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古代小農經濟形成的條件有哪些
小農經濟的形成條件:鐵犁牛耕的出現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
小農經濟得以發展的原因 :
1、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漸普及;
2、農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農具、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
3、為了求得生存,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盡可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4、歷代統治者採取重農抑商政策,注意減輕農民負擔,扶植小農經濟。
小農經濟的特點:
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小農經濟以家庭為單位,完全或主要依靠家庭成員的勞動,獨立經營的小規模農業,以滿足自身需要為主的個體經濟。又稱個體農民經濟。
小農經濟有的以自有土地經營,有的以租人土地經營,也有的兼有這兩種情況。在現代發達的西方國家,以家庭為單位從事小規模經營的農業依然存在,但是其中的勞動者已不是孤立的生產者,而是在資本控制下承擔著社會總勞動中一部分勞動的生產者,從事高度專業化、商品化的生產。
在中國,小農經濟存在了幾千年。1949年後,經過農業合作化,小農經濟已被改造為集體所有制的合作經濟。1978年以後,形成集體統一經營與農戶分散經營相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⑵ 中國古代自然經濟完全瓦解是在什麼時候
在中國,經過2000餘年的發展,自然經濟在清朝中期依然具有絕對的統治優勢,但它排回斥除此之外的其他經濟形態答的發展,成為制約生產力發展的因素。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自然經濟將逐步解體,但很難完全退出歷史舞台,在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農村,自然經濟依然具有相當的發展,這也是農村地區出現農業、農民、農村之間相互制約(三農問題)致使經濟不發達現象的根源之一。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依靠侵略所取得的特權和機器產品質優價廉的優勢,大量傾銷商品,輸華商品比戰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紡織品佔到70%。「衣被天下」的東南沿海的一些專以紡織為業的鄉村受到很大沖擊,「松江布市消減大半」,家庭手工棉紡織業的逐漸破產,造成織與耕的分離,這是封建自然經濟解體的重要標志。新中國成立後,由於三大改造,使小農經濟徹底結束。——常識經濟篇。
⑶ 中國古代為何未完成從小農經濟到資本主義發展的歷程
首先從制度上來說中國是封建主義制度。而封建制度的基礎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占回有土地。農民只有給地答主當佃戶。發展資本主義需要廣闊的商品市場和大量的自由廉價勞動力。中國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而且小農經濟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國內缺乏相應的市場。
⑷ 簡述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發展受到哪些條件的制約
生產規模狹小,生產資料有限
本身小農經濟不單單是一種經濟模式,而是一種自給專自足的小農經濟思想屬在禁錮著人們 禁錮著經濟的發展
封建王朝往往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意徵收賦稅,兼並土地;封建官吏也打著朝廷的幌子,利用兼並土地、提高折收比例等手段任意盤剝農民,從而造成農民貧困和脆弱。之所以會如此,其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像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下缺少對朝廷權力的制約。故在中國古代社會,根本不可能出現像歐洲那樣的富裕農民階層。
⑸ 中國古代自然經濟特點、發展
精耕細作、靠天吃飯、有田土就是理、就是王。為什麼大家都說河南人有心眼,內就是因為他們那裡有可容耕地,出糧食。辛辛苦苦種出的糧食還要防著被人搶去。所以他們經歷的多了,吃虧吃的多了,他們就長記性了,心眼就多了。還是那句話,不經磨難,不成佛!哈哈
⑹ 小農經濟如何阻礙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
小農經濟具有封閉的特點,這個問題直接影響了近代中國工業化時期勞動版力的問題。一.農民經權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二.自給自足,生產經營模式老套,老舊,技術難以革新三.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薄弱。
謝謝
望採納
⑺ 我國古代的自然經濟的產生,發展過程和影響
(1)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富強起來,為以後兼並六國打下堅實的基礎。(2)貞觀之治或開元盛世。(3)經濟重心南移(或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北方人口南遷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術;南方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南方有利的自然環境;統治者有利的經濟發展政策。(4)閉關鎖國政策;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國在世界上落伍;不能抵擋殖民勢力的侵略。試題分析:(1)根據材料一可知,這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之一。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開始變法.法令規定: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②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根據軍功大小授於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④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國家。(2)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峰時期,唐太宗時期出現貞觀之治,唐玄宗時期出現了開元盛世。(3)材料三講到了北宋時期經濟的發展,國家糧食、財政收入很大程度都依賴南方,說明了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起原因包括社會因素、如北方戰亂,南方相對穩定;自然因素,如土地肥沃、適合農作物的生長等等。還有人口的內遷帶來先進技術和生產經驗等等。(4)根據材料四。商品出口、港口、航船等等在清朝都有嚴格限制。說明了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最終導致了落後。點評:本題難度較大,考查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本題從涉及的材料多,內容廣、需要學生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並且依賴這些知識來解答相關問題。這類題目需要學生在平常學習中不斷積累知識才能解答。
⑻ 中國古代小農經濟出現的時間,原因,評價
1)存在時間:
①出現:春秋戰國以後
②解體:鴉片戰爭以後外國廉價商品大量湧入,農民和手工業者紛紛破產,小農經濟開始。
(2)產生的條件
①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鐵犁牛耕的普及,工具的改進,生產技術的提高。
②私有土地的出現,農民不同程度地擁有一定土地、農具、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
③為了求得生存,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盡可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④歷代統治者採取重農抑商政策,注意減輕農民負擔,扶植小農經濟。
(3)小農經濟的特點:
①分散性: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精耕細作。
②封閉性: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自給自足,除鹽鐵外,一般不外求。
③落後性:小農經濟的狹小生產規模和簡單的性別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
④脆弱性:自耕農是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統治者的過分剝削和壓榨,天災戰亂都容易導致破產。
⑤保守性:相對簡單的生產工具,長期不變的生產技術和容易滿足的社會心理狀態。
(4)評價小農經濟:
(1)積極性:自耕農在沒有天災人禍的情況下,除鹽鐵外,可以自給自足,因此生活穩定,也有較高的生產積極性。在封建社會形成和發展時期,基本上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有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2)消極性:小農經濟的分散性、封閉性、保守性等弱點,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造成我國封建社會後期社會發展緩慢和封建社會長期延續,成為近代以來阻礙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
求採納。。謝謝
⑼ 概述中國古代封建經濟的發展歷程
古代中國經濟的發展線索及其特徵 中國的原始農業起源於黃河一長江流域,並首先在中原地區達到較高水平,南宋後經濟重心南移。隨著生產工具的進步,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發展到簡單協作的耜耕農業;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出現與使用,以家庭為單位、農業與個體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基本定型,並在古代社會一直延續。明清之際雖然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但經濟結構沒有突破性進展。到了近代,耕織結合的小農經濟阻礙了新的生產關系的發展,成為束縛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因素。古代中國的手工業在世界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官營手工業代表著當時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明中後期,在私營手工業里產生了僱傭關系,孕育了資本主義萌芽。早期商業發展繁榮,城市規模與功能不斷擴大,漢唐之際的對外貿易繁榮。明清之際,封建經濟全面繁榮,商業發展出現了新特點。但在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政策下,資本主義萌芽受到阻礙,也失去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沒有跟上世界大潮流,中國經濟逐漸落後。
古代經濟發展的一般原因 在不同歷史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雖不盡相同,但從整體上探析古代經濟發展的共性因素,對我們今天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政策的因素。歷代統治者制定的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土地政策、賦稅政策,或者一定時期對統治政策進行調整的變法、改革。二是科技的推動。勞動人民改進工具,提高生產技術;興修水利,免除水旱災害;政府推廣優良品種;歷代總結生產經驗的著作可以指導人們直接把先進的技術轉化為生產力。三是人民群眾辛勤勞動。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勞動,相互學習,提高生產技術。
各經濟部門的地位、發展特點及其相互關系 以家庭為單位、農業與個體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基礎。手工業與商業始終是農業的補充,其發展方向與規模一直被歷代王朝控制著。在古代社會經濟中,首先是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在此基礎上手工業發展起來,隨著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商業和對外貿易得到發展,而城市、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農業、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在商品經濟繁榮時期和商品經濟繁榮的地方,貨幣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並緩慢發展。
小農經濟的發展原因、特點及其啟示 鐵農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現和普及,是以家庭為單位、耕織結合的小農經濟農耕模式出現的根本原因。在小農經濟模式下,自耕農生產積極性高,同時由於人口膨脹和土地兼並,農民在土地上精耕細作、不斷改進農具和耕作技術,從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成為古代農耕的一大特色。這一模式具有內部的穩定性、保守性和排他性,因其脆弱而對新經濟因素產生本能的抵抗,既保障了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促進封建經濟向前發展,又阻礙了商品交換與擴大再生產。手工業和商業是為滿足人民日常生活和統治者奢侈享受而存在的。小農經濟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經濟基礎,自耕農是國家賦稅的主要來源,為了鞏固其經濟基礎、加強統治,各朝各代的統治者都採取重農抑商政策。統治者通過發展農業、嚴格控制工商業發展,既維護了統治基礎,又掌握了經濟發展的命脈,這一政策把農業與工商業對立起來,阻礙了生產力的變革和商品流通,必然阻礙經濟的發展。
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小農經濟的形成還是明清之際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都是生產力發展引起的生產關系的變革。明清之際,統治者堅持抑商政策,並推行閉關鎖國政策和海禁政策,使得日益發展的商品經濟受到限制,已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始終沒有成長為成熟的資本主義經濟。中國不但內部失去了經濟的活力、失去了科技發展的動力,也逐漸喪失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終於日漸脫離了世界發展大勢,陷於落後挨打的局面。
⑽ 我國古代自然經濟的特點是什麼
第一,自然經濟是自給自足的經濟。自然經濟中社會勞動產品絕大多部分都是為了滿足自回然經濟單位內部的直答接生活需要而生產的,而不是為了出售和交換,即不是為了他人而生產的。即使生產者的勞動是為了他人而進行的,其勞動產品從生產者手中轉讓給把它作為使用價值使用的人手中,也不是通過商品交換的形式來實現的,而是直接的轉讓或索取。一種形式是通過生產單位內部的直接分配,如原始氏族部落共同體內部即是如此。另一種形式是少數人通過某種超經濟的強制直接佔有生產者的勞動產品,如奴隸主對奴隸生產的產品的佔有、封建主對農奴所生產的產品的佔有。個體農民家庭的生產,更是直接地為了滿足家庭成員的消費需要。總之,自然經濟是沒有或很少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