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二戰對德國經濟的影響

二戰對德國經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0-12-10 06:54:20

❶ 二戰後德國對歐發展的貢獻

搜一下:二戰後德國對歐發展的貢獻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❷ 二戰時期德國的經濟政策是什麼經濟情況和社會情況怎麼樣

全國經濟的迅速卡特爾化,為希特勒上台提供了經濟環境和金錢資助之外,這個結果本身也被上台後的納粹當作寶貴遺產和大好經驗繼承下來。納粹的經濟政策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在工業界大搞卡特爾,用巨額訂單喂養它們,整合出幾個高效又聽話的巨型戰爭齒輪來.
1924年到1933年,在德國國家銀行主席沙赫特和華爾街大佬JP摩根主導的道斯計劃和楊計劃之下,通過華爾街的國際財團經手流入德國的貸款總額為330億馬克,其中的最大三筆款項,分別建立和幫助了三家大工業卡特爾。
「卡特爾」這種壟斷形式最早就源於德國,詞根也是德語,指的是把小生產廠家由統一定價限量的協議聯合起來,控制某一種行業的整個市場,比方說OPEC組織 就是一個卡特爾。卡特爾的特點是簡單有效,缺點是不夠穩定,每人都有破壞協議的動機。但是在德國這種持重守信的地方比較合適,它從漢撒同盟時期開始就有一 個悠久的信用傳統,背信棄義的事不太流行。美國的資本進來之後,很快就看中了這種壟斷形式。銀行家們的操縱方法很簡單,控股其中最強的一個或幾個企業,讓 它們在一兩種基本產品上占絕對優勢,進而控制整個卡特爾。
三家最大的卡特爾分別是德國通用電力(A.E.G),聯合鋼鐵,I.G.法本,它們分別控制了電力、鋼鐵和化工行業,把握了德國的工業命脈。到1937 年,聯合鋼鐵和IG法本生產的爆炸物加起來佔全國總量的95%,著名的克虜伯軍火公司也在它們控制之下。這個不僅得益於美國貸款,還有美國的技術。美國的 投資者直接進了它們的董事會.
希特勒上台後沙赫特成為了內閣經濟部長,主導了納粹德國的經濟走勢,希特勒本身對經濟並不了解,不過是讓他放手去干而已。
金融體系方面:
羅斯福:1933年3月9日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恢復銀行信用;對有償付能力的銀行 , 允許盡快復業。

希特勒:1933年重新修訂的《銀行法》頒布,帝國銀行可以「創造就業匯票」進行貼現,以便為創造就業向新政府提供資金。取消帝國銀行的理事會,帝國銀行行長及董事會成員的任命權轉歸政府(就是便於國家控制銀行)。
羅斯福:從 1933 年 3月10 日宣布停止黃金出口開始,採取一個接一個的重大措施: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儲存黃金和黃金證券 , 美鈔停止兌換黃金 ;4月19日 , 禁止黃金出口,放棄金本位。
希特勒:拒絕接受國外借款,以生產作為德國貨幣的基礎,放棄黃金為本位。並停止所謂「外匯自由」,用直接易貨的方式來進行進出口貿易。
工業方面:
羅斯福:1933年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全國勞工關系法》,訂出各企業生產的規模、價格、銷售范圍置於國家監督之下;給工人們訂出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
希 特勒:1934年通過《德國經濟有機結構條例》,在原有企業主聯合會及各壟斷組織基礎上,新設立了按部門和按地區的兩類經濟調節機構,形成一個自中央到地 方的龐大體系,對國民經濟進行干預和調節,有計劃的經濟使德國的工業發展速度超過了英、法、美。1932-1938年,德國生鐵產量由390萬噸上升到 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上升到2320萬噸。

農業方面:
羅斯福:通過了《農業調整法》,鼓勵農民減產;大量銷毀農產品;給減產農戶補貼希 特勒:帝國糧食局及其下屬的數萬個基層機構,是希特勒政府幹預農業活動的基本工具。全部的農業事務,包括播種面積及作物類別、農業就業人數、化肥的分配、 飼料的購買、農產品義務上繳數量、農產品價格、經營農產品貿易的利用額、農戶的收入,甚至農民自己留用的脂肪量及運送給城市親友的蛋品數量等,都受到國家 的控制,避免生產過剩。

❸ 二戰時期德國的經濟到底如何

一、德國為了擺脫危機,不得不加強國家干預經濟,通過公共工程消滅失業,加強工業的國有化,同時也保證私有化為經濟帶來活力。

  1. 由政府舉債,興建公共工程。

  2. 大力擴軍。

  3. 配給制。

多管齊下,就這樣創造了納粹德國的「經濟奇跡」,失業近乎絕跡,經濟增速超過20%,各種百廢俱興。


二、這種飲鴆止渴的刺激經濟,帶來了幾個大問題。

如果軍隊不再需要產品,經濟該何去何從?這就成為了二戰爆發的重要的經濟因素,如果納粹德國不發動戰爭,在未來經濟就會因為大量的債務和赤字崩潰。事實上,1936-38年,德國的平均工資水平下降了25%。所以,不斷發動對外戰爭,創造軍需訂單,就成為了維持經濟的必須手段。

在1936年左右,世界市場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而工業成品(德國出口的主要產品)的價格在下跌,德國政府越來越難以維持收支平衡,1933-36年,德國的出口下降了9%,進口同比上漲9%,帶來了嚴重的貿易逆差。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只能通過強行控制個人市場投資的方式來刮地皮。1934-38年,德國的非上市流通證券所佔的市場份額從超過一半下降到大約10%左右。

即使在戰爭爆發,西歐都被納粹佔領的情況下,德國無法將工業產品往已經工業化的西歐傾銷,資本流動無法構成循環,德國只能陷入資本的自我循環狀態。

所以可以知道,德國的擴張必然是「全球性」的,不以元首意志而轉移的,所謂「換取德意志民族更大的生存空間」,倒不如說是向東打開市場。但由於希特勒政權各方面的原因,德國沒能滅亡蘇聯,從而加速了其敗亡。


三、在戰爭爆發後,德國維持經濟和資源收入主要來源於以下幾點:

  1. 在佔領國的掠奪式經濟政策。在德國政府的「新領土」,德國買家以強制的極低價格購買當地原材料。所謂的「生存空間」理論又使德國強行掠奪佔領國資源,法國的全國近半的車皮被用來輸送貨物給德國;1940年,挪威喪失了自身經濟收入的20%,1943年時達到了誇張的40%。

  2. 在佔領國強制征發廉價勞動力。當然,對於抵抗激烈的波蘭人和猶太人,則送進集中營強制勞動。對於其他國家,主要是以廉價僱傭勞動力為主。直到1944年,強制佔領國勞工已經佔到德國全體勞動力的1/4,這個數字是極為驚人的。

  3. 與同盟、佔領地區傀儡國的貿易。由於英國封鎖,德國基本隔絕於世界市場,無法從美洲亞洲獲得戰爭資源,於是納粹只能在歐洲范圍內尋求貿易夥伴,比如說瑞典的鐵、羅馬尼亞的石油、西班牙的鎢。甚至在蘇德交戰之前,德國與蘇聯的貿易也非常繁榮,蘇聯利用原材料、糧食和石油從德國換取了大量的工業產品。

❹ 二戰時德國的伯納德行動對英國經濟造成什麼影響

從1936年起,德國納粹就開始策劃名為「伯納德」的偽鈔製作計劃,意圖通內過大量偽造美元和英鎊來容破壞英國經濟。當時整個歐洲最老奸巨猾的猶太商人所羅門·斯洛維奇由於掌握最出眾的偽造技藝,而被納粹捕進集中營,受命執行該行動計劃。在製造偽鈔的過程中,所羅門遇到了同樣身懷絕技的阿道夫·博格,阿道夫拒絕為納粹效勞,並與所羅門展開較量。

❺ 二戰後德國對中國有什麼經濟的影響

德國科技基礎雄厚,戰後的德國政府鼓勵科研部門與經濟部門的合作,促進技術創新、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他們把全部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來並在很短時間里在經濟上打敗了當年的戰勝國,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比較穩定的社會形勢,並推行較為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極端貧困和社會動盪,給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權利,引進了新技術和新設備,加速了經濟的發展,以法國。聯邦德國政府通過建立國有經濟,制訂法令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等方面對經濟進行有效的宏觀管理,並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轉。

❻ 二戰後的德國和日本,其戰後經濟是怎樣一點點恢復的

二戰後的德國和日本主要從國內國際兩個方面進行戰後經濟恢復的,國內採取的措施包括:推行民主政治、發展科技和教育、採取比較寬松的人口政策;國際方麵包括:倡導積極的外交政策、爭取國際援助等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39年,結束於1945年,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據史料調查統計,戰爭中共傷亡9000萬餘人,對於世界各個國家經濟造成嚴重破壞,各國經濟百廢待興。其中德國和日本是戰敗國。他們是怎樣恢復國民經濟的呢?具體如下:

❼ 二戰時德國的經濟狀況怎麼樣

德國的經濟狀況來,並沒有想像中自那麼樂觀。

早在上世紀30年代德國工業有一個非常困難的局面。資金普遍短缺,導致了市場的停滯。該生產由於缺乏需求大幅下滑。失業人數非常高。

主要是因為,為戰爭努力在高賠償,一開始它已對德國施加的凡爾賽和約更困難,年輕的魏瑪民主的一個機會,通過政治行動促進經濟事件,並作為魏瑪共和國的經濟政策提供一個穩定的基礎。

只有在1932年他們公布了德國賠償高達3億美元,但從未支付。於是1923年11月在德國推出的貨幣 地產抵押馬克又稱為地租馬克,用以遏制當時的惡性通貨膨脹。

它取代了因通貨膨脹而一文不值的紙馬克 但只是作為暫時貨幣,不久後被國家馬克取代。馬克與美元掛鉤,以4.2馬克對1美元;馬克對紙馬克則是一對一兆。並限制其購買力顯著。

貨幣改革是為德國貨幣整合的重要一步,但他們也有對德國人口的大部份財務狀況造成嚴重影響。

❽ 關於二戰後德國經濟崛起及對世界的影響的論文資料

第二次世來界大戰中同盟國的勝利自、冷戰中西方的成功以及冷戰後全球性的經濟繁榮,似乎證明了這三種觀念互相、...二戰後所出現的美蘇冷戰,如果說有什麼不同與人類歷史上其他大國爭霸的話,那就是,意識形態與觀念的形同水火、... www.wsdxs.cn/html/zheng

❾ 二戰後德國政府對經濟的管理給中國有哪些啟示

德國社會市場經濟模式自創立伊始就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爭論一直持續不斷。在我國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德國模式是否適用於中國也一直成為學術界爭論的焦點。有的學者認為德國與中國的市場經濟模式建立的生產力水平相似、調控手段都要求市場自發調節與政府宏觀調控相結合以及追求的目標都在關注效率的同時注重公平,因此這一模式適用中國;有的認為德國與中國的社會制度是根本不同的,在經濟基礎、歷史和文化傳統存在很大差別,因此,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不適用中國。那麼,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德國模式,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這一模式對中國有沒有借鑒意義?對於這一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桿子打死,也不能全盤接受,應該有選擇性地借鑒。
我國建立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市場經濟的一種模式。這一模式的兩大支柱就是「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其中,兩大支柱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第一大支柱「社會主義」,要求我國的市場經濟必須建立在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的基礎上,在分配製度上必須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在目標上必須堅持共同富裕。無論我國的市場經濟如何發展和完善,上述三點是必須堅持而不可動搖的,否則,我國市場經濟的根本性質就發生了改變。我國市場經濟之所以是中國特色的,原因就在於此。因此,第一大支柱「社會主義」是我國市場經濟的個性之所在。第二大支柱「市場經濟」,即市場作為社會資源的配置手段。市場經濟是所有採取市場經濟模式的國家的共性,任何一個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無論其他方面有多大差別,由市場作為社會資源配置手段這一原則是相同的。因此,市場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其他市場經濟模式的共性之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兩大支柱的共性和個性特徵決定了我們在借鑒其他市場經濟模式的過程中,個性的「社會主義」是不可動搖的。但是,共性的市場經濟是可以相互借鑒的。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德國的市場經濟模式對我國有一定的啟示。
1.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理論和實踐都充分證明,在人類社會經濟由低到高的發展過程中,市場是資源配置最有效的方式。德國戰後的經濟奇跡也充分證明了市場經濟的優勢。在我國,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絕大多數經濟領域的資源配置基本上通過市場進行,但是,由於多種原因,市場機制還存在很多弊端,市場體系不完善、市場規則不統一、市場秩序不規范、市場競爭不充分等問題,使得公平競爭的秩序還未完全建立起來。因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幹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必須積極穩妥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為此,必須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加大改革力度,不斷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夯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不斷完善市場體系,形成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健全公平競爭法律規則,用法律手段來保證競爭秩序的規范、有序,從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2.著力提高政府宏觀調控和科學管理的水平,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由於傳統體制和觀念的影響,我國目前還嚴重存在著政府權力過大、審批過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等問題,從而壓縮了市場的發展空間。德國堅持有限的政府幹預,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做法啟示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不是降低政府的作用,也不是減少政府的職能,而是對政府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從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政府的作用進行了明確而准確的定位:「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為此,要劃分清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凡是市場能做到的,就交給市場,要嚴格限制和規范政府的權力;切實轉變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建設法制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3.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社會公平。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向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兼顧效率與公平,處理好初次分配與再分配的關系。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的特色就在於在效率和公平的關繫上找到了最佳的結合點,注重社會和諧。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但是體現社會公平的社會保障體系總體還不完善。農村地區明顯滯後;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蓋面還比較窄;不同群體間社會保障待遇差距仍然較大;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社會保障長期資金平衡和基金保值增值壓力巨大;社會保險統籌層次低,信息化建設發展水平不均衡等問題不斷突出,社會保障體系亟待健全和完善。對此,明確提出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我們必須進一步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盡快建立起涵蓋社會各階層的、公平合理和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

❿ 要二戰時期德國的經濟政策,經濟情況,社會情況,越詳細越好

希特勒把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的第一把火,燒向了失業現象。上台後的第三天,他就在廣播電台發表《告德意志國民書》,聲稱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農民,維持給養和生存基礎!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業展開一場大規模的全面進攻!」在納粹當局的努力下,到1938年,德國失業率降到了1.3%,而同期美國失業率為1.89%,英國為8.1%,這樣對比一下,納粹黨宣傳自己「創造了消滅失業的經濟奇跡」,還真不全是在自吹自擂。
希特勒上任後的第二把火,燒向了德國幾乎陷於停頓的經濟狀態,宣稱要盡快讓德國經濟發動機高速並持續地運轉起來。從1932年到1937年,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102%,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這些實在的數據表明:納粹當局的確在不長的時間里,創造了德國經濟復興的奇跡。
希特勒對內燒的第三把火,是重建社會保障體系、落實社會福利政策。希特勒上台後大力推選社會保險制度,增加和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在通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的同時,還擴大了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度。納粹的屬下工會勞動陣線,在療養勝地魯根島等地,修建了一批療養院和旅館。僅1937年1年內,全德就約有1000萬工人享受到了這項福利。
如果說希特勒上任後對內燒的「三把火」,讓除了猶太人之外的大多數普通德國人得到了實惠,因而在政治上支持擁戴納粹當局的話,希特勒對外也燒的「三把火」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大國。這讓德國人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都大大增強,更加堅定地支持希特勒和納粹黨。
希特勒對外燒的第一把火是秘密重整軍備。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就使德國的空軍力量超過英國,陸軍力量也超過法國。
對外希特勒燒的第二把火,是收復失地和和平擴張。根據1919年6月28日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戰敗的德國一共喪失了擁有7325000人口的73485平方公里的國土,萊茵河地區則被「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公約」明確規定為「非軍事地帶」。希特勒上台後,經過一番折沖,不僅收回了薩爾地區、派兵佔領了萊茵非軍事區,而且在1938年3月讓奧地利「回歸」德國後,又把有350萬人口的捷克蘇台德地區納入了德國版圖。
希特勒對外燒的第三把火,則是通過舉辦1936年柏林奧運會,以最隆重的儀式,在德國人面前向全世界宣告了德國的重新崛起。希特勒親自擔任柏林奧委會大會總裁。他下令用16噸銅鑄了一座奧林匹克巨鍾,建築了一座高達70米的希特勒鍾塔,建了一座能容納10萬人的運動場,建了一個可容納2萬名觀眾的游泳池,並修建了比美國洛杉磯奧運會更豪華的奧運村,1936年8月1日,在德國柏林舉行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希特勒宣布開幕。會場上飄揚著納粹旗幟,德國運動員通過主席台時,行納粹禮,高呼「萬歲———希特勒!」德國第一次通過電視播放了奧運會比賽盛況。在這次奧運會上,德國獲金牌33枚、銀牌26枚、銅牌30枚,拿了世界第一。通過舉辦奧運會,希特勒為自己塑造了一個和平英武的政治家形象。
希特勒上任後的內外「三把火」,燒得如此漂亮,表明德國在希特勒獨裁之下的確曾經取得了一些卓越成就。德國人當然有理由為身邊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成就而自豪。特別是希特勒個人生活方式又如此地簡朴,是個素食者,不喝酒、不抽煙更不鬧緋聞,讓不少德國人感動得簡直要用高尚純潔來形容元首了。至少到1939年,在大多數德國人眼裡,希特勒已經是仁慈有為的統治者,甚至可以說是德國的大救星了。
這是德國戰爭前的准備工作,而開戰後,尤其是1944年之後的德國。經濟幾乎崩潰,勞動力大多死在戰場上。整個國家逼近崩潰的邊緣。當時的德國人幾乎是靠精神存活著。

閱讀全文

與二戰對德國經濟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