這一現狀是美國制定自己戰略政策的基點,也就是全球霸權政策。其他的不說,就看看大家熟知的「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南聯盟大使館事件」還有近期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就會知道什麼叫囂張,什麼叫霸權!因而中國的崛起,讓多年沒有對手的」山姆大叔」很不習慣。畢竟歐盟、日本雖然很強,但是美國對他們還是自己感覺可以控制的,至少美國自己認為還是可以琢磨透他們的意圖的。可對於美國來說中國卻不是這樣的,盡管她的實力還遠不如歐盟和日本,但她的很多舉動確實有些讓美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有一點美國心裡很清楚:雖然很多事務上美國和中國有密切的合作,但更多重大事務的決策上北京絕不會按美國的意圖走,即使華盛頓向北京施加很大的壓力,特別是涉及到國家根本利益時。這一切讓習慣了「我是老大,聽我的」的美國很不適應,卻也有些奈何不得。畢竟美國自己明白,中國這個東方的「龐然大物」不是自己能一口氣吃得消的。這也就決定了美國對中國的防範的必然性。

在防範的同時,美國也不得不承認中國日益增長的實力,這讓美國不防範中國更多的是與中國合作,當然共同利益是根本。而中國日益增長的國際影響力也是讓美國意識到很多事情必須要有中國的參與。所以中美之間關系的發展是不可逆轉的。

二、政治方面:

發展中美關系的最大障礙是台海關系,而美國一直把台灣問題視為牽制中國的一張「王牌」。美國在太灣問題的作為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台海之間的局勢,這也是三十年來中美關系大起大落的根本原因,同時這一問題也成為中美最易出現摩擦的敏感問題。美製定的安全戰略特別是亞太安全部署,更是吧「圍剿中國」視為第一要務。中國毫無爭議的成為了美國最大的潛在對手。隨著「太平洋第一島鏈」的形成,美國對中國新一輪海上封鎖實際上已經形成,這難免給中美關系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但另一方面,中國「和平崛起」戰略的提出和成功應用,使美國在亞太地區所作的安全戰略布署很大程度上成為徒勞。國民黨在台灣「大選」中獲勝後種種想緩和兩岸關系的舉動,又使台灣問題暫時性的緩和下來。中國在西北地區的戰略部署更是讓美國「完全封殺」戰略化為了泡影。因此從這些層面看,中美發生大摩擦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至少近期是不可能的。所以說中美關系近期不會有太大的波折。

三、處理國際事務方面:

美國在處理國際事務中毫無疑問仍是絕對的「老大哥」,但如果理解成對國際事務的絕對話語權,卻也是不合理的。在朝核問題上,中國成為美朝雙方斡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了一個協商的平台,雖然朝鮮近日宣布成功進行了核爆實驗,但中國與美國的密切合作對六方會談的巨大促進作用,也是國際公認的。在反恐方面,中美之間也在積極尋求相互間的合作。「天劍行動」毫無爭議的昭示了中國在反恐事務中的態度和地位。在伊朗核問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方面以及對全球變暖和近期的全球金融危機上,中美雙方大都有這密切而有效地合作。

從這一點來看,中國在處理國際事務上似乎和美國是一個步調,但卻也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我國的第一要務,而在現在這個有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中中國無疑也是最大受益者之一。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根本沒實力、更沒必要去試圖改變這種國際秩序。換句話說,中國現在沒必要、也沒資本和美國公開的一對一叫板。所以呢在處理國際事務上,中美之間的合作是大於競爭的,至少近期內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四、經濟方面:

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國不僅成功融入世界經濟,更是在2006年實現對世界經濟貢獻額度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經濟新的火車頭。並成功的坐上了「世界工廠」的寶座,與世界經濟高度影響力。也正是這些才使西方經濟學家稱:我們害怕中國失敗遠勝於害怕中國成功!特別在金融危機中,中國經濟的上佳表現更讓許多美國經濟人士呼籲應給予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更大話語權。更有人批評美國和西方說:「如果你不改變對中國的態度,你們最終會明白你們開出的葯方遠比問題本身更嚴重。」於是乎又出現了讓中國人都大跌眼鏡的「G2"理論。這些都讀不免有恭維之嫌,畢竟中國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家底」,畢竟現在中國正處在時代的岔路口,更需要冷靜,最忌飄飄然。但從中也可以看出國際對中國的重視,更重要的是美國對中國的重視。他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美合作對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重要程度。

在貿易逆差方面,對於其真實原因美國高層更是心中肚明。中美兩國分屬兩個不同鏈條斷,一個是上游,一個可以說是絕對的下游。美國如果想改變貿易逆差的現象,只要放鬆一下對華貿易限制,就不存在所謂貿易逆差問題了。說白了,貿易逆差問題就是為了政治的需要而已,沒有任何實質的意義。關於人民幣匯率問題,美一直向中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全球經濟形式帶動了人民幣升值,可人民幣剛升值美有望指責中國操縱匯率。這一問題也就等於挑明了,就是一個政治游戲,沒有現實價值。

作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中國清楚的知道巨額外匯對中國所意味的風險,特別是在全球經濟危機的背景下。而這一切的「元兇」就是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危機。但無奈的是中國必須和全世界一起為美國買單——不得不繼續買入美國國債,特別是中國!因為美國國債是現在相對最好的避風港,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容下2萬億美元這個近乎可以成為「巨無霸」的外匯儲備。盡管美元貶值的話,外匯會巨額縮水,可也沒有更多的選擇。如果不買進美國國債,美國經濟可能會很快崩盤,這樣對外匯以美元為主的中國來說損失會更大。也許有人會說,拋售美國國債或用美元資產到國外並購來減少外匯不就行了。可問題的關鍵在於你敢賣出美國國債誰能買、誰敢買?再者說你這個最大債權國都急著拋售美國國債,那其他的國家不就更急著拋售出去嗎?這只會更快的加速經濟的衰退!還有,買入別國資產,可對於如此大塊的外匯湧入,別的不說,單就國家經濟安全考慮也沒有國家敢接啊。所以對中國來說這更多是一個無奈之舉,中不想美經濟崩盤,以減少損失,美國更不想了。所以美中形成了一個「金融恐怖平衡」,把雙方結實的困在了一起。

其他一些方面,中國的快速發展,提高了中國模式是合法性和親和力,相應的美國對中的體制壓力會有很大的減弱。這向西方發起的沖擊,不可避免的會削弱美國的「軟實力」。勢必會引起美國方面更多的「戒心」,這也是影響中美關系的一個不大不小的因素。

結 語

總之,中美雙邊關系的不斷想前發展是必然的,爭端與摩擦也是不可避免的,但鑒於雙方的現實狀況和國際的大背景,相當的一段時期內不可能有大的沖突。當然這些都是建立在美國自認為可以控制、可以容忍中國的前提下。當然也是出於這樣一種認知:中國以維護國家統一和維護國家利益為第一原則,其次才是發展對外勢力意圖民族崛起。事實上中國也就是在這個層次沒發展著,這也就成了現在中美關系合理的一個狀況原因。所以說,中美關系在可預見的時期內總趨勢是好的。也就是說,在短期的可見對方意圖的時段內在更為廣泛和深入的問題上雙邊關系會變得愈發成熟,而對對方長期政略意圖的更本性不信任卻在不斷增長。

閱讀全文

與中美關系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