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十二五以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
我以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主要是經濟體制改革了,然後經濟不斷發展
B. 《為什麼中國的經濟增長如此迅速
1、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政府具有集中所有財力、物力和人力發展經濟的優勢版。
2、堅持改革開放權的政策方針是中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最根本的原因
3、實事求是,結合自身特點,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4、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通過不斷完善宏觀調控,中國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經驗日益豐富。
5、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極大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6、中國堅持積極的對外開放政策,加強國際經濟合作,主動參與國際競爭,也是取得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7、事實證明政府宏觀調控下的經濟體制優於西方國家的市場經濟。
C. 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首先,「高投資」驅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應該說,較高的資本形成率是許多亞洲國家創造經濟增長奇跡的共同特徵。日本從1953年開始到1970年代初期的高速增長得益於其高達35%的固定資產投資形成率(固定資產投資佔GDP的比重)。新加坡在1971年至1985年間的高速發展時期,其固定資產投資形成率超過40%。馬來西亞在1990年代中期也有幾年高速增長的時期,而它在此時期的固定資本形成率也超過40%。許多西方經濟學家也都認為,高資本形成率和大規模投資是驅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引擎。支持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高投資不僅來源於國內儲蓄,而且來源於大量的國外直接投資。眾多的外國公司被中國廣闊的國內市場和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所吸引,大舉投資中國。據中國世界銀行統計,中國年均實際利用外資額從1983年的6.3億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03億美元,平均年增長15%。截止到2005年底中國累計
利用外資總額達到6180億美元。外資的大量流入,不僅補充了經濟發展所需的資本,而且為中國的技術進步和出口競爭力的提高做出巨大貢獻。
第二,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保證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世界經濟合作組織(OECD)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中國有世界其他任何國家都難以比擬的比較優勢,一是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中國不僅每年都有近1000萬的新增就業人口,而且在廣大鄉村有超過1.5億的剩餘勞動力等待到城市就業。二是「人優價廉」。中國的勞動力價格不僅價格便宜,而且質量很高。
第三,效率改進促進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中國的效率改進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歸因於技術改善和勞動力技能的提高。一方面,隨著中國的經濟體制從僵化的集權計劃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各種生產要素被配置到效率更高的部門或經濟領域,使各種生產要素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外國直接投資不僅帶來資本,而且也帶來了技術和管理經驗,這也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因素。同時,隨著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勞動力質量也有很大的提高,無疑這也是提高全要素勞動生產率的因素。
第四,劇增的國際貿易拉動支持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自1980年以來,中國始終把對外貿易發展作為拉動和支持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中國政府不僅主動減少國際貿易的政府壟斷和控制,降低貿易壁壘,而且積極謀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這些政策都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使中國在世界貿易總額中的比重逐年
增加,進而迅速成為當今世界位居美國和德國之後的第三貿易大國。
第五,體制改革與制度創新保證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而這種組織的效率來源於一套能夠對經濟主體行為進行激勵的產權制度安排。毫無疑問,中國經濟近30年的高速增長,得益於改革開放。「經濟體制改革為中國經濟增長和生產率提高提供了強大動力」。
D. 經濟常識: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一:轉型過程中的結構調整產生再生生產力。
中國改革開放存在著兩種轉型:一是經濟制度的轉型, 一是經濟增長方式與實踐模式的轉型。兩種轉型是局部與整體、個別與一般、微觀與宏觀的關系。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將使後者得到充實,前者得到升華。中國改革開放,是兩種轉型的歷史契合。轉型經濟最重要的是結構,是生產中人和人、人和物的結構從不對稱向對稱、消極對稱向積極對稱轉化。對稱結構,是轉型經濟的最深層機制。知識經濟使經濟全球化、生產社會化程度得以按幾何級數增長,這種按幾何級數擴大的生產社會化本身就可以使價值得以擴大、提升、再生。因此,知識經濟以放大的形式,使資源的再生優於資源的配置、資源的配置從屬資源的再生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得以展示和充分發揮。轉型經濟不但表現為經濟活動中知識運營、生產社會化所帶來的資源再生,而且表現為思維結構、社會結構、企業結構、生產結構的對稱、有序、優化組合所帶來的資源的裂變、再生與生產力的幾何級數增長。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二:轉型對人的主體性的解放。
經濟結構中,人的要素是首要的要素。改革開放意味著以往建立在經濟、超經濟強制基礎上的人身依附關系得到擺脫。人的主體性,是生產力發展的根本標准與動力。改革開放以前生產力發展不快的根本原因是經濟、超經濟強制對人的主體性的壓制,改革開放以後生產力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人的主體性的解放。團隊主體性、企業主體性、區域主體性、政府主體性、國家主體性,是逐步放大了的人的主體性。總體上國民整體擺脫人身依附關系的起點平等,大大提高人的主體性,對人的行為從質和量兩方面作出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導向。制度高於技術,結構對要素的提升作用,主要是通過制度(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產權制度只是經濟制度的組成部分。私有制是產權制度的必要環節,而非必要條件)對人的主體性的導向、催化和提高來實現的。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三:轉型使中國出現前所未有的創業潮。
人的主體性的解放是創業的前提,人的主體性的提高通過創業來實現,國民主體性的提高通過創業潮來實現。改革開放以來的創業潮:民營企業的一次創業、二次創業與國有企業的二次創業。在創業潮中,通過創意→創新→創造→創業→二次創業,使知識運營帶動資本運營、資本運營帶動資產運營、資產運營帶動產品運營,實現主觀與客觀、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的統一,從而使企業和其他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和社會政策環境對稱、和社會法制環境對稱、和社會信息環境對稱、和社會心理環境對稱、和市場競爭環境對稱,擺脫經濟運行的困境,消除經濟危機的根源,使企業和社會協調有序發展。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之四:轉型中的制度融合。
以創業潮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就是民主與法制對稱、公平與效率對稱的經濟,市場化改革就是在宏觀與微觀、自由與法制、價格與價值、公平與效率、理性與非理性的碰撞中,用宏觀去規范微觀、用有序去整合無序、用無序去填補有序、使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經濟運動。在市場經濟有機體的各要素之間,雖然在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地位,生產力的發展都是它們共同起作用的結果。生產力是社會系統的整體功能,改革實質上是社會系統的自組織、有序化過程。整個社會系統是否協調有序,將決定社會系統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發展。政府宏觀調控的根本目的就在於建立和諧的社會經濟系統,使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對稱,從而發揮出最佳的生產力功能。與生產社會化相對稱的,是經濟的宏觀化。在經濟全球化、宏觀化時代,政府宏觀調控更顯重要。加強政府宏觀調控絕不是市場經濟發展不完善的表現,而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傳統社會主義國家在市場經濟轉型和市場經濟發展中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有先天的優勢。
E. 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
1,中國政局穩定,執政者對經濟干預少,因此,經濟的發展阻力小。
2,中國回勞動力賤,生答產成本低,因此,吸引了大量境外資本。
3,中國人口多,消費力量強大,因此,即使生產出過多的產品,也不太容易造成生產過剩導致經濟危機。
4,中國經濟正在起步階段,任何國家經濟起步階段都會飛速發展,只要執政者不幹預。
5,中國人早在春秋時期就熟悉了商品經濟。經商是中國人很熟悉的活動。中國經濟在中國商人的運作下,發展速度快。
6,中國人民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潛力很大。這對中國經濟的發展也起了推動作用。
F.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
1、解決了社會的生產力,1978年年底,黨十一屆三中全會重大決策,改革傳統的履行行政命令為主的經濟體制,實行對外開放,這個是使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最主要的一個因素,它是最巨大的動力。
2、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發展,把發展作為振興中國的第一要務,從1978年開始,黨和國家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方針,從此翻開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新的一頁。
3、政府的調節和管理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個是進行宏觀調控,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第二是超過市場監管,促進公平競爭增進微觀經濟的效率,保護資源生態和環境,維護生產安全食品安全等等.第三是通過財政稅收等杠桿,收入分配促進社會公平.改革開放28年來。
4、中國具有世界上最豐富的勞動資源,中國人民有勤勞勇敢的優良傳統,黨的改革開放和黨的政策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主動性,成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的巨大力量。
5、巨大的不斷擴大的市場,十幾億人的大市場,吸引著各方面的投資,還有中國由於長期比較貧困落後,基礎設施缺口很大,投資機會很多,建設的推進,經濟增速快,人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國內居民消費不斷升級,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化的競爭加快,使中國的市場空間非常大,為社會生產力發展,提供了最廣泛的場所。
6、中國具有持續的高儲蓄率和高投資率,中國人民不僅勤勞,而且節儉,中國的儲蓄率高,長期30%以上。
G. 中國近30年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
來中國近30年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
自1,中國政局穩定,執政者對經濟干預少,因此,經濟的發展阻力小。
2,中國勞動力賤,生產成本低,因此,吸引了大量境外資本。
3,中國人口多,消費力量強大,因此,即使生產出過多的產品,也不太容易造成生產過剩導致經濟危機。
4,中國經濟正在起步階段,任何國家經濟起步階段都會飛速發展,只要執政者不幹預。
5,中國人早在春秋時期就熟悉了商品經濟。經商是中國人很熟悉的活動。中國經濟在中國商人的運作下,發展速度快。
6,中國人民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潛力很大。這對中國經濟的發展也起了推動作用。
H. 65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主要原因包括:
1、「高投資」驅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應該說,較高的資本形成率是許多亞洲國家創造經濟增長奇跡的共同特徵。
2、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保證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世界經濟合作組織(OECD)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中國有世界其他任何國家都難以比擬的比較優勢,一是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中二是「人優價廉」。中國的勞動力價格不僅價格便宜,而且質量很高。(註:目前人口紅利逐漸消失)
3、效率改進促進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中國的效率改進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歸因於技術改善和勞動力技能的提高。一方面,隨著中國的經濟體制從僵化的集權計劃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各種生產要素被配置到效率更高的部門或經濟領域,使各種生產要素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外國直接投資不僅帶來資本,而且也帶來了技術和管理經驗,這也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因素。同時,隨著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勞動力質量也有很大的提高,無疑這也是提高全要素勞動生產率的因素。
4、劇增的國際貿易拉動支持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自1980年以來,中國始終把對外貿易發展作為拉動和支持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中國政府不僅主動減少國際貿易的政府壟斷和控制,降低貿易壁壘,而且積極謀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這些政策都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
5、體制改革與制度創新保證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而這種組織的效率來源於一套能夠對經濟主體行為進行激勵的產權制度安排。
I. 中國GDP的綜述增長原因
中國GDP增長有以下三點原因:
1、區域協調性增強
從GDP增速來看,中西部地區增速明顯高於東部地區。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表示:「中西部地區加大了發展力度,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獲得向西開放的機遇,培育出新的動能。中西部加速發展,使中國地區的總體差距縮小,表明區域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在增強。」
2、服務業成為主要動力
與世界發達地區相比,各省(區、市)在服務業發展上仍有較大進步空間。陳耀表示,發達國家的大城市服務業佔GDP比重一般達到80%以上。今年上半年數據中,只有北京的服務業佔GDP比重為82.2%,其餘省(區、市)均低於80%。過去長期以工業、製造業為主體,高消耗產業佔比較大,而服務業的增長使得資源環境承載壓力得到緩解。
3、新動能加快成長
中國新動能的崛起不僅短期內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舊動能不足帶來的負面影響,而且從長期看給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支持。未來在政府制度創新、市場機制驅動和企業積極參與等有利因素推動下,經濟動能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並由碎片化逐步轉化為集群化,最後形成穩固發展新潮流。
(9)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原因擴展閱讀:
國內生產總值主要特徵如下:
(1)由於GDP用市場價格來評價物品與勞務,它就沒有把幾乎所有在市場之外進行的活動的價值包括進來。特別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產的物品與勞務的價值。
(2)GDP沒有包括環境質量。設想政府廢除了所有環境管制,那麼企業就可以不考慮他們所引起的污染而生產物品與勞務。在這種情況下,GDP會增加,但福利很可能會下降。空氣和水質量的惡化要大於更多生產所帶來的福利利益。
(3)GDP也沒有涉及收入與分配。人均GDP告訴我們平均每個人的情況,但平均量的背後是個人收入的巨大差異。
(4)GDP概念是源自於交換產生財富的原理。這個原理的基本條件是:一是交換必須自願,二是交換必須不妨礙第三人,三是交換必須在兩個清晰的產權主體之間真正發生。假定不符合這三個條件,那麼所得出的GDP數值的准確性恐怕就得大打折扣,或者說GDP的數據就會有瑕疵。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網-新動能加力中國經濟增長
網路-國內生產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