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民營工業經濟發展歷史

民營工業經濟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0-12-10 04:30:26

Ⅰ (12分)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從此,近代私營工商業成為我國一支新興的重要的經濟力

(1)政策:將民族資本主義企業視為異端,強行關閉,並對民族資本家進回行「治罪」。影答響:嚴重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4分)
(2)變化:由嚴格限制轉為允許民間設廠。
原因:允許外國人設廠,再限制民間設廠於理不合;「實業救國」呼聲的壓力。(4分)
(3)現象:民族工業得到空前發展,進入「短暫春天」。原因:中華民國政府實行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並倡導使用國貨。(4分)

Ⅱ 為什麼說明朝後期民營手工業大大超過官營手工業是因為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 怎麼都理解不了!!...

是史學界長期爭議的一個觀點,主要理由就是宋朝的商品經濟非常發達。但現在以明中後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這一學說占據了主導地位。

$

Ⅲ 磁窯的民營經濟發展

磁窯鎮認真貫徹縣委、縣政府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結合本鎮實際,加大民營企業新上、技改投資力度,扶持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快速發展,全鎮民營經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全鎮共完成工業總產值170434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5%,完成工業增加值51395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83%,實現銷售收入
167755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5%,實現利潤17971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88%,實現稅金619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4%。2003年全鎮共開工建設投資50萬元以上的項目61個,累計完成投資2.5億元。總量排全縣第五名,其中工業投資項目26個,累計投資2.1億元,另外,5--50萬元的投資項目279個,完成投資4515.16萬元,全鎮完成新發展規模企業3家,新發展私營企業15家,民營經濟稅收完成額560萬元,發展個體工商戶160家。
工作中,一是鼓勵引導扶持民營企業不斷追加投資,進行技術改造,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強市場競爭力,更好地發揮規模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二是對新上企業進行扶持,採取包保責任制,派專人靠上工作,積極協調解決企業在用水、用電及辦理證照方面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使企業能夠順利地進行各項籌備工作,盡快投產。三是對全鎮的中小民營企業進行調研,對其中符合產業政策、產品市場前景看好的企業進行重點幫扶,扶持他們盡快的發展壯大。由於措施得力,各項協調工作到位,該鎮民營經濟發展呈現出了快速發展的勢頭。

Ⅳ 改革開放初期經濟政策與民營製造業

在改革開放初期, 國家的經濟政策最先是有利於鼓勵流通領域的體制外因素的成長,而 在生產領域中體制外因素的成長所受到的政策限制相對比較多。所以, 對於個體私營經濟而言,利用專業市場的發展來從事商貿流通經營活 動,從制度角度來看的交易費用比較低。同樣地,在90 年代中期之 前,個體私營經濟在製造業領域的企業,無論是在工業用地、工業設 備、工業原材料的購買和勞動力僱傭方面,存在頗多的限制,使得民 營企業在擴大生產規模過程中,從制度角度來看的交易費用相對較高。 由此可見,在當時的經濟體制和政策環境中,從制度角度來看的交易 費用起到了鼓勵民營企業利用專業市場這種 中間品市場 來實行專 業化分工和協調生產的作用。 90 年代中期之後,一方面由於有大量的中小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地涌 現出來,專業市場仍在發揮著 共享式 銷售網路和 中間品市場 用。但是另一方面,由於隨著改革的深入,國家對生產領域的體制外因素成長的限制不斷地放鬆,甚至開始更多地鼓勵製造業領域個體私 營企業的發展,例如逐步取消了民營企業工業用地的限制,加強了對 民營企業的金融支持,勞動力跨區域大規模流動的機制也逐步形成, 緩解了民營企業的招工用工約束。同時,國有企業的改革也進一步深 入推進。在這種條件下,從制度角度來看,民營企業擴大生產經營規 模的交易費用大幅下降,民營企業開始迅速成長,並且部分地開始逐 漸地減少了對專業市場的依賴。 在民營企業的進一步發展過程中,當一部分企業逐漸減少對專業市場 這一 中間品市場 共享式銷售網路所特有的市場外部性依賴後, 企業在生產經營和市場競爭中開始自然形成了新的專業化分工和生 產協調的機制,由此產生了浙江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另一明顯的特色, 即以專業化產業區為代表的區域內產業的聚集,或者說,製造業領域 中的中小企業集群。專業化產業區的形成要求某種同類的製造業企業 在一個特定空間中集聚,這一條件的產生與完善與地方政府推行城市 化戰略關系極大。90 年代中期以後,浙江區域經濟發展中各級地方 政府的主動作用愈來愈大,地方政府推動城市化進程需要相當的財政 支出,推動工業化進程(招商引資等)也需要相當的財力,因此通過 建立工業園區的方法用土地來換取資金,成為地方政府的一個重要手 段。

Ⅳ 雲浮有多久的歷史了

唐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設立雲浮郡,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建置東安縣,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改稱雲浮縣。1949年10月27日雲浮縣解放,1958年11月與新興縣合並稱新雲縣,1959年4月新雲縣改稱新興縣,1961年4月恢復雲浮縣建制。1992年9月,撤銷雲浮縣建制,設立雲浮市(縣級)。1994年4月5日,國務院批准將原縣級雲浮市升格為地級市。現轄雲城區、新興縣、鬱南縣、雲安縣,代管羅定市。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設立雲浮郡,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建置東安縣,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改稱雲浮縣。1949年10月27日雲浮縣解放,1958年11月與新興縣合並稱新雲縣,1959年4月新雲縣改稱新興縣,1961年4月恢復雲浮縣建制。1992年9月,撤銷雲浮縣建制,設立雲浮市(縣級)。1994年4月5日,國務院批准將原縣級雲浮市升格為地級市。現轄雲城區、新興縣、鬱南縣、雲安縣,代管羅定市。

【位置、范圍和面積】 雲浮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中游以南。東與肇慶市、江門市交界,南與陽江市、茂名市相鄰,西與廣西梧州接壤,北臨西江,與肇慶市的封開縣、德慶縣隔江相望。市區距肇慶60公里,距廣州160公里,水路距香港177海里,上溯廣西梧州60海里。全市在北緯22°22´—23°19´,東經111°03´—112°31´的范圍內。2005年全市總面積為7779.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7.48萬畝,其中水田面積136.24萬畝。

【地貌】 雲浮市地域地質上處於雲開山脈隆起帶之中部,由褶皺和斷裂發育而成,境內峰巒疊嶂,丘陵起伏,形成奇特的岩溶地貌。地勢總體西南高東北低。全市最高峰是位於羅定市與信宜市交界的龍須頂,海拔1327米。

【氣候】 雲浮市地處亞熱帶,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1.6℃,年平均降水量1518mm,年平均日照1708小時。一年四季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勻,春季陰雨天氣多,雨量少;夏季高溫多雨,雷暴日數多;秋季涼爽,氣候宜人;冬季乾燥少雨,陽光充足。

【土地資源】 2005年全市土地總面積7779.1平方公里。其中,全市耕地面積187.48萬畝,水田面積136.24萬畝。在全市總面積中,山區面積佔60.5%,丘陵面積佔30.7%,是典型山區市。2005年,全市總人口263.3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8.35萬人,農業人口165.01萬人,人均耕地0.712畝。

【礦產資源】 雲浮市地域在地質上處於雲開隆起帶雲中部,構造復雜,區內成礦地質條件好,是我國重要的多金屬礦化集中區之一,是聞名全國的石材之鄉,且享有「硫都」的美譽。現已發現的礦種有52種,已探明儲量並開採的有23種。其中金屬礦種有:金、銀、銅、鐵、錫、鉛、鋅、錳等;非金屬礦種有:硅線石、白雲岩、大理岩、花崗岩、重晶石、滑石、高嶺土、石灰石、粘土、砂頁岩、鉀長石、礦泉水、地熱和稀有礦種等。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持證礦山131個。

【水資源】 雲浮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中下游右岸,東經111°03′至112°19′,北緯22°22′至23°06′之間。地處亞熱帶以南,屬南方水網地帶、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境內水力資源豐富,西江主幹流從西向東在我市北部通過,南江、新興江從南向北,分別在鬱南縣南江口和高要市的新江口流入西江。另外,還有黑河、建成河、羅鏡河、圍底河、泗綸河、集成河、共成河等28條集雨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全市登記在冊的中型水庫12宗,小(一)型水庫49宗、小(二)型水庫159宗,總庫容23295.19萬立方米。淺層地下水總儲量17.72億立方米。多年平均降雨量1577毫米,實測年最大降雨為2620.8毫米。河流年均徑流總量59.82億立方米,過境客水2235億立方米(含西江過境客水2227億立方米)。因過境客水在我市的利用率很低,實際可供開發利用的徑流資源不多。

全市78%—83%的降雨集中在4—9月份,由於雨量集中,山區易爆發山洪、丘陵地區澇積易成災害,夏季台風暴雨破壞性較大,加上境內水土流失嚴重,河床升高,洪水沖刮力強,路途停留時間短和受西江洪水頂托,往往水災為患。10月至次年3月的枯水季節降雨少,不少河流甚至出現斷流。另外,我市各地降雨分布也不均勻,西南多,東北少,尤其是有些石灰岩地區,生產、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有「十年九旱」之稱。

人口】 261.28萬人

【民族】 雲浮市少數民族人口8920人,族別29個(2000年人口普查統計資料),以散居為主,婚嫁、工作調動轉入為多,人數較多的有壯族、苗族、蒙古族、侗族、瑤族等,主要分布在羅定市,人口比較集中的有羅定市加益鎮雙益、旺水兩個村會。

2004年常住人口情況

單位:人

地區
總人口
總戶數


非農業

人口
未落常

住人員
備注

合 計
2619639
741413
1368781
1250858
978797
35219

雲城區
283221
82958
148024
135197
283221
1203

新興縣
451109
118954
229627
221482
157671
2315

鬱南縣
479016
139783
252926
226096
94918
0

雲安縣
308216
78946
158736
149480
76082
4866

羅定市
1098077
311222
579468
518526
366905
26835

2005年是我市經濟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經濟和社會協調快速發展的一年。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決策和工作部署,圍繞建設山區經濟強市、構建和諧雲浮總目標,以加快發展為主題,走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發展路子,加強對經濟工作的協調服務,緩解經濟運行中的不利因素,積極實施「十項民心工程」,統籌推進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根據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按2004年經濟普查口徑)215.29億元,比上年增長(下同)13.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8.23億元,增長6.4%;第二產業增加值72.24億元,增長25.9 %;第三產業增加值64.82億元,增長10.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07.31億元,增長27.8 %。在崗職工工資總額 20.56 億元,增長16.7%。農民人均純收入4222元,增長5.5%。

一、經濟發展情況

(一)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

2005年,我市抗擊西江百年一遇洪水取得勝利,農業在大災之年奪得大豐收。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4億元,增長6.6%。糧食播種面積236.73萬畝,總產量94.3萬噸,均超額完成省下達的任務。農業產業化組織發展到135個,增加20個;其中農業龍頭企業增加了8個,龍頭企業銷售總收入達107.5億元,帶動農戶17.9萬戶,戶均增收4620元,比上年增加125元。石灰岩苦旱鎮的農業龍頭企業已發展到19家,其中新增8家;年銷售收入4.2億元,帶動農戶4687戶。水果、蔬菜、花卉、蠶桑、葯材等經濟作物大面積豐收,畜牧、水產養殖業有較大發展。新建了羅定粵西瀧州農產品交易中心(首期),舉辦了全市首屆農產品交易會,新簽了一批農林項目,投資額 8.1億元。創建林業生態縣工作成續顯著,完成造林作業面積25.21萬畝,占年計劃141.6%。有兩個縣(市)被推薦為全國綠化模範縣和造林綠化先進單位。

(二)工業經濟發展步伐加快,後勁增強。

全市工業總產值完成230億元(按2004年經濟普查口徑),增長2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54.05億元,增長28%。實現銷售產值150.8億元,增長28.8%。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09.5% ,比上年提高3.7個百分點。

支柱產業進一步壯大。電力、石材、水泥、不銹鋼製品、紡織、機械、電子、電池和涼果加工等產業繼續集群發展,規模不斷擴大。一些科技含量較高的產業加快形成,其中生物制葯、電子信息產業產值分別增長了65.3%和55.2%,產業發展出現了新的亮點。

項目建設勢頭較好。全市新上項目413個,投資總額為70.4億元。其中2006年3月份前能投產規模以上企業133個,投資總額47.75億元,可新增工業總產值70億元。

項目儲備增加。各種經貿、外經貿活動共簽訂經濟合同、協議項目共88個,金額107.6億元。駐珠三角聯絡處共引進項目19宗,投資額1.21億美元。承接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取得較大成效,與佛山市共建都楊和新成產業轉移工業園區各項工作進展順利,其中新成工業園已動工建設。

推進雲浮電廠三期、華潤(雲浮)電廠、抽水蓄能電站、粵瀧電廠二期、雲安電廠(A廠)、享達利資源綜合利用發電廠等重大能源項目的立項工作,啟動了爭取內河核電項目的相關工作。

(三)外經貿工作有新發展,招商引資成效顯著。

全市新批設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56家,另有21個項目增資擴產。全年合同利用外資金額14683.8萬美元,增長28.7%;實際吸收外資金額3802.8萬美元,增長79.6%。外貿進出口總額7.3億美元,增長21.7%,其中出口總額4.31億美元,增長23.1%。出口國家和地區達到104個,增加了14個。開通了雲浮至深圳華南公共駁船快線,大大降低了進出口貨物運輸成本。

(四)縣域、鎮域經濟和民營經濟發展態勢良好。

縣域經濟進一步發展,經濟運行質量有較大提高。雲安、鬱南、新興和羅定市的財政綜合增長率分別排在全省67個縣(市)第4 位、第7 位、第 9位和第36位。全市鎮(街)抓經濟發展和項目建設的積極性得到進一步調動,鎮域在建規模以上企業120多個,已成為我市經濟加快發展的新增長點。

2005年全市共有民營企業45882戶,增長12.1%,其中個體工商戶44297戶,增長11.8%,私營企業1585戶,增長22.5%。個體從業人員9.86萬人,增長17.2%,民營企業從業人員13.45萬人,增長17.8 %。個體工商戶注冊資金13.05億元,同比增長18%,民營企業注冊資金32.14億元,同比增長29.5%。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民營企業達到56家,新增20 家。民營企業所創造的工業產值和上繳稅金分別佔全市的60%和70%以上。

(五)第三產業發展加快,消費市場持續暢旺。

全市新增在建商貿服務業項目55個,總投資11.6億元。全年接待旅客人數205.62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6.06億元,增長11.84%。房地產開發增加,並以小區建設為主體。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17.4億元,比年初增長14.22%;貸款余額97.1億元,比年初有所增長;市外金融機構向我市企業發放貸款22.2億元。交通運輸和港口物流活躍。城鄉消費持續升溫,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億元,增長17.8%。保險業、證券業穩健運行,電信、郵政和中介等業務穩步增長。

(六)交通、城建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固定資產投資理想。

廣梧高速公路二期控制性工程已動工,主體工程已獲批復,已開展征地拆遷工作。建成了總長7.14公里的新世紀大道。水毀公路已全面修復,國省道、通鎮公路和通村公路建設改造加快,全年完成公路建設改造575公里。四圍塘和都楊碼頭的前期工作繼續推進。

全市共投入3.6億元興建和改造了一批水利工程。13宗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36宗水毀水利工程,以及61宗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加緊進行。

市黨校、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中級法院審判大樓、金山大道、三河洲小區,以及河濱西路立面改造等主要城建工程建設順利進行;市區和各縣城新建了一批城區主幹道,大力度進行城市美化綠化;中心鎮規劃修編全面完成,151個在建項目,累計已完成投資13.86億元,品位進一步提升。

(七)財稅收入快速增長,政府財力逐步增強。

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33億元、增長24.7%。;支出23. 9億元,增長20.5%。國稅收入9.94億元,增長21.4%;地稅收入8.65億元,增長24.6%。財政綜合增長率排全省第4位。推進公共財政建設和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等改革,財政對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持作用明顯增強。推動企業改制上市工作順利開展,已有兩家企業完成上市輔導期工作。成立了我市首家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全市追收地方金融資產當年收回3254萬元。成功盤活東街市場等國有資產,加強了對國有資產的監管,國有企業納稅增長8.4%。

二、社會發展情況

(一)投資軟環境進一步優化。

認真貫徹落實《公務員法》、《行政許可法》等法律、規章,進一步規范政府運作。共制訂實施規范性文件28件,辦理行政復議案件32件。有形建築市場和有形土地市場健康發展,工程招標項目66宗,中標價2.29億元,節約2639.13 萬元。經營性用地和采礦權有償出讓全部實行公開交易。縣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全部進行葯品和醫療器械集中招標采購,招標采購葯品1.27億元,向群眾讓利2989萬元;采購醫療設備2413.68萬元,節約311.36萬元。加大對重點領域、重點部門、重點資金的審計監督,加強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監督,糾正了違規行為。全市行政服務中心窗口辦件總數42521件。設立了民營企業投訴中心。積極查處公路「三亂」行為,糾正違法或不當行政執法行為6宗。

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查處各類經濟違法違規案件 1779宗。考核認定了179家「重合同守信用」企業。加強食品、葯品質量監督,嚴厲打擊了虛假違法廣告和傳銷活動,整治了「黑網吧」等場所,規范了市場經濟秩序。

(二)各項改革穩妥推進。

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免徵了農業稅。深化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全額撥款的市直行政事業單位已全部實施部門預算,統一了公務員崗位津貼。開展國庫集中支付改革試點工作,財政性資金管理進一步規范化。住房公積金歸集和管理進一步完善。繼續擴大縣級經濟管理許可權,城市公用事業和社區管理改革等進一步深化。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取得初步成效。

(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

全市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全年共收社保費36752萬元,增加1290萬元。社保基金當期結餘8349萬元,歷年累計結餘6.26億元。社保待遇有所提高,並按時足額發放,業務流程逐步規范。市、縣兩級勞動力市場實現與省聯網,街道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服務質量不斷提高。新增就業崗位3.3萬個。

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鞏固提高。2005全市參加新型合作醫療A檔159.49萬人,覆蓋率為82.9%,排省內地級以上市前列;B檔128.5萬人,覆蓋率為66.8% 。享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住院補助42693人次,合作醫療救助基金救助947人次。 完成了2006年度新型合作醫療的發動繳費工作,參加合作醫療164.5萬人,覆蓋率為91.4%。

繼續實施智力扶貧工程。市、縣兩級財政撥出專款對城鄉貧困人員和下崗失業人員進行免費技能培訓。選送560人免費就讀省、市技工學校接受學歷教育;選送了66 名貧困戶子女到省級技工學校勤工儉學培訓班學習。全年舉辦農科知識講座和短期技能培訓班,參加人數分別為2.3萬多人次。有23082名貧困家庭子女享受義務教育階段免收書雜費政策。

(四)熱點、難點問題得到逐步解決。

全市新動工改造貧困戶危房2408戶,累計已達2991戶。省、市、縣330多個機關部門掛鉤扶持300多個貧困村發展集體經濟,落實資金1980萬元,集體經濟年純收入3萬元以上村委會新增52個。全市享受「低保」救濟58007人,增加19957人,「低保」人數佔全市總人口的22‰,實現了應保盡保。全市五保供養人數為15304人,增加了4753人。擴建改造了19間列入省「千間敬老福星工程」的敬老院。完成51所山區老區小學殘危教學樓的改造。在全省率先解決了18萬農民的飲水難問題,523戶西江特大洪水房屋「全倒戶」己全部重建了新居,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災民得到妥善安置。完成16條水庫移民村住房改造和食水工程建設任務。全市新建了300條生態文明村。23項西江水環境整治工程全面開展,重污染企業全部實行在線監控,城區降塵量下降,已連續三年控制在省的標准以內。開展清理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專項工作,取得較好成效。殘疾人康復受惠面進一步擴大。

(五)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得到加強。組織實施了打擊「雙搶」、「雙盜」和偵破命案專項行動,惡性案件大幅度下降。全市共破獲各類刑事案件2301宗,增加了289宗;打掉犯罪集團116個;命案破案率為91.9%,排全省及三類地區首位。全市共調處各類矛盾糾紛7636件。落實領導信訪包案責任制,完成省交辦信訪案件37宗、本市立案案件53宗;市縣兩級領導包案261宗,已辦結249宗。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領導責任,深化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安全事故明顯下降。醫葯市場和學校的食品衛生得到有效整治。

(六)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加強了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新成立了華南理工大學雲浮研究院。加大了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力度,增加了一批工程中心、技術創新專業鎮、民營科技企業等創新載體。專利工作和知識產權保障得到了加強。

素質教育和特色教育協調發展。全市所有小學從一年級起開設了英語課程,中學和中心小學裝備了計算機室,並與互聯網接通,開通了全市基礎教育信息網。新建、擴建高中學校總建築面積10.2萬平方米,增加學位5800個。高考取得歷年最好成績,上省專科A線人數增加了17%。大、中專、職業技術和成人教育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新組建了市技工學校,全市職業招生人數11684人,比上年增加13.1%。市職業技術學校籌建工作正在進行。

文化、體育等事業有新進步。相繼建成健身廣場等一批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城鄉文化活動深入開展,舉辦了多場高品位文藝演出活動。《雲浮市志》編修工作進展順利,已有7部部門志編成出版。廣播電視建成市至各縣(市)光纖干線,實現了全市聯網,部分縣(市、區)實現了縣(區)至鎮的廣播電視光纖聯網。參加第十屆全運會獲金牌1枚、銀牌1枚、5項第4名;已取得計入省十二運金牌17枚,其中新增8.5枚。我市籍運動員蘇麗慧參加全國、亞洲及世界級比賽,分別獲得1枚金牌,2枚銀牌。女子曲棍球隊參加全國青少年錦標賽勇奪冠軍。成功舉辦全市第一屆殘疾人運動會。

加強了公共衛生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建設,市和各縣(市、區)的疾控中心全面動工、改造了各地定點醫院的傳染病區,防控了非典、禽流情、狂犬病等疫情。加大了葯品食品衛生監督和整治的力度,嚴厲打擊了無牌無證行醫等非法行醫行為,醫療市場進一步規范。創建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市工作得到省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

計劃生育與環境保護、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績。全市人口出生率10.98‰、人口自然增長率5.6‰,均完成省下達任務。實行了「節育獎」制度。加大國土資源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力度,完成了基本農田保護任務。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得到加強,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

創建雙擁先進市(縣、區)工作有新進展。支援部隊建設、安置退役士兵、解決隨軍家屬就業,以及人防工程規劃等工作進一步加強。

按上級的統一部署,開展了第一次經濟普查和「十一五」規劃編制工作。

此外,物價、糧食、人事、民族、宗教、檔案、武裝、民兵預備役、信息產業、外事、僑務、台務、口岸、消防、保密、新聞出版、婦女兒童、紅十字會、工商聯、文聯、僑聯、社科聯、氣象、經濟發展研究以及駐外機構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Ⅵ 綿陽的經濟現在如何

經濟總量四川第二,但人均就不是第二了,人均最高是攀枝花,過了成都

Ⅶ 明朝中期民營手工業為什麼能後來居上

明中葉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活躍和社會分工的擴大,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都發版生了明顯的變化。嘉權靖、萬曆時期極大地發展起來的民營手工業適應新的形勢,不斷改進經營方式。其中最突出的一點,是有些部門的有些業主逐漸使用僱傭勞動,從事較大規模的商品化生產,從而出現了人們通常所說的「資本主義萌芽」。官營已經逐漸沒落,民營手工業則開始居於主導地位。
其實說白了,就兩點,一,分工擴大。分工擴大帶來的直接影響是效率的擴大。二,就是僱傭勞動力的出現。這兩點造就民營手工業的大規模發展,這個時候已經有一點資本積累的感覺了,資本積累所以去擴大規模,規模擴大又積累資本,不斷的循環,結果就是蓬勃的發展。

Ⅷ 概括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特點

古代中國手工業作為古代中國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產生並發展於古代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的特定環境中。但仍然取得了輝煌成就,也相應地體現出了自己的特點。簡要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起源較早,歷史悠久,持續發展。

早在原始社會晚期,中國的手工業就已經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手工業也有了相應的發展,手工業的種類、規模、工藝水平和經營形態都在不斷地豐富發展,從遠古時期開始,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發展就從未停止過,甚至在經濟凋敝,社會動盪的環境下,由於有官營手工業等多種經營形態的存在,古代中國手工業也是有所發展的。也正因為如此,古代中國的手工業在持續發展中長期領先於世界,產品不僅供國內消費,而且大量輸往國外,廣受歡迎和贊譽。

二.官營、民營和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

在古代手工業發展過程中,手工業逐漸被官府所重視,並開始為官府所壟斷。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工商食官」制度,政府設有專門的機構和官員來管理和監督手工業生產。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新的生產方式產生,在官營手工業繼續發展的前提下,開始出現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此後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就成為中國古代社會手工業生產的三種經營形態。

三.規模不斷擴大,分工日益細密。

由於古代中國手工業存在著官營、民營和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所以手工業的發展既有國家強大的經濟保障,又有民間活躍的競爭因素的促進,手工業發展的規模不斷擴大。如西漢時期,在齊郡設置的齊三服官,「作工各數千人」;唐代掌管官營手工業生產的少府監有工匠近兩萬人,掌管土木工程營建的將作監有工匠一萬五千多人;到明代前期時,官營手工業佔用的工匠已多達三十餘萬人,加上為之服務的民夫,人數更是多達一百八十萬人,可見其規模之大;而民營手工業雖然受到官府的壓制,但其發展優勢也較明顯,比如工人生產積極性較高、能夠按市場需求及時開發新產品、有活躍的競爭因素等,所以民營手工業規模也不斷擴大,尤其在明朝中期以後,民營手工業逐漸開始取代官營手工業的主導地位,成為推動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受此影響,規模較小的家庭手工業也在不斷發展,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在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分工也日益細密。如漢代一隻漆耳杯往往就是由素工、髹工、上工、銅扣黃耳工、畫工、雕工、清工、造工等多人分工協作製成的。《鹽鐵論·散不足》中所說的「一杯盞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也並非全屬誇飾之辭;明代的陶瓷製作也有「一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說法」。可見分工細密的程度。

四.有著長期領先世界的先進技術和精湛的工藝。

也正是因為中國古代手工業有著巨大規模和分工協作的保證,所以古代中國手工業的先進技術和精湛工藝一直令世人嘆為觀止。古代中國手工也生產有著大量的發明創造,如造紙術、印刷術等;也有著長期領先於世界的各項技術,如冶金技術中的灌剛法使中國一直到16世紀以前始終保持著煉鋼技術的世界領先地位;而古代中國陶瓷、紡織、漆器等手工業中令人驚嘆的精湛工藝水平更是人所共知的事實。

五.地區分布廣泛且與古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作相應變化。

古代中國的手工業是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加之中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所以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生產,地區分布廣泛,如制陶和絲麻紡織幾乎遍布全國各地,燒瓷分布於中原和江南許多地區。同時,隨著古代中國經濟重心的不斷南移,古代的手工業分布也相應的呈現出這一特點。如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手工業發達地區主要有北方的臨淄、邯鄲、宛等地;而到明清時期,手工業發達地區就主要在揚州、蘇州、杭州一帶了。

除此之外,古代中國手工業還有著其它的一些特點,如建立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上,長期作為自然經濟的補充而存在等.

Ⅸ 古代中國民營手工業屬於自然經濟嗎

是的
這裡面有兩個。
一個是官營手工業
由政府直接經營,進行大作坊集中生產。他版憑借權政府的權利,集中大量優秀工人,生產不計成本,採用上等原料,故產品大多美觀。官營手工業一直在世界占據領先地位。

另一個就是民營手工業
明朝中葉後,在冶礦,紡織,制瓷行業,民間手工業竟超過官營手工業。
明中後期,江南某些手工業部門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變人身附庸為金錢僱傭)。成「資本主義萌芽。」清朝,資本主義萌芽進一步發展

小農經濟為主導的古代經濟社會中,以紡織為主的家庭手工業是民間手工業的一種。

與民營工業經濟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