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4分)圖1圖2分別是1985-2004年我國經濟重心與產業重心在經、緯度上的動態變化軌跡圖;圖3是1985-2004
(1)同:向西南移動(2分)異:第二產業經濟重心的移回動幅度比人口重心大(答2分) (2)第一產業(2分)第一產業受自然條件影響大(2分),而自然條件相對穩定(2分) (3)人口重心向西南移動,說明其勞動力越來越豐富(2分);第二產業經濟重心向西南移動,說明其第二 產業發展較快,促進了城市化發展,從而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2分)
㈡ 讀「中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分布示意圖」,分析回答問題。 (1)從地形、氣候、經濟發展特點
(1)水土流失主要發生在我國地勢的三級階梯交界處。這里發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地勢起伏大,坡度陡;降水集中,多暴雨;這些地區生態脆弱,經濟落後,過度農墾、過度放牧、過度樵採等活動破壞了植被;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及工礦建設破壞了地表結構。 (2)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農業技術,建設農、林、牧、漁結合的大農業;改善農村能源供應,發展省柴灶、建設沼氣池、營造薪炭林等;退耕還林還草,積極營建水土保持林;工礦、交通和城市建設中,有計劃地堆放表土,實施護坡工程;改善落後地區的經濟狀況等。 |
㈢ 用經濟學原理中的供求關系 曲線和價格上限、下限(自己利用經濟學知識也行)分析中國就業難問題,要畫圖
工資有下限:最低工資標准和所在城市的生活成本。 均衡工資水平低於工資下限。因此形成了供大於求的狀態,即就業難。 圖形:供給線,需求線交予均衡; 最低工資水平高於均衡水平,因此供給大於需求。
㈣ (37分)圖13示意我國某省地理環境。閱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21世紀海洋經濟、網路經濟背景下,
(分) (1)位於30゜N附近;該省東北部沿海;居該省海洋經濟發展核心區;我國沿海南北航線中點附近。 (2)地處我國東部沿海;濱海平原面積較大;氣候溫暖濕潤;海岸線曲折,多港灣;大陸架寬闊,海洋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海底礦產資源、海洋旅遊資源)豐富。 (3)城市、人口密集,市場需求大;經濟發達,資金、科技力量雄厚;基礎設施完善,交通和物流業發達;國家重視,政策大力支持;地價高,宜發展綜合效益高的農業。 (4)觀點A:有利 論據: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經濟收入;快速擴大木製品銷售和服務范圍;促進交通、物流業發展;帶動相關企業的轉型和升級,推動工業化、城鎮化;有利森林資源的保護,緩解生態環境壓力。(答四點即可。言之有理,酌情給分) 觀點:B不利 論據:易對傳統商品造成沖擊;產業、人口集聚,加大基礎設施壓力;山區人才、技術力量薄弱,競爭力較低;造成農業勞動的流失;導致森林破壞,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答四點即可。言之有理,酌情給分)
㈤ 近十年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1)分析圖3所示的經濟信息。(3分)近年來,在國際金
(1)對比2002年與2011年,我國各區域生產總值佔全國GDP比重都發生了變化(1分)內;國家區域經濟容結構不斷調整(各區域所佔GDP比重的變化的描述)(1分);區域經濟發展更加協調(1分)。 (2)中西部地區應該借鑒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經驗,立足國內市場,注重擴大內需(2分);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2分);藉助國家政策的扶持,抓住產業轉移的機會,發揮比較優勢,進一步推動經濟的可持續增長(2分)。
㈥ 工業革命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也影響到中國。回答材料一: 資本主義世界工業年增長率示意圖(
(1)自然科學與工業生產結合,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電力和內燃機的廣泛應用,壟斷組織的出現(或者世界市場最終形成)(6分) 成果:電的廣泛使用;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的出現;電報、電話等通訊工具的出現;化學工業的建立;鋼鐵等傳統工業的發展(8分任意四點即可) (2)趨勢: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曲折發展(2分) 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中華民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②臨時政府鼓勵發展實業的政策也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實業救國」成為思潮 ③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尤其是抵制外貨、提倡國貨,減少了外國商品市場。 ④歐洲列強忙於一戰,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條件。(8分)
與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現狀分析圖相關的資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