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西方文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西方文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0-12-09 23:26:33

『壹』 外國文化節日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

西學東進,西節也迅速在這片土地上枝葉繁茂起來,甚至有喧賓奪主之勢頭!聖誕節、情人節、復活節、萬聖節、感恩節似乎已經成了光輝的「中國節」,商家的精明造勢加上年輕一代的盲目追隨則推波助瀾——傳統節日漸行漸遠,西方節日大行其道。

西方節日來勢兇猛,但硬要說它們像當年的堅船利炮那麼可怕或許有點誇大其詞。西方世界的節慶文化雖然在基督教誕生之前就開始萌芽,其真正壯大則是在基督教君臨天下之後。自利瑪竇於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利用儒學經典在中國傳播聖經算起,基督教來中國已經四個多世紀了。

相比之下,中國傳統節日卻沒有得到有力保護。1949年以後,大多數節日都被視為封建殘余而廢除,倖存下來的也只有春節、端午和中秋,其中只有春節被列入了法定節假日。1949年以來我們的全民放假日只有7天,直至1999年國務院發布《全國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才增至10天。這樣的水平與中國宋代的69天、 日本的15天、 韓國的16天、澳門的22天和美國的23天相比,明顯過於低下。傳統節日的被貶與洋人節日的囂張構成了這個時代最戲劇化的景象。

出生在20多年之前的人還依稀記得每天翻頁的老皇歷上詳細標注著的時令和節日的日期。翻開當下的很多日歷,傳統節日只剩下了春節。中秋、元宵花燈、清明祭祖、端午悼念、七夕乞巧、重陽敬老、上巳(三月三日)、夏至、中元、冬至、臘八、祭灶等重要的節日都從日歷上消逝了。同時消逝的是農業祭祀、祖先崇拜、神靈崇拜、驅邪禳災等特殊儀式。那些有著上千年輝煌和浪漫的儀式,後人難道只能在古籍中體驗?

不能否認傳統節日如今確實存在水土不服的成分,但如若將之視為敝屣立刻投入洋節的懷抱無異於揮刀自宮。節日不僅僅是日常生活的調劑,更是維持民族認同感的紐帶。有趣但也讓人不爽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教師節、美國的教師節、中國台灣和香港的教師節,都是定在孔子誕辰日,即9月28日,我們自己卻有意迴避這一天。

為什麼洋節大行其道而傳統節日冷冷清清?學者們認為這是文化自輕和自我殖民。近代歷史留給國人的不止是無盡怨怒,還有根深蒂固的自卑。落後與挨打成了人們對近代歷史的習慣性總結,麻木自卑甚至憎恨因此成了大多數人對待自身文化的態度。

人類本身只是進化樹枝上一個偶然分杈,人類歷史背後的如鐵規律不過是人類中心論調支配下的一種癖好,現代化進程也不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無法避免的歸宿,更不可能成為解救人類的「上帝之城」,相反現代化進程所具有的侵略性對人類「文化生態」的打擊卻可能是毀滅性的。在這個看上去有點在劫難逃的境遇中,無論是中國傳統節日,還是外來的各種洋節,其實都被抽空了,成為徒有其表的擺設而變了味道。比如聖誕節到了我們這里也就是一個消費日,或者時尚標簽,不至於對中國傳統節日造成多大的威脅。真正的危險反而來自我們自身,像中秋節這樣溫情的節日,卻成為月餅商人炫技賣乖的秀場和無良政客們腐敗和投機鑽營的通道。

費孝通曾經提出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和文明古國,中國應有這樣的文化胸懷和文化志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樣的理想同樣可以用來表達我們對待節日的態度,不卑不亢。在文化認同感嚴重缺乏的今天,不是變著法兒打著節的旗號來賺錢來消費,而是帶著虔敬之心認認真真過好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這或許才是我們的本分。

『貳』 絲綢之路對中國和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了哪些作用

經濟:促進了中國商貿的發展,促進了中西方經濟的交往,促進中西方的經濟發展
文化: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有利於中國吸收西方的先進文化,為世界文化多樣性做出了貢獻

『叄』 西方列強的侵略給中國帶來了什麼影響

影響:

1、經濟上,從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變為他人的原料產地和市場,被列強掠奪。但是同時也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法等等,中國被迫的工業化和現代化。

2、政治上,從中央集權淪為別人的代理政府,成了人家的看家狗。

3、文化上,傳統的中國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中國傳統社會的道德體系被沖擊的七零八碎。國學衰落,西學盛行。

4、思想上,大量先進的和具有開創性的人類思想的結晶被引進中國,開闊了中國人的思維和眼界。但是同時也帶來了意識形態的斗爭和極端思想的盛行。

(3)西方文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侵華過程——戰爭前驟列強調兵

1900年5月,各國公使眼看清政府已無法控制形勢,總理衙門也「無力說服朝廷採取嚴厲的鎮壓措施」,便策劃直接出兵平亂。

5月20日,公使團會議,提出調兵來北京。5月28日,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八國在各國駐華公使會議上正式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以「保護使館」的名義,調兵入北京,清政府被迫同意。

1900年5月30日至6月2日,八國的海軍陸戰隊400多人,陸續由天津乘火車開到北京,進駐東交民巷。1900年5月31日,北京東交民巷外國使館要求加強保護。

英、美、法、俄、日、意六國從天津派水兵及陸戰隊349人登岸,乘火車於當晚抵北京。隨後,各國繼續向中國增兵,各國聯軍在北京使館區設立路障軍艦24艘集結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聯軍達2000餘人。1900年6月3日,德、奧派兵83人抵京。

『肆』 我國地理位置對我國經濟、文化、政治和外交的影響

一、知識結構

經濟上:

英、法、美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產逐漸取代了手工生產,工廠逐漸取代了手工工場,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初步確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搶占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將亞、非、美、澳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開始成為潮流, 自由資本主義成為主流特徵;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經濟霸主、世界經濟中心。中國近代工業開始出現,列強傾銷工業品和搜購廉價原料使中國開始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附庸,半殖民化開始。

政治上:

工業革命使整個社會日益分化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推動資產階級改革、革命,英、法、美等完善資本主義制度,俄、德、意、日等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確立,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工業資產階級開始掌握國家政權,無產階級開始為爭取自己的權利而斗爭。中國兩次被外國打敗,喪失一系列國家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階級中的一部分人開始學習西方,大規模近代化運動開始;民間反封建反殖民化運動發展,出現太平天國運動的高潮局面。

國際關繫上:

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國家開展新式擴張,爭奪世界市場、廉價原料產地、廉價勞動力供應基地,使東方從屬於西方;新式擴張和舊式擴張形成尖銳沖突,爆發局部戰爭;「東方」國家出現反抗「西方」國家新式擴張的高潮,即「亞洲革命風暴」。中國由閉關鎖國到被迫同外國交往,兩次鴉片戰爭後才展開主動外交,但清政府並未完全放棄「天朝上國」的外交思想。

文化上:

科學技術革命日新月異,經典科學體系正式形成;啟蒙思想日益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古典哲學、古典政治經濟學、空想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相繼登上歷史舞台,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英、法、美等國開始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英、法、美在中國的侵略活動客觀上傳播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意識形態;以林則徐、魏源和洪秀全、洪仁玕為代表的先進的中國人開始運用外國科學技術、宗教、資本主義制度等提出改造中國的新方案。

二、重要問題分析

1.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原因和條件

經濟發展或者滯後的原因,主要從制度、資本、原料、勞動力、科技、市場、環境七個方面進行分析。我們先用這七個因素來分析英國為什麼首先發生工業革命。

制度:英國比美國和法國早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很早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制度,政局穩定。而更早的是荷蘭之所以滯後,就要從與制度聯系在一起的國家經濟政策進行分析:荷蘭以商業立國,政策上多傾向於促進國際貿易;英國也注重商業,但政策更傾向於工業,因此,從制度層面上來講,英國更有利於工業的科技創新。

資本:英國在國內推行圈地運動,大牧場、大農場很早興起,個人積累了豐厚的資本;通過創辦企業、經營商業,資產階級積累了大量資本;通過稅收、在宗教改革中沒收教會財產、在資產階級革命中拍賣王室和舊貴族財產,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積累了大量資本。在國際上,英國也推行重商主義、支持海盜式搶劫、殖民掠奪、販賣黑人、販賣鴉片、進行殖民戰爭,到工業革命前夕的七年戰爭,英國成為殖民霸主,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積累了巨額資本。因而,英國用於工業革命擴大再生產和科技創新的資本比率遠遠大於其他國家。

原料:英國的煤鐵儲藏量非常豐富,並處於宜於建設工廠的地理位置;圈地運動導致的大牧業、大農業又提供了充足的人工原料;再加上殖民地最多,國際原料來源也最豐富、最廉價。

勞動力:圈地運動不斷推行,農民被迫離開土地,大批農民成為流民;國會又進行血腥立法,強迫流民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找到工作,這就使得勞動力非常廉價。

科技: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夕到法國大革命前夕的一個半世紀,科學中心在英國,尤其牛頓的物理學革命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准備了理論;而英國的紡織業、采礦業、冶煉業、金屬加工業等行業相當發達,積累了豐富的技術。

市場:在國內,圈地運動使農民和土地分離,這些農民變成被僱傭者之後,什麼都要購買,擴大了內需;農場主、牧場主、工廠主為提高生產效率,紛紛採用機械,推動了機器製造業的發展;農場主、牧場主、工廠主、商人賺錢更多,購買力就更強,國內市場也就越大。在國外,英國擁有的殖民地面積最大,殖民地人口最多,因此獨占的國際市場很大;英國海外軍事力量最強,奪取的共同市場也就最大。再加上英國人民當時時興穿棉織品,國家政策限制棉布進口,人為擴大了國內市場。

環境:英國地理位置優越,隔著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戰爭從未波及本土;英國執行歐洲均勢外交政策,以國家利益為攸歸,扶植弱小,打擊強大,有效維護了英國資產階級的國際利益。

從這七個方面來說,英國都優於其他國家,因而工業革命最先在英國發生。

法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僅次於英國,之所以未能超越英國,一是政權變化太快,政局動盪;二是信貸資本多,產業資本相對匱乏;三是小農業導致人工原料;四是小農業使農民未能從農村轉移出來,且啟蒙思想深入民心,勞動力價格較高;五是平均主義思想嚴重,中小企業多,先進科技不易採用和推廣;六是小農業、小企業購買力低,殖民地少,國際市場份額很小;七是拿破崙戰敗賠款,維也納體系的限制,國際環境不好。

美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落後於英法,一是南北兩種經濟制度斗爭激烈,政局動盪不安;二是美國獨立前是殖民地、資本積累遠遠趕不上英法,且南部種植園奴隸主佔用了大量資金;三是南部種植園出產的人工原料都賣給了英國;四是南部種植園束縛了大量黑人勞動力;五是南部種植園奴隸主販進大批價廉物美的英國工業品,降低關稅,外國商品佔領了美國市場。這就是內戰爆發的經濟原因。

德國、義大利因為分裂,中國、日本因為開始淪為半殖民地,俄國因為封建專制,這些國家在七個方面都不如以上三國,因而落後於英法美三國。

我們運用這七個方面,還可以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為什麼美國、德國超過英國、法國,英法為什麼相對落後,俄國、日本為什麼發展速度很快而又為什麼沒能趕上超過以上四國,中國為什麼工業革命一直停滯不前,甚至可以分析20世紀美國為什麼始終領先,二戰後戰敗的日本、德國為什麼會超過英國、法國。

2.如何分析工業革命的影響?

工業革命的影響可以從經濟、政治、國際關系、文化四個方面來分析。

經濟上,工業革命極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經濟戰勝封建經濟;自由資本主義興起;對外經濟關系由原來的赤裸裸掠奪的資本原始積累,轉變為依靠商品的科技含量進行不等價交換獲取高額利潤;國際貿易由以亞洲為中心轉變為以歐洲為中心;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初步形成;以工廠為中心的城市化開始,社會生活發生根本變化。

政治上,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改造社會的能力增強,推動資產階級改革、革命,完善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確立,資本主義世界政治體系初步形成;整個社會日益分化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同封建階級的斗爭開始轉變為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的斗爭;工人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為追求本階級利益而斗爭。

國際關繫上,工業革命影響下的擴張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工業革命使資產階級具備了改造世界的能力,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最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法美等國加緊搶佔世界市場、廉價原料產地,迫使亞、非、拉美、澳從屬於它們,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初步形成;國際資產階級開始聯合對付工人運動,各國工人階級開始團結起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興起。

文化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經典科學正式形成;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最終形成;古典政治經濟學、哲學、社會主義等思想紛紛出現,提供了各種改造社會的方案;列強的新式擴張客觀上在世界各地傳播資本主義思想和生產方式,猛烈沖擊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

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都可以運用這一模式來分析。

3.工業革命前後殖民掠奪方式的變化及其影響、評價

工業革命前,西方國家的商業資產階級占優勢,資本主義生產還處於手工工場時期,還不能用機器製造大量物美價廉的商品同東方的商品競爭,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的傳統商品仍在歐洲市場上暢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殖民掠奪方式是:依靠暴力公開搶掠、壟斷貿易、走私鴉片、販賣黑人等,其掠奪帶有明顯的資本原始積累特點。

19世紀上半期英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法、美、德等國工業革命也陸續進入高潮,迫切要求強占更多的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殖民者打著「自由貿易」的旗號,用炮艦和廉價商品打開了亞洲許多國家的大門,把這些國家變成傾銷商品的市場和掠奪原料的產地,這些國家的經濟結構被瓦解,從而被強行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對列強的擴張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評價:

(1)資本主義列強的全球擴張,不論是軍事上的、經濟上的或是文化上的,其目的都是為了掠奪,就其性質來說,是侵略性的、非正義的。

(2)亞、非、拉廣大地區在遭受資本主義列強侵略奴役之前,一般都處在前資本主義的社會發展階段,其特點是社會封閉落後、經濟水平低下、發展速度極為緩慢。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使得資產階級「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從而客觀上起到在世界范圍加速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作用。

(3)資本主義列強把廣大地區變為本國資本主義的經濟附屬,而絕非要在這些地區發展資本主義、改變其落後面貌。作為被資本主義列強侵略奴役的民族只有奮起抗爭、探索,才能使自身得到真正的發展。

4.主要國家農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及其影響

英國:16世紀,英國開始了圈地運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大量土地落入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之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掌權的資產階級公開合法地大規模展開圈地運動,到18世紀後,英國農村中的封建生產關系被徹底掃除,自耕農經濟也被消滅,農村的土地基本上是以資本主義大農業的方式經營的。英國的方式一方面殘酷地剝奪農民土地,給農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災難;但是,英國的方式特別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工業革命的到來。

法國:大革命初期,制憲會議通過決議,取消農奴制度,取消封建義務,但是,基本上沒有改變革命前的土地所有關系。雅各賓派專政時期,為了動員人民應付危機,國民公會把逃亡貴族的土地分成小塊,用分期10年付款的辦法賣給農民,公有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無條件廢除一切封建權利,解決了農村中的土地問題。但是,法國建立起來的只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小農經濟,沒有發展為資本主義的大規模經營。這樣,不僅使農業自身發展緩慢,而且在市場、勞動力、原料、資本等方面對19世紀後期法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

美國:南北戰爭前,種植園奴隸制盛行於南方地區,這不是典型的資本主義農業生產方式,這種制度阻礙了美國工業革命的進一步發展。1862年,林肯政府頒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北方的勝利導致種植園奴隸制的廢除。美國實際上是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方式解決農村中的自由資本主義經營方式問題。美國種植園奴隸制的廢除和自由資本主義經營方式在農村中的確立,從勞動力、市場、原料、資本等方面對美國經濟在19世紀末的迅速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俄國:俄國的社會發展程度遠遠落後於其它資本主義國家。1861年改革前俄國還是一個封建農奴制國家,農民沒有人身自由。農奴制度是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巨大障礙。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來解決農村中的生產方式問題,是俄國的特點。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頒布法令,規定農奴獲得人身自由,農奴可以通過贖買方式得到一塊土地。通過這一改革,俄國初步建立了農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但是,獲得土地的農奴成為個體小農,並不能迅速推動資本主義農業的發展。在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市場、農村資本轉移、農業出產的工業原料等方面嚴重製約了俄國工業革命的發展,這是俄國落後於英、法、美、德的主要原因。

日本:明治維新前盛行封建領主制度,土地不屬於私人所有,不能買賣。但有不少富農、商人以種種方式獲得土地的控制權,成為新興地主。然而新興地主缺乏土地所有權,並且受到封建領主的壓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受到阻礙。在明治維新期間,明治政府改革土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廢除了買賣土地的禁令,從法律上保證了新興地主的土地所有權,農村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起來。雖然日本農業的自給程度非常高,但是在原料、市場、資本等方面存在嚴重缺陷,這是日本特別積極對外擴張的原因,也是日本落後於其它列強的原因。

5.工業革命影響下的三股進步歷史潮流

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社會主義為19世紀三大歷史潮流,其中自由主義是主流,處於中心地位。這三大歷史潮流構成了19世紀歷史的基本內容。

自由主義是西方政治思潮,形成於17、18世紀,19世紀開始成為主要政治思潮。自由主義者主張在政治上採取既不激進也不保守的折衷態度。對社會問題採取實用主義的態度,強調以理性為基礎的個人自由,主張維護個性發展。主張國家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都應以維護個人自由為目的,反對任何形式的專制,無論是國家的、教會的,還是社會習俗的、輿論的,生命、自由和財產是公民不可剝奪的基本權利,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公民享有廣泛的自由權,國家應實行代議制民主,國家權力必須受到限制,國家為保護公民權應實行法治與分權。自由主義者期望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既主張改革、反對保守主義,也反對激進的民主主義和馬克思的社會主義。作為19世紀主流的資產階級改革與革命活動,帶動了整個世界的發展。19世紀20年代的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和希臘的革命,1830年法國的七月革命與比利時革命,1848年歐洲革命,俄國廢除農奴制、義大利統一、德意志統一、奧匈帝國成立、美國南北戰爭、日本明治維新等等,都是這股歷史潮流的突出表現。此外還有英國等國進行的自由主義改革也十分重要。

民族主義是資產階級思想在民族關繫上的反映,是資產階級觀察和處理民族問題、民族關系的指導原則。民族主義主張維護國家主權和獨立,反對外來侵略和干涉,強調大小國家一律平等,窮國富國實行互利,反對殖民主義、霸權主義。資本主義產生後,民族主義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一種完整的思想體系。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上升時期,資產階級是革命的階級,這個時期的民族主義一般具有革命性和進步性。民族主義運動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種是屬於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范疇的民族統一、民族復興運動,那就是爭取民族自強與振興,加強民族凝聚力的運動。德意志和義大利的統一、日本的明治維新就是這種民族主義的代表。另一種是反對外國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實質上屬於舊式的民族獨立運動,如亞洲革命風暴。它們反抗封建統治,反抗外來侵略者,但缺乏新的奮斗目標和綱領,即使提出也不能付諸實施。這些運動的領導力量也是舊式的封建王公或農民。由於缺乏能夠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基礎,也就決定了運動必然失敗的命運。具體說來,德意志統一運動是比較純粹的民族統一運動,主要目標是排除民族統一的外部干擾;義大利統一運動的主要目標是清除外族統治勢力; 日本明治維新的終極目標是排除外來侵略勢力,但首先表現為推翻賣國的幕府的封建統治,其次表現為廢藩置縣,實現真正的國家統一。這三國都具有資產階級革命性質。爪哇、阿富汗、印度是比較純粹的反對外國侵略壓迫的民族起義,但有附帶的反封建性質;伊朗、中國主要是反對本國的封建統治,但也附帶有反對外國侵略的性質。亞洲革命風暴的斗爭都沒有掌握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是封建階級領導的暴動。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中,只有日本掌握了世界歷史發展的方向,日本的民族運動成為各國學習的楷模。

社會主義有封建社會主義、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空想的社會主義和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主張生產資料公有和按勞分配,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社會是不斷發展和變革的社會,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明確地區分了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和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列寧在提到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時說:「人類從資本主義只能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即過渡到生產資料公有和按每個人的勞動量分配產品。」在這句話里,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被表述為「社會主義」。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在19世紀是全新的歷史潮流。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標志無產階級第一次登上歷史舞台,1848年革命中爆發的工人起義、《共產黨宣言》的發表、第一國際的成立、巴黎公社革命等等,凸顯這一歷史潮流的活力。但這一運動實際上推動了資產階級改革,為完善資本主義制度作出了貢獻。

6.中國近代歷史的兩條基本線索

1840—1949年的中國近代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中國人民的反殖反封斗爭構成了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第一條基本線索。對此,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指出:「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

中國近代歷史的另一條基本線索是近代化。1840年以後中國社會的發展,呈現出兩種相互矛盾的趨向:從遭受列強侵略的角度說,是向下沉淪;從接受資本主義先進文化而走向近代化的角度說,是取得了進步。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完全是一個封建國家,經濟上自給自足,政治上封建君主專制。鴉片戰爭後,資本主義列強侵略,它們既是「強盜」又是「先生」,侵略中國的同時,客觀上也給中國帶來了先進的資本主義文化、科學技術、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西學的傳入,使得封建古老的中國出現了近代資本主義因素,開始了自己的近代化歷程。

19世紀60年代以後,中國有了自己的近代工業、鐵路、輪船、電訊。從洋務運動開始,中國的軍隊開始使用新式槍炮,建立了自己的海軍。甲午戰爭到清末「新政」期間,又開始編練西方化的「新軍」。中國的政治制度和行政體制也經歷了近代化的革新。自清末「新政」開始,以軍機處和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為主幹的封建統治機構,被外務部等一套履行近代政治和社會職能的新行政機構所取代。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統治被推翻,資產階級共和國建立,開始形成美國式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制度。在教育制度方面,科舉制度被廢除,建立了從蒙養院開始直至中學、大學的近代學制。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近代化進程,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等新的社會階層和政治力量也陸續產生,他們的出現使得中國人民反對封建制度、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不斷邁上新的台階。

7.如何分析鴉片戰爭的影響

分析影響與分析背景的方法基本一致,我們的教材只分析了鴉片戰爭對中國政治和經濟的影響,忽略了對中國文化和外交的影響,至於對列強尤其對英國的影響則隻字未提。

對中國的影響:政治上,喪失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社會性質發生變化,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主要矛盾由一對矛盾變為兩對主要矛盾;革命任務由一個變為雙重任務;清政府被迫開始進行一些改革。經濟上,列強利用特權瘋狂傾銷商品、掠奪廉價原料,中國開始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列強開始在中國創辦近代企業,中國開始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軍事上,中國軍隊開始使用西方的武器。文化上,西方利用基督教開始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利用澳門、香港的報刊書籍了解西方,萌發新思想;利用西方的軍事技術、基督教思想、資本主義思想提出改造中國的幾種方案。外交上,清朝被迫開始放棄閉關鎖國政策,被迫了解西方。

對英國的影響:政治上,鞏固了工業資產階級的統治;經濟上,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軍事上,打敗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進一步樹立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文化上,開始樹立西方尤其是英國文化的優越感;外交上,徹底改變了亞洲以中國為中心的外交格局,英國成為中英外交中的主動者。

對整個世界的影響:中國開始從屬於英國、法國、美國,標志亞洲開始從屬於西方;中國開始成為英、法、美的商品銷售市場,標志亞洲開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一部分;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標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開始形成;中國被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表明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加強已經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以後歷次戰爭的影響都可以按照這一模式進行分析。

8.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

「半殖民地」指喪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國家主權;「半封建」指封建主義遭到破壞但沒有被清除,資本主義產生、發展但遠遠沒有達到戰勝封建主義的程度。「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涵。

政治上,西方國家逐步控制了中國的內政外交,中國主權國家地位喪失,但在形式上保留了中國的主權政府。封建勢力通過控制國家政權,繼續維持地主階級的政治統治地位。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產生、發展,其後在形式上建立了近代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使中國近代的政治體制出現了一些近代國家的因素,如共和政體、議會和政黨制度等。

經濟上,西方國家通過商品輸出、資本輸出等手段逐步控制了中國的社會經濟,使中國經濟的獨立地位喪失,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落後的小農生產方式繼續存在,導致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落後,同時也出現了近代化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文化上,封建勢力繼續用封建思想維護其政治統治,阻礙中國近代文化的發展;西方列強利用不平等條約獲取的特權,進行文化侵略,培養列強的代盲人和信徒;同時,西方近代科技文化成果傳人,中國出現科技、教育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等近代文化因素。
中國近代的社會性質是鴉片戰爭後中國傳統社會政治、經濟結構遭到破壞的結果,這種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近代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務。
補充:
對中國的影響:非洲、拉丁美洲已被瓜分完,中國則成了它們掠奪的中心:

① 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② 激起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 邊疆危機、甲午戰爭中的愛國官兵英勇抗爭;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變法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③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列強競相對華輸出資本,加劇經濟侵略,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和階級基礎。

④ 中國近代科技進一步發展: 西方列強的侵略,客觀上也傳播著進步和文明,促進了中國近代科技的發展。

『伍』 我國傳統文化和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你這個問題總的很大,感覺好象是一個論文的命題。如果不是論文的話我胡版說你亂聽,如果是論權文的話我健議你先看一本書。《世界是平的》恩道爾寫的。不錯。經濟說白了就是人類的一種慾望行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所指天、地、君、親、師。其要義就是德,如果就單純來講從漢代道德就是帝王從思想上控制國民一種操縱方式(包括佛教等)。西方世界的精神觀講究個人中心,講究自我、個人自由。在他的個人世界觀里自我是世界觀的要義。思想決定行會,所以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決定他們命題就是從道德角度考慮的較多,而西方人考慮的從個人角度考慮的較多。中國現有的經濟行為主要還是以西方國家為主自我經濟為輔。外國是有方有圓,中國是方就是圓,圓就是方。

『陸』 西方文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在不久前一次廣東人文學會組織的座談會上,前廣東省委書記任仲夷說:現代化就是西化,西化化不了中華文化,日本西化了一百多年,保留的傳統文化比我們還多。任老已經九十多歲高齡,但他的概括簡潔有力,擲地有聲。

實際上不僅中國現代化是西化,中國歷史也是西化。蓋因中國地處歐亞大陸東端,吸收外來文化多半來自西方,東方的朝鮮日本還等著我們哺育呢。如果不把西化拘泥於英美化,那麼中古印度化、當代俄羅斯化都算是西化。本文想談談遠古的西化。想像遠古的中國是什麼樣子,可供憑借的依據不多。但是隨著各門類學科的進步,依據越來越豐富,我就憑所了解的自以為有些新意的東西綜合一下展開想像。

民國地方自治時期,地方文化得以弘揚,魯迅的江浙腔白話文成為全體華人的經典文本,放在主持人帶點港台腔就要下崗今天,是不可想像的。正是在那個時候,比較南人北人的話題就像今天比較大陸人和港台人一樣成為文人和市井的共同愛好。現在南人和北人的話題不再熱鬧,語言上習俗上體征上的差異,在有礙民族團結的旗幟下,我們視而不見,見了不說,說了不寫。但南人北人的區別卻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求偶期的年輕人發現了南北血型分布的差異,壯年期的學者們發現了基因分布的明顯差異。我也不避諱地談談南北人種差異。

南人與北人的分界線在秦嶺淮河一線到長江之間,邊界是模糊的,但族群特徵是顯著的。南人血型以O型為最多,大約佔到40%(江浙以A型為最多)。北人血型以B型為最多,大約佔到30~40%。南人雙眼皮多,北人單眼皮多。南人陰毛較盛,北人陰毛較疏。南人鼻根有凹陷者多,北人鼻根有凹陷者少;南人鼻扁寬,北人鼻高窄。就一般的經驗而言,要判斷單個人是南人還是北人可能有點困難,但一群南人和一群北人是很容易區分的。漢人的南北差異是如此明顯,但是南方漢人和南方少數民族,北方漢人和北方少數民族卻很難單純用身體特徵和血型分布區分開來。近年來的DNA的調查研究表明,上面的直觀判斷和DNA分布是吻合的。南方漢人和南方少數民族的血緣關系較近,而北方漢人和北方少數民族的血緣關系較近。

宋代以前,漢人的文化中心一直在北方,根據上面的血緣差異,南人應該大部分是被同化的南方少數民族。南方族群,包括閩粵客,甚至壯侗族,都普遍存在的自認為是北人南遷後裔的傳說,可以用崇漢心理來解釋。比如廣西壯族傳說祖先來自山東青州,其實青州是宋朝將領狄青的家鄉,他不但不是壯人的祖先,反而鎮壓過壯人起義。傳說和史實之間的差距,值得社會學家們去研究。

粵客還保留著許多壯侗語詞彙,語法和聲調系統也很接近,壯侗語有大量漢語借詞,又是單音節語言,古漢語也是單音節語言。過去把壯侗語列入漢藏語系,但後來發現基礎詞彙差別很大。基礎詞彙方面,壯侗語和南島語系(馬來語、馬達加斯加語)有很多同源詞。基礎詞彙的同源關系可以推定語言的同源關系,所以漢語和壯侗語異源已被學界接受。結合南人北人的血緣差異,可以得出南方漢人是被漢文化同化的少數民族這個結論。

北方漢人和北方少數民族之間語言巨大差異和血緣的緊密關系,卻讓正統歷史學家頭疼。漢語和北方的阿爾泰語系語言差別太大了,詞彙和語法都不是一回事,即使被拉郎配進入漢藏語系的藏語,也是主-賓-謂結構,和阿爾泰語系一樣,藏語即使包括最新牽強附會進來的漢語同源詞僅僅800個,基礎詞彙只有這些「我、目、手、溝、洞、水、蔥、蘿卜、沒、有、識、打、坐、走、取、遞、說、死、香、油、姐、雀、狗」,和幾個數詞。靠這點同源詞構建起漢藏語系的大廈,總讓人感覺不踏實。漢藏語系的提法之所以仍然大行其道,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首倡漢藏語系的是洋人,二是符合「中華民族」這個政治口號的需要。

光從語言上看,漢語在東方是個孤兒,少數民族反倒不孤獨,南島、侗台在南方聯成一片,橫跨兩大洋, O型血都在40%左右;阿爾泰語系從東北亞直抵地中海,B型多數在30%以上。語言和血緣分布基本一致,說明歷史上沒有發生過劇烈的同化。如果「北方少數民族沒有被劇烈同化過」這個假設成立的化,那麼可以得出一個推論:北方漢人曾經被同化過。北方漢的原始語言是阿爾泰語,後來被同化了才改用漢語。

一個地方的地名往往能保留當地的原始語言,漢語「江」來自苗瑤語,「河」來自阿爾泰語,除了東北之外,看看地圖就可以發現河流的不同命名,與南人北人的分界基本一致。西部少數河流以「水」命名,可以推論歷史上這些地方生活過藏羌彝緬的近親民族。有地名作旁證,上面的猜想基本成立。

『柒』 舉一些近段時間,西方國家對中國經濟或文化方面沖擊的事例

例子自己選,
在這里說,文化沖擊,第一是洋節,第二是洋食品,第三是電影,最回嚴重的是英文。
孩子可以答不會中文,英文必考···這是文化的侵略,文化的沖擊。
經濟上的就更多了,轉基因食品的引入,貿易壁壘,國債危機,貿易摩擦等。
每句話後面的示例無數。

『捌』 外來文化對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洋務運動是近代教育的開端。洋務派共創辦24所新式學堂,主要為翻譯、工程、兵器、通訊、醫務等培養新型人才,雖然學堂規模不大,但是依舊打破了古老的科舉制度,培養了一批不同於傳統的近代科技知識分子,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社會文化風氣,為後面科舉制的廢除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派遣留學生,為了更系統的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洋務派向西方派遣 200 多位留學生,為洋務事業培養了一大批具有西學知識的新式人才,一方面也對中國的教育近代化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為中國社會邁向近代化准備了最初始的文化條件。

(8)西方文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延續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歷史,曾經歷過兩次大規模的外來文化的沖擊,一次發生在三世紀漢代末期,來自西域近鄰諸國的印度佛教文化,跨山越水,綿延不斷地傳入中土,前後長達數百年,其對華夏文化的影響,涉及到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文學、建築等多個方面。

另一次發生在19、20世紀之交的清末民初,以英、法、美、德為代表的資本主義擴張階段的西方列強,挾持武力上的絕對優勢,強行撞開了中國的國門,一種具有現代形態的全新的「西洋文化」潮水般地湧入中國,主要包括對文學的影響、社會經濟的影響以及生活方式的影響。

『玖』 假如西方人沒有東來,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會是什麼狀況中國如何實現近代化

其實西方文化湧入東方,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與通商的經濟繁榮,但是說我們要選擇性的吸取西方文化,去其精華,去其糟粕

閱讀全文

與西方文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