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通貨膨脹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及治理對策
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對經濟的影響及治理對策?
一、通貨膨脹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一)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1、促進論:認為通貨膨脹可以促進經濟增長
政府可以通過向中央銀行借款擴大財政投資,並採取措施保證私人部門的投資不減少,則會因總投資的增加而促進經濟增長。
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產品價格的上漲速度一般總是快於名義工資的提高速度,因此企業利潤會增加,又會促進企業擴大投資,促進經濟增長。
通貨膨脹是一種有利於富裕階層的收入再分配,富裕階層的邊際儲蓄傾向比較高,因此,通貨膨脹會通過提高儲蓄率促進經濟增長。
2、促退論:認為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 負相關,不僅不會促進經濟增長,還會損害經濟的發展。
較長期的通貨膨脹會增加生產性投資的風險和經營成本,導致生產性投資下降。
通貨膨脹會降低投資成本,誘發過度的投資需求,從而迫使金融機構加強信貸配額,降低金融體系的效率。
持續的通貨膨脹最終可能迫使政府採用全面的價格管制措施,降低競爭性和經濟活力。
3、中性論:認為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最終會中和它對經濟的各種效應,正負效應會相互抵消。
(二)通貨膨脹對就業的影響
通貨膨脹和失業在短期內存在交替關系,而在長期中,通貨膨脹對失業基本沒有影響。
菲利普斯曲線就是反映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此消彼長的關系的一種曲線。
(三)通貨膨脹對收入和財富再分配的影響
1、固定收入者損失,浮動收入者得到
2、債務人得利,債權人損失
3、實際財富持有者得利,貨幣財富持有者受損
4、國家得到,居民受損
二、治理通貨膨脹的對策
(一)緊縮性財政政策
通過緊縮財政支出、增加稅收,謀求預算平衡,減少財政赤字來減少總需求,降低物價水平。
(二)緊縮性貨幣政策
通過減少流通中的貨幣供應量來減少總需求,降低物價水平。可以通過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來實施。
出售政府債券
提高貼現率和再貼現率
提高商業銀行法定存款准備金率
(三)緊縮性收入政策
通過控制工資的增長來控制收入和產品成本的增加,進而控制物價水平。
(四)價格政策
通過一定的手段限制價格壟斷,來避免抬高物價。
(五)供給政策
通過降低稅率,刺激儲蓄和投資,從而增加商品和服務,消除總需求與總供給的缺口。
『貳』 通貨膨脹對人民生活及國民經濟的影響
通貨膨脹的經濟效應
1.再分配效應—讓窮人更窮,富人更富
宏觀經濟學上,對於通貨膨脹的再分配效應認為,第一,通脹有利於債務人,不利於債權人。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是富人貸款擴大再生產,是債務人;窮人要存款以備看病、養老、子女上學,是債權人。以貶值後的錢還以前的借款,當然是債務人受益,而債權人受損;第二,通脹有利於利潤收入者和浮動收入者,不利於固定收入者。而富人特別是商人,往往是利潤收入者,而工薪階層主要是固定收入者;第三,通脹有利於實物財富所有者,不利於貨幣財富持有者。富人往往擁有眾多的實物財富,而窮人多是存款救急。第四,通脹有利於政府,相當於政府徵收通貨膨脹稅,不利於普通民眾。
2.產出效應
一是溫和的需求拉動通脹對產出和就業有擴大的效應。假設總需求增加,一定程度的需求拉動通脹,產品的價格會跑到工資和其他資源價格的前面,由此增強了企業的利潤,從而刺激企業擴大生產,從而減少失業,增加國民產出的效果。
二是成本推動通脹會使收入或產量減少,從而引致失業。如果發生成本推動的通脹,則原來總需求所能購買的實際產品數量將會減少,所以實際產出會下降,失業會上升。
三是惡性通脹導致經濟崩潰。當出現惡性通貨膨脹時,人們完全喪失對貨幣的信心,貨幣不再能執行它的交換手段和儲藏手段的職能,市場經濟機制也無法再正常運行,導致經濟崩潰,出現大規模的經濟混亂,甚至社會動盪、政權更迭。
『叄』 請問通貨膨脹對國民經濟的影響
一、通貨膨脹的定義 通貨膨脹——它是指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上升的過程,即是一個貨幣紙持續貶值的過程。包括公開型和壓抑型通貨膨脹;爬行式、溫和式、奔騰式或惡性通貨膨脹;滯脹;預期和非預期通貨膨脹;需求拉上和成本推進式通貨膨脹等各種類型。 二、通貨膨脹的測量 1、拉氏指數——指以個別商品名義支出的基期比重作為權重,來計算物價指數上漲情況的。基期商品保持不變既是拉氏指數的特點,也是它的缺點。當消費品價格發生較大變化時,人們會較少需求價格上升較快的商品,而較多需求相對廉價的商品。由於沒能夠將基期之後涌現出來的新的主要消費品考慮進去,這樣實際上的通脹程度要比拉氏指數反映出來的小。即拉氏指數將誇大了價格總水平的上升。 2、帕氏指數——是根據期末購買的商品籃子作為參考點,來計算物價指數的上漲情況的。但由於強調了期末的商品價格指數,忽視了基期商品的價格指數,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即低估了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3、消費物價指數——是根據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消費開支所編制的物價指數。它是一個拉氏指數。缺點:選擇商品的范圍較窄,僅限於消費品。 4、國民生產總值平減指數——是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對按固定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它是一個帕氏指數。缺點:未在市場上交易的商品和勞務將被遺漏,並且它的資料也較難收集。 三、通貨膨脹的成因 關於通貨膨脹的成因,不同的理論有不同的解釋: 1、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該理論認為通貨膨脹是由於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水平造成的。即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貨物的結果。 2、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經濟學家將利潤和工資都包括在成本中。增加的工資或利潤被轉加到產品的價格中去,則發生了由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 3、混合型通貨膨脹——由於當工資得到增加時,人們的需求也會增加,於是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也會啟動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現實中的通貨膨脹很難分清是由於需求拉動的還是成本推動的,經濟學家薩繆爾遜和索洛就提出了混合型通貨膨脹,即需求與成本因素混合的通貨膨脹。 4、結構性通貨膨脹——即使總需求與總供給是平衡的,由於經濟部門結構的變動也會導致物價水平的上漲。生產部門和服務部門兩大部門的生產效率是不同的。生產效率高的生產部門貨幣工資增長較快,生產效率較低的服務部門就受到了增長工資的壓力,而它們的生產效率卻無法同等速度提高。於是服務部門就產生了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這就是結構性通貨膨脹的原理。 5、理性預期的通貨膨脹——當經濟要素充分就業,總供給曲線已不再有彈性,完全成為一條垂直線,實際產出也已達到潛在產出水平。當總需求增加時,只會引起價格水平同比例上漲,而對實際產出沒有影響。因為公眾會根據政府的貨幣政策進行預期,多次反復後能認識政府貨幣政策的動機。從而使政府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失效,於是政府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將不僅不能推動經濟反而造成滯脹。該理論有三個假設:(1)公眾是掌握著各種信息的經濟人,他們會利用所有掌握的信息對未來進行預測並且隨時根據新的信息調整經濟行為。(2)存在著自然失業率。(3)貨幣中性。 6、貨幣主義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是發生在貨幣量增加的速度超過產量增加的速度的情況下,而且,每單位產品索配合的貨幣量增加得愈快,通貨膨脹的發展就愈快。」「長期持續的通貨膨脹隨時隨地都是一種貨幣現象。」(弗里德曼語) 四、通貨膨脹的影響 1、通貨膨脹與經濟的關系 關於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存在三種不同的看法: 看法一: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增長起促進作用。 理由:當經濟長期處在有效需求不足、生產要素尚未充分有效利用、勞動者沒有充分就業的情況下,實際經濟增長率低於潛在的經濟增長率,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財政赤字增加內需並擴大貨幣發行量配合對貨幣的擴大需求,使整個經濟產出增加。這就是適度的通貨膨脹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看法二:通貨膨脹對經濟有促退作用。 理由:在通貨膨脹時期,紙幣不斷貶值,所代表的價值量不可捉摸地不斷降低,使人們無法比較、衡量商品的價值。通貨膨脹直接表現為價格信號紊亂,影響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這就降低了社會的經濟效率。 看法三:通貨膨脹對經濟沒有影響或沒有確定的影響。 理由:(1)貨幣中性論認為:當市場處於均衡狀態時,貨幣數量的增加將引起均衡價格水平的同比例上漲,並不會影響經濟體系的實際均衡狀態。這樣價格的變動對實際產出並無影響。(2)理性預期理論認為,只有當人們的預期通貨膨脹率與實際通脹率有差別時,通貨膨脹才使得實際產量有增減,但是由於預期有偏差,人們的行為也出現偏差,於是實際產量的增減也就無法捉摸。 2、通貨膨脹與失業的關系 經濟學中通常用菲利浦斯曲線來描述通貨膨脹與失業的相互替代關系:失業率較低時,通貨膨脹率就較高;失業率較高時,通貨膨脹率就較低。一些經濟學家還認為,在通貨膨脹的時候,人們可能預期較高的通脹率,使菲利浦斯曲線右移,即意味著在同樣的失業率下通脹率更高。這時候是菲利浦斯曲線惡化。而當菲利浦斯曲線失靈時,曲線與橫軸垂直,即無論通脹到什麼程度,一定的失業率依舊存在。
『肆』 分析通貨膨脹對經濟與社會的影響
在有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必將對社會經濟生活產生影響。如果社會的通貨膨脹率是穩定的,人們可以完全預期,那麼通貨膨脹率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很小。因為在這種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各種名義變數(如名義工資、名義利息率等)都可以根據通貨膨脹率進行調整,從而使實際變數(如實際工資、實際利息率等)不變。這時通貨膨脹對社會經濟生活的的唯一影響,是人們將減少他們所持有的現金量。但是,在通貨膨脹率不能完全預期的情況下,通貨膨脹將會影響社會收入分配及經濟活動。因為這時人們無法准確地根據通貨膨脹率來調整各種名義變數,以及他們應採取的經濟行為。
(一)在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債務人而不利於債權人
在通常情況下,借貸的債務契約都是根據簽約時的通貨膨脹率來確定名義利息率,所以當發生了未預期的通貨膨脹之後,債務契約無法更改,從而就使實際利息率下降,債務人受益,而債權人受損。其結果是對貸款,特別是長期貸款帶來不利的影響,使債權人不願意發放貸款。貸款的減少會影響投資,最後使投資減少。
(二)在僱主與工人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僱主而不利於工人
這是因為,在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工資增長率不能迅速地根據通貨膨脹率來調整,從而即使在名義工資不變或略有增長的情況下,使實際工資下降。實際工資下降會使利潤增加。利潤的增加有利於刺激投資,這正是一些經濟學家主張以溫和的通貨膨脹來刺激經濟發展的理由。
(三)在政府與公眾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政府而不利於公眾
由於在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名義工資總會有所增加(盡管並不一定能保持原有的實際工資水平),隨著名義工資的提高,達到納稅起征點的人增加了,有許多人進入了更高的納稅等級,這樣就使得政府的稅收增加。但公眾納稅數額增加,實際收入卻減少了。政府由這種通貨膨脹中所得到的稅收稱為「通貨膨脹稅」。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實際上是政府對公眾的掠奪。這種通貨膨脹稅的存在,既不利於儲蓄的增加,也影響了私人與企業投資的積極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三次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分別發生在1980年,1988年和1994年。
關於通貨膨脹的福利影響,已有很多人研究,但結論不一,既有人認為其對福利的損失相對是較小的,也有人認為其對社會福利損失的影響較大。此方面的研究文獻多以美國為例,沒有對中國的經濟加以討論,北京大學教授龔六堂、鄒恆甫,武漢大學葉海雲在《財經問題研究》(2005.8)撰文《通貨膨脹與社會福利損失》,討論了貨幣
的作用,並特別給出了對通貨膨脹的福利損失的估計,作者將此結果同以往研究文獻中給出的結論作了比較,同時比較了通貨膨脹對美國經濟和我國經濟的影響。作者發現:當通貨膨脹比較小的時候,它的增加對社會福利的損失是很小的,因此政府可以不必過多地考慮採取通貨膨脹政策對社會福利的影響。但是,當通貨膨脹水平較高時,它對社會福利的損失就較為顯著,因此,在一定范圍內,政府可以採用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而不必要過多地注意它對社會福利的影響。另外,通貨膨脹對中國的福利影響比美國經濟的影響明顯。
『伍』 通貨膨脹對GDP有什麼影響
所謂通貨膨脹,簡單地說就是流通的貨幣相比正常情況下太多了,出現膨脹.中國出現通貨膨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貨幣發行量過大;二是外貿出口的大順差;三是境外的熱錢大量湧入;四是短期內投資過快。由於以上情況使中國出現了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會使表面上看經濟會出現過快增長,實質是經濟過熱。長期看很難持續,也是不健康的增長。由於通貨膨脹,使得物價大幅度上漲,人民幣貶值,老百姓的購買力下降,內需不振,人民的幸福指數下降,不僅影響經濟,更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出現通貨膨脹後,國家一般不會坐視不管,會採取通貨緊縮的政策,比如提高銀行存款利率,上調存款准備金,收縮銀根等措施。
『陸』 通貨膨脹對國家有什麼影響
通貨膨脹情況下物價不斷上漲,貨幣購買力不斷下降,投資下降,經濟發展受到抑製版。影響權體現:
1、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通貨膨脹的物價上漲,使價格信號失真,容易使生產者誤入生產歧途,導致生產的盲目發展,造成國民經濟的非正常發展,使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發生畸形化,從而導致整個國民經濟的比例失調。當通貨膨脹所引起的經濟結構畸形化需要矯正時,國家必然會採取各種措施來抑制通貨膨脹,結果會導致生產和建設的大幅度下降,出現經濟的萎縮,因此,通貨膨脹不利於經濟的穩定、協調發展。
2、對收入分配的影響。通貨膨脹的貨幣貶值,使一些收入較低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使廣大的居民生活水平難以提高。當通貨膨脹持續發生時,就有可能造成社會的動盪與不安寧。
3、對對外經濟關系的影響。通貨膨脹會降低本國產品的出口競爭能力,引起黃金外匯儲備的外流,從而使匯率貶值。
通貨膨脹是在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供遠小於求)。紙幣、含金量低的鑄幣、信用貨幣,過度發行都會導致通脹。
『柒』 通貨膨脹對中國經濟有什麼影響
目前存在很多價格上漲因素,通貨膨脹危險不可等閑視之,通貨膨脹壓力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成本推動通脹壓力。本世紀以來,我國上游產品價格漲幅一直高於下游產品價格。由於各種原因,上游產品價格向下游產品傳導受到阻礙。但當環境發生變化,特別是上游產品價格上漲累積到一定程度,傳導必然發生,形成成本推動型通脹。7月份一些上游產品價格上漲雖然較CPI低,但企業商品價格漲幅仍高於CPI因此仍需關註上游產品價格變化,防止成本推動價格全面上漲。
第二,需求拉動通脹壓力。我國的流動性過剩一直得不到緩解。貨幣供給過多,必然產生需求拉動型通脹。今年上半年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均超過經濟增速,雖然是好事,但在當前CPI漲幅加速的情況下,居民收入增長超過經濟增長,也會成為形成需求拉動型通脹的因素。
第三,經濟增速過高導致價格上漲。2003年以來,我國GDP增速一直在10%以上,但這種增長是通過投資高速增長實現的。與此同時,經濟結構問題卻趨於惡化。在這樣的狀態下,過高的經濟增長和過快的投資增長會成為通貨膨脹的動因。近20年來,我國曾兩度出現這樣的高通貨膨脹。
第四,節能減排造成成本價格上升。「十一五」規劃要求,到2010年,單位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10%。為了實現這兩個目標,必須增加投入,必然形成生產成本上升。
第五,國際市場對國內市場價格的影晌。近期,世界市場上在石油、穀物等重要商品價格呈上漲趨勢的同時,美國次級債問題爆發,使得國際經濟環境中不確定、不穩定因素進一步增強。這些因素,特別是某些重要商品的價格上漲趨勢,可能會在不同程度上對我國國內市場價格水平產生影響。
以上通脹壓力已在過去幾年積累起來,必然會以某種方式表現出來。即使豬肉價格平穩了,通脹也會找到其他表現途徑。加上明年奧運會還會加強外部需求對國內價格的影晌,未來一段時間,總體價格水平必然升高。對於2008年可能出現的價格上漲,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寧可防其有,不可賭其無。
『捌』 通貨膨脹對一國的經濟效率有哪些影響
1、通貨膨脹與經濟的關系關於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存在三種不同的看法:看法一: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增長起促進作用。理由:當經濟長期處在有效需求不足、生產要素尚未充分有效利用、勞動者沒有充分就業的情況下,實際經濟增長率低於潛在的經濟增長率,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財政赤字增加內需並擴大貨幣發行量配合對貨幣的擴大需求,使整個經濟產出增加。這就是適度的通貨膨脹對經濟的促進作用。看法二:通貨膨脹對經濟有促退作用。理由:在通貨膨脹時期,紙幣不斷貶值,所代表的價值量不可捉摸地不斷降低,使人們無法比較、衡量商品的價值。通貨膨脹直接表現為價格信號紊亂,影響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這就降低了社會的經濟效率。看法三:通貨膨脹對經濟沒有影響或沒有確定的影響。理由:(1)貨幣中性論認為:當市場處於均衡狀態時,貨幣數量的增加將引起均衡價格水平的同比例上漲,並不會影響經濟體系的實際均衡狀態。這樣價格的變動對實際產出並無影響。(2)理性預期理論認為,只有當人們的預期通貨膨脹率與實際通脹率有差別時,通貨膨脹才使得實際產量有增減,但是由於預期有偏差,人們的行為也出現偏差,於是實際產量的增減也就無法捉摸。2、通貨膨脹與失業的關系經濟學中通常用菲利浦斯曲線來描述通貨膨脹與失業的相互替代關系:失業率較低時,通貨膨脹率就較高;失業率較高時,通貨膨脹率就較低。一些經濟學家還認為,在通貨膨脹的時候,人們可能預期較高的通脹率,使菲利浦斯曲線右移,即意味著在同樣的失業率下通脹率更高。這時候是菲利浦斯曲線惡化。而當菲利浦斯曲線失靈時,曲線與橫軸垂直,即無論通脹到什麼程度,一定的失業率依舊存在
『玖』 通貨膨脹對經濟各方面的影響
在有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必將對社會經濟生活產生影響。如果社會的通貨膨脹率是穩定的,人們可以完全預期,那麼通貨膨脹率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很小。因為在這種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各種名義變數(如名義工資、名義利息率等)都可以根據通貨膨脹率進行調整,從而使實際變數(如實際工資、實際利息率等)不變。這時通貨膨脹對社會經濟生活的的唯一影響,是人們將減少他們所持有的現金量。但是,在通貨膨脹率不能完全預期的情況下,通貨膨脹將會影響社會收入分配及經濟活動。因為這時人們無法准確地根據通貨膨脹率來調整各種名義變數,以及他們應採取的經濟行為。
(一)在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債務人而不利於債權人
在通常情況下,借貸的債務契約都是根據簽約時的通貨膨脹率來確定名義利息率,所以當發生了未預期的通貨膨脹之後,債務契約無法更改,從而就使實際利息率下降,債務人受益,而債權人受損。其結果是對貸款,特別是長期貸款帶來不利的影響,使債權人不願意發放貸款。貸款的減少會影響投資,最後使投資減少。
(二)在僱主與工人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僱主而不利於工人
這是因為,在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工資增長率不能迅速地根據通貨膨脹率來調整,從而即使在名義工資不變或略有增長的情況下,使實際工資下降。實際工資下降會使利潤增加。利潤的增加有利於刺激投資,這正是一些經濟學家主張以溫和的通貨膨脹來刺激經濟發展的理由。
(三)在政府與公眾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政府而不利於公眾
由於在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名義工資總會有所增加(盡管並不一定能保持原有的實際工資水平),隨著名義工資的提高,達到納稅起征點的人增加了,有許多人進入了更高的納稅等級,這樣就使得政府的稅收增加。但公眾納稅數額增加,實際收入卻減少了。政府由這種通貨膨脹中所得到的稅收稱為「通貨膨脹稅」。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實際上是政府對公眾的掠奪。這種通貨膨脹稅的存在,既不利於儲蓄的增加,也影響了私人與企業投資的積極性。
目前我國看來通貨膨脹還不會很嚴重,
因為CPI由負轉正需要過程,
但是年底和明年就不一定了,
我們的財政貨幣政策總是會矯枉過正 。
『拾』 通貨膨脹對中國影響
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十分迅速的傳導性。任何一部分的商 品的漲價,將會很快地通過各種渠道推動其他商品的漲價。以此次正在中國發生的通貨膨脹為例,先是食品價格的上漲;緊隨其後的必然是工資的上漲;而工資在各 種商品的生產成本中佔有重要的權重,這一成本的上升必然會帶動中國物價的進一步上漲。
通貨膨脹對當前中國民眾的生活和經濟 發展至少有三大危害。首先是它將使得中國已經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結構更加不平等。人們都知道通貨膨脹會降低消費者的實際生活水平。但是很多人並不十分清楚, 通貨膨脹對低收入民眾的生活的沖擊最大。土地、資本和其他財產所有者可以在輪番漲價的通貨膨脹中通過提高土地和產品的價格來降低通貨膨脹損失,甚至在通貨 膨脹中獲得一些收益。由於低收入民眾只有工資收入(或者養老金收入),而工資收入的增長不僅總是在落在通貨膨脹之後,而且上漲的幅度永遠也比不上物價上漲 的幅度。這就為什麼普通勞動者總是在通貨膨脹面前感到完全無能為力。這種情況在勞工權利缺乏的中國更加明顯。
通貨膨脹的第 二個危害是它給投資和消費帶來的巨大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將使得中國本來已經扭曲的經濟結構更加扭曲。商品的價格應該是市場對生產者發出的信號,生產 者根據這個信號來掌握市場對自己產品的需求,從而相應地提高或者減少生產規模,以保證各種社會經濟資源能夠得到更好地運用。但是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一種 商品價格的上漲,並非是由於市場的真正需求的上漲,而只是由於生產者的投機沖動或者消費者對價格進一步上漲的恐慌造成的。由於並不是每一個生產者都能掌握 市場的全面信息,因此這種由不確定性帶來的投機和恐慌很可能推動沒有根據的進一步的投資沖動。如果中國政府不能有效迅速地制止這一輪通貨膨脹,人們將在若 干年後發現,中國長期累積的過度投資和生產能力過剩的現象將更加嚴重。中國調整宏觀經濟結構的努力將更加困難。
通貨膨脹將 阻礙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降低中國的國際競爭能力。從生產者的角度看,在一個通貨膨脹時期,最簡單的牟取利潤的辦法就是漲價;而且是爭取自己的產品以更快 的速度漲價。雖然到頭來輪番的價格上漲將沖銷自己產品漲價所帶來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收益,但是如果不漲價損失則將更高。這種俗話說的「渾水摸魚」的價格戰 略是企業在通貨膨脹中的唯一理性選擇。既然直接漲價能夠迅速地帶來更多的收益,那麼誰都不會花氣力去從事新產品的研發、新技術的應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中國經濟已經是一種外延型的經濟,技術的含量並不高,在國際上完全靠價格低廉來賺取微薄的利潤。通貨膨脹不僅將使得中國經濟長期無法擺脫在國際分工中的這 種低端地位,甚至有可能使得中國在與其他勞動密集型經濟在爭奪國際市場份額的競爭中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